纵横家与“合纵连横”-“合纵连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合纵连横的背景

    合纵连横是以战国时期为特定背景的,广义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前221年。 公元前40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东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册封了魏、赵、韩三家列位诸侯,各国相继完成改革,相互窥探而伺机攻伐,由此西嬴姓秦国、东田姓齐国、中原三晋(赵国、魏国、韩国)、南芈姓楚国、北姬姓燕国战国七雄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当时,秦国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和甘肃东南部、四川省大部,东和魏、韩及大荔之戎交界,南和楚、蜀交界,西和豲、绵诸、乌氏等戎国交界,北和义渠、朐衍等戎国交界,国都原在雍(今陕西凤翔东),秦灵公迁都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到公元前350年卫鞅第二次变法时,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毛王沟到柏家咀一带)。

    楚国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北面和韩、郑、宋等国接界,东和越接界,西和巴接界,南和百越接界,其国都是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

    齐国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东边靠海,南和越、莒、杞、鲁等国接界,北和燕接境,西和赵、卫交界,国都在临淄(今山东淄博西临淄北)。

    燕国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吉林的一部分,东北和东胡接界,西和中山、赵接界,南边靠海,并和齐接界,国都是蓟(今北京西南),燕昭王开始设下都于武阳(今河北易县南)。

    赵国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东北和东胡、燕接界,东和中山、齐接界,南和卫、魏、韩接界,北和林胡、楼烦接界,西和魏、韩交错接界,其国都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公元前424年赵献子即位时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到了邯郸(今河北邯郸)。

    魏国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四周和秦、赵、韩、郑、齐、卫接界,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到战国初期,攻得今河南省中部地区后,在公元前361年,便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国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全境把周包住,西和秦、魏交界,南和楚交界,东南和郑交界,东和宋交界,国都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相传韩武子迁都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到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也就迁都到郑(今河南新郑)。

    战国中后期,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慢慢变成了其余六国的共同威胁。合纵一方,从北到南,即从燕国至楚国连成一条纵线,组成反秦联盟。连横一方,秦利用东方六国的矛盾,使其分别靠拢西方的秦国,从东至西连成一条横线,攻击他国。在这样的形势下,合纵连横的策略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二)合纵连横的初创

    1.魏、齐徐州相王

    诸国混战之初,魏国自从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日益强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前357年,魏和韩结盟,解除了魏对韩宅阳(今河南原阳西南)的围攻,归还釐(在宅阳西南)于韩,次年鲁、卫、宋、韩四国君主入朝于魏。与此同时,齐国由于齐威王进行改革而强大起来,秦国由于商鞅变法而强大起来,并不断进攻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

    公元前354年,赵国为了兼并土地和扩张势力,进攻卫国,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当然不是魏国所能允许的,因而魏国就起兵伐赵,率宋、卫联军包围了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前往救援。齐用孙膑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将庞涓于桂陵。

    齐、魏桂陵之战之后,魏国还保持着强盛的声势,准备以朝见周天子为名,召集许多小国举行会盟,图谋攻秦。秦商鞅分析了形势,认为“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建议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改变魏惠王的意图。公元前344年,魏惠王听从商鞅的游说,去侯称王。本来,在君主制度下,王是最高的等级称号,如今由于魏的“功大而令行于天下”,居然自称为王了。魏惠王还召集逢泽之会(逢泽在今河南开封南),由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来参加会盟。商鞅这个计谋,使得韩魏同盟瓦解,引起齐楚不满,魏国进攻的矛头,从秦转变为齐楚,“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

    公元前342年,魏国向韩进攻,韩向齐求救。同年,齐、魏军大战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孙膑以“减灶计”诱敌深入,围困魏军。魏军大败,主帅庞涓身亡,太子申被俘。次年,魏国又受齐、秦、赵三国三面进攻。公元前340年,魏、秦交战,魏军又大败,主帅公子卬中计被俘。不久,彻底放弃安邑,徙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迭遭惨败,元气丧尽,西面秦国咄咄逼人,东面齐国不断征伐,为避免两面受敌,魏惠王不得不采用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不如变服折节而朝齐”的建议。公元前336年魏韩二君会见齐威王于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南,次年又会见于甄(今山东郸城北),魏韩二君都戴着布冠,变服折节朝见齐威王。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同时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自此齐、魏联合,魏国免于与齐为战,颇有连横意味。

    徐州相王,这是楚、赵等国所不能容忍的,公元前333年赵侯派兵围攻魏的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并修筑长城,防止齐、魏两国的进攻,同时楚威王为了表示对徐州相王的愤怒,亲率大军进围徐州,打败了齐将申缚的军队。

    2.秦初连横于魏韩

    徐州相王后,秦以魏为“腹心疾”,还是不断攻魏。早在公元前340年,商鞅就为秦孝公制定了“逼魏东徙,据河山之固,东向制诸侯而成王业”的立国方针。公元前333年,魏阴晋人公孙衍入秦,秦以之为大良造,率军攻魏,得阴晋。公元前331年,秦派公子卬和公孙衍率师再与魏战,虏魏将龙贾,斩首八万。次年,秦军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迫使魏惠王献出河西之地。然而,秦并没有因此而止步。公元前329年,张仪入秦,正好楚威王攻魏,张仪游说秦惠王出兵帮助魏国,于是以新得皮氏的“卒万人、车百乘”支持魏作战,因而魏楚大战,魏打败楚于陉山。秦却趁机又攻占魏国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陕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曲沃(今三门峡市西南)等地。

    公元前328年,秦使公子华与张仪攻取魏的蒲阳(今山西隰县),却请秦王归还给魏,又请秦王使公子爵作为“质子”送到魏国,这是张仪在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张仪前往魏国劝说魏惠王“不可以无礼”,魏因而把上郡十五县连同少梁在内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因以张仪为“相邦”,把少梁改称为夏阳,魏河西地尽为秦有。同年,秦打败赵将赵疵,取得蔺(今山西离石西)和离石(今山西离石)。次年秦又把焦、曲沃及皮氏归还魏国,张仪进一步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并为秦惠文君称王准备。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举行称“王”的仪式,按照齐、魏“会徐州相王”的先例,邀请魏、韩之君入秦朝见,推尊秦君为王,同时秦王也承认魏、韩二君的王号。秦于次年改元,称为更元元年。张仪这样推尊秦惠文君为王,同时又承认魏、韩两君的王号,具有巩固秦与魏、韩连横的作用。

    3.五国相王与五国伐秦

    当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不久,公孙衍(犀首)就离开秦国而入魏为将,因为魏的国力衰退,公孙衍就图谋拉拢别国,联合出击取胜。当时,魏相惠施使魏太子嗣入质于齐,使魏公子高入质于楚。公孙衍为魏将之后又和齐将田朌联合战胜了赵。因此秦相张仪要拉拢齐、楚,破坏公孙衍的合纵策略。公元前323年,张仪与齐、楚大臣在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相会,目的在于拉拢齐、楚,防止公孙衍和齐楚合纵。之后,张仪自啮桑返秦,被免去相职,遂来到魏,向魏惠王进献联合秦、韩以伐齐、楚之策,为魏惠王采纳,并任用他为相,惠施被逐走。

    在这样的形势下,公孙衍去韩国游说公叔,公叔劝说韩宣惠王派人向魏表示归顺,并归功于公孙衍,魏惠王因此更加信任公孙衍,疏远张仪。为了合纵,公孙衍于公元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参加五国相王的是魏、韩、赵、燕、中山,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也开始称王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是想用来和秦国对抗的,但结果没有什么成就。齐国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它有称王资格,想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废除王号,也没有成功。就在这年,楚国为了迫使魏国投入楚的怀抱,要废立魏的太子嗣,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派柱国昭阳打败魏军于襄陵,取得了八个邑。次年,秦国又攻取了魏国的曲沃、平周(今山西介休)等地。

    公元前322年,秦攻取魏的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魏惠王不得不又采用张仪的策略。张仪开始“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楚”的行动。公元前320年秦假道韩、魏向齐进攻,齐威王使匡章为将应战,大败秦军。这使张仪的行动受到挫折,使公孙衍合纵的策略得以开展,魏惠王得以重新采用公孙衍合纵的策略。公元前 319年,魏惠王在齐、楚、燕、赵、韩五国支持下,把张仪赶回秦国,让公孙衍为魏相,并让惠施回到魏国,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

    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伐秦,推举楚怀王为纵长。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魏、赵、韩三国,攻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秦出兵反击,魏受到损失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讲和,楚国顺随魏国之意,也向秦国求和,五国于是纷纷退兵。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乘胜追击,一直进攻到韩邑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打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韩惨败。公孙衍说义渠曾乘机起兵袭秦,大败秦军,秦国受到义渠牵制,不便再与五国联军交战,遂同意媾和。五国伐秦虽然失败了,但是声势是烜赫一时的。公孙衍和张仪同时,一纵一横,其声势都足以倾动天下。

    4.张仪破齐楚之盟

    公元前317年,张仪复相秦,秦出兵占领巴蜀全境,延迟东进进程,此后开始觊觎东方。此时,齐国日益强大,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展开了争取其他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齐、秦斗争的焦点在于争取楚国。为了破坏楚、齐联盟,公元前313年,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向楚怀王鼓吹“连横”,劝楚绝齐从秦,并口头许愿,以归还楚国商於(在今河南淅川县西南)六百里地方为代价。楚怀王信以为真,就和齐国断交。当楚国派人向秦国讨取土地,秦相张仪狡猾地说:“我和楚王商定是六里,没听说是六百里。”楚怀王十分恼火,发兵攻秦。秦派魏章、樗里疾、甘茂迎击,韩国又出兵助秦,于次年春天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丹水以北地区)大破楚军,楚兵被杀八万人,楚将屈匄被俘,秦攻取楚国的汉中地六百里,在南郑(今陕西汉中)置汉中郡。楚怀王受张仪之骗又遭此惨败,痛愤不已,下令征召全国军队全力攻秦,又在蓝田(今湖北钟祥西北)为秦军所败。韩、魏此时得悉楚国失利,乘机夹击楚国,一直进攻到邓(今湖北襄樊北)。楚国三面受困,只得割让二城于秦,以求和修好。此后,张仪又说服韩、赵、燕与秦连横。

    (三)合纵连横的发展

    1.齐魏韩合纵攻楚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举鼎折断胫骨而死,因为他没有儿子,诸弟就争夺君位。朝廷大臣和惠文后(即惠王后)、武王后等拥立公子壮即位,称为“季君”;而芈八子(楚国贵族出身,后称宣太后)和她的异父长弟魏冉(后封穰侯)则拥立被赵燕两国护送回来的公子稷(秦武王异母弟、芈八子子)登位,即秦昭襄王,秦陷入争夺君位的内乱。终于,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即位。而此时齐、魏、韩、楚等国已结为合纵同盟。秦安定之后,昭王年少,由宣太后及魏冉专国政。宣太后和魏冉都是楚人,就厚赂于楚。公元前305年,楚怀王背齐而联秦,约为婚姻,秦就来楚“迎妇”(即昭王后)。次年,楚王和秦王在黄棘(今河南南阳南)相会结盟, 秦又给楚上庸(今湖北竹溪东南)。同年,秦攻取魏的蒲阪(今山西永济西)、晋阳和封陵(永济西南),这三地都是秦、魏间黄河上重要的渡口。同时秦又攻取韩的武遂,这又是韩贯通南北的通道所在。楚国背弃合纵之约而与秦国交好,齐、魏、韩三国决定合兵攻伐楚国。楚因而使太子横入质于秦而请救,秦因而派客卿通率兵来救,三国因而退兵。

    公元前302年,入质于秦的楚太子横,因在私斗中杀死了一个秦大夫逃回楚国,因而秦楚关系又变化。这年魏韩二国又投靠秦国,魏襄王和韩太子婴朝见秦昭襄王于临晋(今陕西大荔东黄河西岸)的应亭,秦把临晋关对岸的蒲阪关归还给魏。公元前301年,经孟尝君倡议,齐国联合宋、韩等国向楚国发动进攻,宋国随齐伐楚。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率三国联军攻打楚国方城(环绕在今河南方城西、南、东三面),两军夹沘水列阵,相持六个月之久。三国联军因为不知道沘水深浅,不敢贸然渡河。后来向樵夫打听到“荆人所盛守,尽其浅者也;所简守,皆其深者也”,匡章派精兵在夜间从楚人盛守处渡河发动进攻,结果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杀死楚国将领唐蔑(或作唐昧),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西南)以北的土地也为韩、魏两国所得。此役史称“垂沙之役”,或称“重丘之役”。

    公元前299年,秦国以芈戎为将也攻打楚国,攻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杀楚将景缺。这时楚受到齐、秦两面进攻,再加上庄骄率众起事,一度攻到楚都郢,楚就出现四分五裂的局面。楚因此向齐求和,送太子横入质于齐。秦为了争取齐国,也使泾阳君入质于齐。这时,秦昭襄王向楚怀王遣书致意,回顾当初结为兄弟、在黄棘(今河南南阳南)结盟、两国关系交往融洽等往事,又解释说,只因楚太子杀死秦大夫后,未道歉就私自逃回,这才兴兵攻楚。为两国交好,愿约楚怀王到武关(今陕西商洛东南的丹江旁)相会结盟订约,说要“力楚攻韩、梁,反楚之故地”。楚国大臣昭雎和屈原都以为“秦虎狼之国不可信”,怀王听从幼子子兰的话前去,入武关就被扣留。秦昭襄王将楚怀王从武关挟持到咸阳,待之如属国臣子,并要挟他割让巫郡(今湖北省清江中、上游和四川省东部)、黔中郡(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省东北部),楚大臣因此相与计谋,要另立新君以绝秦之要挟,于是太子横回楚即位为王,是为楚顷襄王。公元前297年,楚怀王图谋逃走未遂,次年病死在秦国。

    2.齐魏韩合纵攻秦

    自从孟尝君主持齐、韩、魏三国合纵大胜楚军之后,一时声势显赫。秦昭襄王数招之,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带领门客入秦以质换泾阳君回国。秦昭襄王用其为相,后有策士进言,说孟尝君是齐公族,其相秦可能对齐有利而无益于秦。秦昭襄王生疑欲杀之。孟尝君买通昭王宠姬,借鸡鸣狗盗之士逃出秦境,齐湣王复用之为相。孟尝君怨恨秦人,复合韩、魏之纵亲,联合向秦进攻。自公元前298年至公元前296年,坚持三年,终于攻破函谷关,危及咸阳,秦昭襄王割地求和,归还韩之河东地及武遂(今山西桓曲东南),归还魏河东地及封陵(今山西永济西南),三国军队乃退去。这次战役和上次齐、韩、魏合纵攻楚一样,由齐将匡章为统帅,这是合纵连横以来秦第一次被关东诸侯攻入函谷关,也是第一次向关东诸侯割地求和。

    3.苏秦合纵五国攻秦

    公元前296年,秦割地讲和后,韩襄王卒,韩僖王立;魏襄王卒,魏昭王立。秦不甘心失败,借韩、魏国丧,乘机报复。次年,秦昭襄王免楼缓之相,复起用魏冉为相,并派尉错伐魏,取襄城(今河南襄城)。第二年,秦分兵两路攻韩,向寿攻取了武始,白起进攻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在秦的频繁攻伐面前,韩、魏又思谋合纵。但这时齐国主持合纵伐秦的孟尝君田文为齐湣王所忌已被免相。公元前293年,向寿奉命进攻伊阙,初战不利。魏冉荐左更白起代向寿为将。秦军出其不意,集中精锐兵力击破魏的主力,擒杀了魏将公孙喜。“魏军既败,韩军自溃,乘胜逐北”,斩首二十四万,连拔五城,白起于是升为国尉。韩、魏二国因此大为削弱。这时赵因为推行胡服骑射和攻取中山、胡地,收编林胡、楼烦的军队,军事力量大为增强,一时形成秦、齐、赵三强鼎立的形势。公元前288年,魏昭王入赵朝见赵惠文王,投入赵的怀抱。

    在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的形势下,秦相魏冉图谋采用和齐连横的策略,联合五国一举攻灭赵国。秦又自恃国力强大,与诸侯国同称王号有失其尊,故又与齐相约,把帝号作为两国国君尊称。十月,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当时,秦联合齐的目的是攻伐赵国,然而,齐主要是想灭宋,从燕国到齐国专为燕国作反间工作的苏秦,就极力劝齐湣王去帝号,抛弃伐赵的打算而攻宋。因为赵国在齐的北边,宋国在齐的南边,秦齐两强连横攻赵,一旦赵被攻灭,齐必然对燕不利;齐攻宋就把军力集中到南方,对燕的威胁就减小。且宋国夹在齐、楚、魏之间,楚、魏对宋都有野心,齐灭宋必引起楚、魏的干涉。秦国在当时也是保护宋国的,齐攻宋必引起秦的反对,使秦、齐关系破裂。前287年初,齐湣王听信苏秦劝谏,取消帝号,恢复称王,转而攻宋。而秦仍使用帝号,自居于天下诸侯之上,激起各国不满。

    赵相奉阳君李兑又出面约赵、齐、燕、韩、魏五国合纵攻秦。齐国是这次“合纵”攻秦的后台,它的目的是打击秦国以便于灭宋。为联合攻秦,齐湣王在称帝后曾与赵惠王在阿地相会,约攻秦事。这时在魏国为相的孟尝君田文,在三晋中很有影响,苏秦劝齐湣王与孟尝君和好,因为“非薛公(即孟尝君田文)之信,莫能合三晋以攻秦”,可见,这次五国合纵攻秦,孟尝君是重要促成人物。然而,五国出兵各有打算,貌合神离,如赵、魏也想争夺宋地。所以,军队行至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东北和西北)便不再前进。同时,为了破坏五国合纵,秦设法离间笼络合纵各国,赵、韩、魏都有所动摇。齐遂派苏秦去游说,五国终于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废除帝号,并将以前所取占温、轵、高平归还魏国,把先俞归还给赵,与五国媾和。秦国再次遭受重大挫折。齐国却趁机伐宋,夺得一部分土地。而苏秦破坏秦、齐关系,达到了结成反齐联盟的目的。苏秦因这次合纵一时声势烜赫,赵和齐先后都封苏秦为武安君,任以为相。

    4.五国合纵破齐

    自从齐国攻灭了宋国,兼有宋以前所得的楚淮北地,一时声势很盛,直接威胁到三晋。而秦向视齐为劲敌,如五国合纵摧毁强大的对手,正是秦国求之不得之事,因此发起合纵伐齐,惩罚齐“破宋”的罪行。而燕昭王深恨齐国当初的灭国之仇,也曾和群臣谋划,准备等待齐攻宋而打得疲弱时,进而攻齐。早在苏秦合纵五国攻秦的时候,赵将韩徐为和魏相盂尝君已经发起合纵攻齐,并曾邀约燕昭王一起攻齐。公元前286年,秦取得魏安邑之后,宣布发动合纵攻齐。秦昭襄王宣称:“齐王四与寡人约,四欺寡人,必率天下以攻寡人者三,有齐无秦,无齐有秦,必伐之,必亡之。”公元前285年,秦昭襄王和楚顷襄王在宛相会,又和赵惠文王在中阳(今山西中阳)相会。为了“先出声于天下”,秦国派蒙骜越过韩、魏,开始向齐河东进攻,攻取了九个城。次年秦昭襄王和魏昭王在宜阳相会,又和韩釐王在新城相会;同年燕国由于赵国的拉拢,燕昭王也入赵会见赵惠文王。五国合纵,共同瓜分齐国之阴谋,可谓是一拍即合。

    公元前284年,赵惠文王命乐毅为赵、燕两国的“共相”,并为五国联军的统帅。燕昭王遂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起倾国之师,与赵、秦、魏、韩等国汇合,军威盛大,号称百万,向齐国展开进攻。齐湣王忙集全国主力,联营列阵于济西,拦截五国联军。乐毅率联军与齐军会战于济水之西,大破齐军,齐军主将阵亡,全军溃散,齐军副将率残部退守国都临淄。齐将达子召集逃亡的齐军士兵,整顿后继续作战,他要求多发赏金以鼓励士气,但齐湣王不予授助。达子率军在秦周(今山东淄博西北)与五国联军交锋时又被打败,达子战死。

    两次战役使齐国主力受到重创,不能再与五国联军交战,乐毅遂遣还秦、韩之军,让魏国取彭城,进攻原宋国故地,秦军南下攻取定陶,赵国去攻取河间,自己则率领燕军长驱直入,攻打齐都临淄,齐湣王逃走。燕军另一路偏师攻略齐南之地,破齐内长城直插莒城。五国联合伐齐,秦国攻取原被齐国所占的宋国大邑定陶(今山东定陶西),魏国攻取大部分原属宋国的领土,赵国攻取济水以西的大片土地,连鲁国也乘机攻占齐国的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南方的楚国原本未参加合纵攻齐,但此时见齐国必亡之势以成,诈称援齐,遣军至吕城劫杀齐湣王,收复淮北之地。至公元前283年初,除了齐将田单坚持抗战,死守即墨孤城外,齐国举国之地均被燕、赵、秦、魏、楚五国瓜分殆尽。后齐将田单虽以火牛阵大破燕军复国,但齐国经此一劫,元气大伤,丧失了与秦国抗衡的能力。五国联合伐齐,是战国时的一场大战,之后,六国之间的自相残杀愈演愈烈。

    (四)合纵连横的衰亡

    1.秦攻魏楚

    公元前283年,当乐毅破齐之后,原来秦、齐、赵三强鼎立斗争的形势改变,秦就肆无忌惮,调发大军围攻魏都大梁,魏一面组织抵抗,一面向燕、赵求救。秦欲断山东纵亲之腰,东连地于齐,使弱齐不能复动,而赵、燕在北,韩、楚在南,就能图谋天下了。燕、赵明白这一趋势,均急发兵救魏。秦怕东方各国合纵攻秦,当赵、燕联合救魏之后,就解围而退兵了。但秦自此依然不断攻魏。至公元前263年,二十年中,七次围攻大梁,五次攻入魏王游乐的梁囿,继而威胁大梁,但都为赵燕所救。

    秦取魏不成,于是,公元前280年,白起攻赵,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西),其后攻赵进展不大。秦转而调整国策,南向攻楚。为实现这一计划,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渑池相会修好结盟。结盟之后,同年,白起的军队进攻楚国的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军死守鄢城,白起用水灌,溺死城中军民数十万。次年,攻下楚都郢,焚烧楚王坟墓,楚怀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得此大功,被封为武安君。楚春申君黄歇以楚使入秦游说,他分析,秦大举攻楚,必从本土越过韩、魏而派兵攻之。若一旦韩、魏有变,抄其后路,与楚两面夹攻,秦兵危殆至极。这一番游说,使秦昭襄王同意了楚的连横,转而派兵继续攻魏。

    2.魏楚合纵解邯郸之围

    五国破齐后,唯赵能与秦抗衡。继承赵武灵王的赵惠文王是个有为的国君,他任用乐毅为相,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赵奢为将,对外以理折服强秦,对内整顿税收,使得“国赋太平,民富而府库实”。于是,秦赵展开了拉锯战。公元前273年,魏投入赵的怀抱,赵、魏联合进攻韩的华阳(今河南新郑北),亲秦的韩相公仲朋遣使向秦相魏冉告急求救,魏冉亲率大将白起和胡阳前来救解,大败魏赵联军。公元前269年,因为赵不履行交换城邑的协议,秦国派中更胡阳攻赵。赵国派赵奢前往救援,乘秦军不备,出其不意,大破秦军。秦锋芒大受挫折。

    公元前270年,范雎入秦,次年,以“远交近攻”说秦昭襄王。公元前268年,秦昭襄王听从客卿范雎计谋,派五大夫馆伐魏取怀(今河南武陟西南)。赵、齐、楚三国因此合纵出兵,秦因而暂停对魏的进攻。范雎为秦相后,制定了伐取韩上党的战略。公元前265年,开始大举攻韩,先攻取了少曲和高平,次年派白起攻取了隆城等九城。至公元前262年,秦军完成了对韩国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的包围,上党郡守冯亭为借赵军抗秦,献上党于赵,引起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战。起初,赵王命廉颇为将,廉颇采取固壁不战的策略,坚守长平三年。公元前260年,赵王中秦反间计,改任赵括代替廉颇为将。秦将白起利用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且骄傲轻敌的弱点,交战时佯败后退,引赵军进入包围圈,切断赵军退路。赵括被射死,40余万士卒被白起坑杀于长平,赵国实力由此大为削弱。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因赵违约未割六城,不听白起劝谏,派五大夫王陵进攻赵都邯郸,秦赵邯郸之战爆发。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坚守城池。秦军久攻不下,几易其帅,先王陵失利,秦昭襄王使白起代王陵,白起以为“兵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至”,称病未能行,乃使王龁代王陵伐赵,仍死伤很多而不能攻下。秦王再请白起,白起仍不肯行。范雎于是起用知交郑安平为将军任进攻邯郸的主帅。

    到公元前257年,邯郸被围已三年,赵平原君计谋合纵攻秦以救赵。他想在门客中选拔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随行人员,却只选出十九人。一门客毛遂自荐随往,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虽疑其能,但用人之际,就带毛遂同去了。这就是“毛遂自荐”。至楚之后,平原君与楚考烈王商议合纵之事,剖言利害关系,自日出至日中不能决。毛遂于是按剑冲上前去,先说在十步之内,楚王的命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接着质问楚王:“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楚考烈王羞愧,“唯唯”答应,“歃血而定纵”,派楚春申君率军十万救赵。

    求得楚国帮助后,平原君再求魏援助。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秦得知,遣使威胁魏安釐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军遂屯于邺下(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不敢出。不久,魏信陵君通过魏王爱妾窃得魏王虎符,赶赴邺下,带勇士朱亥杀晋鄙,率军援救。这就是“窃符救赵”。楚、魏援军赶至邯郸,与赵军内外夹击,秦军大败,退回河西。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襄王罢其官爵,白起被迫在杜邮(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自杀。赵魏两国夺回部分失地。但是,邯郸之围一解,合纵即告破产,楚国去灭鲁,魏国向东扩展,攻取秦的陶郡,燕见“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企图兼并赵国,燕赵之间开始长期混战。而秦灭西周后,内政不稳,无力东顾。

    3.信陵君合纵五国攻秦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任用吕不韦为相国,继续进行兼并战争,灭都于巩的东周;秦将蒙骜攻韩,取得韩的成皋、荥阳,连同原先的西周和东周故土,合建成三川郡,魏都大梁直接处在了秦兵的威胁下。信陵君自从窃符救赵、合纵攻秦取得大胜后,尽管魏王“复以信陵奉公子”,还是留居在赵。这时秦将蒙骜正连续攻取三晋之地,势如破竹,因此魏安釐王不得不请信陵君回国主持抗秦的大计。

    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回到魏国,被魏安釐王授以上将军印,主持抗秦。于是,信陵君遣策士遍说诸侯,约合纵。这时,赵孝成王听从幸臣建信君主谋与楚、魏合纵抗秦,楚考烈王又听从春申君参与抗秦的计谋,于是以赵、魏、楚三国为主体的五国合纵形势成功(齐没有参与)。信陵君统率五国联军反击秦正在进攻三晋的蒙骜所部。由于信陵君上次合纵攻秦救赵成功,威振天下,击败秦将蒙骜,追至函谷关。次年,秦国以万金行间于魏,魏安釐王中计,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权,合纵抗秦即随之破产。

    4.关东诸侯的最后大合纵

    公元前242年,秦蒙骜复大举攻魏,取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燕(今延津东北)、虚(今延津东)等二十余城,信陵君合纵收复的失地全部丧失。继而秦又夺魏兼并的卫国故土,把所得成皋以东连同卫的濮阳等建为东郡。这样,秦东与齐国直接相连,把韩、赵、魏拦腰截断,对东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在此种形势下,魏相会赵相于柯(即阿,今山东阳谷东北),谋划合纵之事。次年,赵、楚、魏、燕、韩五国又结成了合纵联盟。这次合纵一开始就矛盾重重,先是齐人拒不参与合纵,使合纵者心存疑虑。魏疑齐捣鬼,故急于与秦讲和。这次合纵由赵主持,遂赵还算坚决。而秦也加紧派策士破坏合纵。赵看清形势,急于派赵将庞煖统率五国联军攻秦,一直打到蕞(今陕西临潼东)。但秦国一发兵反击,楚军即闻讯逃跑,其他四国军队也纷纷溃退。从此,合纵抗秦的外交彻底破产,再也无法组织起统一的行动。

    5.秦统一全国

    公元前238年,嬴政22岁,依制该亲政,但吕不韦把持朝权不放。秦王政先利用嫪毐夺吕不韦大权,免其相,继而平嫪毐之乱,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史称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命内史腾向韩国发起突然进攻,顺利攻入韩都阳翟,俘虏了韩王安,韩国灭亡。公元前229年,秦大举攻赵,王翦率上党兵,攻下井陉,包围邯郸,次年俘虏赵王迁,赵国亡。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秦王怒,令王翦、辛胜为将,大举伐燕。公元前222年,秦军俘获燕王喜,燕国遂灭。公元前225年,秦王使李信、蒙恬率兵20万攻楚。秦军败退。秦王于是亲自赴频阳,请求老将王翦为将,王翦大破楚军,并于公元前224年掳获楚王负刍,改楚地郡县,楚亡。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引河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坏,魏王投降,秦灭魏。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从燕地发兵,攻克临淄,俘虏齐王田建,齐国遂亡。至此,七雄并立的局面结束,中国统一大业已成定局,合纵连横自然也就随之结束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