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这些人①-无冕皇帝项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邦在关中

    在刘邦当亭长的时候,他就来过咸阳,当时的他就被咸阳的庞大和繁华给震住了,根本就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这座城市的主宰。“这全是我的,这全是我的了!”刘邦看着眼前这一切自言自语道。

    不只是刘邦,跟在后面那帮造反队伍也深深地震惊了。大家都是穷哥们,一辈子见过最繁华的估计就是县城了,突然跟他们说这座城市属于你们的了,而且还是座国际化大都市,大家再也忍不住了,嗷的一嗓子,全都散开抢胜利品去了。

    大家你抢丞相府,我抢太尉府,刘邦是老大当然把最肥的皇宫和国库让给他了!刘邦被那庞大而奢华的宫殿迷住了,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大的房子,这得住多少人才能住满!

    这时有人就提这个子婴怎么办,要不把他给杀了?虽说大家都抢了好多东西,但这位前主人站旁边老瞅着,总觉得有点儿心虚,不如杀了一了百了,省得也看得心烦!还好刘邦见过点儿世面,觉得这么做有点儿太不道义,这子婴做得已经很够意思,不仅献城,还放任让咱抢钱抢女人,多厚道一个人啊!再说,怕啥,老子手里有兵,他就一光杆司令,还怕个屁啊!叫人把他看起来,咱继续抢咱的!

    刘邦真的不愿离开皇宫了,一边搂着美女,一边数着财宝,这感觉真的很爽!可是刘邦班底的那帮人可不是等闲之人,这几个人可不是那帮只知道抢钱抢女人的主。萧何、樊哙、周勃这帮人随着刘邦这几年的征战已经有了更高的追求,他们进入咸阳没有急着去抢东西,而是先维持秩序,稳定社会状况。

    尤其是萧何。大家都忙着抢金钱财宝的时候,他反而对那些秦皇室收藏的图籍资料感兴趣,于是就出现一幕奇怪的现象,别人抢钱抢女人,萧何抢书籍图册。在沛县的时候,萧何就是管理这些的文官,所以他深知这些资料的重要性。尤其是造反以来,他一直都负责后勤补给工作,因此只要是有关各地区的人力和资源的资料,全都是他最需要的。

    这些人自从跟随刘邦闹革命以来,总的来讲运气还算是不错的,原本只是个不见经传的小团体,才一年多就成为西进咸阳的两大主力军团之一,也许我们真的有争夺天下的实力吧!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刘邦集团手下人员的素质和眼光比那些只知道抢东西的人高多了,这也是最后只有刘邦才有资格和项羽争天下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些资料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提供了全中国的地理形势、人口密度及其他的详细分布情形,让汉军有足够的资源作出详细的战略规划。这也是刘邦面对项羽总是老打败仗,但在四年后,能反败为胜的主要因素之一。

    楚汉相争,项羽最后的失败真的不能只感叹是“天亡我也”。

    这些资料在日后汉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和行政规划时,也有很大的助益。

    在日后论功行赏时,刘邦认为萧何功居第一,是很有道理的。萧何这一念之间,也决定了刘邦一生的命运。

    还有樊哙、张良他们激烈反对刘邦还住在皇宫,因为他们很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还没到这一步呢!关外项羽40万军队在虎视眈眈,我们根本就没任何资本能和对方火拼一下。不能再在咸阳待下去了,更不能成为众诸侯的众矢之的!现在我们还没有实力拥有这些。

    没有实力去占有的东西,就要很果断地舍弃。张良这些人真的很恐怖!一个人面对那么多金钱和美女,居然不为所动,在经受得住这些巨大诱惑的同时,大脑还能这么理智地分析局势,刘邦真的太幸运了!也许张良他们心里早已装了天下,所以能为这些身外之物不为所动吧!刘邦集团的班底成熟了!

    樊哙是个粗人,不懂什么语言技巧,就知道这样下去,对他们可不利。于是跑到皇宫对着刘邦就一顿嚷嚷:“老大,这可不行啊,咱出来是要打天下的,不是窝在这数钱搂美女的!”刘邦很生气,自己辛苦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放松放松,正玩得开心呢,这个粗人就这么跑来一顿大喊大叫,弄得自己连玩的心情也没了!骂了樊哙两句,完了也没理睬他!

    萧何想了想,认为咱跟老大太熟了,最好找个外人而且刘邦又很尊重的人去劝才有用。张良就这样去了,不过还真是,刘邦一直都很尊重张良,知道自己能走到这一步,跟人家是分不开的。就没像对待樊哙那样,表示很虚心地接受意见和批评。

    张良毕竟是知识分子,能言善道,刘邦好像今天没怎么喝酒。项羽那巨大而威猛的身影顿时出现在自己眼前。对啊,最近真是昏了头了,我怎么把这人给忘了,现在怀王可是说话不算数了,当今老大变成他了。现在一切还不是属于我的,我卖命得到的一切其实是这位项羽的。把命留着才能有命花,有命享受啊,别因为这把自己小命给搭上!

    于是,刘邦下令封存秦国的宫殿府库等一切财产,大军退出咸阳,回到灞上。

    目前作为关中地区的最高军政首脑,刘邦为了恢复关中地区的统治秩序,准备颁布新的管理条例,针对秦国的法律条例不仅严酷而且数目也众多,萧何等人认为因反其道而行之,无为而治最好,就简单地颁布三条条例就可以了。

    公元前207年11月,刘邦以关中最高首脑的身份召集咸阳及其附近各县头脑、地方长官来灞上开会。这次会议召开得很成功,刘邦和这些地方长老、豪杰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重申了自己和平友好的政策方针,不会损害在座各位的利益、不会侵害大家性命之类的话语。在双方和平的气氛下,刘邦颁布了三条条例要求大家都要遵守:“第一,杀人者死罪;第二,伤人者抵罪;第三,盗窃者抵罪。原秦朝的法律一律废除,所有官员与行政单位全都保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约法三章。

    关中地区的百姓没想到亡国之后,还能获得如此保障,大喜过望,纷纷奔走相告。就算大家给他送来酒肉来犒赏军队,他也推辞不要,以示自己绝不扰民的决心。于是,刘邦仁慈的名声在关中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奠定了他良好的政治基础,为日后他再取关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坑杀事件

    看到刘邦顺利地进入咸阳,项羽就很恼火,很不舒服,自己这边辛苦打硬仗,刘邦这老小子尽然趁机进了咸阳,但最让他不舒服的是那20万秦军的处理问题。

    没了这支秦国最可怕武装部队的牵制,项羽下令火速向关中推进,可是途中出问题了。

    章邯被项羽绑在自己身边,不让接触秦军,司马欣威望不足,无法服众,再加上他一力促成的投降,更让秦军有种不信任感。同时,项羽也不相信这支军队是心悦诚服的,所以派了大量中低层军官充实到秦军中。

    也难怪,这两支军队打了那么久,不一定谁的叔叔伯伯兄弟的就是死在对方手里。这突然不打了还成了友军,搁谁也心里不舒服,双方肯定看着都不顺眼。最重要的是秦国自战国以来一直凌驾于东方六国,尤其是在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以后,秦国人在各方面都凌驾于东方六国,而秦人也一向自认为自己是主人,看不起其他诸侯国,欺负其他六国的事时有发生。

    正所谓30年风水轮流转,有如此深厚的历史仇恨,如今诸侯军反奴为主,自然也不会善待秦国降军了。那些被派到这里的军官肯定会借机报复这些秦军士兵了,轻则含沙射影地讽刺一番,有的甚至还公然取笑、侮辱他们。而秦军对这些突然成为自己顶头上司的六国人当然是不服气的,双方当然少不了要剑拔弩张的,整个军营火药味十足!有时已经到了就差一根火柴就能干起来的地步了。

    而司马欣觉得现在自己是降军,面对这种事情,还是不要向项羽抗议,他只是一味地安抚秦军,让大家忍忍。

    章邯一直在项羽大营里待着,一点儿都不知道目前秦军所发生的事。

    大家都受委屈了,空闲下来肯定就是互相诉苦,他说他那队长多混蛋怎么折磨他,你说我那长官怎么公开侮辱咱亲人。大家都是有血性的人,说着说着就脸红脖子粗了,早知道咱就不投降了,而章邯老大爷不知道跑哪逍遥快活去了,根本就不管咱们死活!总之,秦军大营里呈现出一股骚动的气息。

    一直密切关注秦军状态的那些派遣军官慌忙把这些信息报告上去。

    项羽不禁陷入了沉思之中,20万秦军,这可是秦国最精锐的一股军事力量,章邯曾经就是带领这批人把反抗义军打得七零八落,自己对他们也是心有余悸!如果一旦他们再想反叛,对自己的反秦大业可是极为不利!而且,自己还得管这帮人吃饭,那可是20万呢,加上自己这40万人,粮食消耗起来连项羽自己也不敢相信。

    为了反秦事业的最后成功,为了根绝后患,必须把秦国最后的力量给抹杀掉。项羽采取了最简单的方法来处理——那就都杀掉吧!

    不过项羽也没傻得直接派人去砍人,那可是20万人那,就是20万头猪也要杀得手发麻了!

    新安,秦国人永远铭记的地方!就像赵国人始终记得长平一样!一天晚上,项羽邀请司马欣、董翳到楚军大营,说是找他们商量点儿事,并让英布暂时代理司马欣统率秦降卒军团。这俩人从没想过项羽他们会全部杀掉秦军,就爽快地答应了,同时也想见见自己的章邯老大,诉诉苦之类的。

    当晚,三人是见面了边喝酒边诉苦,很快就喝醉了!

    也就在当晚深夜,20万秦军根本不知道死亡的阴影已经笼罩在自己身上,在睡梦之中,突然喊杀声震天,很多秦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砍死或烧死,整个秦军营地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由于没有领导在场,武器也被上缴,大家乱作一团,秦军有如刀板上的鱼肉般的任宰任割,根本无法抵挡楚军的残杀。大家只知道往后退,一直退到一个悬崖边上,前有杀神后有绝路,秦军不是死在箭下,就是掉落悬崖,到天明时分,剩余的秦军眼见大势已去,楚军肯定是要赶尽杀绝,在悲愤中纷纷跳下悬崖自尽!

    20万秦军降卒无一生还!

    章邯酒醒后,才知道曾经随自己纵横沙场的伙伴、自己曾经答应要带他们回家的属下全被杀害了。历史没有记载事后这位名将对这个事件的反应,我们也不知道是否他曾去找项羽抗议一番,是否想着为这些兄弟伙伴报仇雪恨,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他最后和司马欣、董翳三人都活着。也许他知道再抗议也没什么作用,人都被杀了,你还能让他们复活!不过,这件事后章邯开始一蹶不振,每天是沉迷于醉酒当中,消磨了意志,不复当年名将风范!后来他被封在关中,在刘邦再次进入关中地区时,表现平平,简直是不堪一击,一点儿也没当年叱诧风云的风采!可见这次坑杀事件对他的影响之深。

    我想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看到曾经自己的袍泽因为自己而被杀,心里都会留下阴影吧,都会一辈子不安吧!

    就请吃顿饭而已

    项羽解决了20万秦军后,再也无后顾之忧了!火速赶到函谷关,应刘邦是楚国一系,又没和项羽撕破脸,所以函谷关守将并没有作什么抵抗,项羽也终于踏进了关中盆地。这已经是公元前207年12月份的事,比刘邦晚了几个月了!

    其实项羽对当不当什么关中王倒也没什么兴趣,关键就是面子问题,自己怎么能比刘邦那老儿晚到呢!当他得知刘邦还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让任何人过,就更愤怒了,就要下令攻打,幸好守军一看是自己人,又是自己顶头上司的上司也没敢抵挡,项羽的威名早已传遍了全军,给谁也不敢作什么抵抗。

    等到进了关中地区,项羽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你说刘邦也没反,更没打什么独立旗号,部队也驻守在灞上。想想我俩最多是人民内部矛盾,不能当成阶级矛盾来处理,我也不能平白无故地去消灭他啊!于是项羽屯军于新丰的鸿门附近,想想该怎么办。

    刘邦看到项羽也来了,更不知道该怎么办!总不能说我想跟你争天下吧,咱俩来火拼吧!别说现在时机没到,瞅瞅自己那点儿实力还不够人家瞧的!虽号称10万部队,可有多少是自己的嫡系,剩下的全是收编来混饭吃的,一到要动真格的时候,肯定跑得比谁都快!

    双方就这么对峙着,都在思考下一步怎么办!

    他俩在这没动,可有的人动了!现在明眼人都能看出刘邦和项羽俩人开始不对眼了。那些刘邦的非嫡系将领可就要仔细琢磨了。心里比比双方实力,傻子也能看出谁占优势,人家项羽打仗多猛,手下也多,都是跟秦军实实在在拼出来的。而且现在整个天下都成了这位姓项的了。当初咱跟着刘邦混,不就是为了混口饭么,现在让我再选择的话,我肯定要选更有钱兵更多的项羽啊!跟着刘邦肯定没好果子吃,说不定明天就被人家给灭了。

    一个叫曹无伤的为了表露自己的忠心,就悄悄地派人向项羽报告说,刘邦把财宝和美女都拿光了,一个都没给你留,他就想赖在这继续当他的关中王。

    项羽一听就怒了,也不考虑这情报是不是真的,下令全军进入一级战备,准备攻打刘邦大军。先灭了这厮再说,你拿就拿吧,也不跟我报告一声,明显就看不起我!东西可以不要,但是面子不能不要。

    对于要攻打刘邦,最高兴的不是项羽,而似乎是范增!范增从刘邦进入咸阳,又原封不动地退了出来,能不被物质上的财富所诱惑,只能说明他有更大的野心和抱负,因为有个更大的诱惑在支撑着他能毅然放弃到手的东西。范曾认为刘邦这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大的不可告人的阴谋。

    “刘邦这人不能留!”范增默默地对自己说。

    鸿门,在咸阳的西北方,是个小型的台地,和东南的灞上遥遥相对。

    鸿门宴其实就是项羽在鸿门这个地方请刘邦的一个饭局。结果经过太史公他老人家那精彩绝伦的有如小说一般的描写,一直流传到现在。鸿门宴慢慢也成了代表一种政治文化的名词。意思就是有人突然无故请你吃饭,那肯定没好事!

    好了闲话少聊,话说项羽说是要准备第二天攻打刘邦,还真把一个人给吓住了。这个人叫项伯,也是项羽的一个长辈。这人以前跟张良比较熟悉,张良还救过他一命,项伯就记住了这个恩情。那时候的人还是知道知恩图报的,项伯一听自己侄儿要攻打刘邦大军,而且听说自己恩人张良也在那边做事,刀枪无眼,如果一不小心让张良丢了小命,自己可就太没义气了,以后还怎么在圈里混!

    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悄摸摸地跑到刘邦军营找到张良,让他赶快跟自己跑路,别陪着刘邦送死。张良也大吃一惊,但很快就坚定地跟项伯说:“老哥,首先感谢你能来通知我,说明你这个人很讲义气,但如果我现在离开而不通知刘邦的话,那我不是成了一个没义气的人了!你还愿意再和我结交么?所以我不能走,我先告诉沛公去!”

    刘邦大惊,怎么说打就打啊!这可怎么办那!还是先把那位项老哥请进来再说吧,于是备上好酒好菜,刘邦很恭敬地解释自己并没什么异心,希望项老哥给多美言几句。项伯拍着胸脯说道:“话我会说的,毕竟我也不希望张老弟出什么事。但是你最好还是亲自去一趟项羽那吧,大家坐一起,喝点儿酒,吃点儿饭,把话说清楚就没什么事了,我们毕竟都是跟着怀王干的,把事情摆桌面上谈谈。项羽这人好点儿面子,你多说点儿好话,就没什么误会了。”刘邦连连点头,表示自己明天一早就走,决不误事。项庄满意地摇摇晃晃地走了。

    项羽其实也不想跟刘邦翻脸,虽然他也感觉到刘邦对自己已经产生了威胁,但毕竟曾经是一起的战友,而且到目前为止他还没做什么过分的事情,自己这样去攻打他在道义上也站不住脚。既然明天要来自己这解释解释,那最好,大家把话说清楚,省得老有误会。

    范增却不这么想,刘邦能来鸿门,这可是绝佳除掉他的机会啊!他就使劲劝项羽,让他抓住这次机会,杀掉刘邦,虽然名声上会有些损坏,但也顾不得了,没了他,我们才安全,天下也就真正掌握在我们手上。项羽真的不想这么做,也不屑这么做,但不忍拂逆这位老谋士的一片好心,就答应先埋伏上吧,但最后要不要杀,还是要听自己的。范增很高兴地去布置了,却不知道这是项羽想结束这种对话的暂时手段而已。

    天刚亮,刘邦就带着张良和樊哙和一百个保镖来了。怎么就带这么几个人呢?主要是刘邦他们都考虑过了,带多了也没用,既然是来吃饭聊天的,你就算把10万人全拉上也没用啊,还不如就带几个人就行了,也能表示自己问心无愧。

    张良肯定要带,有项伯这层内部关系,不用白不用,樊哙是自己的首席保镖,那一百人是壮声势的,怎么说现在自己地位也高了,没几个人经常跟着,就显不出自己身份来了,再说万一路上有个拦路抢劫之类的,也能吓跑这些毛贼。

    这时的刘邦真的豁出去了,一个能豁出去的人他还怕啥!大不了一死而已!我打也打不过你,跑也没地儿跑,反正我现在真没心思跟你争什么,有什么好怕的!因此刘邦到达鸿门时,乐呵呵的,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好像真的是来赴一场饭局的样子。

    于是就如电影上演的,大家分宾主落坐,刘邦和项羽就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首先先叙叙以前的情谊啊,回顾下俩人并肩作战的场景,说说分别后的事情。军人嘛,大部分就是讲打仗的事,刘邦首先对项羽在巨鹿艰苦作战表示钦佩和感谢,没有您的牵制我哪能这么顺利进入关中呢,其实说起进入关中,您的功劳最大。我只不过是拣了个便宜罢了。您可是咱楚国的第一战神那!

    项羽很高兴,刘邦慢慢地解释这最近的误会,说肯定是有人在恶意诬陷我之类的话!大家是越聊越开心,越喝越高兴。范增在一边不干了,怎么还真把这当成馆子了,你敢来我就敢杀你。于是,频频对项羽使眼色,打手势,项羽本来就不想杀刘邦,只是为了敷衍这位范大谋士。于是就当没看见,一直微笑着面对刘邦,俩人仍旧在聊着开心的话题。

    范增大怒,你不愿杀,我来杀!出来就找到一个叫项庄的,让他进去来个舞剑,借机刺杀刘邦。古代嘛,也不像咱现代娱乐节目多,一般宴席过程比较长,喝酒中途就经常来点儿那时的娱乐节目,要么来几个舞女跳舞;如果武风盛行的话,就来个舞剑,也就是拿把剑在那跳来跳去,现在人看来也许没啥意思,但在当时这可是一绝啊!

    项庄就这样进来说要献舞祝个幸,项羽虽然感觉有点儿不大对劲,也没说什么,就同意了。就这样那位名垂历史的项大刺客,就开始在那蹦来蹦去。刘邦和张良一看就不妙,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这人目露凶光。你说没事你直瞅着刘邦干嘛,能不把人家瞅毛么,有这么当杀手的么?刘邦虽然有所察觉,可在人家地盘上而且是在吃饭的时候,平白无故地发作不大礼貌,只能心中暗作戒备!

    项庄也姓项,估计和项羽也是本家,平常和项伯也是不大对路,项伯一看你小子想干嘛,这可是我让来的客人,你当我面要杀他,怎么这么不给我面子,再说上边那位还没答应呢,你就忍不住自己跳出来杀了!

    于是,项伯也上场,说:“一人舞剑没意思,还是俩人一起对舞才有看头!”两人就跳到一块儿去了,反正就是不让你接近沛公!但项伯毕竟岁数大了,跳了会儿就快跳不动了!

    张良一看不行了,就借口出去,跟樊哙说了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名言就是这么产生的)樊哙一听就急了,这可不行啊,在自己面前杀人自己以后还怎么当保镖!拿起武器和盾,就冲了进来!有他这么个混人出现,舞剑也没法舞了!

    这样场面就尴尬起来,樊哙进来就对众人怒目而视,张良出来打圆场:“这是沛公的保镖兼车夫,是沛公大人的心腹。一辈子也没读过什么书,不懂得什么礼仪,就这样闯了进来,请大王莫怪他莽撞!”项羽也心知肚明,虽然也不高兴,但一想这样也好,正好结束这场闹剧。就说:“既然进来了,就座吧,一起吃点儿饭喝点儿酒。”樊哙也不客气,坐在刘邦身边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项羽一看就心中有些喜欢,这真是猛将啊!双方又恢复到了开始融洽和谐的气氛中,继续喝酒聊天。

    没过多久,刘邦就以喝多了,想去上个厕所为由溜了出来。范增一看就要坏事,但你也不能不让人家上厕所吧,着急得他是坐立不安!张良和樊哙见状也说要上个厕所。三人在茅厕里胜利会师了,总结了今天宴会的经过后,张良首先发言道:“很不妙啊,我瞧那范老头是一心想杀你,项王虽然不愿杀,但也在犹豫之中,你还是别回去喝了,赶快跑吧!”刘邦一听:“这不大好吧,是不是太不没礼貌了!”樊哙一听就急了,都啥时候了还讲这没用东西,先保住这条小命再说吧,我也就长得壮实点儿,跟人家项羽可不是一个级别的啊,你还真的当我是高手啊!就说了句很经典的台词:“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难道还要留在这里任宰任割吗?”

    刘邦一听有道理啊,那就跑吧!当然来的时候也没空手来,就让张良代替他送礼吧,反正也不是自己的,就挑了几件值钱的宝贝献了上去。自己带人慌忙跑了。

    项羽一直在等刘邦回来继续喝酒,最后对他的不告而辞,虽然不太高兴,但想想也就释然了。只有范增为这次没能杀了刘邦,而后悔不已!同时也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奈!

    刘邦安全地回到灞上!

    火烧咸阳

    既然大家都说这是误会,鸿门宴后没几天,项羽领军就开进咸阳。刘邦自视不敢作任何阻拦。

    项羽一向对敌人很残酷,可能是经常冲锋在前吧,意识之中就认为对敌人的仁慈最后死的可能就是自己了!再加上从小项梁对他的教导,秦国多么邪恶,家族多少人死在他们手里等等,所以项羽对秦人一向没什么好感!在他的生命中,他是作为一个毁灭者而出现的,他只是为了毁灭秦国而出现!

    现在这个任务终于完成了,踏在咸阳的街道上,他恍如隔世,自己祖辈父亲为此奋斗了一辈子都没有成功的事,今天终于在我的手上实现了。看着那些繁华的街道,华丽的宫殿,还有众多的美女……这些都是秦国从我们六国手中抢去的,本来就不是你们秦人的东西,我要把这些东西再拿回来!看着身旁手下士兵的热切而企盼的目光,项羽缓缓地点了点头。

    六百多年以来,咸阳从没遭遇到外敌入侵,刘邦虽然占领了咸阳,但约法三章的颁布让咸阳秦人毫无任何防范之心,这一天也被咸阳历史永远记住了。

    子婴首先就被项羽下令处死,接着四处捕杀嬴政后代,项羽明白斩草要除根的道理!换作别人也会这么对自己的,这没什么好怨的!所有皇宫、贵族的官邸和富商的巨宅全都被劫洗一空,大家都抢红了眼!嬴政当年从六国抢回来的财物又这样被抢了回去,真是应证了一句古话:“天理循环啊!”抢东西嘛,肯定主人不会站在那里不动让你抢,所以很多百姓也被杀,在这时候任何阻挡他们发财的人全变成了死人。最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项羽下令放火烧咸阳城,我让你们再住漂亮的大房子,这全是掠夺我们六国血汗盖成的。其中,也包括了举世闻名的阿房宫,据说整个大火烧了近三个月才慢慢地熄灭,放到现在也是很恐怖了!咸阳一片废墟,繁华不复再现!

    项羽根本就不考虑长远的规划以及善后工作之类,他只是个复仇者,现在大仇都报了,他拍拍屁股,带着抢着的财宝、美女走了,你们秦人的死活关我嘛事!范增也没有劝说,不要这么做。可能想既然已经坑杀了20万秦降卒了,这梁子已经结上了,也不在乎再多结个仇了。也许用更凶残的方式,能让他们害怕得失去报复反抗的能力吧!

    可是范增却没想到正是这解不开的仇恨,让日后刘邦再次进入关中得到了很大的援助,而且在楚汉相争中,关中百姓始终是义无反顾地支持刘邦军队。今天项羽和范增种的因,也有了日后的果。而且他从来就没考虑过什么图书点册地图什么的这类东西,在项羽下令放火的时候,他一点儿都没想到这些东西在日后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从这就可以看到范增在谋划和眼光上还是差张良、萧何不只一筹啊!

    项羽和范增的表现与刘邦集团迥然异同,他们似乎局限在以往春秋战国时期那种分封联盟制上,项羽好像对当皇帝统一天下是一点儿兴趣也没有。他只想着复兴楚国,别的都不在乎了!

    火烧咸阳最糟糕的影响是对中国文化的严重破坏。几千年来,我们老是批评秦始皇的焚书行动对我国文化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却忽略了项羽这次火烧咸阳造成的损失比始皇那次要严重得多!

    秦始皇焚书只是将民间的存书毁于一炬,除了少数隐藏起来的以外,几乎所有的书籍都保存在咸阳城的府库中。那时民间教育水平不发达,能读书认字的基本上都在官府,所以主要书籍全存在了皇宫或各个部门机构。如今这些典籍又被项羽粗野的一把火给烧光,于是秦以前华夏文明数千年的记录几乎全完没了。

    从文化史的立场来看,项羽、范增也是历史的罪人啊!

    项羽大封天下

    好了,仇也报了,东西也抢了!大家打了这么多年的仗终于把秦国给灭了,也到了该分赃的时候了。大家造反这事,都是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现在也该有回报了。不为了功名富贵,谁会这么卖命去干这事儿!

    经过一个多月大家圆桌会议的争吵、规划、协商,一直到二月间,项羽才决定天下势力重新分布的蓝图。

    项羽不想自己做皇帝,他将楚怀王封为义帝,主要是因为他对“皇帝”这两个字特别痛恨,为了显示这位尊崇的地位,就取名为“义帝”。

    他自己则最想做的是当上楚王,然后回到故乡让父老及子弟们看到他的荣耀,也为他感到骄傲。因此他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有过去梁国(魏国)及楚国最繁华的九个郡,建都于彭城。彭城就是现在的徐州市。它地处黄淮海平原上,四周没有任何险要地势防守都城。可能项羽最喜欢骑兵,自认为天下无敌,建在这正好发挥他骑兵作用,谁敢来攻打他的城池!

    将西入咸阳时功劳最大的刘邦封为汉王,统辖巴、蜀、汉中,建都于南郑。

    对于投降的三位秦军将领,项羽决定由他们三个人来分治关中,也好阻挡刘邦的东进。

    章邯封为雍王,统辖咸阳以西的关中,建都于雍丘。

    司马欣封为塞王,统辖咸阳以东到黄河的地方,建都于栎阳。

    董翳封为翟王,统辖上郡地区,建都于高奴。

    由于项羽本人自己占领了梁国大部分精华地区,于是将魏王魏豹改封为西魏王,建都于平阳。

    瑕丘人申阳,为张耳的心腹大将,曾奉命到河南郡协助楚军北上,功劳不小,封为河南王,建都洛阳。

    韩王韩成仍为韩王,都阳翟。

    赵将司马卬,平定河内,也有不少功劳,故封为殷王,统辖河内地区,建都朝歌。

    将原来的赵王赵歇迁徙于代地,仍号为赵王。

    赵国宰相张耳,封为常山王,统辖赵国原有国境,建都襄国。

    当阳君英布,是项羽手下头号大将,功劳颇大,封为九江王,建都于六城。

    翻阳地区的吴芮,率领百越各部落参与联军入关中,故封为衡山王,建都邾。

    义帝的柱国(宰相)共敖,率军攻打南郡有功,封为临江王,建都江陵。

    迁徙燕王韩广为辽东王,建都无终。

    燕将臧荼,随从楚军解除巨鹿之围,功劳颇大,封于燕国,建都于蓟。

    迁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建都即墨。

    当年主动叛齐、协助项梁的齐将田都,随同联军入关,功劳颇大,封为齐王,建都临淄。

    项羽渡河救赵时,齐国贵族田安攻击济北数城,并引军投降项羽,故封为济北王,都博阳。

    但田荣,几次和项羽有冲突,又不肯和楚军联盟,想要封地没门。

    陈余也没封,估计项羽看不惯他在危难时刻不顾老朋友的交情而只为自己利益,觉得这人的人品不行。虽然最后经人求情也只封了三个县,就像是在打发叫花子!

    大大小小,项羽总共封了十八路诸侯。

    项羽就像是八百年前的周公,大封天下诸侯一样,那种感觉估计很爽,拿张地图,随便一指这就是你的地盘,项羽好像很享受这种感觉!但周公在分封诸侯的时候是以宗法制和封建制度(承认旧有势力)为客观依据的,而项羽则完全是以自己的喜恶来处理这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

    这次分赃真的很圆满吗?它到底能维持多长时间我们在后来就能看到!

    在这次分封中,最让项羽头痛的就是刘邦和楚怀王了。

    首先是怀王,在项梁时代他因是项梁所立,就是傀儡,所以对项家人就素无好感。项羽把他的心腹宋义给杀掉,更是扯破了俩人之间的那层布!但毕竟怀王也是项羽名义上的上司,在抗秦事业中,怀王只是个利用工具,这都是人们心知肚明的,怀王自己也知道。但宋义的被杀,他再也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虽然现在秦国被灭,情势已经不一样了,但总不能说你现在没用了,请你下台吧。这好像也不大合适!项羽为此很是烦恼,最后还是范增给出了个主意,说不妨把他提到有名无实的“王中之王”——天子,而你项羽则做天下真正的领袖,就像是春秋时期那样就行了。项羽也觉得这样挺好,就把他封在了长江上游一带,建都于目前长沙一带的郴县,让这位天子远离中原的政权所在地。

    最头痛的还是刘邦,怀王只是个名义上的处理问题,而这位可不好处理。封得好了就是养虎为患,封得差了,以人家的功劳你把他封到犄角旮旯,还不被天下人耻笑自己小心眼儿!尤其是范增怎么看刘邦都不顺眼,更是挖空心思地想阴一把他,把他整得永世不能翻身最好。想啊想的,还真让他找到了一条语言上的漏洞!

    怀王不是当年说过先入关中为王吗,这句话就能做手脚。范增兴冲冲地跑去找项羽:“我们把刘邦封到汉中!”

    “汉中?这是什么地方啊!?”项羽问道(还是读书少啊)。

    范增一讲项羽才明白,原来汉中、巴蜀也是归关中地区的,巴蜀就相当于现在的四川、重庆一带,地势是什么情况,我想在现在大家肯定都清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并非是浪得虚名的。想要由蜀中进入关中,一定得经过汉中。汉中是块盆地,中间被山势险要、交通困难的秦岭阻隔,因此任何人只要一到这里,想再进入中原比登天还难。而且那时也没什么挖掘机炸药之类的,想挖个隧道什么都简直就是在做梦!只要我们派兵守在各个出口,他们就别想出来。所以,范增就想把巴蜀当成个天然的大监狱,把刘邦困死在里面。

    “我们把你封在那里可并没有违背当年的约定啊!你就在那好好养老吧!”范增嘿嘿地笑道。

    刘邦一听自己被封在那种地方,差点儿气疯了!简直就有种想跟项羽拼命的冲动了。自己一辈子窝在那里跟死有什么区别,还不如跟他拼了!不过刘邦还真的能忍,骂上两句也就算了,自己深知胳膊拧不过大腿的!也没和项羽说什么气话,表示愿意接受分封,就带着部属走了。

    也不知道这位后来的汉高祖在进入汉中之前有没有说过“我还会再回来的”之类的话!就这样毅然地进了汉中。

    能忍才能成大事!

    也就在刘邦进入汉中途中,两位杰出的人才也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他们人生绚丽的表演。他们就是韩信和陈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