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4月,被封为汉王的刘邦率众进入汉中,中间听从了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
栈道是我国古代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接而成的一种通道,由于汉中四周都是崇山峻岭,进入汉中全靠这些栈道。栈道的底下是千丈深谷,一不小心掉下去,便连尸骨都找不到。尤其有些特别艰险的地方只容一个人单独、小心通过,所有的粮食、物资、武器等全都必须用人力一个个背过去。所以一旦不小心,就会掉落到脚下深不见底的悬崖下。
栈道是当时汉中和关中唯一的联系通道,而刘邦毫不犹豫的让人把这条通道烧毁,就是为了向项羽表示自己无意再回中原,以麻痹项羽、范增两人。果然,项羽他们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
烧毁了栈道,自己出不去,别人也就进不来!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连日的行军整个军队是愁云满面,大家感到前途一片渺茫。也难怪,当时的巴蜀、汉中可不是一般人能住的,而刘邦这帮人都是从小在平原长大的,最高也就见过个小土包,哪里见过这么高、这么陡的山!于是面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再加上对前途的失望,军队出现了大批逃亡的现象。甚至有些将领也看不对劲,刘老大斗不过项王,才被发配到这里,我干嘛也要陪着来这儿啊!咱随便去哪不能混口饭吃!于是很多刘邦手下将领也跟着开小差,偷偷跑了!
刘邦手下那帮人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束手无策,整天也是忧心忡忡。可又没什么好的办法来阻止情况的蔓延。
刘邦在外人面前倒也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可是一回到营帐就喝酒解愁,毕竟谁碰到这种情况,心里都会不舒服的。自己好好的,好不容易挣了份大功劳,就因为和项羽作对,就落到这种田地!后悔么?他也不知道,也许会有点儿吧。可是现在局势既然发展到了现在,后悔也没用了,还是考虑以后吧!
一个卓越的领导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坚强有毅力,也许是刘邦的这份镇定感染了许多人吧!还是有很多人最后留了下来,这些人日后成为刘邦争霸天下的骨干分子。这次的栈道之行,就像是一座熔炉一样,锻炼了队伍,考验了人心,最后留下来的都是刘邦集团的精华所在。也许这也是刘邦所希望看到的,把那些心志不坚定有异心的人剔除出去,反而有利于一支真正军队的成长。
一支优秀的军队慢慢成长了,可惜缺个优秀的统帅来统领他们啊!
望着都不知道延伸到哪的道路,刘邦不禁感叹道:“路还很长啊!”
这天晚上,刘邦正在睡觉,突然一个保镖进来向他报告了一个噩耗:“丞相萧何跑了!”刘邦顿时再无睡意,整个人惊呆了:“老萧啊老萧,难道你也不要我了,我以后可怎么办啊!”萧何对刘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刘邦自己也清楚,要没萧何自己哪里会有今天,但现在没了萧何,刘邦感觉就没了主心骨。
就在刘邦伤心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又有人报:“萧丞相又回来了!”这是一种从天堂到地狱,又从地狱回到天堂的感觉,刘邦再也受不了了!跑着就去找老萧要问清楚。
“老萧,你干嘛去了,我还以为你也跟着跑了!”
“我跑了干嘛,我是去给你追个人回来!”
“是谁啊,这么有面子,还让你亲自去追,找几个人把他逮回来不就得了!”
“韩信啊!”
“韩信?”
在刘邦的印象中好像是有这么个人,长得个儿挺高的,白白净净的,不过挺会说道的!这么个人就值得你老萧去追?
韩信
韩信也是楚国人,家住在当时的淮阴县(今安徽省境内)。估计出身是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也受过一定的教育,读过不少书。但因为家庭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所以长大后一直都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
他也想像刘邦那样当个公务员,可惜无人引见,自己又没有刘邦能混的手段。自己的身份又让他不会去做什么种地、打渔之类的低贱的事情。所以造成他一直是个无业游民,没有固定收入来支撑他的生活。于是就四处在亲戚家蹭吃蹭喝,所以在当地名声不大好,很多人都躲着他。
韩信最喜欢去小溪边上坐着,估计是一边等着看看能不能钓点鱼吃,一边也能在那思考思考自己人生发展的问题。估计他也经常来,于是很多来这儿洗衣服的大妈们都认识他。一天,估计韩信又没混到饭吃,一位洗衣大娘看他饿成这样了,也不去乞讨,不由心生怜悯,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来给他吃,一连这样持续了近十几天吧。
韩信很是感激,就说一些等我以后发达了会报答您之类的话。那位好心的大娘倒也有些个性,说道:“你身为男子汉大丈夫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想着以后报答我,我只是看你可怜不忍心才给你食物吃,可不是想让你报答什么的!”
韩信听了比较感触,觉得有道理。就四处做些临时工作,给人打工,挣点养家糊口的钱。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出人头地的机会,一直在苦苦寻找。
再没过多久,韩信也稍微有了点积蓄,穿起了长衫,腰里也挎了把长剑,这是当时知识分子区别于普通百姓的装束。一天,他在市镇上四处乱逛,寻找打工的机会。大家都认识他,因为韩信混吃混喝的名声早已传开,人们都觉得这人就不学无术,还不踏踏实实地工作,连自己也养活不了,还看不起咱这些贫苦百姓、市井之徒。现在居然也人模狗样地穿起了长衫挎了把剑。大家就有点不爽了,你还不如我们呢,凭什么就穿那么好!尤其是一帮闲得无聊的人更是如此。
在众人的起哄之下,一个长得高大魁梧的屠夫挡住了韩信的道路,轻蔑地说:“别看你穿起长衫,挎上长剑,依然是胆小如鼠!那剑拿在你手里,一点儿都发挥不了它的用处,如果你有种的话就拿它来刺我,如果你不敢的话,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先是毫无表情地盯着那个屠夫,然后慢慢地吸口气,蹲下身子,很快地从那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并且若无其事,头也不回地走了。
周围人哄地闹开了,你看这人就算穿上好衣服,他还是跟以前一样是个胆小如鼠的人。大家都在耻笑时,只有那个屠夫想想刚才的情形,若有所悟地望着韩信的背影而去。
几千年来,从太史公笔下描述的这件事,告诉我们后人一个道理“要能忍所不能忍”,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一个不能忍的人他也是不会有什么巨大成就的,很多后人都从中学到了这个道理,慢慢这个“忍”也深深积淀到了我们浓厚的传统文化之中。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样,为保存性命,也需要不择手段!韩信知道这些,明白这些!跟自己的理想,跟自己的性命相比较,一个卑微的屠夫,一个小小的胯下之辱又算得了什么!
厚黑之学,韩信的“厚”学已经是练到了最高境界!
不久,天下大乱再起,韩信觉得机会可能来了。陈胜、吴广造反时,他还想看看这支队伍有没有前途,这可是造反啊,不是简单的混饭吃,一不小心就挂了,这可不符合韩信的性格。再后来,他决定去投靠造反队伍,因为他太需要成功,太想出人头地了,这可是大好时机啊,虽然有可能会失败,可一旦成功那自己的富贵梦想就实现了。
风险和收获一向都是成正比的!
但他没去投靠陈胜队伍,因为他看出在组织体系上薄弱的陈胜是很难成功的。韩信看上了在会稽郡起义的项梁叔侄,于是主动投入项梁军团,做一名小军官。
韩信的武力值并不高,他是属于智将一类的。说明白点就是你让他上阵跟人对砍,他不行;他就是在大帐里动动嘴皮子,做军事谋划之类的很在行!因此,在定陶之战中,项梁战死,当时韩信还是一名小小的军官,幸好他运气好吧,也可能是见势不妙,跑得快吧,总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梦想还没实现是不会死的,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小命。
从这次事件他也看出,自己真的不适合呆在野战部队,自己不可能运气一直这么好,万一下次跑得慢了,自己不就废在战场上了!于是就竭力表现自己擅长谋略的特长,还好,最后还真被挑了进去,做了一名郎中,参与制定军事计划,相当于现在参谋部中的一名参谋,虽说是最低级的,但怎么说也成了名文职军人,不用在前线卖命了。
可是很快韩信就失望了。
项羽是一员猛将,他喜欢和对方硬碰硬的冲杀,虽然也可能使点小计策。但项羽一向不喜欢什么作战计划、军事谋略之类的,况且他认为有个范增就足够了,没事干嘛要找那么多人在自己耳边吵来吵去,就连范增的话有时他都不愿听。
韩信想表现自己,试图受到项羽的重视,上交了多份军事战略计划,全被项羽扔到了垃圾桶。项羽只喜欢猛将,像韩信这类只会动嘴巴的人一向不受他的重视。韩信知道自己在项羽麾下是永远也不会有出头之日的,就有了另找家老板的想法。
尤其是对项羽在咸阳的做法,更让韩信觉得项羽其实就是个莽夫,这种无谓的破坏是一点用处都没有,反而对自己本身的声誉影响甚重。一个没眼光、没抱负、只知道破坏的人不是个英明的老板,韩信对项羽已经是极度失望!
反而,刘邦在关中的表现让他产生了些许兴趣。韩信越观察下去,越发现这位表面上胆小温顺的将领可能怀有更大的野心,尤其是出身于平民,现在却变成了天下第二号人物,也许自己跟着他才有更大的前途吧!
于是,他决定舍弃项羽表示要跟随汉王刘邦进入汉中。项羽考虑都没考虑就答应了,像这种人自己大营里一抓一大把,丝毫都不带犹豫的。
在赴汉中的路上,面对大批逃亡的士兵,其他人都是长吁短叹的,只有韩信认为这样挺好,一点儿也不悲观,他倒觉得让那些没有信心、吃不了苦的人离去,反而会有过滤的作用,这样反而强化了刘邦队伍的凝聚力。
可是毕竟他没什么声名,刚来刘邦这儿也没什么人引见,于是只是被安排做了个军需官。这么多年了自己还是一事无成,韩信不免心生郁闷,有时心情很坏就和人偷了点酒喝,却不幸被抓。在当时刘邦颁布的军纪中,任何偷盗一律处以死刑。韩信就这么倒霉地被押到了刑场,而且当时韩信也不认识什么高官,基本上就是死定了。
还好当时执行军纪的正好是跟刘邦一块儿起事的马车夫夏侯婴。
连韩信总共这次要杀十四个人。这时的韩信真是豁出去了,都快死了,装什么!刀都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了,拼一把吧,说不定还有转机。于是,韩信先是仰天大笑,这样才能吸引人的眼球,当然最主要是那位夏侯婴的眼球!果然众人都转头看他,有的人还想这人不会被吓疯了吧!韩信用眼光一瞥发现人们都在注视着他,故意以一种特有的男低音、带点磁性的嗓音叹息道:“汉王不是想要争夺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我这个壮士呢?”
他没像普通人那样大喊自己冤枉什么的,也没来个什么法场认亲,说自己是什么人的什么人!他只说了自己是个壮士,在当时敢这样说的人肯定有本事,没本事可不敢说自己是壮士,会被人耻笑的!
夏侯婴听见了,还很清楚(废话,就是为了让他听到,能不大点声么!),果然大手一挥,刀下留人,走到韩信跟前,看看这位自称是壮士的人到底长啥样儿。走到跟前一看还不错,长得倒也一表人才,既然是壮士就先别杀了,大家先唠唠,探探底,如果不是再杀也不迟,万一是就当自己捡到宝了!
在这时韩信可不敢再隐藏什么了,大展其口才,把夏侯婴给说服了。一看还真是人才,就不再杀他。再没过多久,韩信通过夏侯婴又认识了萧何,韩信知道自己的前途就在这人身上,更是把自己的才识表露无遗。萧何也对他上了心,但没有进一步安排他的官职,萧何很善于识人,刘邦就是他的这项本领的成果。而是让他先等等,等自己有机会跟刘邦商量商量再说。
萧何其实是为韩信好,现在的韩信太急于成功,如果现在把他引见给刘邦,是能受到重用,但这样的一步登天,不仅对他日后的发展不好,也会引起其他将领的反感,所以萧何要先安排安排,等个合适的时机最好。
萧何能冷静耐心地等,韩信却没耐心了。他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而刘邦还不召见自己,是他不需要自己这种人才吧。唉,算了,也许自己真的没什么用,都这么多年了,还是老样子,当兵不适合自己,还是走吧,找个地方再找份工作,安安稳稳地生活吧。
于是,韩信也准备跑路回中原,另谋出路!
他却不知道萧何虽然没跟刘邦说过他,但一直在留心注意着他。还派人整天盯着,就怕这位想不开溜了!
所以,一收到韩信溜号的消息,萧何打马就去追,才出现了上面刘邦生闷气的情景。
好了,书接开始,让我们看看韩信是怎样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他的表演的。
萧何对刘邦说:“如果是普通的将领我也懒得去追,但这个人可不同,要不我费这么大劲干嘛!”接着就进一步问道:“您是想一辈子呆在汉中还是想回东方,跟项羽争霸去?您要是想和项羽一争天下,就必须要重用韩信;如果只想安稳地呆在这儿,那就算了!”
刘邦说道:“当然是要回到中原去,鬼才愿意待在这儿!”刘邦一看萧何这么重视韩信,就答应要重用韩信。而且在萧何的一力建议下,还要隆重、正式地任命韩信为大将,统帅全军。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大好天气,在全军将士的注视之下,刘邦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命他统帅全军,有生杀大权。虽然全军绝大部分人都不认识这个斯斯文文的将领,对这么一个无名之人突然一步青云,连窜数级的很不以为意,但既然汉王赋予了他大权,大家就遵守吧。不过总算有个人要去面对项羽,这样也挺好啊!
韩信就这样终于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了,看着台下众人,虽然他知道很多人对他并不怎么服气,但不管怎么说总算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多年的憋屈一扫而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韩信终于熬出头了。
再一次进军关中
韩信终于火了,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韩信自然是对刘邦感恩戴德,最起码目前是。刘邦手下不缺那种冲锋陷阵的大将(也许勇力值要差项羽一些),其实就是缺那种能做军事战略规划的将军,也就是刘邦不知道下一步要干嘛,怎么做!韩信则是这样的将领。
于是,刘邦和韩信开始了亲切而又严肃的军事对话,你得让我看看你是不是有才啊!韩信早已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两人就最近的局势交换了看法,对项羽的性格缺陷及政策失误等也做了最新的总结和批评,同时韩信也制定了己方最近的军事规划。刘邦不仅表示同意,同时表示还要予以最大的支持。韩信同志很激动,表示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第一次对话很成功也很圆满,一扫刘老大最近的烦闷心情,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现在我们回顾下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在韩信眼里,项羽注定会失败的几大因素:
第一,项羽的武力值太高,而且主见性很强,不能任用手下有才能的将领,因为他觉得有他一人足矣!这不过是匹夫之勇!
第二,可能以前没做过什么领导,家庭以及素质教育不足,因此对手下立了大功的人舍不得封赏,在这方面表现得太小气了,这样拢不住人心!
第三,策略上的众多失误。现在虽然全国都尊他为老大,但他不在关中建立大本营,却要急急忙忙地赶回彭城,缺乏全国战略性眼光,而且对时局的发展缺乏敏感性;封王标准全凭自己的一时喜好,没有一点政治素养,这会导致很多人心怀不满,最后会导致时局混乱。
接着韩信同志又进一步指出了下一步的军事重点走向,进军关中!韩信表示这很重要,是我军争霸天下的资本所在。关中在军事上战略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关中本来就是您的,是项羽嫉妒您才没封给您。这是当时那位义帝当着众人面前说的,虽然现在这人没什么实际权力,但毕竟在名义上也是我们的顶头上司,在口号上还是能利用的。而且,当初我军在初入关中时,约法三章不扰民的政策已经深入人心,取得了关中盆地民心的归附,这是最主要的政治资本;而封在关中的三王早已失去了老秦人的信任,不说他们投降的行动,单凭那20万秦军被坑杀,而只有这三人幸免就让关中父老痛恨之极,所以这三人也得不到秦人的支持的。还有就是三人中最会打仗的章邯现在是意志消沉、终日以喝酒度日,已经失去了一代名将的风采,因此对我们构不成什么威胁,而其他两人根本就不足为惧!
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非常适合我们出兵占领关中,并在这建立大本营,然后进可攻,退可守,随时都能出兵中原,争霸天下。
以上便是这次谈话会议的主要内容,感谢韩信,当然最感谢他的还是刘邦。而这次会议之后,刘邦也把军事上所有事全扔给了韩信,自己每天就喝喝酒,视察视察工作,过得不亦乐乎!
不会带兵不要紧;不会制定军事行动规划也不要紧。只要能充分发挥手下人的各项专长,这个领导就算是当好了。刘邦在这方面做的真的很好,让后人不得不佩服!
得到了刘邦的全权委托,韩信开始全力实行他的进军关中计划。而刘邦也乐得自己不用考虑这些事,在后方呆着,就等回到中原那花花世界。
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很著名的成语,也是军事谋略上很经典的一句话,“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栈道我们就不用再介绍了,我们大概说明下陈仓这个地方。
在章邯的雍王京城雍丘的西方,有个叫做宝鸡的地方,而且这里长期有渭水流经,所以植被比较茂密。而咸阳就在渭水下游,为了使运输更加方便,秦中央在此建了一个中转站专门用以储藏粮食,于是就把这个地方称为陈仓。同时,秦军为保护陈仓粮食的安全,还在这里建立一个小关卡。但由于这里地势险要,平地不大,因此守军一般很少,但却易守难攻,而且一碰上战事附近援军很快就能赶来。
但陈仓唯一的好处就是这是秦岭中唯一能通过较大军团的地方,而且此处树林茂密,隐蔽性很高,只要准备充分,暗渡时不容易被发现。
韩信针对这种状况,就准备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行动,占领陈仓,大部队再从这通过进入关中。为了掩护这次真实的行动,韩信让人大张旗鼓地修补栈道,放出要从这回到关中的意图,同时为了表演得更加真实,自己也每天呆在栈道边上,监督工程的进度,同时向那些不知情的士兵说:“很快我们就能回到中原了。”大家干劲更足了,毕竟这不是自己的家乡,都想回家!所以,当章邯接到报告说,汉军正在修栈道,也不以为意,谁都知道栈道不是那么好修的!所以章邯不以为意,让他们修吧,时间多得是,我到时派兵守在另一边就行了。完全没想到这只是韩信的烟雾弹,在掩护另一边的行动。而章邯目前颓废、自暴自弃的状态也影响了他的思维能力。章邯已经不具备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的有些素质了,而项羽还以当初俩人火拼时的状态来评价他,并把他安排在抵抗刘邦的第一线,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连项羽自己也没想明白当初那位叱咤风云的秦国名将怎么变得这么衰了!
所以,当章邯的目光还在栈道时,樊哙军团已经进入陈仓,因为守军没想到汉军会在这儿出现,所以整个过程非常顺利。陈仓陷落后,章邯不得以率军向东退去。
这时,刘邦率大军也相继进入关中,兵压关中其他二王,对于汉军的从天而降,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整个关中只剩下章邯的都城在抗拒着汉军。韩信到达前线后,经过一番观察,下令堵住雍水,让水流入城中去,章邯无奈,不忍心再把城中百姓拖入战火,就下令开城投降,自己则觉得活着再没什么意思,就挥剑自刎了。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自此,关中全部又重新纳入刘邦的统治范围,离上次离开到现在仅过了4个月!
最先扯起反楚的大旗
关中发生的事变似乎过于顺利,也许你会问,项羽就看着刘邦这么把关中给占了?根据项羽的脾气,这是不可能的,只是中原出了大问题,让自己无暇分身顾及,也只要让刘邦这老小子在自己屁股后面插上了一杠子。刘邦得了便宜还卖乖,并且煞有介事地派人对项羽解释,自己只是拿回自己应得的,并没有违背什么。项羽在大义上不能埋怨刘邦什么!韩信就是看到中原有变,乘项羽没法分身顾及而出兵的。在这种时候,项羽一样无暇顾及这关中地区了,也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最后的结果。
那中原发生什么事了,居然让项羽集团连刘邦这个最大假想敌都放过了!
有人兴兵反抗项羽,挑战他的权威,这是最令项羽不爽的!他一向认为秦国全是凭自己一人之力毁灭的,巨鹿之战对抗章邯军团,没自己秦国现在还活得好好的。正因为这个,所以在分封诸侯之时,项羽全凭自己喜好,想怎么给就怎么给,完全不考虑政治等因素。他把这当成一种恩赐,可你们还不知好歹,居然有人不满意,想挑战自己的威严,这明显是不给我项羽面子,这是令项羽非常恼火的。
而最早反抗项羽的就是没得到任何封地,跟项羽老发生冲突的齐国强人田荣。项羽改封齐王田市为胶东王,而把和项羽亲近的齐国将领田都封为齐王,而田荣自己却什么都没得到,早引起了他相当的不满。
在项羽分封后的一个月,田荣就无视项羽的决定,率军攻击田都,田都无法抵挡只好放弃首都临淄,哭喊着逃到项羽那儿,让他给自己作主!我可从没惹过这什么田荣啊!又过不久,田荣杀田市于即墨,自己在临淄自立为齐王。
这时曾经帮助过刘邦并被刘邦留在当地打游击的彭越,力量逐渐发展壮大,人多了需要一个稳固的基地来补给后勤给养,于是便占领了巨野城,突破了项羽所建立的分封体系。田荣便利用彭越,以承认其地位为代价让他去攻打济北王田安,田安不敌彭越,济北一个月不到便陷落了,田荣也因此而重新统一了三齐,成为真正的齐王。
对于田荣这种挑战自己权力地位的举动,项羽当然是不会放过,便派大将萧公角前往讨伐彭越。萧公角自认为楚军天下无敌,看不起彭越这种游击队组织,在骄傲轻敌之下被彭越打得大败,楚军出现了战后第一次失利。
接着反抗项羽的就是赵国的陈余,他在田荣的支持下进攻常山王张耳,意图统一赵国,联合齐国的力量与项羽抗衡。张耳兵力不足,无法抗衡陈余的联军进攻,于是率领人马投靠了刘邦,常山王地盘被划入汉国中。
面对这一系列变故,项羽决心以武力来平定这些不服从自己的诸侯势力。
首先他害怕有人拿义帝做文章,毕竟他是大家名义的共主,万一有人以他的名义来对付自己,在大义上自己就要输人一筹!于是,以接义帝共商国事为借口,在迎接途中,暗杀其于江中,这样自己也可以放开手脚,没人再可以对自己产生威胁。
这时,东方齐国的田荣势力席卷原齐、赵、梁地;刘邦拥有原秦国势力范围,韩地在张良的帮助下也在其掌握之中;项羽则重行整合楚国版图,并拥有原属梁国的许多战略要地。
三大阵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而项羽经过分析全国局势,认定齐国的田荣是自己的心腹大患,不顾范增的建议,率军北上灭齐。而把刘邦划到暂时不会产生威胁的地位,从而在战略上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田荣一向就不服项羽,一看他居然亲自来攻打自己,也集结大军在城阳,准备硬碰硬地与项羽进行决战。可惜他估错了项羽的军事天赋,在当世没人敢和项羽硬碰硬地对抗,项羽的勇猛和楚国骑兵都是经过残酷战争的锤炼,岂是田荣的部队所能抗衡得了。一天之内,田荣大军就被击溃。田荣兵败,被杀!
项羽一向对敌人是非常残酷的,为了报复齐国人对自己的背叛,他下令军队在齐地烧杀抢夺,掳掠妇女儿童,从而激起了齐地人的激烈反抗,楚军主力顿时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刘邦一看项羽主力在齐地之内,觉得机会来了,率领大军东出函谷关,准备袭击项羽的大本营——彭城。
一进入中原,在楚汉夹缝中生存的那些小诸侯们,再也不能像从前摇摆不定了,要么从我要么从他,没有别的选择。用刘邦的话说就是不服从我,就顺手把你灭了。于是魏王魏豹首先率军前来投降。殷王司马印虚晃一下,也投靠了刘邦。这样初期的顺利让刘邦很高兴,但最让他高兴的是又有一个人才来投靠他了,这个人叫陈平,对刘邦以后的争霸和建国都至关重要。
陈平
陈平出身平民,头脑敏锐灵活,常有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点子。而他和张良的不同在于,张良善阳谋,而陈平则善出阴谋诡计。
在争天下的过程中,需要阴谋,所以刘邦特别欣赏陈平,把他留在自己身边,专门做自己的机要秘书,没事出个主意、做个评论之类的。
陈平也是出身农家,家庭从小就比较贫困,不过陈平长相也不错,个子比较高,相貌英俊不凡。
写了这么多了,我们发现刘邦、张良、陈平这些人的长相都很不错,这对他们日后的事业也是有一定帮助的,长得太丑了,估计也没人会搭理自己。所以,刘邦有吕公提亲,张良有老头测试他还给卷兵书。陈平也是长大后,被一个人给相中了,还把自己女儿嫁给他。
当然在农村想出人头地,只靠长得好是没啥用处的,陈平自己也清楚这个,所以每天是非常努力地读书。幸好陈平有个好哥哥,把所有的农活都自己揽过去做,于是陈平在世人眼里变成了一个吃闲饭的人,经常被人嘲笑。而陈平的哥哥却不为所动,仍然一心一意地支持自己的弟弟读书,以求将来出人头地。
在这里我们很感谢陈平的兄长,没有他的话,就没有后来的陈平,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不可能安心地读书思考天下大事的。在陈平成功的背后站的不是他的妻子,而是兄长。陈胜、吴广造反后,陈平也瞅准了机会,先是投靠了魏王咎,被任命为太仆(一种掌管礼节的官)。陈平不甘愿做这种华而不实的工作,他想在谋略上表现自己,以引起重视。但不为魏王咎所重视,反而被人以为想跟他人争宠而受谗言攻击,不得以只好跑路避祸。
不久,巨鹿战役后,天下大势已然明显,项羽势力急剧膨胀,陈平也去投靠项羽。由于陈平懂得礼仪,项羽倒也重视,后来被派到殷国做了楚国全权大使,负责楚国对殷的一切外交事务。后来,随着刘邦出关逼近中原,殷王司马印也投降了刘邦。面对情势的转变,项羽认为是有关责任人没有做好相关工作,下令处死责任人。
陈平身为最高负责人,自是首当其冲。陈平还不至于要因为这而把自己的小命送掉,再说我又不是找不到老板混饭吃了!于是,挂印封金,项羽给的东西什么都没带就又跑路了。从这看陈平这人还真有个性。到这我插一句话,韩信、陈平以及后来的英布本来都是项羽手下的人,后来都由于种种原因跑到了刘邦的手下,从这上面就能看出来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差别,刘邦很重视人才的使用,而项羽自认为自己神勇无比,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确实,让刘邦集团的任何一个人和项羽单挑或者带兵对抗,那都不是对手,但是这么多人聚在一起,肯定能想出制服项羽的办法,而事实就是按照这个预测进行的。
陈平深知现在天下也只有刘邦能和项羽有一拼之力,既然这边混不下去了,只能去投靠那位汉王了。陈平于是一路狂奔以脱离楚国的控制地盘。
据说,在过黄河时,船夫看他穿得人模狗样的,像个有钱人,而且还单身一人,于是就想半路把他杀了,劫了财,把尸体往黄河里一扔,有谁知道呢!
陈平一看船夫眼露凶光,知道对方起了歹意,可惜自己是个知识分子,不擅长打斗。为了避免自己身死此地,他假装很热,把衣服脱光,还表示自己要和船夫老大一起帮忙划船。那位船夫一看这人就是穿的好点,里面什么都没有,才放弃了加害的念头,陈平也有惊无险地到达刘邦大营。
当然,由于以前职务之便,陈平还是认识不少刘邦这边的大人物的,于是就经人推荐给刘邦。刘邦一看是对头那边的陈平来投靠自己,而且这人的名气也比较大,很是高兴。刘邦最喜欢和人喝酒聊天,结果一聊这人特别合自己口味,他的见识和智谋都很高。于是就任命他为都尉,跟随在自己身旁,有事出个主意写写东西之类的。
就这样,陈平的加入更让刘邦集团如虎添翼,各种人才种类齐全,而且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在人才优势上远远超过了项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