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死了,楚汉相争结束了。刘邦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曹州济阴县宣布继任皇帝位,国号为汉。国号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他被封为汉王的缘故吧。
当然正如史书上所写的那样,刘邦很不愿意当这个“皇帝”,而是被一大批文臣武将又是劝又是逼地让他登基,刘邦当然表现得是很惊讶,好像自己从没想过要当什么帝王似的,好像自己一直就想老老实实地做他的汉王似的!
于是,刘邦一再推辞,向群臣表示,这都是贤人做的事,我这个人太衰了,各方面都不行,是得不到人们的支持的,这样做了反而对天下不利。
于是大臣们不干了,各个群情激愤,你不是贤人谁是,谁是?谁敢说自己是贤人有种站出来!(当然这时候是没人敢站出来的,更别说承认了!)大家啪啪地把刘邦那比天还大、比地还厚的功劳一说,我们太服您了,没您的领导我们以后还怎么活啊,只有您当领导,社会才能稳定发展,大家才有好日子过……反正就是你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
就这样,一方客气得就是不干,另一方就是执意让你干皇帝,双方争执得差不多了,刘邦就表示这是你们逼我的啊,我也只好勉为其难地坐上这个位置。
反正就是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
说完赶忙登上早已迫不及待的皇帝宝座!
这套把戏就这样演完了,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还是会经常上演这场戏的,我们也看得习惯了。毕竟这场戏演出双方是各取所需,大家也都卖力地去表演,演完之后,升官的升官,当皇帝的当皇帝,你好,他也好!
真应该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奖项颁给我们刘邦同志一个,他的表演是丝丝入扣,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一个想当皇帝又不好意思自己说出来,在别人推荐自己的时候还故意推辞的场面。
好了,刘邦你当了皇帝,你如愿了,可别忘记我们下边这群人啊,跟着你出来混不就是为了今天么!于是大家就开始眼巴巴地瞅着看你怎么论功行赏,封侯封王封地盘了。
首先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笼络韩信、彭越等人,合力击败项羽,先后分封他们七个为王,史称异姓诸侯王。他们是:楚王韩信,都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梁王彭越,都定陶(今河南定陶北);淮南王英布,都六(今安徽六安);韩王信,都颍川(今河南禹县);赵王张敖,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燕王臧荼,都蓟(今北京西南);长沙王吴芮,都临湘(今湖南长沙)。
这些异姓诸侯王与刘邦的关系看起来像是君臣关系,但实质上却是一种天下共主的局面。这些人都是当时刘邦为了联合一切能联合的力量来与项羽争霸,而许诺答应下来的条件,因此在刘邦刚成为天下共主时就需要先实现这些诺言,和这些诸侯王一起共治天下。
当然对刘邦来说这只是一时之计。先打倒项羽这个共同的敌人再说!可是当项羽死后,这个大家共同敌人就没了,而且天下只有一个君主,权力顶峰只允许一个人的存在,那就是皇帝刘邦。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影子遮不住整个中国,刘邦也就慢慢地把屠刀架到了这些人头上!不过这时刘邦是不会这么做的!
这些能和刘邦平起平坐的人封完后,就开始轮到那帮和刘邦打天下的谋臣将士了。
而这些人的封赏就有些麻烦了,上面的那些异姓诸侯王比较好办,是因为刘邦封的那些基本上也就是他们的实际控制地,有兵有粮有人,你承认也得承认,不承认也得承认!而刘邦这些功臣封赏,整个过程是复杂而庞大的。因为封赏必须要和功劳相匹配,但从人性来说,都到这时候了,该脸皮厚就要学会脸皮厚,说不定就能为自己多捞点儿功劳,那封赏可就不是一般的多了!所以,每个人都绞尽脑汁想想自己的功劳有多大,而你一说当年你干嘛干嘛,现在我就该封啥封啥……肯定就会有人跳出来,你那算啥,我当年……
刘邦都感到很烦心,但像萧何、张良、陈平、樊哙、周勃等等这类人毕竟不多,功劳大得都很明显,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元帅那一级别的全留给这帮人,可不是还有很多什么上将、中将之类的位置么!其实最麻烦的就是现在我们看来并不出名的人才吵吵闹闹的,很难让评审机构作决定!刘邦很烦恼,那帮功臣也很烦恼,更烦恼的是那一大帮还没得到结果的人!
一天,刘邦和张良在洛阳南宫边走边聊,路上突然看见有不少将领坐在地上指手画脚的,也不知道在做些什么。刘邦看了很好奇,就问张良:“你说这帮人不好好上班工作,都窝到这儿,难道是在开会啊!”
张良回答道:“其实他们是在商量谋反的事!”
刘邦当然不信了,以为小张同志在开玩笑,笑了笑道:“这不扯淡么,天下刚刚安定下来,这帮人每天是吃饱了撑的啊,谋什么反!”
张良:“咱们出身不好,其实就是依靠这帮部属才夺得了天下,现在仗也打完了,天下也夺到了,可是现在封赏的大部分都是跟你关系好的或是你看得顺眼的人。于是其余的人就有点儿心虚了,他们算算好像天下土地和钱物是不够分的,于是就想,别被你找机会给杀了,这样皇帝陛下可就省事了!”
刘邦想了想觉得还真是,虽然小张开玩笑地说,但这事也必须马上解决了,不能再拖了!别真把这帮老小子们给逼出事来!
刘邦首先封了一个自己最痛恨的人为侯,这样总算让那帮人放心下来,这人都能被封,更何况我们呢!大家既高兴又期待……
在刘邦老大的亲自干预下,评审机构加快了工作进度,分封工作最后总算完成了:最高等的侯为18人,都是刘邦集团的骨干分子,他们分别是:萧何、曹参、张敖(张耳子,继承其父之功劳)、周勃、樊哙、郦商、奚涓、夏侯婴、灌婴、傅宽、靳歙、王陵、陈武、王吸、薛欧、周昌、丁复、虫达等人。他们属于功臣的第一集团,功劳最多最大,封赏也最丰厚。其中刘邦又把萧何位列第一,重点突出萧何的功劳是最大的,在这一点上刘邦还是明事理的,他没有局限在战场上简单的冲锋陷阵,斩将夺旗,而是以开阔的眼光认为经营后方稳固国力才是万世之功。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刘邦深深地了解到了这一点!
做皇帝还是蛮威风的
初谋国事,刘邦真的很忙,国家刚刚建立,稳定政权,百业待兴等等什么事都要自己亲自去解决。
首先就是战争结束了,自己和各路诸侯王商量咱也别占着这么多劳动力了,应该裁军,留着差不多的军队就够了,剩余的就分些土地给他们,让他们回家种田吧,要不怎么养活咱和手下一帮子人啊!
于是刘邦开始大规模复员军人,分给粮食和宅子,并减免一些赋税什么的。同时对全天下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从而赢得了百姓的支持,毕竟打仗打得太久了,不只打的双方累,百姓更累!这样全国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和发展。
同时,刘邦继承了秦的大部分制度和行政体系,只是废除了严刑酷法和繁重的徭役,不再依靠法家,而是以黄老无为之说而治天下!这样在秦朝严密统治之下的中国在绷紧了多年之后,终于能缓和一下了!
当皇帝很累很辛苦,尤其要当个好皇帝更是如此!刘邦经历了才明白到,最重要的是一点儿也没有当初自己看始皇出巡那样威风凛凛,八面来风,众生皆拜的感觉啊!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邦本身就是个粗人,没什么文化修养,整天最喜欢跟一大帮子人喝酒聊天吹牛,有时没事时还抠抠脚什么的。所以他手下那帮人跟他基本上也是一个德行,大家都没什么遵纪守法的概念,刘邦老大当皇帝,感觉也就是喝酒换了个位置而已!其他好像也没什么变化啊。于是经常是忘乎所以,在宴会上就像以前那样没事就喝酒,还为一点鸡毛蒜皮小事而争吵不停;有时,吵得太厉害了,双方竟然是破口大骂,拔出剑来要单挑,这时就连刘邦也压不住,在喝醉酒的人面前,你刘邦算老几啊!刘邦感觉到这皇帝也太窝囊了吧,这时他才感到以前一向讨厌的儒生的重要性,看来一个国家还真的很需要一套朝法礼仪和礼乐制度!
一个叫叔孙通的人出现在刘邦面前。这个人是鲁国人,而鲁国是儒家圣人孔子的故乡,也是儒学的发源地。因此,这片地方有很重的儒家文化,也是儒学的最高圣地,儒学一直在这里流传不断,而叔孙通就是其中一位儒家学徒。
但叔孙通和其他那些只知道背经颂书、不通时务的儒生不一样,他非常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人的心理,更懂得投其所好、见机行事。因此,在跟随刘邦时,他知道刘邦不大喜欢儒生,所以就不穿儒生服饰,再加上口才学识也好,因而刘邦看到他并不讨厌。
当刘邦把自己的烦恼告诉给叔孙通后,他表示自己愿意接受这个任务,为汉朝制定一部完备的礼乐大典。于是,叔孙通率领一帮弟子和鲁国的儒生,杂糅古礼和秦朝的礼仪,因地制宜,删繁就简,终于制定了开国之后的第一部礼乐大典。
公元前200年,长安城的长乐宫终于盖成了,群臣都跑来朝见。在叔孙通等人制定的礼仪的指导下,让刘邦真的过足了当皇帝的瘾,而这次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详细史书记载的朝拜仪式。
据记载,天还没怎么亮堂呢,礼仪官就带着群臣步入殿门。皇宫内到处站着车骑步兵卫队,各个盔明甲亮,气宇轩昂,手里拿着各种武器和各色旗帜。殿下数百名官员站立在台阶两旁,武将在西,文臣在东。在一声传呼令中,刘邦的专用车子出现在道路中间,左右侍卫全部高呼:“皇帝陛下驾到!”于是,按地位、爵位的高低,从诸侯王以下依次上前去说些祝贺恭喜之类的好听话。场面十分壮观,气氛肃穆,文武群臣全部被这气氛给镇住了。之后就是刘邦请大家吃饭,毕竟大清早的来众人都饿得够呛。但现在可不能像以前,大家一窝蜂地想坐哪坐哪,我跟谁关系好就坐谁边上,而是按照礼官安排好的名单,大家按照尊卑的次序先后进去。如果谁在中间出错,或是想插队什么的,立刻会被周围武士押下去打一顿,让你下次长点儿记性。在阵阵惨嚎声中,整个宴会自始自终都秩序井然,尊卑有序,再也没有人敢任意地喝酒吵闹,决斗之类连想都不敢想!刘邦的耳朵也终于清净下来了!
这一天的经历,让刘邦是龙心大悦,这才叫做皇帝啊,这才真正体会到皇帝的尊贵啊!以前自己就像是托儿所的管楼大妈!拍着叔孙通的肩膀,不错,这次做的非常不错,以后好好干,前途大大的有!最后封他为太常,专门制定礼仪,顺便教教那帮没文化的人一些礼仪常识,别以后在外人面前丢咱大汉的脸!
汉朝就这样建立起来,并在刘邦手里缓慢地开始运转了起来!
当内部开始稳定,各项制度建立起来的时候,刘邦就把屠刀举向那些异姓诸侯王的身上。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没有人愿意和他人分享权力和至尊地位!
诛除行动的重点其实也就是三位兵最多、地盘最大的韩信、彭越、英布,其他都不足为惧。
刘邦的面子工程
刘邦当上了皇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老板,但是心中仍然有很多忧虑,因为在他之前,所有的王啊、皇啊的都出身名门或者贵族,说白了就是都有点来头,而他自己感觉自己来头太小,担心镇不住场面。
这事让他很苦恼,自己的出身在那儿摆着,大家都知道,想改估计也改不了了,又不能像项羽一样,找个同姓的名人,然后说自己是他的后代,在当时,姓刘的似乎没有这样的名人。既无名人可以依靠,又无法改变出身市井的现实,那该怎么办呢?
中国人都是好面子的,刘邦绝不能丢了面子,现实无法改变,咱们就来点子虚乌有的传说吧!
历史没有记载这些事情是不是刘邦授权让人搞出来的(即使是刘邦的主意,估计也没人敢记载,史太公这么刚烈的史学家都使劲拍他的马屁,别人就更不用提了),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些面子工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如下记载: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72黑子。
刘邦的相貌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不再重复,在这里着重解释两件事,第一个什么叫“龙颜”,因为这个词对以后的皇帝特别重要,似乎成了形容皇帝的专用名字。这个词就出自刘邦这里。文颖在《集解》上诠释道:
“高祖感龙而生,故其颜貌似龙,长颈而高鼻。”
前面已经讲过,刘邦当皇帝之后,他父亲逢人就说刘邦是其母与龙交合而生,所以这里说他颜貌似龙,弄得神乎其神,增加了神秘色彩。
另一个要重点介绍的就是“左股有72黑子”,黑子就是现在黑痣的意思。究竟有没有这72颗黑痣,估计太史公也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左大腿肯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造假嘛,总得稍微有所依据,另外找一个一般人看不到的地方说事儿,那就更保险了。估计这黑痣有可能是一堆胎记,然后后人就愣把那一堆胎记分成了72黑痣,拍马屁从来都是大臣们的强项。反正在中国的古相学中,72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
以上是少年时期或者较早一点的传说,接下来就要是刘邦结婚以后的传说了。有关刘邦的命相,有不少神奇的传说。在《史记》中记载有这么一则故事:
吕雉嫁给刘邦之后,自然要到刘邦家居住,当时的吕雉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一个善良贤惠的女人,她不但很欣赏刘邦的性格,还很愿意为他做出牺牲。在没有嫁给刘邦之前,她是一千金大小姐,但到了刘家,就成了一农妇,这样的差距可不是一般女孩子能做到的。刘邦看到这么一大美女为自己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心中更加爱怜,所以在他当公务员期间,经常溜号回家,吕雉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之后,溜号更是频繁。
据说有一天,吕雉带着两个幼儿,正在田里锄杂草,有位游行四方的老翁慢慢走过来。
“这位大嫂,给我点茶水喝好吗?”
吕雉从小受过良好的家教,看见老人家疲累不堪就善心大发,不但给茶水喝,并将自己带来准备午饭时候用的干粮分给了老翁一部分。
就这样,喝茶吃饭,聊天,估计老翁茶足饭饱之后,开始仔细打量吕雉,惊叹道:
“夫人的相貌,可是天下奇贵之相啊!”
由于和父亲常说的相同,吕雉深感兴趣,便请老翁也看看两位幼儿未来的命运。
老翁看到长子,更惊讶道:
“夫人之奇贵,正是来自这位公子之福荫啊!”
吕雉再请看看女儿。
老翁点头道:“也是贵人之命啊!”
说完,便拿起自己的拐杖慢慢走开了。
正好这天午后,刘邦又溜号回家探望妻儿,相差老翁离去大概一个时辰。
吕雉便把老翁的话转告刘邦。刘邦听了很高兴,自己一个小小亭长,老婆能有这么好的面相,说不定自己以后还能沾点光啥的。刘邦大为惊喜,便去追这位老翁想问个究竟。
不久,便看到一个老迈的背影。
“老人家,请留步!”
老翁回过头来,看到刘邦面相,未等刘邦开口,便惊叹道:
“刚刚我看到夫人和婴儿的贵相,正大惑不解,原来都和您有关啊!阁下之相极为尊贵,不是一般人可比的。”
刘邦听了非常高兴地表示:
“如果真如老先生所言,有显达之日,绝不忘您的恩德!”
后来,刘邦成为皇帝,便派人四处寻找这位老翁,但怎么努力也找不到他了。
以上是《史记》中的记载,为了便于理解,我用白话文将其讲述了一遍,我们回头分析一下这个故事,且不管这件事是否人为杜撰,单故事本身也有不少漏洞。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吃饱饭是人生的高级目标,所以吃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吕雉不但管人水喝,还分人午饭吃,是谁都该说两句客套话,夸夸对方。再加上当时面相之学盛行就像现在人人对国家大事都能说出点道道一样,所以老翁最好的夸人办法就是夸你的面相,这是一个不会立即被拆穿的“真实谎言”,面相这东西,不是一两天能见效的,夸得对方心里高兴,自己蹭这顿饭也就心安理得了。后来刘邦成名成家,需要一些面子工程,这事就被搬出来故弄玄虚,刘邦登基之后全国找那老翁,纯粹是做个样子来证明这事是真实的,当时刘邦当亭长,老翁已经被称为“老翁”,刘邦奋斗这么多年,当时的老翁应该已经不在人世了吧。
这还不算完,还有更厉害的面子工程。为了进一步增加刘邦做皇帝的合法以及合理因素,《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刘邦造反之后,首先干的事情就是带着手下这帮人逃命,有一天,刘邦等人仍借着酒意在山中的沼泽区赶路。由于道路不熟,刘邦派一名较机警的劳役在前面探寻,以免人数太多,容易被发现。
过了一会儿,这个人就慌慌张张地回来报告:
“不好了,前面有一条巨蛇,盘据小路上,看情形,我们很难过得去,还是回头找其他出路吧!”
刘邦微微有点醉意,听到这话就不高兴了:“我们一群大老爷们出来混,死都不怕,还怕它一条区区白蛇!”
接着又猛喝了几口酒,便拔出身上的佩剑,径直向前面走过去。看到白蛇,刘邦就上去又劈又砍,白蛇反抗,然后刘邦再砍再劈……如此云云吧,总之白蛇不敌刘邦,最终以刘邦的胜利和白蛇的失败而告终。
完事之后,刘邦继续前行,后来因为醉意越来越浓,又因疲劳过度而卧倒路旁,睡得不醒人事。
后面的人一看刘邦半天都没回来,不会出什么事了吧,就一起过去看个究竟。
说也奇怪,就在刘邦斩蛇的位置,有位老妇人在黑暗中哭泣。大家感到奇怪,便上前问她:
“老婆婆,你为什么在这里哭呢?”
“我的儿子被人杀了,所以我在此为他痛哭!”
“你的孩子是怎么被人杀的呢?”
“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化为蛇的原形,横在此路上,想不到却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所以我才在这里痛哭呀!”
问话的人认为三更半夜,一老太婆在这胡说八道,正想羞辱她,老太婆却突然不见了。
大家感到非常惊讶,并且接着寻找刘邦,并且叫醒他,告诉他这件奇遇,刘邦听到了非常高兴,便认为自己是赤帝之子了。
上面这些依然是正史中记载的,之所以这些事情能进入正史,可见当时有人下了大工夫来打造刘邦的出身,而这个下大工夫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刘邦本人。类似于这样的传说越多,越说明刘邦当时心里没有底气,所以他以后在诛杀功臣中绝不手软,充分显示了他自信心不足这一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