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对刘邦的新政权威胁最大,分封他们,多少是在他不情愿的情况下,不得不作的决定。
韩信的30万大军,虽然已被刘邦夺取,划归为朝廷的主力部队。但韩信拥有楚地,仍是除刘邦外,军事实力最强的人。最让刘邦感到恐惧的是韩信的军事天才,当世无人能及。
如果韩信要造反,刘邦自认为是拦不住,也打不过的。因此,诛除诸侯王刘邦首先锁定了韩信。但处理韩信是万万急不得的事,万一走漏风声把他逼急了,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刘邦心里明白,一定要小心审慎地应付。
不过第一个“中标”的,是那位始终保持中立状态的燕王臧荼。
臧荼的燕王是项羽封的,看他一直比较老实,当时刘邦也不愿增加敌人,就承认了这个事实,双方也一直是相安无事。自从刘邦建立汉王朝以来,臧荼只是消极的不抵抗,并未积极表示支持新政权。这位燕王可能有“天高皇帝远”的感觉,一直想趁机会闹独立,脱离汉中央的管辖。
由于齐地自从韩信迁调为楚王后,一直没有新王,更让臧荼觉得这是个好的机会。七月,臧荼便宣布独立,不再尊大汉王朝为主。刘邦二话没说,带着兵就去打这个不听话的主!臧荼一直在幻想刘邦是不可能派部队前来的,他可以强度关山,占领齐地,这样就让刘邦不得不承认这个既定事实。但没想到刘邦派兵来不说,还是亲自前来,他心里顿时恐慌起来。一个小小的燕地哪里干得过大汉王朝。估计军队人数都不够汉军的零头。没多久燕军便被汉军包围,臧荼只好投降被俘。
刘邦于是以太尉长安侯卢绾为燕王。
卢绾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位和刘邦是发小,两人同乡又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刘邦收得第一个忠心耿耿的小弟,两人的感情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亲如兄弟。
虽然卢绾没有什么能力,在建国期间功劳也不多,但他背后有刘邦的鼎力扶持,因此成为第一个不靠自己力量受封的诸侯王。
还没等刘邦准备好怎么解决韩信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让刘邦无法接受的大事。项羽手下头号大将钟离昧出现在了韩信的营帐里。
钟离昧作为项羽的左膀右臂,在楚汉相争中,没少揍得刘邦满地找牙,抱头鼠窜。因此,刘邦每每想起,总是恨恨不已。可惜,在垓下被围时,这位钟离昧便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硬是没让刘邦给逮到!等到刘邦开立汉朝,做了皇帝,就向全国下达通缉令,追捕钟离昧。当初韩信还在项羽手下时,就对这位头号大将钦佩不已,因此在刘邦的追杀之下,钟离昧就庇护在韩信之下。没过多久,就被刘邦知道了这个消息,下令逮捕钟离昧,解送到京城,但命令下达到韩信这儿,韩信却不与理会。
有人就报告刘邦,韩信这是要谋反,要不干嘛窝藏重犯!刘邦就想借此机会除掉韩信。可是经过深思发现自己如果跟韩信硬碰硬的话,赢得机会是很小的。这时,陈平这个老阴谋家就出了个主意,以“天子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来陈地相见”这个名义,向楚地发布公告:“我要去云梦打猎!”(当皇帝就是好啊,打个猎还跑到那么远!)
刘邦到了楚地,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准备也不充分,胜负难说,而且韩信是否真的想反,还一直处在犹豫之中。但这就去拜见刘邦吧,自己心里还真有鬼,万一被擒怎么办!自己又不能拉上几十万人马去拜见啊!
有手下就向他出主意,你只要把钟离昧杀了,皇帝高兴了,就不会追究你的责任,咱就没事了。韩信一想有点道理,就和钟离昧商量下能否借他脑袋一用。
钟离眛却不认为这样就能解决韩信的危难,但也不忍心因为自己而牵连到韩信及楚国军民,于是在叹息之中自杀身死。
公元前201年12月,刘邦会诸侯于陈地,韩信则手提钟离昧的首级前往谒见。刘邦仍然命令手下人把韩信给逮起来。韩信大喊冤枉,为什么抓我!很快就长叹一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安定了,我也该死了!”
韩信的这句话太出名了,而且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格言警句之一,一直流传了下来,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后世还是有很多人在临死前说了和韩信同样的话。
同样的话,同样的场景,在历史中总是不断地重复而重复!
但韩信这次还没死,刘邦只把他降为淮阴侯,养在洛阳,没兵没权没地盘,韩信成了孤家寡人一个。刘邦很乐意如此,没了牙的老虎是不厉害的,你军事才能再高,手下没兵全是白扯!
韩信也知道刘邦是畏惧自己的才能,怕自己造反了没人能制得了自己。为了减少他的疑心,韩信整天窝在洛阳的家里,喝酒看舞,来打发时间。也不去上朝什么的,更不参加什么军政大事的讨论。但这样时间长了,可就要出事了。
我们都知道韩信是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你不让他发挥才能去打仗治理国家什么的,而是整天憋在屋里,不管是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会出问题!以前也许他还不怎么想反,可每天都过这种生活,让他心里开始对刘邦产生了怨恨,慢慢有了造反的念头。但他深知这是在洛阳,刘邦的地盘,不是在楚地!所以,他在等机会,韩信最能忍,胯下之耻都能忍,更别说这个等待了!
刘邦手下有位大将叫陈豨的,他一向很佩服韩信而且和韩信的私交也不错。这次准备接替樊哙掌管赵、代两地的军政大权。临走的时候得向老朋友来打个招呼什么的,就来到韩信家里向他辞行。
两人边喝酒边聊着闲话,一会儿韩信就让伺候的都退下,有多远离多远!韩信仰天长叹,拉着陈豨的手说道:“我现在也没什么朋友了,能和你说说知心话么?”陈豨当场就表示有什么话尽管说,咱哥俩谁跟谁啊,我听着就是了。韩信说:“你管辖的地方是靠近北方最前线的,因此多是精兵猛将,军队战斗力是很强的,而你是陛下最亲近、信任的臣子,所以才让你到那里去统兵。但如果有人告你谋反,陛下一定不会相信的;如果再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有一丝怀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谋反,陛下就会相信,大怒之下,就会派人来抓你,到时一家老小都保不住了。所以,反正都是个被告谋反,不如在那做好准备,而我则给你做内应,这样咱俩就能拥有整个天下了。”
好像一般武将的智力水平都不太高,估计这位陈豨也是位猛将兄,也不考虑考虑,当场就表示我跟着你干了,你说啥就啥!就这么三言两语把一位刘邦颇为信任的大将就给策反了,韩信的口才也不是一般的强啊!
后来,这位猛将兄真的反了,刘邦气得不得了,居然自己最信任的人要谋反,再加上让他统帅的是最精锐的边防军,刘邦无奈之下,只能御驾亲征。
韩信很高兴,真的很高兴,派人跟那位联系说,你尽管造你的反,京城里有哥们我就够了。韩信的计划是先假传圣旨释放那些囚犯和官奴这些对政权极其痛恨的人,这样有这帮人加入,自己的力量就比较强大了。然后在他韩信的率领下再去杀吕后和太子。韩信推敲又推敲,觉得这个计划还不赖,行,就这么定吧。就等陈豨那边看他什么时候打到这里。
但不巧的是,韩信的一位门客得罪了他,韩信就下令准备处死这个门客。而那位门客的弟弟可不干了,你敢杀我哥!看我不整死你。就跑到皇宫那向吕后报告说,韩信要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叫进皇宫里,又怕打草惊蛇,就和萧何商量。萧何派人跟韩信说,陈豨的叛乱已经被陛下平定了,在京城的各个大臣都要进宫表示庆贺,你虽然生病了,可这种场合怎么能不去呢,应付下也可以啊!
韩信也不疑心,只是为陈豨感到可惜,感叹自己的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啊!等他刚一入宫,吕后就派武士把韩信捆了起来,在宫内就把他给斩杀了,省得夜长梦多,并诛其三族。
在韩信临死的时候,不禁想起了当年的蒯通,想起了当年这位谋士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虽然后悔不已,但也是无可奈何,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消息传到前线战场,刘邦听后心里顿时也松了口气,但到底可不可惜呢,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韩信可以说是中国绝代名将,他一生从率军暗出陈仓到垓下会战,中间平定关中、破魏、灭赵、降燕、伐齐,无一败绩,功勋卓著,他的一次次战例也堪称经典,并为后世所学习和研究。但韩信虽然在军事上天赋甚高,在政治斗争上却水平有限,往往还优柔寡断,最终也死在吕后这一妇人手中。萧何在关键时刻更是出卖了他,才有了后人所说的:“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
彭越之死
彭越跟刘邦的私交很不错,可能两人都是混过黑道,打家劫舍的人,江湖义气都比较重,因此在楚汉相争中,彭越不停地以游击战骚扰项羽的后勤补给线,功劳是很大的。但后来可能是大家的身份地位权力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所以在垓下之围时,刘邦是下了重诺才把彭越给招来的。当时,刘邦表示要和韩信、彭越三人共分天下,于是这两人一听很高兴,就屁颠屁颠地带兵来了。但等到事后,也不知道是刘邦忘了还是怎么的,反正就再也没提这件事了!
虽然彭越心里有些不舒服,但一看刘邦封给自己的是中原梁国最繁华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自己手中的力量是比不上他的,大家心知肚明都没说什么,彭越也没去嚷嚷什么当年你答应我的什么什么事!
但自从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和韩王信投奔匈奴后,彭越也不由得暗生警惕之心。给谁心里都会这样的,反正你是皇帝,你说谁谋反就是谁谋反,我们又看不着。在陈豨造反时,按理各诸侯王都应派出军队,跟随天子出征,但许多诸侯都寒了心,对此反应冷淡,让刘邦很是不满。尤其是彭越,刘邦一向最希望他能支持自己,可惜彭越却以年老体病为借口,派手下带了点兵前往刘邦那。一副意思意思就够了的态度,让刘邦既没面子又很是恼火!派使者到彭越那指责了一番。
彭越没想到这样做会惹得那位这么大火气,还是我自己前去解释解释吧!有人就跟他说你傻啊,现在去!你已经惹着那位了,你这一去不是跟韩信一样了么,到了人家的地盘,还不是想怎么对你就怎么对你!反正现在皇帝也已经怀疑上咱了,不如一不做二不休,趁现在他正在外面打仗,没工夫理会咱,咱也起兵反了吧!说不定就能成功,你还能混个皇帝当当!
彭越可没想过当什么皇帝,自己文化水平在那摆着,打个家劫个财还差不多,让他处理政务可要他老命,反正现在这个梁王当得也是有滋有味,跟皇帝也差不到哪去!你让他再去跟刘邦拼老命,还不如要他去死,所以直接否定那位的建议。但他也没去找刘邦赔罪,估计心里还是有阴影的,躲在自己地盘上才感觉安全。我也不反你,你也别来惹我,你做你的皇帝,我当我的王爷,咱各干各的!
刘邦不是个白痴,就算他是,张良陈平那帮人可不是,不可能不在各个诸侯国安排几个自己人,间谍的作用刘邦集团可是深有体会!因此,一有人唆使彭越造反,立马就有人火速跑到刘邦那去报告。刘邦一看,奶奶的,老小子也想造反了,立即放下手中一切,布置逮捕彭越的工作。彭越心眼儿也实在,自认为自己呆在家里就安全,不去造反就能平安无事,哪里有什么准备,刘邦军队突然进入梁国,彭越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逮了。
反正就是一番审讯,说你谋反你就是谋反,什么只是想想!想想也不行!这时刘邦表现了他那“高尚仁德”的一面,既然还没成为犯罪事实,就算了,剥夺一切爵位。刘邦拍拍自己这位老伙计的肩膀,感叹道:“这梁王你也别当了,做个普通百姓到蜀地做苦力去吧,顺便忏悔下自己那黑暗的心理!你这么大的罪,留条命就很不错了,你知道这事我也很为难的!”
彭越心里很委屈很伤心,自己什么都没做啊,我不就怕你才没去的,我也不想反,只想好好过完下半辈子。就这样边哭边走,边走边哭,走到一个叫郑县的地方,正好碰上回洛阳的吕后。吕后一看这不是彭老哥么,怎么几天不见就成这德行了。彭越一看原来是熟人啊,近来的苦闷再也抑制不住,对着吕后是放声痛哭,我没罪啊,我啥都没干啊,你替我向你家那口子求求情,让我回老家养老吧,这个世界我好害怕啊!
吕后大力承担下来:“彭老哥是什么人,怎么会谋反呢,打死我都不信。我家那位这事做得可不对,这中间肯定是有什么误会。你老哥放心,你的事就包在我身上了,放一百个心!”
彭越感动地都想给吕后磕头了,哽咽地说道:“弟妹,你真是个好人啊!”彭越心情愉快地跟着吕后又回到了洛阳。“这个世界好人还是有的!”彭越又对未来充满了期望。
彭越错了,他错看了吕后这个人,不过当时很多人都错看了她,彭越最后栽在吕后手里也不算冤了!
吕后对刘邦说:“你傻啊,你把他放走,他能从一个黑道老大混到现在的一方诸侯,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你要么别动他,要动就要斩草除根,不留后患;现在没杀他不说,还把他流放到蜀地,让他已经对咱产生了怨恨之心,以后一旦有了机会,肯定会报复的!”
吕后这女人真的够狠,标准的武则天版。刘邦还顾念一些昔日一起战斗的情分,不忍杀了彭越;而吕后却能做到心狠手辣,无情无义,怪不得日后能成为中国第一个女主掌国的典范。从这件事上,吕后比刘邦强多了,在性格上也许她更适合做这个皇帝。
我们也不知道刘邦听到这话会不会对他老婆产生恐惧感之类的,不过他听从了这个建议。下令重新审讯彭越谋反一案,吕后亲手作出最高指示“搜寻一切可以搜寻到的证据,秉着鸡蛋里挑骨头的认真负责态度、敢想敢干的思想精神来审查这个案子”。
彭越一案一时越变越严重,彭越简直就成了一个绝世大恶魔,已经危害到了整个地球的和平。大家都公认应该诛灭他的家族,否则就无法维护世界的和平,弘扬人间的正气!
刘邦欣然同意,为那些和平卫士,为那些为此案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升官赏钱。彭越及其家族全被诛杀。同时,当时法令规定谋反者的后果是很残酷的,要把他的肉作成丸子以儆效尤,警告其他人不要造反。
彭越的结局真的很惨!他的一生也堪称是一代豪杰,能从一名小小的盗贼最后做到一方诸侯,几乎就要和刘邦平起平坐的地步,可惜他的政治斗争思想也很落后,最后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让后人可悲可叹!
英布之死
韩信死了,彭越也被杀了,而且更惨;诸侯王里势力最大的就剩下英布了。人家那两位一位是刘邦的下属,一位是刘邦的铁哥们,都最后遭了刘老大的毒手,更别说自己这个半路出家的和尚(是从项羽阵营里投降过来的)。给谁都要反的,为了还想好好地活下去,只能造反而且是不得不造反,英布最后造反,真的是实属无奈。
不过英布的性格前面我们也说过,残忍好杀暴怒无常,一副典型的黑社会老大的风格,没什么脑子,只知道砍人杀人。所以,他针对刘邦屠杀诸侯王的行动,可不像韩信、彭越那样思前想后,就俩字“造反”!你想杀我,没门儿,每天厉兵秣马就等刘邦打过来,好跟这个无情无义的老家伙干一仗。他这么蛮干反而为自己保得一时的平安。同时,英布也不傻,吸取了韩信、彭越的教训,我就是不去你那,就在家里呆着,我就领着一帮小弟等候你的大驾光临。刘邦一时还真的不敢轻举妄动。
英布这人没什么智谋,就认死理,反而收到奇效!
双方倒也一直平安无事,和平共处了几年。
但是刘邦知道,英布早晚都有可能反,所以就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大家讨论。
参加会议的各位将领都表示:“现在除了发兵出击,坑杀那家伙外,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吗?”
刘邦听了摇头苦笑。谁也不知道刘邦心中在想什么,而夏侯婴看出刘邦心中的担忧,立刻召见楚国故令尹薛公,问他对英布造反的看法。
薛公道:“英布这家伙肯定是要反的。”
夏侯婴问:“为什么呢?皇上已经给他不少的封地了,并给他爵位,他还有什么理由非造反不可?”
薛公解释说:“去年彭越被杀,前年韩信也遇害了,这三个人原本军事功劳最大,可谓同功一体,因此英布也自疑祸将及身,故非造反不可了!”
夏侯婴听后觉得有些道理,就回去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立即召见此人。刘邦问薛公,如何才能有效对付英布。
薛公说:“英布这个人的战术虽高明,战略却颇拙劣,不足畏也!”
刘邦问其故。
薛公说:“如果英布在战略上使出上计,函谷关以东的土地可能就不再归汉所有了。如果能使出中计,最后的胜败很难说。但若采行下计,陛下可以安枕无忧。”
“上计指的是?”
“向东攻陷吴国,向西攻取楚国,北上并吞齐鲁,传檄燕赵,然后巩固城墙,坚守不出,那么函谷关以东,就不再是汉的地盘了。”
“中计指的是?”
“向东攻陷东吴,向西攻取楚国,合并韩魏,占据敖仓的粮食,然后守住成皋的出口,这样的话,胜败现在还不好定论啊。”
“那么下计又指什么呢?”
“向东攻陷楚国,向西攻取下蔡,然后将辎重保留在越地,然后死守长沙,如果这样的话,陛下可安枕无忧,汉王朝不会出什么大麻烦了。”
刘邦听了这玄乎其玄的分析,一身冷汗,继续问:“你判断英布会采用哪种战略!”
“英布会采用下计!”
“哦!你凭什么判断他会放弃上计和中计,而采取下计呢?”
“原因很简单,英布是骊山囚犯出身,凭努力得以成万乘之尊,但这人眼光不远,不会作长远打算,因此不会采用宏观却困难的上计,也不会采用略带冒险的中计,反而会趋向有效又安全的下计。”
刘邦认为薛公分析得极有道理,乃封以千户官职。
刘邦在等待机会,等待英布的行动,然后再一举歼灭他,有理有据,天下人谁也说不出什么。
事情就这么僵持着,他俩谁也不想先动手,虽然俩人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可谁知一件小事,打破了双方的平衡。英布有个小老婆,人长得是又漂亮又水灵,英布特别喜欢她。一次,这小老婆生病了。英布手下有个人叫贲赫,想拍英布的马屁,就屁颠屁颠地去给这女人治病。不过他还真有两把刷子,居然让他给治好了。英布的小老婆一看这人治好了自己的病,就请他吃饭喝酒以表示感谢。这位贲赫就是想走后宫路线,哪想推辞,就这样和这个小女人喝酒聊天,拍几句大王多英明神武小人自小向往不已之类的马屁,再露几手表示其实我也是很有才的。这顿饭双方都吃得尽兴而散。
英布的小老婆就向英布推荐这个人,这可是个人才啊!英布就问:“你怎么知道的,谁跟你说的!”也不知道是这位小老婆说的有问题还是太长时间赞扬某个男人,让英布醋意大发。英布大怒,认为这俩人在通奸,就要砍死这个给自己戴绿帽子的贲赫。贲赫不傻,听到消息慌忙亡命出逃,天下之大,他也只能逃到长安——刘邦的地盘。
贲赫向刘邦报告说:“英布已经要准备谋反了,现在一直在做充分的准备,您可不能再给他机会了,要不越晚越不好控制。”
英布一看这小子跑到刘邦那了,肯定不是去帮自己送礼去了,能有好话说么!自己也别等那位派兵来灭了,还是主动点算了,反正迟早也是个反,就现在反了!
刘邦还在考虑这个叫贲赫的建议呢,最主要刘邦也清楚迟早要和英布干一仗的,主要是现在自己这边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大将了,自己也老了,好像也快打不动了,难道又要让自己这把老骨头上此战场!正左右为难之时,传来英布已经开始造反了!
刘邦一看,得,也别瞎寻思啥了,既然事情发生了就这么解决吧,经此一战天下也应该太平了吧!于是,下令御驾亲征,带了60万兵马前往平叛。估计带少了怕打不过!
英布只是员猛将,你让他冲锋陷阵他还差不多,可要是做什么军事规划、想什么谋略什么的,简单点的可能还行,那几十万人的可就够呛了!唯一的优势就是自己还年轻,手下又是楚军士兵,勇冠天下。
刘邦则身体虚弱,开始还出现一些病状,但为了大汉天下,仍然坚持前来剿灭叛乱。双方在蕲县开始对峙,展开会战。
阵前,已满头白发的刘邦对着英布大喊:“你小子怎么想起造反啦?”
英布就回了一句:“我也想当当皇帝!”刘邦无语,怒气冲天,下令进攻!
一开始战争打得很是辛苦,双方拼尽全力,最后刘邦也不得不亲临战线,冒着生命危险,汉军士气大振。后备部队骑兵开始冲锋,猛烈冲击着英布的阵形,英布再也抵挡不住,被迫撤退,刘邦派人紧追不舍。英布再也组织不起抵抗力量,无奈之下只好继续向南跑路,跑到长沙王吴芮的地盘上,被吴芮的侄子暗中抓了起来,砍下脑袋,送给了刘邦。
一代猛将,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不过,据说这次剿灭战争中,刘邦也受了伤,导致他身体从此虚弱不已,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也算是间接为那几个死去的同僚报仇雪恨了吧!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几位的下场吧:
韩王信反叛不及,被迫逃入匈奴境内,依靠匈奴的庇护,率领匈奴骑兵不时骚扰北方边境,后于公元前196年战死在疆场。
赵王张敖,他本是张耳的儿子,依靠父亲的功劳和刘邦的恩情才得以分封为诸侯王。后臣下刺杀刘邦没有成功而被指认为主谋,灭其三族,赵国被封给刘邦最中意的儿子如意。
燕王卢绾的造反是最让刘邦痛心疾首的,俩人是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交情,最后居然也反了,让刘邦伤心不已。富贵权位真的能改变一个人吗?
六大异姓诸侯势力中只有长沙王吴芮行事低调,并把自己大量国土送给刘邦的子女,自己仅保留很小一部分,因此得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也算是这几位中善终的一位了!
同姓诸侯王
任何一个新生的政权在它诞生之初,都要考虑以何种制度和组织形式来维系这个政权的运作和稳固。秦王朝建立之初,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一直吵到了这个王朝的灭亡。虽然,在嬴政的支持下,赞同郡县制的李斯等改革派取得了胜利,整个秦王朝也全面实行郡县制。而有人就上书嬴政,很果断地认为,如果王朝不实行分封制,用不了十几年就会天下大乱,帝国就会灭亡!
事隔十几年之后,果然如此!预言变成了现实!刘邦集团的文化水平都很高,萧何、张良等人都是大知识分子,他们肯定也讨论过当年秦王朝内部讨论的问题。对他们来讲,全面实行郡县制是不成熟的,中国太庞大了,当时的政治、经济、交通、风俗等条件的限制,中央的辐射范围是有限的,那些边远、偏僻的地方中央政权更是无法触及到的。而分封制也是不能实行的,周王朝的悲剧就活生生地摆在他们面前。
那就折中吧,两种制度交合着实行,偏远的地方实行分封,中原一带还是郡县制。这种郡县分封制的实行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也有助于稳定西汉初生而脆弱的政权。
刘邦更绝,知道分封是不可避免的,就把那些当初异姓诸侯王的地盘全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侄子之类的亲戚,这样刘姓诸侯王取代了异姓诸侯王,捍卫着西汉的中央政权,刘邦看着自己的刘氏王朝越来越稳固,自己家族的势力是越来越大,真的很欣慰。最后想了想,他又给加了层保险,把那帮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宿将召集到一块,杀了匹白马,大家聚集在一起,跟黑社会结盟似的,每个人都喝了碗血酒,相互约定“非刘姓而不能王,否则相约天下共击之”。
这下子没人能反得了我刘家天下了吧!
刘邦还是有些远见的,在后来的诛除吕姓势力时,刘氏诸侯王就起了关键作用。
但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刘邦当初想的很美好,可是越往下发展这项制度的弊端就越大。主要诸侯王的权力太大了,各个是有兵又有钱,一旦这些诸侯王的实力强大到足以跟中央叫板的时候,就要发生动乱了!你姓刘,我也姓刘,凭啥你当皇帝我当王,皇帝,我也想当当!
这也许就超出了刘邦的预想,在他脑海里大家都是姓刘的,当个王爷不也挺好么,反正这个天下都是咱姓刘的,大家一起保卫它,让它一直流传下去,这多好啊!可惜,他忽略了人性、忽视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当他轻易得到某件东西的时候,他就想着更上面的东西!皇位的诱惑是无穷的!谁都想得到,这跟姓刘姓马是没什么关系的!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总之刘邦在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大封自己同姓诸侯,在他生前总共封了9位刘姓诸侯王,他们一起捍卫着这个西汉王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