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企业靠的是正确的决策、敏锐的眼光。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决策,如何才能够具备敏锐的眼光?这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而归根结底,都源于自己是否善于动脑子。做生意,就是要善于动脑子,只有善于动脑子,才能从细小的环节上发掘出无限的商机。
卖冰淇淋在冬天开业
王永庆经常鼓励部属做生意要多动脑筋。他说过:“卖冰淇淋应该在冬天开业。”冬天买冰淇淋的顾客少,必须用心倾全力推销,并且要严格地控制成本,加强服务,使人家乐意来买。这样一点一滴地建立基础,等夏天来临,发展的机会到了,力量便一下子壮大起来。
王永庆善于发现问题,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以养鸡为例。在台湾,由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养鸡大多采用大规模饲养,并以合成饲料喂养。这样饲养的好处是,鸡长得快,成本也低,这在台湾称为肉鸡。但肉鸡味道不好,价格也卖不上去。另一种称为土鸡,是在乡下养的,以各种谷类为饲料,肉味佳,肉质美,价格为肉鸡的2倍。王永庆就说,我们知道,肉牛在屠宰前的一段时间,养牛的人为了使其肉味变得更好,就会变换较有营养的饲料,这么一来,就可以卖出较高的价钱,这就是肉牛的肥育。如果肉鸡也施以肥育的方法,不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吗?
他设想,在喂雏鸡时,先使用合成饲料,养到四五斤重时,再采用肥育方式喂低级糙米,一个半月后,大约有五六斤,肉质肉味都有土鸡的风味,而兼有肉鸡之细嫩,比土鸡好吃,价钱当然也可以卖得高。
王永庆对身边的任何机会都不会放过,他看到桌面的铝条边,就对部属说:“我们是吃PVC饭的,各位看到桌面的铝条边,有没有联想到可以用PVC来取代呢?实际上PVC做的桌面边条比铝的效果还好。以PVC代替铝制品,除了可以扩展我们的业务外,还可以节省电力。还可以节省大量外汇,对经济、对民生都有好处。”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王永庆看问题总是喜欢比较,但是他并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只注重表面现象、外在特征,他能够认真思索,深入剖析。这正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因此他的许多观点经常出人意料,一鸣惊人。
有一次,王永庆会见一位韩国客人,那是一位财政高级官员。
这名韩国官员说:“不知道别的国家怎样,我们的人民经常会偷漏税款,这一点让财政局没有任何办法。”俗话说得好:家丑不可外扬。何况是对一个外国人说呢?因此王永庆很钦佩他的坦率。
王永庆说:“这是很普遍的现象,首先这些人并不是不爱国,偷漏税款只是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这也是情有可原的。这种事情在很多国家都有发生,归根究底在于社会没有一套完整的税收制度。但是美国就没有这种现象,原因在于他们对纳税人的义务设有严格的制度,资料正确完整。人们并不是不想偷税,而是没有办法偷。再如英国采取的是政府委托会计师代查,有没有偷漏税一眼就能看透,因此也很少发生偷漏税的情况。可见,制度建设非常重要,通过制度约束人,制度没有缺陷,自然就能让所有的人处于公平之下。”
韩国官员有些惊讶,问道:“那在我们这种发展状况下要一套什么样的查账办法呢?”
王永庆说:“其实对任何国家都一样,就是税收要从根源上下手。以纤维纺织业为例,制造一吨原棉所需要的原料,可以通过三部分资料查出:一是机械设备,提供技术设备的厂家必定有生产能力的说明书;二是税务当局可向国外索取原料生产单位的资料;三是将同类厂家生产效率做比较。通过对根源资料的确切掌握,就能够实现对各加工过程的掌握,纺纱织布做衣服就都可以推算,这样他们就很难再偷税漏税了。”
王永庆略作停顿,接着说:“其实现在好多国家的征税制度也不太合理,有失公平。正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才会有些人偷漏税。这样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公正,有人得到了额外的利益,大家就会效仿,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糟。因此,征税制度一定要无懈可击,税收征管机构可以按照上面的方式,在工商界制作一套成本会计,一改过去监察的方式,成为企业的管理人员,这样就能建立良好的制度。”
韩国客人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后来,韩国工商部很诚恳地邀请王永庆去听他们的经济报告,他们以幻灯片的形式介绍各行业的生产情形、成长率、今后计划输出增加量,有很多很精彩的设想。
报告结束后,一位官员很客气地询问王永庆对此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王永庆谦让了一下说:“刚才幻灯片介绍,一些年产12万吨石油化学肥料工厂每年的生产量都有所增加,甚至超过100%以上,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不过这些工厂好像都是公营的,那么在每年的利润中,公营创造的占多少,民营的又占多少呢?”这位官员不知如何回答,最后只得说:“我们的公营事业大部分都供应国内消费,尤其是肥料供应,自给尚难,更不用说输出了。所以,虽然我们的输出量每年增加,但是和台湾相比还差得很多,公营事业的出口额占比率甚微,民营企业占得比较多。”
王永庆接着问道:“为什么公营事业不能够增产出口?那么鼓励民营企业增产出口有什么优惠的政策呢?”这位官员说:“政府是想鼓励民营企业出口,但是所需资金极为庞大,不是民营的力量就能达到的,因此只有公营。”
“可是,据我观察,汉城有许多高楼大厦都是民营企业出资兴建的,可见民间资本的力量并不是很弱,如果将建造这些大厦的资本转向工业,岂不是对国家、对地方的发展更有好处?”
“可是,我们的工商界对工业没有兴趣,对兴建大厦兴趣较浓,政府已经出台了政策,希望民间资本能够转向工业,因此,汉城已经采取禁建措施了。”
王永庆说,“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能看到,工业上不去,没有资本做,但是房地产却异常火爆,这多少有一点不和谐。如果能把这些资金优先用于工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这样不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更加有利吗?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它自身的优势,为了发展经济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政府只有合理地加以引导,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赶上发达国家。这就需要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合理加以解决,这样才能有益于实施和发展。”
台湾当局曾经鼓励民间企业合并,以扩大生产规模。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很少有企业愿意合并。
拿纺织业来说,台湾当局希望将几家2万锭左右的纺织厂,合并为一家10万锭以上的大型纺织企业。然而提了十几年,还没有一家纺织厂合并。所以王永庆认为,政策如果是合理的,如果合并对所有的人都有利,那么大家不会拖着不做,相反拖到现在仍没有实行,就说明这中间有些事情不切实际,对企业发展没有实质性的好处。合并到底有没有好处?2万锭和10万锭相比较,究竟哪一种生产规模更符合经济原则呢?有人就说:“当然10万锭的工厂优于2万锭的。就拿人事费用的开支来说,如果一家公司董事长连同常务董事共5人,每人给一部汽车,5家2万锭的公司总共需要25部汽车;如果合并起来,那么5部汽车就够了。”
那到底哪家工厂能够赚钱呢?王永庆认为,台湾的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普遍没有步入正轨,在这种情况下,设备越庞大,管理越容易出现漏洞,经营就越容易发生亏损。现在纺织业界许多2万锭左右工厂的负责人都很精明,他们通过灵活适应市场得以维持经营,如果不懂得变通恐怕早就倒闭了。如果真的将工厂合并,恐怕情形也不一定会好,也许会很糟糕。王永庆的观点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他做事总喜欢追根究底,而不是一知半解。
美国NBC电视台曾经制作过一个电视专集,名字是《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美国人不服输,不相信日本人能够做到的美国人就做不到。
王永庆分析,美国条件充足、生活富裕,人们就开始产生懈怠心理,工作就不再卖力。这样一松懈,就给了日本人赶超的机会。
台湾人也不服气,日本人能,我们为什么不能?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你凭什么不服气?要工业基础没有,要资源也没有,这些很客观的问题都是很难解决的,只有一点一点地发展才有机会。
王永庆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资源丰富,科技发达,文化水准也很高,落后是由于人们精神松懈造成的,只要稍微提高工作状态,一切马上就会发生改变,这种条件和潜力是台湾没有的,所以,所有的台湾人,所有的台湾企业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到底应该怎样做。该是警醒的时候了,任何松懈都会造成落后。不是吗,连美国也开始有不如日本的地方了。他也发出警示,不要因此而被假象迷惑,认为美国的工业就此被抛在了后面。美国可能会短暂地停步不前,但一旦发展起来速度就会很快,不久还会跑到日本的前面。所以美国人略为松懈,还是能说得过去的。
而台湾就不一样了,台湾有什么条件松懈,有什么资格松懈?
日本人能做到,中国人为什么就做不到。其实,中国人不比日本人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中国人连动脑筋去思考都做得不够,怎么能够行动呢?又怎么能做得好呢?王永庆提醒大家要进行彻底检讨,振作精神重新来过,否则再不服气也没有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国家经济千疮百孔,无家可归的人不计其数,非常凄惨。他们为什么能够迅速崛起?原因就在于日本人有危机意识,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如果这样下去国家就会完蛋。日本没有天然资源,一切都要加倍努力,所以才会有今天的发展。像SONY等几个规模较大的企业,都是在那个很困难的时期里克勤克俭努力发展起来的。那个时期的日本人都很觉悟,知道不加倍认真就没有前途。台湾今天有了一点点成就,许多人就不知天高地厚,开始飘飘然了。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台湾人应该学习日本人的精神,继续努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赶,才能迎头赶上。王永庆认为,这个过程是艰辛的,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行。
王永庆清楚地记得,1956年以前,一般学生大多数都赤脚上学,很少人有鞋子穿;那时台北市的小包车寥寥无几,仅有的几辆也都很破旧。信义路那时还是一片水田,旁边只有一条泥路,骑脚踏车经过都很困难。而现在,到处都是汽车、洋房,一切都改观了,这些奇迹般的变化都是勤奋发展工业的结果。
王永庆的勤是有名的,就拿跑步来说,每天早上,他都会绕澄清湖跑一圈,有的时候还有南部同仁一起陪着跑。
“董事长比以前跑得快了。”他们这样对王永庆说。
“快一点很正常呀,我坚持跑到今天,怎么可能没有一点进步呢?当然会进步!要是还退步的话,那岂不是太糟糕了?而且这是我自己用功所得到的,没有其他任何取巧的成分。” 王永庆这样说。
年轻人早上起来锻炼的越来越少,尤其是刮风下雨天,就更见不到几个人,而出来锻炼的老年人却始终没有减少。为什么?只能说明懒惰思想在他们身上作祟。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下雨了就不用到外面去了。其实下雨并不妨碍跑步,这样反而可以锻炼意志。
因此,王永庆经常告诫年轻人,不能满足,不能放松,对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追求到底,搞清楚”的精神,否则永远都不能坚强,永远都不能进步。
商业投资不投机
老子说:“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意思大致是说,成功的道路很平坦,而普通人却喜欢走捷径。事实也是如此,把投机取巧的手段当成“捷径”,肯定会走进“死胡同”。只有依靠脚踏实地的工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才是成功的“大道”。
王永庆一贯坚持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生意,不愿意从事炒股、炒地皮等投机生意。他认为,这种钱是不经辛苦得来的,是靠不住的。只有靠勤劳苦干赚钱才是真正的创业。
王永庆一生中惟一的一次炒股活动,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应“政府”之请而投资“救市”。
那是20世纪70年代,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攀升,外交战节节胜利,台湾终于被逐出联合国。受此影响,台湾股市可谓风声鹤唳,一日数惊。
1972年,日本宣布与台湾断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一时间,台湾的房地产价格与股市指数大幅暴跌。外界传言工业界的“龙头老大”王永庆即将远走他方,更加剧了股价的下跌速度。
在此情形下,台湾当局决定利用王永庆的影响力来挽救股市,以安定人心。时任台湾“行政院院长”的蒋经国专门传见王永庆,请他力挽危局。
为配合王永庆的“救市行动”,台湾“证券委员会”征得台北银行的同意,垫借1.5亿台元给王永庆作为操纵股市的资金。
王永庆自己也拿出大笔资金,采用“逢低慢慢进,逢高慢慢出”的策略,开始大手笔操作股票。不久,原本崩盘的股市大幅反弹回升。而一度跌至130元左右的台塑、南亚股票,不到数月间随即冲到了接近400元的高价。就这样,王永庆以他的声望、机运和机智,赚进了4亿多元台币,还获得了“爱国行动”的称誉,也赢得了股票投资人的称赞,可谓“名利双收”。
王永庆的这次股票大投机,是不得已而为之,虽然获利甚丰,但并没有使他改变不做投机生意的原则。此后,他放弃了股票炒作,坚持踏踏实实做生意。因此,台塑企业的股票数十年来一直是“绩优股”,股民达30余万人。
王永庆虽然不做房地产投机生意,但他却是台湾名副其实的“土地大王”。据说台塑集团名下的土地超过1万公顷,这一数量在地域狭小的台湾是十分惊人的。王永庆是农家之子,深知土地对于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因而对土地十分偏爱。年轻时,他开米店赚了钱后,便大量购买土地。他认为,有了土地就有了生存保障,也有了个人信誉,即使向人借钱,也好做抵押。后来,王永庆一有机会就大量购进土地。他向银行贷款时,往往是有求必应,或许跟他拥有大量土地有关。
国民党到台湾后,推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将地主的土地通过有偿方式转让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在农村培育了一大批自耕农。后来,为防止有限的农地变做他用,又颁布法令,只有自耕农才可以购买农地。为此,在台湾,那些为了取得大量土地的商人,想方设法获得“自耕农”这个身份,王永庆也不例外。有了这个护身符,就可以光明正大地购买土地了。
王永庆购置土地的动机,并不是像其他商人那样“低进高出”做投机买卖,他购置土地有两个用途;一是用作银行贷款抵押,二是用于扩建厂区或与台塑事业相关的建筑设施。
在台塑旗下,南亚公司拥有的土地最多。根据南亚公司1990年的内部资料,该公司有16个厂区,共计6950亩土地。另外南亚公司还有已付款购入、但尚未过户的土地约有1950亩。据此计算,南亚公司拥有的土地总面积达9000多亩。
台塑公司及台化公司各拥有土地约4500亩,这三家公司拥有的土地面积合计近2万亩。除了上述三大公司登记的土地外,王永庆家族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土地尚不包括在内。
台塑集团拥有如此多的土地,其价值十分惊人。例如,其总部大楼地处台北市繁华地段的敦化北路,交通便利,地盘极好。当时购地时,每平方米约4000台元,如今每平方米已涨到60多万元新台币以上。按大楼占地总面积1000多平方米计算,总值已达60多亿元新台币。
又如,台塑集团持有高雄市前镇厂的一大片土地,其中台塑公司持有2700多亩,购入时每平方米仅140多台元,因这里邻近高雄商业区,地价已涨至千倍以上,其土地增值利润十分惊人。
一般来说,台塑集团每购入一片土地,地价都会直线上升。因为台塑财雄势大,在任何地方投资办厂,都必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地价自然攀升。一些土地投机者看准此点,趁机进行炒作,使得当地的土地价格急剧上扬。台塑公司的土地价格水涨船高,不用劳神费力,便可坐收渔利。
例如,台塑宣布在云林麦寮建“六轻”后,台西乡海岸线一带也出现了空前的土地炒作热潮,土地价格成倍上涨。也就是说,“六轻”尚未开工,在土地上已获利数倍。
有人估计,台塑集团旗下的三大公司——南亚、台塑和台化所拥有的土地现值累计已达2000亿新台币以上。台塑集团尽管拥有巨额土地资产,却没有正式炒作地皮的不良纪录。台塑出售土地也多是为生产投资筹措资金。
由此可见,王永庆是非常理智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经营原则,只投资而不投机,宁赚辛苦钱,也不追求暴发。这一点,非常值得创业者们学习。
瘦鹅理论的真谛
在经营稻米和木材生意的同时,王永庆还曾饲养过家禽,尤其是他从养鹅中所悟出的经营原理,日后竟然成了台塑企业把握产业周期,通过投资扩张将企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养鹅的经历和心得后来被王永庆命名为“瘦鹅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台湾乡下的大多数家庭都饲养鸡、鸭、鹅一类的家禽。一般情况下,乡下人除了给鸡、鸭、鹅投喂粮食以外,有时也供以吃剩的食物。但是在战时的台湾,粮食严重缺乏,不要说养家禽,就连人都时常遭受饥饿的折磨,因此都是采取粗放的方式饲养,放任它们自寻杂草果腹。如此饲养的方式自然使鸡、鸭、鹅个个骨瘦如柴,卖不了什么好价钱。王永庆想,如果能够找到饲料,养鹅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他注意到,当时农民在收获高丽菜以后,一般都将菜根和粗叶弃留在田地,任其自然腐烂。因此王永庆便雇工收购这些菜根和粗叶,一方面购买稻壳、碎米和死米,粉碎之后再混合起来作为饲料;另一方面他又从各家农户手中收购未成年的瘦鹅。这些瘦鹅确实是饿极了,一看到食物就拼命吞食,直到喉咙都塞满了才停止。
几个小时以后,这些瘦鹅喉咙里的食物消失了,于是又再大吃一顿,如此周而复始,从不间断。3个月之后,这些瘦鹅转眼间变成了一只只肥壮的大鹅,体重猛增了几倍。在正常情况下,鹅一般最多是养到6斤左右,但在人都难以果腹的战争期间,王永庆的鹅却能够养到七八斤,其经营思路和手法确实高人一等。
有关“瘦鹅理论”的具体内容,王永庆曾于1989年11月访问大陆时,亲自向邓小平细细讲述过,并得到了邓小平的高度赞赏。王永庆说:“这些瘦鹅经过长时间的饥饿,如果生命力不够强,可能已经残废而难以挽救。但是如果经过长时间挨饿仍不致残废,可见其生命力相当强韧,加以饲养以后不但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的成长,甚至成长情形比一般家禽还要良好。当时在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又遭遇战争的特殊境况,我们作为台湾的百姓,实在完全无法伸脚出手,每天默默在乡下的砖瓦厂度日,隔绝于自我的期望和理想之外,这种境遇就如同瘦鹅每天惨淡的接受饥饿折磨一样。但是瘦鹅一旦重获温饱的机会,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的生长和体态。在日本人统治下的台湾人,也是要像瘦鹅一样具有强韧的生命力,才能够忍受持续不断的折磨,渡过重重难关,寻求到生存发展的契机。这也就是我的‘瘦鹅理论’的由来。”
饲养瘦鹅的经历给王永庆带来了两点启示:
第一,他认为企业经营在不顺利时,要像瘦鹅一样能忍饥挨饿,亦即企业家要有渡过困难时期的勇气和毅力。只要企业垮不掉,一旦行业景气,企业就会像瘦鹅一样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
第二,他说鹅之所以瘦的原因不在鹅本身,而在于农户的饲养方法不当。同样企业经营也是如此,效益下滑的原因不是员工工作不够努力,而是老板的管理方法存在着致命的缺点所致。
除个人的感受外,王永庆还由此联想到了台湾居民在日本人的统治之下,什么样的发展机会都没有,其处境就像是极端缺乏食物的瘦鹅一样,因此也积蓄了强劲的潜在力量,只要遇到适当时机,就能立刻爆发,缔造出辉煌的佳绩来。
那时台湾各行各业都受到日本人的掌控,只有大米一项稍为放松。日本人除了在台收购日本本土所需的米谷,并掌控其输出业务之外,对于台湾岛内的米谷事业不太重视,因此也就为台湾居民提供了些许的商业活动空间。而在米谷事业的经营上,台湾居民以同一条件和日本人竞争,凭着一股勤劳朴实的精神,样样可以超越日本人,取得优异的成绩。凡此种种,在台湾的历史上也都有据可查。
“人在困苦当中,往往会养成一种坚毅力,只要有适当的机会,有一定的条件配合,其成长就会很快,甚至会超越一般人。人的精神力量,就是这样。” 当有人问起台湾经济如何能成就今天的发展奇迹,连许多工业界的人士也都感到莫名奇妙时,王永庆如是说。
种菜得出生意经
在台湾,厨余以往都是用来养猪之用,根本不值钱,但王永庆却把回收的厨余拿来加工,经过干燥的程序后,摇身一变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不愧为经营之神,算盘打得很准。王永庆虽九旬高龄,但依旧声如洪钟,还经常在台塑运动会上率领员工进行长跑,除了每天做自创的“毛巾操”外,就是靠吃大量的有机蔬果养生。
位于台北市敦化北路台塑大楼的后方,就有台塑自己开的餐厅,里头最特别的,就是各式各样的水——高山水、离子水、高氧水,虽都是白开水,但喝起来味道就是有些许不同,餐厅采用自助式素菜,提供生鲜蔬果沙拉与凉拌菜,这些食物的特色就是低油少盐,有的甚至用开水烫一下就上桌,即便如此,每个来吃饭的员工个个吃得津津有味。
其实,王永庆每天吃的跟这个餐厅提供的菜式差不多,因为这家台塑饭堂的食谱就是以王永庆的养生料理为参考的。王永庆的有机生活很早就开始了,当时王家在台塑大楼的楼顶以有机方式种植一些蔬菜供自家人食用。这些蔬菜都不用化学肥料,而用王家自家的厨余回收做成的有机肥料,有一阵子王永庆逢人就宣扬他的厨余理念,还自掏腰包做了很多厨余回收桶送给台北市市民和来访的记者。
随着王家人口日益增加,王家楼顶的菜园产量不敷使用,王家干脆在林口成立菜园,雇请农民专门种有机蔬菜提供给他们家食用,种得多了,一部分就放在公司里供员工购买,后来台塑员工抱怨数量不够,王永庆就干脆进军有机蔬菜,成立“台塑牌蔬菜”,又在杨梅开辟菜园,专门种植有机蔬果,拿到市场上销售。
在杨梅的王家菜园被称之为“王永庆的秘密菜园”,菜园随台湾季节变化种植各种蔬菜。有趣的是,菜园里的农夫若发现被虫咬坏了不能食用的菜叶,是不会丢掉的,他们把这些菜叶一一累积后,再作为厨余回收,做成肥料,一片菜叶都不浪费。
也许,这就是经营之神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常人看来,根本就是废物、垃圾,不值一提的东西,到了王永庆那里又都成了宝贝,都可以再次利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王永庆的经营智慧,节俭精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