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末日-祸福两相依,“流亡”喀土穆的黄金岁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离开沙特之后,本·拉登最初的想法是回到阿富汗,回到这个他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然而等到他真正到了那里之后,才发现情况和他预想的完全不一样。苏军撤走之后,原本团结一致进行抗战的各支武装力量,居然立即开始相互残杀。这就导致阿富汗人民不但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反而生活得更加水深火热。

    当时本·拉登的想法还比较天真,因为对这些武装力量普遍都有过帮助,而且本·拉登的军事势力在阿富汗也有遗留,他认为自己可以充当和事佬,即说服各派武装力量的首脑坐下来进行和谈,在阿富汗建立起一个共同管理下的联邦国家。在会议发起之后,各支武装力量也确实都参加了,并在会议上做出了同意本·拉登建议的打算。但是本·拉登在阿富汗的情报系统很快向他报告,很多首领对他的意见都却是阳奉阴违,其中一些激进分子甚至想要暗杀他。

    面对这样的传言,本·拉登通过分析认为,这些极端分子只是少数,他的提议最终一定可以得到通过。然而在出席一次活动时,本·拉登居然真的遭到遭遇杀手的刺杀,还好他的情报和保卫人员及时发现并加以制止,而对于本·拉登的这次遇袭事件,几乎所有武装派别的头目都保持了沉默。

    换句话说,希望本·拉登离开阿富汗,是所有人集体的心声。此时,和本·拉登关系最为密切的塔利班组织也向本·拉登透露,这些头目很多都得到了国际势力的支持,其中包括苏联和美国,即使这些头目愿意和谈,在背后势力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也是不可能的,针对本·拉登的暗杀行动也才刚刚开始。因为情况已经坏的得不能再坏,本·拉登最终决定离开阿富汗,碰巧的是就在这个时候,苏丹当局对他发出了邀请。

    早在1989年,巴希尔就在图拉比的支持下取得了苏丹政权。此时,由于美军进入海湾地区,巴希尔和图拉比认为神圣的伊斯兰世界领土被玷污,旋即组织召开了泛阿拉伯和伊斯兰大会(PAIC),并立即吸引了几乎全世界的伊斯兰武装力量参加。本·拉登看到苏丹的伊斯兰运动如此火热,又接到了热情的邀请,自然非常欣喜地来到了苏丹。而本·拉登因为名声在外,在到达苏丹后,也很快被接到了首都喀土穆,并得到了图拉比的亲切接见。

    由于同属坚定的伊斯兰教信徒,本·拉登和图拉的观点非常接近,二人在交换了彼此想法之后,都认为自己又多了一个真挚的朋友和坚定的战友。在受到西方和本国王室的排挤之后,本·拉登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而图拉比对于本·拉登的影响,也让他对沙特王室彻底绝望,从而走上了绝对强硬的武装对抗西方世界之路。

    随后,图拉比亲自在喀土穆为本·拉登安排了居所,为了表示神圣的穆斯林兄弟情谊,图拉比还将本·拉登的住址安排在了自己家附近,并派出了自己的亲卫部队负责其人身安全。1992年,在苏丹各地进行参观之后,本·拉登终于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革命景象,因为对伊斯兰圣战感到有了前所未有的希望,本·拉登最终决定在喀土穆定居下来。与此同时,本·拉登对于图拉比和巴希尔政权的支持也是非常慷慨的,后来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再缴纳了数额不菲的会员费用之后,本·拉登成为巴希尔政权的组成者之一,而本·拉登在此之后,又累计向巴希尔政权提供直接资金支持达到五千万美元,另外还包括很多重要的军事设施建设,以及民众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间接投资。

    在苏丹站稳脚跟之后,本·拉登除了进行必要的宗教活动之外,也开始考虑自己的投资回报问题,至此,他的商人天赋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因为成了苏丹政府的负责人之一,又具有丰富的国际人脉资源,还掌握着大量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本·拉登很快在苏丹建设了自己的贸易网络,领域不仅涉及他熟悉的金融和能源方面,还在交通、农业、进出口贸易和医药等方面有所建树。这些都为本·拉登赚取了巨额财富,远远超过他对苏丹政府投入的五千万美金。不过正如本·拉登自己所说:“我的事业需要钱财,但我本人并不需要。”本·拉登虽然在苏丹聚集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但他全部都用来建设自己的组织,继而完成他的理想。于是,本·拉登利用国际贸易的便利,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圣战者运送到苏丹,进行培训之后在派往世界各地潜伏。后来本·拉登的财政负责官员曾经做出统计,因为要避开美国等西方势力的视线,本·拉登仅仅将这些圣战者运送到苏丹,就需要支付高达数百万美元的高昂费用。

    与此同时,因为生活环境相对稳定,本·拉登还得以将自己的妻儿接到喀土穆居住。据本·拉登的妻子后来回忆,本·拉登在此期间继续着苦修士般的私人生活,他尤其喜欢在工作之余种植玉米和向日葵,本·拉登在收获时的喜悦,简直超过他在政治和商业上取得任何成就的喜悦。此外,本·拉登还要求妻女尽量学会并遵从他的私人生活方式,以保证对真主阿拉的虔诚信仰。比如在空闲时间里,本·拉登会教他的儿女们辨认各种农作物和蔬菜,并且告诉他们各种注意事项,俨然是一个精通种植的老农。一年夏天,由于喀土穆的气温过于炎热,本·拉登对于现代化电器又比较排斥,他还曾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选购建材,并和他们一起建造了几间树屋。如果是一般人,建造这样的树屋也许会像游戏一样随便,但是本·拉登却非常认真,看着一座座规整的小木屋在树干上排列,即使是专业的木匠也会发出赞叹。后来曾经有媒体介绍说,本·拉登年轻的时候曾经学过木匠,这一点也许在此可以得到认证,而且作为一个传统的建筑商家族子弟,又曾长期从事建筑生意,本·拉登对于木匠多少会有所了解。

    事业方面,本·拉登在苏丹的组织建设是卓见成效的,截止到1994年底,他已经成功训练并武装了五千名坚定的圣战者,随时准备听从他的号令扑向世界各地的目标。与此同时,本·拉登还从世界各地搜罗退伍军人,然后挑选其中最精悍的人充当教官,在喀土穆郊区建立了二十三个训练营,并由此开始源源不断地为本·拉登的基地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然而,因为苏丹的周边都是比较温和的穆斯林国家,其国内的极端分子全都跑到了苏丹境内避祸,并在发展壮大后继续回到国内制造事端。本·拉登作为坚定的伊斯兰信徒,又心怀沙特人民,自然也不会敢于寂寞,只不过他的城府较深,思考问题的目光也比较长远,所以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编制自己的组织网络,并且逐渐扩散在全球各个国家。到1995年前后,苏丹巴希尔和图拉比政体的影响力上升到巅峰时刻,巴希尔不仅一再深化本国的极端伊斯兰政权,还公开表示支持世界范围内的泛伊斯兰运动,也就是支持伊斯兰极端势力推翻本国政府。

    这样一来,还没等美国等西方势力还没有找上门,苏丹周边的一些国家已经怨声载道。首先是艾尔及利亚议长遭到袭击,然后是突尼斯总统险些遇刺,卡扎菲险些遇刺,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也遇到杀手行刺事件等。而这些国家的情报和调查人员所提供的证据都显示,这些事件都不同程度和巴希尔及图拉比有关。1993年2月26日,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怒火终于燃烧到美国本土,一辆装满炸药的货车驶入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地下停车场,后被恐怖分子用遥控装置引爆,造成多人死伤和大量经济损失。而最终的调出结果也显示,被确定的六名涉案人员全部为苏丹人,其中包括两名大使馆人员,另有数名苏丹外交人员涉嫌牵连此案,遭到美国政府驱逐。如此一来,不仅美国开始关注并积极介入苏丹造成的南非紧张局势,联合国也不得不对苏丹实施经济制裁,要求其放弃对他国“极端分子”的庇护,坚决杜绝伊斯兰极端活动。

    因为国际压力过重,巴希尔和图拉比政体最终只能选择屈服,巴希尔于同年12月宣布收回支持泛伊斯兰运动的承诺。图拉比也开始知会聚集在苏丹的各国伊斯兰极端势力,授意他们尽快开始有组织的进行撤离,继续残留的小股势力也转入地下活动,但仍有不少遭到美国情报人员的俘获。1996年,作为苏丹最具势力的私人武装组织头目,同时又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情报网络,本·拉登最后一个成建制地带着基地组织离开苏丹。不过此时此刻,本·拉登的基地组织经过四年长足发展,已经完全有能力担起泛伊斯兰运动中心的任务。至于本·拉登,他不仅是这样想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