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相信科学、能言善辩,开导李再标的事受到了普遍赞扬,一直被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师生传为佳话。
广安中学堂学生积极响应,5月底成立了广安学生爱国分会,发出了宣传“公启”,组织了游行、罢课,15岁的小平积极地参加了这些活动。
邓小平于1904年8月22日诞生在四川广安县姚坪里(今协兴乡牌坊村)一个旺族家里。辈名邓先圣,别名邓希贤,乳名贤娃尔,小平是他1927年在武汉作地下工作时用的化名。小平童年、少年都是在家乡广安度过的。1910年6岁的小平正式入私塾发蒙读书,次年进入协兴场上的北山小学学习,1915年插班在广安高等小学堂读书。1918年考入广安县中学堂。
一
1910年6岁的小平入附近翰林院子发蒙读私塾,开始了他的学生生涯。蒙童的功课主要是读书写字,教材是《三字经》、《千字文》等以识字为主的启蒙读物。这类读物塾师照例是不讲的,只逐字逐句教读,然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聪明、伶俐的小平在先生教读之后便能马上记住,而且能流畅背诵,颇得塾师喜欢。
蒙童的主要作业是写毛笔字,塾师在八开纸上写上核桃大小的字作为格字发给学生,学生蒙上纸照写。有了一定基础,学生就可离开格字临摹教师或字帖的字仿写。教师改阅习字作业时,错别字或间架结构很差的字就在字旁画×。写得较好的字画一个圈。学生称之为“鸡蛋”,儿童对于自己写的字得的“蛋”越多就越高兴。小平对写毛笔字很有兴趣,每天读过书后便练习写字,放学回到家里还要反复练习,因此他的字进步很快,得的蛋越来越多。每天中午放学回到家里,他总是举着画满红圈的习字本让母亲看看当天又得了多少红蛋,母亲也总是高高兴兴地给他煮一个鸡蛋作为鼓励。经过私塾写字课的严格训练,邓小平的书法有了良好的基础,直到晚年他的字依然刚劲有力,这可说是他童年时代私塾学习的最大收益。
一年后小平离开私塾,进入了协兴场首创的北山小学读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
小平读书十分勤奋用功,在北山小学堂学习的4年时间里,除一次因生病缺了几天课外,从未旷过一天课,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从未影响他去上学。每天放学回来除了帮母亲做一些家务活,有时去和小伙伴们戏耍一阵之外,更多的时间是用来温习功课,晚上还要在油灯下读书写字。由于刻苦努力,加上天资聪明,他始终是班上成绩拔尖的优秀学生。在几年的全部考试中除一次因病考得第二名外,其余考试成绩均是第一名,深受老师称赞和同学们的敬佩。
小平不但学习勤奋,而且肯吃苦。他家到北山小学是一条3华里长的乡村土路,一遇雨天,路面泥泞,很不好走。但小平总是风雨无阻,雨再大,路再滑,他也要去上学。几乎每次雨天,在放学和上学的路上都滑倒在泥水中,回到家里经常是浑身上下都是烂泥。祖母和母亲心疼小平,怕他年幼摔坏身体,就劝小平雨天不去学堂,在家中读书写字,温习功课,但小平不肯,一定要坚持上学。劝不动小平,母亲就想出一个主意,一遇雨天就用小布袋装上一袋米,再给两枚铜板叫他中午在场上熟人店铺里搭一顿饭。谁知小平从没去搭伙,下午饿着肚子上课,放晚学回到家将米和钱原封不动地交给母亲。母亲心疼地责备他,叫他不要这样节俭,要爱惜身体,小平总是笑着点点头,但事后仍是原样。母亲没有办法,以后碰到雨天,便在家里早点把午饭煮好,托人送到学校给小平吃,在母亲的影响下,小平从小便养成了俭朴的习惯。
童年的小平还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平常在外面经常帮助一些贫苦孩子割草放牛,在家里则尽力帮助母亲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扫地、照看弟妹等样样都干。到了养蚕季节,他便成为母亲的得力助手。小平家每年都要喂养几发蚕,家里的正堂屋和两间厢房都摆满蚕簸。这时候母亲很辛苦,除了繁重的家务外还要抽时间来照看蚕宝宝,白天忙家务,晚上侍弄蚕子,经常忙到深夜。小平年纪虽小,但很懂事。看到母亲这样忙碌,十分心疼,于是放学后径自回家,帮助母亲做些活路。不是背着背篼去采桑叶,就是帮着添蚕叶,捉小蚕,总是忙个不停。捉小蚕是一件细致的活,一家人经常捉到很晚。入夜了,母亲再三催促小平先去睡觉,但是小平总是要坚持到最后和母亲、姐姐把所有的活干完了才肯去睡,这时往往是深夜了。
二
童年的小平十分活泼、顽皮,且胆识过人,不信邪。
离小平家半里之远有一石坝,从协兴到广安的大路穿石坝而过,路旁有两块神道碑,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石碑高三米,宽一米多镶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当地庶民对这两个大人物是尊崇的,流传着一些敬畏两人的神话,连两块神道碑似乎也摸不得,攀不得。有一次邓小平与几个小孩子在石坝里玩耍,他看着硕大的石乌龟对小伙伴说:“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耍好不好?”小伙伴都吓住了,纷纷拒绝说:“爬石乌龟会肚子痛!”“听大人说,得罪了神碑家里要招灾的!”邓小平却壮起胆子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大的本事,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试试!”说着他走向神道碑,爬到石乌龟伸出的脑袋上,坐在上面踢打着两腿喊道:“快来哟!好耍!好耍!”其他小伙伴见了都惊叫着跑过来说:“贤娃尔,快下来,你要惹祸的!”“你惹了祸我们也跑不脱!”小平还是若无其事地玩着,扭转身来向乌龟背上爬去说:“惹祸就惹祸,看它怎么奈何我!”最后爬到神道碑上坐着,小伙伴们是又惊又怕又羡慕地注视着小平。以后小平经常爬到石乌龟及神道碑上去玩,其他小伙伴慢慢地胆子也大起来,跟着小平一起爬到石乌龟背上玩。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充,他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动脑筋,越来越讲究科学。在他读高等小学堂时,班上曾发生过一件轰动全校的奇事,和小平要好的同班同学李再标要割肝救母。李出身广安一个富商家庭,是个深受母亲宠爱的孩子,他对母亲十分孝顺。不久前他母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李再标得知后十分焦急。由于他读了不少旧书,受传统封建礼教的毒害比较深,于是一些孝子离奇古怪的行孝故事启发了他。认为只要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母亲吃,便会治好她的病。为了表示自己尽孝和挽救病重的母亲,他决定割肝救母,幸好被及时发现阻止,刀子只在胸脯上划了一个口子。小平听说后马上去探望。他问明了事情的原委后严肃地对李说:“你是有点科学知识的学生,肝子是药物吗?能治好你母亲的病?你割了肝后还能活命?既然你母亲很爱你,她又重病在身,如果你割肝而死,你的母亲一定为你的死而伤心,以致命归西天,结果是你想治母病而适得其反。”小平这番直率而又入情入理的话说得李再标羞愧无言,见此情形小平又耐心地安慰道:“你也是读新学的学生,要相信科学,今后再不要做这样的蠢事了,你还是先请几天假回家请医生给母亲治治病,好好照顾她老人家,这才是你做儿子的真正孝心。”李再标醒悟了,请假回去侍候母病。小平相信科学、能言善辩,开导李再标的事受到了普遍赞扬,一直被县立高等小学堂的师生传为佳话。
三
出身于当地名门大户的邓小平,从小就和周围农家孩子一起玩耍、游戏,没有丝毫少爷派头,他家屋后的土丘下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沟中乱石嶙峋、水草丛生,嬉戏着不少鱼虾,溪岸上就是一片石坝。每到春夏时节小平常和小伙伴们到溪中捉鱼虾,打水仗或者在石坝中打泥巴仗玩。他和农家孩子相处总是十分友善、和睦,从不称王称霸,以势欺人。而农家孩子也喜欢跟他一起玩,他说搞什么游戏大家就立即响应。
由于受父母的良好影响,他喜欢关心别人,在学校他不但自己学习努力,成绩优秀,而且还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对那些家境贫寒、学习吃力的同学,更是尽力帮助。小平毛笔字有基础,读小学后进步很快,字写得比班上同学都好。而他的同桌,贫家子弟胡德银的毛笔字却写得差。老师改阅时常常是满纸××,于是小平主动帮助他。每天放学后他便留下来与胡德银一起练字,帮助他纠正写字动作,掌握要领,胡德银也能认真学习,小平写字的时候他认真地看,模仿,在小平的帮助下,胡德银的毛笔字有了很大进步,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几十年后,胡德银谈及此事,对小平热情助人的精神还啧啧称颂。
四
小平童年、少年时期正是中国变革、动乱的年代。全国、四川都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这些历史浪潮也冲击着沉睡的广安。1911年夏秋,四川人民掀起了“保路运动”,6月,成、渝两地的保路风潮传到了广安,也传到了协兴这样的偏僻小镇。最初是一些号召参加保路运动的宣传品,如《来日大难歌》,这类歌谣在学校广泛地传播开来。全川罢市、罢课风潮掀起后,协兴场上一些店铺也关门罢市,北山小学也罢课放假。广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社会的黑暗给小平以强烈的印象。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5月下旬,革命的号角传到了广安。广安中学堂学生积极响应,5月底成立了广安学生爱国分会,发出了宣传“公启”,组织了游行、罢课,15岁的小平积极地参加了这些活动。5月底以后学校一直处在罢课局面。正常的学习、生活无法进行,加上接近暑假,于是小平和其他学生一样离开了学校,回到了自己家中。这次离开广安中学堂就永远结束了他在故乡学习的历史。
(杜奉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