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想到舅父家境并不宽裕,更何况自己已经长大,有志气的青年总不能靠着别人过日子,于是很想到外面去闯闯。
陈云是江苏省青浦人,家里世代务农,父亲有一手种田的好本领。为了使全家能吃得饱穿得暖,父亲没日没夜地在田里干活,但是社会的动荡,租税的繁重,生活的煎熬,使这个十分壮实的庄稼汉,一天天消瘦下去,当陈云2岁时,病魔夺去了父亲的生命。
父亲过早地去世,使陈家遭到了几乎致命的打击,母亲心灵上蒙受着剧烈的创痛,生活又迫使她必须挑起全家的重担。母亲既要下地种田,又要担负起抚养子女的重任,真是心力交瘁,度日如年。由于积劳成疾,在陈云4岁那年,母亲怆然地咽下最后一口气,也离开了陈云姐弟俩。
在人生的阶梯中,4岁的孩子正是最需要父母爱抚的时候。但这时的陈云已失去了双亲,年幼的心灵蒙上了浓重的阴影。陈云过早地尝到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
母亲去世后,舅父廖文光舍不得丢下外甥和外甥女,把他们带回到练塘自己的家里。
舅父平日靠给人家做衣服的收入养活全家,生活本来就不宽裕。现在又加上两口人,就得另求谋生的办法。舅父舅母合计了好几个晚上,决定停下萧条的裁缝活,将铺面改为兼卖点心的小饭铺。小饭铺前面有条河,这条河是水上交通要道,来往船只十分频繁,上下船的旅客很多,饭铺的生意还算红火。
在练塘,听弹词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也许是这里的文化生活过于贫乏,因而书场吸引了众多的人,陈云也是其中的一个听书迷。
陈云最喜欢到畅园书场听“戤壁书”,所谓“戤壁书”,就是不用花钱买票,而是靠在书场门口的墙上白听。陈云听过《水浒传》、《杨乃武与小白菜》、《岳飞传》等弹词。有一次,当说书人讲到野猪林鲁智深搭救林冲的段子时,陈云竟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张开嘴哈哈地笑出了声。他对弹词中的那些英雄人物产生了无限的敬佩之情。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给了陈云真、善、美的教育,使他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小小畅园书场,成了陈云的启蒙学校。练塘镇的开明人士,在镇上的城隍庙内开办了一所贻善初等小学校,舅父一家节衣缩食,把陈云送进了学校。陈云背着姐姐给他做的书包高兴地来到学校。教室里坐着的几十个同学,年龄有大有小,文化程度有高有低,老师想了个办法,把学生分成四个年级,在给一年级学生讲课时,就让其他三个年级学生抄书或做算术,这叫复式教学。陈云的求知欲很强,听讲十分认真,记忆力又好,老师讲的内容,他都能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很快就能完成,成绩在班上始终是拔尖的。
然而好景不长。陈云在贻善小学只读完高小,因家里经济困难,舅父负担不起学费,只能辍学在家,帮着舅父在小饭铺烧烧火、打打杂,当了名小伙计。
小饭铺有个常来的酒客,名叫杜衡伯,他是颜安小学的校长,长期在本地从事教育工作,是当地较有名望的教育家。杜校长是个有心人,在小饭铺里他常常见到陈云蹲在灶前烧火,便问起这个少年的身世来。交谈中,杜先生发现陈云口齿伶俐,记性很好,问起初小课本上的知识时,陈云对答如流,为此,杜先生对陈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他觉得让这样一个聪明的孩子中途辍学,留在家里当小伙计实在可惜。就这样,杜先生决定让陈云到颜安小学高小部继续学习,并且免收学费。杜先生的好心感动了陈云的舅父,也感动了陈云的姐姐,他们答应承担起陈云所干的活,送陈云到颜安小学继续上学。
陈云来到颜安小学后,凭着他的天资和勤奋,门门功课都学得很好,成绩一直优良。又因他平日为人正直,对人热情,虽然在班里他年龄最小,但同学们都很敬佩他。因此,他年年都获得品学兼优奖状,深得学校师长的器重。
在这所学校里,陈云打下了扎实的古典文学基础。他能流利地背出《古文观止》中许多有名的篇章,也练得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最喜欢听张子谦老师的课,张老师讲起课来,不仅语言流畅,旁征博引,而且不时介绍些社会上的新闻,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改良主义,八国联军的入侵,邹容的《革命军》,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等来扩大学生的视野,这对长期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少年们来说,都是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新鲜事。同学们感到张老师的肚里装着教不完的知识,都深深地敬仰他。
从老师那里获得新知识后,这些孩子都关心起时事来,尽管懂得不多,但也津津有味地议论起辛亥革命,讲起日本、沙俄对中国的侵略。
1919年,陈云已经14岁了,他就要从颜安小学毕业了,面临着生活道路的选择。陈云想到舅父家境并不宽裕,更何况自己已经长大,有志气的青年总不能靠着别人过日子,于是很想到外面去闯闯。喜欢陈云的张老师了解到陈云的家境,十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又很欣赏他的才干,于是,通过自己的弟弟,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找到了一份工作,介绍陈云到那里当学徒。
秋天的一天早晨,陈云在尊敬的张老师的陪伴下,乘船离开家乡去了上海,他的新生活开始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