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应奋发有为,做些对民众有益的事情,这样生活才有意义。”
1919年初秋,正是暑假后学校开学的前夕,上海商务印书馆的文具柜台前增加了一名新的学徒工,名字叫廖陈云,他就是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领导人的陈云同志。
那时,陈云只有14岁,长得比较瘦小,个子比柜台只稍高一点点。当时,正逢学校开学,店里的生意很红火,有一个同事担心陈云干不了卖货的事情,就对柜主任说了自己的看法。主任说:“让他试试看吧!”结果,陈云不但能干,而且干得很出色。
开始,陈云在卖货时也的确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他人矮柜台高,卖货不方便。然而从小就善于动脑子的陈云,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柜台后面放了一条小板凳,自己站在上面给顾客递货。特别是他待人接物时态度诚恳谦虚又热情,不懂的地方主动问别人,很受顾客和馆内上上下下人的赞扬。
陈云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心中仍牢记着高小的张老师送别时对他说的一句话:在上海要好好地去读夜校,那对提高自己是很有帮助的。在上海,陈云不但很快熟悉了书刊发行的业务,而且抓紧一切时间自修学习。他每天早晨8点到发行所上班,一直到晚上8点才下班,加上路上往返的时间,提前吃早饭等,合起来要花去十四五个小时。这样,一天下来,身体感到很疲乏。同事们回到宿舍,不是马上睡觉,就是聊聊天。但陈云与别人不同,他每天班前班后都要坚持学习几个小时。在集体宿舍里,他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一个。每天一大早他就起床读书,练习毛笔字;下班后,还要去文化补习班学习中文和英语;上完课回到宿舍,继续读书直到深夜,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陈云在商务印书馆做学徒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同事过去比陈云多读了几年书,便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总觉得他比别人高明。有一天这个人外出办事,留了一张便条给陈云,拜托陈云帮助他办件事。不料,这个人回来时,陈云却把那张便条原封未动地还给了他。那个人仔细一看,上面写了几句话:“你的字,真是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原来,那张条子的字写得太潦草,陈云看不清要他办什么事,就没有去办。那位同事想托人办事,又没有把要办的事情写清楚,使人无法帮助,这不是“矛盾”吗?那位同事看过条后,觉得陈云说得有道理,他本来总以为自己比陈云文化水平高,从那以后再不敢小瞧陈云了。
陈云虽然只是高小毕业,但他离开学校后,一直坚持自学,所以在商务印书馆的青年中,他是一个学习刻苦,有志气,有远大理想的青年。
1925年,上海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卅”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持续了一个多月,商务印书馆的工人也参加了大罢工。陈云积极投入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斗争中。他在斗争中不辞劳苦,日夜奔走,深得工人的拥护,被推举为罢工委员会委员长。“五卅”运动最后取得了胜利,在这场全国规模的反帝斗争中,陈云受到了斗争的洗礼,进步很快,使他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认识到必须以马列主义作指导,行动才有方向。
“五卅”运动后,在党的直接教育下,陈云发奋地学习俄文、研读马列主义和介绍苏联革命的进步书籍,如《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等,并且研究苏联革命的经验。一些革命书刊不便于在公开场所阅读,他就躲到厕所里偷偷地读,常常读得困乏不堪时,才去睡觉。
当时,上海是一个大染缸,资产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对刚从乡下来的青年影响很深。有的人手头有了一点钱之后,便整天吃喝玩乐;有的人虽然眼前尚未堕落,肯学习肯用功,但其目的也只是自己的私利;还有的人则抱着消极的人生态度,糊糊涂涂地过日子。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陈云,不但自己丝毫不受那些消极思想的影响,而且常常勉励伙伴们说:“青年人应奋发有为,做些对民众有益的事情,这样生活才有意义。”他还说:“一个青年人,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否得当,对他的前途很有关系。”他劝别人不要被不正当的生活陶醉,销蚀自己的意志,戕害自己的身心,而应当多看些有益的书。陈云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