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博览群书-毛泽东赡养师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杨老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去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老人家看到前来看望的岸英十分高兴地说:“别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他也有赤子之心。”

    杨昌济老师(又名杨怀中),是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求学时的伦理学教师。他造诣极深,不仅国学底子深厚,而且求学海外,先后在英国、法国、日本留学,潜心研究教育与哲学,探求做人育人之理达十年之久。回国之后,他因愤世嫉俗、不满现状,而弃官不做,决心从教育入手,为国培育人才,于是,当了一师的伦理学教员。

    杨老师在教学中,总是循循善诱地教导他的学生们,要有远大理想,要有改革社会,建设新国家的远大抱负;要好好学习本领,认真做事,服务社会,不为个人打算。教育学生要言行一致,言传身教。因此,他很受学生们特别是毛泽东的敬重。杨昌济也发现,在众多积极靠拢他的学生中,毛泽东是最有培养前途的杰出学生,因此,从各方面给他以特别的培养,并同徐特立等老师一起,给他以特别的保护。在长期的密切交往中,杨昌济与毛泽东终于结下了特别深厚的情谊,并且这种情谊对毛泽东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18年6月,杨老师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北京大学任伦理学教授。这不得不使师生分别,但时过不久,毛泽东在杨老师的盛邀之下,由湖南长沙首次来到了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并在杨老师的帮助下,在北大图书馆当了一名助理员,使他有机会潜心研究马列经典,并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新文化名人,最终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但是,就在毛泽东迅速成长的时候,1920年元旦刚过,杨老师不幸病重住进医院,不久谢世。杨老师对学生毛泽东,恩同父母,因此,他的死,毛泽东极为悲痛,他和北大校长蔡元培等人立即署名向外发了讣告,《讣告》高度称颂先生的品德与才学:“先生操行纯洁,笃志嗜学……吾国学术不发达,绩学之士寥落如晨星。先生固将嗜学终身者,因不假年,生平所志百未逮一。”《讣告》发出后,1月20日,北京教育界,在沙滩北京大学校园内,为杨昌济先生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以沉痛的声调宣读了《治丧辞》,追念令人敬仰和思念的恩师——杨昌济先生。追悼会开过之后,毛泽东又在紧张的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革命斗争中,抽身陪同杨老师的亲属一同离京,不远千里,将其灵柩护送回长沙板仓故里。

    杨老师虽然去世了,但他一直活在毛泽东的心中。只要一有机会,就要提及他。在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在陕北保安来访毛泽东时,毛泽东特向他介绍了他与杨的不寻常关系:“在我的青年时代,杨先生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后来在北京成了我的知心朋友。”并且解释了成为朋友的原因,乃是“杨老师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去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

    转眼,29年过去,中国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胜利了,师生共同生活过多年的湖南长沙解放了。1949年8月5日,毛泽东得知杨师母还健在的喜讯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分,对引导他献身社会献身人类的杨老师格外怀念。可是,人死不得复生,于是,他就将崇敬怀念杨老师的深情,全部倾注于健在的杨师母身上。他立即打电报向她表示诚挚的问候。1949年9月1日,他又特地托人给师母捎去一件皮衣料,要她做成皮袄,以御风寒。举行开国大典后,他又派长子毛岸英专程赴湘看望老人家,并带去人参两棵,要她补养身体。老人家看到前来看望的岸英十分高兴地说:“别看你爸爸是个大人物,他也有赤子之心。”全国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毛泽东又按月给师母寄去生活费,一直奉养到老人去世。1962年11月,传来师母去世的噩耗,毛泽东非常悲痛,当即挥毫写了吊唁信,并寄去安葬费500元,还嘱咐师母家人将老人与“杨开慧同志同穴”。

    (汤胜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