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恨无穷,只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此诗成为玉阶对先生的辞行誓言。
他饱含泪水,深情地遥望着先生的坟茔,久久地没说出一句话。在接见席先生的入赘孙婿时,他说:“新中国成立了,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以后还会更好的。”
朱德元帅自幼尊师。他之所以成为赫赫有名的共和国的开创者,也与老师的引导分不开。
来到朱德故里,我们先到了席家扁。席家扁地处仪陇县马鞍场。清晨站在山头上,看四周逶迤的小山峦此起彼伏,淡淡的薄雾飘浮在山峦之间,如仙女挥舞的飘带。先前这里有一座私塾,是由席聘三先生创办的。朱德元帅曾在此求学,受到民主思想的熏陶,席先生为造就对中国革命有贡献的人才作出了特殊的努力。在朱德同志旧居纪念馆里,我们听到了朱德元帅和席聘三先生的一些旧事。
席先生家中清贫,但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虽满腹经纶,却久考不第,因之痛斥科举制度腐败,便立志设馆育人,从教60余年。
席先生安贫若素,愤世嫉俗。1864年,白莲教在距马鞍场20华里的天台山起义,后遭满清血腥镇压。对此,席先生痛心疾首,深表不平,常引导式地向学生们说:“人立于天地间,当修身治国,除暴安良,建立不朽之功业,始为有志。”席先生经常把历代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编成故事,向学生们讲授,以启发其反满爱国的民族气节。
1895年1月23日(大年三十),地主丁邱川强行撤佃,逼得朱德随祖父、养父母、三叔、幺叔星夜搬迁到距马鞍场两里地的朱家大湾老屋居住。
第二年春,朱德就学于席家扁私塾。席先生为之取学名“玉阶”,当时席先生已年近六旬,孙女尚小,生活不便,玉阶便为之担水劈柴,烧茶煮饭,还在距私塾30米处的竹林下,掘出一土井,以便老师就近取用,至今成为美谈。朱玉阶也甚得席先生的宠爱。有一年秋天,席先生应邀去一位学生家吃“挞谷酒”,把他也带了去,途中,先生见路边几棵梨树结满了果实,颇有感触,随口出联,“路边梨不摘”,叫学生对答,玉阶敏捷对以“月中桂常攀”,喜得席先生一阵朗笑,大声赞扬道:“对得好!对得好!”
朱德在席先生的教诲下,除读“四书”、“五经”之外,还学习了《唐诗》、《千家诗》、《声律启蒙》等。无论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他几乎都是“三更灯火五更鸡”,晚上则坐在堂屋的大方桌上就着一盏桐油灯读书、练字。
1901年,因朱家维修老屋,加之遇到天旱,家中收成微薄,经济十分困难。朱世连打算不再送玉阶入学,留在家里经营小酒馆生意。席先生徒步来到朱家,劝世连说,玉阶勇于进取,性愤不平,为人忠厚,必成大器。要世连克服困难,继续送玉阶读书,并慷慨免去“束修”之资,为玉阶创造了再次求学的机会。不久,先生又推荐玉阶从师戴正武,学习武艺,使他文武兼进。1905年,清王朝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席先生置自身年老体弱不顾,亲自送玉阶进县城应考。玉阶参加县试、府试后,因没参加院试而未金榜题名(清代科举制度规定秀才须经县试、府试和院试)。这年末,玉阶要去顺庆(今南充市)新学堂读书,遭到家里拒绝,又是席先生费了不少口舌说服了世林和世连,玉阶才走出了家门。1908年10月,玉阶愤于世俗,毅然辞去仪陇县立高等学堂体育教习之职,决心再赴成都,远走昆明。在同乡学友送行的酒会上,玉阶恭请先生上座,并即席赋诗:“志士恨无穷,只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此诗成为玉阶对先生的辞行誓言。
1916年,玉阶(已改名朱德)率部赴川参加护国讨袁运动。1917年升任旅长,驻军泸州。1918年秋寄《登云锦山》诗一首给席先生以表其志,诗云:“云锦山腰雾重重,龙川坝下水淙淙。驻马遥观天地窄,万山俯首拜英雄。”先生读过此诗后,兴奋不已,长相吟咏。1919年,川滇军矛盾日益加剧,战事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朱德颇为烦闷,便又以《苦热》为题,再次寄诗给席先生:“避暑居高耸,搔首望仪陇。白云阻乡关,回看江涛涌。”这既表达了朱德对先生和家乡的怀念之情,又坦率述说了他对时局的看法。
1960年3月9日下午,朱德偕夫人康克清回到故乡,10日上午专程去席家扁私塾旧址瞻仰。当朱德听说先生是在贫病交加中悲愤辞世时,他饱含泪水,深情地遥望着先生的坟茔,久久地没说出一句话。在接见席先生的入赘孙婿时,他说:“新中国成立了,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以后还会更好的。”
(陈兆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