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力量-生活决不亏待诚实的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诚实是为人处世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获得他人信任的前提条件。德国诗人海涅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人们都希望与诚实的人打交道,而不愿与说谎话的人合作。因为与诚实相反的行为是欺骗,欺骗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导致信用的破产、人格的丧失。所以,发扬诚实的品质,克服说谎话的恶习,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是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

    买啤酒的少年

    过去,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外国人都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动人故事。

    一天,几位旅行者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此跑了两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旅行者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他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

    然而,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他们的房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买到4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买到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旅行者们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这个故事使许多在场的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来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我来告诉你

    诚实是立身之道,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它既体现了对他人的尊敬,也表现了对自己的尊重。一个诚实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欢迎,不诚实的人只能处处受到人们的鄙弃,进而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受欢迎的人,常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把他们的特点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任何时候都坚持诚实、守信的美德。

    金斧头

    一天,一位工人把斧头掉进了河里,他坐在河边伤心地哭起来。财神便跳进水中帮他打捞,很快拿出了一把金斧头,工人却摇头说:“这不是我的。”财神又拿出一把银斧头来,工人还是摇头。最后,他拿出了一把铁斧头,工人说:“这才是我丢的斧头。”

    财神就把金斧头和银斧头一起送给了他。

    一个贪心的家伙知道了,他故意把斧头扔进河里。很快,财神拿出一把金斧头来,没等财神问他,他马上说:“这就是我丢失的那一把。”财神恨他不诚实,就和金斧头一起消失了。

    这个人最终连自己的斧头也找不到了。

    我来告诉你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是啊,没有诚实,哪里来金斧头?诚实是一个永恒的道德话题,诚实赋予一个人公平处世的品格。诚实,使人们不会彼此利用、互相欺骗。做买卖,诚信经营可能会吃一些亏,但久而久之,就会显出这种经营方式的珍贵来。诚实做人也一样,可能暂时会吃眼前亏,但时间一定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报偿。

    钞票的考验

    一家酒店开业了,打工妹小丽鼓起勇气前来应聘。李老板对小丽做了一番目测口试后,便拍板录用了小丽,月薪是800元,另加夜班费。小丽喜出望外,脸颊红扑扑的就像初绽的夹竹桃花。

    小丽是个手脚勤快的姑娘,挺珍惜这份工作。每天,她总是提前10分钟上班,下班也总是走在最后。她的脸颊上终日笑意盈盈,还能热情地向顾客介绍特色菜品,不少顾客常向老板夸赞小丽。李老板听了也是得意地一笑。

    这天,小丽收拾残席时,竟意外地发现桌腿旁躺着一张崭新的百元大钞。小丽的心一阵狂跳,忙往四周一看,似乎没有人注意自己,就躬下身捡起了钱。然而,小丽的这种兴奋瞬间便消失了。她的脑海蓦地涌上一件往事:小丽的家境很贫寒,在8岁那年,父亲为了让小丽过年时能穿上一套新衣裳,就偷偷地去山外医院卖血。在山口,父亲意外地捡到一只钱包,里面有30元钱(当时的30元钱可是一笔可观的钱财呀)。按理,父亲可以不用再去卖血了,可他却没这么做,硬是在山口苦苦地等了大半晌,终于等到了失主。事后,父亲多次对小丽说:“娃子,不是自家出力挣的钱,拿了烫手。咱人穷,可决不能志短呀!”这句话一直像刀刻斧凿般留在小丽的心间。今天,尽管这百元大钞挺诱人,可自己能动心吗?小丽毅然把这钱交给了李老板。

    没想到,李老板坦率地说出这是自己的一个“计谋”。李老板颇有意味地说:“君子爱财,但应当取之有道!”一个月后,小丽被提升为“大堂经理”。

    我来告诉你

    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一个方面,是人格力量的重要源泉,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它能帮助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把握好方向。坚守信用,把它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和无声的警钟,将会大大提高自己的人格品质,增强自己的人格力量,实现崇高的人生目标。

    只赚一文钱

    从前,有一个叫赵二的人,在财主家当了几年苦力,攒了一些钱,便在街面上开了一家小酒馆,取名叫“实惠酒家”。

    开始的时候,小酒馆的东西卖得确实很实惠,大大的碗,又香又醇的米酒,而且价钱很便宜。无论是过路的生意人,还是来赶集的老百姓都愿意到酒馆里坐一坐,喝一碗米酒,解解渴,歇一歇。每天从早晨一开张到晚上关门,客人总是爆满,伙计们忙得团团转。有时候,不到天黑,酒就卖完了。赵二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可是手工作坊,每天就只能酿那么多酒,没办法扩大规模。于是他就动了心眼。

    第二天,大碗变成小碗,价钱还是大碗的价钱。

    赵二说:“客官,这是新配方,酒里加了名贵的中草药,喝了可以治病的。”

    客人们都是老主顾,不但相信赵二的说的话,而且还大加宣传。客人不见少,反而比以前更多了。一连几天酒都不够卖,赵二又多赚了不少钱。

    赵二尝到了甜头,就又想出一个主意,往酒里加水,开始的时候加得’少,客人觉察不出。于是赵二胆子越来越大,水越加越多。几天过后,客人越来越少。再后来,伙计们干脆闲起来没事干了。

    一天,赵二正坐在空空的酒馆里发呆,忽然走进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赵二赶紧跑上前去招呼客人。老头儿一边喝酒,一边问:“年轻人,这店里怎么这么冷清啊?”

    赵二很无奈地摇了摇头。老头儿接着说:“其实开店是有秘方的。’

    赵二赶紧把头凑过去问:“什么秘方,请您告诉我,要多少钱都行。”

    老人仍不慌不忙地讲:“有一个诚实的人,本来很穷,在别人的帮助下开了个小饭馆,不久就家财万贯。别人问他有什么秘方吗?他说:‘有,就是一份菜中赚一文钱。”’赵二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老头儿又说:“拿纸笔过来,我给你开个治疗‘酒馆冷清病’的药方。”

    赵二乖乖地拿纸笔过来,老头儿提笔写了两个字,写完就走了。赵二拿起来一看,是“诚信”二字。赵二猛然醒悟,于是把酒馆的名字改成:“只赚一文钱”,从此诚实经营,坚持一碗酒只赚一文钱。没过多久,他的生意又兴隆起来。

    我来告诉你

    待人诚实宽厚,是说待人要实在厚道,真诚坦荡。老实,并不是吃亏的代名词,而是做人的一种品性。待人诚实宽厚,从长远来看是会有好处的。因为你待人以宽,他人也会报你以厚。有道是:吃亏是福;又说:吃亏在于不老实。可见,培养诚实宽厚的人品,也是修身养性的人间正道。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古时候有个国王,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耳朵也有点聋了,走起路来跌跌撞撞。国王想:我快要死了,我死了以后,让谁来当继承人呢?

    这天,国王告诉老百姓,他要挑一个孩子将来当继承人。怎么个挑法呢?他给所有的孩子发了一粒花籽,看谁能拿这粒花籽种出最美丽的花来,就让谁来当继承人。

    有个孩子叫国大,他领了一粒花籽回家去,把它种在一个花盆里,天天浇水,他多么希望那花籽长出芽,抽出枝,开出最美丽的花儿来啊!可是,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花盆里什么也没长出来。国大多着急啊!他换了一个花盆,又换了一些土,把那粒花籽种上,可是两个月过去了,到了大家送花去比赛的日子,花盆里还是空空的,什么也没长出来。

    这一天,许多孩子一齐来到王宫里,他们每个人都捧着一盆花,有红的,有黄的,有白的,都很美丽,一下子真说不出谁种的花最美丽。

    国王出来看花了,他从孩子们的面前走过去,他们手里捧的花多美丽啊,可是国王一直皱着眉头,一句话也不说。他走呀走呀,忽然看见一个孩子手里捧着一个空花盆。瞧,那个孩子低着头,心里难过极了。人家都种出美丽的花儿来,可他呢,什么也没种出来。他是谁呀?他就是国大。

    国王走到国大面前,问他:“孩子,你怎么捧着一个空花盆?”

    国大哭起来了,他说:“我把花籽种在花盆里,用心浇水,可是花籽怎么也不发芽,我,我,我只好捧着空花盆来了。’

    国王听完国大说的话,高兴得笑起来了,他说:“找到了,找到了,我要找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是诚实的孩子,我让你做将来的接班人。”

    原来国王发给大家的花籽是在锅里煮过的,怎么会发芽、抽枝、开花呢?国大种不出花来,别的孩子也种不出花来。别的孩子是换了好的花籽才种出花来的,国大可没有这样做,所以他是诚实的孩子。

    我来告诉你

    诚实,就是忠诚正派,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诚信为本”“忠厚传家”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训,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宽厚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在一个法制社会里,诚实更是一种应该坚守的品质。从古到今,人们总是对诚实的人投以信赖的目光。

    谁是值得信任的人

    古代有一位国王,准备选拔一个诚实的人为他征款收税。为了保证这个人对国王尽忠尽力,不贪污,不弄虚作假,谋士们纷纷出谋献策。其中一个谋士对国王说:“陛下,等那些应征者来到宫内,您只要如此这般,我就能从中给您寻觅到最诚实的人。”国王听后连声称妙。

    第二天,所有应征者都被唤到王宫,谋士要他们从走廊单独过去见国王。走廊里光线暗淡,所有应征者都顺利走过走廊,来到国王面前。

    国王说:“来吧,大家拉起手来跳个舞。我想知道你们诸位中,谁的舞姿最优美。”

    豪华的宫殿上,吊着精巧的蓝色大宫灯,灯上微微颤动的流苏,配合着闪光的地板和低低垂下的天鹅绒的蓝色帷幔,给人一种迷离恍惚的感觉。当音乐抑扬疾缓地响起时,绝大多数应征者顿时傻了眼,脸色渐渐地由白变红,羞愧难堪。这时,只有一个人毫无顾忌地跳起欢快的舞,显得那么轻松自如。

    聪明的谋士指着那个正在翩翩起舞的人说:“陛下,这就是您要找的诚实的人。”原来,谋士在光线暗淡的走廊上放了好几筐金币,凡是单独穿过走廊时往自己衣袋中装上金币的人,就不敢跳舞。如果一跳舞,衣袋中的金币就会叮当作响。因此,不敢跳舞的人就不是诚实的人。

    国王走下宝座,拉着那个诚实的人,高兴地说:“你能够不为金钱所动,正是我要找的人啊。”

    我来告诉你

    诚实的对立面是狡诈。狡诈的人自以为聪明,其实目光短浅。他们为眼前的一时利益所驱动,见利忘义,以为这样就可以占点便宜。结果,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而那些诚实的人,老老实实,循规蹈矩,不贪占一点便宜,似乎很“傻”,但因为诚实产生的信任,会使他受益终生。人缺什么都不能缺德,有德才能行天下,失德就会失掉一切。从这个道理来说,最聪明的人,其实就是最诚实的人。

    诚实的岔路口

    这是一个关于赛跑的故事——

    一个士兵,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落人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

    他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这名士兵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做军官的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占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没想到过了半个小时后到达终点,却是名列第一。

    他感到不可思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不说,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那位士兵赢得了胜利,也觉得奇怪。但是,大家很快都明白是怎么叵J事了。

    我来告诉你

    你一定看得出来,这次比赛与其说是对体力的考验,不如说是对人品的考验。在众多的考试者当中,只有一个人获得了好成绩,但这并不是他体力的胜利,而是他人格的胜利。这种人格就是——诚实的品质。

    李勉葬银

    唐朝的李勉从小喜欢读书,并且注意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培养出了诚信儒雅的君子风度。

    他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从不贪取不义之财。有一次,他出外学习,住在一家旅馆里,正好遇到一个准备进京赶考的书生也住在那里。两人一见如故,于是经常在一起谈论古今,讨论学问,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这位书生突然生病,卧床不起。李勉连忙为他请来郎中,并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帮他煎药,照看着他按时服药。一连好多天,李勉都细心照顾着病人的饮食起居。可是,那位书生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一天天地恶化下去了。看着日渐虚弱的朋友,李勉非常着急,经常到附近的百姓家里寻找民间药方,并且常常一个人跑到山上去挖药店里买不到的草药。

    一天傍晚,李勉挖药回来,先到朋友的房间,看见书生气色似乎好了一些。他心中一阵欢喜,关切地凑到床前问:“哥哥,感觉可好一些?”

    书生说:“我想,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可能是回光返照,临终前兄弟还有一事相求。”

    李勉连忙安慰道:“哥哥别胡思乱想,今天你的气色不是好多了吗?只要静心休养,不久就会好的。哥哥不必客气,有事请讲。”

    书生说:“把我床下的小木箱拿出来,帮我打开。”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书生指着里面一个包袱说:“这些日子,多亏你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是一百两银子,本是赶考用的盘缠,现在用不着了。我死后,麻烦你用部分银子替我筹办棺木,将我安葬,其余的都奉送给你,算我的一点心意,请千万要收下,不然的话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宁的。”

    李勉为了使书生安心,只好答应收下银子。

    第二天清晨,书生真的去世了。李勉遵照他的遗愿,买来棺木,精心为他料理了后事。剩下的许多银子,李勉一点也没有动用,而是仔细包好,悄悄地埋在棺木下面。

    不久,书生的家属接到李勉报丧的书信后赶到客栈。他们移出棺木后,发现了陪葬的银子,都很吃惊。了解到银子的来历后,大家都被李勉诚实不贪财的高尚品行所感动。

    后来李勉在朝廷做了大官,他仍然廉洁自律,诚信自守,深受百姓的爱戴,在文武百官中也是德高望重。

    我来告诉你

    本分守己,不贪非己之财,也是一种诚实厚道的表现。自古以来,诚实厚道一直是国人的传统和大力提倡的标杆。“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讲的就是以忠厚传家的道理。忠厚之词,就含着诚实、本分、守信、宽厚的意思。李勉之所以名传千古,就是源于这样的一种品质。

    程门立雪

    北宋时期,福建将乐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求教,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大,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我来告诉你

    杨时诚心专志,对老师表现出真诚和恭敬的态度,体现了他尊师敬友、以诚动人的治学精神。俗话说:心诚则灵。一个人只要态度真诚,一定会打破人际交往的坚冰,达到彼此和谐相处的境界。

    实在的孔子

    一次,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正在辩论问题。孔子看了,觉得挺有趣,就对跟在身后的学生子路说:“咱们过去听听孩子们在辩论什么,好不好?”子路撇了撇嘴说:“两个黄毛小子能说出什么正经话来?”

    孔子说:“掌握知识可不分年龄大小。有时候,小孩子讲出的道理,比那些愚蠢自负的成年人要强得多呢!”子路的脸一下子红了,不敢再说什么了。

    孔子走上前去和蔼地说:“小朋友,我叫孔丘,看见你们争辩得这么热烈,也想参加进来,你们看可不可以呀?”

    “噢,原来你就是那个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好吧,就请你来给我们评一评,看谁说得对!”两个孩子说。

    孔子笑着说:“别急,一个一个地讲。”

    一个孩子说:“我们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最近。我说早上近,他说中午近。你说说是谁对呢?”孔子认真地想了一会儿说:“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考虑过,不敢随便乱讲,还是先清你们把各自的理由讲一讲吧。”

    一个孩子抢着说:“你看,早上的太阳又大又圆,可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谁都知道,近的东西大,远的东西小。”

    另一个孩子接着说:“他说得不对,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一点也不热,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这不就说明中午的太阳近吗?”

    说完,两个孩子一齐看着孔子,说:“你来评评谁对吧。”

    这下可把孔子难住了,他反复想了半天,还是觉得两个孩子各自都有道理,实在分不清谁对谁错。于是他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更有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

    两个孩子听后哈哈大笑:“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原来你也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呀!”说完就转身跑走了。

    子路很不服气地说:“您真应该随便讲点什么,就能把他们镇住。”

    孔子说:“如果不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不懂,怎么能听到这番有趣的道理?在学习上,我们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只有抱着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啊。”

    我来告诉你

    在《论语》里,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说到做到,就是在小孩子面前也要表现出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求学态度,也是一种诚实的美德。想想看,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是不是缺少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呢?

    没来历的梨,不能吃

    宋末元初的一天,著名学者许衡和几位朋友一起外出,途经刚刚经过战争洗劫的豫北,由于百姓大都逃难去了,田地都荒芜了。当时正值炎热的三伏天气,大家顶着火热的太阳赶路,个个汗出如浆,口干舌燥。走了几十里路,也没找到一滴水解解渴。

    就在这时,一个同行的朋友连喊带叫地向前飞跑而去。原来,在前面不远的路旁,挺立着一棵高大的梨树,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大梨。大家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摘梨,只有许衡坐在树阴下,好像没有看见那些大梨。

    有位朋友走过来,一边大口大口地啃梨,一边把一个梨送给了许衡,并不解地问他怎么不去摘几个梨解解渴。

    许衡把梨接过来,连连称赞是好梨,并问多少钱一个。

    朋友说不要钱,这是野梨。

    许衡争辩说野梨不会长这么大、这么好。他反复看着梨树,很肯定地说:“这肯定是农夫种的梨树,是有主人的。”

    有人说:“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还讲究什么家梨、野梨?吃了解渴就行。”

    许衡反驳说:“这梨树的主人肯定逃难去了,我们没有征得主人同意,随便摘人家的梨吃,是不道德的。”

    随后,他又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口,诚恳地对大家说:“梨是无主的,可是每个人的心里是有主的。不是自己的东西,是不能拿来吃的。”’说着,就制止伙伴们不要摘了。

    众人都嘲笑他太迂腐。

    许衡听了别人的讥笑,并没有生气。他看了看那位朋友,坚定地说:“我就是宁愿干渴下去,也不随便吃别人的梨!”

    我来告诉你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一言一行处处按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许衡不吃无主梨,是一种诚实正派的表现。生活中,有人认为不偷不抢就没事,凡是捡来的东西都据为已有,其实这是不对的。我们要牢记古人的话:非己莫动,非己莫拿。就是说,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东西都是属于别人的,拿了这些东西就是拿了别人的劳动成果,这与诚实厚道的品质是格格不入的。

    司马光卖马

    有一天,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吩咐管家把自己曾经骑过的一匹高头大马牵到集市去卖掉。一位老者想买,但嫌价钱贵了。管家说:“实不相瞒,这是我家司马相公的坐骑,只因现在他忙着编书,用不着它了,才舍得让我来卖。不然的话,50缗钱可不卖!”老者听后诚恳地说:“有幸能买到司马相公的好马,那就货不二价吧,我明日如数带钱来牵马。”

    管家回府后,兴奋地将情况报告了司马光。司马光自言自语地说:“这马跟我6年了,真有点舍不得……哎,这马有毛病,我咋忘了交待呢?”管家说:“我知这马有病,但它膘肥体壮毛色好,谁看得出有病?如说有病怎能卖50缗?”司马光认真地说:“不能这样!你明天一定对买主说清楚,并重新议价,我看30缗就行了。”

    第二天,管家如实向买马人说明此马有病,并一再说司马相公特意关照不能让买主吃亏上当。集市上知道此事的人都称颂司马光为人诚实厚道。

    我来告诉你

    在商场里,一个用欺诈的方法捞钱的商人,生意是做不长的。那些生意越做大的商人,必定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依此类推,一个朋友满天下的人,必定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也必定是一个诚实厚道的人。如果我们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情况下难以做到诚实,当效司马光,他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晏殊应试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晏珠,14岁被地方宫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干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我来告诉你

    有人觉得,如果摊上不劳而获的好事,就是“天上掉馅饼”,错过了实在可惜。然而,这样做虽然占了一时的便宜,却落下了不诚实的名声,终将是要吃亏的。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正直的。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必将取得别人的信任。

    我做到了诚实

    面是一个叫周婷婷的五年级学生写的故事——

    星期二的晚上,我想用家里的电脑查找一些资料,便跟爸爸提出要求。爸爸说:“你先等一下,等我忙完了手头的活儿,再给你输入电脑密码。”

    在等待中,我忽然想到了一件事,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和爸爸去银行时,看到了爸爸输入的一个密码,是不是这个密码也能打开电脑呢?于是我就输入了这个密码,电脑果然打开了。我又惊又喜,随即手足无措起来。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好一会儿,要是告诉爸爸,他就会改掉密码的,如果不告诉爸爸,他就永远不知道这个秘密……我不敢再往下想了,脑子中,这两种矛盾纠缠着。

    过了好一会儿,我终于下定决心,告诉爸爸真相。我跑到了爸爸面前,说:“爸爸,您换一个密码吧。”

    “为什么?”爸爸一脸的疑惑。

    “我,我……我把您的密码给破了。”我红着脸说。

    爸爸顿了一顿,意味深长地说:“爸爸很高兴,因为你选择了诚实,没有撒谎,做得很对。做人就是要这样诚实,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我点了点头:“爸爸,我明白了。”

    “那你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还能够保持诚实吗?”

    “当然会的,诚实是黄金,诚实是美德呀。”我自信地说。

    我来告诉你

    是啊,诚实是黄金,诚实是美德。但学会诚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要经过思想斗争,经过利害的冲突和考验。作为一个年幼的学生,能够经受住这样的考验,无疑是一件难得的事情。事实证明,做一个诚实的人,一定会有利于我们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有利于我们快乐幸福地成长。

    决不姑息

    格林尼亚的父亲是法国南部海港城市瑟堡一个富有的船舶商,由于家庭富裕,父母溺爱,他从小娇生惯养,不求上进。尽管他很聪明,但他的聪明全用在贪玩上。由于担心父母责骂,他养成了爱撒谎的坏习惯。

    有一次,他的考试成绩非常差。拿到成绩单后,他担心会受到父母的责骂,便偷改成绩单,并洋洋得意地向父母表功,要求奖励。但他的拙劣手法并没有瞒得过父母,父亲狠狠骂了他一顿,还警告他以后不得再弄虚作假。

    然而,贪玩的本性并没有使小格林尼亚改掉自己的坏毛病。一天放学,他正打算赶回家去做功课,以免父母责怪,不料被一个小同学拦住了。小同学喊:“喂,格林尼亚,想和我一起去捉鸟吗?我刚才发现了一个地方,那里的鸟可多啦,都是不知道名字的,非常漂亮可爱。”

    捉鸟?小格林尼亚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日子没去捉鸟了,便动心了。他想:就一会儿工夫,捉住一只就回家,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可是,我的书包搁到哪里呢?带着它多碍事啊。”小格林尼亚说。

    “那不是杂货店吗?把书包寄存在那里,捉完鸟再取出来吧。”小同学替他出了个主意。

    “好吧。”小格林尼亚高高兴兴地把书包存在杂货店里,然后跟着小同学捉鸟去了。

    小伙伴们在林子里捉鸟,还捉迷藏、追野兔、抓松鼠,玩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天就黑透了,大家这才依依不舍地教去。

    这时,杂货店已经关门了,小格林尼亚只得空手而归。他想:现在就是拿到了书包,做作业也来不及了,而且爸爸妈妈一定会打骂我,怎么办呢?他眼珠一转就想起了一个办法。

    回家后,母亲问他:“你的书包昵?”

    “妈妈,我刚才到同学家做作业去了,书包忘在他家里了。”小格林尼亚撒谎说。

    谁知,母亲把脸一沉,从身后拿出儿子的书包,严厉地问道:“这是什么?你把书包丢在杂货店里,自己去玩,直到杂货店的叔叔关门了,也没见你去取,是他把书包送回家的。你为什么又在撒谎?”

    “妈妈……”小格林尼亚见事情败露了,害怕起来。他真担心母亲会骂他一顿。可母亲没有骂他,而是叹口气,伤心地说:“这已经不是你第一次撒谎了。妈妈非常失望,也非常难过。我来告诉你,一个人老是撒谎,他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没有人愿意与他打交道。一个人失去周围人的信任,他就一件事也办不成。我希望你改掉这个毛病。”

    “妈妈,我错了。”小格林尼亚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来告诉你

    孩子爱撒谎有多种原因,有的可以谅解,有的不可以谅解。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所描写的:“对重要问题撒谎,使父母处理起来更困难,撒谎成为习惯就更严重。撒谎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滋长了不信任,损坏了互相信任的关系。说谎意味着不尊重被骗对象,使得与经常撒谎的人在一起生活几乎变得不可能。”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克服爱撒谎的习惯,有什么说什么。即使一时不能把实话说出来,也不要用谎言来回答。

    学堂里有只海怪

    从前,有一个叫胡厄耳的人。一天,他正坐在屋子里认真地看书,忽然听到外边响起一阵噌杂声,影响了自己的情绪。他走到窗前,看到一大群孩子在玩,他想把他们赶走,于是他打开窗子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快到学堂那里去吧,你们在那里会看见一只海怪。它有5只脚、3只限,还有像山羊一般的胡子,不过是绿色的。”

    孩子们一听这话都跑了。胡厄耳回到书房,一想到刚才对那些孩子编的瞎话,就不禁偷偷地发笑。

    可是不久,他书房的宁静又被打破了,这回是一阵奔跑的脚步声。他走到窗前,看见许多人在跑。

    “你们往哪里跑?”他大声地问。

    “去学堂!”人们回答说,“你没听说吗?那儿有只海怪,有5只脚、3只限,还有像山羊一样的胡子,只不过是绿色的。”

    胡厄耳得意地笑了笑,又回去读自己的经书了。

    他才刚刚坐稳,又听到外面一阵喧闹声。他往窗外一望,不得了啦,一大群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全都在往学堂的方向跑。

    “出什么事了?”他大声问道。

    “天呀,你还不知道吗?”他们回答说,“在学堂前面有一只海怪,它有5只脚、3只眼,还有像山羊一样胡子,只不过是绿色的!”

    人们匆匆跑过。胡厄耳忽然注意到市长本人也在人群当中。

    “天呀,”他喊道,“要是市长也和他们一块儿跑的话,一定是出什么事了,无风不起浪啊。”

    胡厄耳慌忙抓起帽子,离开了家门,也跟着跑了起来。

    我来告诉你

    俗话说,话说三遍成真言!一个谎言,经过人们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信以为真了,就变成了“真理”。这就是“众口铄金”的原因所在。可见,谎言是可怕的,也是十分可恶的,它传来传去,最后连自己都信以为真了!这不是笑话,而是确确实实的事。

    爱吹牛的猫

    有一只猫总是把自己吹嘘得很了不起,对于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

    它捕捉老鼠的本领还不太精,经常会让老鼠从自己的嘴边逃掉。对这种情况,它就说:“我看它太瘦,先放走它,等以后养肥了再说。”

    它到河边捉鱼,鲤鱼的尾巴狠狠地劈头盖脸打下来,把它的脸打肿了,它却装出笑容说:“那是我不想捉它,捉它还不容易?我就是要用它的尾巴洗把脸。刚才到阁楼上去玩儿,我的脸弄得太脏了。”

    一次,它掉进泥坑里,浑身糊满了污泥。同伴们惊异地看着它,它连忙解释道:“我最近身上长了一些跳蚤,用这办法治它们,最灵验不过了。”

    后来,它掉进了河里,同伴们打算救它,它说:“你们认为我遇到危险了吗?不,我太热了,想洗个澡……”话没说完,它就沉下去了。

    有同伴说:“不好了,它沉下去了,我们快救它吧!”

    “走吧,”另一只猫说,“我们一片好心,到时候又要被当成驴肝肺了。一会儿它肯定会说它在表演潜水。”

    可是,那只说谎的猫再也没有机会为自己辩解了,它沉下去后就再也没有上来。

    我来告诉你

    这是一则很有寓意的小故事。一个人难免有缺点,也难免有能力不如人的地方,这其实是正常的。而不正常的是,有的人偏偏不正视自己的缺陷,却千方百计地掩饰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我吹嘘,靠谎言来抬举自己。要知道,牛皮吹得鼓绷绷,却一捅一个窟窿,经不起检验,以致自食其果。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养成吹牛、说大话的习惯,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既要承认它,又要改正它。

    分苹果的方式

    美国学者曾做了一项著名的实验:选出50位成功人士,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实验方式是:实验者分别写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小时候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不久,实验者便收到了不同的回信,其中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刻,一封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的一位服刑犯人。他们谈的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

    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最大的苹果,谁都想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进行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漂亮,谁就可以得到它!”

    我们兄弟三人开始了比赛,为了得到最大的苹果,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去修剪草坪,力争比弟弟做得更好,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这件事使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争得第一。

    而那位来自监狱的服刑者是这样写的——

    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上了那个大的,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要开口,弟弟却抢先说:“我想要那个大的。”妈妈听了,把眼一瞪,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夸我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并把那个大苹果奖励给了我。我于是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由此,我懂得了说谎可以得到实惠。从这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被送进了监狱。

    我来告诉你

    两件小事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因此带来的结果。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养成诚实本分的习惯,长大后能走人间正道,辨明是非曲直,取得巨大的成功;而养成撒谎的习惯,长大后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以至走向犯罪。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培养良好的做人品质,不让不良习惯像阴影一样伴随自己的一生。

    小列宁认错

    列宁从小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经常弄坏家里的东西。8岁时,有一次母亲带着他到阿尼亚姑妈家中做客。活泼好动的小列宁一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但是,谁也没有看见。

    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而小列宁因为在生人家里害怕,怕说出实话会遭到不大熟悉的姑妈的责备,所以他也跟着大家大声回答:“不——是——我!”

    然而,母亲看他的表情,已经猜到花瓶是小列宁打碎的。因为这孩子特别淘气,在家里经常干类似的事情。但是,小列宁向来能主动承认错误,从未撒过谎。于是,小列宁的妈妈就想:应该怎样对待孩子撒谎这件事呢?当然,最省事的办法就是直接揭穿这件事,并且处罚他。但是列宁的妈妈没有这么做。她认为,重要的是教育儿子犯错误后要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而不是责备他。

    于是她装出相信儿子的样子,在三个月内一直没有提起这件事,而是给儿子讲各种各样的诚实守信的美德故事,等待着儿子的良心深处萌发出对自己行为的羞愧感。从那以后,列宁的妈妈明显地感觉到,儿子不如以前活泼了,似乎是良心正在折磨着他。

    一天,在小列宁临睡前,妈妈又像往常一样,一边抚摩着他的头,一边给他讲故事。不料小列宁突然失声大哭起来,他痛苦地告诉妈妈:“我欺骗了阿尼亚姑妈,我说不是我打碎了花瓶,其实是我干的。”听到孩子羞愧难受的述说,妈妈耐心地安慰他说:“给阿尼亚姑妈写封信,向她承认错误,姑妈一定会原谅你的。”

    看到这聪慧、天真、淘气的孩子的成长,母亲快活地笑了。使她尤其高兴的是,在儿子内心深处进行的这场道德斗争中,美好的、诚实的品质取得了胜利。

    我来告诉你

    人人都难免犯错误,特别是正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但是,犯错误不可怕,只要改正了,依然是一个好人。勇于承认错误,是改正错误的前提。主动承认错误,本身也是一种诚实的表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