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力量-善意的力量就是人格的魅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善良是一种美好的品性,是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心地善良的人,心里装着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必定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缺乏善良品质的人,事事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他人漠不关心,容易滑向自私的深渊,也必定是个道德上有缺陷的人。善意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带人进入崇高的境界。从善意出发,你的表现将会更加精彩,生命将会更加有意义。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就离不开善良品质的培养。

    铺满药渣的山道

    山里有一个小村子,村里有一个叫阿长的孩子。阿长从小就体弱多病。那时候,在乡下求医问药很难,只能吃点儿草药,而他住的小山村离集镇又远。他母亲时常一大早就起来,挑上一担柴,去集上为儿子换回大包小包的药来。每一包药总要煎上两三遍,直到药味淡了,母亲才将药渣倒在门前的路上。

    时间一长,门前那条路上就铺满了药渣。阿长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妈妈,为什么要把药渣倒在路上呢?”母亲告诉他:“过路的人踩着药渣把病气带走了,你的病就会很快好起来。”阿长一听,摇摇头:“妈妈,病气被别人带走,那别人不就得生病了吗?”阿长的母亲半晌无语,只是把阿长紧紧搂在怀里。

    后来,阿长再也没见到母亲在门前的路上倒药渣了。可是有一天,他无意中却在屋后一条山道上看到了满地的药渣——那是母亲每次上山砍柴的必经之路……

    我来告诉你

    阿长的心是善良的,他不愿意为了治好自己的病,而把病气带给别人;母亲的心是慈悲的,她宁愿自己天天走在铺满药渣的小路上,好把病气从儿子身上带走,传到自己身上。这条铺满药渣的小路,是爱的小路,是人类的美好品德的写照。如果一个人具备了这种品性,他必将是一个正直无私的人。

    送一辆新车

    圣诞节来临之前,哥哥送给弟弟贝鲁一辆新车。圣诞节当天,贝鲁离开办公室时,一个男孩绕着那辆闪闪发亮的新车,十分赞叹地问:“兄弟,这是你的车?”

    贝鲁点点头:“这是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节礼物。”

    男孩满脸惊讶,支支吾吾地说:“你是说这是你哥哥送的礼物,没花你半毛钱?我也好希望能……”

    当然贝鲁以为他是希望能有个送他车子的哥哥,但那男孩所说的话却让贝鲁十分震撼。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送车给弟弟的哥哥。”男孩继续说。

    贝鲁惊愕地看着那男孩,脱口而出地邀请他:“你要不要坐我的车去兜风?”

    男孩兴高采烈地坐上车,绕了一小段路之后,那孩子眼中充满兴奋地说:“兄弟,你能不能把车子开到我家门前?”

    贝鲁笑了笑,他心想那男孩必定是要向邻居炫耀,让大家知道他坐了一部大车子回家。

    没想到贝鲁这次又猜错了。“你能不能把车子停在那两个阶梯前?”男孩要求。

    男孩跑上了阶梯,过了一会儿贝鲁听到他回来的声音,但动作似乎有些缓慢。原来他带着跛脚的弟弟出来,将他安置在台阶上,紧紧地抱着他,指着那辆新车。

    只听那男孩告诉弟弟:“你看,这就是我刚才在楼上告诉你的那辆新车。这是贝鲁他哥哥送给他的哦!将来我也会送给你一辆像这样的车,到那时候你便能去看看那些挂在窗口的漂亮的圣诞节饰品了。”

    贝鲁走下车子,将跛脚男孩抱到车子的前座。他的哥哥也上了车,坐在弟弟的旁边。就这样他们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兜风。

    那一次的圣诞夜中,贝鲁才真正体会到耶稣所说的“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

    我来告诉你

    献出自己的爱心,并不是要付出多么大的努力。一个小小的举措,一个善意的微笑,都能带给被施者满足。关键是,我们要有一种善良的愿望,一颗同情和关爱他人的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耶稣所说的“施比受更有福”的道理,就会理解“世界就会变成美好人间”的内涵。

    意想不到的相遇

    那时,为了准备学费,一位贫困的学生决定推销一些小商品。为了推销这些商品,有时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向人讨些食物来充饥,受尽了艰辛。

    一天,他敲了一户人家的大门,开门的是一个小女孩。他一看便失去了勇气,心想:天下哪有大男生跟小女孩讨东西吃的?于是只要了一杯开水解渴。

    小女孩看出他十分饥饿,便拿了一杯开水与几片面包给他。他很快把食物接过来,狼吞虎咽地吃着。一旁的小女孩看到他这种吃相,忍不住偷偷地笑了。

    吃罢,他感激地说:“谢谢你,我应该给你多少钱?”

    小女孩笑着说:“不必啦,这些食物我们家有很多。”

    他觉得自己真幸运,在陌生的地方还能得到他人如此温馨的照料。

    多年以后,小女孩得了一种罕见的病,许多医生都束手无策。女孩的家人听说有一位医生的医术很高明,找他看看或许有治愈的希望,便赶紧带她去接受治疗。在医生的全力医治和长期的护理下,小女孩终于恢复了健康。

    出院那天,护士给小女孩医疗费用账单,她几乎没有勇气打开看,猜想可能要一辈子辛苦工作,才还得起这笔费用。最后,她还是打开了,却只看到签名栏写着下面的话:

    一杯开水与几片面包,足够偿还所有的医疗费。

    她顿时百感交集,这才明白,原来主治医生就是当年的那位穷学生。

    我来告诉你

    一杯水和几片面包真的可以抵偿需要一生的工作才能挣到的医疗费吗?恐怕不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这是一种美德,一种高尚的品质。这一美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援手,它所释放出来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大夫的行为,与其说是对一顿食物的奖励,不如说是对美德的报答。

    爱的轮回

    12岁的魏朵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他开朗活泼,几乎能和所有的人成为朋友。正是由于他的乐观和快乐,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随时可能离开人世的高危病人。

    魏朵有早起晨练的爱好。尽管医生不赞成他做高强度的运动,魏朵还是愿意每天早起看看清晨看看太阳看看一天的开始是如何美丽。那是一个薄雾笼罩的清晨,魏朵来到城市中央广场的时候,发现一个人倒在地上,身上滴了很多露水,脸色发紫、呼吸微弱,显然他正处于生命即将逝去的危险之中。魏朵深知心脏病发作时的痛楚,对这个陌生人的痛苦倍感同情。四周很静,真正晨练的人一般不会来这里。魏朵知道自己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扶不起地上这个身材高大的人,怎么办?时间来不及了,魏朵顾不上医生的警告,俯下身子拉起陌生人的衣服。就这样,他用尽浑身力气一点一点地拖着这个人走了200米,终于有人发现了他们,魏朵只说了一句“快送他去医院”就昏倒在地。

    魏朵醒来后第一眼便看到了陌生人一脸的焦急和自责。他说自己因贪杯醉倒在街头,医生说要不是魏朵救了他,他就会冻死在那里。陌生人愧疚地说:“对不起,医生告诉我说你的心脏病差点就要了你的命,你是在拿你的命救我啊!真不知道该怎么报答你。”魏朵笑了:“我已经没事了,你也没事了。这就是最好的报答!”

    多年过去了,魏朵活过了比医生的预言多数倍的时间。他还是和以前一样乐观,并且始终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也还是在需要的时候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但是魏朵的病终于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和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当时魏朵正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散步,忽然感到心口一阵剧烈的疼痛,魏朵挣扎了几下终于支持不住倒在了地上。

    魏朵醒来后发现自己正躺在医院里,身边是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正瞪着一双大眼睛关切地看着他。魏朵很感激地握住了男孩的手说:“谢谢你,孩子,你救了我。你是怎么发现我的?”男孩很开心的样子:“我早上准备去爷爷家陪他,正好路过那个地方,看到你躺在地上,我就想起了爷爷说他们年轻的时候曾经被一个和我一样大的男孩救起来的事。我想,我也一定能够做到,于是我就使出全身力气拉起了你。幸好你还不算重,我成功了。回去后我一定要告诉爷爷,他告诉我要尽力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我今天做到了。”

    我来告诉你

    魏朵的一次对人施以援手,使他得到了一生受用不尽的恩惠。爱,如同一个同心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爱总是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人间之所以充满温情,就是因为大家你帮我、我帮你,共同创造了一个爱的海洋、爱的世界。也许你的爱心并不乞求任何报答,但爱神决不会亏待你,她会在适当的时机反哺于你,因为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谁是应感谢的人

    尊敬别人的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的尊敬。王像站在镜子前面一样,你怒他也怒,你笑他也笑。

    一位在纽约任教的老师决定告诉她的学生他们是如何重要,用以表达对他们的赞许。

    她决定采用这样一种作法:将学生逐一叫到讲台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位同学对整个班级和对她的重要性,再给每人一条蓝色缎带,上面以金色的字写着:“我是重要的。”

    之后,那位老师想做一个班上的研究计划,来看看这样的行动对一个社区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她给每个学生3个蓝色缎带,让他们送给要感谢的人,然后观察所产生的结果,一个星期后回到班级报告。

    班上一个男孩子到邻近的公司去找到一位年轻的主管,因他曾经指导他完成生活规划。

    那个男孩子将一条蓝色缎带别在他的衬衫上,还多给了他两条,并解释道:“我们正在做一项研究,我们必须出去把蓝色缎带送给要感谢的人,剩下的两条,也请你别在你要感谢的人身上。下次请告诉我,这么做产生的结果。”

    过了几天,这位年轻主管去看他的老板。从某种角度而言,他的老板是个易怒、不易相处的人,但极富才华,他向老板表示十分仰慕他的创作天分,老板听了十分惊讶。这个年轻主管接着要求他接受蓝色缎带,并允许帮他别上。一脸吃惊的老板爽快地答应了。

    那年轻人将缎带别在老板身上,并把剩下的一条送给他,然后问他:“您是否能帮我个忙?把这缎带也送给您所感谢的人。这是一个男孩子送我的,他正在进行一项研究,想让这个感谢他人的仪式延续下去,看看对大家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那天晚上,那位老板回到家中,坐在14岁儿子的身旁,告诉他:“今天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在办公室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同事告诉我,他十分仰慕我的创作天分,还送我一条蓝色缎带。想想看,他认为我的创作天分如此值得尊敬,甚至将印有‘我很重要’的缎带别在我的身上,还多送我一条,让我送给自已感谢的人,当我今晚开车回家时,就开始思索要把缎带送给谁呢?我想到了你,你就是我要感谢的人。

    “这些日子以来,我回到家里并没有花许多精力来照顾你、陪你,我真是感到惭愧。有时我会因你的学习成绩不够好,房间太过脏乱而对你大吼大叫。但今晚,我只想坐在这儿,让你知道你对我有多重要,除了你妈妈之外,你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好孩子,我爱你。”

    他的孩子听了十分惊讶,他开始呜咽啜泣,最后哭得无法自制,身体一直颤抖。他看着父亲,泪流满面地说:“爸,我原本计划明天要自杀,我以为你根本不爱我,现在我想那已经没有必要了。”

    我来告诉你

    一条普普通通的蓝色缎带为什么改变了许多人?因为它提醒着人们:应该看到别人的价值,更要接受他人、关爱他人。只要我们付出一点爱心,就可以创造奇迹、改变周围的人;不论我们是谁,都能做到这一点。同时,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这世界美好、光明、温馨、和谐的一面,也才能真正生活得愉快、有价值,才能真正地去热爱生命,用心地生活。

    善良的价值

    多年前,袁敬华站在自家低矮的房门前,经常看到两个聋哑姐妹往学校方向走去,不久又走回来。一天,她尾随而去,发现了真相:钟声响过,别的孩子进了教室,这两姐妹就趴在窗户上往里看,之后便落寞地往回走。原来,学校里不收聋哑孩子。这一发现牵动了袁敬华的神经。她呆呆地站在那里,难受一阵紧似一阵。

    当时,袁敬华高考落榜,老师同学鼓励她再复读一年,家人则在县城给她找好了工作。但是两姐妹蹒跚的背影牢牢占据了她的脑海,挥之不去。她出人意料地作出了第三种选择:教这对聋哑姐妹读书。

    “这样做,你的前途在哪里?”父母强烈反对。

    “我不要什么前途,只要她们有书读!”她态度坚决,一边说着,一边在自家厨房里摆上了3只小板凳。就这样,13岁的陈海霞、12岁的陈海彬聋哑姐妹,平生第一次背上了书包。如今闻名遐迩的山东省精华聋儿语训学校就是这样起家的。

    17岁的姑娘善良又单纯,袁敬华想到自己轻而易举就接受了高中教育,花儿一样在阳光下成长,由己及人,她想让聋哑孩子也能嗅到知识的芬芳。

    办学伊始,袁敬华只用手势跟学生交流,发现事倍功半。于是,她突发奇想要让她们开口讲话。她从发音人手,先让孩子看她的口形,再让孩子摸她的脖子(或鼻子),再摸她们自己的脖子,感觉发音时声带如何振动。她没有丝毫经验,只能摸索着前进。20多天过去了,没人开口说话,袁敬华着急,跑到村子外的土丘上哭了好几次。

    “从小这俩孩子就聋了哑了,人家大医院都不能治,你能行?”父母对此一直充满怀疑。袁敬华没有气馁,继续教她们摸脖子。“我不知道最终结果会是怎样,可我知道不做就更没指望。”袁敬华心里很清楚,要想在家里办好学,必须赢得父母的支持。因此,她不厌其烦地教两个孩子反复念“爷爷、奶奶”。

    一个多月后,两姐妹先后都开了口。她们拉着两个老人的手,一遍遍喊“爷爷、奶奶”。袁敬华的父母被感动得流泪了。原先堆满锅灶、柴火的12平方米的厨房,很快被父母清理干净,成了正式的教室。父亲找来一块三合板,袁敬华用毛笔蘸着红漆在上面工整地写上“××聋哑学校”几个字,父母帮她挂到了大门外。

    两姐妹的开口,父母的支持,让袁敬华有了底气。她到附近村里去劝解、说服,又“求”来了5个聋哑孩子。日子一天天过去,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学会了说话。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来了。几年间,袁家院子里已经有了45个孩子。孩子们要吃要住要学习,发面的盆升级成最大个的瓷盆。袁敬华和她母亲每天要揉25公斤面粉,蒸一锅锅热腾腾的馒头;床铺渐渐不够用了,寒冷的夜晚,袁敬华搂着几个孩子睡在塑料布搭成的草棚里,一遍遍给他们盖被子。学生多厨房盛不下了,父母想法又盖了一间小东房。每个孩子一年60元的学杂费常常令袁家捉襟见肘,家中几亩地的收成一年年都贴进了学校。每年年底,袁敬华还要算计着明年得再养几头猪,才能够还上欠债,给学生添点新学具。

    对于这些,这个农家妹子不是不觉得苦,只是一想到孩子的笑脸、家长的欣喜,她心里便只有甜了。

    我来告诉你

    看到别人的痛苦,自己也很难受;看到别人渴望的眼神,自己立即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一种善良的行为。善良让人无私无畏,善良让人挺身而出,善良让人不计报酬。如果没有一颗善良之心,袁敬华不会为了那些聋哑孩子而奉献,不会实现美好的人生价值,也不会成为我们的楷模。

    生命的养料

    一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因为患脊髓灰质炎而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或玩耍,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他也总是低着头一言不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小男孩的父亲从邻居家讨了一些树苗,他想把它们栽在房前。他叫他的孩子们每人栽一棵。父亲对孩子们说,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父亲的礼物。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不知怎么的,萌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树早点死去。因此浇过一两次水后,再也没去搭理它。

    几天后,小男孩再去看他种的那棵树时,惊奇地发现它不仅没有枯萎,而且还长出了几片新叶子,与兄妹们种的树相比,显得更嫩绿、更有生气。父亲兑现了他的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并对他说,从他栽的树来看,他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

    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变得乐观起来。

    一天晚上,小男孩躺在床上睡不着,看着窗外那明亮皎洁的月光,他忽然想起生物老师曾说过的话:植物一般都在晚上生长,何不去看看自己种的那棵小树?当他轻手轻脚来到院子里时,却看见父亲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种的那棵树下泼洒着什么。顿时,他明白了一切,原来父亲一直在偷偷地为自己栽种的那棵小树施肥!他返回房间,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

    几十年过去了,那瘸腿的小男孩虽然没有成为一名植物学家,但他却成为了美国总统,他的名字叫富兰克林·罗斯福。

    我来告诉你

    一棵无人照管的小树苗难以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心灵受伤的孩子难以快乐地成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那些脆弱的生命,更需要用耐心去关爱。真诚的关爱,就像冬日里的阳光,温暖着那被痛苦“冻僵”的躯体;就像夏日清晨的雨露,滋润着被自卑“枯焦”的心田;就像秋日的缕缕金风,吹出一片金黄的果实。

    向孩子道歉

    年幼的时候,父亲就把小平送到一个老式私塾接受教育。两年以后,也就是小平7岁时,又把他转到一所新式小学就读。他从早期起就学习了现代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地理,并且学的是白话文,而不是过去一直使用的文言文。小平儿时是个活泼、聪明的孩子,喜欢和同学们玩游戏,而且学东西非常快。他读书只朗读三遍便能够记住并背诵出来。他又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即使有些事情是违反传统道德的,做了会受到惩罚,他还是无所畏惧,照样去做。

    小平8岁时,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个和他很要好的同学因为妹妹生病又无钱看医生而急得哭了起来。小平就从父亲的钱箱里悄悄拿出5块银元,第二天一早,他一走进教室,就立刻跑到那位同学身边,把钱悄悄塞给了他。这5块银元,在当时以买到500斤谷子,也算是一笔“巨款”了。

    几天以后,父亲偶然发现钱箱里莫名奇妙地少了5块银元,非常生气。他把佣人及全家人召集来,打算盘查此事。父亲还没开口,小平很自觉地站了出来,承认此事,并主动地把一根棍子递给父亲,请求处罚他。父亲以为儿子拿钱去乱花掉了,一生气,顺手接过棍子就把小平打了一顿。小平一声没吭地挨完了打,父亲见状,也渐渐消了气。

    事后,父亲觉得事情很蹊跷,他认为儿子从来不乱花钱,更不会花这么多钱。于是,他把小平找来,想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小平这才告诉父亲真相,并说:“我同学的妹妹生了很严重的病,他家很穷,没钱看大夫,我觉得应该帮他一下……”

    还没等儿子把话说完,父亲就把他拥在怀中,高兴地说:“孩子,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你做得很对呀!我错怪你了,我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打你一顿,让你受了苦。但是为什么当时你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我呢?那样你就省去皮肉之苦了。”

    小平说:“即使是帮了人,我的行为还是属于偷窃。您告诉过我,小偷是应当受到惩罚的,所以我应该挨打。”

    父亲摇摇头说:“儿子,你主动帮助别人,而且能坦白承认,这样做是对的。但是,遇到了急难的事情而不信任自己的父亲,那就不对。你要拿钱帮助同学,应该先跟父亲说一声,父亲会答应的。”小平点点头。

    我来告诉你

    关心同学和朋友的孩子,是应该肯定的,即使行为有些不太恰当,但孩子的动机和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一个人有同情心和爱心,懂得帮助他人,不仅仅反映了一个人的品质,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融合能力和交往能力的体现,对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素质都是有帮助的。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雷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经常利用出差的机会为人民服务,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山东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大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1961年5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他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她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抖,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们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雷锋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一天傍晚,天下起大雨,雷锋见公路上一位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孩,手里拉着一个小孩,身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雷锋忙上前一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嫂从外地探亲归来,要去十几里外的獐子沟去。她着急地说:“同志啊,今天雨都把我浇迷糊了,这还有孩子,我哭也哭不到家啊!”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雨朝獐子沟走去,宁可自己淋得透湿,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

    雷锋的一个战友,性格开朗,平常爱说爱笑。一天他收到家书,说他的父亲病了,希望儿子能寄钱回去治病。战友再也不说不笑了,因为他手里没钱。雷锋知道后就不声不响地将自己节省下来的几百元钱寄给了战友的父亲。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搞些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突然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战士,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车站里气氛可融洽了。

    雷锋就是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所以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

    我来告诉你

    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就是一种善举,就是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可能是被逼出来的,但一生都在做好事,就需要崇高无私的精神支撑。雷锋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了人民,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铭记。

    马背上的医生

    张欢欢是2003年首批大学生服务西部志愿者中优秀的一员。她为了让牧民们看病方便,骑着马和骆驼奔波在雪山和草地上,被维吾尔族老乡亲切地称为马背上的医生。

    张欢欢出生在河南罗山一个偏僻的农村家庭。母亲患小儿麻痹症,只能靠双拐行走。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及张欢欢姐妹俩的学费,全靠地里的收成。就在从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专科毕业时,张欢欢还欠学校6000元学费。

    毕业时,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张欢欢放弃了学校推荐上本科的机会,与一个离家很近的中医院签订了就业协议。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消息让张欢欢改变了主意,她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一牧场医院的一名志愿者。

    牧场天气十分干燥,这对于8岁就患上过敏性鼻炎的张欢欢来说,是件很难忍受的事。她的鼻子经常出血,疼起来拿手指轻轻触一下,鼻子就像快掉了一样。更让人难受的是大约半年没有新鲜蔬菜吃,每天都吃地窖里存放的土豆。很快,她和当地人一样,因为缺乏维生素,出现了口干唇裂、口腔溃疡等症状。

    平日里,牧场医院的病人不多。后来张欢欢才发现,由于牧场地广人稀,而且当地人长年住在山上牧羊,下山看病要骑几个小时的马或骆驼。每年11月,是羊群人工受精的时间,牧民相对比较集中。这时张欢欢决定上山为牧民们诊疗。

    当时,山下刚刚下过雪,领导和同事们都劝她放弃,“山上太冷了,骑骆驼那么长时间,腿会被冻掉的。而且你本来就有支气管哮喘,对冷空气过敏,还是等明年夏天再去吧。”但张欢欢说:“两年的志愿服务时间很短暂,我不能再等到明年了,我要尽自己所能多做一点!”

    于是,张欢欢带上治疗哮喘病的药,坚持骑了4个小时的骆驼和3个小时的马,忍着臀部被磨得流血钻心的疼,来到牧二连。

    由于当地百姓住在地窝子(地下挖的房子)里,潮湿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当地人几乎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关节炎、肺心病。张欢欢用针灸、推拿、拔罐为乡亲治疗疾病,效果非常明显,得到了当地人的一致认可。遇到没钱的牧民,她为其针灸推拿不收钱不记账;有必须用药的,她就自己掏腰包为他们垫上。就这样,张欢欢先后十几次上山,最长一次在地窝子里住了40天。

    在张欢欢志愿服务期满前4个月,当地人买热木汗的丈夫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动手术。牧场医院并不具备手术条件,患者必须转院,但患者手里没有多少钱,张欢欢就拿出自己的志愿者卡,对他说:“马上去和田大医院,这卡里有2000块钱,你先拿去用,不够了咱们再想办法。”手术很成功,主刀医生说阑尾已经化脓,再晚半个小时病人就会有生命危险。

    2000块钱,是张欢欢3个多月的志愿者津贴,够在外地上学的妹妹花一年的。有人问她:“你再过俩月就要走了,买热木汗家那么穷,万一你走的时候他们还不起怎么办?”张欢欢说:“还不起就算了,我借出去就没想让他还,救人要紧,我是志愿者,两手空空地来,还两手空空地走。”

    我来告诉你

    志愿者,就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张欢欢以一个志愿者的身份,在贫穷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做医生,骑着马往返于牧民家里,为患者看病。她不怕吃苦,乐于奉献,愿把自己的青春美好时光献给牧民,献给最需要的人。这不仅是一种志愿行为,也是一种善意的行为,是一种为他人奉献的崇高精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