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力量-好人缘的秘诀在于会宽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宽容,反映了一个人的心胸和气度,它既是人的性格,也是人的品德。私欲过重者不会宽容,志向不足者不会宽容,愚妄者不会宽容,个性小气者不会宽容。只有懂得做人之道的人,才能理解宽容的价值;只有具备健全人格的人,才会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人和事。宽容的人,是伟大的。

    总督和他的儿子们

    以前,有一位年老的总督,他决定不久后就将位子传给三个儿子中的一个。一天,总督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我老了,决定从你们三兄弟中挑选一个做继承人,但你们三个都要到外面去游历一年,一年后回来告诉我,你们在这一年内所做过的最高尚的事情。只有那个真正做过高尚事情的人,才能继承我的位子。”

    一年后,三个儿子回到了总督跟前,告诉父亲自己这一年来在外面的收获。

    大儿子说:“我在游历期间,曾经遇到一个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托我把他的一袋金币交给他住在另一个镇上的儿子,当我游历到那个镇上时,我把金币原封不动地交给了他儿子。”

    总督说:“你做得很对,但诚实是你做人应有的品德,不能称得上是高尚的事情。”

    二儿子接着说:“我旅行到一个村庄,刚好碰上一伙强盗打劫,我冲去帮村民们赶走了强盗,保护了他们的财产。”

    总督说:“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你的责任,还称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三儿子迟疑地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地想陷害我,有好几次,我差点就死在他的手上。有一个夜晚,我独自骑马走在悬崖边,发现我的仇人正睡在一棵大树下,我只要轻轻地一推,他就会掉下悬崖摔死。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叫醒了他,告诉他睡在那里很危险,并劝告他继续赶路。后来当我下马准备过一条河时,一只老虎突然从旁边的树林里蹿过来,扑向我。正在我绝望时,我的仇人从后面赶过来,他一刀刺死了老虎。我问他为什么要救我的命。他说:‘是你救我在先,你的仁爱化解了我的仇恨。’这……其实算不了什么大事。”

    “不,孩子!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一件高尚而神圣的事。”总督严肃地说,“你做了一件高尚的事,从今天起,我就把我的位子传给你。”

    我来告诉你

    在这个总督看来,最高尚的人,是那种善于化敌为友,具有宽大胸怀的人。这样的人,不乘人之危,不计较前嫌,能够化干戈为玉帛。的确,一个人如果没有博大的胸怀、向前看的眼光、正直无私的心肠,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常常愿意帮助我们的亲人、朋友,以及素不相识的人,但对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往往不愿意伸出救援之手。所以,要做到这一点,确实需要有一颗宽容和谅解他人的心。

    “六尺巷”的传说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住着两户人家,一户姓张,一户姓吴,邻里关系一直很和睦。有一天,张家因砌新房,侵占了吴家三尺宅基地,两家各不相让,最终对簿公堂。

    张家有个儿子叫张英,在朝廷当官。为官清正廉明,体恤百姓。处世待人宽容大度,官缘、人缘都非常好。

    张英官高权重,长住京城,极少回乡。老家的亲属认为张大老爷做了大官,又陪伴在皇上左右料理朝廷大事,一定很有权势和威风,因此就骄傲起来了。他们常仰仗老爷权威而横行乡里,特别不讲理。

    这天,正赶上家里要盖新房,张家的亲属为扩大地盘和邻居吴家吵了起来,两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吴家认为张家仗势欺人,不讲道理,咽不下这口气,偏不相让!张家认为自己有后台,不行就打官司,十有八九会赢。于是张父连夜写信给儿子,要求他出面给当地县衙写封信,县太爷的官衔低,敢不服从宰相的命令?那时,县衙门里面作出判决,哪个小子敢违抗?

    没想到,书信送给张大老爷好几个月了,也没接到回信。这是怎么回事呢?张家的人慌了手脚,邻居家又不依不饶,只好暂时停下工程,等着京城来信。左等右等,大老爷的信终于来了,张家人拆开一看,全傻眼了。原来,信上只写着一首小诗:“万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后像泄了气的皮球,都蔫蔫地低下了头。这下他们不但知道了张大老爷的主张,还明白了他的用意。就是说,张英要自家大大方方地先让出三尺地界,不许再与邻居争抢了。他还规劝家里的亲人,要放开心胸朝前看,不要效法秦始皇的霸道。人生在世,总有一死,犯不上活着的时候争争夺夺的又费力又生气。当年的秦始皇吞并六国占领多么大的地盘,后来他一死,还不是都丢光了吗?只有他修的万里长城直到今天还保存着。人去物留,平添多少感慨!

    因此,张家立即让出三尺。吴家十分感激张家的宽宏大量,也主动退让了三尺。从此,张吴两家相敬如宾,两家中间便多了一条小街,人们称之为”六尺巷”。

    我来告诉你

    在这场争端中,张英虽有权有势,却没有斤厅计较,反倒主动退让,最终使邻里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往往缺乏这种容人之量,谦让之度,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计较,为一些蝇头小利而耿耿于怀,最后闹得得不偿失,结果,既失去了时间和友谊,也失去了人品和志气。

    容纳

    这是一个关于越战结束后一名士兵的故事——

    他打完仗回到国内,从旧金山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我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我要带我的一位朋友回来。”

    “当然可以,”父母回答道,“我们见到他会很高兴的。”

    “有些事情必须告诉你们,”儿子继续说,“他在战斗上受了重伤,他踩着了一个地雷,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他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来我们家和我们一起生活。”

    “听到这件事我很遗憾,孩子,也许我们可以帮他男找一个地方住下。”

    “不,我希望他和我们住在一起。”儿子坚持。

    “孩子,”父亲说,“你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这样一个残疾人将会给我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干扰我们的生活。我想你还是快点回家来,把这个人给忘掉,他自己会找到活路的。”就在这个时候,儿子挂上了电话。父母再也没有得到他们儿子的消息。

    几天后,他们接到旧金山警察局打来的一个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从高楼上坠地而死,警察局认为是自杀。悲痛欲绝的父母飞往旧金山。在陈尸间里,他们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我来告诉你

    人们喜欢和相貌姣好或谈吐文雅的人交往,不喜欢接受那些会给他们造成不便或不快的事,常常和那些不如他们聪明、美丽或健康的人保持距离。归根到底,这是一种缺少“雅量”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对方,也给自己的心灵投上某种阴影。面对他们,我们为什么不大度一些呢?

    解脱

    纪伯伦年轻时曾经拜访过一位圣人。这位圣人住在山中的一个幽静的树林里。正当纪伯伦和圣人谈论着什么是美德的时候,一个土匪瘸着腿吃力地爬上了山岭。他走进树林,跪在圣人面前说:“啊,圣人,请你解脱我的罪过吧,我罪孽深重。”

    圣人答道:“我的罪孽也很深重。”

    土匪说:“我是盗贼。”

    圣人说:“我也是盗贼。”

    土匪又说:“但我还是个杀人犯,多少人的鲜血还在我耳中翻腾。”

    圣人回答说:“我也是杀人犯,多少人的热血也在我耳中翻腾。”

    土匪说:“我犯下了无数的罪行。”

    圣人回答:“我犯下的罪行也无法计算。”

    土匪站了起来,他两眼盯着圣人,露出一种奇怪的神色。然后他就离开了他们,连蹦带跳地跑下山去。

    纪伯伦转身去问圣人:“你为何给自己加上莫须有的罪行?你没有看见此人走时已对你失去信任?”

    圣人说道:“是的,他已不再信任我,但他走时毕竟如释重负。”

    正在这时,他们听见土匪在远处引吭高歌,回声使山谷充满了欢乐。

    我来告诉你

    圣人毕竟是圣人,很快就让一个罪人得以解脱,尽管这种方法是以牺牲自己的形象为代价的。可见,理解和宽容别人,是帮助别人走出樊篱、迈向新天地的前提。这样,不仅能够得到他人的尊敬,也会使自己的觉悟得到提高。

    最大的宽容

    在一次战役中,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来自同一个小镇。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这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度过了几天。也许是战争使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了,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又一次与敌人相遇,经过再一次激战,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自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满面,并赶快将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他们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有动身边的鹿肉。天知道他们是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三十年,那位受伤的战士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时在他抱住我时我无意碰到他发热的枪管。我怎么也不明白,他为什么对我开枪?但当晚我就宽容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我也知道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三十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我宽容了他。”

    我来告诉你

    宽容小的伤害是容易做到的,而宽容大的伤害是极困难的。而人的胸怀,往往就体现在对敌人、对致命伤害的宽容上。与人交往,应最大限度地去容纳别人、理解别人,努力化恨为爱、化敌为友、以德报怨,世界才会因此变得和谐,人格才变得高尚和伟大。

    送他一轮明月

    一天晚上,一位禅师在林中散步,忽然发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的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正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上了他。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中了。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之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他看着窗外的明月,进入空境。

    第二天,禅师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从极深的禅室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我来告诉你

    宽容和大度的美德,是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的结果,也是教育他人、感化他人的良方。心灵的感化,远比尖刻的语言或严厉的体罚要有效得多。辱骂和体罚或许能震慑一时,却不能从思想上教育他人。面对对方的错误或恶行,送他一轮人性的“月亮”,照亮他阴暗的心房,让一切私心杂念无处藏身,才能促使他幡然省悟。他的省悟,不正映照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吗?

    楚王摘帽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王请了很多臣子们来喝酒吃饭,席间,歌舞曼妙,烛光摇曳。楚王命令他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宴会气氛相当热烈。

    忽然,一阵狂风刮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大厅里顿时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官员乘着酒兴,暗中摸了一下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扯了他的帽带,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边悄声说道:“刚才有人乘机调戏我,我扯断了他的帽带,你赶快叫人点起蜡烛来,看谁没有帽带,就知道是谁了。”

    楚王听了,并没有责备,而是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然后大声向各位臣子说:“我今天晚上一定要与各位一醉方休,来,大家都把帽子摘了,痛快饮一场。”

    等蜡烛点亮后,在场的众人都没有戴帽子,因此也就看不出是谁的帽带断了。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后来,楚王攻打郑国,有一健将独自率领几百人,为三军开路,斩将过关,直通郑国的首都,而此人就是当年占许姬便宜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便发誓毕生孝忠于楚王。

    我来告诉你

    外国有一句名言:窥见佣人偷吃,只可咳嗽,不必大叫。面对别人的一时过失,给予谅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或无关大碍,大可不必太较真。谅解别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目光。一个人如果斤斤计较、心胸狭窄、思想闭塞,是不会谅解别人的。谅解别人,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你说是吗?

    孔子评理

    有一次,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在街上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的人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

    颜回上前劝架,对买布的人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了。”

    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

    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

    那人回答:“把脑袋给你。如果你错了怎么办?”

    颜回说:“把我的帽子输给你。”

    于是,两人一起去找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后,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吧。”

    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虽然不情愿,颜回还是把帽子递给了那人,那人拿了帽子高兴地走了。

    接着,孔子对颜回说:“说你输了,只是输了一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啊?”

    颜回恍然大悟,“扑通”一声跪在孔子面前,恭敬地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

    我来告诉你

    有道是:有理也要让三分。这是做人的道理,也是交友的道理。朋友也好,同学也好,在一起难免发生一些小摩擦,大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是据理力争,和对方吵得不可开交呢?还是宽容一些,让人三分呢?据理力争,其结果可能因为小矛盾发展成大矛盾,使友谊破裂;双方各让一步,两人还可以重归于好。如果斤斤计较,就可能因小失大。

    闵子骞与继母

    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是72贤人之一。他从小失去母亲,父亲给他娶了继母。继母只疼爱自己生的两个儿子,对子骞很不好,但懂事的子骞却从来没有在父亲面前说过继母的不是。

    天冷了,继母给三个孩子做了新棉袄。一天,子骞同两个弟弟高兴地穿着新棉袄,随父亲赶着牛车外出。路上遇到了大风雪,子骞手冻僵了,抓不住牛缰绳,牛车骨碌碌顺着斜坡往下滑,棉衣被车钩钩破了一个洞,从袄缝里飘出了纷纷扬扬的芦花。父亲呆住了,他急忙扶好冻倒在车座上的子骞,扒开其他两个孩子的棉袄看,见里面都絮着厚厚的棉花!

    父亲回到家,指着继母大骂:“亲生儿女穿棉衣,子骞却穿芦花衣。你太狠毒了,你给我滚!”弟弟们吓得哭起来。这时,子骞“扑通”跪在父亲面前,哀求说:“爹,求您不要赶娘走。”父亲说:“她这样对你,你还替他求情?”子骞含泪说道:“有娘在,顶多是我一人受冻;娘走了,弟弟们和我三个却都要挨冻。”子骞的真情感动了父亲,更感动了继母,她惭愧地说:“孩子啊,对不起,让我重新给你做件棉衣吧。”从此,继母对子骞视为己出。

    我来告诉你

    子骞是善良的,是他的宽容挽救了一个差点分裂的家庭。“有娘在,顶多是我一人受冻;娘走了,弟弟们和我三个却都要挨冻。”这种为弟弟着想的行为,感动了自私的继母,也教育了继母。可见,宽容是一种美德,具有伟大的力量,它让一切自私和冷漠的人感到惭愧,让温情和幸福重现人间。

    孺子可教

    张良是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原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到了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捡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大,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一想:鞋都替他拾起来了,又何必再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觉得这个老人太没有礼貌了。再一想:这老人举止怪异,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要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侯。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说着,老人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

    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来告诉你

    张良忠厚礼让,不计较老人的傲慢态度,从而获得了一部兵法真传。从表面上来看,这是老人在难为他,从实质上来讲,其实是在考验他。无疑,他通过了这场考验。如果张良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小人,以怨报怨,那么他就不会得到兵书,历史上也就不会诞生一位旷世军才了。可见,开阔心胸,宽厚待人,决不是一件坏事。

    不上锁的门

    在苏格兰的某个小镇,一个小女孩像今天许多年轻人一样,厌倦了枯燥的家庭生活,不愿受父母的管制。

    她离开了家,决心要做世界名人。她每次满怀希望求职时,都被无情地拒绝了。她只能走上街头,开始出卖肉体。许多年过去了,她的父亲死了,母亲也老了,可她仍然在泥沼中醉生梦死。

    期间,母女俩从没有联系。可当母亲听说女儿的下落后,就不辞辛苦地找遍全城的每个街区、每条街道。她每到一个收容所,都停下脚步,哀求道:“请让我把这幅画贴在这儿,好吗?”画上是一位面带微笑、满头白发的母亲,下面有一行手写的字:我仍然爱你……快回家吧!

    几个月过去了。一天,女孩懒洋洋地晃进一家收容所,那儿正等着她的是一份免费午餐。她排着队,心不在焉,双眼漫无目的地从告示栏里随意扫过。就在那一瞬,她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那会是我母亲吗?”

    她挤出人群,上前观看。不错!那就是她的母亲,底下有一行字:我仍然爱你……快回家吧!

    这时,天已黑了下来,但她不顾一切地向家奔去。当她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了。站在门口,任性的女儿迟疑了一下,该不该进去呢?终于,她敲了敲门。奇怪!门自己开了,怎么没锁门?不好!是不是有贼闯进来了?记挂着母亲的安危,她三步并作两步冲进卧室,却发现母亲正安然地睡着。她把母亲摇醒,喊道:“妈妈,你的女儿回来了。”

    母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擦干眼泪,果真是自己的女儿。娘儿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女儿问:“妈妈,门怎么没有锁?我还以为贼进来了呢。”

    母亲含泪说:“自打你离家后,这扇门就再也没有上过锁。”

    我来告诉你

    母亲天生具有宽容心,对自己的子女,不管他是天才还是蠢才,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管他对自己的态度如何,是否令人生气,母亲都不会嫌弃他,记恨他,总是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他,除非他不接纳自己的母亲。想想看,自己的母亲是不是这样的人?我们该如何学习母亲的容人之量?

    审判

    有个叫韦巴斯拉的小男孩,住在一处僻静的山庄里。他的童年大部分时光都在森林和田野中消磨。

    他的父亲除了务农,还担任乡间法庭的法官。父亲热爱法律,希望儿子们长大后成为律师。

    这年夏天,一只土拨鼠在靠近韦巴斯拉家的丘陵边安了家。夜晚,它喜欢钻到菜园里吃大白菜的嫩叶。日复一日,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小动物要把园子糟蹋到何等程度才肯罢手。韦巴斯拉和他的哥哥韦里克决心要逮住这个偷菜贼。他们想尽办法,但是那小东西极为狡猾。后来他们在它的必经之地设置了一个极巧妙的陷笼。夜间土拨鼠终于中招被困。“逮住了!”韦里克喊道。“这回呀,土拨鼠先生,你恶贯满盈,大限到了。”

    韦巴斯拉却对小动物产生了怜悯。“不,别伤害它,”他说,“让我们把它弄到山那头去,在森林那边把它放掉吧。”

    哥哥韦里克说什么也不同意,执意要杀死它。

    “我们去问问父亲吧,听听他怎么说。”韦巴斯拉对哥哥说。

    兄弟俩于是提着装有土拨鼠的笼子,找到父亲,听他发落。

    “好吧,孩子们,”父亲听完孩子们的陈述说道,“让我们用公正的方式来处理这个案件吧。我们组织一个法庭,我担任法官,你们担任律师,你们可以分别陈述对此案的看法,提出对罪犯的控告或申辩,听取你们的意见后,由我做出判决。”

    哥哥韦里克作为原告首先发言,他陈述土拨鼠所造成的损失,说世上所有土拨鼠都是坏家伙,都是不可信赖的动物。他讲到他俩如何费尽心机才抓住了这个偷食菜叶的贼,如果把它释放了,那简直太便宜它了。

    “一张土拨鼠皮,”他说道,“能卖上10美分,虽然数目小,但可以补偿它所吃去的菜叶那部分价值。假如我们把它放走,又怎么寻求对我们损失的补偿呢?”

    韦里克讲得流畅而有条理。法官暗想,这种真实有理的论点,将使弟弟的辩护十分困难。

    韦巴斯拉开始为这只可怜的动物的生命作申辩了:“造物主创造了土拨鼠,使它得以在灿烂的阳光和绿色的森林中欢快地生存。土拨鼠的生存权是造物主赋予它的。上帝赐给我们人类以食物,他满足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各种需要。难道我们竟不允许从这慷慨的份额中,分一丁点儿给那个可怜的小动物吗?难道它竟没有与我们一样接受造物主赐给礼物的权利吗?

    “土拨鼠并不是狐狸和狼那般凶狠的野兽。它生活在宁静与和平之中。在山脚下筑一小窠,每日攫取一小撮草本食物,就是它所企求的一切了。它之所以吃菜叶也是为了求生存,它是偶尔闯入菜园才犯了罪。它有生存权利,自由权利,我们无权剥夺这一切权利。

    “瞧瞧它那柔顺恳求的眼睛,瞧瞧那因惧怕而颤抖不已的模样吧!我们将残酷到恣意杀戮它的地步吗?我们将如此自私地夺去造物主给予它的生命吗?”

    法官被这一席话感动得老泪纵横,不待韦巴斯拉的演讲结束,他就站起身来,擦去眼中的泪水,喊道:“韦里克,把这只土拨鼠放掉!”

    我来告诉你

    谈到宽容,许多人以为就是谅解人类自己,其实也应包括宽容大自然的所有动物,只有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发展,这个世界才是完美的。因此,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要有惠及大自然的爱心,尊重和关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让温情洒满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让理解和谅解开出和谐、智慧之花。

    面对孩子的失误

    昂尼斯是荷兰著名的物理学家,生于一个书香之家。他的伯伯和叔叔都是知名的学者,父母也是博学之士。从会说话开始,他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先是跟着大人读书认字,大一些,又开始背诵诗歌。后来,他的涉猎范围包括天文、物理、化学,尤其对数学具有很高的天分。他几乎读遍了长辈们的所有藏书。

    除了酷爱读书外,小昂尼斯还爱实验,用实验证明书本里介绍的知识。他把家里最高的阁楼辟作自己的“天文台”和“实验室”,有空儿就钻进里面,埋头学习钻研。

    一次,小昂尼斯在做实验时,不小心着了火,火借风势,转眼间蔓延起来,迅速把实验室变成了一片火海,直至烧毁了大半座楼房。

    小昂尼斯自知闯了大祸,吓得逃到荒野,整夜不敢回家。他想:爸爸一定饶不了我,这下子什么都完了。

    儿子丢失,这可急坏了双亲。他们还以为孩子葬身火海了,可火灭后清点残迹,一点踪影都没有找到,便又四处寻找。直到天亮时,他们才在田野上发现了吓得哆嗦成一团的儿子。

    “爸爸,我对不起你。你会打我吗?”小昂尼斯哭着喊。

    父亲一边心疼地拥抱他,一边安慰他说:“没关系。为了研究科学,你就是把自家的房子全拆了,把田地全毁了,我也不埋怨你。”

    “爸爸,我以后再也不要做这种试验了。”小昂尼斯保证说。

    “那怎么能行?如果不做实验,你怎么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孩子,别怕,以后小心就是。”

    父亲的宽容令小昂尼斯十分感动,他决心不负父母的期望,在学术上做出一番成绩。

    我来告诉你

    孩子有时会做错事,但不能一概而论地进行指责。因为,孩子的失误有时是故意的,是应该受到批评的;但有时却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缺少经验。该不该批评,要看这件事的性质,如果这件事的出发点是好的,即使造成了损失,也要冷静处理,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指导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就如昂尼斯的父亲一样,就一定会杜绝再一次失误,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益。昂尼斯父亲的做法,对我们培养宽容的胸怀有什么启发作用?想一想,如果他对儿子大加斥责,并阻止他再次进入实验室,一个热爱科学的种子还会发芽吗?

    睚呲必报

    战国时期,秦国的宰相范雎极有口才,秦昭王对他十分信任。范雎本是魏国人,在魏国时,曾随“中大夫”须贾到齐国去过一次,须贾怀疑他同齐国私通,回国后报告了宰相魏齐。魏齐叫人把范雎毒打一顿,范雎装死,才得以脱险,躲到朋友郑安平家里,改名张禄,慢慢养伤。接着,他又偷偷到了秦国。在秦国,经王稽推荐,他取得了秦昭王的赏识,这才登上宰相高位。

    范雎当了宰相不久,就说动秦昭王发兵攻伐魏国。魏国派须贾前往秦国请求罢兵。范雎知道须贾来到秦国,便化装成一个流落他乡的穷汉,到旅馆去看他。须贾见是范雎,吃了一惊,说:“你原来还活着!”须贾觉得他可怜,便顺手取了件锦袍送给他。

    后来,须贾知道了范雎就是秦相张禄,想起旧事,他不禁惶恐万状。立即光着上身,跪在范雎面前请罪。范雎将须贾大骂了一通,又特地举行盛大宴会,当着各国代表全体宾客,侮辱了他一场,说姑念他赠送锦袍,总算不忘旧情,饶了他的命,可是必须告诉魏昭王,速将魏齐的头送来,否则就要发兵杀到魏国国都。

    魏齐听到消息,吓得逃到赵国;赵国也怕秦国,不敢收留,又想逃往楚国,楚国也不敢欢迎。这位宰相终于被逼自杀。

    我来告诉你

    睚眦必报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瞪过一眼的小怨,也要报复。形容心地偏狭,气量狭小,一点嫌隙都不肯忍让。范雎为了个人荣辱,报复私仇,投靠敌国,背叛祖国,对自己的国家大动干戈,其实大可不必。如果换了一个不计前嫌的人,结果肯定是另一种样子了。可见一个当权者一旦患了心胸狭窄的病,危害会更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