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力量-气节闪耀着人格的光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做一个有人格的人,除了恪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外,还要有做人的气节。气节是做人之本,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合乎人格要求的重要标志。面对各种诱惑,面对利害攸关的各种考验,我们都要学会坚守人格的底线,不出卖人格,不损害他人,不危害国家,自觉接受各式各样的道德洗礼,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正人君子。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他所以能创作出许多以自然景物和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与他的经历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我来告诉你

    做人要有志气、骨气,要有刚正无私的气节,不为名不为利,不向权贵低头,不为权势折腰。为此,他可能会丧失一些利益,但却保留了高尚的人格。因为,失去权势只能失去暂时的利益,没有人格,却会落下千古骂名。

    永不磨灭的节杖

    汉武帝时,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的贵族,经常派骑兵骚扰汉朝边境,杀人放火,抢夺财物,不但给汉族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痛苦,而且也威胁到汉朝的封建统治者。汉武帝即位以后,派出军队,多次击败匈奴的进攻。匈奴的单于害怕汉朝军队乘胜追击,就故意装出和好的姿态,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节放了一些。汉武帝得知这一消息后很高兴,马上派正直廉洁、有胆有识的苏武,率领张胜、常惠等100多人,带着大批礼物再次出使匈奴。

    临行前,汉武帝召见了苏武,亲手把旌节交给他。这是一根七八尺长的木棍,顶部弯曲的地方挂着一串用毛做成的绒球,表明使节的身份,同时是使臣出使的凭证。苏武接过使节杖,激动地说:“只要我人在,这节杖就不会丢,使命就不会受辱。”

    苏武一行风餐露宿,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匈奴单于居住的地方见到了单于。谁知单于是个吃硬不吃软的家伙,见苏武送礼上门,就以为汉朝软弱求饶,所以对苏武及使臣们傲慢无礼,态度专横,苏武忍辱负重,完成了使命,正准备返回长安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原来几年前,汉朝使者卫律出使匈奴后不久就投降了,并被单于封为王。卫律原来的副使虞常对卫律卖身投靠匈奴的做法一直不满,见到老朋友张胜后,他就和张胜暗中商量,想乘单于出外打猎时,劫持单于的母亲,杀死卫律。然而正当他们70多人准备起事时,有人告了密。于是单于逮捕了虞常,并想趁机逼迫苏武投降。

    卫律奉令威逼苏武投降,遭到严辞拒绝。苏武说:“我是汉朝使者,如果丧失了气节,使国家受到侮辱,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说着便拔出宝剑,向自己身上猛刺,卫律慌忙抱住苏武,夺下剑来,然后找来医生为他包扎伤口。

    单于听到这个消息,不禁对苏武的爱国气节产生了敬意,他更感到要让苏武投降,为自己创图霸业服务的重要性。他让卫律当着苏武的面审问虞常和张胜。

    卫律把苏武叫来,先把虞常一刀砍死,吓得张胜当场表示投降。卫律乘机要挟苏武说:“你的副使都认罪投降了,你作为正使也要治罪。”苏武严正地回答:“我奉命来与匈奴结好,和张胜既非同谋,又非亲属,凭什么治我的罪?”卫律理屈词穷,挥刀要杀苏武。苏武毫不畏惧,迎上前去说:“你要有胆量杀死堂堂汉朝使臣,就快点动手吧!”卫律见硬的不行,就用高官厚禄来劝降,谁知苏武一听勃然大怒,破口痛骂道:“你背叛了君主和父母亲戚,不知廉耻,还有什么脸面跟我说话?”

    单于见苏武软硬不吃,又生一计,想用艰苦的生活环境来消磨苏武的爱国意志,诱使他最终投降。于是下令把苏武放逐到北海(今俄罗斯两伯利亚贝加尔湖)去放羊。临行前,单于对苏武说:“等你放的公羊产了奶,你才能回去。”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有时苏武饿得没有办法,就掘开野鼠洞,掏洞里的草料来充饥。每天,他一面放羊,一面抚弄节杖,希望总有那么一天,能够拿着节杖,重返祖国。天长日久,节杖上的绒毛脱光了,成了-根光秃秃的棍子,但苏武仍视为生命的支柱,连睡觉的时候,都紧紧地抱在胸前,就这样,苏武在匈奴生活了19年。

    公元前81年,汉朝与匈奴几经交涉,匈奴才把苏武及其随员共9人放回长安。长安的老百姓听说苏武回来了,都出来迎接。他们看到满头白发的苏武,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根光秃秃的节杖,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来告诉你

    苏武北海牧羊19年,身处大漠,茹毛饮血,含辱受屈,却坚贞不屈,终不改汉节,确实感天地、泣鬼神,让正人君子敬佩不已,让苟活小人无地自容。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因此成为千古绝唱。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环境交了,但参与国际交往的机会却多起来。虽然不会面临苏武牧羊那样的考验,但保持民族气节、坚守爱国理念的意志不可或缺。

    可悲的“儿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儿皇帝”石敬瑭可以说是一位卖身求荣的无耻之徒。

    石敬瑭,即后晋高祖,五代晋王朝的建立者。他早就梦想当皇帝,经常编造梦中被推上皇帝宝座的谎言,大造自己将要当皇帝的舆论。公元936年,石敬瑭移授郓州节度使,晋封赵国公。当诏书催促他去赴任时,他疑心朝廷对他的不轨之心有所觉察,便和亲信密谋,拒不遵行。朝廷以他不奉诏,降旨削夺他的官爵,派晋州刺史、北面副招讨史张敬达等讨伐石敬瑭。石敬瑭见晋阳孤城难守,便不惜引狼入室,派部下桑维翰到契丹搬兵求援。

    当时,契丹在北方建立辽国之后,屡屡进犯中原,大肆骚扰掠夺。听到石敬瑭求援,正中下怀。当年9月,契丹主便率大军自雁门南下。兵临城下之时,契丹主使人报信给石敬瑭:“今日破城可以不可以?”石敬瑭密派人回答说:“明日再破也不晚。”由于信没传到,契丹主便率兵与张敬达展开了激战。结果张敬达大败,死者万人。

    当天夜晚,石敬瑭便迫不及待地出城北门与契丹主相见。契丹主执着石敬瑭的手说:“真是相见恨晚!”石敬瑭万分感激:“你今日救了我,恩同再造。”于是,就不顾廉耻地称契丹主为父。契丹主也就把他当作儿子对待,想立他为傀儡皇帝。石敬瑭假意推让一番之后,便命筑坛于晋阳城南,被契丹主册立为“大晋皇帝”。契丹主在册封文告中写道:“咨尔子晋王……尔维近戚,实系本枝,所以余视尔若子,尔待予犹父也。……宜以国号为晋,朕永与为父子之邦,保山河之誓。”册封礼毕,石敬瑭还命人打鼓吹号,随在契丹主身后归城。

    为了表示对契丹主的孝心,契丹主到石敬瑭府里时,石敬瑭同妻子李氏率其亲属“捧觞上寿”,一派媚颜卑色。

    石敬瑭为了当“儿皇帝”,还把雁门以北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为一“寿礼”,并每年献帛30万匹。石敬瑭认贼作父,并没有好下场,他死后不久,后晋就被契丹所灭。

    我来告诉你

    石敬瑭认贼作父,引狼入室,卖国求荣,不仅出卖了国家,也出卖了自己的气节,所以才骂名千古!做一个有气节的人,首先不要做危害国家安全的事。抬头仰望,天上不仅有日月星辰,也有许多国家的间谍卫星;出国旅游、求学,并非“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弄不好就会陷入敌对势力圈套,沦为祖国罪人。这些因素都在考验我们的“气节”。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南北朝时,东魏的孝静帝虽然是名义上的皇帝,但朝廷大权掌握在丞相高洋手中。武定八年(550年),高洋代魏自立,建立了北齐王朝,年号天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高洋杀害了孝静帝和他的3个儿子。就这样,高洋还不放心,担心自己篡夺来的皇位得而复失。

    第二年,即551年6月20日,天空突然出现日食。掌管天文的太史对高洋说:“今年应当除旧布新。”高洋听后十分疑虑,他把彭城公元韶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取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很快就让刘秀夺了回去?”元韶说:“因为当初王莽没把刘氏宗室全部杀光。”一句话,勾起了高洋的杀心。他下令把原皇室的宗室近亲44家逮捕下狱,押到东市处死,前后共杀掉700多人,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高洋的凶暴残忍,使原魏帝的远房宗族非常恐慌,他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定襄令元景安提出,脱离元氏,请求高洋赐姓高。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大丈夫宁愿玉碎,不为瓦全,怎么能抛弃自己的宗族,改从别人的姓氏呢?”谁知元景安胆小怕死,他卑鄙无耻地把元景皓的这些话都报告给了高洋。结果,景皓被处死,元景安得以苟且偷生。

    我来告诉你

    历史上,有坚守气节的英雄好汉,也有出卖灵魂的败类孬种。面对生死考验,面对各种诱惑,许多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有人贪生怕死。贪生怕死者背负千古骂名;而坚贞不屈者,他们的精神世代为人们所铭记。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从小在严父良师的教导督促下刻苦学习,20岁时即中状元,届入朝为官。

    此后一几年中,文天祥断断续续出任瑞州知州、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他为南宋朝廷披肝沥胆,每每遇事,都挺身而出。可恨朝中奸臣当道,终被当朝皇帝宋理宗罢官。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蒙古汗位,又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4年,忽必烈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

    1275年,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3万,开始了戎马生涯。这年冬天,文天祥奉命火速增援临安门户独松关。未到目的地,关已失守。急返临安,准备死战,却见满朝文武纷纷弃官而逃,文班官员仅剩6人。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挺进江西。在雩都大败元军,攻取兴国,收复赣州10县、吉州4县,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后来元军主力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败退庐陵、河州,损失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掳走。

    第二年年底,文天祥在海丰北五坡岭遭元军突然袭击,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一路上“风雨羊肠道,飘零万死身”。路过文天祥的家乡时,元军怕有乡亲劫船,便把他颈项和双足捆锁在船里。文天祥绝食反抗8天,因听说船将在建康停留,又唤起了逃跑的希望,恢复饮食。在建康,被严密隔离囚禁的文天祥写下了“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的词句。

    文天祥被押解到大都,虽然劝降的人一拨接一拨,都被他严辞拒绝了。忽必烈亲自来劝降,并许以宰相之职,他仍不为所动。

    元统治者将他投入地牢,囚禁折磨达3年之久,还给他看正在元宫中充当女仆的被俘妻女写给他的信,派他已降元的弟弟来狱中探望。但文天祥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凛然作《正气歌》,颂历史人物不朽业绩,抒“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占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之志向。

    在押赴刑场的路上,披枷带锁的文天祥面不改色,神色安然,他问旁边的百姓:“哪边是南方?”然后向南拜了几拜,从容就义。在场的众人都为这宁死不屈的民族豪杰流下了眼泪。

    我来告诉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一生的写照。当国家遭受侵略时,决不苟活,决不卸责,奋起反抗;当爱国和生存不可兼得时,毅然舍弃生命,以捍卫自己的爱国心。他的这种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令其短暂的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辉,并成为后人的楷模。

    蓄须明志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不仅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蜚声海内外,更以其抗战爱国、蓄须明志的崇高气节为国人所传颂。

    上海沦陷后,梅兰芳作为曾经两度访问日本而深受日本人民爱戴的著名人士,立即成为日本人的“亲善”目标。树大招风,梅兰芳深知自己的处境。他一方面静观事态变化,一方面也在准备着应付办法。果然不久有人找上门来,希望他到电台播一次音。虽然来人并没有明说播什么音,但梅兰芳心里有数,便以将去香港演出为由拒绝了。

    当然,梅兰芳也意识到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只要他留在上海一天,对他的骚扰就不可能停止,而随着拒绝次数的逐渐增多,相信日本人也将失去耐心,到那时,他的生命都可能难保: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逃离上海,前往香港,在香港半山上的一套公寓里简单地生活了四年之久。

    梅兰芳是世界知名艺术家,他曾经有王府花园般精美的处所,有锦衣玉食,有前呼届拥众星捧月般的境遇。即便是在香港,这一切生活上的奢华也离他并不远,甚至可以唾手可得。然而,他却不屑于此,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筷子罐头或者一小块咸鱼,还要提心吊胆地时刻警惕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就只是为了作为一个正直的人所应当具备的气节。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忍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直面,但他难以压抑精神上的苦闷,也深知难以抗拒即将到来的时时刻刻的骚扰。他用过太多的拒绝的借口,已经难以为继,他要重新设计新的理由,那便是“蓄须”。老奸巨猾的日本驻港部队司令酒井虽然猜到梅兰芳蓄须的目的,但面对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这样一位受日本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他着实有些无可奈何,况且梅兰芳以“我是个唱旦角的,年纪老了,扮相不好看了,嗓子也坏了”为由拒绝登台,也合情合理。

    为了对付日寇的不断搔扰,梅兰芳一方面坚持留须,一方面不惜自伤身体。为了拒绝日伪的邀请,他请私人医生为他注射伤寒疫苗,致使连日高烧不退,为此差点丢掉了性命,终于击碎了日伪的妄想。他拒演的理由,除了“蓄须”外,牙疼、心脏不好不能坐飞机等都被他用做挡箭牌。尽管年复一年,生活因不能登台而逐日困窘,但他一直坚持下来,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

    我来告诉你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华民族气节的主旋律,一个具有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人,能够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不为强权所屈服,即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我们不仅要继承这样的气节,更应该将它发扬光大。

    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17岁才上中学,由于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45分。校长要他退学或降级,经他再三请求,才勉强同意他跟班再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发愤学习。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学习。值班教师发现了,关上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教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看书。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功课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童第周28岁时,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气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别的国家的学生。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童第周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几年来,那位教授一直在做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的实验。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实验,需要熟练的技术,还需要耐心和细心。同学们都不敢尝试,那位教授自己做了几年也没有成功。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成功了。那位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也为中国人争了气。

    我来告诉你

    童第周以为中国争气的精神,刻苦读书,勇攀科学高峰,体现了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为科学事业而奋斗的可贵精神。正是这些因素的驱使,才成就了一位科学奇才。所以说,人可以无财,不可以无志;人可以贫困,不可以丧失气节。气节是人生进取的原动力。

    刀笔为画

    齐白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他的画笔墨雄浑,造型质朴,色彩鲜明,自成一派;他的篆刻取之于周、秦、两汉精华,功力深厚。抗日战争时期,他正是利用这样精深的造诣,以刀笔作画,斥讽日伪政权,抒发着一腔爱国热情。

    当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平,大肆掠夺、欺压民众的时候,齐白石毅然辞去了在北亚艺专的职务。他宁可在严寒的冬天全家受冻,也坚决不接受日伪政权的施舍,把分配给家里的煤全数退还回去,仅用卖画、篆刻所得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齐白石为人耿直孤介,不媚权贵,他在自家大门上张贴了“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的告白,不准当时的权贵进入他家的大门。

    齐白石看到日寇在中国四处奸淫烧杀的罪行,刻骨的憎恨和仇视深深烙印心头。为表示对敌人的不满和蔑视,齐白石作了一幅名叫《螃蟹》的画,这是一幅极富讽刺意味的画,齐白石在画上强劲有力地写了几个大字:“看你横行到几时”,形象地提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不会长久的真理。

    为了打击汉奸走狗,齐白石还作画讥讽嘲笑他们。其中一幅画中有一个涂着白鼻头、戴着乌纱帽的不倒翁,不倒翁旁边题诗一首:

    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汝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以画立意,以诗配画,令人啼笑皆非,卖国求荣者的丑恶嘴脸尽现其中。

    我来告诉你

    在抗击敌寇的战斗中,扛起刀枪上战场杀敌的是战士,以笔为枪、不屈不挠的同样是战士。齐白石是这样的战士,老舍、朱自清也是这样的战士。作为画家的齐白石,用一枝画笔,以物喻人,怒斥日寇和汉奸走狗,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舍身悼亡友

    1933年6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被蒋介石指使的特务杀害。消息传出,举世震惊。鲁迅和其他民权保障同盟的主要成员宋庆龄、蔡元培都收到特务的恐吓信,许多人都为鲁迅捏一把汗,劝他暂时躲避一下。

    鲁迅没有躲避,反而毅然决定前去万国殡仪馆参加杨杏佛的葬礼,并且破例出门不带钥匙,表示有去无回,和反动派斗争到底。他说:怕什么,杀死一个杨杏佛,会有更多的杨杏佛;杀死鲁迅,同样会有更多的鲁迅,而且比这个鲁迅更有力。

    鲁迅的夫人许广平非常担心丈夫的安危,一出门就紧随他左右,随时准备用自己的身体挡住突然射来的罪恶子弹。而鲁迅却认为,死一个就够了,何必再陪上一个。他硬逼着许广平分开走,免得一起遇害。

    万国殡仪馆里里外外布满了特务。鲁迅的出现,是特务没有预料到的,他们惊慌失措,反而不知该怎么办了。有一个特务偷偷将鲁迅打量了一番,不觉有些吃惊。他听到的宣传是,鲁迅每月领上千的津贴,又非常可恶,专门欺骗青年人,而眼前见到的却是一个穿着补丁长衫、半旧的球鞋,相貌威严中透着慈祥的老人。只是这老人身上有着一股无形的力量,尤其是那双锐利的眼睛,像是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内心。特务拿着枪把的手不由得颤抖起来。

    也许是由于鲁迅在国内外威望很高,暗杀了他不好收场的缘故,反动派没敢冒然下手。送殓回来,鲁迅挥笔写下了《悼杨铨》:

    岂有豪情似旧时,

    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

    又为斯民哭健儿。

    我来告诉你

    视死如归,是高尚气节的具体表现。气是正气、力量和大无畏的灵魂;节是情操、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斗志。一个连生命都可以不顾的人,他的气节是无可战胜的。难怪后人称赞鲁迅是一个“战士”!

    饿死不吃卖国饭

    朱自清不仅是一名文学巨匠,而且还是一名充满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宁可贫寒而死,也不接受有辱民族气节和有辱人格的施舍。

    抗战时期,朱自清家里人口多,生活十分困难,常常缺粮断炊。1942年春,朱自清家里除了几块土豆、半筐野菜和米糠之外,仅剩下一点点大米了,为了让老人和孩子们吃,朱自清已两天没有吃饭了,饿得头昏眼花,拿起笔后手直颤抖,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喝几口凉水。

    一天,朱自清的一位远房亲戚送来了3斗米和几块大洋,朱自清的妻子看到钱粮,高兴万分,说:“这下可以对付几天了。”朱自清却想:这个人虽然是远房亲戚,但从未交往过,听说他在日军中当翻译,这其中是不是有猫腻?于是他问:“很感谢你,你有事需要我帮忙吗?”那个亲戚低声细语地说:“日本人让您不要再在报界攻击他们了,这是一点心意。”朱自清听后,就像受到莫大侮辱,大声怒喝:“日本人占我土地,烧我民房,杀我同胞,还不让我说话吗?你这个汉奸,给我滚!”说着,朱自清把大米和大洋甩出门外。从此,朱家立下一条规矩:有损国格人格的事,坚决不干。

    1945年,朱自清家境更加清苦了,虽然他每月都有薪水,但物价飞涨,那点钱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远远不够,况且朱自清又患了严重的胃病,也无钱救治,脸色蜡黄,骨瘦如柴。有人劝他说:“你不骂日本人,就能领到救济粮呀!”“我宁可饿死、病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施舍。”朱自清凭着他那爱国热情和可贵的民族气节,握着他那支犀利的笔不停地写文章,谴责日本入侵略的罪行。后来,朱自清在贫困中病故。

    我来告诉你

    朱自清虽然一身清贫地走了,但他把可贵人格和刚直坚毅的民族气节留了下来,并激励着我们自立自强,永远坚守着忠贞的民族气节。他的文章是美丽的,但的精神尤其可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