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对夫妇是登山运动员,为庆祝他们儿子一周岁的生日,他们决定背着儿子登上7000米的雪山。夫妇俩很快轻松地登上了5000米的高度。然而,就在他们稍事休息准备向新的高度进发之时,风云突起,一时间狂风大作,雪花飞卷,气温陡降至零下三四十度。由于风势太大,能见度不足一米,或上或下都意味着危险或死亡。两人无奈,情急之中找到一个山洞,只好进洞暂时躲避风雪。
气温继续下降,妻子怀中的孩子被冻得嘴唇发紫,最主要的是他要吃奶。要知道在如此低温的环境下,任何一寸裸露的肌肤都会导致体温迅速降低,时间一长就会有生命危险。怎么办?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弱,他很快就会因为缺少食物而被冻饿而死。丈夫制止了妻子几次要喂奶的要求,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冻死。然而,如果不给孩子喂奶,孩子就会很快死去。妻子哀求丈夫:“就喂一次。”丈夫把妻子和儿子揽在怀中。喂过一次奶的妻子体温下降了两度,她的体能受到了严重的损耗。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孩子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喂奶,妻子的体温在一次又一次地下降。
三天后,当救援人员赶到时,丈夫已冻昏在妻子的身旁。而他的妻子——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倒。她的儿子,她用生命哺育的孩子正在丈夫的怀里安然地睡眠,他脸色红润,神态安详。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母亲,丈夫决定将妻子最后的姿势铸成铜像,让她最后的爱永远流传。
精彩哲思:
最伟大的是母爱
犹太人有句谚语:“上帝不能无所不在,才为人类创造了妈妈。”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上帝,只不过是虔诚的信徒心中一个虚幻的影像或可说寄托。真正寄托了这个世界、支撑这个世界的,使这一片土地有绿的希冀的,这样的光荣,更多地属于那些平凡、正直、善良、坚忍不拔、任劳任犯的母亲们。
如果说爱是一种力量的话,那么,母爱绝非尘世间一股普通的力量,而是一股吸恒星之刚刚、纳星月之柔肠、萃狂风暴雨、取闪电惊雷,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超自然神力。这股神力在母亲心中如蝴蝶般不断扇展,就算躲藏于荒草丛仰望星空,亦能感受到熠熠繁星朝她拉引,邀她一起完成瑰丽的星系:就算掩耳于海洋中,亦被大涛赶回沙岸,要她去种植桑田,好让海洋永远有喧哗的理由。对母亲而言,爱的付出不时一种责任,而是一种本能。因此,不管她的孩子畸形弱智,被浅薄者视作瘟疫,遭社群遗弃,她们也会忠贞于生生不息的母者精神,让生命的光在孩子身上辉映。
为了子女者,应该珍爱这份伟大的爱,尽自己的孝道,以回报母亲的爱。
慧语箴言:
真正寄托了这个世界、支撑这个世界的,使这一片土地有绿的希冀的,这样的光荣,更多地属于那些平凡、正直、善良、坚忍不拔、任劳任犯的母亲们。
母亲的珠宝
在几百年前的罗马城,两个孩子正在清晨的阳光下快乐地玩耍,他们的母亲康妮黎亚过来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今天有一位富有的朋友要来我们家做客,她还会向我们展示她的珠宝。”
下午,那个富有的朋友来了。金环在她手臂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手指上的戒指闪闪发光,脖子上挂着金项链,发髻上的珍珠饰品则发出柔和的光。
弟弟感叹地对哥哥说:“她看起来如此高贵,我从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人。”
哥哥说:“是的,我也这样觉得!”
他们羡慕地看着客人,又看看自己的母亲。母亲只穿了一件朴素的外套,身上没有任何珍贵的饰品。但是她和善的笑容却照亮了她的脸庞,远胜于任何宝石的光芒。她金棕色的头发编成了一条长长的辫子,盘绕在头上像是一顶皇冠。
“你们想看看我其他的珠宝吗?”富有的女人问。
她的仆人拿来一只盒子并放到桌上。这位女士打开盒子,里头有成堆的像血一样红的红宝石,像天一样蓝的蓝宝石,像海一样碧绿的翡翠,像阳光一样耀眼的钻石。
这对兄弟呆呆地看着这些珠宝:“要是我们的母亲能够有这些东西该多好啊!”
客人炫耀完自己的珠宝之后,自满而又怜悯地说:“告诉我,康妮黎亚,你真的这么穷吗?什么珠宝都没有吗?”
康妮黎亚坦然地笑道:“不,我当然有珠宝,我的珠宝比你的更贵重。”
客人睁大了眼睛:“是吗?快拿出来让我看看吧!”
母亲把两个男孩拉到自己的身边,她微笑着说:“他们就是我的珠宝。难道他们不比你的珠宝更贵重吗?”
精彩哲思: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财富
亲情的伟大也就在这里!有什么珠宝比得上自己的孩子更珍贵?只有孩子才是父母引以自豪的珍宝。再贫穷的父母也是富有的,因为孩子才是她们真正的骄傲。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也是父母的回归。
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自己要求出世的。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父母的眼中,他们是远处的物体,有了大小的概念。让父母在非现实的幻想中,对自己的人生可以来个重新装点。
父母之生命航船在航行中,唯有孩子才是他们躲灾避难的港口。那些可以任凭意志行事的父母们,在这种港口里,能够消除那些由不顺心的遭遇所形成的压力,把受伤的心从对象那儿马上撤回,从而恢复原来的弹性。真理总在告诫父母:只要为了孩子,无论作出多么大的牺牲都是值得的。
为什么不值得呢?从远距离来看,从消逝的岁月来看,无论是怎么样的痛苦,都可以在孩子身上得到中断、软化或缓解;一段不开心的往事,经过回忆的增补和丰富之后,就能在孩子的身上变得十分有趣。让父母可以忽视自己所处的方位,从而重新登上人生的旅程。
孩子是父母最贫穷的财富,是父母最无知的智者,是父母最无忌的哲人。
希望做孩子的我们不要令父母失望,成为父母真正引以为豪的财富。
慧语箴言:
只有孩子才是父母引以自豪的珍宝。再贫穷的父母也是富有的,因为孩子才是她们真正的骄傲。
拐弯处的回头
一天,弟弟在郊游时脚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
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与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道:“别生气,大部分老爹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下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背影。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会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左拐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也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精彩哲思:
爱不需要刻意装点
我们总是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多余的,甚至理所当然地忽视那些点点滴滴的细节之爱,也许只有我们为父母之时才会理解父母之爱。
其实最深的爱常常体现在对最简单的事情和细节的关注上。爱是不需要刻意装点的。当爱已成为一种潜意识时,不管事情多么微小,她都会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慧语箴言:
其实最深的爱常常体现在对最简单的事情和细节的关注上。
小男孩的心愿
十二岁的鲁本是加拿大某地的一个小学生。这天他从一家商店经过时,橱窗里的一件商品使他怦然心动。可对这个孩子来说,这件标价五加元的东西实在是太贵了,因为这笔钱相当于他们全家人一周的开支。
虽说眼下自己一文不名,可鲁本仍推开这家商店的门走了进去说:“我想买橱窗内的那件商品,不过,我现在没有钱,请您先别卖,给我留着好吗?”
“行。”店主微笑着对他说。
鲁本很有礼貌地告别店主,走出了商店。
他走着走着,突然从旁边一条小巷子里传来一阵敲打钉子的声音。鲁本循声朝施工场地走去。当地居民正在盖自己的住房,他们每用完一小麻袋钉子,就顺手把装钉子的麻袋给扔了。他早就听说有家工厂回收这种袋子,于是,他从这个工地捡了两条拿去卖了。在回家的路上,他的小手里一直紧紧拿着两枚五分硬币,生怕掉了。
鲁本把两枚硬币放在铁盒里,藏在他家粮仓内的干草垛底下。
吃晚饭时,鲁本走进厨房。父亲正在补缀渔网,母亲已经摆好饭菜。母亲虽然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洗衣做饭,耕地种菜,还得抽空儿给羊挤奶,可她总是乐呵呵的。
每天下午放学,鲁本总是先做家庭作业,并干完母亲交给他的家务活儿,然后一日不辍地到大街小巷去捡装钉子的麻袋。尽管不时受到饥寒困乏的折磨,可小鲁本依旧日复一日地走街串巷捡麻袋,因为购买橱窗内那件商品的强烈愿望始终激励着他,赋予他勇气和力量。
第二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他把藏在粮仓草垛底下的小铁盒取出来,用发抖的手小心地将里面的硬币倒出来,仔细数了一遍,仍不放心,又认真数了一遍。哇,只差二十分就凑够五加元啦!于是,他祈祷上帝保佑自己傍晚前能捡到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四条麻袋。随后,他把装钱的铁盒儿藏好,急匆匆地去寻找麻袋。夕阳逐渐西下时,他一溜烟儿赶到那家工厂。此时,负责回收麻袋的人正准备关闭厂门。鲁本心急火燎地冲他喊道:“先生,请您先别关门!”那人转过身来,对脏兮兮汗淋淋的小鲁本说:“明天再来吧,孩子!”“求求您啦,我今天说什么也得把这四个麻袋卖掉——我求求您啦!”耳闻孩子颤抖的哀求声,目睹孩子满含泪水的双眼,这个人不禁动了恻隐之心。
“你干吗这么急着要钱?”那人好奇地问。
“这是一个秘密,对不起,不能告诉您!”鲁本不肯泄露天机。
拿到四枚五分硬币后,鲁本含糊不清地向回收麻袋的人道了一声谢,便飞也似的跑回粮仓,取出铁盒儿,继而又飞跑到那家商店,二话没说便把一百枚五分硬币倒在柜台上。
鲁本汗流浃背地跑回家,撞开房门,冲了进去。“到这儿来一下,妈妈,请您赶快过来这儿一下!”他扯着嗓子朝正在收拾厨房的母亲喊道。母亲刚一走到他的眼前,他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用一年多的心血换来的珍宝放在妈妈的手里。妈妈轻轻打开包装纸,里面包着一个蓝天鹅绒首饰盒,盒内放着一枚心形胸针,上面镶着两个灿烂炫目的镀金大字“妈妈”。看到儿子在母亲节——五月第二个星期天送给自己如此贵重的礼物,除了结婚戒指外没有任何贵重首饰的她热泪夺眶而出,一把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
精彩哲思:
爱打造的力量
《爱打造的力量》叙述的是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一日不辍地捡麻袋,为的只是在母亲节这天能送母亲一枚胸针。人们读完这个故事都会为主人公“鲁本”的那种勇气和力量所感动。到底是什么使得他这般执著?凡·高说:“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之花便能欣欣向荣。”是啊,如果我们在心中播上爱的种子,那么有爱的地方就有了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能创造很多奇迹,能支撑着我们走得更远。因为一切困难都会在爱的面前望而却步。
爱妈妈,给她一个意外的惊喜;爱爸爸,给他一次眼前豁然开朗;爱朋友,给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爱周围的一切,让自己的存在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让真爱的花朵处处盛开,我们的生命就一定会更加绚丽!
慧语箴言:
让真爱的花朵处处盛开,我们的生命就一定会更加绚丽!
给奶奶带去阳光
以前,有一个女孩名叫埃尔莎。她有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奶奶,头发都白了,脸上也布满了皱纹。
埃尔莎的父亲在山上有一栋大房子。
每天,太阳都从南边的窗户里射进来。房子里的每件东西都亮亮的,漂亮极了。
奶奶住在北边的屋子里。太阳从来照不进她的屋子。
一天,埃尔莎对她的父亲说:“为什么太阳照不进奶奶的屋子呢?我想,她也是喜欢阳光的。”
“太阳公公的头探不进北边的窗户。”她父亲说。
“那么,我们把房子转个方向吧,爸爸。”
“房子太大了,不好转。”她爸爸说。
“那奶奶就照不到一点阳光了吗?”埃尔莎问。
“当然了,我的孩子,除非你给她带一点进去。”
从那以后,埃尔莎就想啊想啊,想着如何能带一点阳光给她奶奶。
当她在田野里玩耍的时候,她看到小草和花儿都向她点头。鸟儿一边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一边唱着甜美的歌儿。
世间万物好像都在说:“我们热爱阳光,我们热爱明亮、温暖的阳光。”
“奶奶肯定也是喜欢的,”孩子想,“我一定要带一点给她。”
一天早晨,她在花园里玩时,看到了太阳温暖的光线照到了她金色的头发上。然后,她低下头,看到衣摆上也有阳光。
“我要用衣服把阳光包住,”她想,“然后把它们带进奶奶的房子。”于是,她跳了起来,跑进了奶奶的屋子。
“看,奶奶,看!我给你带来了一些阳光!”她叫着。然后,她打开了她的衣服,可是看不到一丝阳光。
“孩子,阳光从你的双眼里照出来了,”奶奶说,“它们在你金色的头发里闪耀。有你在我身边,我不需要阳光了。”
埃尔莎不懂为什么她的眼睛里可以照出阳光。但她很愿意让奶奶高兴。
每天早上,她都在花园里玩耍。然后,她跑进奶奶的房子里,用她的眼睛和头发,给奶奶带去阳光。
精彩哲思:
拥有感恩的心
小埃尔莎为了能给奶奶带去阳光而每天早上用眼睛和头发把阳光带进奶奶的房里。行为虽然幼稚,却足以显露出她的心灵之高尚。这是小埃尔莎在心灵深处为了表达对奶奶的关爱而做出感激的一种方式。
不错,感激不是自动来的,它是培养出来的,许多人从未真正感觉到它或表示出来。由于我们只注意我们需要什么,使我们甚少去注意这些东西是从哪来的。如果你要拥有美好的生活,应该培养感恩的心。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这种人不论生活贫穷还是富有,他的灵魂一定是贫乏的。
史蒂芬·葛瑞雷特这样说:“我会很快地离开这世界,我能做的任何好事,或我能对人类所表现的任何仁慈,让我现在做而不要拖延,因为我不会再有一生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东西给我们周围的人,然而时间有限,因此我们应尽量跟别人接触。我们有许多东西可以给予那些跟我们最接近的人、那些比我们不幸的人、那些正在开始奋斗的人、那些要重新站起来的人。
然而你得先有勇气,才能鼓励别人。你得先丰富自己,才能丰富别人的灵魂。你得先得到爱,你才能爱那些不可爱的人。
施比受更有福。在很多人的经验中,都会觉得施的愈多,收到的愈多。贷方永远大过借方。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有孤独感,他们从不了解与人接触的意义,“要明白呀!这是一个狗咬狗的世界!你得照顾自己,防着别人”。这是许多人可悲的世界观。
你我皆是人类的一分子,我们是兄弟姊妹,发挥你的人性。希望你永远都不要放弃。生活中会有许多艰辛和意外,但别因此而放弃希望。希望我们都能效法马丁·路德的精神:“即使我知道明天世界会毁灭,我仍会种下我的苹果树”。
慧语箴言: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这种人不论生活贫穷还是富有,他的灵魂一定是贫乏的。
约瑟夫接纳了他的哥哥
在犹太人的《圣经》中有一则约瑟夫接纳他的哥哥的故事。
约瑟夫是雅各的第十一子,遭兄长嫉妒,在年少时他被卖往埃及为奴,后来做了宰相。
有一年因为饥荒,他的哥哥们到埃及来寻求食物,约瑟夫见到了兄长。
当约瑟夫发现自己的哥哥们时,在众多仆人面前终于控制不住自己,他大声叫起来:“所有的人都走吧!”
众仆人都离开了,这时约瑟夫对哥哥们说:“我是约瑟夫,我的父亲还好吗?”
他的哥哥们无法回答,一个个都目瞪口呆了。
接着,约瑟夫又对哥哥们说:“走近些。”
当他们走近,他说:“我是你们的兄弟约瑟夫,你们曾经把我卖到埃及。”兄长们还是不敢相信。但是,当他们明白一切都是真的时,他们看着眼前的弟弟如此威风,如此荣耀,更是吓得说不出话来了。但是,这时他们听到约瑟夫说:“现在,你们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而感到难过,或谴责自己,那是上帝为了救我的命把我早些送来的。老家发生饥荒已经两年了,接下来还有5年时间所有的土地将颗粒无收。上帝把我早些进来,是为了让你们继续存活,以特殊的方式搭救你们的性命。所以是上帝而不是你们把我送到这儿来的,他使我成为法老的父亲,所有财产的主人,整个埃及的统治者。”
精彩哲思:
用爱心去宽恕,用真诚去回报
在约瑟夫的话中,他把自己的少年的苦难看成是上帝救自己的命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宽以待人、化敌为友的处世为人之道。
对整个人类充满爱心而去真诚爱护每一个人,这是千百年来人类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
学会从硬币的另一面看待福祸的关系,一切的错是明天的好,一切的好是因为曾经的错。对待敌人能用爱心去宽恕,对待朋友能用真诚去回报,你方能成为最强大的人。因为最强大的人是那些能够化敌为友的人。
谅解和接受曾经伤害过你的人,才是最好的待人之道,这样就能得到希望中的回报。
慧语箴言:
最强大的人是那些能够化敌为友的人。
仁慈的报酬
一个周末的晚上,松树堡的寡妇正和她5个年幼的儿女围坐在火堆旁。虽然和孩子们说笑着,但她心里却愁云密布。在这个广阔却寒冷的世界里,她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这一年来,她一个人用那双瘦弱的双手支撑着整个家庭。
如今正属寒冬,森林早已披上了洁白的银装,北风吹得松枝哗哗作响,连她的小屋也颤动起来。屋内的火堆上正烤着一条青鱼,这是她们全家惟一的一点食物。当她看到孩子们欢笑的脸庞时,心里便充满了无限的凄楚和焦虑。是的,她相信上帝一直保佑着她,并了解她的疾苦和贫困,她也知道上帝曾经答应帮助那些孤儿寡母,而上帝绝不会食言,可她现在仍然感到万分的凄苦和无助。
几年之前,上帝带走了她最大的儿子。他离开家庭,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宝藏,从此便杳无音讯,再没回来过。不久,上帝又派死神带走她的伴侣和依靠——丈夫。但她从来都没有沮丧过。她艰辛地劳动,不仅供养着自己的孩子,还不时地帮助其他的穷人。
懒惰的人只要还能够生存,就能忍受着贫穷。而自私的人即使在寒冬中也不会受到考验,因为他的情感不会因此而痛苦,心灵也不会因别人而悲伤。只要在闹市之中,即便是最无助的人也还怀有希望,因为面对痛苦,仁爱还没有完全收回她同情的双手。
可是松树堡的这位寡妇,却丝毫感受不到人类的仁爱,上面所说的一切都不能安慰她。她如今只能无奈地弯下身,将最后的食物分给孩子们。这时,一股神奇的激情忽然鼓舞了她,她的脑海中浮现出考珀优美的诗句:
“上帝不会通过简单的感觉便下判断,
我们应该坚信他是仁慈的;
在他眉头紧锁的严肃后面,
是一张仁爱和微笑的脸庞。”
她刚把这最后的食物放在桌上,就听到一阵敲门声和狗叫声。全家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去开门。门口站着位十分疲倦的旅人,他衣衫褴褛,但十分健康。旅人走进屋,请求留宿一夜,并想要一些吃的。他说:“我一整天滴水未进了。”寡妇听了十分难过,现在她心里关心的不只是自己的事了。她毫不犹豫地把最后一点食物分了一份给旅人,并微笑着告诉孩子们:“我们绝不会因为这小小的善举而被遗弃,也绝不会因此陷入更深的困苦之中。”
旅人于是来到盘子旁,当他发现盘中的食物少得可怜时,抬头惊奇地望着这一家人:“天啊,你们只有这一点食物吗?”他叫道,“但却仍然把它分给一个陌生人?你们真是太善良了。可是,”他继续问,“你们慷慨地分给我最后一点食物,这些可怜的孩子不就要挨饿吗?”
“是啊!”寡妇忽然泪流满面,“可我还有一个儿子,如果他还没有被上帝带走的话,现在不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如此待你,也祈祷别人能如此待他。上帝的仁爱遍施大地,像他保佑以色列人那样,他同样会保佑我们。就是此刻,我的儿子可能也在四处流浪,和你一般疲惫饥饿,我只希望他能被一户人家所收留,即使这户人家和我们一样的贫困。因此我又怎能背叛上帝,不真诚地收留你呢?”
寡妇刚说完话,旅人便激动地跑过去抱住了她。“上帝果真使你儿子被一个善良的家庭所收留,并且赐予了他财富,使他能感谢真诚收留他的人:我的妈妈!哦,亲爱的妈妈!”原来旅人正是寡妇多年未见的大儿子,他刚从印度归来。为了给家人一个惊奇,他掩藏了自己的身份。当然,这是一份最令人感动,也最令人快乐的惊喜!
精彩哲思:
善行必有善报
故事中的女主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她向我们展现了人性中的善和美。使得我们感悟到:善行必有善报。
人活着应该有助于人,真诚待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敬,才能感到真正的快乐。
一位哲学家一次问他的学生们:“世界上最可爱的东西是什么?”学生听了,便争先恐后地站起来回答。最后一个学生回答道:“世界上最可爱的东西,是善。”那哲学家说:“的确,你所说的‘善’这个字中包含了他们所有的答案。因为善良的人,对于自己,他能够自安自足;对于别人,他则是一个良好的伴侣,可亲的朋友。”
善良、诚恳、坦率、慷慨,都是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要比千万的家产有价值得多。而且有这种财富的人,没有一分钱的资本,也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如果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尽力去为他人服务,他的生命将来也必定有惊人的发展。人生的美德没有再比和气、善良来得更宝贵了。
给别人以帮助和鼓励,自己不但不会有损失,反而会有所收获。通常,一个人给别人的帮助和鼓励越多,从别人那儿得到的收获也越多。而那种吝啬的人,对他人不表同情、不予赞助的人,无异使自己陷于孤独无助的境地。有时说几句鼓励的话,就可以造就许多的成功者,也就大大地有利于世界。
世界上到处有着给那些爱人者、助人者建立的纪念碑,如果这纪念碑不是用大理石或古铜建成的,而是建立在他人的心中,尤其是被受助者和被感动者的心中。如此说来,善良能给予人们莫大的收获。
慧语箴言:
善良、诚恳、坦率、慷慨,都是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要比千万的家产有价值得多。而且有这种财富的人,没有一分钱的资本,也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没有人再叫他“小臭孤儿”
有一个叫波顿的人,他的父亲死于车祸,母亲在不久的某一天也离开了家,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两个姑姑,她们又穷又老又病,把他们兄弟5个中的3个带到她们家里去。没有人要波顿和他的小弟弟,他俩只好靠镇上的人帮助过活。波顿很怕被人家叫做孤儿,或者被人家当作孤儿来看待,可担心的事情还是很快发生了。他到一个很穷的人家住了一阵子。可是日子很难过,那一家的男主人失业了,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再养他。后来罗福亭先生和他的太太收留了他,让他住在他们离镇上11英里的农庄里。罗福亭先生70岁,而且得了俗名“缠腰龙”的病躺在床上。他说,“只要不说谎,不偷东西,能听话做事,你就能一直住在这里。”这3个命令就变成了他的“圣经”,他完全遵照它们生活。他开始上学,可是第一个礼拜他躲在家里号啕大哭起来。因为其他孩子都来找他麻烦,拿他的大鼻子取笑,说他是个笨蛋,还说他是个“小臭孤儿”。他伤心得想去打他们,可是收容他的那位农夫罗福亭先生对他说:“永远记住,能走开不打架的人,要比留下来打架的人伟大得多。”
罗福亭太太给他买的一顶新帽子他觉得非常得意。有一天有个大女孩把他的帽子扯下来,在里面装满了水,把帽子弄坏了。她说她之所以把水放在里面,是要那些水“能够弄湿他的大脑袋,让那玉米花似的脑筋不要乱爆。”
他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哭过,可是他常常在回到家之后号啕大哭。有一天,罗福亭太太给了他一些忠告,使他消除了所有的烦恼和忧虑,而且把他的敌人都变成了他的朋友。她说:“要是你肯对他们表示兴趣,而且注意看你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的话,他们就不会再来逗你,或叫你‘小臭孤儿’了。”波顿接受了她的忠告。他用功读书,虽然不久后就是班上的第一名了,却从来没有人嫉妒他,因为他总在尽力帮助别人。
他帮好几个同学做作文。替好几个同学写很完整的报告。有个孩子不好意思让父母知道波顿在帮他的忙,所以常常告诉他母亲说,他要抓袋鼠,然后就到罗福亭先生的农场来,把他的狗关在谷仓里,让波顿教他读书。
流行病侵袭到他们住的地方,两位年纪很大的农夫都死了,另一位老太太的丈夫也死了。在这几家人中波顿是惟一的男性,他帮助那些寡妇们过了两年。在上下学的路上,波顿会到她们的农庄去,替她们砍柴、挤牛奶,替她们的家畜喂饲料和水。大家都很喜欢他,而不再骂他,每个人都把波顿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他从海军退伍回来的时候,他们向他表露出对他的真正感情。到家的第一天,有200多位农夫来看他,很多人甚至从80英里开车过来。他们对他的关怀非常真诚,因为他尽管很忙还是很高兴地去尽力帮助其他的人。他不再有什么忧虑,而且13年来再没有一个人叫过他“小臭孤儿”了。
精彩哲思:
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人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7章第12节上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这是一条做人的法则,又称为“为人法则”,它几乎成了人类普遍遵循的处世原则。人们往往将之简称为“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
这条“金箴”不论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去看,都是正确无疑的,而且几乎适用于一切条件和场合。你会发现,世界各民族文化中都有类似的训言,并且将其奉为精神生活的一条基本准则。让我们来浏览一番这条“金箴”在各种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婆罗门教:人生最大的义务即是不要将痛苦加诸他人。
基督教:你对人家怎样,人家亦会对你怎样。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印度教:生活的要义乃在于爱人如己。
伊斯兰教:信徒,意味着把兄弟的愿望当作你自己的愿望。
犹太教:凡是对你自己有害的,亦不要施诸你的同胞。这即是全部的律法,其余则不过是它的注解。
波斯人谚语:别人怎样待你,你也应怎样回报。
道教: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拿破仑·希尔曾给他的学生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纽约广告巨头智威汤逊公司董事长曼宁先生不久前向一群年轻的广告撰稿人作了一次演讲。这些二三十岁的青年男女在这个人才济济、竞争激烈的广告业中都是刚刚起步,每个人都渴望向广告界传奇人物——曼宁先生多学几招,曼宁先生位居广告界领袖人物的时间简直跟他们的年龄差不多长了。曼宁那天向这群才智不凡的听众说道:“这是一场真正的竞赛,智能、才气与精力都只是这场竞赛的入场券。没有这些条件,你根本不具备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格。”
曼宁又说:“但是,要想赢得比赛,你还需要具备更多的条件。你必须懂得成功的诀窍,并把它贯穿到你整个人生之中。那么,什么是成功的诀窍呢?那就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先怎样对人。”
这可真是一条金科玉律,就连在“人吃人”的纽约麦迪逊大道上也管用。它可以说是超越了宗教、伦理、自我实现,甚至是非对错之上。正如曼宁先生所说的那样:金科玉律是永远不负众望的。
这位广告界老兵又说:“就算你是‘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人,就算你真的只对自己的名利仕途感兴趣,这条金科玉律仍旧是有用的。它是你取得任何成功的前提。”举凡公司总裁、学校教师、超市职员各色人等。只要遵循这条简单的、千古不变的真理:“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人”,就一定能有更好的表现,有更大的发展,更高的成就,甚至更喜欢自己。你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别人也像你一样,是个会呼吸、会生活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家庭的压力,有成功的渴望;他们也像你一样希望得到他人的尊敬与理解。
慧语箴言:
只要遵循这条简单的、千古不变的真理:“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人”,就一定能有更好的表现,有更大的发展,更高的成就,甚至更喜欢自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