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大崔庄的种粮大户老张在2011年使用了玉米良种,迎来了一个丰收之年。每亩地增产50多公斤,再加上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老张在良种上就增收了2000多元。老张高兴地说:“种子有保障,增收就有希望。”
从2004年到2011年,迁安市的玉米、小麦、水稻都享受了国家的良种补贴,总体推广面积已经达到35万亩之多,优良品种的普及率也达到了90%以上。其中,单就玉米良种补贴就达到了25万亩,获国家补贴资金250万元,极大地带动了农民增收。
在惠农补贴政策帮扶下,农民享受到了很大的实惠,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第十一节 展望:大国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向辉煌
人类经历了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又经历了大约300多年的工业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农业一直都是一种兴衰反复的状态,始终未能让农业得到最好的、最快的发展。如今,伴随着科技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在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中国农业有希望在风云变幻的21世纪雄霸于世界舞台。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地自我发展,努力开创,奋勇攀登,就一定能够见到“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一定能够实现大国农业辉煌的梦想。
陕西杨凌:农业高技术的试验田
陕西杨凌作为中国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诞生起,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在此期间,它一直肩负着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职责。杨凌脚踏实地,认真地履行着国家赋予的历史责任,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一流农科新城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成为中国推广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发展的“试验田”。
为了使科技在农业上得到真正的应用,杨凌让专业人士将农业科技直接带进了农村,广泛推广新技术,并且亲自指导农民实践。在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赵政阳,他为农业科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推广苹果栽培新技术,赵政阳在陕西省白水县建立了苹果试验站。为了保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他和20几名工作人员常年驻扎在苹果站。苹果站采取“1+4+4”模式——1名大学专家,4名县级农技人员,4名乡镇农技骨干,他们同白水县56名苹果技术干部联合组成了推广团队,为推进苹果产业化科技示范与科技入户工程共同努力奋斗。
魏福堂是陕西省白水县农民,为了提高家庭收入,改善生活,他也跟着大家一起栽培苹果。在他看来,栽的越多,结果就会越多,就会卖出一个好价钱。于是,他在自己家的4亩地里栽了满满的392棵苹果树。但是,魏福堂精心伺候了这些苹果树七八年,就是不结果。为此,威魏福堂百感交集。这时候。赵政阳,这位赫赫有名的苹果专家让他砍掉一半树苗,保证第二年就结果。魏福堂对此半信半疑,叫来儿子把赵政阳说的话用摄像机录下来。而且还说:“如果我按他说的做了,把树砍掉还是不结果,我就到法院去告他。”结果,正如赵政阳说的一样,魏福堂砍掉一半树苗之后,第二年苹果树就开始大量结果。魏福堂的4亩地190棵树,每年可产果3万多斤,收入高达几万元。对于魏福堂来说,赵政阳是一个懂技术,非常厉害的教授,是他这辈子的大恩人。
如今,陕西省白水县已建立“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示范园1000余亩,共建成各种高标准示范园1万多亩,辐射带动13万亩苹果。示范基地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亩均产值5000元以上。
尽管杨凌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它在农业科技的研究和推广上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过。在原有基础上,杨凌建立起了新的推广模式——政府推动,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这一新型模式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目前,杨凌示范区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为重点,在16个省(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60多个,共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种,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2亿亩,受益农民5000多万人。每年科技示范推广产生的效益达到60亿元左右。
十几年风雨兼程,但是杨凌一如既往,在实现农业高技术的征途上不懈努力。它把专家的实验研究与农民的需求有机结合,初步实现了农科教、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使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杨凌先后共培育了60多个小麦优良品种,实现了黄淮流域小麦品种的4次大范围更新换代;培育出了黄淮流域第一个“双低”杂交油菜品种“陕油6号”;创下中国苹果品种推广面积之最的“秦冠”苹果,等等,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和推广。据统计,通过转化产生,杨凌取得了累计超过200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如今的杨凌已经建成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万亩设施农业大棚已发展到大中棚9000亩。万亩经济林果苗木繁育示范基地也已建成4000亩,科技探索园目前有40多项科技研究项目已入园实施。
把握时代脉搏,走出小农经济
发展农业,首要考虑两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小农经济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农业要发展,国家要壮大,中国农民到底该走一条怎样的路?
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到现代社会农民个体经济的出现、衰落、复苏,可以说小农经济一直都存在于农业这个大舞台之上,中国农业离不开它,它是亿万中国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时代要进步,农业要发展,小农经济固有的一些弱势就势必会成为巨大的阻碍。中国农业要想在未来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姿态,小农经济就有待整顿。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像封建思想一样根深蒂固。站在时代前沿,我们不能只满足于今天,满足于此刻。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只有走出一条可以继续前进的路,才能实现大国辉煌农业的宏伟目标。
而作为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以其固有的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等特征,成为了中国农民长期以来的生存模式。现在在中国的偏远农村,小农经济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这对于中国农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绊脚石。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小农经济本身存在很大的弊端。就经营规模来说,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属于一种分散的生产单位,而且其生产资料非常单薄,每家每户的土地都是非常有限的,而为了满足自我需求,农民又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分种若干种农作物,这就使得土地的使用效能大大降低,说白了就是一种浪费。
此外,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没有较好的生产条件,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加上老套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得农业技术难以革新。而且,最重要的是,劳动力的增加受到了限制,扩大生产规模无异于天方夜谭。当然,最让人无能为力的莫过于一旦出现天灾人祸,人们就很难维持温饱,生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虽然小农经济的弊端暴露无遗,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日子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巨浪之中,当西方国家,尤其是南亚和拉美等国用炮舰轰开贸易道路,将国内复杂尖锐的矛盾转化成地区和国际冲突的时候,就意味着两极分化的局势不可扭转,城市贫民窟也必然会成为社会进步中难以化解的难题。而与之相比,中国却走上了一条和平的高速发展之路,用价格低廉的产品赢得国际市场,并在社会基本安定下,以短短的30年时间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这个角度而言,小农经济功不可没。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同样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同样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村经济艰难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要想进步,就要改变旧的农业体制,小农经济就要“身先士卒”。
我们之所以一再强调小农经济必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形势下终结,主要因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不可能在工商业不断转型升级下,长期脱离经济运行的主轨道而固步自封在落后状态,它也需要不断前进,不断进步,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而且,在新形势下,小农经济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已无法承受上游农资产品的涨价压力,农民增收将越来越难,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之城乡一体化和工商业向传统农业区域转移,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在市场规律下流动和配置,也会动摇小农经济的根基。此外,日益增强的国家财力已经具备了取代小农经济社会稳定器作用的条件。
走出小农经济,就意味着农民要走出小农意识,实现自身的突破,这对于小农意识较强的农民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无数实践证明,只有走出小农意识,打破小农经济的局限性,人们的生活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农业的发展才有更大的希望。
2011年,在襄樊市卧龙镇新建村,为了加快乡村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村里派人外出学习山药种植技术,发动农民种山药,仅2003年一年的时间,山药面积就扩大到1000多亩,产量达到400多吨。襄樊农贸市场被山药占满了,山药卖不出去,农民只好自己到省内其他地区推销,但是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山药大量积压,价格直线下降,急坏也累坏了村领导和农民。
后来,村领导到外地视察,发现有些省份成立了协会,由协会统一组织货源,统一规定销售价格,避免了“内耗”。于是,襄樊市效仿人家成立了山药协会。一开始,受小农意识影响,农民非常不理解,只能由村代表到家家户户做工作,还专门挑选了一批精明强干的人跑市场,打开销路。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山药协会的会员有150多户,涉及11个村,种植面积也扩大到了1.2万亩,每年都要与南京、上海、福建等地的供销商签订供货合同。销路有了,价格也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与山药协会一样,老河口市的花椒协会也受此大益。在成立花椒协会前,老河口市种花椒的农民苦于无处销售,差点就要搭进身家性命,后来,经人带头,搞起了花椒协会,统一制定价格,统一包装和销售,这使农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用大家的话说,搞起组织比一家一户单干有利很多。
无论是从国家发展,农业壮大还是农民自身来看,小农经济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告别历史舞台。但是,走出小农经济长久以来奠定的稳固之路绝非轻而易举之事,需要众多因素协调统一,才能把小农经济跃升到一种有规模,管理规范的企业模式之上。从农民的角度来说,要想走出小农意识,走出一条特色的农业发展的康庄大道,也要做出很多努力,通过层层阻碍,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江苏华西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江苏省的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一直是中国农村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榜样。1996年华西村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2010年夏,华西村花费9000万从美国购买直升机,发展空中旅游。2011年10月11日,华西村被曝再现万里长城和天安门城楼,甚至包括美国的国会大厦。2012年8月5日,华西村组建通用航空公司通过民航局审定,并已开航。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现在与过去相比,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华西没有一个中学生,绝大部分是文盲,读到小学已是“文化人”。现在初中以上的村民占全体村民总数的86%。其中大、中专生200余人,还有3名青年曾出国留学。通过引进和培养,现有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000多人。村领导班子里有大学毕业生18名。还培养了英语、日语、俄语、德语等六种语言的翻译人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