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农业办工业:红色亿元村河南南街村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约3.2万人口,总面积1.78平方公里。过去村子相当贫困,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建立了面粉厂、砖瓦厂等村营企业,农业生产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由40余名农业工人管理耕作。如今该村已经是中国的十大名村之一,而且还是著名的红色亿元村。
从1981年开始,南街村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企业也实行了个人承包。但是,几年过去了,无论是集体,还是群众个人都没有从中得到利益。1984年,南街村回收承包权,又一次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1980年冬,村党支部书记王宏斌发动村党员、干部集资办面粉厂。王宏斌自己变卖了家里的东西并找亲朋借来3500元共凑足5000元钱,带头交给集体企业。1981年,王宏斌等村干部坐上运送面粉的汽车四处推销面粉,南街村面粉相继在北京、唐山、天津打开了销路。当年就实现产值70万元,生意做得红红火火。1989年,南街村上马了第一条方便面生产线,产品很快占领了中原地区的市场,远销全国28个省市区并出口到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从1986年夏季至1990年,该村农副产品生产逐步实现了集体统一经营。
因为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南街村人的婚礼都是集体式。在南街村的村营面粉厂工作的李永旗与男朋友结婚的时候,也是按南街村的规矩,由村里举行“集体婚礼”。此次婚礼,共有20对新郎、新娘参加。村里送给新人的纪念品是《毛泽东选集》。
集体婚礼是南街村集体主义的一个象征。举行集体婚礼的目的是杜绝浪费,培养新人的集体主义观念。虽然不强制参加集体婚礼,但是如果忌讳参加集体婚礼就等于不服从村当局意见。也许是这个原因,据说至今还没有新郎、新娘拒绝参加集体婚礼。
在南街村,除了集体化婚礼,还有另外一个集体主义的象征——搞军事训练。村里有约8500名民兵,其中大多数都是在南街村企业中工作的人。通过集体化军事训练,村里向村民灌输集体主义思想。
南街村人知道,虽然走上了集体化道路,但是建设和谐社会最大的障碍是不公平。一定要消除这个障碍,才能使村民真正享受到集体化的利益。1992年,南街村提出“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奋斗目标,不仅不允许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也将消灭村民全部的私有财产。
对此,村党委的看法是,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的指导思想就是把南街人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全部实行公有制,不存在任何私有现象,当然,小件物品,比如衣帽鞋袜等还是属于个人所有的。
从1986年开始,按照“共产主义”的分配制度,南街村村民每人每月会发少量的工资以及村民吃穿用住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这种供给,由最初的水电免费,发展到面粉、鸡蛋、啤酒、食用油、肉、豆浆、鲜鱼、燃气、子女入托上学、医疗、住房等20多项共公福利全部免费。村里每年对村民这方面的供给开销总计大约在2000多万元。
与其说南街村人的幸福生活是他们自己奋斗得来的,不如说是南街村人先进的思想和理念带来的。试想,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能发展成一个富甲一方的亿元村,没有进步思想的指引,是不可能轻易做到的。南街村人的进步思想就是依靠农业发展工业,从而实现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富裕。
农民别的没有,但是有土地,可以种粮食,南街村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们依靠当地的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大搞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著名的国家大型企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南街村拥有26家企业,1991年率先摘取河南省“亿元村”桂冠,实现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由农业发展工业,由工业再促进农业的发展,这就是南街村人,智慧、勇敢的南街村人。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南街村再接再厉。1992年建起了第二面粉厂,日耗原粮150吨。1997年,南街村建立了第二方便面厂生产中高档方便面,生产线增至46条。几年后,又投巨资相继建起了两个日耗原粮均为250吨的大型面粉厂。随着方便面生产能力的扩大,一系列大型配套企业,比如调味品厂、彩印厂、南街村汽车运输公司、大型养殖场,等等,都相继建设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使南街村集体经济形成了强大的优势。
1993年,南街村开始建设高标准的住宅楼,按人口不同进行分配。大套三室一厅92m2,小套二室一厅74m2。此外,村里还统一配置了中央空调、彩色电视机和家具、液化气灶、抽油烟机等。卫生间设施齐全,一天24小时热水不断。
南街村的教育设施也非常先进和齐全。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高中3所学校的建设都非常的豪华和现代化,甚至可以与北京的众多学校相媲美。南街村村民的孩子上学全免费,并且村里还负责村民子女上大学、出洋留学念博士的全部学费。南街村还办了水平较高的戏校、艺术团、军乐队等。南街村建有医院,医疗费全免。
1994年,南街村投巨资建立了啤酒厂,年产啤酒10万吨;接着又建立了食品饮料厂,生产矿泉水、玉米胚鲜汁和花生奶粉及大豆奶粉等。2001年,又投巨资建立了高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生产无公害绿色果蔬。2002年,实施二次创业战略:一是巩固老产业,新上班产12万包方便面生产线9条;投资6500万元建设日加工能力达500吨小麦的第四面粉厂。
应该说,现在的南街村,其城市化建设水准已经完全现代化了,街道和建筑物等水平大大超过临颍县城,甚至超过漯河这些中等城市。不用说别的,仅村里的图书馆、敬老院、球场,以及那几个很像样的广场和公园,就超过了一般城市的水平。
农民发明家:中国农民的乡村狂想曲
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农村的多个省份,渐渐出现了很多“不务正业”的农民,他们一门心思扑在自己的科技发明上。有人说这群农民代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期间的民间力量,也有人讥笑他们不过是一厢情愿做毫无科学价值的“重复劳动”。然而,对于一个期待农业大放异彩的农业大国来说,农民的发明创造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国家非常提倡的。正如收藏了多位农民发明家作品的艺术家蔡国强所认为的一样,这些农民是一群“很阳光,精神很开放,富有勇气,聪明英挺的中国农民”。是的,当我们了解了他们的故事之后,就会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充满韧劲,在这些农民身上,我们甚至会看到中国农业的精彩未来。
张四清是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必胜村的一位普通农民。虽然他生活在大山深处,但是十多年来,他自学成才,倾心创新,独自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
在群山环抱的必胜村,有一栋旧平房,这就是张四清的家。张四清只念过一年初中。虽然本身只是一个农民,但他却有一个独特的爱好,喜欢在生活和劳动中琢磨。
上世纪90年代末,张四清觉得传统的手工育秧播种难度大,费时又费力,而且质量又不高。如果能发明一种适合山区小型地块新的育秧方法,提高劳动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好多了。于是,他开始“秘密”进行水稻育苗播种器的科学研究。经过数百次的试验,张四清于2001年成功研制出水稻育苗播种器,并首次获得了国家专利。
虽然张四清成功了,但在这成功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只有张四清自己知道。首先,文化水平低,技术上经常会遇到难题;其次,缺乏资金,钻研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资金断档现象;最后,没有人支持,只能单打独斗。但是,困难再大再多都没有难倒张四清,这位憨厚的农民凭着一股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犟劲儿,一路坚持了下来。为了学习知识,他买来许多相关书籍;没有发明模型,就四处请师傅按其设想铸造;没有生产车间,他把自家的堂屋改造后使用;家里的积蓄一点点被掏空,他就帮人装空调、照相赚些钱。皇天不负苦心人,张四清在经历了重重阻隔之后终于成功了。
后来,针对住校中小学生夜间点蚊香容易引发火灾的问题,他根据灯笼的原理又研制出了安全型蚊香盒。此外,张四清拥有的国家专利还有“房屋檐口排水系统”、“房屋檐口排水瓦”、“免粉刷框架接头砖”等,共计8项。
张四清说过:“我现在很想把我的新发明推广出去,为社会多做贡献,改变传统的生产工艺和劳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只有大家都享受到这些成果,我的发明才有意义。”
在中国农民中,像张四清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北京市通州区县镇马务村有一个普通农民,他叫吴玉禄。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他经常上海北京两头跑,因为他受世博会主办方之邀为世博制作机器人。如今,外滩美术馆三楼整层都是吴玉禄的“机器人工厂”,摆放着他的设计作品,其中会“跳楼”的机器人克莱因,会用颜料画画的机器人赫斯特最受参观者喜爱。
吴玉禄说:“我买不起车,就自己给自己做个能拉车的机器人,带我去逛街。”
从1987年摸索做出机器人“吴老大”至今,吴玉禄发明制作的几十个机器人已足够演出舞台剧了,“吴老二”会跳高,“吴老三”会爬墙,“吴老八”像蚂蚱……为了做出它们,吴玉禄炸伤过手,还让家不慎着火。因为吴玉禄的这些发明创造,惹来了很多的麻烦,他的妻子几十年里离家出走过,和他闹过离婚,但吵吵闹闹中,她还是支持着吴玉禄的兴趣。
2004年,吴玉禄在湖南卫视主办的农民机器人大赛中获得“最聪明的农民发明家”称号和奖金一万元。那时,妻子突然觉得,也许丈夫奇怪的理想还真是个事业。一时间,吴玉禄成了名人,被各大电视台邀请,曾经去中央电视台十套走近科学栏目担任道具师,还应邀前往香港参加机器人展出,等等。2010年,吴玉禄的故事被刊登在了英国某著名媒体的头版头条,在世界上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其实,这个通州农民在海外的受关注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世界三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曾亲自赶到吴玉禄家里对他进行采访、拍照、录像,详细讲述了这个神奇的“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维基百科甚至把“吴玉禄”作为一个人物词条收入,花大篇幅介绍了吴玉禄的职业发展历程和他的机器人情况。
在Youtube上,吴玉禄的相关视频有近百个,每一个视频的点击量都有数千次,其中最高的点击量已经达到近四万次之多。
如今,吴玉禄的机器人再也不是人们以前认为的一堆铁皮堆积而成的了,它也和IT沾上了边——吴玉禄的小儿子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念书,他为父亲的机器人安装了芯片软件。现在吴玉禄最大的愿望是,等儿子大学毕业后,可以和儿子一起搞个真正的机器人工厂,圆了自己的梦。
和吴玉禄一样,农民发明家刘树平的发明也堪称一绝。在一次看电视的时候,刘树平偶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污水真的可以变宝吗?这一奇思妙想灵光闪过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那时起,他在科学的探索路上,披荆斩棘,耗费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光阴。
经过整整13年的探索,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用义无反顾的勇气,倾家荡产的魄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在家人的不理解甚至骂声中,“不务正业”地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经历了1000多次的失败,无数次的向专家讨教,甚至抵押房产的代价之后,“蓝晶液”这种不可思议的新燃料终于走出实验室。这种新型燃料被称为“环保柴油”,可替代柴油、汽油、天然气用作汽车燃料或厨房燃料,成本便宜30%。目前,这一技术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并在云浮市的200辆出租车上试点替代汽油当燃料。
与其他燃料相比,这种新燃料燃烧时无烟、火焰集中、火速正常稳定、炉具内胆无积碳、无堵塞油管现象。它的保管与运输也有着先天优势。同时,安全卫生、无环境污染、无易燃、无压力、防爆等特点,也是其他石化燃料和有机燃料不可比拟的。刘树平凭一己之力,帮助人们实现了梦想到现实的伟大跨越。
刘树平是广东东莞石龙人,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在多年的艰苦创业过程中,他对发明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计发明7项外观设计专利,8项品牌注册商标,18项发明专利。刘树平介绍,“蓝晶液”主要原料是生活污水和蓖麻、木薯、玉米等有机桔杆作物。
提到自己的发明,刘树平充满自信地说,“蓝晶液”燃料在摄氏60度以上时不会爆炸,零下45度时不会凝结。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广泛应用性和区域气候环境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它的市场推广进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