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事中学会诚实守信-诚律己身襟怀坦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杨门五代信守忠廉家风

    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三国志·蜀书》

    杨震,东汉后期,陕西华阴人,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家。他一生忧国忧民,清廉正直,敦行品德,为他的后代树立榜样,逐渐形成忠正廉洁、刚正不阿、坚贞守节的家风,并为他的五代子孙相继承。

    杨震少年时候,家贫而与母亲独居,靠租借别人家的地养活母亲,乡里人称赞他孝顺。他在敦行品德的同时,还特别注意笃学儒家学说、被人称为“关西孔子”。所以后来成为远近有名的贤良才子。他还善于清廉独处,几经朝廷邀请才出仕做官。先后任过东来和涿郡太守、太尉。任职后,也不忘品德修养,秉公办事、不徇私利。

    一次,他的学生王密,拿了5千克黄金深夜来访,谢他栽培之恩。他说:“我是看你有才,才荐你做官,你怎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夜里无人知晓,收下吧!”他说:“天知、地知、我知,你也知,怎么能说无人知晓呢?做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当官,以廉为本,如以为人不知晓而受贿,岂不是伤天害理,欺世盗名!”说得王密十分惭愧,持金而退。

    非但如此,杨震还要把清正廉洁家风传给后代。一些亲朋故友见他公而忘私,就劝他为儿孙打算,置办些家产留给儿孙。他说:“让后代成为清官后代,不也是一份很贵重的遗产吗?”

    东汉末年,宦官当道,外戚专权,统治黑暗腐败。杨震因揭露樊丰、周广等人假传皇令,耗费巨资,“竞修宅第”,受到陷害,太尉印绶被收、罢免官职,朝野都被震动。他满怀悲愤慷慨回到故里,对儿孙家人说:“死,是做官的本分……怕只怕那些狡猾的奸臣不能杀掉,恨只恨那些作乱的妃后不能禁止,我有什么面目重新见到日月!我死之后,用杂木做棺,用单被盖上即可,不要设置祭祠。”说完饮鸩而死,以此正气守节教育他的儿子们。

    杨震生有五个儿子,都受到家庭熏陶。其中杨秉尤为出类拔萃。杨秉字叔节,少年时秉承父业,博通书传,在家乡教书。直到四十多岁被举荐,拜侍御史,后相继任为豫州、荆州、徐州刺史,终拜太守。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学问、气节,还继承了父亲清廉刚直品格。身为刺史,“计日受禄”,余下俸禄一文不取。杨秉任官执法如同父亲,秉直刚正,疾恶如仇。一次,他检举揭发地方贪官昏官五十人,上报朝廷,严肃处理,“天下莫不肃然”,全国为之震动。他一生与宦官斗争,有智有谋。晚年他总结说:“我有三个不能被诱惑:酒、色、财。”无欲则刚,所以他能大智大勇、大公无私。杨秉不但承继了好家风,且有发展。

    杨秉的儿子杨赐,也继承正直清廉家风,因“少传家学,笃志博闻”,被推荐为皇帝刘宏的讲学老师,后来拜为太尉,经常为国直言上书。熹平七年,他上书抨击朝政,用人不论德才,善恶同流。皇帝刘宏不以为然。光和元年,终因向皇帝刘宏面谏:改弦更张,罢斥奸邪的官吏;而触怒宦官曹节。杨赐只因对皇帝有“师傅之恩”,才免于死罪。中平二年杨赐病逝,皇帝刘宏在策书中赞扬他为士林楷模。

    杨门第四代杨彪为杨赐的儿子,也少传家学,举为孝廉,终生不畏强暴。最初因通晓典章制度,被朝廷征为议郎,与父杨赐同时为官。宦官王甫使门生独占官府财物价值70万,杨彪发现之后立即揭发,灵帝准奏后,王甫的养子王荫、王吉、太尉段颖同被处死。这件为民除害的事,大快天下,杨彪本人名声也大震。后因阻止奸臣董卓乱权,被董卓罢官。献帝当皇帝后,即任太尉。为了有利于国家统一,他一直“尽节卫主”,几经被害。到建安元年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跋扈,只因杨彪声望影响很大,免于一死。告病在家。后曹丕还迎立魏国自立皇帝,要杨彪出任太尉,杨彪固辞不受,表现他对汉王朝的忠诚。杨彪的儿子杨修“好学,有俊才”。曹操忌恨他的才能,借故把他杀了,解了自己杀不了杨彪之恨。杨修虽没有像他的前辈铸成那样彪炳品德,但也表现了他的为人耿直,也为人们所崇敬。

    《汉书·杨震列传》载文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能守家风,为世所贵”。这个家风,就是忧国忧民,刚正廉洁,公而忘私,忠诚守信,持节不渝,代代相传的品质。诚实无欺的谢弘微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

    ——《二程粹言·论道篇》

    谢弘微,东晋时孝武帝女婿谢混的侄儿。他一生中不移志、不贪财,受到人们的称赞。

    东晋末年,谢混因参与反对刘裕的活动,而被迫自杀。为此,孝武帝命令其女儿晋陵公主回宫中居住,并让其女儿与谢家断绝婚姻关系。公主在离开谢家时,决定将全部家产委托给谢混的侄儿谢弘微管理。

    谢弘微一下子接受了一项万贯家财,光是家中的奴仆就有几百人。对此,人们议论纷纷,都说谢弘微从此交了财运,有了这笔财产,几辈子也够吃够用了。

    谢弘微却没这么想。在他接管了这笔财产后,并没有据为己有。他精心地管理着这笔家产,自己在生活上仍然如同以往一样节俭。平日里,从不乱花人家一个钱,即使花了一个钱、一尺布,也都一一记在账上。

    后来,刘裕当了皇帝,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只得离开皇宫,重新回到谢家。这时,谢弘微捧出几年多的账目,一一请婶婶清点过目。婶婶看到家里管理得井井有条,账目又一清二楚,感动得泪流满面。她提出要把一部分财产分给侄儿,但谢弘微坚持分文不收,婶婶从心底里感叹他真是个不移志、不贪财的好侄儿。

    不久,婶婶病逝。乡里人认为,谢混没有儿子,两个女儿都已出嫁,她们尽可以把能搬动的东西拿走,而如住宅、田园等多少应留一些给谢弘微了。哪知,谢弘微仍然不要任何财产,反用自己的钱安葬了婶婶。

    谢混的大女婿殷睿是个有名的赌徒。他听说谢弘微不争财产,便将谢混家剩下的全部家产用去还了赌债。对此,谢混的两个女儿因受到谢弘微行为的影响,并未计较。然而,乡里的一些正直的人对此有气愤不平,有的还故意讽刺谢弘微说:

    “你倒捞了个廉洁的好名声,可谢混家的财产全都扔进赌场了!你替别人管的什么家呀?”

    谢弘微听了并不介意,只是解释说:

    “以前人家托我管家,我管住了,以后这个家是她们姐妹的嘛。她们都不介意,我怎么能唆使她俩互相去争呢?再说,在亲戚之间争夺财产,是最无聊,最不道德的事。金银财产固然重要,但人的志向、品德更重要啊!”

    谢弘微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了他视“金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的高贵品格。管仲承责愚公谷齐斗堆金,难买丹诚一寸真。

    ——晏几道

    管仲是公元前7世纪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把齐国治理得欣欣向荣,使其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

    一天,齐桓公外出打猎,发现了一只梅花鹿,策马急追。追着追着,进了一个深深的山谷,梅花鹿也不见了。齐桓公见这山谷怪石嶙峋,树林蓊郁,流水淙淙,不知是什么地方。忽然,他看见有一位老汉背着柴禾,迎面走来,便在马上欠身招呼说:“老人家,请问这是什么地方?”

    那老人应声说:“这是‘愚公之谷’。”

    齐桓公听这名字,觉得很奇怪,就说:“老人家,我看这里的山水不错,怎么起了个‘愚公之谷’这样的怪名字?”

    老人回答说:“是我的乡邻用我的外号为这个山谷命的名。”齐桓公说:“老人家,我更不明白了,我看您虽然白发苍苍,但是身体还很硬朗,说话十分清楚,乡邻怎么给您起了个这样奇怪的外号呢?”老人皱起眉头,说:“唉!说来话长,因为我办了一件蠢事。”齐桓公下了马,问:“老人家,能说给我听听吗?”老人放下背上的柴禾,告诉他说:“我家住在这个山谷里,养着一头母牛,几年前母牛生了小牛,养大后牵到集市上卖掉,买了一匹马驹。一天,一个坏蛋闯进我家,说‘牛不能生马’,就把我的马驹子拉走了。乡邻听说,都笑话我是傻老汉,就叫我‘愚公’,把我这里叫做‘愚公之谷’。”齐桓公听明白了,说:“这事实在办得太傻了,您干吗让他拉走马驹呢?”

    第二天,齐桓公把这事告诉了管仲。管仲听完,非常严肃地站起身来,整了整衣襟,然后跪拜在齐桓公面前,说:“主公,臣下请罪了。在愚公之谷里发生的事,完全是臣下的责任!”

    齐桓公十分奇怪,说:“您一直在帮我办理国家大事,此事与您何干,怎么能揽这个责任呢?”

    管仲说:“那老翁一点都不傻。在巧取豪夺的恶势力面前,他把马驹子让人拉走,保个身家安全。这说明他认为现在社会混乱,上年纪的人没有安全感,也没有地方好说理,我的责任就在这里了!”管仲停了停,更加严肃地说:“假如我们将国家治理得像尧舜时代那样安定,哪里会有这种欺骗抢劫的事情发生呢?即使发生了,老人家也必定不会让他拉走。”

    齐桓公听着,频频点头。管仲说:“我从这件事,觉察到自己政事的过失,我一定想办法解决社会秩序的混乱问题,严惩恶人,让百姓们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孟孙请回秦西巴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刘禹锡

    孟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特别喜欢打猎。那年秋天,又到了山林果实累累、野兽出来觅取冬储食物的时节,这也是打猎的好时候,孟孙带着一帮人马出发了。

    忽然,孟孙发现前方树丛中有一大一小两只鹿,他喜出望外,策马就追。那两只鹿发现了动静,飞快地跑起来逃命,孟孙哪里肯放过它们,猛追不舍。这时,小鹿渐渐体力不支,落在后面,孟孙扔出一个套圈,把小鹿捉住了。他高兴极了,告诉他的随身部属秦西巴,说:“今天运气真好,逮住了这只鹿。你先把它装进笼子里,待会儿回家宰了,吃新鲜鹿肉。我再去追追那只大的!”说完,一挥鞭子,又往前追去。

    秦西巴把鹿笼往马背上一捆,翻身上马就往回走。他想:我一定要妥善地把小鹿送到家,瞧今天主公多高兴啊!正走着,忽然听到身后有蹄声,而笼内的小鹿也挣扎着哟呦地叫。秦西巴回头一看,啊,那只大鹿正在十几丈外的地方跟着呢,是母的!秦西巴调转马头要追,那母鹿转身就跑。秦西巴想:我哪能追得上啊?把这只小的好生送回家吧!他转身往回走,可是母鹿又跟上来了,远远地“呦呦”叫着,笼子里的小鹿也不停地挣扎叫闹。秦西巴听着听着,心中实在不忍,就把小鹿放了。小鹿飞快地跑到母鹿身边,回头望他一眼,两只鹿一起跑了。

    孟孙回到家,就向秦西巴要那只小鹿,可是一听秦西巴把鹿放了,不禁勃然大怒!他把秦西巴鞭打一顿,赶出了家门。

    孟孙正在生气,他的夫人一手捧着简册,一手拉着孩子出来了,说:“夫君,我正在教孩子读书,不知为何前厅这般吵闹?”当她知道孟孙为秦西巴生气的时候,又问:“不知秦西巴为何将鹿放了?”孟孙说:“他说母鹿跟在身后一路啼叫,不忍心就把它放了。你说气人不气人?”夫人一听,望了儿子一眼,便安慰说:“夫君息怒,秦西巴有此不忍之心,似乎可以原谅。我带孩子回房去了。”说完,领着孩子离开了。

    孟孙望着夫人和孩子的背影,品味着夫人这“不忍之心”的话,突然有所感悟:是啊,秦西巴有对鹿的不忍之心,自己便把他赶走了,这对吗?再说,自己想到的,只是鹿肉的美味;秦西巴想到的,却是不忍心母鹿和小鹿生死分离。一个有爱物之心的人,一定也有爱人之心,自己却把他赶走了,错了,错了,大错了!

    孟孙对这件事想了好几天,最后决定:把秦西巴请回来。秦西巴一见孟孙就说:“主公,我是有过错的人。”孟孙说:“不,有过错的是我。我请你回来,做我儿子的先生。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一定能当好老师!”董宣办案不诿过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败德,为下则危身。

    ——吴兢

    董宣是东汉光武帝的大臣,一生诚实正直。一次,光武帝派他出任北海王的丞相,他刚到任就有一个老婆婆哭哭啼啼来告状,说:“五官掾公孙丹无缘无故杀了我儿子,请大人给我做主!”

    董宣一听是人命大案,就立刻派下属水丘岑调查案情。原来,公孙丹家盖房子,巫婆说必须用一个人的尸体填奠地基,新房才能避邪,于是发生了这个案件,凶手是公孙丹父子。

    董宣大怒,处死了公孙丹父子。

    一天,水丘岑来报:公孙丹家的人不服上告。董宣问:“这家人怎么样?”水丘岑说:“公孙家族过去依附过王莽,还内通海贼,现在经常仗势欺压百姓,扰乱治安。”董宣说:“把他们都收押看管起来,按律治罪。”但是水丘岑在办案过程中,处理偏重,处死了30多人。

    这事闹大了,朝廷把董宣以及水丘岑等一批办案人员召到洛阳京都讯问,并判决董宣等人量刑不当,处以死刑。

    董宣冷静地面对这一判决,在狱中等待着行刑的时刻。但是董宣在大臣中一向有好名声,因此有些官员便备办好酒好食前来与他诀别。董宣见了却生气地说:“退回去!我董宣生平从不吃人家的酒席,何况是在这样的时刻!”

    这时,光武帝亲自过问了董宣的案情。董宣说:“罪臣认为,汉家江山刚刚度过王莽篡夺政权的那场大动乱,要维护社会的安定,必须狠狠打击豪强大姓的胡作非为。公孙丹仗势杀人奠宅基,死有余辜,后来灭了他的族人,量刑不当,罪臣赴死,罪有应得。”

    光武帝一想:是啊,刚刚结束的那一场大动乱,不就是由于豪强大姓鱼肉百姓所致吗?难得董宣这么忠诚,应该留下来继续帮助我治理天下。况且,杀灭公孙家的族人,并非董宣的本意啊!于是,光武帝说:“赦免董宣的死罪,水丘岑等直接办案的人员,量刑不当,依原判执行。”

    董宣一听,连连磕头说:“深谢陛下的恩典。但是,行政长官一事当前,要严律己过,切不可将责任推诿给下属。水丘岑是受罪臣指派办案的,他量刑畸重,杀人过多,罪臣不能诿罪于他,请杀罪臣,赦免水丘岑等属吏。”

    董宣襟怀坦白,不诿己过的态度,使光武帝大为感动,于是最后决定:公孙丹父子死有余辜;水丘岑等量刑不当,事出有因,一律赦免;董宣一片忠诚之心,继续任用。查道采枣留钱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卢照龄

    宋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名叫查道,是一个讲信用不自欺的人。

    有一天他和仆人挑一些礼物到亲戚家去。因为忘记带午饭,半路上两人都很饿。仆人建议把送人的礼物拿一些来吃。查道说:“那怎么行呢,这些礼物既然送人,便是别人的东西了。我们要讲信用,怎么可以偷吃呢?”因此两人只好饿着肚子赶路。走着走着,路旁现出一个枣园。一眼望去,只见枣树上挂满了枣子,已经熟透了,红红的,十分招人喜爱。查道和仆人本来就饿得难以支撑,又见这样好的枣子,便停了下来,查道叫仆人拿些枣子来吃。

    吃完后,查道拿出钱来,挂在树上,仆人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查道说:“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该给钱。”仆人说:“枣园主人既然不在,我们何必认真呢?”查道非常严肃地说:“信用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无论枣园主人是不是在此,我们吃了人家的枣子,当然应当给钱。”于是主仆两人把钱挂在树上,然后继续赶路了。

    林积留字还珠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朱熹

    林积是宋朝时一位读书人。有一次,他到京城去上学,路过蔡州,天气已晚,便住在客店里。躺在床上,他觉得有什么东西垫在床铺下,他起床揭开席子一看,原来是一个布袋子,把袋子打开,他一下惊呆了,原来里面有几百粒闪闪发光的珍珠,想必是过路人丢失的。

    第二天他急于赶路,便在墙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月×日,剑浦林积曾住此处。”写好字后,他又把捡到珍珠的事和自己在京城的地址向店主一一做了说明。

    不久,那个丢失珍珠的人赶回客店,看到墙上林积的题字,店主人又告诉他林积留下的地址,才知道有人捡到他丢失的珍珠并好心招领。于是,急忙赶往京城。

    那人到了京城,按林积留下的地址果然找到了林积。林积对他说:“珠子都在,你到官府里递个文书,说明丢失珍珠的数量,我把珠子全都还你。”

    那人按林积的话办了。林积来到官府,当着府尹的面,把珍珠全部还给了那人。府尹建议两人平分,丢珍珠的人也很同意。林积坚决不肯接受,说:“我若是想要它,这些珍珠从拣到那天起,就全部归我了。”林积说什么也不要,丢珠子的人只好表示万分感谢,这才把事情了结下来。后来,林积还珠的故事传开了,人们都赞扬林积的好品德。

    周纯宁可充军也不说谎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荀子

    周纯(约1080—1129)是宋徽宗时的著名画家。他不畏权贵,诚实为画,招致充军。

    一次,开封府尹盛章办了一桌酒席,约他前来作画。因周纯当过和尚,尹盛章说:“大师善于丹青,我慕名已久,今把大师请来,请为我作幅画吧。”周纯见人办席招待,便说:“承蒙大人如此厚爱,怎敢不从命?请出个题吧。”

    尹盛章沉吟一会儿,说:“我有两句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咏的是梅,就请用这两句诗的意境,画幅梅花图吧。”

    周纯一愣:这两句不是王安石的诗么?尹盛章怎么说是自己的呢?于是他便气呼呼地说:“这两句不明明是荆公的诗么?怎么成了你的新作呢?你要我作画,就请你自己写首吧。”尹盛章万万没有想到周纯竟敢当面揭露他,脸都气青了。

    事后,好心的朋友劝周纯说:“他是大官有权有势,你怎么能拧过他呢?他说是他写的就算他的吧,不必要和他认真,你给他画了就算了。不然,你可吃不消呀!”周纯感谢朋友的关心,说:“事实总是事实,怎么能歪曲呢?不管尹盛章的权势有多大,我宁可充军,也不违心地说瞎话!”

    朋友只好叹息着走了。后来,尹盛章为了报复周纯,果然找了一个借口把周纯充军到惠州去了。周纯坦然处之,毫不后悔。

    诸葛亮诚请降职

    非直谅多闻之人,不能得直谅多闻之友。

    ——申居郧

    三国时,蜀军中有个参军叫马谡,喜欢自吹自擂。刘备在临终前曾对承相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是,诸葛亮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还认为马谡不仅擅长辞令,而且还很有才气,常与他海阔天空地彻夜长谈。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挥师北伐曹魏,向祁山进军。蜀军军容整齐,赏罚严肃且号令分明。天水、南安、定安三个郡县相继叛魏,响应蜀军,使关中引起巨大震动。

    为此,魏明帝曹寄睿又坐镇长安,派部将张邰率5000人马救天水、抗蜀军,并派曹植驻扎郿城,随时准备会师。诸葛亮闻讯后,料定张邰必定要抢夺街亭这个交通要道。于是,诸葛亮问:“谁敢领兵去守街亭?”“末将愿往!”马谡盛气凌人,当下即立了军令状。

    诸葛亮命他为先锋,拨25000精兵归他统帅,又派了王平作为他的辅佐,共守街亭。临行前,诸葛亮一再嘱咐马谡,要他提高警惕。同时还建议:最好多架些栅栏,多设置些障碍,只要牢牢地守住就行了。

    到了街亭,马谡没有把诸葛亮的话放在心上。王平主张在马路总口下寨。马谡却自以为是,不听王平劝阻,执意要把蜀军分兵两路,在山上安营扎寨。结果,魏军来到马谡守军的山下,切断水源,阻绝所有下山的道路,接着又命弓箭手向山上放箭,蜀军无法冲下山来,都惊慌起来,纷纷丢掉武器,四下逃窜,致使街亭失守。刚刚夺取的天水、南安、定安三郡全部丢失,重归曹魏。诸葛亮北伐,第一次进攻祁山宣告失败。

    回到汉中,诸葛亮见到逃回的马谡,心中后悔不已,连声叹道:“都怪我固执己见,当初不听先主的劝告,才至于此,这完全是我的罪过啊!”

    于是,他立即传令,将违反军令、严重失职的马谡斩首。接着,又向后主刘禅上书道:“丢失街亭,虽然马谡有责任,但实属卑职用人不当造成的。为此,臣请求给自己贬职三级。”居功不傲、严而律己的马援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

    马援,字文渊,是东汉初期的名将。最初他依附于陇西的隗嚣,后归顺刘秀,参加攻灭隗嚣的战争。不久调任陇西太守,平息了羌人的入侵。南征北战,屡建战功。被授予“伏波将军”。

    马援居功不傲,谦虚谨慎,传为佳话。

    一次,马援打了胜仗,率军胜利凯旋,将要进城,许多老朋友前来欢迎慰劳他。欢迎人群中,有一位素有谋略才能而名闻朝野的人,名叫孟冀。马援一见,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于是便对孟冀说:

    “你是一个很富有谋略的名臣,我本期望听听您的金玉良言,指出我的努力方向,您怎么反而像普通人那样说起客套话来呢?从前的伏波将军路博德设置七个郡,才加封了几百户。现在我功劳微薄,却享受三千户赋税的领地,实在深感惭愧。这样功小赏大,我真担心用什么行动来报偿!您该用什么谋略来帮助我呢?”

    孟冀摇了摇头,说;“我还没考虑到呢。”

    马援见此情景,接着说:“如今匈奴、乌桓还在扰乱北方,我打算主动请求出征。困难当前,大丈夫应战死沙场,用马草裹着尸体回来埋葬罢了,怎么能安然地在家里等着寿终正寝呢?”

    马援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已是62岁高龄的人,仍率兵征战在沙场,最后因病死于疆场。孟冀赞叹他时说:“真是一心建功立业的男子汉。”

    马援不仅严于律己,也严于告诫自己的亲属。

    马援哥哥的两个儿子,常喜欢在别人背后议论人家的过失。他很生气,立即写信告诫他们。信中说:“我希望你听到人家的过失,能像听到你们父母的名字那样严肃对待。耳朵可以去听,但嘴巴不可以去乱说。好议论别人的长短,拨弄是非,是最可恶的行为,我很讨厌它。我宁愿去死,也不愿听到子孙有这种可恶的行为。我之所以这样叮嘱你们,就像母亲叮嘱一个将要出嫁的闺女一样,目的是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的告诫。”

    后来,他的两个侄儿果然没有辜负他的告诫,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成为了被人们称赞的好后生。唐太宗诚下“罪己诏”

    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朝末年,李世民随父李渊起兵灭隋,建立唐王朝。李世民封为秦王,任尚书令。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让位,称太祖,李世民继皇位,称为唐太宗。

    唐太宗不仅善于纳谏,精于用人,而且他能比较自觉地以国家法律约束自己,一旦发觉自己的做法违背了法律还能认真进行检讨。

    一次,有个叫党仁弘的大将,做广州都督时,贪污了上百万的钱财。这件事被人告发后,主管司法的大理寺,将他依法判成死刑。可是唐太宗以往很器重党仁弘,认为他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舍不得杀他。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取消了大理寺的判决,改成撤销职务流放边疆的处分。处理之后,唐太宗心里很不安,感到自己出于个人感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做得很不应该。于是他把大臣召到金殿上,心情沉痛地向大家检讨说:“法律是皇帝按照上天的旨意批准制定的,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因为私念,不守法律,失信于民。我因私念袒护党仁弘,赦免了他的死罪,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

    有些大臣正想宽慰唐太宗几句,但唐太宗说完以后却当场宣布,为了这件事,他将亲自到京城的南郊去,住草房,吃素食,向上天谢罪三日。

    这一下,满朝的大臣都吃惊了,感到唐太宗为这点事,竟然要这样做,太过分了,于是便纷纷跪下劝阻。丞相房玄龄对唐太宗说:“皇帝是一国之主,生杀大权是皇帝掌握的,陛下何必把这件事看得这样重,内疚自贬到这种程度呢?”

    唐太宗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劝说、宽慰而原谅自己。他自责地说:“正因为皇帝是掌握生杀大权的,才更应该慎重认真,严格地按照国家法律办事呀。而我却没有听从大理寺依法判决的正确意见,反而不顾法律,一意孤行,这怎么能原谅自己呢?”

    天快黑了,唐太宗见大家一直跪在地上阻拦,硬是不让他去郊外,便感慨万分地说:“你们不要跪在地上了,快起来吧。我决定暂时不到郊外向上天谢罪了。但是,一定要下诏书,把自己的罪过公布于天下!”说着就毅然拿起笔来,写了一道“罪己诏”。唐太宗在“罪己诏”中检查说:“我在处理党仁弘之事上,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赏罚不明,处理得不公正。”唐太宗向大臣们宣读之后,立即下令,将他的“罪己诏”向全国的臣民公布。张说不做假证开心见诚,无所隐伏。

    ——《后汉书·马援列传》

    张说,唐代人,武则天称帝后,他是宰相魏元忠部下的官员。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不替权奸作伪证陷害忠良的行为,表现出高尚的品格。

    公元690年,武则天即位以后,最宠幸“两张”即张昌宗和张易之。这两个人十分奸佞,权势很大,满朝文武都怕他们三分。可是宰相魏元忠却不把他们放在眼里。魏元忠还在洛州当刺史的时候,张易之的一个仆人仗势欺人,残害百姓,洛阳官员因他是张易之的人,谁也不敢处置他。魏元忠知道了此事,就把他抓起来打死了。张易之怀恨在心。魏元忠当了宰相以后,武则天想把张易之的弟弟张昌期任命为长史,一些大臣为了迎合武则天,都称赞张昌期能干。魏元忠却说张昌期不适合当此重任,武则天因此就没有提拔张昌期。

    因此,张昌宗、张易之把魏元忠视为眼中钉,千方百计想把他除掉。他们就在太后面前诬告魏元忠,说魏元忠曾经在背后说:“太后老了,不如跟太子靠得住。”武则天一听大怒,就把巍元忠抓起来,打进了监牢,还要亲自审讯他,并且要张昌宗、张易之当面对证。

    张昌宗怕此事败露,又想出一个毒计,想找一个假证人陷害魏元忠。他们想来想去,最后物色到魏元忠部下的官员张说。他们派人把张说找来,逼迫他答应此事,并答应他事成之后,不仅给他重赏,还要提拔他。张说明知魏元忠冤枉,但是又害怕他们的权势,虽然答应了,但思想斗争得很厉害,他知道这将关系到他个人的生死存亡。

    第二天,武则天上朝,召集文武官员、太子和宰相,要张昌宗和魏元忠当面对质。魏元忠没有此事,坚决不承认,二人争论起来,半天没有结果。于是张昌宗就对武则天说:“魏元忠部下的张说就听到过这些话,可以把他找来作证。”武则天立刻传令让张说进宫。官员们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听说张说要上朝作证,大家都非常担忧。一个叫宋璟的官员见到张说,对他说:“此事关系甚大,千万不要附和奸臣,陷害好人啊!一定要说真话,即使得罪了太后,被流放,脸上也光彩。一个人的名誉是最可贵的。”还有一个叫刘知几的史官也提醒张说道:“不要玷污你的清白,不要连累后代子孙呵!”

    张说听了大家的一番话,心里拿定了主意,胆气也壮了起来。他神情严肃不慌不忙地上了朝堂。

    武则天问他说:“你听到魏元忠诽谤朝廷的话了吗?”

    张昌宗在旁边威胁张说说:“不要害怕,赶快大胆作证!”张说一见这种情景,就势向武则天说道:“陛下请看,在陛下面前,他还敢这样胁迫我,可以想见他在宫外是怎样霸道了。我不能不说实话了,我确实没有听到魏元忠说过反对陛下的话,是张昌宗逼迫我来做假证人的。”

    张昌宗一见张说变了卦,气急败坏地叫了起来:“好你个张说小子,你是魏元忠的同谋犯。”

    武则天是个聪明的人,听了张说的话,明知魏元忠的确冤枉,但她又不愿让张昌宗他们下不了台,就斥责张说说:“你真是反复无常的人。”并下令把张说也抓起来。

    事后,武则天又多次派人审讯张说,可是张说已经横下一条心,坚决不作伪证。武则天虽然没有抓住魏元忠谋反的证据,但还是撤了他的职务,又把张说判了流放罪。不久,宰相张柬之和一官员趁武则天病重,夺了禁卫军兵权,把张昌宗和张易之等都抓了起来,把武则天也赶下了台。

    吴隐之饮泉自誓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晁说之

    吴隐之,字处默,东晋时鄄城人。隆安年间,吴隐之被任命为广州刺史、龙骧将军、假节,兼平越中郎将。

    当时的广州地区已开发得比较快,又是个群山接连大海,奇珍异宝出产丰富的地方。据说一小箱子的珍宝就可以供几代人的花费。虽然那里常有瘴气传染病,使人们对此很恐惧。然而,任广州刺史又是个引人注目的肥缺。头几年,先后的几位刺史大都贪污受贿,到卸任时都满载而归。

    东晋朝廷想要革除广州的这些政弊。决定任命吴隐之任刺史。

    吴隐之赴任途中,一天到了广州城北的石门。当地有条北流叫做“贪泉”。据说,这贪泉的水是喝不得的,只要一沾嘴唇,就会在心里萌生无底的贪欲。有的还说,前某任刺史,多年廉洁自爱,只因误喝了“贪泉”水,结果犯了贪污罪。

    对这些议论,吴隐之不置评论。他带着妻子和随从来到泉边,径直俯身从泉中舀了一杯水,当众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泉,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说,古人称这水叫贪泉,喝一口会有想得千金的欲望,然而,如让伯夷叔齐来喝了,他们的节操是始终不会变的。

    果然,吴隐之说到办到。到任后,对自己及家属督责更严。他的生活很简朴,只有青菜或干鱼下饭,同时经常教育他的亲属和部下,不能铺张浪费,更不能占用公家一点便宜。他除了维持简单生活而外,一切收入都缴给公库,对政务则是不辞辛苦,昼夜操劳,严明法纪。

    吴隐之为官几年,广州地区繁荣昌盛,民众康乐。百姓们称他是一心为国为民的“清官”。他卸任北归时,除了带来的简易行装外,几乎没有什么添置。

    他的妻子买了一斤沉香,打算回去后换点钱贴补生活,被吴隐之发现了,他问明情况,将沉香投入江中。

    吴隐之严格要求自己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扬。许衡不动无主黄梨忠信谨慎,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

    ——王符

    许衡是由宋朝进入元朝的,在元世祖时先任国子祭酒、议事中书省,后拜为中书左丞。

    还是宋元交替时夏季的一天,许衡同几个旅伴一起赶路。头上是火辣辣的太阳,照得眼前白花花的,往四周一望,看不到一棵树可以遮阴。他们已经整整一个上午没见到一个人影,没见到一口水井了。几个人,从头到脚都像是水洗的一样,汗水把衣服都浸透了,嗓子都像要冒烟一样。

    “哎呀,怎么连一点儿水的影子也见不到啊?”一个人说。

    “是啊,这时候如果能喝到一杯茶,花多少银子我都舍得。”另一个人说。

    许衡边喘着粗气边说:“这一带,前不久刚刚打完一场大仗,几十里不闻鸡鸣犬吠,百姓不知都逃到哪里去了……”他说不下去了,觉得嗓子冒火,呼出的气都热乎乎的。

    又走一阵,一个人耐不得寂寞,说:“你们听说过吗?当年汉末的时候,曹操带领数万大军顶着烈日行军,军士们一个个唇焦口燥。忽然,曹操扬鞭指着前面说:‘你们看,前面乃是黑压压乌森森一片梅林。’说得众军士口内生津。”另一人接过话头:“真有那么一片梅林就好了——”他说着往前面一指,忽然,他的手停在空中不动了,话也不说了,因为他看见远处隐隐有树影。

    别人也看见了,众人加快脚步奔去。

    嘿,真的是一棵树,比梅树还好,是一棵梨树。树身高大,枝叶茂密,树下浓阴一片。最引人的还是那缀满树枝的颗颗黄梨。

    众人跑到树下,顾不得乘凉,纷纷摘梨,摘下来急忙往嘴里送,一时谁也顾不得说话。

    吃得差不多了,众人才注意到,许衡在一处阴凉地坐着,树上的梨,他竟碰也没碰。

    “为什么愣着?”有人拍拍许衡的肩膀,“摘梨啊,还等着别人送吗?”

    许衡轻轻摇头,只是撩着衣襟扇凉。

    “怕是累得动不了吧?给!”有人说着将梨递给许衡。许衡没接,转过头皱皱眉。

    那人举着梨说:“吃吧,是好梨,又甜又脆,吃几个解解暑气。”

    “这梨怎么能吃呢?”许衡说。

    “这梨怎么不能吃?”好几个人同声说,眼睛打量手里的梨。

    “我不是说梨。”许衡说。

    “那——”

    “我是说,梨的主人不在,我要买梨来吃,钱都无处付给。不付钱吃人家的梨,那不就同偷吃一样了吗?”

    听许衡这么—说,有人笑了:“咳,这是大战场之内,连个人影都不见,还有什么梨主啊?你不吃,这些梨也许白白烂掉呢!”

    许衡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即使梨没有主,我自己可有心。宁可梨烂掉,自己不能欺心。”

    又一个人说:“吃几个梨,又算得了什么大事,何必如此认真?”许衡说:“事无论大小,都有是非曲直,怎么能因为事小就不诚实呢?小事不诚实,大事怎么能诚实呢?”

    别人都不说什么了,也没人再劝许衡吃梨,都自己找阴凉地方坐下或躺下。有的人还把手里的梨偷偷地丢到草丛中了。

    休息一气,众人觉得不像刚才那样焦热干渴了,就站起身来继续赶路。

    有人因为刚才摘梨、吃梨,看着许衡,有点觉得理亏,就自我解嘲似的说:“刚才的事,幸亏没有谁看见。”

    许衡笑一笑,心里说:“有人看见,还用得着诚实吗?”

    许衡的行为告诉人们,诚实,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该做的,没人看见也要做;不该做的,没人看见也不做,人前人后一个样,这才是真正的诚信。

    周处诚而改过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

    周处,字子隐,宜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以南)人。

    周处少年丧父,不满20岁时,其体力就超过常人,喜好跑马打猎,不拘小节,随心所欲,而且放荡不羁。所以乡里人都十分厌恶他,把他看成是一大祸患。

    当时,阳羡一带连年遭水灾,据说是因为河里有一条蛟龙在那里兴风作浪,致使水患不断;在阳羡南山上又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下山为害人和牲畜。

    这样,乡里人就把河里的水患、山上的虎患和人间的周处称作当地的三大祸患。大家编成一首民间的歌谣:“河里有水患,山上有虎患,周处在人间,凑成三大患;三患不消除,百姓咋安然?”

    周处知道了人们对他这种怨恨和讨厌以后,立下了发愤改过的决心。但是,他又怕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信任,于是去向乡里的尊长请教。尊长便对他说:

    “乡里的人们把你和南山上的猛虎、长桥下的蛟龙称为三害,你如果能除去这三害,那就是为大家做了件大好事,到时人们怎么能不信任你呢?”

    周处听了尊长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他想,既然自己被人们深恶痛绝,自己就应当以实际行动为民除害,以取得人们的信任。于是,周处带上刀箭进山去把猛虎射死了。接着,他又投入水中与那蛟龙搏斗。周处和蛟龙搏斗在一起,一会儿沉下去,一会儿又浮上来,一起一伏地在水里游了几十里,经过三天三夜,周处终于把蛟龙杀死了。可是,人们不见周处返回,以为他也死了,大家非常高兴地互相庆贺。有人还说,三害皆除,大家可以安居乐业了。

    周处回到家乡,听说乡里人不仅欢庆猛虎、蛟龙被除,同时也欢庆他一同死去了,才知道自己过去的作为,使乡里人憎恨到多么严重的程度。于是,周处带着无限愧疚的心情,到吴兴郡去找当时很有名望的陆机、陆云二人指教。

    周处把自己如何斩杀虎蛟的经过及人们欢庆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陆云。尔后,他十分痛切地说:

    “阳羡的三害我已除去了两害,可乡里人还在庆幸我的死去,心里很是难过。”接着又说:“我一心想改正以前的错误,可白白耽误了这么多年,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陆云说:“乡里人憎恨的是你过去的行为。现在你虽然把猛虎、蛟龙这两害除掉了,但人们还希望你把过去的错误也彻底除掉啊!三害全除,这才是皆大欢喜呢!”

    陆云见周处有所领悟,但脸上仍有难色,就又热情地鼓励他:“古人重视朝闻夕改,‘知过之谓智,改过之谓勇’,你既然有斩蛟杀虎的勇气,又何愁对自己的错误不能改过自新呢?”

    周处回到家乡以后,发愤上进,好学不倦,讲究节操,举止言行都做到忠信克己。一年后,他终于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州府也见他是个有志有勇的人物而争着聘用他。

    周处受聘后,先后在东吴时任东观左丞、无难督办职,在晋朝时任过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御史中丞等职。后来还驰骋沙场,成为了英勇善战的将领。

    周处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能从善如流,真诚改过,终于成为新人的精神为后人传为佳话。

    戚景通严律己过

    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

    ——魄征

    戚景通是明朝的一名武将,诚实而且廉洁,办事雷厉风行,很得人们的称赞。一次,他推荐一名武士担任官职,事后,这位武士带着100两银子,向他表示谢意,他非常生气,说:“我是为国家推荐贤才,没想到你拿银子相谢,这可是俗人的举动,难道我看错了人不成?”那武士十分惭愧。

    朝廷信任戚景通,派他担任“江南运粮把总”,负责监督江南各地的运河口岸,将国家征收到的税粮装船,然后运向北京国库“太仓”。一天,一位官员带上一包银子到戚将军府上,说:“把总,这是您应得的‘羡余’,请清点查收!”

    原来,当时有这样的规定:官府在征收税粮时,还要征收一种附加税,来支付运粮时的劳务费用,叫“加耗”;加耗如果用不完,可以分给各级官吏作补助费,叫“羡余”。

    戚景通拒绝收这笔羡余,说:“我是朝廷任命的江南运粮把总,收‘羡余’就容易发展成侵吞公粮公款!这钱我不能收!”

    当一批税粮已经装船待运的时候,有一名属员来报告:“这批税粮的总数,和账簿上的数目对不上,怎么办?”戚景通很着急,问:“总数差多少?”属员说:“粮食已经装船,打上封条了,具体数目说不清。”

    戚景通说:“打上封条就不好卸下来重新计算了,但是这件事一定要查清。”他想了想,告诉属员:“你带上账本,随船去北京,卸货进国库前,再作一次核对。”属员说:“把总,那可不好,那不就在上司面前暴露我们的过失了吗?”

    戚景通说:“我自任职以来,一心一意为国家做事,从来不敢推诿自己的过失。现在真的出事了,我宁可随时接受处分,也不能欺骗别人,欺骗自己!”

    一直在旁商议事情的张千户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把总,让我带上几百两银子,随船去京,卸粮时,发现税粮短缺多少,立即用银子交齐,就可以不承担责任了。”

    戚景通笑了笑,说:“我为了诚实对待公家,不惜承认自己的过失,接受处分,怎么可以用这种方法文过饰非欺骗他人呢?”

    满载税粮的船队,从江南起航了,几个月后,在北京卸货运入国库时,对着账簿核对,果然发现有短缺,戚景通受到了降职处分。后来弄清了原因,不是他的责任,又官复原职。戚景通虽然一时受了委屈,但他襟怀坦白,严律己过的精神,一直受人称赞,并且熏陶了他的儿子戚继光。张纲磊落讲真情为国之本,在乎忠信;古人去食去兵,信不可失。国家兴废,莫不由之。

    ——李延寿

    明朝成化年间,广东肇庆地区的地方官员张纲犯了错误,被布政使(省行政长官)陈士贤罢了官,遣回原籍务农。一天,他又被官府传了回去。

    讯问他的人,一个是刑部员外郎李行,一个是巡按御史徐同爱。他们问:“陈士贤现在拘留候审了,他私开国库的事你知道不知道?”

    张纲听了,十分奇怪,连忙说:“陈大人开国库是赈济灾民。不久前,岭南暴雨成灾,江河横溢,老百姓死的死,伤的伤,幸存的人饥寒交迫,陈大人开仓赈灾是救民爱民之举呀!”

    李、徐二人没想到张纲说出一番好话,就说:“你不觉得陈士贤不报朝廷批准就开仓是犯法吗?”张纲认真地说:“饥民嗷嗷待哺,若待官府层层上报,再层层下批,那可就要饿死好多人了,陈大人果断开仓急民之困,怎么能说是犯法呢!”

    李、徐二人没想到张纲句句为陈士贤辩护,便换了一个话题说:“你被陈士贤免了职,难道你心无遗憾吗?”张纲一听问到了自己的事,便严肃地说:“我本是地方小吏,办错事触犯了法律,被陈大人免职,实在是我自己的过失,不敢怨恨陈大人。”

    李、徐二人说:“你若乘此机会出来作证陈士贤开仓自己捞了一大把,我们可以给你官复原职。”张纲“呀”地一声站了起来,说:“二位大人呀!我虽已是一个平民,但岂能昧了良心,做出那种颠倒是非的事呢?”

    李、徐二人一拍桌子,说:“陈士贤给了你什么好处了,竟敢包庇他?来人,拉下去打!”

    张纲被打得死去活来,但还坚持说:“我决不以个人恩怨灭了公义,诬陷陈大人!”

    李、徐二人眼看张纲不能利用,就把他关了一段时间以后放了。他们编了陈士贤一套罪状,把他押解回京。后来,陈士贤死在半路上。

    张纲没有官复原职,因为他不诿过诬陷别人。但他出狱后,就处处打听,为什么李、徐二人要罗织陈士贤的罪名。后来才知道,是太监韦眷在捣鬼。陈士贤死讯传来,张纲十分悲痛,就向朝廷上书,说:“市舶太监韦眷在广州主持对南洋各国贸易时,接受番人贿赂,受到广东布政使陈士贤的严肃处理,因而挟嫌报复。刑部员外郎李行、巡按御史徐同爱慑服于韦眷的权势,参与制造了这起冤狱。我冒死举报,实在是不能忍受忠廉之士含冤莫白,而奸佞之徒继续蒙蔽圣上啊!”

    结果,韦眷之流被罢免,陈士贤的冤案得到了平反昭雪,张纲光明磊落不诬人的美德,载入了史册。张岱自写墓志铭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待人,妻子疑之。

    ——杨泉

    张岱,字陶庵,生活在明朝末年的清朝初年,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

    张岱出生在明朝一个世代为官的贵族家庭里,从小过着纨绔子弟的豪华生活。那时候,他成天穿着华丽的衣衫,骑着高大的骏马;家中有娇妻美妾,身边跟着俊俏的男童;吃喝嫖赌,走马打猎,他样样精通;逛戏园,买古董,玩花鸟,他全是行家。提起张岱,没人不知道他是天下出了名的浪荡公子。

    直到张岱50岁那年,平地一声惊雷震碎了他的美梦:清朝军队的金戈铁马一路席卷而来,推翻了明朝的天下。

    国破家亡的悲剧,终于使张岱清醒过来,他决心痛改前非,要做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这时候,明朝的许多官员和著名文人看到大势已去,都剃了头发,留起长辫,投降清朝,做了新贵人。而张岱却发誓不做亡国奴,他披散头发,独自一人跑进深山隐居。他昔日的一些朋友和熟人劝他顺应潮流,归顺清朝;清朝的官员们听说了他的大名,也屡次派人来请他出山做官,他都坚决拒绝了。

    张岱自己建了一座残破的茅屋,过着野人般的生活。常常连着几天无米下锅,只得靠野菜度日。他听说一些朋友在反清的秘密斗争中牺牲的消息后,曾几次想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表示自己对故国的忠诚。但是,一件未完成的事业使他放弃了自杀的打算。原来,他正在编写一部记述明朝历史的传记著作,他想通过这部书的写作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后来,他终于饿着肚子写成了这部巨著,取名叫《石匮藏书》,成为一部研究明朝历史兴衰的重要文献。

    在写作《石匮藏书》的同时,张岱还写了不少文章和诗歌。在这些作品中,他不仅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愤,还沉痛地回顾了自己昔日的腐朽生活,表达了深深的悔恨心情。

    张岱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感动了很多人,大家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都称赞他是一位有骨气的民族义士。后来,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纷纷私下传阅他的文章和诗歌,把他当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但张岱自己却从没有原谅过自己过去的错误,仍然常常写文章检讨自己。

    有一天,张岱的茅屋里来了位不速之客。这人姓施,是张岱多年不见的一位老友。张岱一见他,惊喜交加地喊道:“施兄,原来你没有死!我听说你在嘉兴一带参加起义,已经战死了呀!”

    来人笑了,说道:“我隐姓埋名多年才躲过了追捕。现在眼看老得不行了,临死前,怎么也得来看老朋友一眼啊!”他看了看张岱披散着的长发,笑着说:“怎么,你老兄还敢留着头发不剃呀,不怕清兵砍你的头吗?”

    张岱哈哈大笑道:“我是山中一野人,与世隔绝,谁要让我留清朝的辫子,就让他把我的头也拿去!”

    接着,张岱请朋友坐下,自己出去准备饭食招待他。

    姓施的朋友随手拿起桌上一篇尚未写完的文稿,只见上面赫然写着《自为墓志铭》一行题目,他连忙一行行读了下去。张岱在这篇自己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中,又一次回顾了昔日的腐朽生活,深刻地检讨了自己的过错。

    等张岱进屋的时候,姓施的朋友正拍着桌子说:“好文章啊!”他转过脸来对张岱说:“当年陶渊明、徐文长自写墓志铭,为后人仰慕,没想到你老兄也有这样坦荡的胸怀和气魄啊!”

    “施兄过奖了,我哪里能与前代的伟人们相比,只不过是东施放颦罢了。”张岱淡淡地微笑着说。

    “不过,有一点我赞同。你不该在文中过分地自责,那都是多年前的往事了,年轻时的过错记一辈子就可以了,难道死后还要让后人去议论吗?你这些年做了这么多好事,现在人们都敬佩你的忠贞节义,你又何必败坏自己生前的清名呢?”朋友诚恳地劝说着张岱。

    “施兄不知,我之所以苟且偷生,活到今天,正是为了痛改前非,弥补昔日的过错。我时时提起过去,就是要让世人看到:一个有罪之人是如何改过自新的。”

    “说有罪太过分了吧,你生于显贵之家,像你那样生活的官宦子弟并不少见。”

    “施兄你想想看,那时国家已经风雨飘摇,官场一团腐败,而我辈却只知醉生梦死,不知发愤图强,这不是罪过,又是什么?这些年来,我常常想,自己前半生有罪,如今所剩的光阴已经不多。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短处统统揭发出来,让后人记取教训。说实在的,写这篇墓志铭时,我也因为私心,几次中途停笔。可后来一想到这些,还是准备继续写下去,一直写到死的那一天为止。”

    说完,张岱举了举手中的酒壶,说:“不提这些了!你看,这是我珍藏多年的好酒,今日咱们老友重逢,喝他个一醉方休可好?”

    姓施的朋友也从背囊中取出一只野鸡,说着:“喏,这是我路上向猎人买的,你怕是也好久没闻到肉味了吧?咱们来个野鸡美酒宴,看看能不能比得上你昔日的山珍海味!”

    两位朋友哈哈大笑。他们都好久没有这样痛快过了。

    王华拾金不昧

    信,言合于意也。

    ——《墨子经》

    王华是明朝人,他从小就憨厚、诚实,7岁那年拾金不昧的故事远近传扬。

    一天,王华和母亲打了招呼后,就高高兴兴地和小松、小明来到村后玩儿。小松、小明在捉蜻蜓,王华就坐在树下乘凉。

    这时,急匆匆地走来一位年轻汉子。他背着包袱。因急着走路,浑身湿漉漉的。他走到水渠边。两手捧起水,洗了洗脸。然后转身走到大树下,坐下歇歇脚。

    小松、小明追赶蜻蜓愈走愈远,坐在树下的王华觉得无趣,也站起来,追扑蜻蜓去了。王华回头往树下一看,年轻汉子已闭着眼睛睡起觉来。

    中午了,王华听见妈妈呼唤的声音,想起该回家吃午饭了。他路过大树下,发现年轻汉子已经走了。可是,在他睡觉的地方,留有一个红色的包袱。王华心想:这个包袱可能是刚才那位大哥哥丢的。里面包着什么东西?他想打开看看后再作决定。他打开包袱,里面包了好几层,包的是两根黄澄澄的金条。

    王华重新把包袱包好,坐在树根下,守在包袱旁边,等待那位大哥哥回来。

    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仍不见那位大哥哥的身影。王华想:我在这里看着包袱,如果碰到大人,看我是小孩,把包袱抢走怎么办?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王华拿着包袱,走到有小草的浅水渠边,把包袱放在水里,用手拨拉一些小草盖上,直到自己觉得看不出破绽为止。然后又回到大树下,坐在树根上,假装打瞌睡。又等了很久,王华突然被一个陌生的声音叫醒:“小弟弟,你在这里睡觉,看到过一个包袱吗?”

    王华睁开眼睛,仔细看了看来人,认出是上午那个在这里睡觉的人,心里很高兴。但为提防冒领,他想问个明白。

    “大哥,你的包袱是什么颜色的?”

    “是红棕色的。”汉子用手比划着,说明包袱的形状、大小。

    “里面有什么东西,让你急成这个样子?”

    “不瞒你说,我们家乡发洪水,家里房屋被洪水冲掉。这次去舅舅家借来了一些钱,准备盖房,买种子种地。”

    “钱,多少钱?”王华问道。

    “不是钱,是两条黄金,用几层布包着。”

    王华问清楚了,这个包袱确实是他的。于是带着他来到水渠边,拨开小草,一个红棕色的包袱沉在水里。汉子拿起包袱,打开一看,两条金子都在。他激动地握着王华的小手说:“谢谢你,小弟弟,你救了我们全家的命呀!”

    正在这时,小明跑来叫王华回去。他听到这种情况,看到汉子高高兴兴离去的背影,就对王华说:“你怎么这样傻,把包袱还给他?!”

    王华说:“我爸爸说,拾到别人的东西要归还,这才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走,咱们回家去!”说完,拉起小明向家跑去。

    李秀成直谏实言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国语·晋语》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危机:韦昌辉发动叛乱,杀死杨秀清及其部下两万多人。翼王石达开因与天王洪秀全意见不合,一气之下竟率领部队离开了天京;天王洪秀全一意孤行,重用同姓安王洪仁达、福王洪仁发。满朝大臣对洪氏兄弟十分不满,纷纷向李秀成反映。刚刚被任命为副掌率的李秀成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他清楚地记得,在金田起义时,洪秀全在花州胡以晃家中被清军围困,正值危难之际,自己亲自领着部队救出洪秀全,洪秀全为报答恩情,任命自己为副掌率。他明知自己能力不强,但一直信任和重用自己。目前,在国中无将、朝中无人的情况下,还把自己选进领导核心。可面对着当前形势,他是以国家为重,还是保护自己的乌纱帽呢?这时,他想起了童年时父亲常教导他的话:做人要诚实,心正,光明磊落。在这事关太平天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自己应该挺身而出,冒死直谏。

    第二天上朝时,他面奏天王洪秀全。他说:“当前要扭转天国危机,必须肃正朝纲,明正赏罚;向地主征收赋税;起用翼王石达开;免去安王和福王的职务。”

    李秀成这一主张,得到了满朝文武官员的支持。但他却得罪了天王洪秀全。天王一气之下,免去了李秀成的官职,宣布退朝。

    李秀成被罢官了,他不仅没有灰心,相反,他觉得自己做得对。洪秀全对他这一举动,完全在意料之中。回到家后,夫人听说这件事,责备他说:“你太诚实过分了,像你这样的人,有几个不吃亏的?”李秀成严肃地看着夫人说:“月亮,要做十五的月亮;说话,要说心里的话;做人,要做诚实的人。这样,我心里坦然,吃亏也愿意!”

    几天后,李秀成出于对天国的关心,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又重新写了一个奏章,一方面送给天王洪秀全,一方面抄送朝廷文武百官传阅。在满朝文武大臣的请求下,天王洪秀全经过反复考虑,认为李秀成冒死直言完全是为了他,是为整个天国着想的。于是,他采纳了李秀成的意见,重新恢复了李秀成的职务,削去安王和福王的爵位,同时派人去请翼王石达开回来共秉朝政。

    李秀成恢复工作后,在挽救太平天国危机中,尽了自己的力量,尤其此次直谏,在全体大臣中广泛流传,成为佳话。詹天佑买马车夫高论而相欺,不若忠论而诚实。

    ——王符

    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他先后指挥了塘沽、天津间的铁路铺轨工程,完成了滦河大桥工程和著名的京张铁路工程。

    詹天佑一心想着发展中国的铁路事业,从不考虑个人的享受。他还常教育青年要克己奉公,诚恳待人,不要沽名钓誉。

    1914年,他被提升为粤汉铁路督办。按他的官职,也考虑到他工作的需要,政府准备给他购买一辆汽车。可他为了节约工程经费,以把钱用到铁路建设上去,坚决不同意为他买汽车,而是用自己的钱买了一辆马车。他坐着马车,沿着铁路线,风尘仆仆地往来奔走。

    有人说:“督办坐马车,太不气派了!”

    詹天佑却笑着说:“什么气派不气派!要气派,我连马车也不坐了,干脆买一辆自行车骑骑,又方便又自由,又锻炼身体!”

    詹天佑有5个儿子,都是学铁路工程的。他的第二个儿子文琮从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回国后,立即参加了修建奥汉铁路的工作。主管人员按照规定,将文琮的月薪定为100元,可是詹天佑不同意,只许定70元。大家觉得这样很不公平。詹天佑向大家解释说:

    “就算不公平吧,这也不是让文琮多拿钱的不公平。我自己的儿子宁可少拿一点,这样,我说话办事才能让人家信服!”

    有一次,詹天佑听说自己一个在铁路上做事的侄儿占用了公款,非常生气。偏俯有人看在他的面子上,想把事情包庇下来,詹天佑更加怒不可遏,立刻派人拿着自己的名片去找主办的官员,一定要公事公办,不许徇私枉法。结果,这个侄儿被关押了几个月,直到把亏空的公款全部还上,才得到释放。

    彭德怀改诗

    信用是一种现代社会无法或缺的个人无形资产。诚信的约束不仅来自外界,更来自我们的自律心态和自身的道德力量。

    ——何智勇

    彭德怀(1898—1974),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丰功伟绩。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彭德怀元帅一生不仅功勋卓著,而且素以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在人们心目中享有极大的声誉,有很多故事被广为传播,其中,实事求是改诗句的故事,曾在红军中传为美谈。

    那是红军长征刚刚到达陕北吴起镇时,敌人骑兵十个团在后面紧紧追了上来。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毛主席指示彭德怀,一定要打退敌人的追击,绝不能让追兵进入革命根据地。

    彭德怀召集高级将领反复研究了敌我态势,战术上做了周密的布置。在彭德怀的亲自指挥下,在民兵的配合下,粉碎了敌人的追击,保卫了革命根据地。

    党中央、毛主席十分高兴,为了表扬彭德怀这一功劳,毛主席亲笔题了一首诗,叫卫兵骑马连夜送给彭德怀。

    彭德怀听说毛主席派人送信来,立刻到指挥部门口接信。打开一看,是一首给自己的六言诗,诗是这样写的:“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彭德怀看后,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披衣起床,在院子里踱来踱去,陷入沉思,他想:毛主席对我的评价太高了。这次击退敌人骑兵的猖狂追击,如果没有毛主席的英明指示,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如果没有红军各位高级将领的周密研究,互相配合,要取得胜利也是不可能的;还有红军战士的英勇杀敌,顽强战斗,老百姓和民兵的大力支持,这都是取得胜利的因素。所有这些,应该大写特写,为什么说是“惟我彭大将军”呢?不,不是呀!

    彭德怀想到这里,右手往左手上一打,自言自语地说:“彭德怀呀、彭德怀,可不能骄傲呀!我要领导全军团指战员,好好总结这次打仗的经验,叫大家要防止骄傲情绪!”

    于是,他拿起笔,把毛主席那首诗的最后一句改为:“惟我英勇红军。”

    改完后,他把诗装进信封里,这才开始睡觉。第二天早上派警卫员将原诗退还给毛主席。

    毛主席接过原诗一看,想了想,赞叹地说:“彭德怀是个老实人,不居功,好,改得好!”

    一首诗,虽然只改了三个字,却说明了彭德怀这位伟大革命家对党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实事求是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瞿秋白的自知之明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不重刑罚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班固

    瞿秋白(1899—1935),江苏常州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的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瞿秋白29岁时,就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他的文章写得十分漂亮,很有激情。他口才流利,讲话富有鼓动性,不用讲稿,一讲就是3个小时。他喜欢讲真话,对自己的缺点有自知之明,从不掩盖错误。

    在上海时,瞿秋白经常拜访鲁迅先生,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讨论写文章。鲁迅常常称赞瞿秋白文章写得好,表示要向他学习。而瞿秋白则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使鲁迅感到惊讶!

    瞿秋白诚实地和鲁迅说:“搞农民运动,我不如湖南的毛泽东,广东的彭湃;搞工人运动,我不如广东的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运动,我不如湖南的贺龙、广东的叶挺。他们才是专家,是共产党的栋梁,我只不过是一个书生罢了。”

    瞿秋白敢于在人们面前讲自己的不足,让他的一个同学知道了,那个同学对他说:“你现在是共产党的负责人了,谦虚也不能这样过分,今后谁听你的指挥呢?”

    瞿秋白听后,对这个同学说:“你知道共产党最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实事求是。我在农运、工运、军事等方面确实是比不上他们呀。如果违背了这一点,说我是一个完人,那反而让大家不信任我了。”

    “你能写一手好文章呀。”同学辩解地说。

    “会写好文章,不能说我什么都会,这恰恰说明我是一个书生,还有书生气……”瞿秋白严厉地解剖自己。

    在一次报告会上,瞿秋白给学员讲完课,走下来时,学员们围住他,都说他讲马克思主义清楚明白透彻。这时,有一个友人也笑嘻嘻地走到他面前,说:“你在上面讲,我在台下听,你讲的报告很好。我觉得你在宣传马列主义方面,还是很有权威的。”

    瞿秋白停住脚步,看了友人一眼,又看了看大家,想了想说:“说到宣传马列主义,我比李大钊、陈独秀等差远了。早在五四时期,他们就大声疾呼地宣传改造中国,必须采取马列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搞无产阶级专政,而我,当时还没有真正接受马列主义呢!”说完,头也不回地朝前走去。

    瞿秋白不说假话,敢于在别人面前解剖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襟怀坦白、忠诚老实的高贵品质,堪称实践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早期楷模。刘琦“绝情”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以自诬,外不以自欺。

    ——《人生珍言录》

    刘琦是一位特级残疾军人。为抢救烈火中的小女孩,大火烧掉了他的耳朵、鼻子、嘴唇和头发……从此刘琦的身躯留下了严重的残疾,然而,身残志坚的刘琦并没有就此向命运屈眼,他从严酩的现实中重新奋起,顽强拼搏。硬是用残臂缚着墨笔,用鼻尖贴着纸面,不屈地从事文学创作,颤颤抖抖地写出了一个个字,一篇篇文章,至今,他已奉献给人们80多篇共60多万字的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被人们誉为“保尔式的钢铁战士”。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谁不追求生活的甘甜,又有谁不憧憬美好的爱情,而刘琦在自己的生活中,却演出了一段“绝情”的故事。

    原来刘琦在入伍前曾和一位姑娘相爱了5年。姑娘对刘琦爱得那么甜美,爱得那么痴情。刘琦负伤时,姑娘正在合肥,接到电报。她日夜兼程赶到兰州,守护刘琦6个月。她不怕脏,不嫌丑,照顾他,安慰他,此时此刻,刘琦多么需要心爱的姑娘呀!爱,是对抗死亡的特效药剂!

    可是,刘琦终于始而痛苦继而心安地作出抉择。他对姑娘说:“我对不起你!我要是过去的刘琦,咱们就永远相爱,可是现在的刘琦已经是身残容毁,决不能牵累你一辈子,不能让你为我做出牺牲。你应该去另觅知音。”

    姑娘哭着说:“不,我离不开你!”

    为了姑娘的前途和幸福,刘琦故意对她冷淡,甚至粗暴地骂她,赶她。

    姑娘的心里是痛苦的,然而她也深深地懂得这位“钢铁战士”的苦心,临别前,刘琦依然心情平静地劝她不要和他通信,感情上不要藕断丝连,尽快地把他从记忆中抹掉。

    姑娘沉默了许久,嘟哝道:“我买件纪念品留在你身边吧!”

    刘琦却坚持说:“不,作为朋友,你已尽了最大努力,你远离我,我内心才能平衡。”

    姑娘走了,带着沉重的脚步走了,回到安徽后,姑娘一连给刘琦写了三封信,还寄来了一台录音机,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姑娘啊!刘琦几十天不言不语,他强忍着悲痛,没有给她回信。刘琦是一个“绝情”的人,因为他不希望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刘琦又是个高尚的人,因为他心里追求一个更高的目标。邓增其认错威与信并行,徳与法相济。

    ——苏轼

    邓增其,原是河北省武安市贺赵小学五年级学生。1986年1月8日在扑灭山火的搏斗中被烧伤,抢救无效,光荣牺牲。河北省教委、共青团河北省委授予他“舍身护林小英雄”称号;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年报》社联合授予他“中国好少年”光荣奖。生前,邓增其就以刻苦学习、热爱劳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艰苦朴素、诚实勇敢的突出表现,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

    有一次,增其的母亲去给住在邻村的姐姐“做满月”。增其想念姐姐,也跟着去了。

    到了姐姐家,正赶上村里请来戏班子唱大戏。对于山区里的孩子来说,能看一场戏或电影可不容易,何况增其又非常喜欢看戏呢!于是,增其就在姐姐家住下了。

    两天半后,增其回到学校,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问:“这两天你怎么没有来上课?”

    “我……我……”增其支支吾吾地说不上来。

    “到底怎么啦?”

    “俺爹、俺娘全去我姐家了,家里没人做饭。”增其怕说出实情被老师批评,就吞吞吐吐地撒了个谎。“以后可不能这样了,听见了吗?”老师说了几句,让他走了。

    增其从办公室出来,松了一口气儿,庆幸自己看戏的事儿没被老师发现。可他又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对:作为一个红领巾,应该诚实,说谎是可耻的。他想向老师承认错误,但又始终鼓不起勇气。一连二三天,增其总感到不安,处于矛盾之中。“算了吧,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就行了。”有时这种心理占了上风。“有了错误不承认,这是错上加错。”有时,这种心理又占上风,最后,他还是勇敢地敲开了老师办公室的门。

    “老师,俺说谎了,上次我爹没去俺姐家,俺跟俺娘去了我姐家,俺是因为看戏才没到校上课……”增其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着头说。

    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反而和蔼地说:“做人办事应该诚实,你这样做就对了,犯错误不要紧,只要能承认并且改正就行。”

    在班里,老师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增其诚实、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直到这时,邓增其才真正感到浑身轻松。傅显忠对人民忠诚谓为信然。

    ——《三国志·诸葛亮传》

    傅显忠是河北省玉田县三里电村的一位基层干部。1945年参加革命,1946年入党,1990年5月26日病死。

    傅显忠不居功、不自傲,凭着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实践了自己一生做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诺言。

    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50年代,他拿着纸糊的喇叭;60年代,他拿着铁皮喇叭;70年代,他开始对着麦克风,认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社会主义。他常说:“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搞宣传。”每天早晨6点,他就播天气预报,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接着就是表扬村里的好人好事.批评歪风邪气。在他管的广播和黑板报里有党的建设,有经济建设,有移风易俗,有群众生活。麦收时他讲防火,入冬他讲防煤气中毒,冬闲时他提醒村民不要赌博,逢红白喜事他让大伙抵制旧风俗。

    I987年,傅显忠的健康大不如前了。他拄着拐棍,拖着残腿,一步挪三寸,可他还是一站一挪地去写黑板报。每写几分钟,站在凳子上,腿酸疼得站不住,只好下来歇歇。这一上一下,不知要摔多少次。1988年“三八”前夕,他出庆祝妇女节的黑板报,又从凳子上摔下来。侄孙子心疼地劝他别干了,辞去这差事享几天清福。傅显忠说:“傻小子,你知道啥,三爷是党的宣传员,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坚持宣传啊!”

    1990年4月,身患重感冒的傅显忠一天吃不下几口饭,可他还是坚持搞宣传,书写爱国卫生宣传月的标语。一字一字,手在颤抖,30条标语400多字,他硬是抱病写了一白天又一个晚上。标语写完了,他也躺倒了,再也没有起来。一个月后,他就和终生热爱的宣传事业永别了。弥留之际,他把侄子、侄女叫到床前。

    “三叔是党的人,一辈子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我手头只有5元7角4分钱,要交最后一次党费。你们怨三叔不?”

    大侄子傅永听到这儿,再也忍不住哭声,抽泣着说:“三叔,快别说了,您老留下的比啥都宝贵,您让我们晚辈觉得光荣,走到那儿都能挺着胸脯走路啊。”

    傅显忠在人前人后常讲,做一个诚实而有觉悟人的道理,并说到做到,被人们称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1969年以前,他担任队里的会计,后来又转为保管。一会儿管钱,一会儿管物,可说是有实权的人。可老人家去世后,人们清点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全部财产是一床破被褥、几件旧衣裳、一床旧毛毡、一件旧羊皮袄,一尊老花镜、一副毛主席瓷像、两个纸箱、三个麻袋,麻袋里装的尽是他写的广播稿和村里的旧账本、旧报纸。

    他住在村委会,来人去客都由他接待。修农机具的、演电影的、搞喷灌的,人来人往。每次招待客饭,他从不作陪。他爱吸烟,但从不吸招待客人的烟。他每天都把招待客人剩下的烟锁起来,下次再用。

    队里实行工分制,大家给他定了每天8分。他知道后执意不肯,给自己定了最低分——4分;后来实行干部补贴工资制,他每月只拿个27元的最低标准。1985年,县里奖给村里一笔奖金。分完后还剩11元,经大家讨论后同意给他。他知道自己“抗议”也无效,只好存下了。直到临终前,特意向后任会计交代说:“这11元钱是集体的,不是我的,一定把它冲回到集体的账上去!”

    人们在怀念这位老人时,心中无不怀着深深敬意。华盛顿诚实认错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颜之推

    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的首都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华盛顿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做个诚实的孩子。

    一天中午,华盛顿的爸爸从外面回来,带回一把精致的小斧子。爸爸随手将斧子放在门边,就去做自己的事了。

    正巧,小华盛顿看到了这把小斧子,斧刃闪闪发光,斧把光滑合手。他拿在手里越看越喜欢,心想:这么亮的斧子究竟快不快呢?他很想试一试。于是,便带上这把小斧子飞快地跑到后院的植物园里。

    小华盛顿选中了一棵细小的樱桃树,学着大人砍树的样子,举起斧子,用力砍了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小树立刻被拦腰砍断了。

    小华盛顿高兴得又蹦又跳,连声称赞:“这小斧子,太锋利了……”忽然他看到了地上的树叶,心里不禁一哆嗦:“坏了,这不是爸爸最喜欢的樱桃树吗?”他连忙拣起砍断的树枝,与树干对上茬,又用绳子小心翼翼地绑好,心中祝愿着:“小樱桃树,你一定要长上活好。”

    小华盛顿知道自己闯了祸,就赶紧跑回家,悄悄地把斧子放到了原来的地方,躲在自己小书房里,忐忑不安地捧起一本书,假装读起来。

    几个小时后,爸爸回来了。当他经过植物园时,一眼就看见他最心爱的樱桃树被砍断了。这可是他从远方选来的新品种,好不容易移到这里,正在好好地生长,怎么被人砍断了呢?爸爸顿时大发雷霆。回到家里,他把仆人和园丁都叫到面前训斥了一顿,并要把砍树的人追查出来。仆人和园丁吓得心惊肉跳,连连申辩道:“庄主,这棵树真的不是我们砍倒的……”

    一直躲在书房的小华盛顿看到这情景,心想:如果我不承认是我砍倒的小樱桃树,万一错怪了别人,那多不好啊!他连忙站起身,快步走出来。可是刚走到书房门口,又停住了脚步,他转念一想:如果我承认了,爸爸一定会责备我的,说不定还要打我呢。

    怎么办呢?他坐在床边犹豫了,难道就让仆人和园丁因我受冤枉吗?不,不能!小华盛顿终于大胆地走到爸爸面前,低着头,红着脸,惭愧地说:“爸爸,别再追查了,树是我砍的,我错了,您就处罚我吧!”并向爸爸说明了砍树的经过。

    爸爸沉思了好一会儿,忽然转怒为喜,他把小华盛顿搂在怀里,用手抚摸着他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为你的诚实而高兴,你能勇敢地承认错误,做一个正直的人,比我的一百棵樱桃树宝贵得多,因为诚实比什么都重要!”

    小华盛顿把爸爸的这些话牢牢记在心上——做人首先要诚实。恩格斯释疑鸭嘴兽巧伪不如拙诚。

    ——颜之推

    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科学问题上,恩格斯从来都十分严谨、诚实,追求真理,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不管时间过了多久,都会坦诚改正。

    1843年夏天的一个清晨,太阳冉冉升起,空气是那么清新、宜人,大地潮湿,纤尘不起。恩格斯和一位朋友相约去普鲁士的郊外散步。在途中,看见一位农夫手里拿着一个蛋,恩格斯好奇地想:这是个什么蛋啊?怎么是个软壳蛋呢?恩格斯走上前去向这个农夫询问:“先生,请问这是什么动物的蛋?”那人说:“这是一种叫鸭嘴兽的哺乳动物所生的蛋……”

    还没等那人把话说完,恩格斯不禁哈哈大笑起来,说:“先生,您别跟我开玩笑了,鸭嘴兽既然是生蛋的,就不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不会生蛋的,难道连这点起码的生物学常识我都不知道吗?”

    后来,他偶然读到有关鸭嘴兽的书籍,才解开了这个谜。原来鸭嘴兽是世界上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兼有从卵生动物向哺乳动物过渡的性质。母兽生下的不是幼兽,而是软壳蛋,这时母兽像鸟一样地孵卵,经过10天左右,幼兽便会破壳而出,从母兽腹部濡湿的毛上舔食乳汁。这时,恩格斯开始为他当初自以为是的言行感到内疚和不安。于是,他以此为教训,更广泛地钻研科学知识。

    虽然,这算不得什么大问题,但是,恩格斯却不肯轻易放过自己。他经常向朋友们说起这件事,每提起一次,总是检讨一番:“我怎么会因为鸭嘴兽生蛋就说它不是哺乳动物呢?”恩格斯还把这种动物作为一个特例写进了他后来的巨著《自然辩证法》一书。

    这件事过去了很久,恩格斯对自己当初缺乏知识而造成的认识上的错误还牢记在心。50年以后,即1895年,他给一位朋友回信,在谈及朋友对价值概念的理解时,又提起了这件事。他在信中写道:“但愿你对价值概念的阐述,不要像我一样,事后向鸭嘴兽道歉,请求它原谅!”巴甫洛夫尊重实验结果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范晔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被誉为“生物学无冕之王”。

    一天,巴甫洛夫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带着他近日做的实验报告,来到实验室。

    “您好!亲爱的老师。”这个学生眼里闪着喜悦的光芒。

    “看你这么高兴,是不是实验有了新发现?”

    “亲爱的老师,经过长时间的实验,我可以证明,动物在长时间饥饿以后,仍然会有消化液体流入空空的消化道。”这个学生说着,拿出了全部实验记录及分析结果给老师看。

    “不太可能有这样的事。”巴甫洛夫断言道。

    学生从巴甫洛夫的实验室出来后,又继续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反复验证,实验结果与前次是一样的。他又带上实验数据和图像曲线来见老师。

    “不会有这样的事,我找不出它分泌的作用来。”巴甫洛夫又一次否定了学生的实验结果。

    这个学生毫不灰心,回到自己的实验室,再次做更深入的实验研究,实验得出的结果,仍然和前两次一样。于是,他又来找老师。

    “现在,我还没有了解这种分泌的作用,所以,我绝不会同意你的看法!”巴甫洛夫认真地说。这个学生留下自己的实验报告,走了。

    巴甫洛夫沉思着:学生的实验结论到底正确不正确呢?我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他认真看了学生留下的实验报告,然后开始了实验。他在饥饿的狗面前,一动不动地坐了整整一昼夜,没讲一句话,没吃一口饭,仔细观察着图像曲线的变化。

    实验终于结束了,他得到的数据和曲线与那个学生的实验结果完全相同。巴甫洛夫沉思着,突然,兴奋得大声喊起来:“你们是正确的!你们胜利了!”他高兴得胡子都颤动起来了,一溜小跑地来到学生的实验室,还没有进门就说:“你的实验结果是对的,我恭喜你,我认为你的博士论文已经准备好了。”

    这个学生原以为拗不过这位蜚声世界的老师,听到老师的话,他内心感到无限的快慰。他说:“老师,我现在更崇敬您在科学事业上的‘固执’精神了,因为您的‘固执’是以坚持尊重事实、服从事实为前提的。”盖达尔诚实报告真相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傅玄。

    ——《傅子·义信篇》

    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了粉碎白匪的叛乱阴谋,红军游击队派老共产党员丘蒲克和14岁的小战士盖达尔前往敌人后方执行任务。

    一路上,丘蒲克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小盖达尔。这天,天刚刚亮,盖达尔醒来,揉了揉眼睛,见丘蒲克仍在站岗,就说:“大叔,您又是一夜没合眼了,您快去睡吧,我来放哨!”

    丘蒲克已经好几天没睡觉,实在是太疲劳了,就说:“好吧,一定要注意敌情,别走开。”说完,就躺倒在地呼呼地睡着了。

    盖达尔趴在草丛中,警惕地注意着周围的情况,过了好久也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迹象。中午很热,太阳高悬在头顶,一丝风也没有,真难熬啊!他瞧瞧自己浑身的汗水和泥尘,心想:这会儿不会有白匪的,要是到那边小河里洗个澡,该有多舒服啊!

    他看了看熟睡的丘蒲克,又观察了一下四周,见没有任何情况,于是站起身,急忙跑到不远处的小河里洗了个澡。

    当小盖达尔爬上岸刚穿好衣服,忽然传来一声喊叫:“哈哈,你跑不了了。”唉呀!敌人摸上来了,我得赶快去救大叔!他刚跑了两步,只听“砰砰砰”一阵枪声,丘蒲克倒下了。

    “大叔!”盖达尔大喊一声,泪水夺眶而出,此刻白匪发现了盖达尔,一拥而上抓住了他。白匪恶狠狠地问:“小孩儿,你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在这里?”

    盖达尔怒视着白匪,不说一句话。白匪头子说:“给我搜!”敌人七手八脚地搜起来,从他身上搜出了一张白军军校的身份证,这是出发前,队长交给盖达尔作掩护用的。“噢,自己人,你是从红军那儿逃出来的吧?滚吧!”

    盖达尔寻着路,向游击队营地走去。一路上他想着丘蒲克大叔的惨死,悔恨极了。

    他想:大叔一再叮嘱我要警惕,我却疏忽大意,不但上级交给的任务没完成,连大叔也牺牲了。我可怎么办呢?回到游击队可怎么向队长汇报呢?如果把事实真相说出来。队长以后还会信任我吗?游击队的战友们会原谅我吗?也许我会被开除的,再也不能留在游击队里了。隐瞒真实情况吗?他想:“不,我一定要做一名诚实的游击队战士,把这里发生的一切,毫不隐瞒地报告队长。让游击队作好战斗准备,消灭白匪,为大叔报仇!”

    盖达尔回到游击队营地后,向队长和战友们详详细细汇报了事情的经过,认真检讨了自己的错误。

    大家都为失去丘蒲克而万分沉痛,过了好一会儿,队长转向盖达尔严肃地说:“你的错误是严重的,可是已经牺牲的人是活不过来了。你应该永远记住这个血的教训,要像丘蒲克那样去生活,去战斗!”

    由于盖达尔诚实地报告了所发生的一切,游击队提早作好了战斗准备,成功地歼灭了这股白匪。后来盖达尔在战斗中屡建功勋,成长为一名红军指挥员。国内战争结束后,他成了一名作家,又坦率地向读者讲述自己十四岁时那段难忘的经历,人们都称赞他不向组织隐瞒事实真相的诚实态度。

    张循不贪他人功

    为政的官员们,必须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墨子·公孟》

    武则天做皇帝时,御史张循宪奉旨到河东一带视察、处理问题。有些问题顺利的解决了,可是有一个问题把张循宪难住了,他束手无策。怎么办呢?他向当地的官员询问:“这里有没有善于出谋划策的能人?”

    “能人,善于出谋划策的?”有一位官员说,“有一个张嘉贞,曾经做过一段平乡县尉,因为有过失被贬官为民了。这人能力、才干确实是很强的……”

    “曾经有点过失没什么,是要能帮我出主意把事情处理妥当就好。”张循宪这样说,立刻派人把张嘉贞请来了。

    张嘉贞确实有才干,听了张循宪说的事情,立刻拿出办法,片刻之间难题迎刃而解。

    张循宪又惊又喜,想了想就对张嘉贞说:“我想给朝廷上一奏章,能否请你待我起草?”

    张嘉贞并不推辞,提笔写了一道奏章。张循宪说:“我一定想皇帝推荐你,让你得道朝廷的重用!”

    回到长安,张循宪叩见武则天皇帝。他先奏报了视察河东的情况和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最后就提出了那件曾束手无策的事情。

    听了这件事,武则天说:“此事确是棘手,应当如何处置,需仔细斟酌……”言下之意处理不了也不为过失。

    “这件事情已处理完毕。”张循宪说。

    “噢?是怎么处理的?”武则天很感兴趣。

    张循宪就把处理办法即结果奏报一番。

    “好,好!”武则天满意地笑了,“卿家真是不负朕望。有这样的御史,诚属难得。好,朕会记住你的功劳!”

    “其凑陛下,”张循宪说,“这件事情不是臣处理的,那时臣已束手无策。是别人出的主意,臣只是按那主意办的。”

    “那么,是谁出的主意?”

    张循宪就把请张嘉贞的事详细奏明。

    “能虚心求教,采纳好的主意,这也是一大长处。”武则天说。想了想又问:“卿家一路巡视,对地方吏治与民情多有体察,对今后治世有没有什么想法啊?”

    听这一问,张循宪立刻将奏章呈上,说:“有,臣有奏章才此。”

    看罢奏章,武则天的眼睛都瞪大了。一是对奏章的欣赏,二是对这奏章出于张循宪之手感到惊奇,张循宪平时也没这么高的见解啊。

    “所奏见解高超,建议精当,说理透彻,文笔犀利。想不到卿家近来的见解大有进步啊……”武则天笑容满面。

    “启奏陛下,”张循宪忙说,“这奏章不是臣的手笔……”

    “唔,我说你平时没有这么高的见解嘛。是谁的手笔?”武则天问。

    “就是臣刚才说的张嘉贞。”

    “为何不早说明?”

    “奏章如果不对圣心,臣就不说了。”张循宪笑了,武则天也笑了。

    “陛下,”张循宪说,“今日,臣来见驾,第一件大事是要保荐张嘉贞。臣已经对他说过,一定要推荐他,让朝廷重用。”

    “依卿之见,保荐他任什么职?”

    “臣于张嘉贞相比,真是又如天壤之别,就把我的官衔让给他吧!”

    武则天又笑了说:“爱卿,对功劳不揽,对荣誉不揽,老老实实说明那是别人的。说过保荐贤才就全力保荐,竟肯让出自己的官衔,如此诚实可信的人,朕怎么会用了他而不用你呢?”

    武则天经当面考察,任用了张嘉贞位监察御史,将张循宪提升为司勋郎中。

    说保荐就保荐,这还容易做到,然而保荐别人取代自己,实在是不容易。对皇帝表示赞许了的事情,如实说明功劳,荣誉不属于自己,如此诚实也实在是不容易。鲁宗道敢说实话说话实在,办事实在,为人实在,没有不使人信服的道理。

    ——《呻吟语·诚实》

    鲁宗道是北宋真宗皇帝最为赞赏的一个大臣,因为他一贯忠诚老实,为人直率,而且敢于在皇帝面前说真话。因此,宋真宗就把鲁宗道的大名刻在朝廷大殿的红漆柱子上,以示赞赏。

    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后,他的儿子仁宗即位。但仁宗当时只有12岁,所以许多朝廷事务都要依赖于他的母亲,即皇太后章献进行处理。

    当时,京城里有户大地主,名叫陈子城。他因为平白无故地打死了一个雇工而畏罪潜逃,在外面避风头。此案上奏之后,仁宗大为震怒,马上下令告示百姓,悬赏捉拿逃犯。

    但是没过几天,情况大变:宫中传出消息说,要停止对陈子城追捕。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陈子城通过有权势的说情人,用巨额贿赂买通了内宫这条路子。尽管知情人对此事竭力隐瞒,但后来还是传到了当时担任副宰相的鲁宗道耳朵里。他立即朝见皇太后,说:“太后,陈子城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大富豪,朝廷不应该庇护他。否则,将大大损害朝廷的威望。”

    皇太后听了这番话后很不高兴,心想:你这么一个区区副宰相,竟敢这般贸然地来责问我!因此,她板着脸反问道:“你怎么知道他是个大富豪呢?”

    鲁宗道毫无畏惧地回答道:“如果陈子城不是个大富豪,他怎么会有那么多的钱托人说情,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法道,能打通关节一直到内宫里来呢?”

    听鲁宗道这么一说,皇太后才开始意识到停止追究陈子城杀人案事关重大,弄得不好真会有损朝廷的威严。所以,她不得不下令法司从速办案,从重处理。

    皇太后在鲁宗道直谏时觉得很生气,但是事后冷静下来还是觉得鲁宗道为人不错,处事谨慎,对朝廷一片忠诚。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鲁宗道后来还多次受到皇太后章献的提拔和重用。

    哥伦布寻求新航路

    富兰克林诚实治电学

    藤野严格要求周树人

    卓娅坚持独立完成作业

    任人以信坚守律则

    解阳讲信义智传君命

    燕昭王以信招才

    蔺相如冒死完成重托

    孔僖敢做敢当

    宋弘教人诚实守信

    高允不做违心事

    李沆不奏密报

    子皮让相扶子产

    娄师德荐才

    魏文侯排谗信乐羊

    秦孝公诚信用卫鞅

    腹醇信守墨家原则

    萧何谏刘邦任将才

    张释之执法中渭桥

    祖逖信守渡江誓言

    武则天信用徐有功

    寇准坦言国家大事

    何叔衡秉公改错判

    王季思诚以任事、诚以待人

    马寅初敢说真话

    张爱萍诚招天下将

    诚律己身襟怀坦白

    杨门五代信守忠廉家风

    诚实无欺的谢弘微

    管仲承责愚公谷

    孟孙请回秦西巴

    董宣办案不诿过

    查道采枣留钱

    林积留字还珠

    周纯宁可充军也不说谎

    诸葛亮诚请降职

    居功不傲、严而律己

    的马援

    唐太宗诚下“罪己诏”

    张说不做假证

    吴隐之饮泉自誓

    许衡不动无主黄梨

    周处诚而改过

    戚景通严律己过

    张纲磊落讲真情

    张岱自写墓志铭

    王华拾金不昧

    李秀成直谏实言

    詹天佑买马车

    彭德怀改诗

    瞿秋白的自知之明

    刘琦“绝情”

    邓增其认错

    傅显忠对人民忠诚

    华盛顿诚实认错

    恩格斯释疑鸭嘴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