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帝国的背影-争霸天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彭城会战

    刘邦一路走,一路收编,这种“采蘑菇的小姑娘”式的作业方式之后,刘邦整合了各路诸侯的势力资源,并正式进入了楚国和中原交界地带的政治中心——洛阳。

    不管古今中外打仗都有一个传统,就是必须有一个名头,“师出有名”也就是发动战争的大旗、大鼓。说白了就是找一个借口。

    一个借口的成功之处就是要看被忽悠的人的反应速度,如果人家一下子就反映出来了——这绝对是个借口,那么这就是制造借口的人的失败。相反,一个成功的借口,只要被忽悠人短时间反应不过来就是一个好的借口。

    一个成功的借口,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最好是表明自己被逼无奈,实在是没有办法才这么做的。你要不那么做,我就不会这么做,意思就是把责任推到对方那里,和自己没关系。

    刘邦想要和项羽争天下,也得有个借口!所以这个时候搞一些政治秀是必需的。对于演戏,刘邦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演员,专业到哭戏从来不用眼药水的程度。

    关于这个借口,刘邦集团里早就有人想好了,这个人就是张良。张良打出为义帝复仇的借口。

    关于群众演员,张良当然是高薪诚聘,他认为能让人信服的群众演员,必然是在外表和年岁上都占优势的人,这时,一个白胡子老头就出现了。

    某一天,总之是人很多的某一天,这个白发苍苍的老头颤悠悠地走到刘邦跟前,刘邦要做的只是接台词,并且台词也是事先就已经准备好的。

    既然张良的借口是义帝,老人自然要说起义帝,先是说义帝以前多好多好,我们在这位义帝的英明领导下,群众过着多么幸福平安的生活。这是前话。

    作为一出成功的戏,冲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接下来,老人又说道,自打那万恶的项羽来后,我们不仅没好日子过,他还专权把义帝给架空了,最后居然还暗中害死了义帝,这哪里是一个臣子所为啊!再说,义帝对你刘邦多好多有知遇之恩,你现在成了一方诸侯,却不思报答义帝的恩情,为他报仇雪恨,跟项羽去拼命,窝在这儿算什么。人不能忘恩负义啊!

    这虽然是戏,但说得却也没错,项羽是杀了义帝,并且刘邦确实受过义帝的提拔。这里外一说,替义帝报仇的重任还非刘邦莫属。刘邦这时候的演出任务主要是把群众的感情升级。

    真实情感再加上额外的作料,刘邦彻底演了一场大悲大喜的哭戏。刘邦不失时机地把自己的袍子给扯下来,感觉特像现在哪个男明星开演唱会的时候一把把衣服给撕了,惹得台下的女粉丝彻底地崩溃大叫。刘邦和男明星之间虽然隔了几千年,但是演出效果还是一样的,甚至刘邦的演出效果更好。

    刘邦一把扯下自己的袍子露出里面的白内衣,这一动作意义非常重大。第一,说明我刘邦并不是个没心没肺的和事老,义帝当年对我的恩惠,我是没齿难忘的;第二,我把白衣藏在里面,实在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因为没有人应和我或者推崇我,这确实也是我刘邦的难言之隐啊。

    刘邦这一动作,彻底让大家群情激奋。人群沸腾了,一个人的阴谋终于演变成了一群人的寄予,这的确是刘邦的高明之处。

    演出效果空前成功,对项羽的仇恨深入到了每个群众的心中。对于义帝这面人皮大旗,项羽是低估了,远远低估了,他没有想到,和他项羽较劲的从来就不是义帝的肉身,而是藏于肉身之中的一种精神。项羽虽然灭了义帝的肉身,却灭不了这种精神。

    善于煽动群众情绪,这是刘邦的匕首,那么项羽,你拿什么和刘邦斗?

    在统一理想的感召下,刘邦率大军从洛阳出发直奔项羽老家——彭城。

    据史料记载,这时刘邦统帅了大约五十多万人马,但其中真正嫡系并不多,也就几万吧,大部分都是投靠过来的诸侯部队。虽然指挥上不能如意,但胜在人多,一路上浩浩荡荡地杀向彭城。而项羽正率领主力部队在齐国作战,彭城留守兵力很少,所以刘邦没费多大劲就占领了彭城。

    首次战争的胜利让大家都有一种感触,原来项羽也不过如此嘛。但历史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如果你轻敌,那么所有的感触都是假象。他们都忘了一件事情,不是主人不厉害,而是主人不在家。

    项羽接到刘邦攻进彭城的消息时,其气愤可想而知,不是自己没想到首都彭城的安全防备,而是他没想到当今世上还有人敢攻打自己。进攻性很强的项羽认为我不去打你,你就每天阿弥陀佛了,竟然还敢来挑衅!

    让项羽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这帮人竟然在背后捅刀子,而且带头人居然是这个他一直忽略的刘邦。

    对于这一点,项羽迅速做出了反应——率领三万最精锐的骑兵回师救援,三万,仅仅三万。自信的项羽认为三万足矣,就算前面百万大军又如何!

    再来看看刘邦的五十万大军。占领了项羽的老巢——彭城,刘邦盟军真的很有成就感,大家都有一种摸了老虎屁股的感觉,原来这老虎的屁股也只是外强中干。

    项羽就这样带着他的三万人马杀了回来,大家一听你项羽居然还敢回来,居然还敢只带着三万人回来。

    虽然短兵相接不是儿戏,不是英雄主义,不是项羽的单人表演。只从数字对抗上来讲,项羽的确是太轻狂了,三万对五十万,悬殊不止一点点。但话又说回来了,对于刘邦这五十多万的人,项羽是仔细研究过的。

    五十万人是多,但在项羽看来不过是乌合之众,并且真正属于刘邦的最多也就五万人,其他的军马都是一路上收编其他诸侯的,使用和调动起来当然不方便。当年碰上秦军最精锐的黑色军团都不怕的项羽,哪里会怕这些都没打过什么硬仗的诸侯军!最重要的是,关于打以少胜多的硬仗,项羽颇有经验。

    三十万人,如果紧紧团结在一起,我还会害怕一下,可是现在这五十万大军简直就是一盘散沙,直接冲你中军肯定没问题。

    项羽运用的战术依然是以前对付章邯那一招,他带着跟他打遍天下的三万骑兵军团,直接朝着刘邦的大营冲了过去,擒贼先擒王,项羽直击刘邦的要害。

    项羽的杀气和勇猛让手下的三万将士也信心满满。整个军团杀气冲天,这些今天能在战场上冲杀的将士都是经过残酷战争筛选下来的猛将,其他人战死了,但是他们还活着……

    面对项羽的势不可挡,刘邦带着不听使唤的五十万大军焦急万分。

    更着急的人是韩信,他明显看出了己方与对方的差距,并想起了几年之前那场惨烈的战争。

    当时秦军的战斗素质已经相当高了,虽然章邯设了九道防线,但是项羽却如入无人之境,冲杀了好几个来回,而现在刘邦的五十万大军的战斗素质远不如当时的秦军。

    果然,刘邦的大营外围防线很快就被项羽强行撕了一道口子。这道口子很快就成了直逼心脏的途径,楚军的骑兵将士没有丝毫的犹豫,朝着纵深挺进,直逼军中刘邦所在。刀锋所指,汉军根本没有招架的力气。

    已经打到这个份上了,为了保存实力,韩信必须下令撤退,第一个跑的人当然是刘邦。

    一个军队的战斗素质不仅仅体现在进攻上,最重要的体现在撤退上。汉军的军事素质实在不敢恭维,韩信撤退的口令刚一下,整个部队就炸开了锅,而且逃跑方向呈四面八方扩散状。

    这样的局面,韩信是万万没有想到。本来逃跑是该先护主子的,可现在韩信根本找不到刘邦。

    没有办法,韩信只能心里默念刘老大自求多福吧。

    韩信这次的独自逃跑其实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情势太乱,根本找不到刘邦。但是这一次,刘邦却给韩信记了一个大大的负分,并且是默默记在心里的。你韩信在生死面前还是自个顾自个啊,这事也为建国后诛杀他埋下了隐患。

    韩信一跑,大部队被冲得稀里哗啦,其他还有点意志力的诸侯彻底崩溃。挡不住人家,会战前的豪言壮语早就不知道丢到哪去了,此时各诸侯生怕项羽朝自己这边冲过来。

    刘邦都跑了,我们还在这里凑什么热闹,赶紧撤吧。彭城汉军彻底大乱。

    于是,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出现了,项羽的三万人追着五十万鸡飞狗跳的大军跑。

    项羽这次的追击并不只是吓吓这没了胆的五十万大军,而是要给背叛他的人一个结结实实地教训。

    当联军被追到一个叫睢水的河边,一条河已经隔着生死。这个时候会游泳而且水性好的人就有了生还的希望,那些不会游泳,水性不好而且还被挤下河的将士们就一命呜呼了。

    当年,被项羽在此追杀和挤入河中的人数多达十几万人,据说那时河上飘满了尸体,最后因为尸体太多,河水竟然都不能流动了。

    这时候的刘邦在哪里?

    刘邦跑得快,当然没死。他在樊哙等人的拼死保护下,才得以逃生,一路上是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值得高兴的是,刘邦在逃亡的路上碰到了他两个失散的孩子。

    刘邦十分高兴,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老天依然还是厚待他的。但是没有高兴多久,后面楚军的追兵就赶上了,楚军的速度越快,刘邦就觉得自己的马车越慢。这马车慢自然是因为负重太多。刘邦环顾四周,最吃重的就成了刘邦这两个倒霉孩子了。

    刘邦很快怀疑起老天的用心。遇到两个孩子可不是什么幸运的事情,简直是累赘。生死面前,刘邦毅然决然地推下了他两个亲生骨肉。

    对于这件天理难容的事情,刘邦却并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思想挣扎,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不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他的灵魂之中了,此时的刘邦眼里只有天下,父亲的身份早已放到二线。他认为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不算输,就能东山再起。

    或许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在乱世中生存下去,亲情、友情等各种感情只能是他们生命的附属品。要天下还是感情,也许他们只能选其中一个吧!这也许就是乱世枭雄生存的法则吧!

    刘邦的心是铁打的,可是夏侯婴不是,他一看刘邦把两个孩子推下车,就立刻停车让两位孩子回到车上。刘邦见了又推下去,夏侯婴又拉了上来,这样推之,捡之,复推之,复捡之,前前后后一共演了三次。

    刘邦儿子的抗跌打能力强,也就是这个时候练就的,话外一句,这两个倒霉孩子其中一个就是日后的汉惠帝,由此看来,夏侯婴这也是保住了龙脉,当然这都是后话。

    夏侯婴这么没完没了,刘邦当然发怒了,是两个倒霉孩子的命重要还是我的命重要。但是,没等夏侯婴回答这个问题,刘邦就摆脱了楚军的追杀,这个问题夏侯婴也终究没有回答,但是这个问题却一直成为了我们的问题,是啊,之于刘邦,到底什么最重要?

    前述已经说过,汉军的逃跑路线是呈发散状的,这也就让楚军不好下手,最终放过了刘邦这条漏网大鱼。

    项羽虽然没有抓住刘邦,但是抓住了刘邦的老爹和老婆吕雉,也总算让自己能稍微出口恶气了。

    刘邦在摆脱了追兵之后,一路向北退去,沿路也收罗了一些残兵,最后一直逃到荥阳才算重新站稳了脚跟。

    这一仗,刘邦到底知道了谁是项羽。

    可怕的韩信

    上一场战争中,成功脱险的人是韩信。虽然韩信在道义上有点对不起刘邦,但正是因为这次韩信跑得快,才没有让刘邦的嫡系军团受到太大的损失。

    当得知刘邦退守到荥阳之后,韩信也带领着队伍去和刘邦汇合,不仅韩信的队伍,当时在关中留守的萧何也带领大批关中士卒和刘邦汇合。

    所以说,上面的一仗刘邦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损失。而这次之所以损失这么小,除了韩信跑得快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萧何在秦都咸阳时候收集的资料。这让刘邦万分感谢萧何,当时大家都嘲笑萧何竟然不见美女和美酒,但现在想想,当时萧何的选择是多么明智啊。

    项羽方面经过和刘邦的这一战,最终重新夺回了彭城,但是项羽并没有夺回民心,反对他的声音一直没有终止。

    尤其是齐地,在项羽走后,又开始闹独立了。他留在那边的军队完全不起作用,齐人以田横为首领重新保持了齐地的独立。项羽刚赶跑了家里的贼,后院又着火了。

    项羽之前没有想到刘邦会反,至少没有想到他会反得这么快,但更让项羽想不到的是,刘邦居然这么菜。

    刘邦轻易地被项羽击败,也让天下诸侯看到了项羽的强势,那些本来就摇摆不定的诸侯又纷纷投靠项羽那边。第一个投靠刘邦的魏王豹行动最快,这个时候的魏王豹借口向刘邦辞行,回到魏地后派兵驻守黄河边,不让汉军渡河,并公开发表声明支持项羽。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这还不是最终极的做法,更有极品的诸侯一看这种情况,实在是不好判断到底谁厉害,那么我们就联合起来共同成为第三股势力。赵国的陈余也背叛刘邦,重新让赵国独立,并与齐国的田横联合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墙头草,既不附属于刘邦,也不附属于项羽。

    刚刚被分割好的天下又开始乱了。

    刘邦的智囊团一看天下的情况又成了四分五裂,那么我们就要从长计议。刘邦集团经过认真仔细的分析之后认为,要想和项羽进行全面对抗,必须先解决身后的魏国和赵国,以免在重要的时候腹背受敌,只有解决了身后的敌人才能全心全意对抗南面的项羽。刘邦再一次地把这个军事任务交给了韩信。

    上述说过,此时魏王豹正率主力驻扎在黄河岸上,阻止汉军渡过黄河。魏王豹虽然知道刘邦的实力,但是他们之间的一条河让魏王豹壮足了胆子。魏王豹认为,只要你韩信过不了河,你又能拿我怎么办!

    韩信在一些战争中为什么能屡战屡胜,有的时候还是要从韩信的对手方面考虑。

    魏王豹这么想了,韩信也这么想了。关键是韩信继续往下想了,魏王豹却没舍得动脑子。

    韩信的大军在黄河另一岸,两军隔河相望。这个时候,韩信下令造船,摆出一副要渡河准备跟对方火拼的姿态,记住,这姿态仅仅是摆出的。

    韩信的临时演员在黄河岸边上演着苦大仇深的体力活,暗地里却让曹参购置大量的木罂缻(用木柙夹缚众罂缻而成的浮渡工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韩信的招牌招数,可惜魏王豹没有想到韩信还会用这一招。

    在体育赛事的各种大球小球上,交战双方都会彼此研究对方曾经运用过的战术,各种战术的录像常常是快进后退,后退快进着看。就像我们考研的时候做得最多的一定是真题。因为用过的招数不一定是不用的,起码我们得保证你再用的时候我们能对付得来。

    魏王豹不仅当不好运动员、学生,而且连将军也当不好,因为他根本没有好好研究韩信,或者说他认为韩信一定不会用他已经使用过的招数。

    但韩信用的确实还是那一招。

    这一次,韩信又来了一场倾情出演。魏王豹一看韩信每天造船,根本没有什么疑心。他一心在岸边等着汉军过来,好结结实实地教训一次韩信。

    这仅仅是在意淫。

    就在魏国的主力一个个都撅着屁股在黄河边上和对面的造船工人对峙着的时候,韩信下令让曹参和灌婴率主力到黄河另一个渡口,把木罂缻绑成木桴,并在上面铺上木板,建成了一座临时浮桥,趁着茫茫夜色和魏王豹的掉以轻心渡过了黄河,这一趟,韩信直接去的就是魏国的首都安邑。

    安邑很快就陷落了。

    魏王豹听到自己老巢被攻破的报告之后,气得脸都绿了,他们不是在造船吗?

    韩信率剩余的部队也乘机渡过黄河,联合曹参部队夹击魏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魏军怎么经得起这样的打击,很快魏军不敌,立刻崩溃。魏王豹也被韩信所俘。

    魏国向刘邦全面投降,被萧何置为河东、上党、太原三郡,作为诸侯的魏国实力已经永远消失了。

    魏国的消失对韩信来说是一次很大的鼓励,韩信似乎也是越战越勇。他进而向刘邦提出了全面收取中原的军事计划。韩信认为只要刘邦肯给他足够的兵力,那么以安邑为出发点,向北可以进攻赵国和燕国,向东则可以攻取齐国,向南还可以切断项羽进攻北方的粮道,这样一来,汉军就有了足够的实力和楚军对峙。

    听了韩信的宏图大志,刘邦吃了一惊,也吓了一跳。

    惊的是韩信竟然已经考虑地这么周全,而且可行,自己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猛将啊。

    吓的是韩信气势咄咄逼人,作为一个主子,有一个特别聪明的部下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看了这些情节,相信大家可能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一个成功的部下永远不能让主子害怕,就像一个下属永远不能让老板觉得有取而代之的危险。韩信犯了大忌,并且在彭城会战的时候,刘邦对他光顾着自己逃命还耿耿于怀。

    刘邦忽然感到一丝恐惧,虽然若有若无,但却真实存在。虽说自己现在还能控制他,可万一哪天自己控制不住他了,会是个很可怕的对手,到那时自己该怎么办呢!对于这段思想潜台词,刘邦掩盖的非常深。即使韩信有足够聪明的脑袋,但对于刘邦的异样,他却一点都没有察觉到,还在那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计划。

    刘邦虽然有所顾忌,但也不得不佩服韩信的远见,就现在而言,韩信是刘邦得到的一个难得的将才。

    刘邦向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韩信除了有将才,他还有野心吗?

    对于这个问题,刘邦自己回答了自己。刘邦把赵国的张耳派到了韩信的身边,一来是因为张耳以前就是赵国人,自然熟悉赵国的一切,二来就是刘邦希望能有一个人在韩信身边监督韩信。这就是刘邦对自己的回答。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下,让刘邦都感到不安的韩信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分析一下天下局势,就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项羽虽然占据着楚梁最繁华和最险要的地方,但其中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地方较多。重要的梁国北部大部地区已经是在彭越的控制之下了;楚国的一些地盘也被项羽封给了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

    前文我们提到过,由于项羽在分封上的不公平,很多人开始对项羽不满了。所以说,项羽拥有的这支队伍不管是在忠诚度上还是在战斗力上都是非常弱的,他真正能控制和把握的地方也只有彭城和江东地区而已。

    反观刘邦,他的手上掌握着荥阳、关中、汉中,和刘邦相比,项羽并没有优势。

    如果这个时候,中原的魏、代、燕、赵表明了偏袒刘邦的立场,那么项羽的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项羽如果想保住实力,必须把齐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也是为什么项羽的老巢被占领了,他仍然把主力留在齐地的原因。

    刘邦现在手中最稳固的棋子就是荥阳,而且他的势力已经影响了韩国的大部分地区。加上韩信捷报连连,魏国和代国已经被他一一搞定。四处一看,中原也只剩下了赵国。

    韩信的功绩是有目共睹的,刘邦在楚汉对决中占据的优势基本上也是韩信争取来的,对于这一点,刘邦当然深深知道。所以,刘邦现在唯一的选择只能是重用韩信。

    公元前204年,也就是楚汉相争的第三年,韩信和张耳率领两万多人开始北上征伐赵国。赵国的首都在襄国,相当于现在的河北省石家庄附近。

    看看地图我们就知道,如果韩信的军队想从魏国出发进入河北平原,必须要穿过太行山脉。但这翻山越岭可真不是容易的事情啊,因此必须选择穿越山脉的横向河谷。既然是谷,那么最大的特点就是狭小。这种狭小的山谷被当地人称之为“陉”。太行山脉中最出名的“陉”叫“井陉”。

    徒步走过这种“陉”虽然容易,但是因为作战的地方小,根本就展不开阵形,所以在军事地形上却是属于易守难攻的类型,只要一方派兵守住一面,对方是很难攻过来的。

    但是韩信还是选择由井陉穿越太行山脉,直接进入襄国的北方。

    韩信此时的敌人是陈余,对于韩信的劣势,不仅韩信自己知道,陈余更是知道的清清楚楚。当然他也明白自己的优势所在,于是率十几万人守在井陉口附近,准备抵挡韩信的进攻。当时陈余的兵力是韩信的五倍,陈余自信凭着自己的兵力优势和位置优势一定能打败韩信。

    这场战争的胜负似乎很容易就被预测出来了,但是偏偏有一个人不相信韩信会输,这个人并不是韩信部队里的人,而是陈余部队里的人。他叫李左车,是一位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将。

    李左车与韩信上一个对手魏王豹的区别就是,他研究了韩信的战术和作战方法,他想知道这个年轻的将领常常打胜仗的原因是什么。

    研究越多,李左车就越觉得这其中的学问大,越发现韩信是一位优秀的谋略家。他知道韩信最拿手的就是“欺诈战术”,所以,一切和韩信的正面冲突都可能是一个骗局。

    李左车分析过后,立刻向上司陈余建议道,您在关口率军不要主动和汉军作战,只要坚守住这里,凭着对方的军事力量无论如何都无法突破这个关口。而我只要带领三万人马,抄到汉军的后路断了他们的粮道。过不了多久,因为粮食的缺乏,汉军肯定会大乱,然后乘此机会您再出击,定能打败韩信!

    对于李左车这个建议,陈余没有采纳,他认为韩信只有区区两万人,而自己有十万人。这两军相遇,我陈余的胜算还要大些啊。再说了,就算是用李左车的计谋赢了韩信,但这仗打的也确实窝囊,你想想,陈余十万军马愣是不敢和韩信的两万人短兵相接,还非得熬到对方没粮了再打。这传出去,可真得让人笑话。

    陈余的这种天真来自于他没有搞清楚实际情况,也没有意识到他面对的这个敌人有多强大。项羽的勇猛让人望而生畏,但是在计谋方面几乎等同于零;韩信虽然勇猛比不上项羽,但是在智商上却远超过他,就是这种智慧和勇猛的组合才让刘邦越发地可怕,而陈余竟然选择轻视这样的敌手!

    陈余这种单纯幼稚的想法注定了他最后的失败。他的结局、他的失败也只能作为衬托韩信的一片绿叶而已。

    分辨一个将领的好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对交战之时的态度。

    韩信没有轻敌,他也不喜欢不确定的前方。所以,到达井陉口之前,他让大军停止前进,就地驻扎,并派出大量的情报人员前往赵军那边查看动态,收集了大量的军事情报。其中最有价值的情报就是韩信知道了当时李左车对陈余的建议。

    韩信当即惊出一身冷汗,因为李左车的方法确实点了韩信的死穴啊。但好在陈余并没有接受这位李将军的建议。

    随后,韩信对这个李左车来了兴趣,这个李左车到底是怎样一号人物呢?

    韩信极想会会这个李左车。他下令全军向关口进军,在离井陉口不远的地方安营扎寨,同时放话说第二天就要和赵军决战。

    晚上的时候,韩信命令手下大将率领两千人,每人带着一面汉军的赤红色军旗,爬到赵军所在附近的高山上,夺下关口,然后把军旗全部插在关上。

    乘着夜色,一行队伍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凌晨,韩信又有了一系列动作,他下令全军将士依水结阵,背靠河水,将士们当然不知道韩信这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陈余在接到情报之后,前来观看,一看就乐了,原来你大名鼎鼎的韩信也不过如此嘛,你这么结阵,那是必死无疑。韩信啊,你毕竟是野路子,还是回去多读读兵书吧。

    所有的人都笑了,李左车却笑不出来,因为他了解韩信。但是现在韩信却做了让他不了解的事情,以韩信的才能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的,所以肯定地说,这一定还是一个招,一个让我们上套的骗局。李左车的惊慌和陈余的表情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终于捱到了天亮。

    展现在陈余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韩信升起帅旗,并且亲自带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地进攻关口。陈余见状下令出关迎战。

    一方是有准备的战斗,另一方是无准备的战斗,胜负自然能猜到。由于韩信亲临战场,汉军士气大振。

    情况对陈余而言非常不利,他马上下令分出一半人马去攻打韩信。汉军虽然勇猛,但是陈余的人数占有绝对优势。

    两边都是杀红了眼的人,韩信的依水结阵也是想让汉军知道自己没有后路,就是这样,汉军硬是抵抗住了赵军的疯狂进攻。

    这时,韩信预先埋伏的两千人,一看赵军都已经出动了,也就乘着这个时候攻入关口内,不一会,关上飘满了汉军的旗帜。

    韩信的这招置之死地而后生确实让陈余想象不到,等陈余想回神想想到底是怎么回事情的时候,却发现关口堡垒早已经是一片赤红。这就表明自己的地盘已经完全被韩信占领了。

    一时间,陈余部队军心浮动,大家都以为汉军已经占领了赵国。军心一动,更是谣言四起,其中传的最多的谣言就是赵王已经投降韩信了。

    陈余部队就要被自己的口水给淹死了。这些情况早就在韩信的预料之中。这个时候正是全力进攻陈余的最好时期。

    韩信率全军全力猛攻赵军。赵军无心恋战,纷纷溃散,陈余在这场战争中赔了性命。赵国也就这样被韩信给解决了。

    韩信的脚步并没有止步于赵国,紧接着他又兵临燕国城下。赵国失败的例子活生生地在眼前,况且燕王的实力比赵国还差好多,最好的办法只能是燕王派人和刘邦说和——你好,我好,大家好。

    至此,中原的局势对于刘邦而言已经是非常稳定了。项羽也已经从这局面中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但这就是结局,项羽不得不接受。

    范增之死

    接受归接受,但项羽称霸天下的雄心却是时刻没有停止过。

    赵国战败之后,项羽明显感觉到了自己处于不利的局势之中,这种情况的出现根本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必须要迅速恢复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且是越快越好。

    那么,既然是你刘邦先挑起的头儿,那么你就先接第一招吧。这一次,我项羽绝对不会放过你。

    在硬碰硬的正面战场上,刘邦是非常惧怕项羽的,一是因为自己内心的某种不自信,二是刘邦军的战斗力还有战斗素养确实都差楚军一大截。刘邦的自卑在这个时候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硬的不行,就来软的,这才是刘邦的强项。现在大敌当前,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了,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

    这个时候,张良发话了,项羽现在最大的威胁就是身后的九江王,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能把九江王英布争取过来,让项羽方面先产生内乱,那么他一定无暇顾及荥阳,这样一来,可以减少荥阳的军事压力。

    张良说得对,这个九江王此时此刻对刘邦是非常重要的。九江王英布前述已经有所了解,此人如果以出身来论资排辈的话,连刘邦都不如。但是,一个能杀人越货的人,必然有脾气,必然有性格。所以在投靠项羽集团后,这种残忍的角色一般都是英布担任,在巨鹿之战中最先开始攻击秦军的就是英布。坑杀二十万秦军的直接刽子手也是英布,那个时候,他眼睛都没眨一下。所以,项羽认定了英布是一员猛将。

    权力和友谊是不能并存的,英布和项羽两人之间很快出现了裂痕。最让英布受不了是项羽有着根深蒂固的贵族优越感。平常偶尔优越也就罢了,但是项羽的这种优越感一直持续到论功封赏的时候,英布并没有得到与之功劳相匹配的封赏。因为项羽认为,以英布的身份,自己给他的封地已经是非常优厚了。

    项羽的这种傲气和态度让英布非常不满,加上长久以来积压的怨气和委屈,让他对项羽和那帮贵族集团产生了不满。

    英布情绪上的不满直接表现在行为上就是装聋作哑。所以,他在彭城大战中根本没理会彭城被刘邦所占领。项羽的人际危机全面到来,英布对项羽的憎恨也是与日俱增。

    这么看来,英布和项羽是有矛盾的。有矛盾自然就好办了,刘邦此时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火上浇油。

    英布果然没让刘邦集团浪费太多口水。但他的这次叛变,并非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原因只有一个,英布的封地在楚国境内,他的反动行为是在人家项羽的地盘上发起的,所以并没有得到本地贵族世家的支持。

    项羽最恨别人背叛自己,何况英布还是在自己的地盘上造反。

    项羽立刻派出了手下大将龙且进攻九江国,这次项羽给派的任务不仅仅是进攻,还要发泄自己的愤怒。

    对于项羽的双重发威,英布当然扛不住,他左右张望,似乎能投靠的只有刘邦了。

    走投无路的英布只能逃窜到刘邦势力范围之内。

    对于英布的投靠,刘邦当然暗爽,但是他并没有给英布安家费,而是又给了英布一些人马。

    刘邦是聪明的,他急需要在项羽的背后安插一根刺,虽然撼动不了项羽的根本,但是总要让项羽感觉不舒服,而英布便是这根刺的最好人选。

    总之,英布带着刘邦给他的人马继续回到原先的地盘上去打游击战了。

    本来英布是刘邦在项羽背后插的一根刺,目的是分散项羽对荥阳的注意力,而且让项羽没事的时候就难受几下。但没过多久,刘邦开始难受了。

    这根让刘邦难受的刺也是英布。

    刘邦这一次打的小算盘似乎是只赚不赔,既救了英布的急(落下个好名声),又对项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是刘邦似乎忘记了项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人,项羽这个人的自身武力值是毋庸置疑的,能激发出项羽身体中最大的战斗潜力的东西就是愤怒,而这一次,刘邦让项羽彻底怒了。

    刘邦失策了,或是说他高估英布了。虽然英布带人又杀了回去,但在很短的时间内根本不会对项羽造成什么影响。刘邦的离间计没有在实质上解决荥阳的军事压力,却让项羽在刘邦身上的实质的愤怒增加了万倍——刘邦,走着瞧。可以这么说,刘邦对英布的小动作其实正刺激了项羽灭掉自己的决心。

    没过多久,刘邦就发现自己高兴的有点过早了。面对目前的局势,他只能找张良商量。

    张良第一次在刘邦面前卡了壳,掉了链。对于刘邦的疑问,这一次张良也给不出答案。

    刘邦没有想到,一向足智多谋的张良竟然也有没有办法的时候。但是办法总是要想的,既然张良这条阳谋路线已经不行了,那么只好就用阴谋了。

    刘邦这个时候想起一个人——陈平。

    陈平这段日子,说得好听点那是被刘邦雪藏,说得不好听点那就是被刘邦遗忘,但现在,刘邦终于想起了陈平,虽然仅仅是作为张良的智力候补。

    陈平果然不负刘邦的希望。他很快就帮刘邦分析了一下项羽的现状。

    想要分析项羽的实力,就拿出项羽的几个看门大将——范增、钟离眛、龙且……左数右数,似乎项羽方面也就只有这么几个人。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事情还是挑拨离间。

    刘邦一听着急了,离间这一招已经用过了,不但没有削减项羽的实力,反而让项羽铆足了劲要灭了我,陈平你能不能与时俱进点儿。

    陈平看了看急躁的刘邦,笑道,我现在说的这种挑拨离间当然不能再用老一套了,要有点实实在在的东西。只怕您要出点血了,您得给我这个数儿。

    刘邦一看陈平手中的钱财示意——足足要万两……黄金……

    陈平深刻地知道,一定要让项羽集团中的矛盾量化,最好的量化标准就是化成钱,一谈钱就伤感情,一伤感情自然就动刀子。

    陈平的计谋虽然也是离间,但是里面加上了钱,且离间人数和单位也较多,所以刘邦予以大力支持。

    刘邦给了陈平一张空白支票——要多少,填多少!

    陈平也没让刘邦失望,他用实际行动对刘邦说,咱这钱没白花。

    的确没白花,这万两黄金在这几个诸侯中间一运作,果然就起到了非常好的离间作用。

    刘邦这个时候给予陈平的特权就是让他去财务那领大量黄金,随意处理,该送谁就送,别怕不够,也不用向我报告。

    首先入套的是钟离昧,因为他和项羽之间存在的矛盾最多。

    自从英布事件发生之后,项羽就知道了原来有这么一些人,因为分封不公而嫉恨自己,其中一个就是钟离昧。因此,项羽对钟离昧也是猜忌颇多。虽说这个钟离昧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小动作,但是项羽越看他越像叛徒,越看他越觉得不爽。

    此时再加上陈平的金钱攻势,项羽大营里就开始传出钟离眛也想叛变的流言。项羽一听就急了,干脆,在你钟离昧没有背叛我之前,我先缩减的你兵权。钟离眛是楚军中有数的厉害将领,他被项羽猜忌削权后,也使项羽的对外攻击性大大减弱。

    项羽集团内部危机四伏啊。

    在这种情况下,陈平乘机让刘邦向项羽抛出橄榄枝。

    项羽这个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气来得快,消得也快。项羽对于刘邦使的招数没有见招拆招,相反还欣然接受了刘邦的橄榄枝。

    一是因为项羽现在觉得刘邦是春风得意的时候,确实不好惹;二是因为项羽本来就吃软不吃硬,既然你刘邦有和好的意愿,那么我就随了你。

    项羽是那种给个台阶就能大着胆子往下走的人,他同意了刘邦的想法,但是范增却极力反对,刘邦的野心范增看的是一清二楚,他认为项羽目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就是进攻荥阳。

    但是项羽并没有这么想,因为他的不安全感正在与日俱增。依照他的想法,现在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来一个内部的“整风运动”,他再也受不了窝里反了,再也受不了有人质疑他的权威了。

    然而让项羽想不到的是,第一个掉链子的人就是他最为尊敬的范增。于是,范增和项羽在意见上又开始起了冲突。但项羽坚持己见,范增也是无可奈何!

    范增到底是没有说服项羽,项羽同意了刘邦的和谈,和谈虽然是谈,但并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和好,这其中涉及的问题太多了,比如说边境、撤军好多实际问题。

    对于这次和谈的主题,范增当然是持反对意见的,而陈平正是要利用这个时机,准备把范增拉下马来!

    阴谋的杀伤力和卑鄙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关于和谈的问题,陈平并没有派人直接去找项羽,而是先去找了范增。大家注意,此处的陈平找人的先后顺序是非常有讲究的。范增当时对陈平派来的人既恼火又疑惑,你们汉军明明知道我范增是反对和谈的,现在为什么要找我商量和谈的事情,这不是故意往枪口上撞吗?

    但即使是老谋深算的范增也当真没有看出来这是一个圈套。

    范增看着汉军使者说,你们找错人了吧,和谈该找项王,你们走错路了啊。汉军的使者到也不客气,哦,走错路了啊,那就劳烦您带个路吧。

    走错路了?不像啊,不知道可以问人啊!范增想不通,只好自己把人带到项羽那,让他们直接说和谈的事。

    这一次是汉方派使者来和谈,下一次就应该是项羽方面回个礼了。

    当项羽派去的使者一踏进大营的时候,刘邦方面早已经是敲锣打鼓、等待多时了。尤其是陈平,在使者面前毕恭毕敬,就和孙子迎接爷爷似的,一个小小的使者,哪里受到过这等待遇。

    这个时候,陈平说了一句话,汉军驻扎的地方实在太简陋,麻烦使者代我向亚父赔个不是,请亚父使者多多包涵。

    使者一听就愣住了,什么亚父啊,我是项王的使者,代表的是项王。

    陈平继续装傻,什么?难道您不是亚父范增派来的吗?

    我是项王派来的,跟范增没什么关系啊!

    话音刚落,陈平那张本来极度热络的脸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降温。既然不是亚父派来的,那就随便吃点什么吧。小张、小王来陪一下客人,我还有点事情。对了,不好意思,战争期间,军费紧张,你们回去的路费这一次就不报销了。

    项羽使者在看完陈平的急速大换脸之后,立刻大怒。莫非堂堂项王使者的待遇还比不上范增使者的待遇……

    此人自然是连饭都没吃就怒气冲冲地赶回了军中。

    这件事情报告的第一个人自然是项羽。项羽虽然气愤,但对于此事,还是非常谨慎的。只是既然有了这样的事实,项羽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范增了。

    对于项羽这些细微的变化,范增一点都没有看出来,他哪能想到平常粗枝大叶的项羽会突然间心思细密起来。

    虽然和谈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但是范增依然是不惜余力地奉劝项羽必须先打荥阳。

    这样一来,项羽对范增的怀疑从疑似基本上可以算作是确诊了。

    这个时候的范增已经是快八十的人了,面对项羽的不信任从先前的小心翼翼发展到公开表示,他一面懊恼这个不争气的主子,一面愤怒项羽不辨是非。愤怒之下的范增感觉到了一种绝望,自己为项羽奉献了所有的智慧,但到头来换来的只是满满地怀疑和不信任。

    在那个年代,八十岁的人可算是人间奇景了,一个马上就快要归天的人却还受着这样的侮辱,那么在项羽身边还有什么意义。

    范增当下就做了辞职的决定。

    范增可以说是项羽目前在世上最为尊敬的人,说心里话,项羽现在正是极度缺人的时候,尤其是这种能出谋划策的人,项羽自然是不想让范增走的。但是他心中的怀疑和不信任又天天折磨着他,所以他只能选择同意。

    项羽批准了范增的辞呈。

    范增老泪纵横、百感交集,这么多年来,风里来雨里去,范增曾经认为这个英勇善战的主子最终能雄霸天下,也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而今天,一切的一切已经不可能实现,泪眼朦眬的范增似乎早就比别人先一步看到了结局。

    范增走了,只带了个仆从收拾好东西就踏上了回家乡的路,年事已高加上路途遥远,最重要的是心中郁闷,范增终于因为上火而导致背上疽(痈疮)恶化,死在了路上。

    项羽也没有想到,这一次分别竟然是阴阳两隔。

    项羽就这样失去了范增这个优秀的谋士。

    此时的项羽越发孤独,他忽然间感觉到,他拥有的一切似乎都在离他远去。这种感觉在范增死后尤为严重。

    项羽无时无刻不感觉自己是在一个人战斗。

    上当

    项羽又给刘邦记了一账,那就是范增之死。

    其实项羽这一账记得确实牵强,我们先不管范增高龄多少了,就看范增在项羽集团发的这几次火:

    第一次是范增在鸿门宴的时候让项羽杀了刘邦,那个时候的范增对项羽又是挤眼睛,又是做动作的,最后竟然还是没有被项羽意会。

    第二次就是范增依然劝项羽全力围剿刘邦,可是项羽还是没有听进去。

    第三次……

    第四次……

    范增就是不病死,也迟早得被项羽气死。

    想当年,项羽就是靠悲痛化成的力量破釜沉舟的,如今,项羽也背负着失去范增的痛苦和刘邦打了一仗。他带人全力猛攻刘邦的运输通道。虽然刘邦的骑兵也拼死反击,但成效不大,当世还没有谁的骑兵能和项羽的骑兵军团相抗衡。

    刘邦又损兵折将了,这些都是小事,最重要的是骑兵开始缺粮食了。这个时候的荥阳是一线战场,汉军当然派出了大多数人马驻扎荥阳。人多了嘴就多,一打起仗来更得多吃二两。逐渐,粮草问题就成了刘邦部队面临的最大问题。

    此时的刘邦犹豫不决,出去打吧,打不过;不打吧,大军就只能在这里干挨饿,这人一饿就要出乱子了。接下来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就在刘邦犹豫不决的时候,张良发话了,我们还是从荥阳撤军吧,不能再这么抗衡下去了,否则,我们将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但是现在面临的困难就是,连撤军都成为问题了,因为刘邦大军的人数太多,一旦在撤退过程中出了乱子,那就会出现上次在彭城大战中的结果。

    看来张良这个主意并不完美。

    这个时候陈平又发话了,其实现在项羽最恨的人就是汉王您了,要不这样吧,您先带一小部分人马撤出城去,而且这次的撤退行动一定要让项羽方面知道。项羽一定会去追您的。

    陈平这个主意让刘邦大吃一惊,心里想,好你个陈平,竟然拿老子来打赌。赌赢了当然好,万一输了我找谁说去?

    但陈平这个建议刘邦不得不接受。因为刘邦是汉军方面的最高领导,领导干部当然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尤其是在特殊时期,领导人更应该挺身而出。刘邦虽然心里咒骂陈平,但此时看来,这个是最好的办法了。

    看来我刘邦只得当一次最贵的诱饵了。

    想要得天下,必须下血本儿,这是真理。

    正当刘邦愁眉苦脸,准备临危受命的时候,却听见陈平在帐外求见。这时候的刘邦非常纳闷,陈平你现在还不去准备我的撤退工作,在这里聊什么天啊。

    只见陈平从背后领出一个人来,刘邦揉了揉自己的眼睛,还以为自己眼花了呢。原来陈平找了一个身高、体型、样貌都和自己比较相像的人,尤其是穿上了自己的衣服之后,不仔细看,这个人根本就是刘邦自己。

    这时刘邦才知道自己误会了陈平,陈平怎么会让自己的主子去冒这么大的险呢?对于这件事情的危险性,陈平早就料到了,所以他在汉军大营了找到了一个和刘邦比较相像的人来完成这次任务。

    既然是做戏,就一定要做全套。

    深夜,陈平下令让城内两千多士兵从东门逃跑,营造声势,那个和刘邦比较相像的人当然也在其中。这么晚了还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楚军自然以为刘邦方面要有所动作了。于是四面八方地围了上来,那个代替刘邦的人还真就让楚军给抓走了。

    “刘邦”被抓,项羽当然非常高兴,他兴冲冲地要去看个究竟,而这个时候真正的刘邦早就带着大军,则乘着趁着楚军混乱和大意之际,从西门逃了走了,直奔目标是成皋。

    刘邦这个名字在楚军的部队里只是一个代号而已,所以大多数兵士都是没有见过刘邦的。

    可项羽对刘邦的样子可是刻骨铭心。项羽到近前一看,这哪里是什么刘邦啊,项羽这才知道自己又一次被骗了。

    就在项羽懊恼的时候,刘邦把防守成皋的任务交给了英布,自己带着人马回到了老家关中。但是英布并没有完成任务,没过多久,成皋就失守了,英布只好也带着人马开始撤退。

    形势在刘邦看来确实不太好。他在关中休息了不少日子,也整理出一些头绪,下面的对峙,我们不能再从函谷关出发了。因为项羽一定囤积重兵在那里等着我们,去了就是死路一条。

    刘邦还是选择了放冷箭。他从武关(今陕西省东南部)出发,驻守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市)。

    项羽一直在函谷关的正面等着刘邦的出现,没想到刘邦居然又跑到了自己的后面,项羽二话没说,立即掉头往回打。

    刘邦则实行坚壁清野的乌龟壳作战方法,也就是死活窝在宛城里就是不出来。

    但是项羽这个人不怕和你打,就怕和你耗。现在的项羽是非常无奈的,只能睁着眼干瞪着宛城。

    作为守方,刘邦当然不会是死捱,他背地里派人和彭越取得了联系,让他乘机在背后骚扰项羽。

    刘邦为什么会选择彭越呢?

    彭越以前和刘邦就一见如故,对刘邦赞赏有加。并且彭越和项羽一直都不和,这一次得到刘邦的口信,当然是全力以赴。

    项羽不怕明枪,却怕暗箭。彭越在项羽的背后不断骚扰,并且骚扰的是项羽的补给线。这士兵吃不上粮食,项羽当然头疼。只好派手下大将薛公到梁地北部围剿彭越。

    项羽小看了彭越,彭越对项羽派出的这名大将嗤之以鼻。没有几天就把薛公的围剿军队打得大败,主帅薛公也跟着战死!

    项羽无奈,他手里已经没有底牌了。面对一场场的战争,他只好亲力亲为。这也充分向我们说明了一点,不仅足球替补需要板凳深度,打仗也需要备用将领。

    刘邦的速度一点都不比项羽差,他一看项羽走了,马上带兵北上,去攻取成皋。

    成皋守军当然敌不过来势汹汹的汉军,成皋又再次回到刘邦的手里。

    彭越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打不过项羽,于是就开溜逃跑了。项羽扑了个空。可还没等他喘几口气、休息几下,就接到成皋失守的报告。前脚一走,后脚就出事了。

    项羽的下一步只能往荥阳走,那么好吧,全力攻取荥阳。

    项羽这一次也是破釜沉舟的架势,荥阳在项羽的猛烈攻击之下,很快就陷落了。攻破荥阳之后,他下令兵至成皋,又再次对刘邦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

    面对楚军的强大攻击力,刘邦怕自己吃不消,于是刘邦向此时正在赵地的韩信救援,让他火速增兵成皋。

    让刘邦想不到的是,韩信一个兵都不给!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也因此与日俱增。但危机时刻,刘邦还是顾全了大局。

    既然韩信面子这么大,那么只好刘邦自己亲自去向韩信请兵了。他让英布防守成皋,嘱咐他到危急时刻可以放弃这座城市。这一次的行动,刘邦选择的是秘密的形式,到达韩信大营的时候,天才蒙蒙亮,他并没有急于去找韩信,而是先对着韩信的士兵慷慨演讲了一番,又把大印收回,顺利地接管了赵地汉军的指挥权之后,才来到韩信的营帐前。

    面对刘邦的一系列动作,韩信表面上没有说什么,实则心里清清楚楚,刘邦对自己已经开始不信任了。

    刘邦在顺利接过韩信的兵权之后,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动作,张耳仍旧是赵王,同时让韩信统领其余的赵军向东攻取齐地,包围项羽。自己则率领着韩信军团南下驻守在小修武(今河南获嘉东),他把队伍分成了两支,一支负责修建大量高垒深堑以备和项羽再一次的持久战。同时派一部分军队进入梁地和彭越汇合,刘邦知道,项羽后方的补给线就是他的生命线。

    刘邦这次的算盘算得非常准,彭越加上刘邦的联合进军,项羽的粮食补给线全面告急。不仅如此,彭越得到了刘邦的援兵之后实力大增,一口气攻下了梁地的十七座城池,其中包括军事重镇睢阳、外黄等。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项羽非常震惊,根本无暇顾及和刘邦的正面战场,只得领兵回剿去攻打彭越。

    项羽临走的时候交代手下的主帅曹咎,此时你的任务就是防守,我走了之后,你千万不能和刘邦正面对抗,等我半个月,半个月之后我就回来了。

    虽然此时对面的刘邦也是在防守,但是项羽深知,一旦他走之后,刘邦一定会出巢挑衅,仅凭留守军队的实力是根本打不过刘邦的。

    项羽这几仗打的其实是非常窝囊的,因为不管是刘邦还是彭越,基本上是见了项羽就跑,不正面和项羽交锋,却在项羽家的后院捣乱。这一次又是这样,彭越一见项羽亲自来了,赶紧带着人马就撤退,连已经攻下的城池都不要了。

    这一次,项羽没有费吹灰之力就又取得了失地。但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并不是什么好东西。

    项羽心中有一种隐隐的担心,曹咎哪里可别再出什么问题啊!

    项羽对曹咎并不是一种人格上的不信任,而是一种实力上的不信任,因为项羽这边的境地是无人可用。曹咎这个人并没有什么军事天赋,只不过是因为忠诚和老实,此时看来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下下之选,所以项羽给曹咎的任务只是让他死守半个月。这么简单的任务他总能办得到吧,又不是让他领兵出去独立作战,只是在那窝着不出来,谁叫谁喊都别搭理,这是个人都应该会吧!基于这种想法,项羽把留守成皋的任务交给了他。

    项羽走后,刘邦可是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项羽只是留下了曹咎来坚守阵地,曹咎的攻击力刘邦当然知道,留下这么一个菜鸟级别人的刘邦当然高兴了。

    让刘邦想不到的是,他再怎么挑衅,这个曹咎也不出来应战。别着急,面对曹咎的冷漠回应,刘邦自有办法。

    刘邦知道曹咎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是自尊心。于是,刘邦开腔了,你曹咎算个什么东西啊,要不是当年项梁念你们的旧恩,你才不会有今天呢,你根本不是带兵打仗的料,最多也就能当一个兵士。

    这个时候,曹咎的大军也开始躁动了,曹咎隐约听到手下的兵士们说,项王在的时候,刘邦哪敢这么羞辱我们……

    曹咎一听,火冒三丈,本来他在项羽军中就让人感觉名不副实,现在刘邦又这样羞辱我,再结合现状想一想,项王走的时候为什么只是让我死守严防,这明显也是对我军事实力地不信任嘛。这一次我要证明给项羽看,证明给刘邦看,证明给天下人看!

    事实证明,冲动就是魔鬼。

    曹咎率楚军出城迎战,他和项羽的半月之约早就抛在脑后了。

    刘邦把曹咎引出来后,并没有急着和曹咎开战,而是先下令撤退。按理说,刘邦见了项羽才应该撤退,你见了曹咎怎么也来这套啊?这当然也是刘邦的计谋。

    但是曹咎不知道啊,他更是着急,赶紧下令部队去追赶。这个时候刘邦带领的汉军已经跑过了河,按理说,带着大军过河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一旦渡河,在一定的时间断面上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但是被刘邦羞辱的曹咎已经决心要和刘邦打一场硬仗了,根本顾不了那么多。曹咎也跟在刘邦后面渡河。

    这一下,曹咎中计了,他万万没有想到正在他渡河的当口,刘邦杀了一个回马枪。汉军突然回头攻击楚军。直到这个时候,曹咎才知道自己上当了。项羽临走时那句让曹咎坚持半个月的忠告犹然在耳,可是他却把楚军带入了万劫不复。

    自责和绝望已经让曹咎没有任何战斗力和判断力了。

    曹咎引咎自刎。

    成皋就这样几乎被刘邦没有废一兵一卒就收回了囊中。刘邦带领着汉军,向下一站广武山进发。

    楚河汉界

    中国象棋棋盘上有“楚河汉界”,其实指的是就是河南省荥阳市黄河南岸广武山上的鸿沟。

    瑟瑟黄草的中间是蜿蜒的小道,向北至断壁前豁然开朗,深秋的黄河从西北画一个大大的弧线在壁下约三十米处横过,一道深沟北口朝黄河张开,向南没入层层叠叠山岭之中。这就是广武山的鸿沟了。

    现代汉语词典对鸿沟的解释是,“鸿沟”古运河名,约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开凿。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今称界限分明为“划若鸿沟”,即出于此。引申义:不可逾越。

    不止如此,秦王朝的一个重要的粮仓——敖仓就设在广武山的西面。

    这个宝地被刘邦选中了,一方面有充足的粮食保障,另一方面这里地势相对比较险峻,因为项羽的楚军想从东面山下攻打这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刘邦知道时间紧迫,所以在广武山驻扎下去之后,他就开始修筑大规模的军事防御系统。因为对手是项羽,所以刘邦想到最多的还是防御。

    项羽这个时候离刘邦并不远,在刘邦营寨的东面有个小河涧,被称为广武涧,广武涧的对面也有个较小的台地,项羽便驻扎在这里。

    两方都有了根据地之后,那么接下来的就是互相观察——敌不动,我不动。

    此时的楚汉两军虽然在对峙阶段,但是实力大小其实还是非常分明的。刘邦先是在战略上占领了敖仓,那么汉军最大的吃饭问题也就解决了。而项羽虽然也占据着荥阳,但前线庞大的军队口粮却不是一个小小的荥阳就能供应得了的,项羽必须调运大批的后方力量把粮食运到前线,所以说,项羽的后方必定分神。而刘邦的后方是非常让他放心的,因为有萧何坐镇是极其稳固的。

    楚军面对的困难还不只上面提到的困难,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楚军的板凳队伍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可以这么说,楚汉的将军实力相差是非常悬殊的,楚军除了项羽这个头号猛将之外,能拿出手去打两下的大将是一个也没有了,就连没什么实力的曹咎也自杀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刘邦的后方稳固,而项羽的后方慌张的原因。

    后方没人坐镇,因此彭越对楚军补给线的骚扰,让项羽非常头疼。作为楚军的最高军事统帅,项羽总不能两头跑吧?

    问题还是老问题,但是项羽却从来没有感觉会这么头疼。冲锋陷阵可以,上场杀敌可以,可就是这样整天对峙着不打,而且兵士们都还饿着肚子,实在是难熬、窝囊、憋屈啊。

    人要逼到了那个份上,就会想损招。

    项羽请出了一位让刘邦意想不到的贵宾——刘邦他爹。前面彭城大战中,刘邦的老婆和老爹都被楚军所俘获,只是一直没有派上用场。项羽本来是不屑于用这种伎俩的,但后方的吃紧让他不得不这么做。其实项羽的目的也不是让刘邦投降,而是让刘邦出来跟他打,这样才痛快。

    项羽先是让人在阵前拉开了大架子,支起了一口大锅,大锅的上面绑的就是刘邦的亲爹刘老汉。接着项羽就对着汉军的大营喊,刘邦,你赶紧出来应战,否则的话,我把你亲爹给煮了吃。

    按理说,这种下三滥的办法已经是项羽的极限了,并且项羽认为这也一定是刘邦的极限。

    其实,是项羽比较健忘,竟然拿这个事情去威胁刘邦。他忘了在前不久那场战役中,刘邦被他打得落荒而逃时,为全力逃脱,竟然“推堕孝惠、鲁元(刘邦的一双儿女)车下”。儿女比父母连心,但是那个时候的刘邦却义无反顾。

    果然,刘邦听到有人报告这件事,大吃一惊,赶忙跑到阵前观看,一看还真是自己老爹,看来项羽是想用这个方法逼自己就范。

    刘邦想到这里,把心一横,儿子女儿我都能抛弃,老爸老婆我也不要了!

    为了至高无上的人生目标,刘邦在和项羽的博弈中早就抱定了志在必得的信心,亲情不过是其中的筹码。

    权衡完种种利弊之后,刘邦也对着项羽大营喊话,咱俩当年可是结拜过的啊,照这个理说,我爹那也是你爹啊,你煮了我爹就等于煮了你爹,到时候记着分我一碗汤喝啊!

    刘邦这话说得是轻描淡写,但听着却让人心惊胆战。

    说到这段子的时候,刘邦没良心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但我们犯得最多的错误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可以肯定的是,要老爹的不一定就是孝顺的人,却一定是愚蠢的人。

    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当时的情形。刘邦是大概四十岁左右才离家的,所以说,家里的老人和他有着四十年的亲密感情,如若放得下这份亲情的话,那么他真是个狠人。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刘邦对项羽说的话,杀我爹就是杀你爹。在这里,刘邦巧妙地运用了等量代换,既然你和我曾经是结拜过的兄弟,那么依据等量代换,我老爹就是你老爹。

    刘邦吃准了项羽会吃这一套,为什么,因为项羽是项羽,对这些乱七八糟的名誉、名节问题既在乎又敏感。

    项羽面对刘邦的这句喊话,确实也傻了眼。一个人连爹都不要了,你还能奈他何。

    这一招本来已经是项羽的底线了,但是刘邦不仅不在形式上吃亏,在口头上也不吃亏。

    项羽怒了,面对一个无赖,也只能是以无赖的方法对付了,好你个刘邦,我让你后悔一辈子。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刘邦的“守护神”项伯又出面了,他对项羽说,抛开刘邦他爹到底是不是您爹的这一个问题不说,吃人肉可是不符合咱们楚人的习俗啊,您今天当真是这么做了,恐怕得让天下人耻笑啊。

    项伯这一劝,正好说在了项羽好面子的当口上。

    项羽没有威胁到刘邦不说,还窝了一肚子火。既然威胁不行,那么我们就来明的吧。项羽给刘邦下了挑战书——你刘邦出来跟我单挑,赌注不是家人,而是天下。

    刘邦当然没有接项羽的挑战书。项羽心头这口恶气越积越深,威胁你也不成,和你公平单挑也不行,本来应该占有主动权的人是项羽,但是刘邦的回应让他非常地被动。

    项羽没有办法了,只能站在两军对峙的阵前破口大骂。骂街可是刘邦的强项,他不但想到了怎么回骂项羽,而且还写好了稿子。主旨大意是,我打不过你,并不代表我骂不过你!

    刘邦这个骂人的稿子字数不少,其中整齐地列出了项羽干的坏事:第一,谋杀卿子冠军宋义;第二,坑杀二十万降卒;第三,以下犯上杀害义帝……这骂人的稿子刀刀见血,字字入心。

    刘邦骂得爽快,项羽听得崩溃,煮人肉这一招已经用过了,项羽直接照着刘邦就射了一箭。项羽射箭的力气是天下出了名的,因此射的距离也比一般人长。刘邦还在那念得眉飞色舞、不亦乐乎的时候,以为自己是站在安全线外的,哪曾想到还真有人能把箭射到这里。

    一箭过来,刘邦应声倒地。刘邦中箭了,还好不是要害,虽然不致命,但也受伤不轻。

    在倒下的一瞬间,刘邦的脑子里只有两个念头:第一,项羽的箭法真是厉害,还真的把我给射中了;第二,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我受伤了,尤其是对方。

    之后的刘邦以极大的毅力竟然站了起来,装着没什么事似的,还回骂了句,你项羽射箭的功夫可真的是三脚猫,只是射到了我脚趾头而已。

    本来项羽看到刘邦倒地非常高兴,哪想他最后竟然又站了起来,而且比以前还有精神,看来是没受什么伤啊。

    骂完项羽之后,刘邦只得吃了这个大哑巴亏,在支撑了大半天之后,终于倒下了。这当然不能让项羽看见,也不能让项羽知道,刘邦被人送回了大营里,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为了不影响士气,接下来的一次带伤的巡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大家一看汉王居然还能巡营,果然是没什么事,果然是天佑刘邦啊,心里顿时安定下来。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广武山下对峙的局势开始有些许缓和。这个时候的刘邦乘机回了趟关中,这样既能稳住人心,又能养养伤势。

    此时的刘邦和项羽在广武山下进入了完全的战略相持阶段,这两军一相持,那么胜利的砝码就会在第三方身上,到底谁最后能赢呢?

    成也韩信,败也韩信。

    韩信的选择

    韩信成长速度飞快,以至于刘邦都有点反应不过来。

    刘邦当初只给了韩信区区两万人去征服齐国,就是想让韩信知道,你是打不出什么天下的,暗语就是,我刘邦对你韩信有意见。

    但让刘邦没有想到的是,韩信竟然就凭这两万人最后把田横打得狼狈逃窜。

    这时候的齐王只能向项羽求救。唇亡齿寒的道理项羽不是不明白,如果齐国真的落入到汉军手里,那么楚军的境地就非常糟糕了。

    为了帮助齐国,项羽派出了楚军的首席大将龙且援助,这一次的援救行动非常重要。当时项羽派去的人马达到了号称二十万人的数量,以这样的阵势去救人,可见项羽是下了血本。和往常的形式不同,项羽这一次并不是以少战多,而是以多战少,项羽当时的二十万大军虽然有些虚夸,但是十万大军还是有的。韩信在这个时候能控制的军队也只有五万人左右,所以说,这一次的项羽在人数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有什么样的将,就有什么样的兵;有什么样的大将,就有什么样的小将。韩信了解项羽,所以也大概知道他手下的龙且是个什么样子。

    这个龙且和项羽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高傲并且轻敌。就因为这两点缺点,所以肯定会急于与自己决战。只要一抓住对方的弱点,韩信就开始毫不犹豫地下套。

    在决战前一天,韩信派一部分人到达背后的潍河上游,用沙袋先把河水堵住,让流量减小。第二天,楚军并没有发现前面河水的变化,双方开始会战。在楚军的猛烈攻击下,汉军根本吃不消,于是韩信下令大军撤退,一直退过潍河。

    龙且当然紧追不舍,也下令让楚军渡河,反正当时的河水也不深。龙且这一下水,正好中了韩信的套。韩信看到大部分楚军还在渡河时,令人举起红旗,上游士兵看到暗号,立即撤走所有沙袋,大量的河水从决口奔流而下,楚军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不一会儿,楚军大部队就被河水冲得七零八散,这个潍河中死尸和哀号声不断,简直让人目不忍睹、耳不忍闻。

    河水奔腾而下冲散龙且大军只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龙且这个时候还没有反应过来,只剩发呆了,自己虽然跟着项羽南征北战见过不少场面,但今天这种惨烈且让人没有还手之力的场面,龙且还是第一次见到。正在龙且还没有回过神的时候,汉军乘胜追击,万弩齐发,而这一次,龙且还没有来得及再次思考就死在了汉军的乱箭之下。

    楚国派往齐地的龙且救援军团就这样被韩信全部消灭了。

    韩信乘胜追击,没过多久,便征服了整个齐国,而这个地方的人也对韩信有了专属恐惧,他们已经不是惧怕刘邦了,而是惧怕韩信,这个军事天才真是了不得啊。

    韩信实力大增,而且长时间在外征战,让韩信也有了自己的一套班底。攻下齐国后,韩信名义上虽然还是汉王的属下,但基本上是已经自立了,整个齐国的军政体系,刘邦都是无法过问的!换句话说,韩信已经成了左右刘邦和项羽的第三股势力了。

    对于韩信的可怕,刘邦比项羽认识更深。

    此时对于刘邦来说,最危险是事情就是韩信变节。本来刘邦希望韩信能率领军队从齐国南下,让项羽腹背受敌,这样也可以减少自己的正面的军事压力。而此时的韩信却还在享受齐国的胜利果实——巩固地盘。

    这一路走来,韩信战功无数,滋生出来点享乐情绪也是正常的。

    韩信也不马虎,马上给刘邦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告诉刘邦,现在的齐国人虽然已基本归了我韩信,但终归是口服心不服。而且我现在在他们地盘上也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办法只有一个,您赶紧给我个官当当,我也不要当什么齐王,你给我一个“假齐王”当当就得了。

    这个时候的刘邦正和项羽大战四百回合呢,在这个节骨眼上,韩信竟然写信问刘邦要官做。刘邦气不打一处来,但他深深知道,韩信既然有胆量敢写这封信,说明主动权已经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了。

    看完信的刘邦越想越气,自出兵以来,受这种窝囊气还是第一次,愤怒驱使刘邦在营中破口大骂。

    正在刘邦又焦又气的时候,站出来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张良。

    张良说了一句大实话,韩信我们现在得罪不起啊。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韩信的援兵给要过来,想要兵的话,就必须让他们得到利益,有了利益的驱动,韩信一定会来的。

    刘邦这下收回了口,想想张良的话,确实对啊。可是骂都骂了,于是只好继续骂:韩信你个混蛋,当王就要当真的,假的有什么当头啊!去封信直接封韩信为齐王。但是封完了王,韩信还是按兵不动。

    刘邦着急了,我都给韩信封了个真齐王,他怎么还是不来。

    张良又发话了,有的人是不见棺材不掉泪,韩信是不见封地不出兵啊。

    刘邦没有办法,只好答应韩信给他封地。韩信这才出兵援助刘邦。

    刘邦听了张良的计谋后,被动形式立刻改观。韩信、彭越等几路军马立刻跑来支援,刘邦的重兵开始在垓下云集。

    韩信的强势崛起,也让项羽开始对以前这位曾在自己帐下任个小参谋的人刮目相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项羽现在倒是明白了这个道理。

    项羽也想要韩信。于是就派人去当说客。可韩信却是一个知道感念的人,他明白今天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舞台,完全是因为刘邦的重用。韩信不想反,至少现在还不想反。

    可是韩信的班底成员却不这么想,大家都想出人头地,既然大家现在都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上,那么未来的造化就要看今天的选择了。

    刘邦和项羽两位巨头都向韩信伸出了拉拢的手,争霸天下的事情似乎也有韩信的份了。

    这个时候,出现一个叫蒯通的谋士,他极力劝说韩信自立门户,脱离刘邦的管辖。你现在完全已经有了独自创业的资本,此时能和项羽硬碰硬的也只有你了,甚至原先的主子刘邦都没有这个实力。

    但是韩信拒绝了。韩信这样聪明绝顶的人,难道会衡量不到其中的利益好处?但是韩信明白,他不能只看到自己,而忽视刘邦,尽管他谙熟军事,但对政治的概念却一场模糊。

    究其原因,韩信最后之所以没有选择被弃刘邦,是因为他当时深信着刘邦,历史上用了四个字——不忍背汉。而我认为他性情的突破口就在这个“忍”字,不忍,表示着不忍心,他不忍心,他不愿意啊,为什么他不愿意呢?韩信早年承受的疾苦成就了他的性格特点,他起先被乡里人瞧不起,参军后又一直得不到重用,本以为这辈子就此玩完,没想到刘邦突然给了自己一个大将军的头衔,因此他要对得起这份知遇之恩。

    从这一刻起,韩信就应该清楚地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后悔药的。“一代兵仙”“汉初三杰”,这是世人对韩信的历史评价。

    在赛程的前半段,韩信越跑越快。这一次,韩信要攻击项羽的南面队伍。

    这个时候的项羽只剩下了楚地!汉军击败楚军似乎是势在必得。

    项羽的处境的确糟糕,楚军现在是腹背受敌,四面八方都是敌人。仅存于项羽心中的坚定信念就是正面交战中楚军的实力——在面对面的对抗中,他相信刘邦还是抵挡不住自己的。

    基于项羽的自信和实力,就算此时的刘邦有很大的胜算,他也是不敢轻举妄动的。因为这个时候刘邦的野心已经直指最高荣誉了,这个非常时期容不得半点马虎。

    荥阳的相持,对于双方来说消耗都是非常大的,常年的征战,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他们的兵士们的士气已经到了低谷,弟兄们不想再打仗了。

    刘邦虽然有萧何在身边管账,但是现在也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所以现在刘邦最迫切的希望就是结束这一次对心理和身体都是煎熬的对峙。

    那么,我们讲和吧。

    先抛出橄榄枝的仍然是刘邦。

    首先派去项羽方讲和的人是陆贾。这个陆贾一向以能言善辩而出名,但是刘邦集团几次策反对方的活动陆贾都没有参加过,所以必然有些遗憾。

    这次得到机会,陆贾决定大显身手。他一见到项羽,就先剖析刘邦方面的优势,项羽方面的劣势,督促项羽认清楚当前的形式,尽快和汉军达成和平协议,你好,我好,大家好。

    这就是理论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区别,陆贾不了解项羽,他不知道项羽就是吃软不吃硬。你要是来请求我也许还有的说,你要是来威胁我,那么对不起了,我们就开打。

    既然汉王这么厉害,为什么不早一点和我一决雌雄呢?

    一句话,项羽把陆贾打发回了汉军大营。

    刘邦又派出了第二个人,这个人就是人情练达的侯公。这个侯公不愧是一个老江湖,到了项羽大营,他先把自己列为第三者的身份,项羽当然乐意接待。侯公知道,给老虎梳毛,得顺着捋,他先是批评了刘邦这样、那样的缺点。最后搬出了天下苍生的痛苦,希望项羽早点结束战争。

    其实对于这场战争,项羽何尝不是身心俱疲,而侯公的一番话自然是给了项羽台阶下。

    经过侯公的劝说,项羽终于答应和刘邦讲和了。楚汉罢战协议正式签署。该合约的大体内容是,刘邦和项羽秉着公平的原则中分天下,双方在现在的军事分界线上停战讲和,以南北走向的鸿沟为界限,西面的属于汉刘邦,东面的属于楚项羽。这样看来,双方似乎乐意皆大欢喜了。

    既然双方已经签署了停战协议,那么自然应该是友好邻邦了。作为好朋友的项羽还押着刘邦的老爹和老婆确实说不过去了。

    于是,项羽把刘邦的老爸和老婆还给了他。

    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吗?多年的兵戈相见真的迎来了冰释前嫌的时刻吗?当时司马迁对这里的描写是,双方的兵士“皆呼万岁”。

    但历史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统治者的野心是不会因为军队的疲惫而停止下来的,这个时候顶多算一个中场休息。

    根据上面的那个“鸿沟和约”,鸿沟以西的荥阳已经划分给刘邦了。项羽马上令大将钟离昧撤出荥阳,并且又爽爽快快地交出了刘邦家人。项羽做的这一切让刘邦大喜过望,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但刘邦只是喘气,也就是冲刺前的休息,刘邦毕竟是刘邦,他不会为了一个小树放弃整个森林。就在“和平”的曙光普降在楚汉大军中间的时候,刘邦毁约了。

    毁约

    说到毁约,如果把账全部算在刘邦头上,是有点不地道,因为刘邦的毁约完全是因为两个人——张良和陈平。

    刘邦在和项羽讲和之后,张良和陈平两个人就劝刘邦说,您现在已经有大半个天下了,众多的诸侯也都听您的命令,如果我们不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去消灭项羽的话,项羽日后一定会成为祸患。

    ……可是,我们已经签了和平条约……

    是条约就可以践约,能干大事的人才不会在乎这些细枝末节,只要把项羽灭了,天下人谁会说和约的事情,人们认得的只有拳头。

    刘邦牢牢记住了张良这番话。

    要么别人没变,你变了。

    要么你变了,别人也变了。

    不可能的是,你没变,别人也没变。

    所以,你不能依自己变了或没变的方位,来衡量别人的坐标。

    每一天,都是新的。

    每一天的自己或别人,都不再是昨天的那个。

    只是,项羽哪里知道刘邦会不守约定。

    项羽带着军队准备火速返回彭城,不管得到了多少城池,掳掠了多少财富,彭城才是项羽最后的归宿。

    但项羽却没想到刘邦的和谈原来只是缓兵之计,刘邦只是在等待韩信、彭越军队的到来。

    楚军还没走多少天,汉军就跨过了鸿沟,开始追击楚军,刘邦知道楚军很缺粮,不能就这么让他们安稳地走回去。

    项羽没想到刘邦变脸比翻书还快,昨天还一口一个和平友好,今天就翻脸不认人了。

    项羽平生哪里受过这样的屈辱,好,既然你毁约,那么我们就开打。项羽下令军队在一个叫固陵的地方驻扎下来,等着刘邦军队的到来!

    当刘邦部队赶到这个地方时,发现和自己约好的彭越、韩信部队根本没有来,整个平原上除了自己所率领的汉军,就是不远处一帮马上要把自己吃了的楚军。刘邦慌了,他没有想到,自己放了项羽的鸽子,却也被韩信和彭越放了鸽子。愤怒的敌人就在前方,刘邦没有退路了。

    项羽被刘邦忽悠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的项羽不仅仅带着愤怒,而且还有满满的耻辱。愤怒之下的楚军战斗力更为惊人,项羽这次亲自出马,他满身的愤怒让他这次一定要手刃刘邦。

    在项羽强大的攻击力之下,汉军的前锋很快就抵挡不住了。这个时候多亏了周勃的军团拼死抵挡住楚军的进攻,这才把刘邦安全掩护进了阳夏城内。

    又是这一招,又是这“乌龟招”。项羽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实打实的和刘邦大干一场,可是刘邦偏偏让项羽逮不着。

    没有后退,只有前进,气急败坏的项羽没有选择返回彭城。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没有选择彭城的同时,他却选择了失败。

    愤怒已经遮住了他的双眼,已经占领了他的思维。

    前述已经说过,攻城的难度是非常大的,项羽的兵士们虽然勇猛,但也只限于在平原作战。在这里,项羽的骑兵起不到一点儿作用!所以,再怎么猛攻,阳夏城仍然在汉军手里。而楚军由于补给线被破坏,很长时间没吃过饱饭了,士气大挫!

    在阳夏城里的刘邦此时正在郁闷,我遇到这么大一个困难,怎么就没个人来帮助一下呢!这时候张良分析了,这几个人按兵不动,无非就是向您无声的抗议,希望能向您要点封地,都到了这个时候了,您也该出手了,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包括疆土这些实在的东西,只要跟那帮人说灭了项羽后这些疆土就是他的,不怕没有人来救驾。

    没有行动力,是因为诱惑的砝码不够。

    刘邦清楚地知道得与失之间孰轻孰重。要想赚大钱,必须下血本儿。

    刘邦下令封彭越为梁王,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等梁国的疆土全部划归彭越;韩信仍旧是齐王,当然这齐王也不是说说而已,从陈国以东到海之地及韩国原有疆土都是韩信的;同样有战功的英布封为淮南王,仍然统领原先的九江地区以及楚地的一部分地方。

    看到了实在的东西,果然就有了行动。没过多久,韩信立刻亲率大军由临淄南下;彭越也派大量军队分批由昌邑出发,准备截断项羽返回彭城的后路;英布则率兵北上,准备从南方夹击项羽的后路。

    项羽着急啊。眼看阳夏城攻不下,军队这几天粮草又成了问题。这下又接到这么多不利的情报,项羽终于开始恐惧了。他只得下令全军往东撤退,由于回彭城之路已被彭越截断,他只得退到了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垓下是个什么地方呢?

    垓下位于淮水北岸,由于有不少河流流经此地,因此形成了不少河沟及岩壁,十分有利于建构防御工事。但这似乎并不是项羽的强项,他更加擅长的进攻,而不是防守。

    这一次真正的考验来了,项羽真正地感觉到了危机感。放眼四周,已经都是汉军了,这一年是公元前203年的12月。

    决战

    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在同一个夜晚,准备着同样的一件事情——决战。

    天明之日,正是决战之时。

    这个时候和项羽对抗的敌人已经不能被称之为是刘邦集团了,而只能是联军集团。联军总共大约有七十多万人,韩信为这七十多万人的最高统帅。

    这一次,刘邦冒了太大的险,他知道自己带不了七十万人的兵,而韩信可以。

    韩信果然可以,面对七十万大军,韩信没有一丝手忙脚乱。这是韩信第一次和地方最高级别的敌人项羽交手。

    韩信首先做的事情是断了项羽的后路,他命令英布军团把楚军南面的外围出路全部堵死,接着再命令彭越军团把楚军北面的外围出路全部封死。这下,项羽就成了瓮中之鳖。而韩信自己则带着本部军团的三十万军马和刘邦本部军团主力汇合,最后一起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最后的决战!

    这是韩信和项羽第一次的正面较量,却也是最后一次。

    汉军的情况大为乐观,但是项羽的情况就非常糟糕了。战争的主动权一直在汉军手里,项羽退守到这里完全是无可奈何。到底是攻?还是守?

    面对敌我双方兵力这么悬殊的情况,项羽似乎只能守,但要是打防守战,需要最多的就是粮草,项羽军方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衣少粮啊。如果死守这里,最后的结果也是死。

    看来现在的情况项羽只能进攻了。他决定以楚军强大的冲锋攻击汉军联军的指挥部,也许这样还有一丝胜利的希望。

    对于项羽的窘境,比项羽更加明白的人就是韩信。对于项羽的强项,韩信当然也知道必然是犀利的进攻。所以,他把指挥部放在了大军的最后。这样一来,既可以紧挨着刘邦的主力部队,同时也能在左右两面设置两个突击军团从侧翼攻击楚军,最后就是周勃的防守大营。

    这个计划,没有任何疏漏。

    这场战略部署中,我们看到了韩信和项羽的极大不同,韩信给自己留了后路,即使自己前面崩溃了,那么自己还可以躲到刘邦那里或是周勃那里,这个时候韩信的两翼军队也会给楚军的中央军造成不小的压力。这样的话,楚军就会一步一步地陷入韩信早已设计好的包围圈中。

    韩信能有后路,而此时的项羽就只能有一条路了。

    项羽率领着他的全部人马列队走向了战场,等待他的是汉军的七十万大军。

    这注定是一场可怕的战役。

    项羽的攻击战术还是老一套,先是以强大的骑兵杀出一条血路,后面跟紧的是楚军的步兵集团。

    战况对于项羽来说是又一次的“破釜沉舟”。所以,项羽必须拼尽全力,只有这样,他才能在这场战争中找到出口。由于项羽的必胜心理强烈,所以汉军的前阵被项羽瞬间击溃。中央汉军也是且战且退,汉军还有得退,但是楚军知道自己一点退路也没有,他们要做的必须是连破汉军数道防线。韩信的指挥部也随着战局的发展缓慢地向后退去,楚军想和韩信来一次正面交锋,但总是差一步。

    这时,左右两边的汉军军团开始进行迂回机动攻击,既然和楚军正面交锋吃亏,那么汉军就从后面进攻。

    战争持续了一段时间,韩信布置的前军基本上已经被项羽打得七零八落,但是楚军最终还是没有突破到汉军的指挥部前,因为韩信现在已经改变战术,他一直在进行缓慢地后撤,始终避免和项羽正面交锋。

    由于项羽的全力冲锋,项羽部队的攻击形状已经成了一支箭形。项羽只顾着自己往前冲杀,似乎早就忘记了整个军队的阵形。骑兵和步兵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楚军渐渐失去了骑兵和步兵之间的紧密配合。

    而汉军左右两支队伍的不断进退,终于让汉军完成了前后夹击的军事任务。这个时候的汉军对楚军形成了三面夹击的阵势,从两翼和后面同时攻击楚军落在后面的步兵。项羽这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和后面的步兵已经相差地太远了。项羽无奈之下,只好调转马头,回师救援步兵。

    项羽的这次行为,对于韩信来说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他立刻下达总攻命令,把后方刘邦、周勃所有的军队投入进去,全面攻击楚军。汇合了多部的实力,楚军纵使再勇猛也无法抵挡,楚军被汉军攻打地四处溃散,对于这种情形,项羽根本就控制不了,他只能靠自己自身杀出一条血路,退回到大营中。

    项羽带着十万精兵出发,而这次随他跑回营中的人,只有区区两万人。但是从死伤人数上来讲的话,输的不一定是项羽,因为汉军在强大的楚军面前一共死伤了十几万人,项羽同样没有让韩信尝到什么甜头,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汉军的基数要比楚军多很多。

    战争整整持续了一天,楚军的将士们个个以一当十,长时间的战争早已让他们麻木,甚至他们都忘记了为何而战,为何而死。

    项羽没有去想结局,却也猜到了结局。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营的远处传来一阵阵楚地的歌谣,和着黑暗在楚军大营唱响。

    一瞬间,项羽有一种错觉,仿佛时空变幻,自己又回到了很久之前……

    动恻的楚歌划破了夜空,划伤了楚军将士们的心,本以为已经麻木的心脏忽然流出血来,明天,楚军还有明天吗?明天我们还能见到亲人,还能再听到楚歌吗?一时间,军中哭声四起,这仗还怎么打!

    歌声来自什么地方,原来歌声正是从汉军那边传过来的,为了挫没楚军将士的士气,刘邦集团想到了这么一个方法。

    经历了无数刀光剑影、生死斗争,项羽终于迎来了这片刻的安宁,哪怕这歌声虽是从敌营中传出来的,哪怕这只是刘邦的一剂毒药,但却是项羽内心的哀思,就在这片安宁当中,项羽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终点。

    一个真正的将军,他的归途只能是战场。

    项羽穿上了盔甲,牵过自己的乌骓马,营帐里美酒也赋上了这悲凉的送别使命。

    这一次的离别不同寻常,项羽拿走了全部的决心和坚定,却给他的兵士们留下了希望,等会在决战中如果我死了,你们就可以投降了,刘邦不会为难你们的。

    然而,最让项羽舍不得的却是他情感上的至爱——虞姬,情到深处,就让歌声来送别吧!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首歌曲也许就是项羽最后的遗言了。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在这之前,项羽留给人们的历史形象是残暴的,但是,人们大多都忽略了项羽温情的一面。项羽对他的爱妾虞姬是非常重情的,“霸王别姬”也正是出在此处。

    虞姬到底是项羽的谁,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虞姬可能也就是项羽的一个爱妾,但她是项羽征战四方的时候唯一带上的一个女人,可见,虞姬是项羽最爱的一个女人。

    这个时候的项羽被围垓下,已经是四面楚歌,情况十万火急,就连虞姬也已经看透了当时的时局,同时也看到了结局。她知道项羽必败,同时也知道项羽失败之后不会再苟且偷生,所以只好先行一步到黄泉路上去等项羽了,虞姬自杀了……

    和着悲歌和泪水,项羽绝尘而去。时空在项羽的脑海里重叠分离,当初项羽豪情万丈地带着八千弟兄从江东起事,但现在在他身边的只剩下八百人了……

    项羽选择了壮烈。

    夜色之下,项羽率军由小路突围向南而去。刘邦接到报告,派遣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前往追击,绝对不能放走项羽。

    其实直到这个时候,战争还不能说谁胜谁负,但是只是因为一件事情,彻底浇熄了项羽仅存的火星。

    也正是从这些小事当中,我们看到了运气好与运气差的区别,很遗憾,项羽当然属于运气差的。

    项羽没有想到,最后断送他的竟然是一位农夫,而这位农夫有幸亲眼见证了项羽的陨落,有幸送了项羽最后一程,有幸把项羽引上了最后的绝路。

    项羽的百姓基础差这是众所周知的,农夫一看就知道这一定是项羽的残部,于是他指了一条相反的道路,也就是这条路,把项羽送上了最后的绝路。

    项羽虽然勇猛,但怎奈手下人数太少了,汉军的人数整整比他们多出了几十倍。虽说项羽有以少胜多的案例,但是这么大的悬殊还是第一次遇到。在剩余楚军的拼命保护之下,项羽才得以突围出去,但是这个时候项羽身边只有二十八个人了。

    项羽必死无疑。

    汉军追兵紧追不舍,项羽的灭亡就在今日,谁如果能手刃项羽,那么这个功劳将是不封顶的,昔日谁见谁怕的项羽此时已经变成汉军眼中的一块肥肉了。

    杀项羽者,富贵也。

    遭遇汉军是不可避免的。此时,项羽一马当先,冲着汉军的将领就冲了过去。项羽连杀汉军多员大将,就连士卒也被砍死了几百人。28个抱着必死念头的将士随着项羽奋战到最后。这一次小范围的突围虽然成功了,但是二十八个人仅仅剩下二十六个人。

    项羽带着手下二十六个弟兄退守到了乌江边上,对面就是家乡。

    这个时候楚国本地的一个亭长早已准备好船只准备送项羽过江。

    大王,您还是请快上船吧,这是您最后的希望了,汉军的追兵暂时也找不到船渡河,只要您过了河就安全了。

    一条河隔着生死,一条船载着生死。

    项羽看看身后剩下的弟兄,他不能为了自己苟活而弃兄弟们的性命于不顾。项羽坚定地摇了摇头——我不过河。

    亭长急了,河对面的江东(指会稽郡)虽然小,但是地方也有千里之大,百姓也有数十万人之多。您保存一息实力,在江东称王还是可以的。更何况我们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啊!文雅说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民间说法:好死不如赖活着。

    上面这番话说的有理,但我是项羽……

    项羽死了

    生,可以,但是要苟且地活着;死,可以,却能壮烈地死去。

    项羽想到自己一生征战四方,英雄一场,最后的性命却仅仅系在这一弯小船上,况且即使现在渡江,汉军也不会放过自己的,这样还会把战火引到自己的家乡,这样除了多给自己增加些悲痛和屈辱之外,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感叹之余,项羽对着这位亭长说,我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了,即使渡河后也没有什么用。况且当年我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过乌江,西向争霸天下,如今却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父老怜惜我,再度拥我为王,但我又有什么颜面来接受他们的爱戴呢?就算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就不感到惭愧吗?

    说到这里,剩下的人早已经是泪流满面了。

    项羽却笑了,对亭长说,这匹乌骓马已经跟了我五年了,它一生跟着我转战四方,所向披靡,现在到这种时刻,我也不忍心杀害于它,就送给您了,希望您能善待于它,这样我死后也能瞑目了。

    这时,汉军又追了上来,项羽让亭长先走,然后徒步带着剩余的二十六人继续和汉军大战,此时的大战已经没有胜负可言,项羽只求一死。

    直到最后一个战友死去,项羽才缓过神来,他倚剑而立,回头看到一个自己认识的叫吕马童的人也在汉军之中,就笑了笑指着他说,我认识你,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要买我的头颅,既然你在这儿,我就把这功劳给你吧。项羽的姿态是一种卓然。一个男人以一种天成的坦坦然然,问心无愧地倒在了自己能力的极限面前。他将成功与失败的界线弄得模糊。然而,一路脚印却是一行清晰的激越。

    虽然知道项羽必败无疑,但是汉军还是被项羽求死的气势吓住了,竟然没有一个人敢上前一步去亲自解决项羽。最后,项羽举剑自刎而死。

    直到汉军确认项羽已经死了,汉军主将王翳这才上前,割下项羽的头颅。项羽的尸首此时已经成了汉军将士们兑换荣华富贵的换取券,每个人都想抢点项羽身上的器官。

    一代霸王,最后竟然连完整的尸体都没有……

    随着项羽的应声倒地,楚汉之间的争霸也由此结束。时年公元前202年!

    项羽去世后,剩下的闲散部落和地方势力立刻全部投降到刘邦手下。

    能让项羽瞑目的是,刘邦赦免了项氏的全部长老。

    项羽是个伟大的对手,刘邦懂得尊重他。

    太史公笔下的项羽,总会让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比起刘邦的性格,项羽的性格因素中充满了痛快和感动,他的传奇让人又喜又悲,尽兴的地方想要痛痛快快喝二两,悲痛的地方又想让人大哭一场。

    楚汉争霸,浓缩成人物的精华,那么就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

    人们常常认为,假如历史是个舞台,那么刘邦演的是喜剧,项羽演的是悲剧。但是到底什么是悲?什么是喜?刘邦喜剧的背后丢弃了很多东西,同为生在乱世的两个人,面对时代变迁的洪流,谁也不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但两个人却又不约而同地展开了各自的追求,而得到和摒弃的将取决于个人的品质和人生追求。

    刘邦选择了随流附势和薄情善变,不忠于品格,却忠于了他的方向。刘邦最大的优点和可怕之处就在于他善于忘记,在遇到任何人的时候,他都可以摆出豁达的姿态去接受,去调教,但让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刘邦忘记的也很豁达。

    项羽却和刘邦恰恰相反,当他“破釜沉舟”的时候,就将性格的血印狠狠地温习了一遍,我项羽是怎样的人?我项羽就是这样的人。

    正是这种性格的相反走向,致使他们人生有了相反的走向。这两个人中有失败者吗?我认为没有,因为他们都忠于了自己的性情。

    项羽是凌厉的,凌厉之中却有柔软和人性;而刘邦是绵延的,绵延之中却有坚硬和无情。

    如果非要把楚汉争霸说成三个人的事情的话,那么剩下的一个人必须是韩信,因为只有这样一个曾经受过“胯下之辱”的人,才能在楚汉争霸中再响出一声动静。而韩信虽然厉害,但始终是被动的,他始终无法对自己的命运做出一个自我的决断。

    在这里,我们找到一个视角,她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女人。她曾经这样盛赞过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为什么她独独喜欢项羽?

    是的,放眼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春秋史,所谓的英雄豪杰可谓层出不穷。而项羽为何独受到一代才女的格外青睐呢?答案只能是一个,那就是在才女心目中,他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真男儿,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对于处在尘世混沌中的李清照来说,项羽的血性和眼泪是他在人间朦胧中的惊鸿一瞥,就像世界杯中的巴乔,虽然失败了,但世界球迷,尤其是女球迷却记住了他的跪地而泣。

    无论有多少缠绵和不舍,至此,楚汉争霸都已经结束。结局不出所料——刘邦胜!

    作为楚汉相争转折点的历史坐标,鸿沟是四百年汉帝国的一块基石,踏着成百万人的尸骨,刘邦登上了汉高祖的皇帝坐席。

    而今,鸿沟无声地铺展在郑州荥阳的广武山下,化为中国象棋棋盘中间那窄窄的一道“楚河汉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