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帝国的背影-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月亮之下

    实力弱,只能忍气吞声,刘邦非常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但这仅仅是暂时的,刘邦还有更大的野心。

    一天早上,刘邦接到了一个天大的消息,丞相萧何昨晚私自出去了。

    怎么?莫非萧何也跑了。

    萧何此时是刘邦的宰相,也可以说是集团的二号人物,现在二号人物竟然也跑了,刘邦勃然大怒,同时也非常害怕。这就像一个人失去了左膀右臂,刘邦心中的恐慌可想而知。

    一天过去了,几天过去了,始终没有萧何的消息,正当刘邦处在绝望之中的时候,萧何回来了。

    刘邦见到萧何又气又喜,你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告诉我一声?

    萧何倒也不慌不忙,我怎么可能跑呢?我是替您去追一个人了。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让你去追?

    韩信!

    韩信是谁?

    韩信的出身可不像他后来的功绩那么耀眼,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没过多久,韩信的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十岁多一点的时候,母亲也离他而去。韩信变成了孤儿。因为家庭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虽说少时读过不少书,但长大后一直都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

    当时,韩信一心只想当一个国家公务员,不仅因为是金饭碗的问题,而且公务员的性质也非常符合他的性格特点,那就是懒散。但是当时的公务员是需要人引荐的。

    基于上述原因,韩信一直没有什么正式的职业。前期的境遇基本上和刘邦一样。

    那个时候只要你愿意,卖力去刨土地,广种薄收,巧避赋税,过个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是很容易的。

    但是韩信胸有鸿鹄之志,双手不为锄头而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它最大特点就是让人更加务实,它是如此的具体,以至于无论你将来多么杰出、伟大,也得考虑吃饭、睡觉的事情。

    韩信上身罩了件破麻衣,腰中悬了柄祖传的钝剑,整天去找蹭饭候选人,当地人非常烦他。

    对于大家的厌恶,韩信倒也不慌不忙。要饭要到这么气势凌人,脸皮是得厚到一定境界的。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小溪边上坐着,说是去欣赏水景,其实是饿了好几顿了,实在是想看看能不能钓点鱼吃,一边也能在那思考思考自己人生发展的问题。

    估计是韩信经常饿,所以他也经常来,于是很多常年在这儿洗衣服的大妈们就都认识他。

    其中和韩信“脸熟率”最高的就是一位在河边经常洗衣服的大娘。

    大娘也是有儿子的人,看着韩信这么一个大小伙子竟然如此狼狈,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干粮分出来给他吃,一连就这样接济了韩信半个月。

    对于大娘的慈善行为,一向脸皮很厚的韩信非常感激。他对这位大妈说,以后等我发达了,我一定会报答你的。

    谁知道人家大妈根本不领韩信的情,她说,你身为男子汉大丈夫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还想着以后报答我,我只是看你可怜不忍心才给你食物吃,可不是想让你报答什么的!

    韩信从小长这么大,死皮赖脸惯了,这样醍醐灌顶的一番话,他还是头一次听到,也就是这些话触及到了韩信的自尊,于是韩信开始思考了。

    一开始,韩信四处打散工,这也就刚够挣个养家糊口的钱。但即使是这样,韩信依然觉得自己以后能出人头地。

    韩信的觉悟和省吃俭用终于让自己手里有了点余粮。韩信赶紧给自己买了一件合适的衣服。腰里也挎了把长剑,这是当时知识分子区别于普通百姓的装束。

    一天,韩信在市镇上四处乱逛,寻找打工的机会。他这张脸,可以说是街坊四邻都认识,因为他混吃混喝的名声早已传开了。他这样在街上找工作不要紧,最让人受不了的是,你韩信现在都这样了,还人模狗样地穿得挺时尚,这不是给路上辛苦工作的人一人一个大嘴巴子吗?

    有人看不顺眼,就有人出头。在众人的起哄之下,一个长得高大魁梧的屠夫挡住了韩信的道路,轻蔑地说,别以为你穿起长衫,挎上长剑,我们就能看得起你了。有种你也用用你的剑,有本事的话就在老子身上刺一刀。不敢的话,就从我胯下钻过去!

    韩信没有想到,拾掇两件好衣服穿也会惹这么大的麻烦。他看着面前的屠夫冷笑,然后深呼吸,竟然就这样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并且若无其事、头也不回地走了,只留下一群张着嘴巴惊讶的围观群众。一个这么有难度的抉择,到了韩信这里不过就是三下两下的事情。

    这件事情就是“胯下之辱”成语的来历,这件事情当然还有后半段,倘若只有前半段的话,这件事情也只能成为耻辱。

    属于韩信的时代终究是来了。在乱世之中,韩信看上了在会稽郡起义的项梁叔侄,于是主动投入项梁军团,做一名小军官。

    从“胯下之辱”这件事来看,韩信并不是单纯地一名武夫,虽然他长剑在身,但是他最主要还是用脑子的,是属于智将一类的,做军事谋划之类的很在行!

    而项羽的作战风格一向是干净利落,对于那种计谋上的纠缠,他一向是能避免就避免,在这样一位主子手下干活,韩信当然得不到重视。况且他认为有个范增就足够了,后来的事情表明,即使是范增,他该不听的时候也照样不听。

    韩信很快就知道了现实和想象的差距,项羽当然没有重视韩信。

    为项羽站了一段时间岗,韩信终于发现自己站错了队,跟错了领导,照这样下去,恐怕一辈子也不过混个在编的小兵,如此活着岂不是太累了?值得庆幸的是那时候人员流动程序没有现在复杂,不需要调档推荐。只要想走,腿脚快的,招呼都不用打,想到哪儿,就到哪儿。

    换主子

    刘邦在关中的表现让韩信青睐有加,于是,他决定舍弃项羽,跟随汉王刘邦进入汉中。

    韩信具备换主子的动机和条件,很快就投奔了刘邦。刘邦对项羽的逃兵是来者不拒,按照具体情况安排工作。可是毕竟他韩信没什么名声,刚来刘邦这儿也没什么人引见,于是只是被安排做了个军需官。

    面对又一次被主子忽视的惨痛现实,韩信失去了耐心。就在韩信准备跑路回中原另谋出路的时候,萧何却一直在留心注意着他。

    萧何的睿智就在于知人善用,他认定韩信是可用的将才,于是派人整天盯着韩信,就怕这位想不开溜了!

    谁知韩信真的溜号了,于是萧何也急了,打马就去追。

    萧何这一追,不仅追回了韩信,也追回了汉朝四百年的家业啊。

    萧何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去追一个逃兵,那么,他为什么这么看重韩信呢?

    萧何之所以追韩信,有两点。

    一是因为当时的萧何已经看出了韩信非凡的军事才能,这是出于公心。

    二是因为这时的刘邦虽然在汉中称王,但是外有三秦,想要夺取天下是多么困难,何况现在刘邦手下善于统兵的将才基本没有,面对项羽这个西楚霸王,萧何想要辅佐刘邦成功,光靠自己的后勤功夫是不行的,必须还要有军事奇才,而韩信正是可用之人。等韩信建功立业,萧何就是韩信的伯乐,之后必然也会有重大功劳,这是出于私心。

    但无论是公是私,刘邦是淘到了一个宝贝。

    在萧何的一力建议下,刘邦选定了一个日子,在全军将士的注视之下,隆重、正式地任命韩信为大将,统率全军,有生杀大权。韩信终于有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他的命运也会从此不同。

    淘宝

    虽说是金子始终会发光的,但如果是埋没了太久的金子,就可能被人看做是一块锈铁。

    韩信的第一手开采人是萧何,韩信的第二手开采人是刘邦,日后看来,后一次的开采更为彻底。

    刘邦手下的确不缺那种能冲锋陷阵的猛将,但战争越来越变得不再是硬碰硬的直接撞击,所以你有十万精兵,不如你有一个点子。

    刘邦现在缺的就是这种能做军事战略规划的将军,也就是说,刘邦可以打,但就不知道怎么打。

    韩信的出现,正好弥补了刘邦集团的智力空白。

    韩信究竟是不是耍嘴,萧何究竟是不是夸张,刘邦决定试试水。

    韩信想象中的一场近乎苛刻的面试却终究没有来,究其原因是韩信想错了刘邦。

    刘邦是什么人?刘邦是个没什么文化的人,所以,韩信想象中的苛刻面试也在随便、友好的气氛中展开了。刘邦这个面试官如果具化成现代形象的话,绝对不是打着领带、绷着脸直视对面的韩信,而是一上炕头,两腿一盘,外加小菜和小酒,两个人聊上了。

    形式随便,可聊的却不随便,刘邦和韩信最多的共同语言当属时下的乱世。两个人的交谈焦点自然也是刘邦的头号敌人——项羽。

    两人说起项羽,说得大点就是在说国家大事,说得小点就是两个大老爷们在嚼人家的舌根子。其中两人最兴奋的地方就是鸿门宴,当初正是项羽的心软,刘邦今天才能在这里再说项羽。韩信和刘邦从这件事情上对项羽的性格和作战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和批评。

    这样一来,两人自然是达成了最大的一致,但是光凭这一点就能说明韩信值得萧何追吗?就值得我刘邦这么掏心窝子吗?和着主子骂人,这是每个下属必须有的本事,韩信这一点不算什么。

    韩信的确不只是有这么两下子,接下来,韩信让刘邦看了一幅图,这幅图虽然不是什么具象的图纸,但却是韩信心中的念想。韩信娓娓道来,刘邦慢慢咀嚼。

    刘邦看着眼前这个绘声绘色描述的人,突然感慨万千,倘若一个心中没有智,脑中没有谋,心中没有天下的人,怎么会仅凭一张嘴就让刘邦产生了恍惚的感觉,恍惚觉得汉军的千军万马已经开始庆祝胜利……

    韩信心中到底有怎样的念想?

    在韩信眼里,项羽注定会失败的几大因素:

    第一,项羽的大男子主义和他的武力值成正比,也就是说项羽太自负,不能给手下有才能的将领机会,他认为只要有他就能控制局面。这不是以一当十,而是匹夫之勇!

    第二,项羽对手下的人赏罚不明,该赏的不赏,该封的不封,这样一定笼络不了人心。

    第三,项羽现在虽然在全国称霸,但是策略上却有众多失误。他似乎注重的只是嘴上过瘾,这一点从他不在关中建立大本营,却要急急忙忙地赶回彭城,就可见一斑。此外,他还缺乏全国战略性眼光,而且对时局的发展缺乏敏感性;封王标准全凭自己的一时喜好,没有一点政治素养,这会导致很多人心怀不满,最后会导致时局混乱。

    既然找出敌人的劣势,那么就要找出我们的优势。

    虽然我们现在刚刚离开关中,但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依然是要回去——进军关中。

    关中这个地方至关重要,是我军争霸天下的资本所在。关中在军事上的战略意义就不言而喻了。再说,关中本来曾经就是您的,虽然项羽没有封给您,但既然有“先入关中者为王”的口号在先,那么天下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所以,您现在名头上已经占了上风。而且您做得最明智的事情就是先虏获了民心。

    当初汉军在刚刚进关的时候,就用三条章法打消了民众的顾虑。这样一下子,汉军的百姓人气当然旺。这就是您取得的最丰厚的政治资本。

    我们的敌人却和我们恰恰相反,因为他们做了最大的一次赔本买卖。不说章邯他们投降的行动,单凭那二十万秦军被坑杀,而只有这三人幸免就让关中父老痛恨之极,所以这三人也得不到秦人的支持。

    最重要的是三个人中最厉害的章邯基本上已经废了。他背负了良心上太重的枷锁,自项羽的坑杀之后,章邯就开始酗酒了,只要一个人失去意志,那么他的肉体的存在根本不足为惧。

    以上几点,咱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管是进攻还是退守,我们的形势永远是占上风。

    刘邦不愧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着,他后来的胜利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用人方法的胜利。

    得到了刘邦的全权委托,韩信开始全力实行他进军关中的计划。而刘邦也对于韩信为自己解脱困局抱了巨大的希望。

    韩信果然实用,基本上是上来就用。

    于是,就出现了历史上很著名的成语,也是军事谋略上很经典的一句话——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栈道在前述我们已经介绍过了,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一下陈仓。

    在章邯的雍王京城雍丘的西方,有个叫做宝鸡的地方,这个地方长期有渭水流经,所以地貌特征是植被比较多。

    当时,秦朝的首都咸阳就在渭水的下游。为了方便宝鸡和咸阳之间的河运,秦中央政府在宝鸡建立了一个大型的粮食中转站——陈仓。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秦朝政府还在陈仓外面建了一个小关卡,这个关卡选址非常好,地势险要,只要用很少的守军就能镇守这里,属于典型的易守难攻型军事地形。

    陈仓是秦岭中唯一能通过较大军团的地方,而且此处树林茂密,隐蔽性很高,只要准备充分,暗渡时不容易被发现。

    韩信针对这种状况,准备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行动,占领陈仓,大部队再从这里进入关中。

    为了给这次绝密地行动做掩体,韩信高调地修补起了栈道,他必须要让章邯知道,自己是想要回关中。同时为了增加演出效果,刘邦也每天待在栈道边上监督工程的进度,并且时不时地对手下放话,我们过不了多久就能回家了。

    韩信放话这么快,章邯接到报告的速度也够快,他看着报告冷笑了几声,汉军竟然在修栈道,其难度可想而知,大敌当前,他们竟然还做这种精密活儿。这个活儿需要的时间可不短,那么我拥有的就是大把的时间,让他们修吧……章邯的智商够可以。

    章邯看到了修栈道的可笑,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可笑。面对韩信隔岸放的这个烟幕弹,章邯是实打实地接受了,相信了。章邯果然已经不是从前的章邯了。

    自暴自弃的状态也影响了他的思维能力。经历过投降和失去二十万兄弟之后,章邯已经不具备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的素质了。然而,项羽不知道这一点,他依然放心地把章邯安排在抵抗刘邦的第一线。

    我们看看敌我双方的领导者就可以猜测到这张战争的胜利。

    当章邯的聚焦点还在栈道时,樊哙的军团早已进入了陈仓,两军相遇的状态不是分外眼红,而是“哇靠,你怎么会在这里?”

    这仗还怎么打?对于汉军来讲,陈仓的守军几乎是不战而败,俘虏他们的时候,他们个个都还张着大嘴巴子惊讶呢。

    陈仓沦陷了,到了这个时候,章邯才恍然大悟,但是已经没有用了,没有办法的章邯只能带着大军往东面退守。

    章邯的狼狈衬托的是汉军的节节胜利,刘邦的大军进入关中,关中的两位大王感觉刘邦简直是从天而降,战斗水平比陈仓的守军好不了多少,有状态都不一定能打得过刘邦,何况现在根本没有状态。很快,司马欣、董翳先后投降。

    环顾四周,章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是孤家寡人了。

    韩信到达前线后,经过一番观察,决定不给章邯任何生路,韩信下令堵住雍水,并把水引到章邯驻扎的城中。

    此时的章邯完全被动,看着城中哭天抢地的百姓,再想想自己身上背着的那二十万条人命,章邯不能再作孽了。

    章邯做了一个他本以为毕生都不会做出的决定——投降,他自己也选择了自我了断。似乎,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章邯的失败是天意,起初的胜利在现在看来似乎只是亡秦的一次回光返照,但章邯的人生不乏精彩,并充分展示了秦军当年的不可一世,只可惜他的力挽狂澜葬送了数十万本可活着的生命……

    章邯的死,似乎告诉我们,秦朝早已经没有一息脉搏了。

    自此,关中又重新纳入刘邦的统治范围。自上次刘邦离开关中,到现在仅过了四个月!

    翻脸

    关中,我刘邦又回来了。

    刘邦就这么回来了,然而这一切似乎过于顺利了。更为重要的是,难道项羽真的就这么让刘邦把关中给占了。

    项羽当然不可能,项羽当然有脾气,但是项羽现在忙啊,就好比自家后院着火了,但是你的第二处房产里遭人偷了,你先顾着的肯定是自家后院。

    项羽这自家后院到底着的是什么火?

    隐患早就埋下。前不久,项羽不是刚刚分了一次权力的蛋糕吗?分得少的人自然是有点微词,但一点都没分到的人就必须得有行动了。

    这个时候首先反抗项羽的就是没得到任何封地,跟项羽老发生冲突的齐国人田荣。项羽改封齐王田市为胶东王,而把和自己亲近的齐国将领田都封为齐王,田荣却什么都没得到,田荣这下不干了。

    在项羽分封后的一个月,田荣首先挑战项羽的权威,率军攻击田都,田都无法抵挡只好放弃首都临淄。这委屈一定要和项羽说说,项羽要给自己做主啊!这岔事还没处理完,没过多久,田荣就杀田市于即墨,在临淄自立为齐王。

    这是一种心理不平衡式的造反,还有一种就是心理膨胀式的造反。

    这个人就是曾经有恩于刘邦的彭越。彭越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队伍大了,吃饭的嘴自然也就多了,彭越就需要更多的粮草补给。于是彭越占领了巨野城,突破了项羽所建立的分封体系。

    一个心理不平衡的人勾搭上一个心理膨胀的人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组合。

    田荣便利用彭越,以承认其地位为代价让他去攻打济北王田安,田安不敌彭越,济北一个月不到便陷落了,田荣也因此而重新统一了三齐,成为真正的齐王。

    对于田荣这种挑战自己权力地位的举动,项羽当然是不会放过,便派大将萧公角前往讨伐彭越。萧公角自认为楚军天下无敌,看不起彭越这种游击队组织,在骄傲轻敌之下被彭越打得大败,楚军出现了战后第一次失利。

    反抗只要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如果第一次的反抗恰巧还胜利了,那么很快就会有第二次。

    接着反抗项羽的就是赵国的陈余,他在田荣的支持下攻打常山王张耳,陈余的目的就是要统治赵国,联合齐国的力量最后达到和项羽抗衡的目的。

    张耳的军事力量没法和陈余相比,没有抵抗多久,张耳就率军投降了刘邦。于是,刘邦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常山王地盘划入了自己囊中。

    至此,天下形势大变,项羽决定要给这些叛徒一点颜色看看。但在讨伐之前,项羽也有自己的顾虑。

    项羽最大的顾虑就是义帝,在这件事情上,项羽是非常理亏的,显然在“义”字上输人一等。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有人拿义帝大做文章。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先把义帝这个人皮大旗给干掉再说。

    于是,项羽先是找了一个借口——接义帝共商国是。在迎接途中,项羽直接取了义帝的性命,这样一来,似乎是没有人可以质疑项羽的权威了,但事实告诉项羽,杀义帝这件事似乎为时尚早,也正是这件事情,成了刘邦日后抓住不放的小辫子。

    这时,东方齐国的田荣势力大涨,席卷了原齐、赵、梁等地;刘邦拥有原秦国势力范围,韩地在张良的帮助下也在其掌握之中;项羽则重新整合楚国版图,并拥有原属梁国的许多战略要地。

    这三方军队,谁都不是好惹的。

    既然三方开战,项羽必须先找出一个威胁最大的阵营。

    我们都知道项羽最大的敌人是刘邦,范增也知道,但这个时候的项羽眼里还是没有刘邦,或者说还是没有重视起刘邦。他认为刘邦根本成不了气候。而在这件事情上的判断,也足矣说明了项羽在军事上的幼稚性。他不知道,日后他最大的敌人竟然就在他的忽视之下迅速地壮大着。

    项羽经过分析全国局势,认定齐国的田荣是自己的心腹大患,决定率军北上灭齐。田荣本来就对项羽的意见非常大,现在项羽竟然亲自来攻打自己,这更加让他觉得气愤,于是集结大军在城阳,准备和项羽一战到底。

    项羽勇猛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田荣却没有料到项羽会这么猛。也就是一天的时间,田荣大军就被击溃。田荣兵败,结局也只有一死。

    项羽最忍受不了的就是背叛,为了报复齐国的背叛,也为了杀一儆百,项羽下达了最残忍的命令,他下令楚军在齐地可以任意烧杀抢夺,掳掠妇女儿童。齐地瞬间成为了人间地狱。

    项羽幼稚地认为,只要这样就不会有人敢反自己了。但是项羽不知道,在这次战争中逝去的无辜生命的账,齐地的百姓早已经算在了项羽头上,他这种残暴的报复方法激起了齐地人的激烈反抗,项羽敌方的战斗大军又多了齐地的所有百姓。这种结局是项羽始料不及的。

    事态发展成这样,项羽更无暇顾及刘邦了。

    就在项羽忽视刘邦的时候,刘邦抓住了这次机会,率领大军东出函谷关,准备袭击项羽的大本营——彭城。

    刘邦大军一进入中原,中原形式就大变了,本来想舒舒服服地当墙头草的那帮小诸侯们必须得有自己的立场了。刘邦让这次选择变得简单了一点,你要是从了我刘邦,那么我们就和;你要是不服我刘邦,那么我们就打。

    首先被唬住的是魏王魏豹,他最先率军前来投降。殷王司马卬虚晃一下,也投靠了刘邦。初期的顺利让刘邦很高兴,但这些对于刘邦来说完全是正餐前面的开胃小菜,那么他所等的大餐是谁呢?这个人就是陈平。

    陈平其人

    但凡智力超群的人似乎都有一个不好的出身,这也正应了那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平民的孩子智力早开发。

    陈平出身平民,头脑敏锐灵活,常有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点子。之所以是匪夷所思,就说明陈平的点子不是一般的点子,而是阴谋诡计,如果说张良善于阳谋,那么陈平就善于阴谋。

    在争天下的过程中,需要明枪,但也需要暗箭。

    巨鹿战役之后,天下的局势已经越来越分明,项羽的成长速度飞快,最后陈平也去投靠项羽。

    项羽对陈平是非常重视的,后来被派到殷国做了楚国全权大使,负责楚国对殷的一切外交事务。但别以为自此以后项羽就和陈平共续哥俩好的神话了。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项羽彻底地把陈平推到了刘邦一方。

    随着刘邦向中原进军的脚步,殷王司马印也顺应大流投降了刘邦。面对这种情况,项羽没有深思大家投降的深层原因,只是一味地认为是有关负责人没有做好相关工作,工作有疏忽,就必须有担当。所以,项羽下令要处死负责人。

    当时陈平就是整件事情的最高负责人,既是最高负责人就要负最大的责任。陈平可是冤枉啊,自己压根没有玩忽职守,也没有勾结叛党,这样就没了小命,真是太冤枉了。

    陈平不想死,那就只能是跑了。于是陈平挂印封金,正式开始跑路了,而且是奔着刘邦的方向跑的。

    让陈平没有想到的是,从项羽方面跑到刘邦方面的过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话说陈平在过黄河的时候,船夫看他一身名牌,像个有钱人,并且身边也没有什么随从。这不正是杀人越货的最好条件吗?在这乱世当中,各个诸侯都忙着开仗,哪有法律约束,于是船夫起了歹念,想半路把陈平给杀了,劫了他身上的财物就直接把他扔到河里喂鱼。

    前面已经说过,这个陈平善于搞阴谋,所以船夫的计量早已经被陈平看出来了,但是陈平一介书生,打又打不过船夫,水性也不好,万一不小心掉进河里也是一死。

    于是陈平脑子一转,他假装天气炎热,就把衣服脱光,还表示自己要帮船夫一起划船。那船夫一看,敢情这位有钱人是面子工程啊,这里子里实在是啥都没有。这下才放弃了谋财害命的念头。

    陈平这一次算是有惊无险,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谋略天赋。

    陈平的到来立刻充盈了刘邦的人才库。人才的流向,基本上就是战争的走向,刘邦深深知道这一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