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猜想-技术化——资本增长的又一动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导读: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之大,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因为这种差异,甚至不得不专门分蘖出一门学科——中西文化比较学。

    那么,既然说到了文化差异这个问题,就实在让人忍不住要说曾经看过的一个小故事。

    一位美国老太太对“神秘的东方文化”很感兴趣,于是凭借自己去西藏旅行的记忆,自制了一个转经筒,放在家里的架子上当摆设,后来又把超市里中国罐头、方便食品标签上面的“中国字”剪下来贴在转经筒上,作为“中国文化的印记”。

    一段时间之后,一位中国留学生被她邀请到自己家里参观,当看到这个贴满了“五香”、“牛肉”、“麻辣豆干”字样的转经筒,这位留学生被这位“东方迷”老太太的领悟能力,实在雷到哭笑不得。

    其实,像这样的荒谬理解,在我们的身边也大有存在,比如说技术这项东西,在西方世界民众将它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我们却对此抱着一种崇敬甚至崇拜的态度。

    那么,技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和我们的经济思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而中国人对于技术的歪曲心态,到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没落的工业大都市:行业间的技术支持

    现在,让我们来回答一个问题,亚洲最大的工业城市在哪里?

    问题的答案有很多,诸如上海、东京、釜山、大阪。不过,如果我们让时间倒退到100年前,这份荣誉将会毫无争议地归属于印度的孟买。

    在1914年的时候,孟买拥有全球第四大的棉纺织业,是欧亚海上航路中最大的港口城市,建立起了一整套更重要的是,当铁路运输开始风靡全球时,印度已经拥有了全亚洲大陆八成五的铁路网,当这一比例与广袤领土结合起来的时候,随之带来的是印度全世界第三大铁路国的地位。

    不过,这些数字都已经成为历史,当我们今天再谈论起孟买的时候,能够提到的恐怕只有它超过2500万的人口,以及风味餐馆里的孟买飞饼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曾经喧嚣一时的国际化工业城市,最终沦为今日的面目呢?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还需要潜入历史的河流,将真相从河底打捞出来。

    1914年的欧洲,爆发出一件令世人惊骇的大事——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一位暴躁的大公,被一个同样暴躁的年轻人打死在萨拉热窝的大街上,由此带来的是世界各国长达四年的混战,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将千万欧洲人卷入灾难的同时,却给亚洲带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效应,那就是被战争搞得焦头烂额的西方世界,已经丧失了竞争于亚洲商业市场的精力,由此带给了亚洲民族工业一个独立发展的良好机会。

    这的确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天赐良机,假如我们对中学的历史教育稍存记忆,就会想起课本中对这一段岁月的描述是“民族工业的春天”;事实也证明了此言非虚。在世界大战的四年以及此后几年的岁月中,西方国家的无暇东顾,使得当时亚洲主要工业城市的利润都成倍增长,我们所熟知的荣氏家族,正是在那一段时光中乘势而起,奠定了纺织业巨子的地位。

    然而,当战争结束的之后,这些城市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日本的大阪由此实现了重大的工业突破,一跃而成为日本的“工业车间”,上海则得以跻身国际大都市的行列,其在工业领域的收益,更是维持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只有孟买的发展,却随着和平的降临而就此消失。

    这是一个令后世经济学家费解的谜题,同是作为亚洲工业城市,孟买的工业基础甚至还要好于上海和大阪,却落得截然不同的境地,更令人费解的是,当二十年代末全世界陷入战后经济的衰退期时,大阪和上海仍然保持了成长的势头,而孟买的纺织业产值却缩回了战前水平,市场占有率更是被大幅度挤压。

    许多人在评论这一点的时候,往往会把原因归结到中日两国勤恳的企业精神上,然而这种说法只能解释上海和大阪的崛起,却无法成为孟买衰落的理由。那么,孟买这种急转直下,曲线诡异的发展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简单说,只有两个字——技术。

    我们知道,印度拥有庞大的铁路网,作为最大工业城市的孟买,自然由此获得铁路枢纽的地位,这诚然是它的优势所在。不过,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样一点,印度的铁路建设,完全是英国一手打造出来的。

    为了让自己的资本得到输出,让国内的投资人寻找到着力点,在进行印度的铁路建设时,英国政府要求所有的铁路设备、工程技术、钢材都必须从英国进口,而身为殖民地的印度,自然无法对宗主国的决定予以反驳。于是,随着资本与技术的输入,随着一条条铁路在印度大陆上铺陈开来,英国的投资者赚得盆满钵盈,而印度本土的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却丧失了最宝贵的发展机会。

    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当孟买的纺织工厂想要现代纺纱设备的时候,却根本无法从本土企业处得到,唯一的来源就只能依靠国外的厂商,从而被人将价格权柄牢牢地把持住。

    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而言,利润的真实含义不仅仅意味着能够从市场行为中赚到多少钱,还包含了它到底能够节省下多少钱,当越来越多的资本被投入到设备更新这一部分中时,这些纺织企业就难免在其他方面捉襟见肘。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深层的原因,导致了后日局面的恶化。

    我们都清楚的一件事是:由于印度的殖民地身份,使得它根本不需要由自己来提供国防,尽管在那段时期中,印度始终保持着数目巨大的本土军队,但这些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却是由英国政府所提供的,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这样的状况一直都没有任何变化。

    武器装备不需要自行制造,也就没有建造兵工厂的必要,与之配套的煤矿、钢铁厂等相关设施,自然也就得不到成规模的建设。然而,这些工厂的存在,除了以国防为目的之外,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计划的重要一环,缺少了这些重型工业,轻工业的进展便不可能顺畅。

    在一些观点看来,兵工厂以及相关设施的费用实在过于庞大,并不是一个像印度这样的国家所能够承受的,除此之外,重工业的成长,无不需要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以钢铁业来说,日本的几家大型钢铁厂,在接受了中国东北大量的资源之后,才得以在二战末期形成国际竞争力,而中国钢铁业的昌盛,则更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

    尽管事实如此,然而历史却和理论家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在当时的中国和日本,出于战争的需要,兵工厂被大量地建立起来,这些一度曾被视为“挥霍”的行为,却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酝酿出完全不同的因子。

    在1914到1918的连天战火中,当印度孟买的棉纺织工厂无法从欧洲获得技术输入,无法从欧洲制造商那里得到机器设备而陷入困顿的时候,中日两国却凭借着自行培养出来的工程师与技术工人,使得轻工业获得了相当有力的技术支持。

    就实际情况来说,尽管当时两国的军工水平还徘徊在极低的水平上,但是比起一筹莫展的印度人来说,上海和大阪的棉纺织工厂简直不知道要幸运多少倍。

    这种幸运还远未停止,随着欧洲战事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交战双方海军对海上交通线的交互骚扰,使得在那四年之中,欧洲人几乎彻底放弃了亚洲这一广大的市场。现在我们不妨想一想,在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中,当外来竞争忽然消失之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答案就是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真空,进而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在任何一个时期,这样的情形都是生产者所最乐于看到的,因为无论生产成本有多高,只要产品一被生产出来,就势必会被抢购一空。当这种超额利润被累积下来的时候,就又会集结成巨大的资本力量,让企业有能力获得更好的技术,进而在战后的时候也有能力继续占有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技术充当了资本行进的动力,缺乏技术滋润的资本,很容易在固步自封中变得僵化。

    反观中日两国棉纺织业的飞速发展,正是沿着技术的轨迹行进着。

    反过来,由于没有(或很少有)技术支持,使得印度孟买的纺织厂在战争岁月中,只能靠增加人工而非机器设备的方法来增加产量,尽管这样做同样能获得不菲的利润,但当战争消弭,外国资本重新卷土归来的时候,面对着强势资本的竞争,无奈的印度人就只有裁员一条路可选,与之伴随的则是整个棉纺织行业的萎缩。

    一个小小的决定,有的时候可以引发巨大的改变,对于孟买来说,做什么样的决定,权力或许不在自己手中,但毋庸置疑的是,巨大的改变就此发生,而且是无比真切,无比残酷的。

    那么,当我们理解了技术的独特内涵与重要性之后,一个新问题就随之而来了——中国人对于技术的歪曲心态,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技术是资本增长的动力

    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一天,有一位老者在前往新疆伊犁的谪遣路上,接到了一封来自友人的信件。

    这个老者叫作林则徐,而给他写信的则是魏源。

    在这封信里,魏源提到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如果大清海军和英国海军再次开战,用什么办法才能打赢这场战争。

    魏源之所以要写这封信,是因为他预料到,由合约而换来的和平注定是短暂的,在不久的将来中英或者中西方之间,必定再次爆发一场大战,因此必须提早准备。而之所以要给林则徐写信,是因为林则徐曾有过与英国海军正面对抗的经验,也曾多次击退来犯的敌军,在和西方国家作战方面,他绝对是当时的权威人士。

    现在大家来猜一下,林则徐会怎么说?

    有人会说,以林则徐的实干精神,必然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有人会说,以林则徐的爱国情怀,肯定会说些鼓励、打气的话。

    那么,这些答案统统都是错的。

    林则徐的回答很简单——没办法。

    这样的回答大概会令许多热血青年失望,怎么这么大一个民族英雄,至今都被视为民族栋梁的人物,居然会说出这样的泄气话呢?横看竖看都像是投降派琦善说出来的。

    其实,这话还真是林则徐说出来的,而且他还附属了自己的理由,在他看来,中英两国在武器方面的技术差别实在太大,大清军队在战场上根本就无法战胜英军。在两军对阵的时候,英军的武器已经打到我们了,我们的兵器却还伤不到对方半分。只以清军现有的装备而论,就算是岳飞再世,也只能干瞪眼。

    在林则徐看来,中国若想在未来战胜敌人,只有认真学习敌人的长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和制造出自己的坚船利炮一条道路。

    这样的想法的确被变成的事实,只不过遗憾的是,在对方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技术,将技术当成工具的时候,我们却以迷信甚至崇拜的心态来对待这一切。这种心态上的差别,直接造成了中国人将技术看做是炫耀的本钱,绝不愿意让技术有着一丝一毫的推广。

    当这种心态传承了百年之后,悲剧性的结果就发生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所引进的大多是生产线而非生产技术,得到的更多是一张张渔网而非编制渔网的技巧,尽管如林则徐所愿,师夷长技被当成了最响亮的口号,但实际上我们却从未获得过真正的“长技”。

    在这一点上,我们只需要看一下中国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低端位置就能够明白,那些最核心的先进技术,从来都不属于中国,在一条产业链博弈当中,我们只能依靠着外力的作用维持不倒,而这种外力便正是来自外部的技术授权。

    正如我们在上一节中所看到的例子那样,当资本缺乏技术支持的时候,它的局限性就显露了出来,使得它只能在很小的空间范围内腾挪,资本的经营者只能通过毫无变数的老招数折腾,主显然,技术的落后非常不利于经济主体对资产潜力的最大化开发使用。我们看到在发达国家当中,资本拥有如此活力的源泉,不是互联网,也不是快餐特许经营连锁店,而是打造这一切的技术——互联网需要电子信息技术、快餐连锁模式需要营销学上的技术。

    正因为如此,只有先进的技术,才是资本不断增长行进的源泉,因此,它也是国家财富的源泉。而当技术落后,甚至被当做神迹来崇拜的时候,就意味着资本的活力被彻底壅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