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25年:施耐德电气的中国故事-后记 寻找企业之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46年,彼得·德鲁克先生写出了《公司的概念》,在把通用汽车这家企业展现给读者的同时,他也创建了企业案例这种体裁。

    从那开始,无数企业以这样的方式呈现着它们各自的荣耀光辉。而通过刚刚结束的阅读,我们再次见证了一家公司在商业上的美丽。

    企业是美丽的。这句话可能令人不解,一家公司,或者是一个商业组织是美丽的?它美在何处呢?

    一

    2012年4月初,施耐德电气中国北京低压电器有限公司的两位员工,花了大约半个小时给我演示施耐德电气中国在产品上作出的改进。正如我们所知,由于施耐德电气的产品种类非常多,涉及几千种元件和材料,所以可以在这上面动脑筋进行创新,为此,施耐德电气在全球推广了QVE(Quality Value Enginering)项目。

    所谓的QVE项目,其实是一个持续性的目标。它的宗旨是在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的成本、性能。比如说,某一项产品的表面,从前是全部有镀层的,现在则可以改成局部处理,因为在真正的使用过程中,其他部分并不接触。再比如说,铜是比较昂贵的材料,铝则相对便宜,但熟悉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前者的导电性要好过后者。那么,公司就可以在将产品里的铜制件换成铝制的同时,加大铝制件的厚度,以保证电阻不会升高、产品的性能不变。

    再比如说,铜是比较昂贵的材料,铝则相对便宜,但熟悉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前者的导电性要好过后者。那么,公司就可以在将产品里的铜制件换成铝制件的同时,加大铝制件的厚度,以保证电阻不会升高、产品的性能不变。这种性质的改进非常之多,但是公司在进行这些改进时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品质一致性。

    为了能让施耐德电气麾下的全部企业都分享到创新的成果,公司在总部设立了负责推广创新信息的专门部门。也就是说,从这项创新得到确认之后,全公司遍布全球的工厂,都将知道这项创新的技术操作细节。

    有趣的是,公司尽管把各种创新向全球范围传播,却并不强制推广,而是把采用的权力留给工厂,让更熟悉自己产品的一线工程师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决定,只是在指标上对生产部门降低成本提出要求。

    这就是这家公司的创新之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许多微小的创新成果。除了上述那些降低制造成本的创新外,还有许多是立足于顾客需求的。比如说,公司生产的一种微型断路器,在其右侧有一个小小的旋转手柄,看起来非常不起眼,但有心人可能会想到,加一个手柄,等于在流水线上增加了一道工序,其成本肯定不低。那么为什么要加这个手柄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出于需要。这种断路器的接线柱是隐藏的,在安装的时候需要旋一下,才能把其中的孔隙露出来。而在过去的产品设计中,旋转接线柱是通过一个一字螺丝来实现的,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就只能依靠指甲,非常不便。销售人员在与客户的交流中发现这个情况后反馈给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便对产品进行了改型。有了这个旋转手柄,安装断路器时只需要轻轻一旋,就可以把接线柱转过来。

    这样的创意非常简单,你我都可以想到,它是那样的不起眼,刚刚够资格进入工程师的设计图纸。比起正确的市场战略、良好的政商关系、雄厚的资金实力,这一点点微小的创意并不是这家大公司成功的原因。

    可是,通过这一点微小的创意,我们又可以看到很多的东西。哪些给用户带来了不便?销售人员是怎样发现这个需求的?他通过怎样的方式反映给市场部门,又怎样把需求传递给研发团队?为了增加这个小手柄,需要经过哪些流程?在改进被写进图纸后,工厂的生产线是怎样改进工序的?生产这个小手柄,会增加一个塑料件供应商吗?公司怎样去考核这个供应商,又是怎样帮助它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共同成长的……沿着一个小小的手柄上溯,顺藤摸瓜,竟然可以摸出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每一环都有着无数可以琢磨的方法,可以细细品味的故事。这大概要比侦探小说有趣得多吧。

    这情形有点像孩子手里的万花筒,透过小孔,看到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奇妙世界。

    拥有如此丰富世界的公司,是令竞争对手羡慕的。在有兴趣观察它的人眼里,它自然是美丽的。

    二

    一个企业,就像是一个生态群落。

    从一般意义上说,公司不是孤立存在的,尤其是从事复杂产业的大型公司。这是因为,大型公司的成长过程,往往就是其工业体系的搭建过程。公司要卖掉产品,就要依靠一张广大的销售网络;要获得持续、稳定的物料供应,就必须培育起自己的供应体系;要把产品、物料快速、通达地输送到它们该去的地方,又要依靠物流公司;要在研发、产品改型、人才培养上做到中上水平,就不能不和高校、科研所、设计院长期合作。

    这些合作需要稳定与默契,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搭建一个大型企业的成熟工业体系,常常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其结果是,众多的贸易、制造、运输、科研的类型企业环绕其周,结合成为一个同进同退,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利润、共同成长的利益共同体。

    在对施耐德电气中国的观察过程中,逐渐展现在我眼前的,正是这样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

    虽然以一本书的容量,无法详尽地去描述这个工业体系里的全部细节。但通过这本书,我们除了完成对这家跨国公司25年历程的叙述外,还可以看到,这家公司在进入中国后,促成了诸多小企业、小作坊甚至个人,成长为可以实现为多个国际品牌供应的制造商、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甚至海外的贸易公司,其中不乏上市企业的身影。而且我们还看到了施耐德电气中国从一个区域公司,一步步拥有自己的研发体系、培训体系,看到了它逐渐变成施耐德电气内部最耀眼的明星。

    从大型复杂产业公司的本质上说,这是它最好的结果。因为公司大到像施耐德电气中国这样的水平,很难想象它的物料供应还依靠海外进口,它的技术中心还放在法国尼斯的实验室。因此,只有彻底地本土化,把根稳稳地扎进脚下的土壤,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本土化的工业体系来自于最初的路径选择:是追求与整个集团的一致性,还是允许差异性?很明显,施耐德中国选择了后者。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被允许存在,公司开始朝着不一样的道路行进。

    而后,公司的文化会趋向于包容,由于寻找到越来越多的本土合作伙伴,各种各样不同的做法出现了。公司和合作伙伴一起,以差异化的方式取得一个个成功。因此,越来越多的合作者加入进来,逐渐形成了一个复合了多种文化、多个企业,共同成长的利益共同体。

    这非常像是中学生物课本上看到的生态群落,参天的乔木构成了群落的主体,灌木、草本植物、苔藓与菌类构成了群落的中层与下层,分享着有机物、阳光与水分,彼此依存,郁郁葱葱地共同生长。

    一旦这种群落形成,它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进步是令人惊愕的。我们更可以想象,当许多个生态群落彼此相连时,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一片企业之林。美景显然就在其中。

    三

    在与施耐德电气中国的第一次见面会上,我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施耐德电气中国的管理团队坐在一张环形的桌子周围,七嘴八舌地讲述着各自的记忆和看法,其中还有一位普通的员工。

    我的创作顾问郑作时忍不住去问道:“你们平时开会就是这个样子吗?”

    本书最主要的推动者——施耐德电气中国市场部副总裁王洁女士肯定地告诉我们,公司的会议就是这样的。随后,在几次内部会议上,我都见识了同样的场景。比如说,工厂每个月召开的质量会议,全部由总经理直接主持,无论是部门经理还是普通员工,全部针对质量和客户投诉客观讨论,毫无上下级之分。

    这让我相信,这家法国血统的公司所讲的“包容”,是真正发源于平等基础上的。

    也许正是得益于这种平等的文化,在进行走访的过程中,我们接触了100多人,其中既有朱海、曹玮这些高级管理者,也有普通的一线生产工人。无论是谁,专门负责此事的施耐德电气中国公共事务经理刘琦都会在采访前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施耐德,找出那些值得分享的东西,因此,可以讲出心中所想,可以畅所欲言。”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需要感谢这样一批“施耐德人”,本书能够以全景式的面貌展现在您面前,得益于他们毫无保留的分享和积极主动的合作。在采访中,人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将脑海深处的故事与我共享,于是,我见证了欢笑、泪水、感动、激越、骄傲……作为一家跨国公司,施耐德电气中国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实务已经在书里得到了完全的呈现,但以我的拙钝文笔,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最终只能还原十之二三。

    这些老的或者新的施耐德人包括:

    施耐德电气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暨中国区总裁朱海

    施耐德电气前大中华区总裁Harry Hellawell

    施耐德电气前大中华区总裁Russell Stocker

    施耐德电气前中国区总裁Guy Dufraisse

    施耐德电气中国全国销售部高级副总裁曹玮

    施耐德电气中国首席财务官马晓云女士

    施耐德电气中国前首席财务官Alain Mercier

    施耐德中国前首席财务官Alain Mercier先生

    施耐德电气中国前市场部总监Olivier Blum

    施耐德电气中国前战略市场总监Xavier Datin

    施耐德电气中国前战略与业务发展部副总裁Noel Girard

    施耐德电气中国前人力资源总监黄松熙

    施耐德电气楼宇事业部亚太区高级副总裁邱成弟

    施耐德电气IT事业部EMEA高级副总裁Mike Hughes

    施耐德电气中国前技术部总监何才夫

    施耐德电气中国智能生活空间事业部副总裁殷涛

    施耐德电气中国前工业运营总监张开鹏

    施耐德电气中国市场部副总裁王洁女士

    施耐德电气配电大客户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曲书文

    施耐德电气中国信息技术部副总裁李忠

    施耐德电气万高(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军

    施耐德电气中国配电产品市场及业务发展副总裁吴波

    施耐德电气中国战略合作-节能增效总监孙力

    施耐德电气中国全国销售部华东区副总裁纪宝

    施耐德电气中国配电合作业务-解决方案市场部及母线业务副总裁王玉亮

    施耐德电气中国全国销售部总工程师杨俊乾

    施耐德电气中国北京利德华福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剑峰

    施耐德电气全球市场部全球客户接待和展厅业务发展总监张丹慧女士

    施耐德电气中国市场部communication manager王文璐先生

    施耐德电气中国战略项目总监陈钢

    施耐德电气中国配电大客户事业部业务发展总监牟一红女士

    施耐德电气中国政府事务及可持续发展部副总裁杨丽莉女士

    施耐德电气中国客户关爱中心总监颜华女士

    施耐德电气中国全国销售部新疆大区销售总监易伟军

    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中国区项目发展部项目经理赵永纯

    施耐德电气中国华东区设计院市场销售总经理李敏

    施耐德电气中国公共政策与战略合作部高级标准化经理杜佳琳

    施耐德电气万高(天津)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工厂经理周惠女士

    施耐德电气中国前北方大区总监张晓峰

    ……

    作为本书的作者,我还需要感谢一批伴随施耐德电气中国走过25年历程的供应商、分销商,以及合资企业、设计院、供电局等合作伙伴。他们的不吝分享与知无不言,帮助我从另一个侧面理解施耐德电气中国25年历程中的所思所为。这也说明,这家企业在公众形象上的公开与透明,要得益于这些合作伙伴的多维视角。

    当然,这里最需要感谢的是这本图书创作的直接负责人——施耐德电气中国市场部公共事务经理刘琦和她的同事青晨。在本书创作走访的六个月里,走访的通常形式是从周一的早晨开始,每天进行四场采访,每场两个小时,期间还要完成对工厂、车间的参观。令我吃惊的是,他们不但拿出大量的工作时间来全程陪同我,还完美地完成他们在公司的本职工作,使得施耐德电气中国的历史能够以更立体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因为刘琦小姐的支持,我可以在非常顺利的环境下创作。刘琦与青晨对工作的敬业与认真,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来的乐观与从容,以及对目标的坚持,都令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施耐德电气中国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素养。这使我的创作成为了一段辛苦却又乐趣十足的旅程。

    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在先,作为本书作者的我同样成为受益者。施耐德电气中国丰富而完整的工业体系、众多微小而优秀的方法创新、与普通欧美企业迥然有别的企业文化、与改革开放同步行进的历史,以及一家跨国企业的本地化历程,令我得到了一次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鲜经历。朱海先生曾经对我说,法国人最得意的事情,是我去过的地方你没去过,我知道的事情你不知道。这句话对于一个财经作者而言,同样适用。

    希望本书没有让为它付出过时间和精力的人们失望。

    很久之前,意大利诗人但丁写下名句:“箭中标靶,箭离弓弦。”诗人用因果颠倒的方式,令我们感受到速度。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其速飞快,展现给我们的,往往就是一个因果颠倒的发展历程。譬如施耐德电气中国,我们看到的是它今天展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却少有人知它从何起步。

    作为一家国际一流公司,施耐德电气在中国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它内在的活力和为挑战而不断作出的改变;看到了它每一个动作背后的思考,也看到了这些策略、方法、思考所要达成的目标;还看到了一个成熟工业体系下的公司,正在越来越多地展示着它的包容特性。

    我们相信,我们已经找到了一家企业全部的美好之处。

    如果读者能对这家把顾客需求作为目标起点的公司有更多的关注,那么我们的心血就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这是作者与所有施耐德电气员工的真切感受,呈现给我亲爱的读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