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生物,不能脱离了社会孤立地存在。每一个人,都必定和另外一些人、一些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在办事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了解被说服者的情况,借助他感兴趣的人或事,代替我们进行说服,引起他的重视。
塑造权威的表象
老狐狸说,在办事时,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权威效应来影响他人,制造一些权威的表象。给自己冠上一些权威的头衔,或者象征某种权威的身份标识,都能让人刮目相看,给他人以心的震撼,让人敬仰、信服,接受你,赞同你,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来屈从于你的暗示和建议。
假如你眼部不适,到医院就诊,如果其他条件相同,有一位眼科专家和一位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大夫供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个呢?相信你一定会选择专家。
假如你要报一个作文培训班,你是愿意上一个由专业的著名作家来授课的班,还是愿意上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中文师范专业毕业的年轻老师的班?相信一般情况下,你会选择著名作家。
这些都说明,权威对我们的影响力非常大。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证明了权威的力量。
美国某大学心理系的一堂课上,—位教授向学生们隆重介绍了一位来宾——“施米特博士”,说他是世界闻名的化学家。施米特博士从随身携带的皮包中拿出一个装着液体的玻璃瓶,说:“这是我正在研究的一种物质,它的挥发性很强,当我拨出瓶塞,它马上会挥发出来。但它完全无害,气味很小。当你们闻到气味,就请立刻举手。”
说完话,博士拿出一个秒表,并拔开瓶塞。一会功夫,只见学生们从第一排到最后一排都依次举起了手。但是后来,心理学教授告诉学生们:施米特博士只是本校的一位老师化装的,而那种物质只不过是蒸馏水(没有气味)。
这个实验中,人们宁可相信权威,而不相信自己的鼻子。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专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这就是权威的影响力,是权威效应的作用所致。
权威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如果现在有一个普通的人对你说,你现在这个年纪吃一些什么补品会大有好处,你对他的介绍一定会心存质疑。但是如果这个人的头衔是国际营养学会高级研究员,你会对他的上述言论作何感想?当你知道他去年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物学奖,你又会对他上面的话作何感想?在很大程度上,你会相信他的话。实际上,你相信的首先是他的头衔,其次才是他的话。
这就是权威效应的奥妙所在,你可以不是权威,但是如果你让人感觉你是权威,认为你是权威,那么他们就会由衷地相信你的话。
我们中国人都讲究谦虚、卑下、不多嘴多舌,但是假如你有什么资格、身份、资历一定要表明出来,藏在心里没人知道,人家还会小看你,不把你说的话当回事,不把你当重要人来对待。就算没有,也可以制造一些。
像华贵的衣服、好的办公地点、富丽的装饰、制服、名片等能够象征权威、象征身份地位的外部标识,同样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可,使人们对其产生信任感。就是说,一种权威的象征与真正的权威一样,能够对人们产生足够大的影响力。
假如你准备自主创业,开一家公司。你在市中心租了一套办公室,装饰豪华,并把几个获奖证书或奖杯陈列其中,别人就会以为你财力雄厚,势力稳固,技术专业过关,对你的信任度就会直线上升,如果洽谈合适,很容易就能拍板成交。
假如你是新入行的推销人员,对你来说,最行之有效的快捷的投资之一,就是给自己买几件值钱的衣服。就算预算吃紧,宁可买下这两身衣服,也不去多买几身廉价服装。这有利于为你建立良好的形象,外加你对所推销产品的专业性能和市场行情的准确把握和介绍,别人一定会更选择相信你,进而购买。
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古希腊有一个有名的神话故事。
一位年轻的塞浦路斯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喜欢雕塑,是个有名的雕刻家。有一天,他得到了一块洁白无瑕的象牙,就用它精心地雕刻了一个美丽可爱的少女。这个雕塑实在是太美了。皮格马利翁每天都用深情爱慕的眼神呆呆地凝视她,久而久之,他竟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雕塑,热切地希望她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女。他给雕像穿上美丽的长袍,拥抱她、亲吻她,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她接受。后来皮格马利翁的诚心感动了天神,天神就使这个雕像真的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和他生活在一起。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意思是,热切的期望能使被期望者达到期望者的要求。
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
新学期刚开始,该校的校长就对两位老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效果显示,你们两位是本校最好的老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从全校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热诚地凝视着他们,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老师非常高兴,感到自己受到了特别的对待和重视,感受到校长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和信任,从此,更加努力教学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学生的信任、热情和期望,学生也从老师的眼神和言谈举止中,接收到这种暗示的信息,感到自己就是与众不同的,就是天才,就是英雄,就是智商高,最主要的是感到了老师的期待。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
这两位老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老师的期待,老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老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当我们希望别人成为我们希望的人时,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信息,告诉他可以成为这样的人。
你希望他成为什么,他就能成为什么。当他有了天才的感觉,他就会成为天才,当他有了英雄的感觉,他就会成为英雄。
作为老师和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变得更好,就要尽量鼓励他们,夸奖他们,告诉他们行。在你的热切期待中,他们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总是批评他们,暗示他们“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朽木不可雕”,那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就会自暴自弃,不求进取,就真的会堕落下去了。
古人说“用人不疑”。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的能力,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要想使你的员工发展更好,作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当然,如果一个管理者认为自己的下属都是饭桶,一无是处,并经常批评指责自己的下属,那么他的下属也可能真的变得一无是处,成为公司的负债资本。
欣赏引导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欣赏期待,他会按照你的意愿而变化,成为你期待中的人。
用温和的方式去启发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多予人温暖,少给人严寒。多温和相待,少严厉对人。
一日,南风和北风在途中巧遇。两位老友相见,格外高兴,彼此攀谈起来,相互吹嘘自己有多厉害,越说越起劲,谁都不服谁。恰好这时,有一个穿着大衣的行人路过此地,于是,他们决定来场比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强壮的北风怒吼一声,对南风老弟说:“看我的厉害,你就瞧好吧”。只见北风猛吸几口气,双拳紧握,目眦尽裂,原本结实的胸膛顿时鼓囊囊地膨胀起来。张口间,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狂风冲击之势,沙石飞扬,树木像是要被连根拔起。但看行人低着头,艰难地一步一步往前走,把大衣裹得更紧了。
北风见此情形,甚是着急,更加卖力地拼命刮,真是寒风凛冽,刺骨三分。然而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了个严严实实,越裹越紧。气得北风吹胡子瞪眼睛,却也无计可施。
现在轮到南风上场了。只见他做起了深呼吸,凝神静气,双目自然垂视鼻尖,面容柔和,气守丹田,调息中吐故纳新。暖人的南风徐徐吹来,顿时风和日丽,鸟语花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心旷神怡。行人感到非常舒适,如沐春风,慢慢地暖意就袭上身来,有些许微热,于是很自然地宽衣解带,脱掉了大衣。此时,南风得意地露出了睿智的笑容。
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温暖胜于严寒。
通常情况下,用温和的方式去启发他人进行自我思考或者反省,往往比强硬的手段更有效。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不是一个毫无防御能力的固定靶,并不是只要我们瞄准他,“砰”一声枪响,他就会应声而倒。
在人际交往的链环中,任何人都不是被动的枪靶,而是沟通的主体。你要向他开枪射击,他难道就不可以躲避一下,或者操起心灵上的盾牌,给你挡回去?甚至拿起枪对你扣动扳机?
一天,学生小A被英语老师赶出了课堂。小A在走廊里站一会儿后,气冲冲到来到班主任刘老师的办公室。刘老师清楚此时此景,如果对小A进行严厉批评,甚至“体罚”一下,小A肯定听不进去,甚至也会和自己发生冲撞。于是,刘老师站了起来,摸了摸他的头:“呦,火气还不小嘛!来,在我的椅子上坐会儿,消消气。”待他的情绪稳定下来,刘老师又用关切的眼神凝视着他,轻柔的语言飘荡在他的耳边,向他了解事情的经过。
面对刘老师的平静“温柔”,小A的怒气渐渐平息,客观公正地陈述了事情的经过,言语中也有他的自责。课后,小A主动向英语老师道歉。
对待这件事情,如果刘老师采取不分青红皂白,辱骂体罚的方式,以维护“师道尊严”,自然不能产生这样好的教育效果。
通常,很多老师都在为脱掉学生身上“某件大衣”而狠吹“北风”,但是,刺骨寒冷的“北风”只会激起孩子们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北风固然凶猛,可结果却事与愿违;南风虽然徐徐,却能达到预期目标。
在某中学的校园广播操比赛中,因为准备不充分加上现场发挥不佳等原因,本来被大家一致看好的三(7)班,结果却得到了倒数第二。宣布成绩那天,“可怜”的孩子们坐在教室里,等待班主任吴老师的“暴风雨”。望着吓得连头也不敢抬的学生,吴老师清清嗓子,饱含深情地唱了首“阳光总在风雨后”。唱着唱着,吴老师流泪了;听着听着,学生们抬起头来,眼里也噙满了泪水……情到深处自感人,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吴老师的真情打动了学生。从那以后,学生的自信心更强,干劲更足。期末学校先进班级评比,三(7)班名列其中。
为人师者,要时时领会“南风效应”,多给学生一点徐徐南风,少吹一点凛冽北风。
正如魏书生先生所言:当学生犯错误时,应先避开问题的实质,把学生从犯错误的阴影中带出来,走到温暖的“阳光”下,给学生一个愉悦的心境,和风习习吹掉他们自我保护的大衣,然后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教育,何愁学生不向你敞开心扉呢?
有些人与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很凶、很霸气、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厉害,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
我们经常会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如果各不相让,到最后只会弄得两败俱伤。我们何不学学南风呢,遇到问题,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好好谈谈?
用事实说话
狐狸与鳄鱼争论他们谁的家族显贵。鳄鱼详尽地述说了他祖先的许许多多伟大事迹之后,又说他的祖辈还做体育场长官。狐狸却说:“即使你不说,我也能从你的皮肤上看得出,你是经过多年锻炼的。”
法国哲学家亚兰说过这样的话:“不管在任何场合,抽象的文体都是不讨好的,文章里面如果能以一些较具体的石头、金属、桌椅、动物和男女等等实际的东西来做比喻,是最恰当不过的。”
以实际的石头、金属、动物……等等东西来作为说明,比较能让人产生活生生的鲜明印象。美国的可口可乐瓶子就有一段有趣的插曲。那是在1920年左右,一个名叫丁?罗特的年轻人,看到他女朋友的圆裙时得到了灵感,创造了可口可乐的瓶子,这种瓶子至今仍广为其他汽水制造者使用。罗特对于自己所设计的瓶子非常有信心,他画了瓶子的素描到可口可乐公司去毛遂自荐。在可口可乐公司里,他向对方说:“我所设计的这个瓶子,外观非常漂亮,握住的地方也很稳,绝对不会滑落下来。”但是可口可乐公司的负责人,却以一种不屑的眼光看他。
数天之后,罗特拿着做好的实体瓶子和一个杯子,又来到可口可乐公司。出来传话的职员依然以不屑一顾的神情望着他,但罗特不慌不忙地问众人:“各位,你们知道这个瓶子和杯子的容量哪一个大吗?”大家不约而同地答道:“当然是瓶子的容量多些。”等他们说完,罗特就将杯里的水倒入瓶子里,结果杯里的水却无法全部装入瓶里,水从瓶口溢了出来。由此可以显示罗特所设计的瓶子的优点,它满足了一般厂商希望容量越少越好的要求。于是针对罗特所设计的瓶子,可口可乐公司立刻召开了董事会,讨论是否要用这种罗特瓶子来装可口可乐。结果是没过多久就订了合同,罗特所设计的瓶子一直被延用至今。
罗特能够在力排众议的情况下,赚取了一笔可观的设计费,完全是以事实来影响对方的感觉所取得的结果。
“事实胜于雄辩”。对那些错误的观点荒谬的学说,要揭露和驳斥它们,就要以真的、实的东西做武器。详细陈述必要的事实,用事实说话,虚的、假的东西就会不攻自破。
公元前237年,秦王嬴政下令全国驱逐外来游士,李斯也在其列。为挽回即将失去的一切,李斯决定说服秦王改变主意,于是写了一份情深辞切的《谏逐客书》。书中写道:“泰山不推辞泥土,所以能成为那么高;河海不挑剔细流,所以能成深渊;帝王不拒绝百姓,所以能宣扬他的德化。从前穆公征求贤士,西边取得戎地的由余,东边取得宛地的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请到丕豹、公孙支。这五个人,并不生长在秦国,而穆公任用他们,吞并了二十余小国,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的变法,改了风俗,人民殷富,国家强盛;惠王用张仪的计策,拆散六国纵约;昭王得了范睢,远交近攻吞并各国。这四位国君,都是因为别国人士的功劳,才能有如此成就。这样看来,别国人士有什么对不起秦国呢?假使当时这四位国君都拒绝别国人而不容纳,疏远贤士而不重用,秦国就不会富强,自然也就不会有大的名声了。”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叙述的这一件件历史事实,使秦王马上醒悟过来,他下令废除逐客令,找回被驱逐的宾客。
在说服中以一件件、一条条事实为依据,具有压倒一切、锐不可挡的气势。在选取事实例子时,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选择的事实要有典型性。任何一个观点都可以举出几个事例作为证明,但只有典型事例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有证明意义。
二是事实必须真实可靠。如果捏造事实,结果被对方识破,所有的事实都将成为怀疑的对象,失去征服力量。
办事心经
在办事时,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权威效应来影响他人,制造一些权威的表象。给自己冠上一些权威的头衔,或者象征某种权威的身份标识,都能让人刮目相看,给他人以心的震撼,让人敬仰、信服,接受你,赞同你,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来屈从于你的暗示和建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