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在自己的身边遇到过会来事儿的人。他们权变机巧,头脑灵活,嘴甜手勤,善于迎合人、取悦人、感动人,他们跟谁都能合得来,到哪都能吃得开。职场上,他们受器重;官场上,他们爬得快;商场上,他们赚得多;情场上,他们上得手;社交场上,他们行得通……他们老成世故,知情达礼,眼疾手快,说话有分寸,办事懂技巧,几乎没有他们瓜葛不上的人,没有他们打不通的关系,没有他们办不成的事。有人对他们暗自钦服,有人对他们嗤之以鼻,但后者的不满不免有些小家之气,似有酸葡萄心理在作怪。其实,会来事儿并非巴结人和讨好人的小伎俩,而是一门立足社会的处世艺术。会来事儿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为人处世经验的积累和集成。
一拣别人爱听的去说
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这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但实际上,人生在世,除了大是大非,没必要与人争执嘴边上的高下,尤其是对那些有了点权,又有了点钱的人,你纵然说的是真理,可在他听来却如芒刺在背,并且也许正因为如此,很可能会使他对你做出不利的动作来。所以,反正谁又没抱谁的孩子扔出去,干嘛不按他愿意听的去说呢。
1.说别人想说的
会来事儿与会拍马有时候会沦为难分彼此的“双胞胎”,但人们对拍马之人向来嗤之以鼻,而对会来事儿之人却会心颔着,就是因为拍马术表现的是猥琐、赤裸,而会来事儿则表现的是委婉含蓄。再者,拍马者虽然有时大言不惭,但其心迹却难以告人,而会来事儿的话,有些时候则可直接拿到桌面上来,表现出“光明正大”的姿态。
民国怪人戴季陶,一生疯疯癫癫,做了许多怪事,但他精通政治权术,善于揣摩上意,很能体会蒋介石的意思,关键时刻总能帮蒋介石的忙,因而在民国官场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在国民党五届中央执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蒋介石决定辞去行政院长之职,各方以为宋子文救蒋有功,行政院长非其莫属。果然蒋推宋子文继任,无人异议,独有戴季陶站了起来说:“子文同志侃侃大才,党国倚畀正殷,将来必委以重任。但在今日之情况,则天下将以为委员长以国家名义为私人酬庸之具,以为子文同志出处之玷,非所以爱子文之道。这一番慷慨陈词,显得堂堂正正,无可辩驳,弄得宋子文哭笑不得,眼看到手的行政院长又白白地丢了。”
然而,戴季陶的这番话虽不合宋子文的隐衷,但却很合蒋介石的心意。蒋不愿宋出山,因为宋子文有才华,在英美方面很有影响,不愿对蒋俯首听命,这正是蒋不能容许的。因此,蒋就借戴季陶的“元老”地位阻止了宋子文当行政院长。
不明白内情的人,还认为戴季陶这番话,既得罪蒋介石,又得罪宋子文。实际上蒋介石正希望戴这样说,无怪乎蒋说:“知我者,戴公也。”
由此可见,民国政坛上的斗争是错综复杂的。政客们表面上一套,背后又一套,玩得非常娴熟。
会来事儿的第一战术就是会说,而会说中最为首要的当然要首推说别人想说但又不便直说的话。就拿上例说吧,本来任用宋子文不是蒋的本意,但迫于形势蒋又不得不表面上装装门面。这时,如果你若信以为真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所以,还是戴季陶最灵透,眼睛一扫便明白了,所谓推荐与推辞,只不过是“演戏”而已,就像新媳妇哭轿——是做给人看的。所以他才敢逆天下之大不韪,公开与老蒋唱“对台戏”,实则明眼人一看便明白,这只不过是虚晃一枪罢了。
2.说别人不能说的
同样的事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同样的话也可以有不同的说法。
所以,会来事儿的人,常常专拣别人不能说的说。
清时,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
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会要了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
“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会来事儿的人并不是消极地给别人保留面子,而是在一些关键时候、“露脸”的时刻给别人争面子,既能锦上添花,又能雪中送碳,才易赢得人心。
东北王张作霖在一次给日本“友人”题词时由于笔误,把“墨”字写成了“黑”字,有人说:“大帅,缺个土。”正当张作霖一脸窘像时,另一个人却大喝一声:“混蛋,你懂什么!这叫‘寸土不让’!大帅能轻而易举地将‘土’给别人吗?”一句话即保住了张作霖的面子,又恰到好处地在上司面前露了一手,结果此人后来成了张作霖离不了的得力助手。
3.说别人喜欢的
拣别人爱听的说,不仅能赢得别人的好感,而且也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如果这个别人正是权高位重者,说不定就会让你的前作大为改观。由此使你成为最大的获利者。
唐代的李义府,由人推荐而获得唐太宗的赏识,被授予监察御史,并侍晋王李治。
太子李治继帝位,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后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李义府的青云直上,颇引起朝臣们的注意,特别是他由刘泊、马周引荐而来,又与许敬宗等相连结,引起正直之臣的厌恶与反对,长孙无忌奏请高宗贬他到壁州做司马。只差诏令尚未下达,这时李义府已有所闻,急忙向中书舍人王德俭问计。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其貌不扬,诡计多端,善揣人意。他向李义府献计说:
“武昭仪方有宠,上欲立为后,畏宰相议,未有以发之。君能建白,转祸为福也。”
于是,李义府马上行动,当王德俭在中书省值宿时,李义府代替王德俭值夜,立即上表高宗,谎称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众望所归,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高宗闻后正合心意,马上召见了李义府,不仅赐给他宝珠一斗,还将原来贬斥到壁州的诏令停止不发,留居原职。武昭仪也秘密派人向他表示感谢。不久,李义府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输等人结为武昭仪的心腹。是年七月,李义府又超升为中书侍郎;十月,王皇后废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李义府又由中书侍郎拜为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并赐爵广平县男。
这就说明,人不管多圣明也都是愿听好听的,所以会来事儿者还是应该专拣别人爱听的说。
二按别人需要的去做
会来事儿的人宁可违背自己的意愿也要尽可能把别人答对高兴了,力求让别人不埋怨自己或不怪罪自己。否则,你纵然有三头六臂,可以让别人服从你,却绝不能让别人的心归依你。所以,要想做到会来事儿,要想让别人对你更满意,有时你必须按照别人需要的去做。
1.各算各的账
人的信条不一样,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人沽名钓誉,为了空名舍生忘死;有的人则不同,他们讲究的是实惠,只要有利可图,甚至宁可当王八也在所不辞。清朝乾隆年间的刘国泰便是这种人。
清代巨贪和糰有个干女儿叫纳兰,是广西某道台苏凌阿的姑娘。说是干女儿,其实用现在话讲就是“小姘”。纳兰小的时候,含苞待放尚未放,和糰没在意她认了个干女儿。后来干女儿长大了,出落得天仙一般,他再想名正言顺占有时,舆论已经不允许了。于是他想出了一条妙计——李代桃僵。
这一天,和糰带着干女儿纳兰乘轿回家,忽然前面一个轿夫不知怎么脚底下踩着了一块西瓜皮,扑通一声摔了个四仰八叉,和糰猝不及防,也从轿子里摔了出来,正待发火,却见前面一个圆滚滚的肉团子在那里滚来滚去,不由得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原来,眼前的这个人不单是个肥胖的如同肉球似的怪物,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怪物冲撞了大人不但不怕受处罚,大腹便便的样子,反而学起轿夫跌倒的样子,居然逼似当真。于是莫说和糰,就连轿夫以及纳兰都不由自主地捧腹大笑起来。
笑着笑着,忽然和糰内心一动,走上前来道:“你这年轻人,住在何处?姓甚名谁?”那肉球道:“俺叫刘国泰,那皮货行就是俺家的。”和糰道:“噢——我曾认识你的父亲刘存厚。”是刘存厚给他送过名贵的皮货,和糰印象深刻。和糰道:“既然我们是街邻,你和我一块到我家去玩一会儿怎样?”国泰道:“有好吃的吗?”“有。”国泰道:“别骗我。”和糰的干女儿纳兰扶着他道:
“不骗你,走,有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
实际上,这刘国泰是个貌似呆愚,实则内怀乖觉之人,只因惊了官轿怕吃罪不起,才想出这种顽愚的怪相想蒙混过关的。然而和糰是什么样的人?和糰仔细一打量,便发现对方是在反相捉弄人的人,于是不由得心中一怔,突然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他早就想给纳兰找个婆家,只是没有“合适”的。如今见了国泰,心想这不就是最好的人选吗?实在话,他喜欢他装憨。但这要有个限度,即真憨不好,不憨还不好,他要的就是国泰这种人,该憨的时候特憨,该聪明的时候特聪明。为什么,因为这样他可以从中取利呀!想到这,他把他带回了家。他说:“我把那位逗你的女子许你为妻,你意下如何?”
这真是天上掉馅饼,国泰赶忙叩头谢恩。但是,和糰却又说出另一个条件来,那就是不能干涉她的自由,因为她是他的干女儿。
和糰问他:“你懂吗?”
“懂,懂,”刘国泰喜不自胜,磕头犹如鸡吃米,说:“莫说是让小人为大人做女婿,就是让小人为大人当马骑,只要喂饱了,小人也在所不辞。”
和糰乐了。
纳兰的亲爹苏凌阿起初对这门婚事不大满意,后来想通了,这必是和糰的“那种”打算,所以待见到刘国泰说上一会儿话后,断定刘国泰必大富大贵,也就满心高兴。
遣媒、通草帖、合婚、定帖,没多久,刘国泰和纳兰完婚,满北京城的百姓们都说苏凌阿是个贪官,贪财贪迷了心窍,竟将女儿许配给一个傻子。有的说是图国泰那庞大的家业;有的说这是和糰出的主意,苏凌阿的女儿认和糰为义父,是和糰把苏凌阿女儿许给傻子,和糰的意思是要作奸方便;更有的说,把女儿嫁与一个傻子正是和糰的精明处,你看那世上许多聪明的人下场怎样?倒是傻子,一辈子安稳;知道内情的人都说,苏凌阿是大精之人。但不管怎么,纳兰与国泰成亲这是真的了。
当时京城有个规矩,女儿出嫁六天后要回门,可是回门这天去接纳兰的却不是苏凌阿家的人,而是和糰。和糰乘车而去,到了国泰家门口,国泰早已候在那里,跪着迎接。和糰想,既然刘国泰喜欢装憨,我必须再给他提个醒儿,让他服服帖帖,该看的看,不该看的不看;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和糰想:用什么法儿能让他再明白事理呢?和糰走下车,国泰道:“岳父大人亲自屈驾光临寒舍,实令小婿觉得恩荣无比。”和糰道:“虽然纳兰是我干女儿,但我最疼爱她,如今以后,你夫妇恩爱,也别忘了孝敬干爹,你也要体恤我一片爱女之心。”国泰道:“小婿敢不听教诲,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儿子。一辈子只知孝敬,不知其他。”和糰道:“看你憨厚,孝心必佳,一定是我的孝子。”和糰自此从朝廷中回来,时常路过国泰家,国泰也总是在此时不在家,那纳兰便和干爹在一起快活。在自己书房里,和糰多少有点顾忌,不敢大声说话大胆施为,在这里还有什么不能做出来的,便什么招儿都用上。隔三差五,刘国泰便送些皮货给和糰,尽是些名贵的貂皮、雪貂皮,比那金玉更加难得。
其实,国泰有国泰的算盘,他为和糰做挡箭牌自有好处,没有坏处,日后和糰对他必有一些照应。
这小算盘果然没有打错,一日,纳兰道:“国泰要做个官儿呢,你看他行吗?”和糰道:“他若真想做,就能做,什么行不行,说他行他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第二天,刘国泰便抛下纳兰高高兴兴地到泗阳城上任去了。
俗话说,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招,和糰要的是国泰给他挂名,国泰要的则是实惠,他们都是各取所需,而且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把精明留给别人
前面我们讲过不要在领导面前抖精神,其实,这与把精明留给别人是同一道理。因为古今中外,没有哪一个领导者喜欢让自己的下属在各方面都盖过他。所以,古语才有最灵不过帝王之说。其实,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所说最灵不过帝王,那是因为,会来事儿的人大多都把自己的能耐奉献给帝王或者转赠给帝王了。
康熙特别喜欢高士奇的捷才敏思,善解人意。有一次,高士奇扈驾南巡,随康熙来到杭州西湖灵隐寺,灵隐寺的和尚请求康熙写一块“灵隐寺”的庙名匾额。康熙提笔写“灵”字。繁体字的“灵”,上边是个“雨”字头,康熙把上面的“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的笔划又多,不好写下去。康熙正在踌躇,高士奇在自己的手掌上写了“云林”两个字,借着上前磨墨的机会,偷偷地把掌心向着康熙。于是康熙就写成:“云林”。“云”字下面笔划少,当然好写多了。所以后来灵隐寺又称云林寺,实际上是高士奇所拟,康熙所书,至今匾额犹存。
康熙来到镇江的金山寺,寺僧也请求赐一块匾额。康熙想了好久,没有想出恰当的题字。高士奇用纸条写了四个字送呈给康熙,康熙展开一看,上面是“江天一色”。康熙点头称赞,就照高士奇所拟写上。后来康熙游苏州的狮子林,见狮子林结构巧妙,风景幽胜,奇山异石,曲廊流水,亭台楼阁,层出不穷,不禁随口说了一声:“真有趣!”他又想题几个字,但懒得去想了,回头对高士奇说:“你看这儿题几个什么字好?”高士奇跪奏道:“皇上刚才已经题过了,臣不敢再拟。”康熙说:“我哪里题过了?正因为没有题,才要你代拟。”高士奇说:“皇上刚才不是说‘真有趣’吗,去掉中间的‘有’字,保留‘真趣’两个字,不是很好?”康熙大喜,立赏高士奇金如意一只,白银500两。
这就叫会来事儿。人不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古今因与皇帝争高低而失败的例子数不尽数,所以会来事儿的人,不争一时之高下,而看重长久之利益。这样,把精明留给别人就成了按别人需要的去做的绝妙手段。
3.拍马屁不要拍出响来
一味地以实为实,未免粗憨;一味地以虚为虚,未免奸巧。而虚虚实实之间又非常人所能为,此中实有诀窍存焉。
据野史载,朱元璋登基后,急于找画师为自己画像,半月之中,京城最有名的两位画师相继应召进宫作画,但均一去不复返。
一天,乌衣巷的一位画师又应旨将入宫为朱元璋画像,这位画师想到同行入宫后生死未卜,他不想步同行的后尘,急忙去求教于一位老儒生。儒生知其实情后,为其倒了一杯茶,让其品茶并问之曰:
“味道何如?”画师答曰:“粗梗老叶,嚼之无味。”儒生说:“然也。当今皇上面目奇丑,你为皇上画像如果也像品茶这样如实反映,皇上能高兴吗?你的那两位同行可能不知此理,早已命丧黄泉了。”画师听了大惊失色,急出一身之汗。儒生建议画师可行之以摩之术,在作画时将朱元璋的容貌尽力同刘邦的面相揉,因为朱元璋对刘邦极为仰慕。画师后来入宫作画时依计而行,果然全身而还,且得到了许多赏赐。
此摩术,即是暗地里对人实施同意术,顺从着对方的欲望去探测其内心世界,导致某些表象的内在心理因素必会表露出来,为我们所掌握。画师计悦朱元璋作画,摩术的成功运用,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更为令人捧腹的还有一则笑话,说从前有一位国王,长得肥头大耳,身强体壮,美中不足的是一只眼,一条腿,另一条腿是瘸的。
一天,他召来三位有名的画师给他画像。第一个画师,把国王画得双目炯炯有神,两腿粗壮有力,而且膀大腰圆,英俊威武。国王看过画像之后,气愤地说道:“这是个善于逢迎的家伙。”他叫卫兵把这位画师推出去斩首了。第二位画师,按照国王原来的样子画得逼真如实。国王看过画像后,又是一脸怒气,说:“这叫什么艺术!”叫卫士把他的头也砍了。轮到第三位画师了,他把国王画成正在打猎,手举猎枪托在瘸腿上,一只眼紧闭着瞄准前方。国王看了十分高兴,奖给他一袋金子,誉他为“国内第一画师”。
很显然,这是一则笑话,因为古代恐怕没有现代的“洋枪”。
但这却说明一个道理:人,尤其是高贵的人,他们照样需要拍马屁,但不可拍出响来。所以,聪明的人,会来事儿的人才能按着他们心里所希望的去做。可以说,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满意,才能使他们心花怒放,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在他的手下成就功名。
三按别人需要的去送
人常说:喜欢哪色送哪色,得意哪口喂哪口,这是古今中外圆滑世故者的处世法宝。如果你把金子送给猴子,猴子也许会挠你;但如果你拿一个苹果去换金子,猴子肯定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何也?当然是因为你送给了他最喜欢的东西。
1.送礼有由头,出师才有名
送礼总得在说法上有个由头才好送上去,比如对方患病、生日或子女升学等特别时日,则是送礼的最好时机,因这时“出师有名”,名正言顺,不用另外在说法上寻找送礼的由头。所以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接礼的人除了感谢之外,也不会有太大的顾忌。但有些时候,人们送礼纯粹为了办事,大有点“先买先卖”和“现把现搂”的味道,这种时候把礼物送过去怎么说好呢?总不能蝎蝎螫螫地说:“今天想求你办事,所以才给你送些礼物让你受用。”那样一来,对方是不会接纳这个礼物的。怎么办?这就需要找一种让对方心安理得接受礼物的说法。一般而言,为了办事给上级送礼,上级总是要推辞一下或拒绝一下,如何把上级拒绝纳礼的话礼貌得体地挡驾回去,也不失为一种艺术。下面是一位记者就这一问题在送礼者那里采访到的所谓“经验之谈”。
说法一:把送礼的话头推到不在身边的老婆身上。
比方说:“是啊,我也说,找您办事用不着拿东西。而我老婆却说啥也不干,非让我拿着不可。既然拿来了,就先搁这儿吧,要不然,我老婆准得埋怨我不会办事,回到家也交不了差。”
说法二: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的孩子身上。
比方说:“东西是给孩子买的,和你没关系。别说是来找你办事,就是没这事,随便来串门儿还不一样应该给孩子买点东西吗?”
说法三: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老人身上。
比方说:“你不用客气,这东西是给老爷子买的——老爷子身体最近还行吧?你方便时把东西给老爷子拎过去得了,我就不再过去专门看他了。”
说法四:把送礼的话头推到托办事的朋友身上。
比方说:“这东西是我朋友给你买的,我也没花钱,咱把事给他办了,就啥都有了,咱也不用太跟他(她)客气。”
说法五:把送礼的话头推到对方可能存在的损失上。
比方说:“您给办事就够意思了,难道还能让您搭钱破费?这钱您先拿着,必要时替我打点打点——不够用时我再拿。”
说法六:把送给对方的钱说成是暂存在对方手里的。
比方说:“我知道,咱们之间办事用不着钱,但万一出点啥岔头需要打点,先找我拿钱就不赶趟了——所以,这钱先放你这儿,用上了就用,用不上到时候再给我不是一样吗?”
以上这六种说法,都颇有人情味,对方听了,都觉得好受,“有道理”把礼物收下,而没有明显拒绝的理由,所以,这六种说法堪称“经验之谈”。
2.不失时机捧面子
清代的乾隆皇帝,应当说是一个比较有知识和修养的皇帝了,但他同样自恃清高、天赋不凡。他几下江南,遍游名山古刹,所到之处不是题字就是赋诗。然而他那些诗,没有一首是值得传之后世的。
御用文人纪晓岚看透了乾隆自命不凡这一弱点,便在主编《四库全书》时,故意在容易发现的地方留下一两处错漏之处,上呈御览,有心让乾隆过过“高人一等”的瘾。乾隆当然发现了这些错误,发下谕旨加以申斥,心里十分得意,他甚至还召见纪晓岚,当众指出他的错误,纪晓岚乘机对乾隆的“学识”倍加赞颂,此后他一直在乾隆手下官运亨通。
像纪晓岚这样圆滑的人物深深懂得,没有人喜欢别人比他更高明,当一个人自以为处在居高临下的境地时,他的宽容心会来得更多,他的权力给人带来的私利也会更多,因而奉承也有其独特的效应,这可称之为“马屁效应”。
从前也有人以不轻易奉承人为正直的表示,其实其人正直与否是另一问题,而眼界太高,胸襟太狭,却是不争的事实。眼界胸襟狭小,他自己必不十分得意,因为不得意,对于一般人多少有些仇视的成分,所以越发不肯轻易奉承人了。年轻人的不肯“捧”人,第一是误认为“捧”就是谄媚,有损自己的人格,第二是自视清高,觉得一般人都比不上他,第三是怕别人胜过了自己,弄得相形见绌。希望你摒弃这种不健全的心理,而用心研究如何“捧”人的方法,必然能领略到其中的好处。
纪晓岚这小子的马屁拍得真是巧妙之极,真是拍马屁成精了。
有的人讨厌拍马屁者,说这种人为小人。其实不然,这就要看拍的目的何在,为谄媚而谄媚,为受宠而吹捧这种人是小人。利用拍马作为计策,为国为民,此非但不是小人,而且是君子。当我们有一个美好伟大的愿望实现时需拍马,何妨拍一拍呢?
赵公是某市的副市长了。他从一般干部做到这个位置也是意料之中的,在好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那官衔像影子似地紧紧尾随着他。
两年前,赵公去省里参加科技方面的一个会议,他知道那些为他提刀代笔的秘书们大都是文抄公,派不上用场。这次,便决定要带个懂科技的人一同前往。于是学土木工程的大学毕业生、当时在科委当干事的小马便轮到了这个美差。
上级对这次开的科技会议有个要求就是只能带一名秘书,不能带公务员,老赵预感到会有些不方便。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白天的宴席上,推不掉的酒有人代喝了;会议中的科技名词,有同音译传到耳中。晚上看文件,觉得口渴,一杯热茶已放在手边;身上觉得热时,定了向的摇头电扇及时地送来徐徐凉风。他扭头一看,对自己体贴入微的小马正在看书,头上、脸上满是细汗珠子。
有天晚上,会议安排看戏。散了场,正下着小雨。没带伞的赵公刚想冒雨前行,一把雨伞已稳稳地罩在了头上。原来,细心的小马带了把折叠伞。回到宾馆,赵公安然无恙,而小马却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
赵公细细地打量了一下小马。从此,小马的影子老在他的脑子里转。那次开会回来之后不久,小马便成了赵公的秘书。
小马当了秘书后,发现赵公爱下棋。这使小马对已搁置多年没有摸过的象棋,又重新热心起来。不久他参加了市象棋大赛,并赢得了冠军。
“小鬼头,没想到你的棋也下得这么好。”
“赵老,我下得不好,是随便下下的。”
A市棋坛不乏高手,冠军岂是随便下下就可以弄来的?老赵觉得这年轻人还真有点估摸不透。从那以后,闲暇无事,赵公便叫小马陪他下几盘棋。其实,小马是位家学渊源的棋手。他还没上学就跟颇有造诣的爷爷学棋。爷爷不仅向他传授棋艺而且教诲棋德,告诫他不可恃强凌弱,如碰到棋艺不高,又以权势压人的人不可故意失棋,否则失棋即是失德。小马原来一直都遵从爷爷的教诲,但在大学里为此得罪了系主任,毕业时便被分到了科委当个小干事,实际上等于是个高级勤杂工的差事。他觉得爷爷说的那种棋德太迂腐了。
赵公和小马第一次下棋时,没走几步,老赵已很难招架。小马发现赵公已出汗脸红,很不自在。于是他琢磨:
“这老头上劲了,这棋能胜吗?”
根据赵公的脾气,既不能胜他,以免背上骄傲自满的恶名,也不能轻易让他取胜,让他认为自己没有本事。
于是,赵公和小马下棋,竟成了一种乐趣。每次和人说起他的秘书,老赵总说:
“人聪明,但不骄傲,难得。”
一年后,在调整机构中,小马被提升为市委办公室主任。
捧场不是贬义词。上例中的小马是个捧场高手,既细致入微,又近合人意,果然有前途。社交场上,适当的捧场,不卑不亢,不失尊严和人格,这对我们的交际是有利的。
3.有饭送饥人
俗语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送礼施惠也一样,没有一定的特殊手段,想取悦人心,一般来说是极不容易的。尤其是作为领导者要想争得属下的忠诚,必要时要舍得下血本才行。
清朝末期,杭州有个大商人叫胡雪岩,他有个青梅竹马的情人叫黄姑,可以说是情投意合,感情甚笃。
胡雪岩与他儿时的伙伴黄姑,准备成亲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彻底打乱了胡雪岩的计划。一大早,王有龄便差人送来一份官报,上面刊有一则消息“太平军踏破清军江南大营,逼近上海,苏南地方失陷三十余州县。”胡雪岩震惊不已,苏南高邮设有他阜康钱庄的一个分号,进出数十万两银子,一旦被太平军没收,损失巨大。胡雪岩忧心如焚,立刻派心腹前去打探分号的情况。分号的档手(伙计)叫田世春,从前在信和当小伙计,为人机灵,生意场上是把好手。战乱之中,钱庄成为乱兵洗劫的目标,阜康这家分号凶多吉少,胡雪岩茶饭不思,夜不成寐,密切注视苏南方面情况。
等到第八天晚上,阜康门外忽然响起敲门声。伙计把门打开,一个血糊糊的人滚进门倒在地上,骇得伙计惊叫,惊动了所有人。
大家点灯一看,原来此人是高邮阜康分号的档手田世春。“胡老板,终于又见到你了,”田世春喜极而泣,又哭又笑,神经都显得不正常。
胡雪岩安慰着,连夜叫来医生,验明田世春身上中刀伤竟达18处,众人惊愕万分。原来,田世春将钱庄存银40万两雇了几辆马车向杭州启运,但玉鳞马车同一支太平军的前哨马队遭遇。田世春索性破釜沉舟,叫伙计们操刀备家伙,同马队干上了。田世春仗着年少时学过几手武艺,殊死抵抗,身上中刀十几处,血流满身,仍不退让。伙计们见档手如此,也都勇气大增,拼力砍杀,钱庄的银子得以保全。从来只听说兵劫商,此番居然商队赶跑兵士,胡雪岩真是难以置信。
“田世春千里护银,可歌可泣。”胡雪岩一迭声道,激动得忘乎所以,在客厅中来回踱步,大声嚷嚷。银子失掉了尚可赚回来,一名忠诚的伙计,可谓千金难求。对田世春,当行重赏。可是银钱,似乎还不足以奖赏田世春的大功,田世春的忠心不是银钱所能换得的。为了采用特殊的奖励方式,胡雪岩破天荒第一次难下决断。自己的事业需要大发展,尤其需要田世春这样的助手,一旦得到主人的依赖,便会向猎狗一样去冲杀、撕咬,即使负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自己应该制造一只猎狗的项圈,去笼络、羁束对方,使其永为己所用。
田世春父母双亡,是个孤儿,正当青春年少,尚未成亲,如能替他张罗操持,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必定对胡雪岩感激涕零,视如泰山。胡雪岩想起这点,暗暗叫绝,若择一个美貌女子,为其完婚,承揽一切费用,再送他一笔家底,这样的奖励,不无人情味,胜过一大笔银钱,岂不妙哉!
也亏他想的出,胡雪岩想着想着,忽然想起把黄姑嫁给田世春再恰当不过了。不过,想到这他忽然产生一种负罪感,因为对黄姑,他已有了对“妻子”的感情,也是他感情世界的最后堡垒。
黄姑对自己一往情深,青梅竹马,这份特别的感情可谓金不换,少女的痴情可以相伴她终生,是忠实的保证。谁都知道黄姑和自己的关系,而一旦把她嫁给田世春,他会感激主人的割爱,并且具有特殊的意义,主人能把初恋的女人毫不犹豫地转让给伙计,这份信赖价值何如?
胡雪岩被自己高尚的行为所激动,他庆幸自己没有像在妓院那样轻率行事,占有黄姑,因而可以把这个纯洁的女人送给田世春。
但又有几分心痛!唉,那可是个尤物呀,足以令男人陷入温柔乡中失魂落魄。但这遗憾只几分钟便被男子汉大丈夫固有的骄傲代替了:天涯何处无芳草。送走一个黄姑,换得好处,十个黄姑也不止。人生便是场交易,只有赢利或亏本,没有其他存在。胡雪岩主意打定,他不再留恋儿女情长,他是个精明的商人,把黄姑的情义换算成筹码,投入交易,并且从此不再为情所惑。
胡雪岩暗中叫来黄姑养父,许以重金,要把黄姑嫁给田世春。
黄姑养父见胡雪岩主意坚决,田世春也非一般人物,也就应允了,只瞒着黄姑。按照杭州人家嫁女的规矩,胡雪岩差媒人前去黄家下聘,黄姑从此便不得出门,等待成亲日子到来。
黄姑仍然蒙在鼓里,沉浸在巨大的喜悦当中。择吉迎亲的日子到了,黄姑头顶红帕,在鼓乐声中被伴娘搀扶着离开家门,踏进花轿,走向夫家。被拥进洞房,独自一个人坐在婚床上,听着门外喧嚷的人声,只盼望喜筵早些结束,她和胡雪岩洞房相见。
延至午夜,洞房门开,田世春喝得醉醺醺地,被人拥入洞房,嗒一声落锁,房子里只剩一对新人。田世春见新娘美艳绝伦,顾不得去揭红帕,搂住黄姑不停亲吻。黄姑早有许身之意,任他轻薄,身子软如一潭泥。女人的敏感使她觉得有些不对味儿,这男人温存不足,粗鲁有余,动作未免太野蛮了些。黄姑就着灯光细看,差点昏迷过去,这哪是胡雪岩,分明是田世春。
黄姑惊叫一声,推开田世春,柳眉倒竖,杏眼圆睁,怒声喝道:“好个大胆的贼,竟敢来调戏你家主妇,该当何罪?”
田世春笑嘻嘻道:“黄姑娘误会了,胡老板做媒,把你嫁给我做老婆,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黄姑一阵天眩地转,道:“胡说,当初胡老板亲口告诉我,要来下聘娶我。”
“没错,起初是这样,后来他改变主意,把你给我,作为奖赏。”
黄姑细想一遍,回顾近日来胡雪岩躲避不见的动作,以及他对田世春的称颂,只觉血冲脑门,恨从心起,发抖道:“你们怎么连感情都可以转让!”话未说完,便昏倒过去。田世春酒气上冲,色心萌动,放肆地抱起她,扑向婚床。一番疯狂发泄后,田世春才相信胡雪岩的话,黄姑果然是处女。
黄姑清醒过来,生米做成熟饭,木已成舟,一切都不可挽回。
此事过了许多天,传到知府王有龄耳中,他大为惊讶,他翘起大拇指赞道:“雪岩老弟深谋远虑,不为色动,忍痛割爱,有古哲先贤之风,了不起,了不起啊!”
田世春从此死心塌地为胡雪岩效命,忠心耿耿,宛如孝顺父母,直至胡雪岩破产,也从未变心。
胡雪岩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有些不足取,但在当时社会,却也没有人说三道四。我们不去探究他这一招儿的对与错,就其笼络人的手段来看,不知比其他人要高明多少倍。所以单就用人这一点来看,他显然可算是一个真正会来事儿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