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进取人生-乐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①,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②,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③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④而不滤⑤,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注释】

    ①人之道:指人之所为。②道:同“导”,引导。③雅、颂:《诗经》中的两类乐曲。④辨:通“辩”。⑤諰:边想边说的意思,引申为暗藏心机的花言巧语。

    【译文】

    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它是人的情感需要中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人不可能没有欢乐,欢乐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在手舞足蹈的举止中体现出来;可见人的所作所为,以及声音、举止、性情及其表现方式的变化,就全都体现在这音乐之中了。所以,人不可能不快乐,快乐了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来,但这种表现如果不进行引导,就不可能没有祸乱。

    古代的圣王憎恶祸乱,所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他们,使歌声足够用来表达快乐而不淫荡,使歌词足够用来阐明正确的道理而不流于花言巧语,使音律的宛转或舒扬、繁复或简单、清脆利落或圆润丰满、节制停顿或推进加快,都足够用来感动人的行善之心,使那些邪恶肮脏的风气没有途径能和民众接触。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原则。但是墨子却反对音乐,可他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①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②者也,比③物以饰④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注释】

    ①乡里族长:都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单位。②和:指五音中除主音以外用来应和主音的其他音。审一以定和:古代的宫、商、角、徼、羽虽然没有绝对音高,但有相对音高,只要其中一个音的音高确定了,其他各级的音高也就确定了。③比:并列,配合。④饰:通“饬”,整治。

    【译文】

    所以音乐在祖庙之中,君臣上下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谐恭敬的了;在家门之内,父子兄弟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睦相亲的了;在乡村里弄之中,年长的和年少的一起听了它,就再也没有人不和谐顺从的了。

    音乐,是先审定一个主音再确定其他和音的,是配上各种乐器来调整节奏的,是一起演奏来组成众音和谐的乐曲的;它足能用来率领统一的原则,足能用来整治各种变化。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方法啊!但是墨子却反对音乐,可他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①,要②其节奏,而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征诛揖让,其义③一也。出所以征诛,则莫不听从;入所以揖让,则莫不从服。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注释】

    ①缀:表记,指舞蹈时行列的标识。兆:界域,指舞蹈者活动的界域。缀兆:指舞蹈时的行列位置。②要:迎合。③义:意义,指作用。

    【译文】

    所以,人们听《雅》、《颂》的音乐,志向心胸就能宽广了;拿起盾牌斧头等舞具,练习低头抬头弯曲伸展等舞蹈动作,容貌就能庄重了;行动在舞蹈的行列位置上,迎合舞曲的节奏,队列就能不偏不斜了,进退就能整齐一致了。所以音乐,对外可用来征伐,对内可用来行礼让。对于征伐与礼让,音乐的作用是一样的。

    对外用音乐作为征伐的工具,就没有人不听从;对内用音乐作为礼让的手段,就没有人不服从。所以音乐是齐一天下的工具,是中正和平的要领,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脱离的东西。这就是古代圣王设置音乐的策略。但是墨子却反对音乐,可他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且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军旅铁钺①者,先王之所以饰怒也。先王喜怒皆得其齐②焉。是故喜而天下和之,怒而暴乱畏之。先王之道,礼乐正其盛者也。而墨子非之。故曰: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

    【注释】

    ①铁(伯):斧。钺:大斧。铁钺:都是古代斩杀的刑具,此泛指刑具。②齐:中,适当。

    【译文】

    况且音乐,是古代的圣王用来表现喜悦的;军队和刑具,是古代的圣王用来表现愤怒的。古代圣王的喜悦和愤怒都能通过音乐与军队刑具而表达得恰如其分。所以,圣王喜悦了,天下人就附和他;圣人愤怒了,凶暴作乱的人就害怕他。古代圣王的政治原则中,礼制和音乐正是其中的大事,但墨子却反对它们。所以说:墨子对于正确的政治原则,就好像是瞎子对于白色和黑色不能分辨一样,就好像是聋子对于音质的清浊不能区别一样,就好像是想到南方的楚国却到北方去寻找一样。

    【原文】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①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乐姚冶以险,则民流侵鄙贱矣。流侵则乱,鄙贱则争。乱争则兵弱城犯,敌国危之。如是,则百姓不安其处,不乐其乡,不足其上矣。故礼乐废而邪音起者。危削侮辱之本也。故先王贵礼乐而贱邪音。其在序官也,曰:“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

    【注释】

    ①婴:通“撄”,碰,触犯。

    【译文】

    音乐渗入人心是很深的,感化人心是很快的,所以古代的圣王谨慎地给它文饰。音乐中正平和,那么民众就和睦协调而不淫荡;音乐严肃庄重,那么民众就同心同德而不混乱。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德,那么兵力就强劲,城防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的住处,喜欢自己的家乡,以使自己的君主获得满足。然后,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着,光辉因此而增强,天下的民众,就没有谁不希望得到他让他做自己的君长。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

    音乐妖冶轻浮而邪恶,那么民众就淫荡轻慢、卑鄙下贱了。民众淫荡轻慢,就会混乱;卑鄙下贱,就会争夺。混乱又争夺,那就会兵力衰弱、城池被侵犯,敌国就会来危害了。像这样,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安居在自己的住处,就不会喜欢自己的家乡,也不会使自己的君主满足了。所以,礼制雅乐被废弃而靡靡之音兴起,这是国家危险削弱、遭受侮辱的根源。所以古代的圣王看重礼制雅乐而鄙视靡靡之音。他在论列官职时说:“遵循法令,审查诗歌乐章,禁止淫荡的音乐,根据时势去整治,使蛮夷的落后风俗和邪恶的音乐不敢扰乱正声雅乐,这是太师的职责。”

    【原文】

    墨子曰:“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君子以为不然。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故齐衰之服,哭泣之声,使人之心悲。带甲婴①胄,歌于行伍②,使人之心伤;姚冶之容,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绅③、端④、章甫⑤,舞韶歌武,使人之心庄。故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此三者,君子慎之。

    【注释】

    ①婴:系,指把帽带系在颈上。②行伍:古代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所以用“行伍”指称军队。③绅: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一头垂下的大带子。④端:古代诸侯、大夫、士在祭祀时穿的式样端正的礼服,举行冠礼、婚礼时也穿此。⑤章甫:商代的一种礼帽,即缁布冠,它是行冠礼以后才戴的,用来表明(“章”)成人男子(“甫”)的身份,故称章甫。

    【译文】

    墨子说:“音乐,是圣明的帝王所反对的,而儒者却讲求它,那是错误的。”君子认为并不是这样。

    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而且可以用来改善民众的思想,它感人至深,改变风俗也容易,所以古代的圣王用礼制音乐来引导人民而人民就和睦了。民众有了爱憎的感情而没有表达喜悦愤怒的方式来和它相应,就会混乱。古代的圣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修养自己的德行,端正国内的音乐,因而天下人就顺从他了。

    披麻戴孝的丧服,哭泣的声音,会使人的内心悲痛;穿上铠甲,系上头盔,在部队中歌唱,会使人的内心忧伤;妖艳的容貌,郑国、卫国的靡靡之音,会使人的内心淫荡;系着宽大的腰带、穿着礼服、戴着礼帽,随着《韶》、《武》的乐曲载歌载舞,会使人的内心严肃。所以君子耳朵不聆听淫荡的音乐,眼睛不注视女子的美貌,嘴巴不说出邪恶的语言。这三件事,君子是要慎重对待的。

    【原文】

    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乱生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治生焉。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故君子慎其所去就①也。

    【注释】

    ①就:接近,趋近,接受。

    【译文】

    大凡淫邪的音乐威动人以后就有歪风邪气臬应和它,歪风邪气形成了气候,那么混乱的局面就产生了。正派的音乐感动人以后就有和顺的风气来应和它,和顺的风气成了社会现象,那么秩序井然的局面就产生了。有唱必有和,善良的或邪恶的风气也随之而形成,所以君子对自己抛弃什么音乐、接受什么音乐是很慎重的。

    【原文】

    君子以钟鼓道①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②矣。故乐者,治人之盛者也;而墨子非之。

    【注释】

    ①道:同“导”。②方:道。

    【译文】

    君子用钟、鼓来引导人们的志向,用琴、瑟来使人们心情快乐。拿着盾牌斧头等舞具来跳舞,用野鸡毛和牦牛尾等舞具做装饰,用石磬、箫管来伴奏。所以那乐声的清朗像天空,广大像大地,舞姿的俯仰旋转又和四季的变化相似。所以音乐推行后人们的志向就会高洁,礼制遵循后人们的德行就能养成。要使人们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改变风俗,天下都安宁,没有什么比音乐更好的了。所以说,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

    君子把从音乐中获得道义作为欢乐,小人把从音乐中满足欲望当作欢乐。用道义来控制欲望,就能欢乐而不淫乱;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就会迷惑而不快乐。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人们娱乐的。金钟、石磬、琴瑟、箫管等乐器,是用来引导人们修养道德的。音乐推行后民众就向往道义了。所以音乐是治理人民的重大工具,但墨子却反对它。

    【原文】

    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①本极变②,乐之情也;着诚去伪,礼之经也。墨子非之,几遇刑也。明王已没,莫之正③也。愚者学之,危其身也。君子明乐,乃其德也。乱世恶善,不此听也。於乎哀哉!不得成也。弟子勉学,无所营④也。

    【注释】

    ①穷:穷究,深入到极点。②极:达到最高限度。变:化,指感化人心改变风俗。③正:纠正。④营:通“荧”,惑乱。

    【译文】

    况且音乐,是协调人情时不可变更的手段;礼制,是治理社会时不可更换的原则。音乐使人们同心同德,礼制使人们区别出等级的差异。所以礼制和音乐的纲领。可以总管人们的思想了。

    深入地触动、极大地改变人的心性,是音乐的实际情形;彰明真诚、去掉虚伪,是礼制的永恒原则。墨子反对它们,近乎犯罪。

    圣明的帝王已经死去,没有人来加以纠正。愚蠢的人学习他,会危害自己的生命。君子彰明音乐,这才是仁德。混乱的社会厌恶善行,不听这提倡音乐的话。唉呀,可悲啊!音乐因此而不能见成效。学生们努力学习吧,不要因为墨子的反对而有所迷惑啊!

    【原文】

    声乐之象:鼓大丽①,钟统实②,磬廉制③,竽笙箫和,篼龠④发猛,埙篪⑤翁博⑥,瑟易良⑦,琴妇好⑧,歌清尽,舞意天道兼。鼓其乐之君邪!故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莞、篱似星辰日月,鼗、柷⑨、拊、鞷、控、褐⑩似万物。曷以知舞之意?曰:目不自见,耳不自闻也,然而治俯仰、诎信、进退、迟速,莫不廉制,尽筋骨之力以要钟鼓俯会之节,而靡有悖逆者,众积意乎!

    【注释】

    ①丽:通“厉”,激越高亢。②统:通“充”,指声音洪亮。实:充满,指声音浑厚。③廉:清白俭约,此指声音清脆不浑厚。制:通“皙”,明白。④和:小笙。筅:同“管”,一种管乐器。龠:古管乐器,似排箫。⑤埙:一种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大如鹅蛋,形如秤锤,上尖下平中空。篪:一种单管横吹乐器。⑥翁博:通“滃渤”,形容气势如大水涌流一样浩瀚滂渤。⑦易:平和。良:温良。⑧妇好:即“女好”,柔婉。⑨鼗:同“轺”,有柄的小鼓,很像现在的拨浪鼓。柷:是一种漆筒似的打击乐器。⑩控:是一种类似祝的打击乐器。褐:又名“敔”,一种虎状木制打击乐器,在雅乐结束时击奏。

    【译文】

    音乐的象征:鼓声弘大高亢,钟声洪亮浑厚,磬声清越明朗,竽、笙、箫、和、管、龠等管乐器的声音昂扬激越,埙、篪的声音浩瀚磅礴,瑟的声音平易温良,琴的声音柔婉优美,歌声清朗而曲尽其情,舞蹈的意象则包容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

    鼓,大概是音乐的主宰吧?所以鼓声像天,钟声像地,磬声像水,竽、笙、箫、和、管、龠等管乐器的声音像日月星辰,鼗、柷、拊、覃、楦、揭的声音像万物。

    凭什么来了解舞蹈的意象呢?

    回答说:跳舞的人眼睛不能看见自己的形体,耳朵不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但是处理低头、抬头、弯曲、伸直、前进、后退、缓慢、快速的动作时无不干净利落、明白清楚,尽身体的力量去迎合钟、鼓的节奏,而无所违背,可见他们的注意力是多么集中啊!

    【原文】

    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主人①亲速②宾及介③,而众宾皆从之。至于门外,主人拜宾及介,而众宾皆入;贵贱之义别矣。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④,辞让之节繁。及介省矣。至于众宾,升受,坐祭,立饮,不酢而降。隆杀之义辨矣。工入,升歌三终⑤,主人献之;笙入三终⑥,主人献之;间⑦歌三终,合乐三终⑧,工告乐备,遂出。二人扬觯⑨,乃立司正⑩。焉知其能和乐而不流也。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少长以齿,终于沃洗者,焉知其能弟长而无遗也。降、说屦升坐,修爵无数。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彼国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注释】

    ①主人:指乡大夫,即主管乡中政教禁令的官。②速:召请的意思。③宾、介:都是宾客。④献酬:古代主客互相敬酒,主人先向客人敬酒叫“献”,客人用酒回敬主人叫“酢”,主人再次向客人敬酒以表答谢叫“酬”。客人向主人致答谢酒也叫“酬”。⑤终:将一首歌曲或乐曲从头到尾歌唱或演奏一遍叫一终。⑥笙人三终:指吹笙的人把《诗·小雅》中的乐曲《南陔》、《白华》、《华黍》各奏一遍。⑦间:间隔,轮流。间歌三终:指乐工先唱《诗·小雅》中的《鱼丽》,接着吹笙的吹奏《小雅》中的《由庚》;乐工再唱《南有嘉鱼》,吹笙的再吹《崇丘》;乐工再唱《南山有台》,吹笙的再吹《由仪》。⑧合乐三终:指乐工在唱《诗·周南》中的《关雎》、《葛覃》、《卷耳》时,吹笙的同时吹奏《诗·召南》中的《鹊巢》、《采蘩》、《采苹》。⑨觯:古代饮酒的圆形器皿。⑩司正:专门监督正确地行使礼仪的人。

    【译文】

    我观看乡中请人喝酒的礼仪,就知道先王的政治原则实施起来是极其容易的。

    主人亲自去邀请贤德的贵宾和德行稍次的陪客,而一般客人就都跟着他们来了;来到门外,主人向贵宾和陪客拱手鞠躬,而一般客人就都进门了;对高贵者和卑贱者的不同礼仪就这样分别开来了。主人拱手作揖三次才与贵宾来到厅堂的台阶下,再谦让三次而使贵宾登上厅堂,再拜谢贵宾的到来,主人献酒酬宾,推辞谦让的礼节十分繁多;至于陪客,那礼节就减少了;至于一般客人,登堂受酒,坐着酹酒祭神,站着饮酒,不用酒回敬主人就退下堂去了;隆重与简省的礼仪就这样分别开来了。

    乐工进来,登上厅堂,把《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歌各唱一遍,主人敬酒;吹笙的人进来,把《南陔》、《白华》、《华黍》三支乐曲各吹奏一遍,主人敬酒;乐工与吹笙的间隔着轮流歌唱演奏各三曲,再合着歌唱演奏各三曲,乐工报告乐曲已经完备,就出去了。主人的两个侍从举起酒杯帮助敬酒,于是又设置了监督行礼的专职人员。从这些礼仪之中可以知道他们能够和睦安乐而不淫荡。

    贵宾向主人敬酒表示答谢,主人向陪客敬酒表示答谢,陪客向一般客人敬酒表示答谢,宾主对年轻的、年长的都根据年龄依次酬谢,最后轮到向主人手下盥洗酒杯的人酬谢。从这些礼仪之中可以知道他们能够尊重年轻的、尊敬年长的,而不遗漏一个人。

    退下堂去,脱去鞋子,再登堂就坐,依次不断地敬酒。请人喝酒的限度是,在早晨饮酒不耽误早上的工作,在傍晚喝酒不耽误晚上的事情。贵宾出门,主人拱手鞠躬送行,礼节仪式就完成了。从这些礼仪中可以知道他们能够逸乐而不乖乱。

    高贵者和卑贱者被区别清楚,隆重的礼仪和简省的礼仪被分别开来,和睦安乐而不淫荡,尊重年轻的、尊敬年长的而不遗漏一个人,逸乐而不乖乱,这五种行为,足够用来端正身心、安定国家了。国家安定了,那么整个天下也就安定了。所以说:我观看乡中请人喝酒的礼仪,就知道先王的政治原则实施起来是极其容易的。

    【原文】

    乱世之征,其服组①,其容妇,其俗淫,其志利,其行杂,其声乐险,其文章匿②而采,其养生无度,其送死瘠③墨,贱礼义而贵勇力,贫则为盗,富则为贼。治世反是也。

    【注释】

    ①组:五彩缤纷,华丽。②匿:通“慝”,邪恶。③瘠:薄,少,指葬送死者不笃厚恭敬。

    【译文】

    混乱的社会的迹象:那里的服装华丽,男人的容貌打扮得像妇女一样妖媚,那里的风俗淫荡,人们的志向是唯利是图,人们的行为驳杂不纯,那里的音乐邪恶怪僻,那里的文章内容邪恶而辞藻华美,那里的人追求生活享受没有限度,葬送死人俭省刻薄,轻视礼制与道义而崇尚勇敢与武力,贫穷的就盗窃,富裕的就贼害他人。治理得好的社会则与此相反。

    【鉴赏】

    本篇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批判了墨子反对音乐的主张。

    什么是乐?《礼记·乐记》中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即乐的意思是欢乐,是人的性情之中不可缺少的。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将音乐作为教化民众的重要手段,历代典籍中有不少关于音乐的记载。儒家更是十分推崇音乐的教育作用,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沉湎其中,以致三个月吃肉都食不知味。孔子说:“没想到音乐之美居然到了这样的地步!”

    荀子发挥了孔子关于音乐的观点,他认为音乐是人情的一种必然需要,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但可以表现人的感情,从而得到娱乐,而且具有“人人也深”、“化人也速”的强大感染力,因而可以移风易俗。如果对音乐放任自流,那么邪音就会搞乱社会。所以统治者必须制定正声雅乐来加以引导,使它能“感动人之善心”,从而使它为巩固统治服务。

    墨子的思想中含有“非乐”的成分,他认为凡事应该利国利民,而百姓、国家都在为生存奔波,制造乐器需要聚敛百姓的钱财,荒废百姓的生产,而且音乐还能使人耽于荒淫。因此,必须要禁止音乐。墨子从实用的角度,建议统治者放弃音乐,而去关心一下百姓的疾苦,这是有合理成分的,但是在那个“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荀子站在贵族的立场上,对墨子的这个观点进行了批判。

    【精典事例】

    我国古代认为,音乐是神圣的,与天地相通,是圣人创作出来教化百姓的。所以,演奏的音乐一定含有天地灵气,与人事有莫大的联系。

    卫灵公在位的时候,有一次他将要去晋国,走到濮水流域,住在一个上等馆舍中。半夜里突然听到抚琴的声音,问左右跟随的人,都回答说:“没有听到。”于是召见乐师名叫涓的人,对他说道:“我听到了抚琴的声音,问身边的从人,都说没有听到。这好像有了鬼神,你听我的叙述,把琴曲记下来。”师涓说:“好吧。”于是端坐下来,取出琴,一边听卫灵公叙述一边拨弄,随手记录下来。第二天,师涓说道:“臣已将每句都记下了,但还没有串习,难以成曲,请允许再住一宿,熟习几遍。”灵公说:“可以。”于是又住一宿。第二天说:“练习好了。”这才动身到晋国,见了晋平公。平公在施惠之台摆酒筵招待他们。饮酒饮到酣畅痛快的时候,卫灵公道:“我们这次来时,得了一首新曲子,请为您演奏以助酒兴。”平公道:“好极了。”即命师涓在晋国乐师旷的身边坐下来,取琴弹奏。一曲没完,师旷甩袖制止说:“这是亡国之音,不要再奏了。”平公说:“为什么说出这种话来?”师旷道:“这是师延作的曲子,他为纣王作了这种靡靡之音,武王伐纣后,师延向东逃走,投濮水自杀,所以这首曲子必是得之于濮水之上,先听到此曲的国家就要削弱了。”平公说:“寡人所喜好的,就是听曲子这件事,但愿能够听完它。”这样师涓才把它演奏完毕。

    平公道:“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动人的曲子了,还有比这更动人的吗?”师旷说:“有。”平公说:“能让我们听一听吗?”师旷说:“必须修德行义深厚的人才能听此曲,您还不能听。”平公说:“寡人所喜好的,只有听曲子一件事,但愿能听到它。”师旷不得已,取琴弹奏起来,奏第一遍,有千载玄鹤十数只飞集堂下廊门之前;第二遍,这些玄鹤伸长脖子,呦呦呜叫起来,还舒展翅膀,随琴声跳起舞来。

    平公大喜,起身为师旷祝酒。回身落坐,问道:“再没有比这更动人的曲子了吗?”师旷道:“有。过去黄帝合祭鬼神时奏的曲子比这更动人,只是您德义太薄,不配听罢了,听了将有败亡之祸。”平公说:“寡人这一大把年纪了,还在乎败亡吗?我喜好的只有听曲,但愿能够听到它。”师旷没有办法,取琴弹奏起来。奏了一遍,有白云从西北天际出现;又奏一遍,大风夹着暴雨,扑天盖地而至,直刮得廊瓦横飞,左右人都惊慌奔走。平公害怕起来,伏身躲在廊屋之间。晋国于是大旱三年,寸草不生。

    一种音乐表达一种心情,从音乐中往往可以感觉到作曲人的喜怒哀乐。吴国公子季札对《诗经》的这段配乐和舞蹈的评价真是恰如其分,所以流传至今。

    吴国公子季札前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

    鲁国人让乐工为他歌唱《周南》和《召南》。季札说:“美好啊!教化开始奠基了,但还没有完成,然而百姓辛劳而不怨恨了。”乐工为他歌唱《邶风》、《庸风》和《卫风》。季札说:“美好啊,多深厚啊!虽然有忧思,却不至于困窘。我听说卫国的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这个样子,这大概是《卫风》吧!”乐工为他歌唱《王风》。季札说:“美好啊!有忧思却没有恐惧,这大概是周室东迁之后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郑风》。季札说:“美好啊!但它烦琐得太过分了,百姓忍受不了。这大概会最先亡国吧。”乐工为他歌唱《风》。季札说:“美好啊,宏大而深远,这是大国的乐歌啊!可以成为东海诸国表率的,大概就是太公的国家吧?国运真是不可限量啊!”乐工为他歌唱《南风》。季札说:“美好啊,博大坦荡!欢乐却不放纵,大概是周公东征时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秦风》。季札说:“这乐歌就叫做正声。能作正声自然宏大,宏大到了极点,大概是周室故地的乐歌吧!”乐工为他歌唱《魏风》。季札说:“美好啊,轻飘浮动!粗犷而又婉转,变化曲折却又易于流转,加上德行的辅助,就可以成为贤明的君主了。”乐工为他歌唱《唐风》。季札说:“思虑深远啊!大概有陶唐氏的遗民在吧!如果不是这样,忧思为什么会这样深远呢?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后代,谁能像这样呢?”,乐工为他歌唱《陈风》。季札说:“国家没有主人,难道能够长久吗?”再歌唱《郐风》以下的乐歌,季札就不作评论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