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称霸世界3-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古斯塔斯·勒庞的写作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了不中断连贯的叙述,他会将一小段旁议而出的内容以脚注的形式呈现。本书保留了他的这一种形式。因而,本书的脚注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自己发表议论的小段文字。一种是译者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加的一些知识性脚注,会以“译者注”的形式呈现。——编者注

    [2]塔列朗,法国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曾任拿破仑的宫廷侍卫长以及外交大臣等职位。

    [3]泰纳(Hippoly Adolphe teTaine,1828—1893),19世纪法国最优秀的思想家之一。著作有《旧制度》《论知识》《艺术哲学》和《当代法国的起源》等等。泰纳就普法战争后的法国制度和社会现状做出过深刻的反省。

    [4]关于我们是否清楚一场战役是怎么发生的,我一直疑惑不解。我们唯一知晓的,只有表面上的侵略者与被侵略者这些事实而已。德哈考特先生在参与并目睹了索尔费里诺战役之后的一席话,无疑适用于一切战役:“首先,将军们在对数百位目击者进行了解后,递交出官方报告;之后勤务官再加以修改,做出明确的叙述;接着参谋长阅过新的报告后,会提出反对意见并全部重写;最后元帅拿到报告,并审阅后说‘大错特错’,随之进行新一轮的修改,一份全新的文件诞生。此时原报告已经面目全非。”德哈考特先生是想借此事例来证明,任何一件经过最充分观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事件,我们仍然不能确知其真实性。

    [5]人们熟知的法国右翼作家科佩(Francoia Coppee,1842—1908),他曾创作了《卑微者》、剧本《过客》等在当时影响力极大的作品。而他的《为了荣誉》这一剧本,即使作者声望很高,却一直被巴黎各大歌剧院的经理们拒绝长达十年之久,直到最近才获得了成功。有了上面这些解释,便能很好理解为什么那些千方百计想避免这类失误的人,最后还是会判断失误,很显然,剧院经理是不可能代替观众的。我并不想在此讨论这个话题,不过,假如能有一个对剧院生活了解,同时又细心的作家兼心理学家的话,我倒是很愿意多加叙述的。

    [6]九月惨案:1792年9月,一群巴黎群众冲进监狱,杀死了当时所有关押在里面的贵族和僧侣,历史上这一事件被称为“九月惨案”。——译者注

    [7]勒庞所著的《民族演化的心理规律》(Lois psycholo giquesdeL’Evolution Despeuples)一书,于1894年首次出版。在1898年时出版英译本,书名改为《民族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Peoples)。——译者注

    [8]比希纳(I Jidwig Iluchner,1824—1899),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无神论哲学家,曾经红极一时,在《力量与物质》一书中,将一切精神活动解释成物理现象。——译者注

    [9]1572年8月23日发生在巴黎,因胡格诺派首领、海军上将科利尼与法王之母卡特琳之间的纠纷,而对胡格诺教派进行大屠杀。约3000人在这次事件中丧生。而这一天也正好是“圣巴托洛缪日”。——译者注

    [10]丹东(Ceorgs Danton,1759—1794),是法国大革命期间,一名主要的领袖人物。——译者注

    [11]圣茹斯特(Louisde Saint-Just,1767—1794),生性凶残,以杀人为乐,是法国大革命中极左派的代表人物,其名字几乎为恐怖统治的代名词。——译者注

    [12]即使现在,这一主张依然相当有新意。难以想象,假如没有它,我们的历史将会是什么样。我曾在《民族演化的心理规律》一书中,用了大约4章的篇幅对它进行了阐述。我们从中了解到,那些易使人中计的表象虽然仍未消失,任何文明中的要素,无论是艺术,还是语言或者宗教,在民族与民族间的转移中都不可能保持不变。

    [[13]前国民议会议员福科罗伊,就这一点,在他的一则报告中,做了详细说明:“一周七天,周末礼拜这一传统制度,虽在法国大革命后,一度遭到废除。但是现在,法国各地仍然保留了礼拜日和上教堂的现象,这足以证明大部分法国人渴望恢复他们的老习惯,由此也说明了它的不合时宜性……宗教、公开的礼拜仪式和僧侣毕竟与大多数人息息相关。想通过普及教育而消灭宗教偏见,不过是一些哲学家的谬论,并一度也误导了我。宗教偏见是众多不幸的人安慰的来源……因此广大民众对于牧师、圣坛和公开的礼拜仪式的要求是正常的。”

    [14]麦考利(1800—1859),英国政治家和学者,著有《英国史》,对1866年以后有关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尽记载。——译者注

    [15]纽斯特里亚和奥斯特拉西亚是由法兰克人在中世纪墨洛温王朝时代(公元6—公元8世纪)分别建立的两个王国。——译者注

    [16]这种现象并非拉丁民族独有,也出现在中国。就像法国一样,在中国,也由等级森严的士大夫掌握着整个国家的权力,也需要通过层层考核,才能取得官职,而考核的唯一内容,只是应试者能否对大量典籍倒背如流。正是这群受过教育却不受重视的人,在如今被视为真正的民族灾难。同样,自从英国人并非教育之外的目的而为当地居民广开教育之路以来,在印度,便形成了“印度绅士”(habub)这样一个受过教育的特殊阶层,因为没有得到雇用,他们便成了英国统治的不妥协的敌人。不管有无职业,他们受教育的第一结果,就是道德标准全部降低了。在《印度的文明》一书中,我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大量说明,而且每一个来过这个大半岛的作家,都注意到了这个事实。

    [17]以上这些文字摘自于泰纳所著的《现代政体》,第二卷(LReprnemodcme, volii)。这些段落令人敬佩地体现着这位伟大哲学家漫长的人生经验。可以这样说,这些几乎是泰纳先生写下的最后文字。在我看来,对它们的理解,我们那些只是生活在国内的大学教授,是完全难以做到的。显然这是非常不幸的。而我们拥有的从一定程度上对国民心智能够产生影响的唯一手段无疑就只有教育而已。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法国人能够认识到,造成我们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我们日前的教育制度对于我们的年轻人的影响,它非但不具有提升的作用,反而把他们变得堕落而低贱,这一点让人一想到就会痛心疾首。

    [18]保罗·布尔热(PLBourget,1852—1935),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译者注

    [19]狮身人面怪兽斯芬克司:古代埃及和希腊神话中的狮身人面怪兽,只要是过路者都必须回答他的一个谜语,即“一物出生时四足,长大后两足,最后三足,此为何物”,如果答不出来,就会被他吃掉。——译者注

    [20]齐奥普斯:(Cheoos公元前3-前4世纪),埃及的法老。——译者注

    [[21]孔代(The Great Conde,1621-1686),在文中提到的这个“大孔代”,曾发动反对王室的叛乱,失败后到西班牙定居,“孔代”这个姓氏一直是法国波旁王室的主要支系之一。——译者注

    [22]有关对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和拉丁民族在民主理想方面的不同表现的讨论,在我所著的《民族演化的心理规律》一书中,我曾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进行讲述。在旅行后的布尔热,也得出了几乎和我完全一致的结论,并写在了他的著作《海外》一书中。

    [23]对于19世纪以及再早一些的年代,史学家毫无疑问会把它们当作一个充斥着奇异经验的时代,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从来没有做过如此多的实验。国大革命算是最宏伟的实验。人们从这个最宏伟的实验中发现,当一个社会有待于从上到下进行翻新一遍,并且所有行动都会在遵照纯粹理性的指导下进行时,数百万人必然会因此而死于非命,并导致欧洲在以后的20年里也会因此而陷入不断的动荡之中。为了用经验向我们证明,在50年里独裁者需要发动两次破坏性实验,这必定会让拥戴他们的民族损失惨重。但是,虽然最后的实验结果显得明确无误,不过其让人信服的程度好像并不高。300万人的性命和一次入侵成了第一次实验的代价,割让领土并在事后表明了常备军的必要性又成了第二次实验的代价。此后的第三次实验似乎还在准备当中。说不定恐怕哪天就会发生。在欧洲,庞大的德国军队并不像几十年前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只是一支无害的国民卫队,想让整个民族都相信这一点,那么也必须发动一次让我们损失惨重的战争。想让人认识到实行贸易保护的民族最终会被这种制度毁掉,这一灾难的性实验至少花费了20年时间。这种例子显然还有许多。

    [24]隐士彼得(Peter the Hermil,1050—1115),法国著名的修士,创建了修道院,信徒曾在其带领下到达耶路撒冷布道。

    [25]马丁·路德(Mattin Luther,1483—1546),德国新教创始人,对整个基督教在世界的影响非常大,是一位伟大的宗教改革家。

    [26]萨伏那罗拉:(Cirolamo Sfivommla,1452—1498),意大利著名宣教士,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宗教生活和政治有过重要影响。——译者注

    [27]内伊(Michel Ney)和缪拉(Joachim Murat),法国历史上杰出将领。

    [28]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lbaldi,1807—1882),作为意大利民族主义运动的著名领袖,不仅对意大利的统一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还是一位精通游击战的专家。——译者注

    [29]圣保罗(Sairn Paul the Apobtle),活动于公元1世纪,是继耶稣之后基督教中最伟大的传播者。关于他的事迹在《新约全书》有大量记载。

    [30]斐迪南·德·雷赛布(Ferdn and deLtsseps,1805—1894),开凿苏伊士运河的组织者,法国外交官,在成功开凿苏伊士运河后又计划打通巴拿马地峡,但是没有成功。下文勒庞还多次提及他。——译者注

    [31]《唐豪塞》:此处指的是上演于1845年的由剧作家瓦格纳所写的歌剧《唐豪塞》。——译者注

    [32]勒南(ErnesLReIUn,1823—1892),19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一生致力于用人文主义立场来缓和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冲突。他对宗教、史学和哲学都有很深的研究,著作有《法国的君主立宪制》《道德和批判文集》《耶稣传》等。——译者注

    [33]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作为又一位在法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家,在神学、数学、文学和物理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译者注

    [34]以上所说的都是由人体现出来的名望,而在这些名望之外,还有一些由艺术作品、各种意见和文学等事物体现的名望。后者的名望往往是经过长年累月不断重复积累的结果。历史,尤其是那些关于文学和艺术方面的历史,都是在不断地重复一些判断。谁都没有想过去证实这些判断,直到最后每个人都会重复从学校里学到的东西,直到那些让人再也不敢说三道四的称号和事物出现。研读荷马对于一个现代读者来说,肯定是一件十分令人生厌的事,但是谁又敢明目张胆地这么说?作为雅典卫城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巴台农神庙,在17世纪被毁于战火后,按其现在存在的状态来看,不过是一堆没有任何意义的破败废墟,但是使它备受人们的敬仰的却是它具有的巨大名望,并且是与所有历史记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35]旺代事件:是1793年后发生在法国旺代地区的反革命叛乱。——译者注

    [36]巴拉斯:(Paul-F.J.Barras,1755—1829),法国贵族,著名政治家,在法国大革命时,是最早发现拿破仑是个可造之才的人。——译者注

    [37]达武(Lmria-NicolasIhwd),拿破仓手下的名将。——译者注

    [38]马雷(Hu Suea Benwd MaTet),在拿破仑统治时期先后担任过国务秘书和外交大臣等职务。——译者注

    [39]莫洛克神(Moloch)是被古代地中海东部地区崇拜的神灵,在那里有以牺牲儿童对他进行祭拜的习俗。——译者注

    [40]提比略:古罗马帝国的第二代皇帝。

    [41]索邦,指巴黎大学。

    [42]狄摩西尼:古希腊伟大的演说家,政治家。

    [43]西蒙先生:法国著名激进思想理论家,同时也是政治家。他曾两度当选议员,并于1876年担任法国总理。——译者注

    [44]皮阿(Felubat,1810—1889),作为一名法国记者,是典型的激进思想的鼓吹者。1848年进入议会,并于1871年当选议员,同年进入巴黎公社。——译者注

    [证。在任何一种集会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辩才,就连所有议会中最严肃的英国议会也不例外。

    [45]基内(Edeprquinet,1803—1875),法国重要思想家之一,曾于1871年入选议会。——译者注

    [46]德穆兰(Camille DesmoulinS,1760—1794):法国大革命时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演说家,不幸被罗伯斯比尔送上了断头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