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
--德尔菲神谕
泰勒斯告诉我们哲学其实对很多事情都有指导意义,只不过靠此赚钱并不是哲学本身的目的。那哲学的目的是什么,雅典德尔菲神庙前的石碑上镌刻的神谕也许是最好的说明:认识你自己!泰勒斯非常认可这一名言: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
泰勒斯说:“认识你自己。”
那人又问:“什么是最容易的事?”
泰勒斯说:“给别人提建议。”
也许你会感到纳闷,难道我还不认识自己吗?我应该是对自己了解得最清楚的人呀?但是哲学告诉你,恰恰相反,我们感觉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认识的。我们常说人是万物的灵长,人是宇宙的奥秘。“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比最艰深的数学原理都难以解释。和“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样,追问人生的意义同样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理性主义的哲学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规律、有逻辑、有意义的客观存在。人是宇宙的精华,可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战胜自然,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莫不如是。然而,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以及人类认识的进步,对理性主义的打击也纷至沓来--首先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发现主宰世界的人原只不过是茫茫宇宙中一颗小行星上的尘埃;接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宣布人并非是由上帝造的;继之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声明人连自己都认识不了,更主宰不了自己。在三次沉重的打击之下,营造了千年的理性主义大厦轰然倒塌,令人目瞪口呆,惊心动魄。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进一步提出了荒谬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并没有合理性,意义只是选择的结果。人的存在是偶然的,人有思想是偶然,那么我们是谁,我们的意义何在?经过数千年的争论,我们又回到了起点。近代德国着名哲学家叔本华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在一次名流云集的沙龙里,大家深深地为一位高贵、博学的绅士的风采所迷住。这位绅士高谈阔论、语惊四座,时而评述古希腊精深的哲学思想,时而对当今政府的经济政策加以透彻的赞叹。
一位贵妇人忍不住问道:“请恕我冒昧,先生,您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可是您能告诉我您是谁吗?”
“是的,我是谁?”那位绅士停了一下说,“如果有谁能告诉我这一点就好了。”
当然,他并不是失忆病患者,而是对现代哲学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叔本华。
当然我们并不是强调人生的偶然和无意义,但是哲学的思考确实会对我们认识自己有所裨益。在生活中也许你是一位成功人士,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是有一天,一阵莫名的空虚突然侵袭了你,你突然感觉自己无所依傍,从前所追求的一切突然都失去了意义。你忍不住问:“我到底怎么了?”也许你一直平平淡淡,毫不引人注目,平庸麻木的生活早已消磨掉你的锐气和志向。然而,当你看到那些成功人士时,仍然会心存茫然。你会忍不住问:“我到底怎么了?”正是对于“自我”的追寻,才能使你拨云见日,看到真正的自我,让生活充满意义。当这种动力足够大时,甚至会改变你的一生。
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
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德)尼采
世界上最难认清的就是自己。做人最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然而“聪明人”很多,他们习惯揣摩别人的心理,于是对别人了如指掌,对自己反倒看不清楚。因而说知人易,知己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对自己能多一分了解,也会对生命多一分正确的认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法国着名散文家、思想家蒙田在《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道:“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不能认清自己。有位哲学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师常常教导他的学生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做人就要做一个自知的人。唯有自知,方能知人。”有个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道:“请问老师,您是否知道您自己呢?”
“是呀,我是否知道我自己呢?”老师想,“嗯,我回去后一定要好好观察、思考、了解一下我自己的个性、我自己的心灵。”
回到家里,老师拿来一面镜子,仔细观察自己的容貌、表情,然后再来分析自己的个性。首先,他看到了自己亮闪闪的秃顶。“嗯,不错,莎士比亚就有个亮闪闪的秃顶。”他想。
他看到了自己的鹰钩鼻。“嗯,英国大侦探福尔摩斯--世界级的聪明大师就有一个漂亮的鹰钩鼻。”他想。他看到自己的大长脸。“嗨!伟大的林肯总统就有一张大长脸。”他想。
他发现自己个子矮小。“哈哈!拿破仑个子矮小,我也同样矮小。”他想。他发现自己具有一双大蹩脚。“呀,卓别林就有一双大蹩脚!”他想。于是,他终于有了“自知”之明。“古今中外名人、伟人、聪明人的特点集于我一身,我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人,我将前途无量。”
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少。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要求我们必须从性格、爱好等各方面全面分析自己。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保持本色,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并且按自己的意图去办事,才能具有无穷的魅力。
有很多人认为,认识自我就是认识自己的缺点。认识自己的缺点是好的,可以加以改进。但如果仅认识自己的消极面而不能自拔,就会陷入混乱,使自己变得自卑。与此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所谓的优点是任何你能运用的才干、能力、技艺与人格特质。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过去、现在,发现那些优良的特质,利用这些优良的特质成就人生。
心不动,才能真正认清自己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古希腊)苏格拉底
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甚至将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建立在他人的态度之上。为什么人最难认清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蒙尘。就像一面镜子,被灰尘遮盖,就不能清晰地映照出物体的形貌。
在佛教看来,真心不显,妄心就会成为人的主人,时时刻刻攀缘外境,心猿意马,不肯休息。人体如一村庄,此村庄中主人已被幽囚,为另外六个强盗土匪(六识)占有,他常在此兴风作浪,追逐六尘,让人不得安宁。
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
“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
洪恩禅师回答道:“我给你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内有一猕猴,蹦跳不停,另有五只猕猴从东西南北窗边追逐猩猩。猩猩回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六只猕猴,六只猩猩,实在很不容易很快认出哪一个是自己。”
仰山禅师听后,知道洪恩禅师是说吾人内在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鼓噪繁动,彼此纠缠不息,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认识哪一个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礼谢道:
“适蒙和尚以譬喻开示,无不了知,但如果内在的猕猴睡觉,外境的猩猩欲与它相见,且又如何?”
洪恩禅师便下绳床,拉着仰山禅师,手舞足蹈似的说:
“好比在田地里,防止鸟雀偷吃禾苗的果实,竖一个稻草假人,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仰山终于顿悟。
佛法要求人能把握自己的心,别让自己的心那么散乱,人心一旦散乱了,活着就会觉得辛苦。
人们想要净心的时候,往往习惯于用理性去控制。但这样做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告诉自己“不能动心,不能动心”的时候,心已经正在动了;提示自己“心不能随境转”的时候,心已经转了。真正的净心不是特意去控制它,也不是刻意去把握它。什么时候都知道自己的心,心自然而然就不动了。心不动了,人就不会为外界的诱惑所动从而净化自身。
心不动才能真正认清自己,遇到顺境不动,遇到逆境也不动,不受任何外在的影响。现代人的状况大多相反,遇到顺境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遇到逆境的时候痛苦得不得了,这就带来许多痛苦。
人贵在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德)贝多芬
没有人问我们愿不愿意,就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了一呼一吸。没有人给我们讲清楚为什么,便开始了人生的旅程。在这人生的逆旅之中,不断遭遇着亲情、学业、爱情、工作的痛苦和快乐,从少年走到青年,从青年走到壮年,从壮年走到……没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是结束。当你正以为一切都已经结束,可以歇息的时候,却突然困惑起来:自己真的是属于自己吗?在生命的旅途中,究竟是谁在与自己同行呢?
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进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出来。最后,他断然认定: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太大的精力去救驴子。
农民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忙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哀鸣。不一会儿,令大家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了下来。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做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地把土抖落下来,然后狠狠地用脚踩紧。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它纵身跳了上来,快步跑开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诧不已。
在现实世界,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像这头驴子一样,在一口注定要给他带来苦难的井里挣扎。实际上,没有必要抱怨,把生活中压向你的一铲土,踩在脚底,照样可以求得新生,走向人生巅峰,而不是在那里等待死亡。
生命的战场不是没有同盟,只是这些盟友只能做我们精神上的“拉拉队”,给你加油,让你自信,而一切赛程却还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不能完全依赖别人。许多从艰苦的环境中奋斗出来的人,他们并不比我们拥有更多的天赋,而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即使我们最终没能到达彼岸,但只要用自己的力量征服痛苦,也能体会到一种快乐。
不要因为目的而错过人生路途中的美景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
--(德)尼采
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为了什么目的。换言之,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为寻求一个结果。不要把目的看得太重,那样你会错过人生路途中的美景。
在我们潜意识的深处有一幅美好的田园景象:我们看到自己坐着火车,行进在一条横跨大陆的漫长旅程中,吸吮着饮料,透过车窗,能看到近处高速公路上流动着的车辆;十字路口上向我们挥手致意的孩子;小山旁吃草的牛群;从发电站喷吐而出的烟雾;一排排连绵不断的玉米、麦子;山川和溪谷;城市建筑的空中轮廓和乡村的小山坡。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会烦躁不安,对车窗外的美景视而不见--等着,等着……在我们心目中,目的地才是最重要的。在特定的一天,特定的时辰,我们的火车将要进站……
“如果我到了车站,事情就妥了。”我们这样安慰自己,“如果我考上理想的大学……”,“如果我进了知名的外资企业……”,“如果我付清住房的贷款……”,“如果我得到提升……”,“如果我退休,我就可以永远地享受人生!”但或迟或早,我们全明白,生活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车站,也没有什么可以到达的地方。
生活中真正的乐趣就是旅行。车站只不过是一个梦,永远可望而不可即,把我们远远地抛在后面。活着,就尽情地享受人生!有人说:“幸福与否不在于达到目的,而在于追求的本身及其过程。”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景就是这样的。珍惜现在,尽可能地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吧!
明末崇祯年间,有人画了一幅画,巍然耸立的一棵松树,树下有一方大石,大石上摆着一个棋盘,棋盘上面几颗疏疏落落的棋子,意境深远,若有所指。当时的高僧苍雪大师在画上写了一首诗,将画中之意描述得淋漓尽致:“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此诗以一个世外之人的超然心境,将所有人生哲学、历史哲学尽包含其中。人生如同一局残棋,你争我夺,世世相传,输赢二字永远也没有定论。
人生如棋局,众生如棋子,输赢下不完,何必工心计。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一切事情刹那之间都会有所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生命如莲,次第开放,人生不过是一次旅行,漫步在时空的长廊,富贵名利,不过过眼云烟。
20世纪,一位美国的旅行者去拜访着名的波兰籍经师赫菲茨。他惊讶地发现,经师住的只是一个放满了书的简单房间,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大师,你的家具在哪里?”旅行者问。“你的呢?”赫菲茨回问。“我的?我只是在这里做客,我只是路过呀!”这个美国旅行者说。“我也一样!”经师轻轻地说。
天地万物,都在永远不息的动态中循环旋转,在动态中生生不息,并无真正的静止。无论是历史,还是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相生相克,没有了结之时的。既然人生不过是路过,便用心享受旅途中的风景吧!
如果生命是一段旅程的话,那么旅程的起点是诞生,终点就是死亡。在这段旅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欣赏到沿途的无限风光,但景色再美,我们都要到达生命的终点站。生命的历程有长有短,因此路途中总会有人不断到站。当亲人离去时,我们要学会淡忘忧伤,当我们到站时,我们更要学会豁达面对。只要我们好好地生活,珍惜生命旅途,在临近终点时我们便能坦然地说:“感谢生命,我已经真正地经历过了。”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人才
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掌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德)莱辛
同样的一瓶饮料,放在便利店里只卖2块钱,但出现在五星饭店的餐桌上,可能价格就是几十块。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一旦站错了位置,就容易被人忽视,即使本身仍有价值,甚至价值不菲。很多的时候,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所在的位置,这个位置不必多么尊贵、多么崇高,但一定要合适。
德国管理界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位置的人才。”换言之,学历、经验、能力都不是识别人才的可靠标签。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关键要看他处在什么位置上,正在做什么事情。如果他做得好、做得巧,在道德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出了成绩,那么他就是众人眼里的人才,可一旦他站在了错误的位置上,即使是硕士、博士,即使拥有卓越的才能和过人的智慧,也会像个系错西装扣子的绅士,从自信满满到尴尬难堪。
从成分上来讲,注入泥潭和跌落悬崖的流水都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但由于选择的不同,后者成了跌宕且壮丽的瀑布,前者却成了一潭死水。种子选择了泥土才能成就蓬勃的绿,再饱满的种子也难以在花岗岩上扎根;沙粒选择了贝壳才有机会变成夺目的珍珠,否则它就是无垠的沙滩上被踩在脚下的一粒沙。
作为楚汉相争中最重要的谋士之一,范增的能力与才华有目共睹,最后他却抱恨而终。
虽被项羽奉为“亚父”,但他终为项羽所疑,在回归故里的途中客死他乡,倾尽一生心力的西楚霸业也沦为一场空梦。范增的满腔抱负、一颗忠心最后只能换来后人的一番嗟叹与同情。所以,范增的失误很大程度上在于他选错了队伍。
苏轼在《范增论》中说:“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范增明知自己与项羽的观点有分歧,却做不到“不合则去”,反而寄希望于依靠项羽建功立业,未能真正分清离与留的利害分别,这令苏轼忍不住以“浅陋”二字作结。
有人把范增的悲剧归咎于命运使然,似乎失之偏颇。失败的痛苦降临时,不要总是拷问命运:“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快乐时你可从来没有问过这个问题。如果你非要去评点自己或他人的失败,就不要偏执地迁怒于外物,不妨向内搜索原因。
模仿别人,不如做真正的自己
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
--庄子
现在面临的一切,都是以前选择的结果。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已经置身于一个预先设定好的单向的执行程序里,无时无刻不在面临选择,所以说,整个人生其实就是不停判断并作出选择的过程,幸福的人生是一连串正确选择的累积相加。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在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人们叫他寿陵少年。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很多人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希望自己成为别人,把自己想象成模仿中的人物,过着模仿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模仿,为什么就觉得别人的生活比自己好呢?
如果生活中出现偏差就要及时调整,就像人的皮肤拥有自愈能力一样,生活给了我们足够的包容让我们去检讨并修正自己的言行。不过,千万不要在简单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这样的话只会沿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
目标有价值,人生才有价值
如果一个人活着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有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古罗马)塞涅卡
只有了解了自己为何有此一生,确立了自己所要完成的目标,人生才会更有意义。因此,我们要树立自己的目标,而且要树立有价值的目标。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最能体现目标对人生的重要性:
有一次,在高尔夫球场,罗曼·V·皮尔在草地边缘把球打进了杂草区。有一个青年刚好在那里清扫落叶,就和他一块儿找球。那青年很犹豫地说:
“皮尔先生,我想找个时间向你请教。”
“什么时候呢?”皮尔问道。
“哦!什么时候都可以。”他似乎颇为意外。
“像你这样说,你是永远没有机会的。这样吧,30分钟后在第18洞见面!”皮尔说道。30分钟后他们在树荫下坐下,皮尔先问他的名字,然后说:“现在告诉我,你有什么事要同我商量?”
“我也说不上来,只是想做一些事情。”
“能够具体地说出你想做的事情吗?”皮尔问。
“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我很想做和现在不同的事,但是不知道做什么才好。”他显得很困惑。
“那么,你准备什么时候实现那个还不能确定的目标呢?”皮尔又问。
青年对这个问题似乎既困惑又激动,他说:“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有一天。有一天想做某件事情。”于是,皮尔问他喜欢什么事。他想了一会儿,说想不出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事。
“原来如此,你想做某些事,但不知道做什么好,也不确定要在什么时候去做,更不知道自己最擅长或喜欢的事是什么。”
听皮尔这样说,他有些不情愿地点头说:“我真是个没有用的人。”
“哪里。你只不过是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或缺乏整体构想而已。你人很聪明,性格又好,又有上进心。有上进心才会促使你想做些什么。我很喜欢你,也信任你。”
皮尔建议他花两星期的时间考虑自己的将来,并明确决定自己的目标,不妨用最简单的文字将它写下来。然后,估计何时能顺利实现,得出结论后就写在卡片上,再来找自己。
两个星期以后,那个青年显得有些迫不及待,至少精神上看来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在皮尔面前出现。这次他带来明确而完整的构想,已经掌握了自己的目标,那就是要成为他现在工作的高尔夫球场经理。现任经理5年后退休,所以他把达到目标的日期定在5年后。
他在这5年的时间里确实学会了担任经理必备的学识和领导能力。经理的职务一旦空缺,没有一个人是他的竞争对手。
又过了几年,他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成为公司不可缺少的人物。他根据自己任职的高尔夫球场的人事变动决定未来的目标。现在他过得十分幸福,对自己的人生非常满意。其实这个青年的际遇绝不是个例,他可能就是你、就是我,是许多想要努力却没有方向的人。因此,我们也应像他那样,先静下来想想自己最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树立了目标才能全力以赴。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像没有方向的航船,只能在海上漫无目的地漂泊。关于人生和价值,黑格尔有一个着名的论断,他说:“目标有价值,人生才有价值。”为了掌握自己的人生,先要明确你的目标,找到努力的方向,再立即采取行动,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的成长,才能获得满意的人生。
梦想也有保持期,不要让你的梦想变质
一个人可以非常清贫、困顿和低微,但是不可以没有梦想。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可以改善自己的处境。
--(美)奥普拉·温弗瑞
柏拉图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精灵”,它是上天注定的一种天命,让人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最后达成一个目的,完成生命的拼图。我们每向前发展一步,就好像是加上一片拼图,而在尚未完成之前,是无法看到全貌的。一个人如果想将人生拼成美好的图案,一定要有愿景。
这个愿景或者我们内心的“精灵”就是我们的梦想。在20世纪,几乎所有成就都可以通过奋斗得到。现在的时代,科技、信息和知识一切都唾手可得,更多的成就得靠智慧。做出成绩还是要靠梦想。生活往往有一种巨大的惯性,让人们在现有的工作面前安分守己、不思进取。此时应该问一问自己的内心,这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什么工作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梦想的魔力是巨大的,但梦想也是最容易被人遗忘的。不管当初的梦想有多么绚丽多姿,如果你不紧盯着它,时间会褪去它的颜色。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丢失了自己的梦想,等到垂垂老矣才发现,梦想被丢在青春年少时。我们询问小孩子梦想是什么,十个中有九个会答“将来做个科学家”,但最终成为科学家的却往往只有一个。不只是关于科学家的梦想,还有很多梦想被我们自己遗忘了,而那些把梦想记了一辈子的人实现了梦想。
梦想是前进的指南针。因为心中有梦想,我们才会执着于脚下的路,坚定自己的方向不回头,不会因为形形色色的诱惑而迷失方向,更不会被前方的险阻而吓退。如何才能不忘记自己的梦想呢?汉代的刘向《说苑·建本》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宁越世代种田为生,但他感到种田太辛苦。便问朋友说:“怎样才能免除种田的辛苦?”他去请教一个朋友,他的朋友说:“如果你能立志求学,苦读30年,就不用再种田了。”
于是,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宁越不休息,别人睡觉的时候,宁越不睡觉,苦读15年,终于变得很有学问,因为品学兼优,周成公就聘他为师。
宁越是实现了自己的志向,唐代的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也有“幸容宁越之辜,深荷王公之德”的赞赏诗句。人只有高度的自制,摆脱身体的惰性与软弱,心灵才能更加自由,只要心灵自由了,无论身体如何变化,都可以寻到一个翱翔的天地。而只有爱好智慧,具备智慧的思维,才能点亮人生的照明灯,让我们知道自己该往何处去。
只要心存希望,人生就会多姿多彩
绝望是对无法获取任何益处的处境的想法,其作用是因人而异,有时会带来不安或痛苦,有时会带来平静和懒散。
--(英)洛克
在走向人生的这个征途中,最重要的既不是财产,也不是地位,而是在自己胸中像火焰一般熊熊燃起的意念,即“希望”。因为那种毫不计较得失,为了巨大希望而活下去的人,肯定会生出勇气;不以困难为事,肯定会激发巨大的激情,使自己的内心开始闪烁出洞察现实的睿智之光。只有睿智之光与时俱增、终生怀有希望的人,才是具有最高信念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胜利者。
亚历山大大帝给希腊世界和东方、远东的世界带来了文化的融合,开辟了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丝绸之路的丰饶世界。据说他投入了全部青春的活力,出发远征波斯之际,曾将他所有的财产分给了臣下。
为了登上征伐波斯的漫长征途,他必须买进种种军需品和粮食等物,为此他需要巨额的资金。但他从珍爱的财宝到领有的土地,几乎给臣下分配光了。
群臣之一的庇尔狄迦斯,深以为怪,便问亚历山大大帝:“陛下带什么启程呢?”
对此,亚历山大回答说:“我只有一个财宝,那就是‘希望’。”
据说,庇尔狄迦斯听了这个回答以后说:“那么,请允许我们也来分享它吧。”于是他谢绝了分配给他的财产,而且臣下中的许多人也仿效了他的做法。
只有保持“希望”的人生才是有力的。失掉“希望”的人生,则通向失败之路。“希望”是人生的力量,在心里一直抱着美“梦”的人是幸福的。也可以说抱有“希望”活下去,是只有人类才被赋予的特权。只有人,才由其自身产生出面向未来的希望之光,才能创造自己的人生。希望能让漆黑的夜晚出现指路明灯,希望能让狂风暴雨出现绚丽的彩虹。只要心存希望,人生就会多姿多彩。
量需而行,量力而行
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须败事。
--程颐
一个人要有远大的志向,但朝着目标迈进的时候要量力而行。志向远大而心神疲劳,任务重大而力量较小,往往会做不成事,达不到自己的目标。
人的一生,要想走向成功,必须有自己的目标。如果没有目标,便犹如大海上没有舵的帆船或看不到灯塔的航船,就会在暴风雨里茫然不知所措,以致迷失方向,无论怎样奋力航行,终究无法到达彼岸,甚至船破舟沉。有的人一生忙碌,但一事无成,便是因为没有目标,导致人生的航船迷失了方向。
有的人虽设定了目标,但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还要量力而行。如果在追梦的过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便要审视自己的目标是否可行,自己的选择是否有所偏差。如果目标与方向没有错,就应该朝着既定的目标量力而行。
人生地图上的路有千百条,选择什么样的路,应当量力而行。要学会审时度势,学会扬长避短。只有量力而行的睿智选择才会拥有更辉煌的成功,中途可以休息,但绝不能够放弃。
“成名成家”固然充满风光,但绝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的,“心想事成”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有信心是重要的,但有信心不一定会赢,而没信心却一定会输。人生的学问,其实就是“量需而行,量力而行”。
要想获得快乐的人生,就不要行色匆匆,不妨停下脚步,暂时休息一会儿,想一想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想一想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东西明明是需要的,你却误以为自己不需要;有些东西明明不需要,你却误以为自己需要;有些东西明明需要得不多,你却误以为需要很多;有些东西明明需要很多,你却误以为需要极少……
也许我们平时会把某个目标定得很高,不过真正实行起来还是要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所谓的面子或其他原因勉强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多半是让自己后悔不迭。在明知自己可能做不到的情况下还固执地前行,不是执着,而是愚蠢。一件事情遇到困难该坚持的时候,你放弃了,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另一种是方向错了,明明早就该“弃暗投明”,你还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这是固执的愚蠢,不是执着的坚定。
我们都不是天才,绝大多数人可能只是普通的人,许多事超过我们的能力范围,我们当然不能做一个不自量力的傻瓜。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其实算不上什么特别难堪的事情,就算是大人物也一样会有自己无法解决的事。量力而行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与周围环境的了解,是用最少的力量取得最大的成绩。
潘多拉的魔盒
希望是厄运忠实的姐妹。
--(俄)普希金
古希腊神话故事是一个非常系统而庞大的体系,这里面不仅有对不同神的描写,还有对战争的描写,对人类的描写,对未来的描写。其中,有一则关于“希望”的故事特别吸引人,这便是“潘多拉的魔盒”的故事。
潘多拉是宙斯创造的第一个女人,主要是为了报复人类。因为众神中的普罗米修斯过分关心人类,还为人类偷盗了天神的圣火。这惹火了宙斯,他决定惩罚人类和普罗米修斯。他将普罗米修斯抓起来,让老鹰每天啄食他的肝。但由于人类没有犯什么错,宙斯只能另想办法。宙斯首先命令火神黑菲斯塔斯,使用水土合成搅混,依女神的形象做出一个可爱的女人;再命令爱与美女神阿芙罗黛堤淋上令男人疯狂的激素;女神雅典娜教女人织布,制造出各颜各色的美丽衣服,使女人看来更加鲜艳迷人;完成所有手续后,宙斯派遣使神汉密斯说:“放入你狡诈、欺骗、耍赖、偷窃的个性吧!”
一个完完全全的女人终于完成了。众神替她穿戴衣服,使其娇美如新娘。汉密斯出主意说:“叫这个女人潘多拉吧,是诸神送给人类的礼物。”众神都赞同他的建议。古希腊语中,潘是所有的意思,多拉则是礼物。
宙斯在争夺神界时,曾得到普罗米修斯及其弟伊皮米修斯的帮助,最终登上众神之王的宝座。普罗米修斯的名字即“深谋远虑”的意思。而其弟伊皮米修斯的意思为“后悔”,所以两兄弟的作风就跟其名字一样,有着“深谋远虑”及“后悔”的特性。潘多拉被创造之后,就在宙斯的安排下,送给了伊皮米修斯。因为他知道普罗米修斯不会接受他送的礼物,所以一开始就送给了伊皮米修斯。而伊皮米修斯也接受了她,在举行婚礼时,宙斯命令众神各将一份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送给潘多拉当礼物。而众神的礼物是好是坏就不得而知了。
伊皮米修斯的胞兄普罗米修斯就警告伊皮米修斯,千万不要接受宙斯的礼物。而伊皮米修斯就跟其名字一般,娶了潘多拉之后没多久,就开始后悔了。因为潘多拉最大的缺点就是好奇心了。从结婚以后,她就不断地想打开众神送的小盒子,而伊皮米修斯却要时时刻刻提防她的好奇心,因为他知道盒子里的礼物未必都是好的。
有一天,潘多拉的好奇心战胜了一切。她等伊皮米修斯出门后,就打开了盒子,结果一团烟冲了出来,将一切礼物全都释放,这里面包含了幸福、瘟疫、忧伤、友情、灾祸、爱情等等,在潘多拉打开箱子以前。人类没有任何灾祸,生活宁静,那是因为所有的病毒恶疾都被关在箱中,人类才能免受折磨。潘多拉害怕极了,慌乱中,潘多拉及时地盖住大箱子,但一切都已经太迟,盒子内只剩下了“希望”。
因此,即使人类不断地受苦、被生活折磨,但是心中总是留有可贵的希望。在死亡以前,希望永远存在,人生也绝对充满了美好的希望。至今,它一直是人类生活动力的来源,因为它带给人类无穷的“希望”,不管遭遇何种困境,它是人类一切不幸中唯一的安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