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必太计较-坎坷牛人路,曲折奋斗史——成功需要不计较的心态铺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每个人而言,生命都是一段有始有终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无论是谁都会或多或少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阻挠。有一些人计较困难不期而至,并放弃努力,最后只能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地过完此生;有一些人则将困难和挫折等不如意视作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他们不计较挫折,不惧怕艰难险阻,不在乎一个又一个拦路虎,旅程再曲折,也不甘心停下前进的步伐,终于,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炼后,经历失败、成长,成熟,最终抵达成功之峰,画出一道灿烂辉煌的命运轨迹。

    第30节不太计较,是富有的开始

    宽容地说,计较属于人之常情。“居长安,大不易”,人们稍微计较一下难道都不行吗?然而,计较归计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计较并不可取。计较好比是光着脚丫在棱角分明的石子上走路。计较得多了,也就把自己给伤着了。上帝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富有,贫穷者在所难免。然而,贫穷是一回事,计较是另一回事。只有倾心于乐观的姿态行走人生之旅,敢于承认贫穷并不甘于贫穷,才有可能跨过层层屏障,迎来富有和成功。

    人穷不能心穷,心态决定贫富

    有这样一则关于富人和穷人的故事。

    一个富人非常有钱,每天回家下车时,都会看见一个贫困至极、衣衫褴褛的乞讨者,守在路边。这个富人起初视而不见,旁人都说这个富人心不慈善。富人说:“我这样恰是慈善,如果他待在这乞讨,越是要得着,他就越不想去致富,因为他还可以活得下去,富招儿都是被穷逼出来的。”旁人摇头,说富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穷人没路,有了路自会去谋生。

    富人和旁人各持己见,为了分出一个孰是孰非,富人心生一计。

    第二天,富人下车,走到乞讨者面前,给了他三张大票,说:我最初就是300元钱做小买卖起家的,现在同样给你这么些钱,你自己去谋力,做点什么吧,别在这乞讨了。穷人见钱眼开,满口应诺,从此半月没见,邻人正以为富人这钱给对了时,那穷人把钱花完又回来了,还是站在原来的位置,伸出乞讨的手。富人的车开过,从此再也不理这个穷人。

    贫困不是消极的理由,每一个不思进取的人总能找出千百个理由为自己开脱。而事实上,很多成功的人士都是从贫困中走出来的。贫困是他们辉煌一生的最好磨炼。因为有了贫困的经历,他才可以笑对人生中的一切坎坷。因为有了忧患的意识,他们才更加坚定走出贫困的信心。成功之后,他们仍然不会忘记贫困时的经历,因而克勤克俭,兢兢业业,最后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来。

    决定一个人生活贫富的不是他的出生地或出身,而是他对生活的态度。一个人遭受贫穷之苦,尤其是小时候生活拮据没什么不好。如果心态好,那么,就会把幼时苦日子视作激励自己一生奋进的动力。毋庸置疑,在这个世界上,财富永远不可能绝对平均,有富有就会有贫穷。哀莫大于心死,穷莫大于心穷。一个人如果心穷透了,那就无药可救了。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疑惑:“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同样是人,有些人显达、富有、成功?有些人却平庸、贫穷、失败?”事实上,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自己可以跳出贫困的圈子,跃居有钱人的行列,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大多数人而言,的确并非一桩易事。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呢?如果说这取决于能力,但问题是能力是天生的吗?为什么人家的能力卓越而你就能力一般呢?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天赋存在差异,但差异很小,所以没有理由将之归咎于人的天赋。如果说取决于知识,但问题是为什么别人知识丰富,而你就所知甚少呢?难道你不具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吗?更何况,知识并非是决定人的关键因素。如果说这取决于社会环境,但问题是为什么在一样的环境中,一些人取得了成功,但另一些人失败了?如果说取决于机遇,那为什么机遇之神降临到别人头上,但对你避而远之呢?

    一连串的问题会不会让你的心有所触动?其实造成这一切的还是你自己。成功并不会因为一个人出身贫寒而对此人望而却步。一个穷苦之士如果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并且找对了路径,也是有可能成为有钱人的。什么时候起步都不迟,而现在你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首先让自己完成一次全新的改造。

    1926年出生于瑞典南部的英格瓦·坎普拉德,是在临近阿根纳瑞德村庄的一个名叫艾尔姆塔里德的农场上长大,家境并不富裕。俗话说得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年时期的坎普拉德就骑着自行车向周边的人们兜售火柴。

    因为他发现从斯德哥尔摩低价批发火柴,然后再以稍微高出一些的价格售出就可以赚到钱。从火柴开始,他先后卖过鱼、圣诞树饰品、种子以及圆珠笔和铅笔。坎普拉德17岁时,因为学习成绩优异,从父亲那里获得一笔奖金,他利用这笔钱创办了今天的宜家。

    公司的名字宜家是他本人名字(Ingvar Kamparad)及养育了他的农场与村庄的名字(Elmtarydand Agunnaryd)的首字母的缩写。他的经营范围逐渐蔓延至各式商品,涉及钱包、手表、珠宝以及长袜等。当企业快速扩展到逐个拜访客户极其困难之际,他就暂时采取邮购的方式,雇用当地送牛奶的火车实现货物的配送事宜。

    2004年年初,坎普拉德成了万众瞩目的热点人物,起因是瑞典商业杂志《商业周刊》报道称这位宜家的创始人已超越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宜家非传统的股权结构使这一事件颇具争议,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宜家乃全球最大、最成功的私人企业之一,它在31个国家拥有200多家分店,员工超过7.5万人,年销售额超过120亿欧元。

    无独有偶,潘石屹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传奇人物之一,身价近600亿元。曾经有记者采访他:“如果有一个出身贫寒、很有才华、满腹理想的年轻人,像你当年那样刚从偏远农村来到大城市,他想有所作为、大展宏图,您会给他什么建议和忠告?”潘石屹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出身贫寒大可不必自卑,也不要抱怨命运。少年吃苦可能是一件好事,可能是你一生的财富,培养你坚韧不拔的意志。现在物质条件好了,年轻人不如我们当年能吃苦。关键是要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挫折面前不低头,要坚持下去。”

    的确,人穷志不能穷!一个人倘若将宝贵的时间、精力耗费在为贫穷寻找借口方面,他就永远没有开始致富的那一天,他的贫穷窘状也是难以改变的;一个人倘若为自己的贫穷找到了借口,那么他的贫穷就是合理的,他为贫穷找到的借口越多,贫穷就显得越合理,他就开始心安理得地忍受贫贱之状态,慢慢地也就会对贫贱不以为然了,此生自然注定平庸!

    所以说,穷人的最大悲哀,就在于他们总是为贫穷寻找借口。要想变得富有,就得改变心态!人穷不能心穷,心态决定贫富!

    在市场经济时代,没有金钱,几乎可以说是寸步难行的。然而,对金钱的无休止的欲望,正是痛楚与祸害之源。金钱的增长,不一定跟幸福与快乐呈现出正比例的关系,倒是反面例子占多数。对金钱和挣钱过于关注,会让人们失去享受生活的轻松与惬意。当赚到的金钱足以令自己衣食无忧之际,不妨对金钱与财富的进一步巨增持以适度的不计较。

    不太计较出身,财富无关出身

    古语有云:“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如果你没有生在富贵之家,你也不必心生自卑,因为家境贫寒并不可怕,财富无关出身。如果你能不计较这些而更加努力奋斗,也许你会有更大的成就。

    常言道:“自助者天助之。”为人,一生下来,就先天地提供给你一个或优或劣的起步环境。客观地说,这是没办法的事。但有一点定需入心,即表针常走、山河常转。不论境况如何艰苦,地位如何低下,生存如何困难,也不能放弃,不可丧失生活信念。

    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村小伙子,当父母对于承担其实际低额的学费再也无能为力时,他不得不辍学,做起小生意贴补家用。当时,他立下一个志向:把家从农村搬到城市,哪怕是城郊也可以。19年后,就是这个仅仅想搬家的农村小伙子,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诚信的经营理念、超前的意识,打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成为一个名气和实力共存、商德和人德并重的成功商人。这个人是著名品牌“金利来”在中国大陆皮具系列产品商标使用权人,他还是著名品牌“卡丹路”的收购人之一,他投资2个多亿兴建了株洲芦淞品牌服装市场——中国城服装市场。他的名字叫潘长海。

    与潘长海相比,有一些人往往因父母没能耐而心有不悦。殊不知,父母本已为其成长、上学、生活、工作等竭尽全力,已尽可能为其遮风挡雨,让其人生之旅少走一些弯路,少消耗一些力气。这些人非但不领情,反而和他人计较,认为他人一生下来就住在金窝银窝,生活得既风光又滋润;爸妈有本事,不费啥力气就让愿望照进了现实。回头再看自己,花费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力气才混个温饱。于是,抱怨自己投错了娘胎,看见父母就来气,甚至还忍不住在心里鄙夷一番。就这样,涩涩的心理慢慢消耗了许多的幸福指数。

    事实上,财富无关出身。著名经济学家温元凯研究了398名中国富豪的出身,其中曾是农民的最多,有61人,包括浙江万象集团的鲁冠球、北京鹏润集团的黄光裕等。其次是从事商贸的,有60人,另外才是国企干部(44人)、工人(39人)、政府官员(34人)、教师(34人)、科技人员(26人)、知青(33人)、转业军人(25人)、海归(23人)、继承家族财产(12人)、学生(7人)。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亿万大富翁的事例。

    2005年11月1日,上海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宁桥路999号,鞭炮齐鸣,礼花绽放,九鑫集团日化事业部正式成立。可能知道黄贵银的人不多,但一说起九鑫集团,满婷、新肤螨灵霜等系列,那么黄贵银可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了。一个在大山里放羊的穷孩子,经历过数十年的摸爬滚打,终于华丽转身,成为众所周知的亿万富翁。

    黄贵银是山东泰安人,从小生活在农村,家境非常贫寒。家里10个子女中,他年龄最小,但当时只有10来岁的黄贵银就比自己的哥哥姐姐更懂事。由于生活贫苦,黄贵银很早就帮着父母操持起了家务,而他的主要任务是放羊。

    黄贵银说,他曾经为自己贫寒的出身抱怨过,小时候放羊时常对着天空幻想:如果家境好一点,人生哪会这样艰难?长大后才知道,贫穷也是上苍的恩赐。因为贫穷、因为卑微,才会从最不引人注目的跑龙套的小角色起步,这样才可以一点一滴地积累起生意的基础,一横一竖地编织起生意的网络,才能更靠近生意的核心。

    这进一步启示我们,处于社会底层的人要想做出一番业绩,不能把心思和精力用于斤斤计较低微的出身,而应该坚信“自助者天助之”,积极自助摆脱低微的出身。唯有如此,财富才会向你招手。财富对每个人来说,既是不公平的,又是公平的。它不会因为你出身贫穷,而让你终身贫穷;也不会因为你出生在贵族家庭里,就永远富有。

    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是一个具有优秀品质和卓绝才华的人,他从政后,自然不会再为经济问题发愁。可是,你知道吗?他是裁缝出身。在华盛顿的就职演讲中,他谈起自己很早就开始了政治生涯,这时,人群中突然有人大声叫喊:“他是裁缝出身!”闻此,安德鲁·约翰逊则不紧不慢地回答:“某些先生说我曾是一个裁缝,这一点都不会让我感到难为情,在我做裁缝之时,由于所做衣服很合体,我享有‘好裁缝’的美誉,我总是热情地对待我的顾客,并且总是力争把工作做得最好!”

    一个人在十几岁的时候,会和别的孩子比家庭出身,比父母官大官小,恨不得都投生帝王之家,也是人之常情。但到了“弱冠”之年,尚无自立之志,出身贫贱的自卑,老觉得抬不起头来;出身豪富的处处靠父母,在家庭荫护下养尊处优,那就离纨绔子弟不远了,会一辈子都没出息。正确的态度是:把握现在,用一颗智慧的头脑、一双勤劳的双手,去闯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

    别计较出身低微,自助的威力大无穷。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我们可以把握自己的人生。如果你发现自己出身于一个不好的家庭时,那么请你祝贺自己吧,因为你将创造奇迹。当然奇迹不是每个人都能创造的,只有优秀而坚忍的人,才能不受不利环境的影响,或者干脆化不利为有利,从而谱写一个完美的人生。

    不计较不是损失,太计较则损失惨重

    在佛经中,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传说有两只小鬼是关系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形影不离。有一天,他们在荒郊野外漫步,竟然同时发现一只宝箱、一根柱仗、一双草鞋。两只小鬼都心知肚明这三件宝贝的妙用。由于宝物当前,他们互相争论起来,各说各先看到的,应得此宝。互不相让之下,竟然动手打了起来。

    这个时候,有一个过路的人经行此处,看到两只小鬼正在厮杀得火热,就向前去当和事佬。两只小鬼见有第三方,便请过路人评评理。甲鬼说:“这三件宝物是我先看见的,应该归我所有。”乙鬼说:“才不是呢,是我先捡到的,所以应该属于我所有。”过路人眼珠子转了转,心生一计,便开口说:“究竟这三件宝物,有什么妙用呢?让你们这样争执不下?”

    两只小鬼说:“箱乃是宝箱,随我们的心意,想要华丽衣服或山珍海味的美食或金银珠宝都可以从这个箱子中获得呢。杖也是宝杖,可以克服怨敌。草鞋也是宝鞋,穿上这双草鞋可以自由在天空中翱翔。”

    过路的人闻此,说:“我试试看,假如是真有此妙用,即与你们公平分配,否则一堆废物,有什么好争的呢?”说完,过路人便将草鞋穿在脚上,一手拿了宝杖,一手拿宝箱飞上空中,对两只小鬼说:“你们过于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置昔日的友谊于不顾,争夺此宝,所以此宝就是破坏你们友情的孽障,现在我为你们的和平相处,恢复友好,而将这些孽障带走,你们还是好好相处吧!”

    两只小鬼听到这番话,呆若木鸡地望着宝物被过路人带走,自己却落得个一无所有的下场。这简直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另一个版本。

    不计较不是损失,一个人如果有时候过于斤斤计较,机关算尽,或者自以为聪明、天衣无缝,那么往往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甚至会损失惨重。

    秦海卿是海南省三亚市一家高科技公司的业务骨干,工作能力有口皆碑。有一次,她被派往上海公干。在上海她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半个月后返回,快到三亚时,她才发现她不慎将部分住宿、出租车和业务宴请等一些票据给弄丢了,总计有1000余元。

    在出火车站时,她正琢磨着怎样跟公司解释这个问题,忽然迎面而来一位中年妇女,神秘兮兮地对她说:“发票要吗?”她愣了一下,迟疑地往前走,那敏感的妇女好像看出来什么,加快步伐跟上来,她一念之差,鬼使神差地花了80元多元买了1000余元的各种发票。她有过负疚感,但当她想到那只是她应得的,也就问心无愧了。

    休息了一天后,次日她回到公司,在领导那里顺利地签了字,当她在财务处报销时,那些夹裹在一堆票据里的假发票被会计发现了。在公司众多员工面前,会计宣布那些票据是假的时候,她巴不得地上有一道缝可以容身。

    她涨红了脸向会计解释,效果却像墨水擦白纸,越擦越黑。会计问她为什么不先向公司解释,她终于低下了头。由于这是非常严重的财务违纪,会计只能够秉公办理。

    经过公司调查,她的确遗失了票据,复查了她以往的所有票据,证明确系初犯,尚属可以挽救的对象,所以公司研究决定从轻发落,她被处以严重警告处分。这都是小事,半年后,公司顺利上市,她作为严重违纪者,被取消了一半的购股权!

    区区1000元,仅仅那么一念之差,或者那个不必要的自作聪明,不仅给秦海卿带来了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直接损失,还为她的职场晋升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她前思后想,后悔得肠子都发青了。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财富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你也别枉费心机。人性有很多弱点,计较算是其中之一。当你和金钱斤斤计较的时候,金钱也会和你斤斤计较。当你不为钱而生活时,你才可能获得更多的金钱,金钱仅仅是成功的附带品罢了。

    众所周知,犹太人是最注重遵守契约的民族。倘若有谁违反了这一契约,这个违约者就会被视为犯了一件天大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是一切错误中最严重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发生诸如此类的事情,犹太人真的会狠狠谴责违约者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事例。

    一次,有一位印度人跟犹太人洽谈好了一笔生意,结果到了最后时刻,印度人表示自己难以履行合同了。不过,这个印度人跟犹太人打过交道,心中特别清楚犹太人最讲究的就是生意的契约。所以,他忐忑不安地去见犹太人,支支吾吾,措辞极为小心,还搬出了各种理由企图说明自己未能履行合同的苦衷,同时他心里还在想对方是不是已经愤怒到了极点。

    出乎印度人意料的是,犹太人简单地听了几句之后,就立刻将他的话打断,平静地对他说:“噢,我明白了,你违反了我们的合同,按照协议,那应该赔偿我损失,这个损失是这样计算的……”

    印度人听了,觉得不可思议极了,犹太人居然没有怒发冲冠。为什么呢?因为在犹太人看来,就算是如何计较契约的严肃性,如何愤怒地谴责印度人,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了,现在只有尽快地弥补自己的损失才是当务之急。

    不难看出,犹太人并没有因为不计较契约而损失更多。我们要像聪明的犹太人那样,无论何时,都要保持理性,不要陷入盲目的计较之中。否则,只能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不仅让人累得喘不过气来,还容易让自己失去理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事例每天都在发生。无数类似的故事似乎在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这样一个真理:很多时候,斤斤计较的人,不仅算计不到自己预期中的实惠,反而会等来更多、更大的损失。事实上,一个人计较太多,不仅会损失惨重,他的心境也会变得复杂起来,觉得生活充满了疲惫、困惑、劳累。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自己陷入盲目的计较之中。

    倒掉你的计较,财富才会向你招手

    日本有一位名叫南隐的禅师。一天,一位当地的名人不辞辛苦地特意跑来向他问禅。名人滔滔不绝,南隐禅师则缄默不语,只是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名人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杯子里倒。名人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终于忍不住说:“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禅师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名人听到这番话顿悟。

    南隐禅师所谓的“空杯”禅意,除了教人倒掉昔日辉煌、倒掉骄奢傲慢,也包括让人倒掉计较。我们应奉其所阐释的“空杯”禅意为案头圭臬与创造财富的精神导向。换句话说,要想让财富向你招手,就得有空杯心态,倒掉你的计较。只有这样,才能为个人的成长提供加速度,为吸引财富奠定思想基础。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位年轻小伙子经过合法申请批准,只身从上海来到了香港。一张通行证,一只空空的行囊。除此之外,这个小伙子有的就是满腔的热血,他希望自己在香港能够有所作为。然而,这个世界上总是有着太多不遂人心之事。经过一番求职之旅后,这位年轻人意识到自己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太骨感。他不会说英文也就罢了,连广东话也不会说,招聘公司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纷纷打消了给他提供一个“饭碗”的机会。

    初到香港,他饱受了漂泊之苦。先后做过清洁工、勤杂工、泥水工等。他曾因无家可归而露宿街头时,却被误认为是小偷而遭人毒打;他曾因无钱租房而流浪街头时,却被视为偷渡者而遭羁押;仅仅因好奇而围观群架斗殴,也被误认为是同党而被人追打……虽然颠沛流离、处境不堪,虽然非常渴望自己有滚滚而来的金钱,但他却从来没有计较过,也从来没有堕落过。

    后来,30多岁的他终于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月薪100块港币。吃饭、坐车……全部的开销都包括在其中。但无论如何,这就是他在香港的起点。如果换作别人,难免会这样想:“又脏又累,薪水却可怜巴巴,太不划算了!反正也不指望它是终生的职业,不如敷衍应付了事。”但他却不这么想,他没有一丝一毫的牢骚和计较,而是每天都快乐地工作。

    依照公司的规定,他一个星期只需上满5个工作日即可,周六日是可以在家休息的。但他发现,即便是周末,公司也时常有人加班。没有人清扫垃圾,每逢周末公司的办公环境都会一团糟。为了给众人创造一个干净的办公环境,他便每个周末都主动来公司打扫卫生。

    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也没有人说过要给他加薪水。但他还是一点也不计较,一丝不苟地做事情。

    渐渐地,领导开始注意起这个对工作主动付出、毫不计较的小伙子。于是就将他从清洁工的岗位上调到了办公室,负责处理其他一些小事。

    虽然工作岗位有了变化,但他的心态没有变,他还是整日快乐地工作,默默地付出,什么也不计较。这样良好的心态,再加上他本身的能力,渐渐地,他就被领导提升为文员、经理……直到副总。

    后来,他又以自己的实力,在地产业、酒店业闯出了一片天地,成为了著名的企业家,受过他资助的人数不胜数。

    他救助社会时出手也非常大方,从不斤斤计较。在《2010年胡润慈善榜》中,他连续5年蝉联“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5年间,他捐款总数是62亿元,排名第二的世纪金源黄如论是29亿元。他就是余彭年。

    不难看出,不爱计较善付出的性情,贯穿着余彭年的人生。一个人如果有了这样的心态,机遇、赏识自己的伯乐、帮助自己的贵人、成功、财富……都会向你招手。

    不少人认为,社会就是名利场,对于自己的利益必定锱铢必较,而对于那些没有钱财可捞的事情,则打死不碰一根手指头。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计较呢?大致说来,原因有二。首先,担心得不到;其二,担心吃亏。

    事实上,一个人越是百般计较,越是得不到,即便得到,也不过是眼前一些短浅的利益。

    倒掉你的计较,财富才会向你招手。一个人过于计较金钱,就不情愿付出,而不付出,自然难以持续不断地做出成绩,创造效益自然也就难以成真了。那么,紧随而至的,就是愈发没有回报可得,甚至是落得个身无分文的下场。

    设法省钱,不要计较他人说自己抠门

    不管你承不承认,人类社会的主体居民是属于财富偏好型的。毕竟,贫穷的滋味,尝过者均知其苦,人岂有安于贫穷,甘受困苦之理?然而,世上确实有很多的大富翁,他们本来有过富裕奢华生活的资本,但却选择了一种节俭而清贫的生活,以至积累起更多的财富。

    他们“紧紧地看住自己的钱包,不让金钱随意地出去,从不计较他人说自己抠门吝啬。钱每花出去一分都有两分钱的利润的时候,才允许自己把钱花出去。”犹太巨富洛克菲勒便是这个信条虔诚的执行者,节俭贯穿了他的一生。

    洛克菲勒早年在一家大石油公司做焊接工。他的工作就是焊接装石油的大油桶。众所周知,要焊接就难免会掉落一些焊条的铁渣。他细心地观察到他每焊接一个油桶要掉落的铁渣数量是固定的,每次都是509滴。他心里暗自盘算:“要是焊接那摞得像山一样的油桶,得平白无故地浪费很多焊条啊!”后来,他想办法将焊接的工艺和焊接的方法加以改进,让每次滴落的铁渣减少了一滴。别小看这一滴,一年下来,这家大石油公司可以为此而节约资金5个多亿!而洛克菲勒本人也因此获得了升职加薪。

    后来,洛克菲勒自己攒了一些钱,他便开始自己创业。初入商界,经营步履维艰,没过多久就将他辛辛苦苦积攒的钱花完了。

    接下来,他又开始琢磨发财之路,但始终见效不大。一天晚上,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推销一种发财秘诀。他眼前一亮,次日起了个大早赶到书店买了一本。他急匆匆地将买来的书翻阅,只见书中除了“勤俭”二字,别无他文,这让他十分失望和气愤。后来,他反复考虑这个“秘诀”的“秘”在哪里?刚一开始,他觉得书店和作者在欺骗他,一本书只有这么简单的两个字,他想指控他们在欺骗读者。后来,他越想越觉得“勤俭”两字有道理。的确,要想发财致富,除了勤俭之外,别无他法。这时,他才醒悟过来。此后,他将每天应用的钱加以节省储蓄,同时加倍努力工作,想方设法增加自己的收入。

    如此过了5年。他将这些年来积攒下来的钱用于经营煤油。在经营中他精打细算,绞尽脑汁地节省开支,将赢利中的大部分储存起来,到一定时间再将其投入石油开发。照此循环发展,他的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自然他的生意规模也越来越大。

    经过30多年的“勤俭”经营,洛克菲勒成为北美最大的三个大财团之一,其财团下属的石油公司,年营业额可达数千亿美元。

    努力挣钱是开源,设法省钱是节流。要想积累大量的财富,需要努力方可追求得到,同时也需要杜绝漏洞才能积聚。

    洛克菲勒成为亿万富翁以后,他的经营管理也是以精于节约为特点的。他给下属的要求是提炼一加仑原油的成本要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三位。每个工作日的上午刚一上班,他就要求公司各部门将一份关于成本和利润的报表送到办公室。多年的商业经验让他熟悉了经理们报上来的成本开支、销售,以及损益等各项数字,他时常能从中发现问题,并且以此指标考核每个部门的工作。1879年的一天,他质问一个炼油厂的经理:“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原油要花费19.8492美元,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干一样的工作只需19.849美元就可以?”

    在这个世界上,假如说存在什么发财秘诀的话,肯定包括一条——掌握好你的用钱原则。举个例子,刚开始,你的钱包是空的,难以满足你发财致富的欲望,不过,当你开始放进十块钱只取出一块钱来消费的时候,你的空钱包就会开始膨胀。久而久之,便会积累下一笔财富。当你的开销不超过所有收入的十分之九时,你会感觉生活过得还行,不像以前那样穷困。再过一段时间,你会觉得赚钱也比往昔容易一些。能有意识地节约而且只花费全部收入的一部分的人,就很容易赚得金钱;反过来说,月光族的储蓄卡永远都是处于匮乏状态。

    除了大富翁洛克菲勒之外,连锁商店大王克里奇也是以崇尚节俭、爱惜钱财著称。这位大富翁的商店遍及全美50个州和国外很多地方,资产数以亿计,但他的午餐从来都是1美元左右。此外,克德石油公司老板波尔克德作风亦如此。有一天,他去参观一个展览,在购票处看到一块牌子上写着:“5时以后入场半价收费。”克德一看手表是4时40分,于是他在入口处等了20分钟后,才购买了一张半价票入场,节省下0.25美元。要知道,克德公司每年收入上亿美元,他所以节省0.25美元,完全是受他节俭的习惯和精神所支配,这也是他成为富豪的原因之一。

    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也不要随意挥霍金钱,更不要因为担心被别人取笑抠门、或赢得“一毛不拔的铁公鸡”的雅号而故作大方,打肿脸充胖子。比如,在宴请他人时,以吃饱吃好为尚,别太讲排场乱开支;在生活中,以积蓄钱财为尚,不要做两手空空的月光族。总之,要记得,只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当觉得不该用钱的地方,不要花费一分钱。

    大富翁洛克菲勒曾指出:“对钱财必须具有爱惜之情,它才会聚集到你身边,你越尊重它,珍惜它,它越心甘情愿地跑进你的口袋。”简言之,对于金钱,我们除了追逐和热爱之外,还要学会节俭,想方设法省钱,以保护已拥有的钱财,进而完成“钱生钱”的跨越。

    我只看我有的,不看我没有的

    有位青年经常为自己的贫穷大发牢骚。

    有一天,他终于鼓足勇气去拜访一位靠白手起家的富翁。他敲开富翁的门,对富翁说:“我迫切地希望您能够告诉我一些关于致富的秘诀。”

    富翁请青年进门坐。青年刚一落座,富翁就问青年说:“你一定想知道我是如何白手起家的吧?”

    “是啊,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盘旋很久了。不过,您是怎么知道我想问这个问题的?”青年暗暗地对富翁的推算表示惊讶。

    “因为在你之前,已经有很多位计较自己一无所有的人来找过我。来时他们确实贫困潦倒而且满腹牢骚,但走时好像一个一个地都变成了富翁。你也具有非常丰厚的财富的,为什么还计较个不停呢?”

    “我富有?我富有在什么地方啊?您举个例子。”青年疑惑不解地问。

    “你的一双眼睛。只要你给我一只眼睛,我可以用一袋黄金作为酬劳。”

    “这可不行!我万万不能失去我的眼睛的!一只也不行!”青年极力反驳道。

    “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这样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

    “这也不行,我的双手也不能失去!”青年大声叫喊说。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看到了吧,你拥有如此丰厚的财富呢!这就是我所谓的致富秘诀。”富翁意味深长地说。

    青年听了,如醍醐灌顶。他谢过富翁之后,昂首挺胸地走出了富翁的家门,好像也变成了一位大富翁!因为他知道他已经拥有了致富的本钱。

    记得有一位伟人曾说过:“只看我有的,我已经是富人。”的确是这样。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人却都像这位青年那样,不是抱怨命运不公,就是抱怨无人识用。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生活的富有就是让自己拥有的东西物有所值!

    有时候,人生就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倘若你想获得幸福,想走向成功,那么你就多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人生,而不是总在意人生中的阴霾天气。当你开始计较的时候,可以拿出一张白纸,将你所拥有的或者可能拥有的统统用笔记录下来,你会发现自己其实也是富有的。

    有一位牧师的女儿,出生时因为医生的疏忽,造成她脑部神经遭到严重的伤害,以致颜面四肢肌肉都失去正常作用。她的名字叫黄美廉。当时黄美廉的父母抱着身体柔软的她,到处寻访名医,结果得到的都是无情的答案。她是一位自小就染患脑性麻痹的病人。

    在黄美廉6岁的时候,她还不能走路,妈妈听说患有脑性麻痹者到二三十岁依旧是在地上爬,妈妈难以想象她的未来,曾经绝望到想把她掐死,然后再自杀。神奇的是,当父母悉心照顾黄美廉,且经年累月地为她祷告时,她的四肢慢慢变得有力了,后来也能自己吃饭、自己站立,尽管步伐不稳,但总算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是脑性麻痹!脑性麻痹夺去了黄美廉肢体的平衡感,也夺走了她发声讲话的能力。所以,童年时代的黄美廉,除了不能像其他的小孩子那样,自由自在地玩耍、奔跑,还要面对诸多异样的眼光,一些小孩会取笑她,用手、石头或棍子打她,看她气得身体发颤或号啕大哭,那些小孩子就美滋滋的。

    不过,黄美廉并没有让这些外在的痛苦,击败她内在奋斗的精神。上学对黄美廉而言,是噩梦一场,上一年级时她拿不了笔,妈妈总是握着她的手,花上大半天的时间教她写字。

    经过努力练习,一年后,她终于学会写字;14岁时,她全家移民到美国,进入洛杉矶市立大学就读,之后转至洛杉矶加州州立大学艺术学院,最终获得了加州大学艺术博士学位,成为了一名画家。她用她的手当画笔,以色彩告诉人们“寰宇之力与美”,并且灿烂地“活出生命的色彩”。

    因为无法通过语言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每一次演讲,黄美廉总是以笔代嘴,以写代讲,所以,人们又亲切地称黄美廉为“写讲家”。这位“写讲家”曾在台南市做过一次著名的演讲。全场的学生都被她不能控制自如的肢体动作震慑住了。

    这是一场倾倒生命、与生命相遇的演讲会。

    “请问黄博士”,一个学生小心翼翼地问,“你自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您怎么看你自己?你都没有怨恨吗?”

    “我怎么看自己?”黄美廉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这几个字。她写字时用力甚猛,有力透纸背的气势。写完这个问题,她停下笔来,侧着头,回头注视着提问的学生,然后嫣然一笑,回过头来,在黑板上龙飞凤舞地写道: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这么爱我!

    四、上帝这么爱我!

    五、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六、我有只可爱的猫!

    七、还有……

    八、……

    此时,教室内鸦雀无声。她回过头来凝神地望着众人,又回过头去,在黑板上写下了她的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忽然,掌声从学生群中响起来!黄美廉倾斜着身体站在台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笑意从她的嘴角蔓延开来,她的双眼眯得更小了,她的脸上透露出一种永远也不被击败的傲然。

    “只看自己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这是一种多么昂扬的人生态度!懂得如此生活的人,才会成为生活的主人。

    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人,他只关注自己拥有的东西,并发自肺腑地为之骄傲。这样的人生观,是健康的,也是惬意的。

    记得《圣经》曾形容一些智者:“似乎贫穷,却是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多看看自己所拥有的,就会觉得有更多的阳光照射在你身上。难道不是吗?

    很多时候,生活中的痛楚常常被我们无限放大,反而不会去珍惜拥有的快乐。昂然面对人生的黄美廉让我们懂得学会满足,学会发现生活的美好,找寻快乐的真谛。即便陷入困境的泥淖,也要勇往直前去面对,从中提炼出真意。

    第31节避不开的弯路:不碰个头破

    血流,怎能炼出铮铮铁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梦想自己的轨迹可以笔直地朝着远方伸去,抵达一个光明的终点。于是,这些人沿路而过,满以为可以一蹴而就。事实上,人生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不会永远都是一马平川的直路。换句话说,人总得或多或少地经历一些弯路。试问: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铮铮铁骨?

    所以,面对弯路,我们要学会承受,而不是去计较。做到这一点,心境将会大不同。等走过弯路之后,再回首,你会发现,它们是如此地令人回味,是人生一道别样的风景。

    在弯路中修行,方能炼出铮铮铁骨

    每个人在实现理想、愿望的过程中,都无不期望着自己走的是直路。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条直路上让自己如愿以偿,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直路上行走。行走在直路上的人,必然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或者是将当代的金钱和权势独揽一身。假如这些条件我们都不具备,那么走一下弯路,实在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著名作家张爱玲就曾以细腻的笔触写过一篇散文,针对人年轻的时候所走的弯路,她指出“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颇是耐人寻味。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

    “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

    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真的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条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我也是。”

    “既然你们都可以从那条路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常患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谁都必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是不可能炼出钢筋铁骨,也不可能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

    事实上,每个人的人生之旅,都在走着弯路。站在路口时,就算有人能够以过来人的身份,总结一百条忠告、一千条建议,苦口婆心地劝说,通常情况下也是毫无意义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到黄河不死心。因为人的一生,有些经历别人是难以代劳的,有些弯路则注定要自己去走。在走弯路的过程中,我们会慢慢长大,慢慢成熟,慢慢品尝到成功的硕果,走弯路也会成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的确,没有哪个人心甘情愿地去走弯路,然而有时候为了实现梦想,弯路我们是必须硬着头皮要走的,不能存在太多计较之心。如果现在你是一个正在追求梦想的人,当你怀着满腔热血和激情,在直路上难以施展,难道你会选择罢手吗?对于任何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他们的回答恐怕都是“不”。他们会尝试着走不同的路将梦想追寻,就算是路上经历再多的坎坷、再多的弯度,也会坚定地走下去,只因为心底存在一股力量,它激励着自己不轻言放弃。

    人生之路弯弯曲曲、坎坎坷坷,方可谱写出震撼人心的精彩乐章。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如何能够望见彩虹?不历经磨难,如何能够体验到过程的艰辛,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进而品尝到成功的欢喜?

    更何况,普天之下,没有多少人的人生路是笔直的。或者说,除了神之外,没有哪个凡人能够做到总是走直路。在通往花园的路上,假如是笔直的大道,是顺风的船舶,我们会错过很多美丽的风景。比如,一段故事,一次金子般的洗礼。一马平川的生命旅途,我们的能力或许会像豆芽一般,迅速地拔高,但终究是纤细柔弱的,不堪一击。

    弯路绝非困惑,走一些弯路也不是多么骇人的事情。多走点弯路,多吃点苦头,能够增加我们的阅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可以让我们越挫越勇。面对弯路,我们的正确态度是:不计较、不抵触、不拒绝、不害怕。假如途中出现障碍物,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也许就是曲线。

    接下来,不妨扪心自问:“必走不可的弯路,我走过了吗?我打算走吗?”“在这中间,一定会经历很多的艰辛,我做好迎接它们的心理准备了吗?”“我在走过弯路之后,是依旧执迷不悟,还是心存计较,抑或是痛定思痛,及时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暗自发誓一定不能重蹈覆辙?”

    世上之事万千,不可能永远如你想象,你也不能永远在温室中成长。所以,既要懂得在顺境舒展身心,也要学会在逆境里安顿自己。当人忍受逆境时,好比一刀刺心,其苦难当,如果没有相当的修养,实在不堪忍受。这时候,万万不能心起计较,牢骚抱怨,而应该学会自我激励,学会左手温暖右手,勇于接受挑战。人,倘若在顺境中修行,是永远不能成佛的。

    走人生弯路,能让你磨炼出顽强的意志力

    实践证明,如果一个人有一种不良习惯,却用顽强的意志将之予以克服,那么就能取得迎接新一轮挑战的勇气,以及在新一轮挑战中取得成功的自信。反过来,每成功一次,自信心都会增加一分,进而给人在攀登高峰的曲折路径中提供一个坚实的“立锥之地”。

    对于不堪打击的人们,多走一些人生弯路,能够磨炼出个体顽强的意志力。也许,现在的你正面临的处境比之前遭遇的情况更糟糕,但既然以前能成功,只要你不轻易放弃,这一次以及今后取得胜利也不无可能。

    1940年10月23日巴西的特雷斯科拉索内斯镇,有一位小男孩降生了。这位小男孩的名字叫埃德森·阿兰特斯·多·纳西门托,他出身于一个贫寒家庭。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小时候的他脚力很是惊人,那些用旧布、烂袜子包成的足球,他竟然用它踢破了店铺的橱窗!所以,那些老板给他起了一个绰号:“贝利”,意思是“非常讨厌的家伙!”

    11岁时,贝利踢球的天赋被巴西前国脚布里托发现了。在布里托的引荐下,贝利在圣保罗州的Bauru竞技队踢了三年球。后来,贝利又被布里托带到了桑托斯队,从那开始他踏上了足球征服之旅。不少贝利的粉丝儿都尊称其为“球王”。在贝利的足球生涯中总计攻进1281个球,四次代表国家队出战世界杯,分别捧得了第6、第7、第9届的世界杯。1980年被欧美20多家报社记者评为“20世纪最杰出的运动员之首”。

    曾经有一名记者采访贝利,说:“在将来的某一天,你的儿子能否像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对记者抛出的这个问题,贝利斩钉截铁地说:“不太会。因为我儿子与我的生活环境大为不同。我儿子的生活环境非常安逸,他从来没有接受过什么困境的磨炼,他成为‘球王’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只是概率非常渺茫。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糟糕极了,可是,值得庆幸的是,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才磨炼出了我坚强的斗志和意志力,让我有机会成为一个‘球王’。”

    一直反复提到“意志力”,那么什么是“意志力”呢?美国知名学者弗兰科·哈德克给出的解释是:“意志力,首先是指面对某一个决心要完成的行为时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一个人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意味着,他能够通过意志力本身、通过自己的身体或其他事物,能够利用巨大的内在能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人生征途中,有直路,也有弯路、窄路、险路、泥泞路。对此,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寻找一条直达目标的捷径,少走弯路。殊不知,弯路更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意志力。

    有一位名叫布朗丁的杂技演员,在他身上曾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情。

    一天,布朗丁跟一家公司签了一个协议。协议的大致内容是:布朗丁必须在指定的时间表演沿着钢丝推一辆手推车。然而,过了两天,布朗丁的腰痛病突然发作了。布朗丁去医院看病,并告诉医生务必在表演节目之前将自己的病治好。不然,布朗丁除了会丧失掉一大笔表演费,还会因违约而被罚一大笔钱。

    然而,在参加表演的前一天晚上,布朗丁的病情并没有明显好转。医生强烈反对布朗丁第二天去走钢丝。布朗丁不悦地对医生说:“我不想听你的劝告。假如你没治好我的病,为什么我还要听从你的嘱咐?”

    当布朗丁执意去表演现场时,医生不放心,便也一起过来了。医生苦口婆心地劝布朗丁别参加表演,虽然直到走钢丝的前一分钟,布朗丁的腰都很痛,但布朗丁依旧我行我素。

    布朗丁准备好平衡竿和手推车,握住车的把手,然后推着车沿着钢丝索前进。结果,布朗丁的这次表演和往常一样完美。但当表演结束时,布朗丁的腰又开始剧烈疼痛。

    是什么力量让布朗丁在犯腰痛病的状态下,仍旧坚持坚持参加走钢丝的表演呢?答案就意志力。

    罗素·康维尔曾这样指出:“从古至今,人们关于成功秘诀的描述不计其数。事实上,成功并没有什么秘诀。成功的声音一直在大众耳边萦绕,可惜的是,并没有多少人对之予以理睬。成功,反复叮咛人们的其实就是‘意志力’。无论什么人,只要听见了成功的叮咛,并且用心琢磨,就会拥有足够的能量去攀登生命的高峰。如果一个人能够给予意志力以支配生命的自由,那么他就会一往直前,无所阻挡。”

    有必要补充说明的是,一个人要想磨砺自己的意志,走向成功,除了勇于面对和行走人生弯路之外,还可以通过反复进行一些有意识的自我调节,来增强自身的意志力。

    1.不说空洞的话语,尽可能地让目标明确化

    不说诸如此类的空洞话语:“我打算多进行一些体能锻炼”,或“我计划多读一点书”。而应该具体明确地表达:“我要每天晚饭后步行30分钟”或“我要每周的一、三、五晚上21:00—22:00读有用的书”。

    2.下定决心完成某种转变

    美国罗得艾兰大学教授詹姆斯·普罗斯把实现某种转变分为四步:第一步:抵制——不愿意转变;第二步:考虑——在内心权衡转变的得与失;第三步:行动——培养意志力,开始行动起来,实现转变;第四步:坚持——用意志力来保持转变。为了坚定转变的决心,我们不妨为需要实现的目标规定一个期限。当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遇到阻力时,不妨想象一下成功后的喜悦之情,然后再积极投身到这一步目标中,进行一步步的实践。

    3.多回忆一些自己成功实现目标的往事

    挫折降临后,你的自信还在吗?你的自信是否已经被各式各样的挫折感吞噬了呢?果真如此,那么请你回忆你所有成功实现目标的事件,这样有助于你重拾自信。有了充足的自信后,成功才有可能向你招手。

    毫不夸张地说,意志力是“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冲劲”,意志力就像是蓄电池,其放电能量的大小取决于自身的容量及其疏导系统。这块“蓄电池”能够积聚无数的能量,在恰当的操作下即可释放出强有力的“电流”。而走一些人生弯路,恰恰能够将这种具有诸多益处的意志力加以磨炼。对此,我们又何必计较命运安排走弯路呢?

    为什么貌似笔直的路,走着走着就成了弯路?

    虽然走弯路有千般好处,可是,每逢走在弯路上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会忍不住计较说:“为什么我总是这么倒霉呢?为什么天下不如意的事都让我给摊上了呢?”

    同样一件事的结果,或者同去的一个目的地,别人可以步履轻松地不走弯路,你却兜兜转转地绕上一大段弯路,这的确令人不爽。

    但在不爽之余,请你也认真想一想,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为什么你觉得笔直的路,走着走着就成了弯路?

    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认为自己是对的,其实是错了!”换句话说,就是在我们认为自己对的时候,已经进入了一个误区,这就预示着最终会走上弯路,而且是在自己执意孤行、没有丝毫察觉的状况下。

    杨晓帆当年在选择所要学的专业时,就走了这样一条貌似笔直的弯路。

    晓帆是一个性格活泼外向的女孩,父母都是医务人员。高中毕业报志愿时,她想也没想地就报了医科大学。当时她的想法是,学医是一条不错的就业出路,况且父母也在这个行业,将来多少也会对自己有所帮助。这一条路无论怎样看,都是正确的。

    然而,当她真正进入这个行业之中,她却力不从心了。她天生胆子小,每次看见病人伤口流血都会不由自主地发抖,在给病人缝合伤口线穿过肉皮的时候,她也会条件反射地感到疼在自己身上……总之,她非常不适应医生这个职业。

    陷入这样的状态之中,她为此烦恼极了。当初的直路现在成了她人生的弯路,并且连本带利地“报复”她。为什么当初看起来非常直的路,走着走着就弯曲了呢?

    事实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你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其实却错了”!从这件事中不难看出,晓帆刚开始只是从表面上看见了父母的成功,就觉得“医务工作者”对自己而言也是一条康庄大道,便不假思索地将步伐迈了过去。当时她并没有认真考虑这条路是否适合她,是否真正符合她的意愿和性格。草率的决定导致了如今的弯路。

    那么,如何才能尽量避免人生错误的发生,减少踏上弯路的可能呢?

    1.认清自己

    上路之前,首先要认清自己。

    这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你是否是一个能够认清自我的人呢?请试想下面的几个问题: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优点在什么地方?我是否活在了“完美自我”的假象中?别人口中的“我”和自己所认知的“我”有哪些出入?

    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那么,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相比,有没有进步?

    我是一个可以控制自己思想的人,还是时常任凭思想控制自己的人?

    假如能将这些问题如实解答清楚,你就在成功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2.不要单纯地看表面,而应理性客观地对待眼前事

    看事情不能单纯地看表面。因为表面或许是伪装的、虚假的,甚至是扭曲了本质的。很多人对此都心知肚明,但在处事的时候却偏偏明知故犯。

    而要真正了解一件事,就得拨开表皮的假象。这样,才能观察到里面内在的实质。

    就好比是学医,这个行业的确前景不错:做大夫受人尊重;待遇福利也不错;资历越老越吃香,可能拿来当终生的职业。

    然而,这个职业对从业者自身有着严格要求。从业者需要具备果断、胆大、心细的性格。要一辈子都跟病患者打交道,是否会受到病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遇到紧急状况能否冷静而果断地做出处理?面对恐怖的伤口,会不会自己先吓得胆战心惊?

    如果晓帆在报考志愿前,就将事情的表象和实际都考虑周全,或许她就不会选择这个并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了,也就不会走上弯路,最终耽误自己的职业生涯。

    3.一旦察觉所走的路有偏差,要敢于认错并自我剖析

    有很多人每逢遇到问题,便喜欢计较抱怨个不停。他们怨天怨地怨人,但从来不会怨自己。他们首先做的就是推卸责任,从没想过或许这次的偏差,正是因为自己的错误导致的。

    生活的智者,从来不会被表面现象遮挡双眼,也从来不做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蠢事!所以,成功的女神也常常青睐这种人。我们要想成就辉煌,就得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承担错误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自觉。除了敢于认错,还要在认错的基础上,剖析自己错误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调整弯路。

    一件事的对与错都是有两面性的,只看到适合于美好的一面,而忽视艰难险阻,那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这样的思维习惯本身就不对,在这种思维引导下,走弯路也就不足为奇了。为了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我们在上路前应该做好充足的调查和准备。正视自己,正视眼前事、眼前路。唯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做出综合的判断,尽量确保选择和决定正确,最终避免因自己人为的错误而踏上原本无须走的弯路。

    年轻时走的一条弯路,可以避免日后走多条弯路

    一个从未曾走过弯路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只有在年轻的时候走过弯路,才可以明白在未来的岁月中如何不走弯路。假如说年轻时候所走的弯路是成长必然要付出的代价,那么改错就是我们逐渐成熟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年轻时候的一条弯路等同于日后的多条弯路。

    尽管如此,依旧难以将很多人心中的“捷径情结”彻底抹杀。有“捷径情结”的人渴望通过最短的道路抵达成功之巅。就好像教授数学、物理、化学的老师经常点拨学生:“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喜欢“抄近路”的人也为数甚多。就连伟大的列宁同志,有一次为了赶到山顶看日出,也选了一条很危险的“捷径”上山。

    在这里,不妨套用一句名言:“弯路乃捷径之母。”美国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发明的道路上走过很多弯路。他曾这样指出:“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

    大富翁李嘉诚的生活让很多人无限向往。然而,他的儿子李泽楷并没有舒适地享受这富有华贵的生活,他拒绝了父亲提供的赴美留学的生活费,而是凭借着自己打工挣生活费;待留学回国后,又自主创业成就了自己的辉煌。

    李泽楷身处顺境,却主动选择走弯路。这是一种别样的生存智慧。李泽楷身上透出的是智者的光辉。弯路让他体会到创业的各种艰难,进而使其在日后可以顺利地继承家族产业,而不至于一事无成或者“安乐死”。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弯路是一条最终能够通往成功的道路,而不是死板的绝人弯路。

    李泽楷的成功事例,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很多时候,看上去最短、最直的路,并不一定是成功的捷径,因为走这条路未必就可以通往成功;而一条看上去很弯的路,尽管它需要耗费我们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走完,但我们通过这条路,才能攀上成功之巅。

    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弯路就好比飞机上的雷达装置。当你偏离航道时,它会发出信号让你改变航道,并让你在以后的行驶中不再重蹈覆辙。所以,作为年轻人,要想自己在日后少走弯路,在年轻的时候就一定不要恐惧走弯路,也不要担心犯错误。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尽量让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1.假如你习惯了走顺境,不妨主动选一条弯路走走

    西方有一句起源于古罗马大道修建的闻名世界的谚语,这句谚语便是“All Roads Lead to Rome.”翻译成中文,意思就是众所周知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这里的“大路”除了指直路,也包括那些弯路。正如做成一件事的途径不止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直路能通向罗马,弯路也能通向罗马,甚至比直路所消耗的精力更少。

    依照平面几何原理,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由此看来,在通向罗马的所有“大路”中,直路无疑是最短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时候,却是“曲线”更能最短距离地“通幽”。那些看上去最短、最方便的路,并非一定是捷径,因为走这条路不一定能成功。假如你习惯了走顺境,不妨主动选一条弯路走走。

    2.当你的目标难以直接实现时,不妨为其设置一个斜坡

    在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上,有一个巨大的石建筑群,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人们称之为巨石阵,又称太阳神庙、索尔兹伯里石环、史前石桌、环状列石、斯通亨治石栏等名,约建于公元前4000—2000年,属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

    按常理推测,那个时代尚未发明大型的机械设备。在缺乏起重设备的条件下,远古人们又是如何准确地将横梁放到石柱顶端的呢?考古学家们经过分析研究,认为架置石块横梁很可能采用的是“土屯法”。专家介绍说土屯法就是利用斜面原理,用很多的土把两个柱子埋起来形成一座山形,高度就是这个石头要到的高度,做成一个斜坡。人们正是沿着这个斜坡,用滚轮和撬棍把巨石推到了石柱的顶端。就位之后再将土弄走。

    在实现人生目标方面,这种用“土屯法”将巨石推到石柱顶端的做法很是值得效仿。假如我们制定了一些远大的人生目标,但现实中难以直接实现时,便可以将目标“斜坡化”。如此一来,就能够给目标一个缓冲的距离、时间以及坡度。在目标缓冲之时,不断在脚下“屯土”,在铺垫稳固基础之际,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也将得到提升,直至抵达最初预设的目标高度。

    这种将人生目标“斜坡化”的做法,貌似走了弯路,其实对于我们抵达成功彼岸,不失为一条睿智而有效的“捷径”。

    3.建立傻事档案,做自己的批评家

    戴尔·卡耐基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企业家和演讲口才艺术家,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这位成功学大师曾这样说:“在我的档案柜中,有一个私人档案袋。对于‘我曾做过的傻事’,在这个档案袋里,几乎都能找到相关的文字记录。有时候,我会将我做过的傻事讲给我的秘书,让他做好笔录,但有时候,由于此类性质的事情是极为私人的,而且笨到极点。倘若再口述给秘书,让秘书做好笔录,我除了会尴尬,还会十分难堪,所以我会亲自记录。每次我拿出那个‘傻事档案’,回翻一遍,我就积极开始自我批评。这有助于我解决最难解决的问题——进行自我管理。”

    是的,建立愚事档案,做自己的批评家,堪称避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的有效方法。唯有接受教训,“吃一堑,长一智”,方可在走过弯路之后,不至于再次遭逢类似的多条弯路。俗语“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对每一个个体而言,弯路就好比飞机上的雷达装置。当你偏离航道时,它会发出信号让你改变航道,并让你在以后的行驶中不再重蹈覆辙。所以,作为年轻人,要想自己在日后少走弯路,在年轻的时候就一定不要恐惧走弯路,也不要担心犯错误。

    尝试走弯路,未必不会成功

    一个人想要欣赏一座山的雄伟,即便山会对自己前行的视线产生阻碍,他也乐意多走弯路绕道而行;一个人钦佩大海的汹涌澎湃,就算海会对自己前行的步伐造成阻挡,他也还是情愿选择多走弯路。

    人生亦是如此。前行的道路不会永远直通成功,有时候,我们需要走一些非走不可的弯路,比如遭遇挫折、困境等。只有走过弯路,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才会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过程中可能会受伤,可能会碰壁,但这些弯路实在是我们通向成功的最佳路径。

    眼下,“苹果”作为一个品牌,其产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家喻户晓。曾任“苹果”掌门人的乔布斯更成了一个神话,被人们捧上神坛。然而,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在谈到乔布斯的时候却说,相比于乔布斯头上的光环,反而是乔布斯的失败更有价值。

    在周鸿祎看来,乔布斯遭遇到的失败,归根结底,是他所追求的一流的用户体验超出了那个时代,当时能支持这种体验的软硬件成本太高了。乔布斯的理想,是做世界上最好的PC来改变世界,不管是PiXar图形计算机,还是NeXT计算机,都是冲着这个目的去的。虽然他很牛,能判断未来的消费趋势,可他太急了,总想要超越当时的条件去实现,这就如同揪着头发离开地球一样,失败是必然的。

    “做最好的计算机,这一直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虽然命运并不垂青于他。他收购PiXar,想卖图形计算机,可根本卖不动。然而,他起初并没有看上的东西,却神奇地开花结果。比如,亏损十年的PiXar动画制作室,最后做出来《玩具总动员》改变了电影行业。iPod也是无心插柳的结果,一路走下去,做出来iPhone、iPad,以颠覆式创新改变了PC和手机行业。”

    因此,周鸿祎总结说:“中国的文化,崇尚成功,成功学盛行,但只有这些东西没用。相反,失败后能够反思,在逆境中能坚守理想,学会坚持和放弃,懂得了这些,其实就是在为成功做准备。”

    其实,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但凡有所成就的人,很少有不走一些弯路、交一些学费的。没有人能够轻而易举地走向成功。

    为了取得最终的成功,现在妇孺皆知的爱迪生便走过无数弯路,但同时也是这些弯路让爱迪生从中吸取了经验与教训,一次次的弯路,一次次的失败,正当别人认为他不可能获得成功时,爱迪生却始终坚持,他坚信自己的这些弯路会重新为自己打开另外一条通往成功的路。最终他成功了!

    不难看出,走一些弯路,会让我们吸取教训、积累经验;走一些弯路,会让我们磨炼意志、强大内心;走一些弯路,还会让我们避免走一些曲度更大的弯路。因为非走不可的弯路,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并有足以回味的片段。

    又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堪称是一位妇孺皆知的成功者。他给世界带来了生存的希望,他研制出的杂交水稻以产量高、质量佳而闻名全球。然而,他在享有美誉之前已呕心沥血很多年,尽管走了不少弯路,但也甘之如饴,最终在这些弯路的指引下,他获得了成功。

    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便是让他永远“成功”。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这个道理。总有一些人希望自己的人生路一帆风顺。在这种思想主导下,他们开始寻找终南捷径,学会投机取巧,最终偏离了成功的轨道。

    殊不知,一个人若行走得太过顺风顺水,或所遇之事进展得太过畅通无阻,往往容易出现麻痹的心理,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成功者一旦获得成功,就会失去应有的警惕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被欲望和野心所控制,就容易成为脱缰的野马,肆意狂奔,一旦遭遇障碍,就会马失前蹄、摔个鼻青脸肿。形势一旦逆转,局面势必无法挽回。

    弯路是一个人的炼金石,许多崎岖小道往往是好的开始。一个人只要按照自己的禀赋发展自我,不断地超越心灵的绊马索,尝试走弯路,未必不会成功。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生旅途正是由于有了弯路才变得更加精彩。选择弯路需要勇气,走下去更需要魄力。在人生旅途中,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或怯于迎接挑战的状态。

    如果你以勇敢而果断的心,选择了一条寻梦的弯路,那么,你就要给自己鼓劲儿了。当你在直路上摔倒了,并没什么好恐惧的,或许有些直路上同行的人会过来将你扶起来,因为扶你只是举手之劳。然而,在弯路上跌倒了,一定要学会自己站起来,因为弯路同行的人本来就为数不少,更何况扶你起来的动作并非容易之举。

    在低谷中的蓄势反弹,反而会攀得更高

    相信很多人在童年的时候,都玩过拍皮球。在拍皮球的时候,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用力往上抛皮球的时候,能将皮球送上高点;假如你使劲儿往下砸皮球,皮球同样可以达到高点。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皮球效应”。

    假如将这种“皮球效应”应用到成功学上,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处于人生的低谷之际,若能够像皮球那样反弹起来,反而会攀得更高。或者说,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因为那里是他产生“皮球效应”的能量点。

    基斯·麦克法兰是美国企业咨询业内的顶尖人物之一,曾任佩珀代因大学商学院的院长,微软、摩托罗拉、摩根·斯坦利、万斯等著名公司的商业顾问,科技企业国际尼沃和技术集合系统的首席执行官。

    “那些发展最快的企业,是什么促成了它们的成功?”在调查研究了美国7000多家增长最快的企业之后,基斯·麦克法兰发现这些公司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的,它们往往经历过足以令其崩溃的艰苦过程,而这些企业之所以走向成功,是因为它们在困境中获得了反弹力。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适用于那些渴求成功的人士。

    程先生是某跨国食品集团公司中国区的总经理。上个月中旬,他从洛杉矶出差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三点半。他不仅疲倦无力,情绪还超级低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正面临着丢失最大客户与优秀人才流失这两大危机。与此同时,此次去洛杉矶总部开会,总公司还下达指令,让他进一步压缩开支。对于这种情况,程先生非常焦虑。

    一天,他凌晨3点加班完毕,驱车来到一家酒吧。在酒吧里,程先生遇到了一位改变他焦虑心态的“贵人”。这位“贵人”并不是什么贵胄,而是他读大学时讲解哲学课程的赵教授。听完程先生的计较之后,赵教授说:“照你所言,你的公司好像需要有一个反弹了。”

    程先生听到这番话,皱起眉头望着赵教授。赵教授见程先生一副疑惑的神情,便向程先生讲述自己从一个战争片中感悟到的道理——当你觉得自己要一无所有时,常常意味着将出现新的机会。

    大雪压青松,青松尚能挺且直,更何况人乎?困境和挫折其实没什么可畏,可畏的是,在困难面前迷失自己,甚至知难而退。所谓的困境,对于坚强的人来说,反而是迈向巅峰的最佳时机。

    若想在荆棘小道上开辟属于自己的宽敞大道,我们必须激流勇进,使出一股傲霜斗雪、倔强峥嵘的劲头儿来;一个人若想闯入成功者的行列,在面对不约自来的崎岖时,就一定要让自己做到听着风,冒着雨,感知进退,在匍匐中前进,展现出自己的皮球韧性和反弹效应。

    那么,在困境中怎样才能获取反弹力呢?下面来说说获取反弹力的过程和技巧。

    1.保持迎难而上的锐气,乐意进行反弹

    俗话说得好:“高度产生难度,反过来,难度也决定高度。”遭逢困境或挫折,我们不仅不计较,反而保持迎难而上的锐气,乐意进行反弹,才有可能度过艰苦的磨砺,走过一道道弯路。这样,我们的能力将变得出类拔萃,个人价值将会不断提升,困难也将会因此而畏惧并离我们远去,自然成功也就会离我们越近。

    2.有意识地进行焦虑管理训练

    当一个人预料到自己将会面对不利的处境或将要面对威胁性事物时,通常会有紧张不安、呼吸心跳加快等表现,医学心理学称之为“焦虑反应”。假如听任自己陷于这种焦虑中不可自拔,消极的思想必然会带来消极的行动,自然难以迎来成功的人生。为了变崩溃为上升,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焦虑情绪进行管理训练。

    它的原理在于:人们产生焦虑时内心有关于危险的自我对话,比如,稍遇困难就对自己说:“大事不妙,好大一只‘拦路虎’。我没办法取胜。”又如,稍遇挫折便对自己说:“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点儿背?唉,看来我这辈子是做不出什么成就了。”

    其实,假如我们不让自己去注意特殊事件所引起的威胁,这些焦虑情绪则会自然消退。假如试着对自己说一些积极的话,你就会发现,自己原本觉得难以克服的问题和困难并不如头脑中想象的那么困难。此时,你内心的焦虑也会随之缓解,甚至消失不见。

    3.依照自身的实际状况,灵活管理自己的焦虑

    在焦虑缓解之后,不妨再进一步自言自语下述句子:①我靠自己的力量对付了焦虑发作;②每次练习让我对付焦虑的能力越来越强;③我为自己的进步而欢喜;④我现在内心强大,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需要提醒的是,在具体的练习中,你可以依照具体的情况对这些句子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让这些暗示的语言更契合自己的实际状况。在具体的实践中,效果好坏与否,关键在于你能否长期坚持下去。假如能够让自己坚持训练几个月的时间,一定有利于你对情绪的管理,更有助于你人生的成功。

    古语有云:“蚌病成珠。”假如说珍珠是蚌历经艰苦磨炼之后所取得的果实,那么,成功就是我们在战胜一次又一次挫折之后,所收获的最珍贵的礼物。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惊恐、焦虑是毫无意义的,唯有勇敢地面对挫折,并勇敢地翻越障碍,才有可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进而让我们品尝到成功后的欢喜。

    善于利用弯路,将弯路变为成功的机遇

    我们从呱呱坠地那一瞬间开始,就注定路是弯的。当然,谁都想一马平川获得成功,没有哪个人想走弯路。然而,我们每个人都会待在弯道区,不同的是时间长短罢了。这弯曲的道路上有酸甜苦辣与其相伴。要想获得成功,就得善于利用弯路,将弯路变为成功的机遇,进而成就自己的辉煌,从人生低谷走向人生的巅峰。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弯路变为成功的机遇呢?

    1.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心冷静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冷静自己的心,方能将弯路变成新的机遇。在儒家看来,一个人静心后就能安定身心,安静后就能心理平衡,心理平衡后就能认真考虑问题,考虑细致了,应对起事情来气定神闲,自然容易让事情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

    当一个人处于紧张、愤怒、忧郁等负性情绪中时,将注意力集中于手头上的事情是极其不容易的,更别说是进行清晰的思考,获得让人羡慕的成绩了。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头脑保持冷静、沉着,有良好的自控力,有助于将注意力汇聚到手头上的事。如此一来,你的思维才会专心下来,清晰起来。这样,你才有可能更有效率、更富有成果地思考问题,从而为走向成功创造条件。

    通常情况下,成功人士在对某些事、某些人感到困惑、担忧、生气时,很少受到不良感觉的阻碍做出过于鲁莽的决定。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给头脑降温。事实上,一个人遭遇不幸时,试着告诉自己:“我对……很困惑(生气、紧张等等),尽管如此,这也没什么,我还可以……”,先在思想上摆脱令人不快的事,接下来,才有可能积极思维,在现实中真正摆脱掉负效应,驶出弯路区,向着成功之路迈进。

    2.就算是环境不好,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一位渔夫在最糟糕的时节出海,时常都能满载而归。那帮年轻捕手们很是羡慕,便虚心向他请教捕鱼的秘籍。渔夫笑着说:“把船向前多划几里路吧!”然而,小伙子们常常累得半死,回来后依旧收获甚微。他们私下里计较说:“咱们的运气呀,总是不如这老头儿好!”

    渔夫的儿子长大了,也要出海。他问父亲:“你的运气为什么总是那么好呢?”渔夫说,“什么运气!你得学会看风辨云观水色,就算是几朵浪花,有时也透着有鱼的气息;很多技巧我说不清,你得自己去研究、去悟;这些东西掌握不了,即便是每天绕太平洋一圈,也难撞到‘运气’!”

    这启示我们,将弯路变成新的机遇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勤勉地多下苦功夫,努力提高能力就可以了。对于运气,越是无能的人,越想依赖它。其实一个人只要多付出一份勤劳,获得灵感与成功青睐的机会就会多一些;脚踏实地地去做,走好每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努力发展某一方面的超常能力,就算不去撞运气,运气也会主动来撞他。

    3.不要追随别人或者模仿别人

    不要追随别人或者模仿别人。你可能在无意识中有类似的意愿,但是一定要刻意地想出新的观点和看法,开辟新的途径。不然,一旦别人走入了弯路,你也跟随着涉足过去,亦步亦趋,除非这个人在走弯路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不妙,并及时予以纠正,否则,你将走很长的一段弯路,而且将弯路变成属于自己的新机遇,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4.管理好自己的时间,不让时间白白消耗掉

    在有限的生命里,时间一旦被你无所事事地蹉跎了,就再也没有了。时间老人不会给你重来一次的机会。要想走向成功,将弯路变为成功的机遇,就必须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大大减少你无端消耗掉的时间。

    时间管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时间往往是被以下“时间窃贼”给偷走的:

    (1)寻找东西。有研究人员曾对美国200家大公司职员做调查。结果显示,公司职员每年都要将6周时间消耗在寻找随手一放的东西上面。这意味着,他们每年要损失10%的时间。所以,我们需要将无价值的东西扔掉,不扔掉的东西要分门别类地管理好。

    (2)慵懒。应对之法是:运用日程安排簿;在家居之外的地方工作;趁早动手。

    (3)时断时续。研究发现,导致公司员工浪费时间最多的是做事情时断时续的方式。因为重新工作时,他需要花时间调整大脑活动及注意力,才能在中断之处接着做下去。

    (4)事无巨细,一个人大包大揽。应对之法是:争取获得别人的帮助。

    (5)突发的延误。避免之法是:提前将事情安排妥当。事前有准备,利用好突发的延误,你能将原本会丧失的时间变成有意义的时间。

    (6)惋惜不已或白日做梦。总是沉浸于过去犯过的错误和失去的机会中,感叹不止,又或者空想未来,这两种心境都是非常浪费时间的。

    (7)拖拖拉拉。这种人花费大量的时间思考即将要做的事情,却由于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找各种理由推迟行动,到了时间期限,又为未能将事情做完而懊悔不已。在这段时间里,其实他们原本是可以将事情做完,而且应该着手下一件要做的事情了。

    (8)还没有彻底理解问题时就忙着动手了。这种人与拖拉作风恰好相反,这种人行动的时候过于鲁莽,以致时常做无用功,需要推倒重来。如果你是这种人,很有必要重点培养自制力。

    (9)情绪不积极。情绪不积极让人丧失做事情的兴趣,进而降低工作效率。当一个人怀有戒心、嫉妒、愤怒等消极情绪时,是难以将事情做到最好的。所以,我们必须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赶走消极情绪,与此同时,还要着力培养积极情绪。

    (10)搞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在时间管理中,这一点尤为关键。

    总而言之,弯路是走向成功的机遇。从这一秒开始,让我们将人生的每一个弯路变为成功的垫脚石吧。我们的人生会因此而大有作为。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遭遇厄运,意味着自己在走弯路,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弯路只能给我们施压,但并不能摧残我们的意志和肉体。打击也只是一时的,并不能让人一辈子不能抬头。一味埋怨,厄运也不会成为幸运,弯路也不会因此而变成笔直的坦途。只有放下计较,迎接厄运,将厄运当成是激发你心灵潜力的动力,才能化厄运为力量,将弯路变成成功的机会。

    第32节不在意一时的成败,才不会迷失前程

    一个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只要生命不息,站在生命的长河中去看,它们便都是一时的。所以,无须太在意一时的成败,这样才不会迷失前程。很多人都愿意享受成功,但是别忘了,人,不经磨炼不成才。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也是好的。它们是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伴侣。一切挫折和失败,都为崛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考和契机。每一个有识之士、有志之士,都应该受得住失败,不应被一时的失败打倒,不应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逃遁、沉沦,而应在挫折和失败中崛起、抗争。

    好的时候不足喜,坏的时候不足悲

    好的时候不足喜,坏的时候不足悲。看到这句话,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塞翁失马”的故事。

    战国时期在边塞地区,有一个老头儿,人称塞翁。他养了许多匹马。一天,他养的一匹好马突然失踪了。邻居和亲友们听说这事后,都跑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说他年龄大了,要多注意身体才是当务之急。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是有点儿损失,但是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没准儿还会带来福气呢。”

    邻居和亲友们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一件坏事,塞翁却说它也许是一件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罢了。然而,没过多久,塞翁丢失的那匹马居然主动回来了,还意外地带回来一匹骏马。

    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村子。他们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纷纷向塞翁祝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然而,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并不高兴。他忧虑地对大家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没什么可以祝贺的呀,谁能料到这不是一场灾祸呢!”

    几天之后,塞翁的独生子骑着那匹骏马玩,这匹马不熟悉新主人,乱跑乱窜,小伙子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了下来,把腿给弄瘸了。人们听说了,又来安慰塞翁。但塞翁仍然不焦急,他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说不定还是件好事呢!”

    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很多青年人被应征入伍,上了前线,伤亡了十之八九,只有塞翁的儿子因为身体残废,不能去当兵,留在家里,才保全了性命。

    现代相对论是美国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杰作,而古代相对论却是中国人的心得。《淮南子·道应训》有曰:“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否极泰来。”老祖宗还说,苦乐相依,福祸相生。其实,这所有的话都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矛盾的对立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当处在成功的处境中时,请不要太过于欢喜,不要将事情想得太好,因为好景总是不会太长久的;当处在失败的环境中时,也不要将事情想得太坏,因为任何事、任何人都会有时来运转的时刻。

    有一个高中生叫单伟建,高考发挥失常后,为了给家里增加经济来源,便回乡务农。与其他农民不同的是,他一直笔耕不辍。几年前,经过面试,他有幸被一家地市报社聘为记者。他很珍惜这份工作,也非常勤奋。几年下来,写了很多相当有分量的报道,多次受到领导表扬。哪知,有一次他写的一篇批评稿,把一个村的名字写错了,于是该村里的人便兴师动众,几次上访,要求赔偿,还整天到报社门口闹事。最后报社迫于无奈,将单伟建辞退了。

    被辞后,单伟建心中难免失落,但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一直关注着和写作、编辑有关的招聘信息。经过不断尝试,一年后,单伟建被一家省级的报社录用。再次被重用的单伟建,开始吸取以前的教训,他不但对自己的工作积极认真,而且在单位中也任劳任怨,深得领导的器重。

    很多熟悉单伟建的朋友,都对他人生中戏剧般坎坷曲折的经历大发感慨:“坏事变好事,单伟建的运气真好。”并对他现在的工作投以羡慕的目光。然而再细想一下,单伟建之所以有今天,我们不否认运气的作用,然而很多事情的发生,并非绝对的偶然,而是因为偶然中也有必然。如果说单伟建没有写作的特长,如果他短暂失败后开始变得悲观消极、不思进取,恐怕也不会有如今幸福的自己。

    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这才是真正的人生。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是相辅相生的,是缺一不可的。行走人生的旅途,成功会有时,但经历一些失败或挫折也在所难免,我们需要有老塞头儿那样坦然一切的积极心态,胜不骄,败不馁。

    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

    凯瑞耳是一名颇有头脑的工程师,他开创了空调制造行业。一天,他跟一位作家在纽约的工程师俱乐部吃饭时,娓娓道来这样一件事。

    “当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时,”凯瑞耳先生说,“我在纽约州水牛城的一家钢铁企业当差。有一天,企业领导派我去密苏里州水晶城的匹兹堡玻璃厂的下属单位安装瓦斯清洗器。瓦斯清洗器在当时还是一种新型机器,我和同事们经过精心调试,战胜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机器总算能够正常运行了,不过机器的性能跟我们预期的指标并不十分相符。

    “我对自己的失败大为诧异,好像被人当头给了重重一拳,居然开始腹痛不止,寝食难安了好长一阵子。

    “后来,我开始意识到计较失败而沉溺于忧虑的情绪中,对解决问题是于事无补的,便琢磨出了一个方法,结果执行下来,效果很是理想。这个方法我一用就是几十年,这个方法难度并不大,谁都可以运用,运用的时候,可分三步走:

    “首先,我客观地分析我面对的最坏的结局。假如失败的话,企业会损失2万美元,我很可能会失去这份工作,但没人会将我关进监狱或者丢了性命,这是毫无疑问的。

    “其次,我鼓励自己接受这个最坏的结局。我对自己说,我的从业史上会存在一个污点,不过我还会找到新的差事。至于我所在的企业,2万美元还承担得起,这笔钱就当是交了一笔实验费吧。

    “当我让自己的内心接受了最坏的结局之后,我整个人顿时轻松下来了,感受到了一股平静。这种平静的感觉我已经许久未曾有过了。

    “最后,我就开始将自己的工夫与精力投入到改善最坏结局的努力中去。

    “我竭心尽力地思考补救之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的数额。经过数次试验,我发现假如再用5000美元购买一些辅助设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果然不出所料,如此行事之后,我所在的企业非但没有损失那2万美元,最后反倒是赚了15000美元。”

    “假如我当时忧虑不止的话,是不可能有这样好的结局的。忧虑的最大弊端,就是会摧毁一个人的能力,忧虑让人思维混乱。当我们强迫自己做最坏的打算,强迫自己接受最坏的结局时,我们就能将自己放在一个可以集中心思解决问题的位置上。

    “这件事距离现在已经有三十余年了,因为这种方法很是奏效,我后来一直在运用它。结果,我的生活中基本上很难再出现什么事情让我烦心了。”

    凯瑞耳的这个方法缘何如此有实用价值呢?从心理学上看,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从那个灰色的“不良情绪”中走出来,让我们的双脚立足于“实际”的大地上。倘若我们脚下失去了坚实的大地,又如何能将事情办成功呢?

    凯瑞耳的事例启示我们:在一件事情尚未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忧心忡忡或轻言放弃,都是不明智的。就算抱有最坏的打算,我们也要尽最大的努力。人的智慧向来是无比奇妙的,说不定就在下一秒,我们就会迸发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人与困难就犹如两个功夫不相上下的对峙者,不进行拼死一搏,是很难预料到哪一方才是最终的失败者。

    古语有云:“三十而立。”实际上,无论一个人处于什么年龄、什么背景中,要想融入成功人士的队伍,始终拥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寻求快意人生,就要心怀美好梦想,尽最大努力,做最坏打算。只要肯做出努力,任何时候取得成功都不算迟。

    记住“向下深挖的原则”很重要

    在一群成功人士中,曹骏显得是那么样的平庸无为。了解他的人解析到:“曹骏心存淘金的梦想,却缺乏向下深挖的韧性。”一个人要想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就不能轻易地认输,轻易地承认失败,轻易地舍弃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下来的目标。

    为了旷日持久的成功着想,我们甚至应该责怪那些走近道,抄小路,找容易的方法,而要记住“向下深挖的原则”很重要!居里夫人的女儿为母亲写了一部传记,便描述了居里夫人在发现镭的漫长征途中执着不懈、向下深挖的韧劲。

    居里夫人和老公都确信不疑镭的确存在。于是,他们在简陋的试验室里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奋斗。那是一段充满困惑和失落的日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炼出镭。两个人以惊人的耐心,面对成吨成吨的沥青混合物残渣,把它们分成一公斤一公斤的样本。他们相信一定能从里面提炼出镭。然而,实验却一次又一次地以失败告终。

    我们在根据这部传记改编的电影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第48次实验又没有成功。老公居里先生终于崩溃了,陷入绝望。“不行了,没办法了!”他叫喊着,“绝对不行了!也许还要再花上一百年才能成功,但我们这辈子是看不见镭了!”可是,居里夫人好像更有韧力。“要是还要花一百年,那真太可惜了,”她回答说,“不过只要咱们还活着,就不能稍有松懈。”

    正是由于这样的使命感,环绕着镭的迷雾终于在一个晚上散开了。

    那天晚上,居里夫人和生病的孩子在一起待了一会儿。孩子睡着了,她对老公说:“咱们下去,去那儿看看怎么样?”她的声音里甚至还有一丝丝乞求——不过这是多余的,因为,彼埃尔像她一样着急。两人穿过街道,走到自己的实验棚。彼埃尔正要打开门,“别开灯,”居里夫人对彼埃尔说,然后她又笑了笑,加了一句,“还记得吧,那天你对我说:‘真希望镭有种美丽的颜色。’”说着,两人走进大棚,一道无法描述的美丽蓝光照亮了黑暗。他们执手相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就这么看着这苍白、闪烁、辐射的神秘来源——镭。

    没错,居里夫人发现的镭,是对他们“向下深挖”的奖赏。

    “向下深挖”,通俗地说,就是坚持不懈。坚持不懈的努力往往是成与败之间的分界线。就好比劈木头似的,假如我们不劈到最后一下,将木头彻底劈开,那前面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白废的。

    有个过路人不经意间听闻,一位爱尔兰老者对即将登船去寻找财富的年轻人提出忠告:“迈克耳,亲爱的,”老者说,“记住三根骨头,你就会万事安好的。”

    这个过路人听了老者的一番话,感到很好奇,忍不住走上前来,询问爱尔兰人三根骨头代表什么意思。老人笑了笑,转头望着身旁年过五旬的大儿子,示意他做出解释。“哦,你瞧,”老者上了年纪的儿子眨眨眼,解析道,“意思很简单,第一根骨头就是胸骨,又可称为渴望骨;第二根骨头是下巴骨,第三根骨头就是脊梁骨啊。渴望骨催人去找寻;下巴骨催人不断提出问题,去发现个体想获得的事物;至于脊梁骨呢,简言之,就是让人一直坚持,直到取得成功为止。”

    是的,做人无须太计较一时的失败,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下去,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总是少数人的专利,越挫越勇的人并不多见。很多人之所以未能跨入成功者的行列,扛不住压力、耐不住挫败是重要原因之一。他们自言自语地一句“我不行”便足以让其半途而弃,逃之夭夭,背离成功的道路。其实,有时候,只要我们再多坚持那么一点点,就会看见成功的曙光。

    受得住失败,不应被一时的失败打倒

    挫折和失败,都是成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伴侣。人,不经磨炼不成才。一切挫折和失败,都为崛起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考和契机。一位作家说:“对苦难的一次承担,就是自我精神的一次壮大。”每一个有识之士、有志之士,都应该受得住失败,不应被一时的失败打倒,不应在挫折和失败面前逃遁、沉沦,而应在挫折和失败中崛起、抗争。

    罗曼·罗兰是18世纪的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音乐家。小说《童年的恋爱》是罗曼·罗兰的处女作。但他将这篇作品送给当时一位权威批评家过目时,曾备受打击。尽管他一时气得将原稿撕得支离破碎,但他并未被失败打倒,继续坚持写作,终成一代名作家。

    盖叫天是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想当年,他为了表现武松的英姿,曾在眼皮中间撑两根火柴棒来练习眼睛睁得滚圆。为了让腿部看起来挺拔,他行走时都会在腿弯处绑上两根削尖的竹筷子。遍尝辛酸苦辣,经历各种挫折与失败后,他最终成就了舞台上的“活武松”。

    在美国某州,有一位名叫蒂姆·迪克的年轻人。他从祖父那里继承了一座庄园。没过多久,一场突如其来的雷电引发了山火。大火将这座美丽的“森林庄园”烧毁了。于是,蒂姆·迪克愁眉不展。他经受不住这个打击,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沉默不语,茶不思,饭不想,难以入眠,眼睛都熬出了血丝。

    过了一个月,年事已高的外婆听说了这件事,语重心长地打电话给蒂姆:“亲爱的,庄园变成了废墟并不是最糟糕的事情,糟糕的是,你让双眼没有了光泽,变得像老年人一样。试问,一双老去的眼睛,如何可以看到希望?”

    蒂姆在外婆的谆谆教导下,一个人走出了庄园。

    他毫无目的地溜达,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他瞧见一家店铺的门前围了很多人。他走上前去一探究竟,原来,是一些家庭主妇正在排队购买木炭。那一块块躺在器皿中的木炭让蒂姆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一丝希望。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中,蒂姆请来了10位烧炭者,让他们将庄园中烧焦的树木加工成上等的木炭,转送到集市上的木炭经销店。

    结果,这批木炭很快就被人们抢购一空。除去支付烧炭者的薪酬,落入口袋的钱很是丰厚。后来,他拿这笔利润购买了一大批新树苗,雇用人手重新栽种。渐渐地,一个新的庄园初具规模了。没过几年,“森林庄园”便又呈现出一片盎然的绿意。

    当出人意料的挫折或失败向我们袭来时,当我们被不幸的遭遇压得无暇喘息时,不要恐慌,不要一蹶不振,伸出双手,挥散心头上的那团云雾,这时候天上的太阳,自然就会敞亮地照进我们的心扉。

    希拉斯·菲尔德先生为现代通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他的名字至今仍为人所传颂。

    当菲尔德先生退休的时候,他已经为自己积攒了一大笔养老金,足够他安享晚年。不过这位可敬的老人并无休息下来的念头,他的头脑中产生了一个伟大的构想,而且在当时来说,这个构想还相当浪漫——他要在太西洋里铺设一条电报线路,让欧洲和北美成为两个相邻的村庄!

    当计划确定后,他马上投入到实际操作中去。整个工程非常浩大,仅仅是前期基础性的工作,就要建造一条1000英里长、从纽约到纽芬兰的电报线路。纽芬兰有400英里长的电报线路要穿过人烟罕见的森林,因此,要建成这条电报线路,就不得不先修筑一条等长的公路。再有,电报线路还要穿越布雷顿角全岛。

    英国政府是菲尔德先生最先想到的合作伙伴。在他看来,假如有了英国政府的支持,整个工程的难度会降低很多。不过,英国的议会向来以保守闻名于世,对于菲尔德先生的计划,议会中不乏强烈反对者。尽管如此,这个计划最后还是得以顺利实施,当英国议会这些政客享受到这条电缆带来的便利时,反对者便不再吭声。

    铺设工作开始了。电缆的一端系在英国旗舰“阿伽门农”号上,该舰停靠在塞巴斯托波尔港;另一端系在美国护卫舰“尼亚加拉”号上,这是由美国海军最新制造的豪华战舰。然而,当电缆铺设到5英里之际,却忽然被卷入了机器中,断裂了。第一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菲尔德先生并未垂头丧气,很快进行了第二次试验。这次试验同样充满曲折,在铺设到200英里时,突然没了电流,但就在菲尔德先生打算将电缆切断时,电流突然又奇迹般地出现了。当晚,舰艇以每小时4英里的速度缓慢前行。这时,又突遭无妄之灾,舰艇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次严重倾斜,当制动器紧急制动时,又碰巧割断了电缆。第二次试验又宣告失败。第三次试验又开始了。由于有了前两次的教训,这次的电缆铺设十分顺利,消息传出之后,大西洋两岸欢腾声四起,但乐极生悲,另一个不幸的消息出现了:电缆中没有电流通过!

    这些都没有将菲尔德先生吓倒。他又组建了一个新公司,继续从事这项工作,并且亲自设计制造了一种比普通电缆性能更好的新型电缆。

    1866年7月13日,又一次挑战开始了。经过十几天的努力,电缆顺利接通,并且发出了首份横跨大西洋的电报!以下便是电报的具体内容:

    “7月27日晚上九点,我们顺利抵达目的地,上帝始终跟我们同行!电缆铺好了,运行完全正常。希拉斯·菲尔德。”

    这件事再次说明,成功总是建立在一次次失败的基础上,机会总属于经受得住失败的人,尤其是在从事一项开创性工作时,获得任何经验都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所以,当我们面对失败时,更要注意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因为成功也许离你只有一步之遥,眨眼之间,你就能够得到胜利女神的拥抱!

    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都是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转化。老子曾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顺利往往伴随挫折而来,成功常常在失败中诞生。无数事实证明,挫折和失败是成功之母。平日里,我们要将失败像抹蜘蛛网一样轻轻抹去,总结失败教训,立志咸鱼大翻身。切不可让失败成为心中的阴影。

    不停顿地做想象成功的练习

    很多人遭遇失败时,最司空见惯的反应就是趴下或者蹲下来,抱怨自己能力不足,计较命运待自己太薄。殊不知,人生并非为失败而来,而是为成功而来。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沉浸在失败带来的负面打击里:自己没能力,注定此生一事无成,甚至由此丧失进取的激情与动力,开始漫无目的地沉沦人生。

    其实,自甘没落是对生命的敷衍和不负责。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白热化的社会环境下,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成功绝非自甘没落者的舞台,业绩舞台的灯光始终照耀在积极处世者的身上。

    调查资料表明,世界上许多业绩卓越的成功者,几乎每个人都是心理模拟方面的大师。他们懂得让自我修养处于不断提高的状态中。他们尽管有时也会遭遇失败的打击,但却不会停止做想象成功的练习。在这种练习中,他们让自己在失败面前的斗志更加昂扬。他们清楚想象是最好的工具,想象是成功者的天地。

    一个中学的篮球队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水平不相上下的队员划分为两个小组,告诉第一个小组终止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组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实际练习60分钟;第三组在一个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60分钟的投篮动作。

    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因为一个月没有丝毫练习,投篮平均水平由39%下降至37%,第二组因为在体育馆坚持了实际练习,平均水平由39%提高至41%,第三组在想象中练习的队员,平均水平却从39%提高至42.5%。这简直令人费解!在想象中练习投篮如何能比在体育馆中练习投篮要提高得快呢?很简单,由于在人的想象里,他所投出的篮球都是中的!

    成功者就是这样,在办公室、运动场不断地锻炼着自己,他们创造或模拟他们想要获得的经历,他们模拟成功,宛如他们是第一个。成功者就是这样“表里如一”的人们。他们从来不会因为中途遭遇失败而停下步伐,从来不会轻易主动举白旗投降,他们总是不停地鼓励自己、鞭策自己,并反复去实践,直到成功。

    很多自甘没落的人在谈到光辉附身的成功人士时,经常会拿出“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流行歌词为自己失败后的浑浑度日寻找借口;或者当周围的人某一天转败为胜时,有的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我当时也像他那样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也一样会成就事业。

    事实上,很多人原本的确可以成功,他们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们失败后自甘没落,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心境转化成了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低调行为。殊不知,“平平淡淡才是真”是竞争状态中的平常心态,而并非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前提下的所谓“平庸心”。一个人可以不伟大,但却不应该经历失败后就自甘沉沦、自甘平庸地度过余生。

    从现在开始,练习“表里如一”的行动吧!在睡觉前练习,在梦醒后练习,在坐车时练习,在散步时练习,让想象成功成为你的习惯吧!只有沉沦者才会惺惺相惜,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各种理由和借口,而不是为自己的成功积极地寻求方法。

    第33节计较小事就做不成大事,不被小事牵着鼻子走

    理查德·卡尔森的一条人生黄金原则便是:“不要让小事牵着鼻子走。”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强壮的身躯,而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一个看开世事、不为小事而烦恼的豁达心态。计较小事就做不成大事。当然,有时候小事情也会有大影响,处理好小事情也至关重要!成功者并非都是好运气的宠儿。他们大都是勤奋者,他们从来都不等待运气的降临,只是忙于解决问题,忙于把触手可及的小事做好。

    以大局为重,别太计较非原则的小事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经常会为了非原则问题,甚至鸡毛蒜皮的问题争得不亦乐乎,谁也不甘拜下风,有时说着说着就较起真儿来,以至于非得一决高下不可,甚至结果严重到大打出手,或者落个不欢而散、鸡飞狗跳的局面。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1965年9月7日,在美国纽约,有一场世界台球冠军争夺赛正在进行中。路易斯·福克斯的得分一路遥遥领先,只要再获得几分就能够摘冠了。不料,就在这个时候,路易斯·福克斯瞅见一只苍蝇飞过来,落到了主球上。路易斯·福克斯不耐烦地挥手将苍蝇轰走。然而,当路易斯·福克斯俯身击球的时候,那只可恶的苍蝇又折返回到主球上来了。观众见状,发出一阵笑声。在观众的笑声中,路易斯·福克斯再一次起身轰走了苍蝇。

    后来,这只令人生厌的苍蝇开始破坏路易斯·福克斯的情绪,而且更为糟糕的是,苍蝇仿佛是故意与路易斯·福克斯作对!路易斯·福克斯一回到球台,它就又飞回到主球上来,近排的观众见状,笑翻了天。踢易斯·福克斯的情绪糟糕到了极点,最终居然丧失了理智。只见他怒气冲冲地用球杆去击打苍蝇,球杆碰动了主球,裁判判他击球,他由此丧失了一轮机会。

    后来,路易斯·福克斯方寸大乱,接连失利。与此同时,路易斯·福克斯的竞争对手约翰·迪瑞则越战越勇,一点点赶上并超过他,最后摘走了冠军的桂冠。次日早晨,人们在河中发现了路易斯·福克斯的尸体!他居然溺水自杀了!

    一只小小的苍蝇,居然将所向无敌的世界冠军打败了!这场悲剧本是一件不该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事实上,路易斯·福克斯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做法,那就是:击你的球,不要理它。

    路易斯·福克斯的故事从反面启示我们:一个人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从大局着想,以大局为重,大义行事,不让小事扰乱心声,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英国著名作家迪斯累利曾经说过:“为小事而生气的人,生命是短暂的。”的确,岁月匆匆,为诸如此类的小事而将珍贵的时间与充沛的精力消耗掉,是不值得的。

    “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这是贺国强同志在湖南调研时说过的一句话。大事讲原则,就是要眼观全局、做事讲原则,不能因为自己的心志动摇而对大局有所影响;小事讲风格,就是在处理小事上不斤斤计较,体现出一个人的风格。既能做大事,也善于处理小事,这样的人方有可能走向成功。

    在利益面前,要以大局为重,遇到非原则的小事,尽管自我感觉委屈,也不要斤斤计较。当遇到非原则的小事时,有些人也会自我感觉压力巨大,这个时候就要学会自我减压。

    此外,还有不少人习惯给自己增加压力,他们总是把问题看得很严重,做错了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也要反复问自己:“我以后怎么见人?别人会怎么看我?”其实,除了你自己之外,有谁更在乎呢?快乐或失意,一会儿便成往事。对什么事情都联想到一生一世的人,遇到一点小麻烦也要自己吓唬自己:“我这辈子怎么办?”

    徒增压力使人无比烦恼,因此,要学会给自己减压。而要有效地减轻压力,首先要知道压力的来源,是源于你自己还是源于你所处的外界环境,然后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减轻压力。下面是减轻压力的几种简易方法,不妨一试。

    1.经常与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分享喜悦。

    2.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户外锻炼。

    3.不要急躁地自我表现。

    4.提醒自己,很少有人会将事情做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5.学会拒绝。

    6.生活中不要有太多的顾虑。

    7.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放松神经。

    8.感到心情不畅快的时候,让自己沐浴在暖洋洋的日光下,接受暖阳的照耀。

    无论是男人也好,女人也罢,千万别当“事儿妈”。所谓“事儿妈”,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十分麻烦,过于讲究,挑剔至极,尤其针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此特点的人,需要及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纠正,请记得:原则要坚守,小事不计较。

    不计较小事,并不意味着轻视小事

    每一天,我们仿佛都在焦躁地等待,等待我们被委以重任,来施展我们的抱负、尽显我们的才华,而不甘于默默无闻地了此残生。诚然,这无可厚非。但是,当每一天我们所做的依然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时,我们开始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对待平凡琐碎的事情,缺少热情,敷敷衍衍。然而,殊不知,机会就在这些无谓的叹息中悄悄地溜走了。

    “每个人所拥有的成就,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构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这是《没有任何借口》中的一段话,听来平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其实,人生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的。

    因此,平日里,别轻视你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就算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也要将它做到完美、极致。在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的过程中,会提升你的做事能力,调整你的处事态度,继而赢得别人的认同与欣赏,你良好的个人形象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对日本人而言,泡茶招待客人堪称是重要的仪式。假如泡的茶味道不好,客人往往会直接判定这个公司的管理欠佳,因此泡茶事小,却是很重要的一项差事。

    有一位女大学生十分向往记者这个职业。所以,大学毕业那年,她积极备考新闻机构。最终,她以优秀的成绩被该机构录取了。然而,因为暂时没有记者的空位,领导便让她做一些为同事泡茶的工作。一向心高气傲的她觉得做一份为大家泡茶的差事,顿时倍感失望。然而,她又转念一想,想到公司也并非故意小瞧她,待遇也还令人满意,便自我安慰:“别心急,将来还是有机会的。”就这样,她释然了。每天为同事泡茶倒茶。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季度很快就过去了。这位女孩子有点沉不住气了,情不自禁地心生计较:“我怎么着也算是一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却来天天为你们泡茶。”这样一想,她泡茶的心情就不像往昔那样开心了。自然,她泡出来的茶,味道也就每日愈下了,但她并没有察觉。

    又过了一阵子,有一天她泡好茶端给经理喝。经理抿了一口,忍不住厉声叱喝:“这茶怎么泡的!味道差极了!亏你还是大学毕业呢!连泡杯茶这样的小事情都做不好。”她简直要气炸了,差点哭了出来:“你以为我想在这个鬼地方继续泡茶啊!”

    她正打算立马辞职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位重要访客,必须殷勤招待。无奈之下,她按捺下心中的不满与委屈,琢磨着自己反正要离职了,就用心泡一壶茶吧!

    就这样,她用心地将茶泡好了!当她将茶端进去,转身要离开时,突然听到客人发自肺腑地称赞说:“啊!这茶泡得真绝!”其他同事,连那位刚才厉声叱喝她的经理都端起来喝,忍不住也夸奖道:“这壶茶当真味道很好!”就在那一刻,她自己也愣住了。心想,只是小小的一杯茶罢了,居然导致如此大的差别,或被领导斥骂,或被众人称好,这茶中显然有很深奥的学问,要认真地去研究。

    从那以后,她除了悉心琢磨水温、茶叶、茶量这些小细节,就连同事的喜好、心情,也花费时间与精力去了解。甚至连自己泡茶时的心情状态会带来的结果,也了如指掌。没过多久,她成为公司的灵魂人物。又过了一年,她被提拔为部门经理!老板给出的升职理由是:“连泡茶那么小的事情都能细致去做的人,必然是非常精明难得的人才!”

    是的,成就大事者,绝不忽略和轻视小事,而是努力从小事做起,认真将小事做到位。

    智者善于以小见大,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悟道。他们不计较小事,不等于他们会将处理琐碎的小事视为一种负累,而是将其当成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当成实现宏图大业的必修课。“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

    师徒二人一起穿越沙漠。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之后,他们累极了,口渴难耐,每向前走出一步都非常吃力。这时师傅看到黄沙中有一块马蹄铁在日光的照耀下褶褶生辉。师傅推测这马蹄铁是沙漠先驱者的遗留物。师傅对徒弟说:“把它捡起来吧,可能会用得到。”徒弟抬起头,用一副迷茫的眼神看了看师傅,又朝前方望了望无边的沙漠,摇着头说:“有什么用呢?一块马蹄铁而已。”师傅没有吭声,只是默默地弯腰捡起马蹄铁,继续向前走去。终于他们抵达了一座城堡。师傅用马蹄铁换来了200粒酸葡萄。当师徒二人再次跋涉在沙漠中,口渴之际,酸葡萄正好是解渴之物。

    不难看出,有时候,也许一件你不屑的小事就是你的机遇。哪怕是一件小事,我们也应该认真地去完成。成就大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习惯。只有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才能成就大事;无论做事还是做人,假如想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败,取得成功,就得从小处做起,把小事做好,才有机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有一次,灵佑禅师看见弟子石霜正在筛米,便说:“这是施主的东西,不要抛散了。”“我并没有抛散了。”石霜答道。灵佑禅师捡起地上的一粒米,说:“你说没抛散,可这是啥?”石霜哑口无言。灵佑禅师接着说:“你别小瞧了这一粒米,百千粒米均是从这一粒生出来的。”是的,一个人通向成功的道路,其实与筛米没有什么不同,对一件小事的轻忽,可能生出轻忽千百件小事的习气;对一件小事的珍惜,可以开辟出一亩福地。

    想实现高远的梦想,先做触手可及的小事

    有人经常会这样对自己说:“这件事太微不足道了,我何必花费心思去做它呢?”正是这种计较的心态让人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努力去做的想法。而计较这些的人却忘记了,解决大问题时所需要的能力与经验,正是在这些小任务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历练出来的。

    智叟嘲笑移山的愚公,却忘记了一条法则:成功不是来自最后的一击。计较让人们不愿意去脚踏实地地走出每一步,而是总是渴望一步登天,但成功的过程却是石匠敲碎石头的过程,绝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一个人只有不好高骛远,先从触手可及的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地努力,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希尔维娅是一名美国女孩。她的父亲是波士顿著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母亲是一家知名学府的教授。这样的家庭背景对她的帮助与支持无疑是巨大的,她完全有机会让自己的梦想照进现实。她从读中学的时候开始,就一心想成为一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她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是非常有才华的,因为每当她与别人相处时,就算是陌生人也都乐意接近她并跟她侃侃而谈。她明白如何让别人“掏出心里话”。她的朋友们夸奖她是他们的“亲密的随身精神医生”。

    希尔维娅的口头禅是:“只要有人乐意给我一次上电视的机会,我有十足的把握,肯定能够大获成功。”然而,希尔维娅为实现这个梦想付出了哪些行动呢?没有!她只是一味在等待奇迹到来,希望一蹴而就地成为一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希尔维娅守株待兔似的期待着,自然不会出现什么奇迹。原因显而易见,无论是谁,恐怕也不会聘用没有一点儿经验的人去做电视节目主持人吧。更何况,电视节目的负责人也不会有什么兴趣跑到外面去搜罗人才,一向都是别人殷勤地找上门来。

    另一位名叫森达的女孩却实现了希尔维娅的梦想,做了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森达之所以取得了成功,便在于她无比清楚“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的成功都要依赖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她没有希尔维娅那样令人钦羡的家庭背景,所以没有坐等机会降临。她白天去打工,晚上在大学的舞台艺术系补习。毕业之后,她开始找工作,跑遍了洛杉矶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然而,每个地方的经理对她都做出了类似的答复:“如果求职者没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我们是不考虑将其聘用的。”

    尽管屡遭拒绝,森达还是不甘心就此退缩。她没有像希尔维娅那样坐等良机,而是主动走出去寻找机遇。她一连数月认真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信息,最后终于发现一则招聘启事: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生。

    森达是加州人,对于北方的环境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不过,她渴望找到一份跟电视有联系的差事,只要有联系,人家愿意雇用她,让她做什么都可以!就这样,森达仅仅把握住了这个工作机会,起身抵达北达科他州。

    在这里,森达工作了两年,最终在洛杉矶的电视台谋得了一份不错的新工作。又过了五年,她的职位再次获得提升,当上了一名她梦寐以求的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为什么希尔维娅失败了,而森达却取得了成功?关键在于她们在面对梦想与小事的态度上截然相反!希尔维娅在10年当中,一直停留在高远的梦想上,坐等机会,期望时来运转,可是,时光却匆匆而逝了。而森达则是采取行动,积极做一些触手可及的小事。首先,她充实了自己;然后,在北达科他州受到了训练;接着,在洛杉矶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最后,终于实现了梦想。

    这启示我们,无论我们的梦想有多么伟大,多么高远,先做触手可及的小事!否则,好高骛远,等待我们的只是一事无成。当我们朝着目标迈进,每天进步一点点,都会增加自信心与快乐度,久而久之,就会在心中激发出做每件事都会取得成功与胜利的信念。

    失败者在评价他人获得的成功时,常常会愤愤不平地说:“那是他运气好!我要有他那样的好运气,我一样会成功!”而事实上,成功者并非都是好运气的宠儿。他们大都是勤奋者,他们从来都不等待运气的降临,只是忙于解决问题,忙于把触手可及的小事做好。

    防微杜渐!有时小事情也会导致大恶果

    有时候,人们一点小小的疏忽与失误,就会让先前所做的各种努力付之东流。疏忽常常会铸成大错,别以为小事就不是事。细微的破绽也许正是重大失败的导火索。因此,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考虑周全,切忌忽略任何一个可以影响到事情成功的细节,不要因为疏忽大意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恶果。

    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环大西洋”号海轮是一艘性能先进的船。然而,这艘船却在一次海难中沉没了。船上有21名船员,无一生还。当救援船抵达出事地点后,救援人员望着海平面,一时半会儿实在想不出在这个海况甚好的地方究竟出了什么事。过了一会儿,有人发现救生台下面系着一个密封的瓶子。瓶子中塞着一张纸条,21种笔迹。原来,这张纸条上写着从水手、大副、二副、管轮、电工、厨师、医生、船长的遗言:有的是擅自买了一个台灯用来照明,有的是观察到消防探头误报警拆掉但未及时更换,有的是看见救生阀施放器有问题把救生阀系了起来,有的是例行检查马马虎虎,有的是值班时人却在餐厅……

    纸条的最后一段话是船长麦凯姆的:“发现火灾时,情况糟糕至极,我们毫无办法控制火情。火势越来越大,最终整艘船上都被火苗充满了。我们每个人都未曾认真地对待各自的事情,都犯了不起眼的小错误,可是最终却导致了船毁人亡的大错。这个错误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此生是没办法弥补了。很遗憾。”

    据说,让千里马失足的往往不是崇山峻岭,而是柔软青草结成的小结;在通往成功的路途中,真正的障碍,有时只是对小事情的一点小疏忽。

    有一位从事策划的王猛曾跟家人痛心地说起自己这样一段经历:

    几年前,王猛还在一家营销策划公司上班。一天,大学同学马玲找到王猛,说她所在的单位想做一个小规模的市场调查。马玲告诉王猛:“这个市场调查并不难,我自己再找两个人就完全能做。我想你出面将这笔业务承包下来,我去运作。最后的市场调查报告由你把关,事成之后,我会给你一笔酬劳。”这实在是一笔很小的业务,没什么大的问题。报告出来后,王猛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水分,但王猛只是草率地做了一些文字加工和修改,就将报告交上去了。对王猛来说,这事就算糊弄过去了。

    过了一阵子,几位大学同学也来找王猛,希望一起合作组成一个项目小组,同心协力去完成南京新开业的一家大型商城的整体营销方案。没想到,对方的业务主管明确提出对王猛印象并不好!原来,这位业务主管正是前些日子那项市场调查项目的委托人。世事莫测,因果循环,王猛呆若木鸡,却也没办法给出什么解释。

    这件事给王猛的警醒非常大!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王猛得到的那点小钱根本就不值一提,但为了这点小钱,王猛居然会导致这么大的负面影响!这启示我们,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认真的态度,做好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疏忽什么时候就可能产生恶果。千万不要打发糊弄任何事,就算这件事再怎么不入眼。

    赖克思是一名动物学家,他曾在西伯利亚亲眼目睹过一只巨大的长颈鹿倒下去。他为长颈鹿的逝去惋惜了好一阵子。作为倾听这个故事的我,也为那个悲壮的场面感叹良久。那时,长颈鹿由于口渴难耐,来到一条小溪边饮水。赖克思发现小溪中的水位是浅浅的,还不及长颈鹿的脚踝。此时,他正站在不远处,架好了摄像机准备拍摄下长颈鹿饮水的情景。

    然而,就在长颈鹿刚刚涉足小溪,准备伸长脖子饮水时,忽然脚下一滑,接下来,整个身体便狠狠地摔倒在小溪中。原来,长颈鹿的前蹄不小心踩到了一颗鹅卵石!鹅卵石由于长时间浸在水中而滋生出一层滑滑的青苔。

    摔倒在小溪中的长颈鹿用力挣扎,但始终爬不起来。见此情景,赖克思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心里干着急,因为仅仅依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于事无补的。在那无边无际的西伯利亚大草原,除了他这个动物学家,一时半会儿再也找不到人来助一臂之力!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长颈鹿将最后一点力气用完,终于低下头,溺死于浅浅的小溪中。

    一个看似庞大鲜活的生命,却在顷刻之间毁灭于一颗不起眼的鹅卵石。

    我们不要像长颈鹿那样,一副骄傲的心态,自以为很牛,而忽视了脚下那长了青苔的鹅卵石。要知道,哪怕是一颗小小的鹅卵石,关键时刻处理不当,也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会不经意地处理、打发掉一些自认为不重要的事情或人物,但这种随意、不认真、不负责或者是不道德的行为,会造成一些很不好的影响或后果,在你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它将在某个时候突然显现出来,令你对当年的行为追悔不已。

    别为一丁点儿小事而惴惴不安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他曾写过一篇名为《小公务员之死》的短篇小说。该小说介绍的是一个离奇而悲哀的故事,让人读后也是陷入无限沉思。

    一个喷嚏搞得小公务员整天惶恐不安,最终导致自己丧失了性命。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小公务员自身太过于恐惧。这或许是文学的虚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一丁点儿小事而惴惴不安或紧绷着脸的人并不罕见。

    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有一个人晚上做了一个噩梦,在梦中他瞅见一位头戴白帽、脚穿白鞋、腰佩长刀的男子向他厉声叱喝,并朝他的脸上吐唾沫。于是他被吓醒了。第二天,他愁眉苦脸地对人说:“我自小到大从没有遭受过别人的侮辱。可是昨天晚上梦里却被人骂并朝我脸上吐唾沫,我一定要找出这个人来,否则我就去见阎王爷。”就这样,他每天早晨一起床,就去车水马龙的大马路上找寻梦中的男子。几个星期过去了,他寻人未果。后来,人们发现,这个人自杀了。

    看完这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会嘲笑做梦人的愚蠢,做梦本是一件非常平常的小事,做噩梦也是常有的事情。怎么可以为此而舍弃宝贵的性命呢?然而,就有很多人为这种不值一提的小事情而惴惴不安。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不妨再自查一下有没有你的影子。

    仰山和尚是沩山禅师的徒弟。有一年,师徒二人许久未曾谋面,彼此都非常牵挂。等到见面时,沩山禅师问仰山和尚:“这段时间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仰山和尚回答:“我开垦了一片荒地,然后种了一些庄稼和蔬菜,每天挑水浇地,锄草除虫,一年下来,竟然有很不错的收成呢!”

    沩山禅师点头称许:“你这一年生活过得非常充实啊!”

    仰山和尚反问:“师父,那您这一年都忙活什么了啊?”

    沩山禅师笑着回答:“我过了白天就过晚上。”

    仰山和尚随意说道:“你这一年也过得非常充实呢!”不过,话音刚落,他就觉得自己这么说不太妥当,话语中仿佛夹杂着讽刺的气息,于是,满脸通红,不由自主地咂了咂舌头,心想:“我如此一说,师父必然会觉得我在嘲笑他,我真不应该这样说!”

    仰山和尚的这一窘态早就被沩山禅师看在眼里了。就在仰山琢磨着怎样挽救的时候,沩山禅师开口说话了:“只不过是一句话,何必计较太多,将它看得如此严重呢?”

    仰山和尚一愣,顿时明白了师父的用意,说道:“我们开始上课吧!”

    沩山禅师欣慰地点了点头。

    仰山和尚为自己一句不甚恰当的话语而惴惴不安,其实师父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其实,有些事,真的没你想象的那么严重,对此我们无须过分担忧。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原本十分平常,但一些人往往将事情看得太过严重,让一些小事占据了内心,进而忧虑不已、寝食难安。有些小事,只要不是成心为之,又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不良影响,那就随它去吧,无须将它放在心上。

    卡耐基对一件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的事情犹记于心。那个时候,有一个来自纽约《太阳报》的记者,参加了他开办的成人教育班的示范教学会。在教学会上,这名记者抨击卡耐基及他的工作。当时,卡耐基被这名记者气得火冒三丈,觉得记者的抨击对他是一种侮辱。他打电话给《太阳报》执行委员会的主席季尔·何吉斯,特别要求刊登一篇文章,将事实的真相道明,不能任人嘲弄他。他当时一心要让这名记者受到适当的惩罚。

    很多年之后,卡耐基指出,现在他却对当年的行为感到十分惭愧。他现在才弄清楚,买那份报的人大概有二分之一不会看到那篇报道;看到的人中又有二分之一会将其只视为一件小事情来看;而真正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人中,又有二分之一在一两个月之后就将这件事情忘到九霄云外了。

    卡耐基终于懂得,普通人根本就不会太关心你我的事情,或是关心别人批评我们的言语,他们只会关注他们自己——在早餐前,早餐后,一直到午夜十二点如何如何度过。他们对自己的小事情投入的关注度,要比能置你或我于死地的大事情要高一千倍。

    因此,我们想要生活得轻松愉悦,活得有意义,就无须太在意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要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庸人自扰和寻找人际关系的障碍上。记住,能给你重担的只是你自己,他人的关注或留心只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后,再去询问别人是否记得你当时有多出丑,多数人肯定已经完全没印象了,甚至有人已经不记得你姓甚名谁了。

    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拥有强壮的身躯,而是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充满智慧的大脑,一个看开世事、不为小事而烦恼的豁达心态。难怪理查德·卡尔森的一条人生黄金原则便是:“不要让小事牵着鼻子走。”

    第34节职场不计较,找准现实利益与未来价值的平衡点

    倘若一个人盘算着自己到底能得到多少薪水,注重现实利益这件事本身无可非议,但假如过分短视,忽略个人能力的培养,总是将自己拘囿于存储着工资的银行卡里,他是不可能看到薪水背后隐藏着的成长机会的,也不可能意识到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对自己的将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职场中人正确的做法是:在现实利益与未来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一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力以赴,不计较眼前的些许利益,不偷懒度日,就算现在他的薪水少得可怜,未来也一定会有不错的收获。

    聪明的员工,会不计较报酬地努力付出

    美国西部一个州有一位非常成功、备受众人尊敬的商人曾说,他年轻的时候,母亲给过他一件无价之宝,那就是一种服务和奉献的态度。“亚瑟,”母亲对他说,“从工作当中获得多少并不重要,而你为工作做了多少才是关键。”

    是的,不计较报酬地努力付出,往往会得到更大的回报;相反,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每一点付出都计较于心,都希望得到最大的回报,结果往往得到的最少。天底下没有无端的报酬,付出才是回报的基础。

    电影《阿甘正传》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名叫阿甘的美国青年的故事。他的智商仅有75,他读小学都很困难。然而,他差不多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长跑、打乒乓球、捕虾、甚至是爱情。最后,他还成功地当了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可是,比他聪明的同学、战友却生活得并不算成功。这个电影简直是对聪明的一种嘲讽。阿甘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妈妈说,要把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

    阿甘坚持认真而努力地做事情,傻傻地执行,他最终获得了辉煌的人生。很多时候,一个企业或者组织中,缺乏的并非是“聪明人”,而是类似阿甘这样的“傻子”。

    聪明人遇到问题总是抱怨领导太小气、暗骂主管太苛刻,算计着自己要有一分收获才肯一分耕耘,没多少收获便不愿意耕耘了。对于每个决策,每个命令,他们都要算计自己有多少收益,有多少损失。倘若不划算的话,就“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殊不知,许多事情前期是十分耕耘,两分收获,后期才是两分耕耘,十分收获。阿甘并不是“真”的低智商,真的低智商者是欺负他的人。阿甘的成功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计报酬地持续努力。

    在职场中,我们也不要只是为了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

    为了真实地了解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映出来的个体差异,曾有一位心理学家去一所正在建筑中的大教堂,现场访问了一些忙碌的敲石工人。

    心理学家问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呢?

    工人没好气地说:“我在做什么,难道你没长眼睛吗?你看不到吗?我正在用这个重得要命的铁锤,来敲碎这些可恶的石头。而这些石头又十分坚硬,该死的石头!它们让我的手酸麻极了!报酬又低,这真不是人做的活儿!”

    心理学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呢?”

    第二位工人无奈地答道:“为了每天500美元的工资,我才会做这个活儿,如果不是为了要养活一家人,我才不乐意做这份敲石头的粗活呢!”

    心理学家问第三位工人:“请问你在做什么呢?”

    心理学家与第三位工人眼睛对视的时候,发现这位工人眼光中闪烁着喜悦的神采。只听这位工人回答说:“我正参与兴建这座雄伟华丽的大教堂。落成之后,这里能够容纳许多人来礼拜。尽管敲石头的工作不怎么轻松,不过当我想到,将来会有数不胜数的人们来到这儿,接受上帝的爱,我的心里就经常为这份工作献上感恩。因此,我干劲十足。”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环境,却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一种工人,是彻底不可救药的人。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他将不会得到任何工作的眷顾,甚至可能沦为工作的弃儿。

    第二种工人,是欠缺责任和荣誉感的人。对他们抱有任何指望肯定是徒劳的,他们抱着为薪水而工作的态度,为了工作而工作。他们绝对不是企业可依靠和老板可依赖的员工。

    第三种工人,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他们充分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荣誉,同时,因为他们的努力工作,工作也带给了他们足够的荣誉。在第三种工人身上,我们看不到丝毫抱怨和不耐烦的痕迹。他们就是很多老板想要的那种员工,最终将成为最优秀的员工,进而获得不菲的报酬。

    由此可知,—个人如果只为薪水而工作,没有更高尚的目标,并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受害最深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

    那些不满于薪水低而敷衍了事工作的人,固然对老板是一种损害,但是长此以往,无异于使自己的生命枯萎,将自己的希望断送,一生只能做一个庸庸碌碌、心胸狭隘的懦夫。他们埋没了自己的才能,湮灭了自己的创造力。

    所以,面对微薄的薪水,你应当懂得,雇主支付给你的工作报酬固然是金钱,但你在工作中给予自己的报酬,乃是珍贵的经验、良好的训练、才能的表现和品格的建立。这些东西与金钱相比,其价值要高出千万倍。

    反过来,为薪水而工作,看起来目的明确,但是往往被短期利益蒙蔽了心智,使我们看不清未来发展的道路,结果使得我们即便日后奋起直追,振作努力,也无法超越。

    尤其是一些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工作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工作本身带给自己的报酬,比如,发展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而无须过分考虑薪水的多少。虽然工资应该成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的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老板支付给你的是金钱,你自己赋予自己的是可以令你终身受益的黄金。

    如果你不只是为薪水而工作,而是全心全意地努力工作,你就会发现,你的工作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的话,你就会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高兴。同时,你的薪水也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得到提升。因为你工作努力,就会为老板创造业绩,为老板创造业绩,老板就会奖励你,不管这种奖励是提升薪水,还是提升职务。

    当自己被大材小用时,无须太计较

    在职场中,当亲身遭遇被“大材小用”的时候,按照人们的表现态度,通常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人,对此没有丝毫计较之心。他们只是用心地努力工作,拿优秀的业绩说话,对领导加以旁敲侧击,让领导发现自己在用人方面存在失察现象,进而对他们礼遇有加,获得升职加薪,最终得偿所愿。

    第二种类型的人则刚好相反,这种人总认为命运对自己不公,自己被“大材小用”,于是,整天浑浑度日,消极怠工,进而造成业绩普通,甚至连难度不高的分内之事也处理得不尽如人意,最终让企业领导觉得他们“大可不用”。

    张磊就读于北京某名牌大学,每个学期都拿到一等奖学金。研究生刚一毕业,她就被一家公司优先聘用了。与她同期入职的同事不是学历没她高,就是毕业的院校没她好。她因此感到非常优越,颇自命不凡。

    当上级指派她做一些基础的工作时,她顿时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了。有一天,在账目结算时,她将一笔投资存款的利息反复计算了两遍,尽管最终未给公司造成实际损失,但却扰乱了整个公司的财务进程。

    然而,张磊并未因这件事而感到愧疚,或是耿耿于怀。在她看来,这就好比是上学的时候算错了一道数学题,及时改正,下次多注意便是了。她的这种态度让上级非常不放心,以后再有什么要紧的差事,总找理由将她“晒”在一边,尽量避免她参与其中。没过多长时间,这位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才生就跟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说再见了。与其说她败给了别人,不如说是败给了自己。

    一个人到底是由于牢骚满腹而得不到升迁,还是由于未能升迁而牢骚满腹?这个问题犹如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很难说得清楚。不过,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它们之间肯定是互相影响的,并且会进入恶性循环。不要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或者是大材小用。我们要搞清楚自己的才华究竟如何,然后再给自己恰当地定位。

    柳屹是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自博士毕业后,他在美国求职屡遭拒绝。这样高的学历,这样紧跟时代的专业,缘何总是被公司拒之门外呢?

    他痛定思痛之后,打算换一种方法试试。他将所有的学位证明收起来,用一种最低身份去用人单位求职。没过多长时间,他便被一家电脑公司聘用了,成为一名基层的程序录入员。程序录入员的差事但凡稍有学历的人都不情愿去做,但他却做得一丝不苟。

    没过多长时间,他的上级就察觉到了他才华出众:他竟然可以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不是普通的程序录入人员所能做到的。上级问及此事,他把自己的学士证书拿了出来。后来,老板知道了此事,便给他调换了一个跟本科毕业生相符的岗位。过了一阵子,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做起事来依然游刃有余,还会说出大量有价值的提议,这可比普通大学毕业生卓越。老板问及此事,他就把自己的硕士身份亮了出来。爱才如命的老板再次提拔了他。

    有了头两回的经验,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柳屹,察觉到他还是比硕士更上一层楼,其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不是普通人比得了的,就再次找他深入谈话。这时他才拿出博士学位证书,并阐释了自己如此行事的缘由。这时,老板才恍然大悟,当下便决定重用他。因为在老板看来,柳屹的学识、能力及敬业精神都是一流的。

    柳屹是明智的,前期找工作碰壁后,他学会了放低身份,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一次又一次地展示出自己的才能,让老板接连几次地对他刮目相看,他的形象也因此而逐渐变得高大。

    倘若柳屹过于计较自己“大材小用”,那么,他的才华不可能如此快地得到用武之地。

    不管何时何地,身处怎样的境遇,我们必须明白,自命不凡,或感觉自己“大材小用”,对自己的工作和发展不会有丝毫益处,而且还会成为我们向上攀升的致命伤。假如你的确卓尔不群,那么请放心,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的。用不了多久,你肯定会获得别人赏识。智者之所以为智者,就在于他可以超然面对所有的公平与不公平之事。

    假如是一棵小草,就别计较自己得不到麦稻的待遇;假如是一只井底之蛙,就别抱怨别人小瞧和鄙夷的神态;假如你的本领不高,就别哀叹自己现在的职位太低。在企业的职场上,时常听到有人抱怨怀才不遇。但仔细想想,到底有多少人当真是怀才不遇呢?在抱怨怀才不遇的同时,你自己是否真的怀“才”呢?很多时候,不是怀才不遇,而是你还不够努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要知道,给你一个太高的职位,只会让你摔得更疼。这时候,需要做的不是计较自己被“大材小用”,正确的做法是努力让自己成为“大材”。

    有些计较之人可能会自负地说:“我做这工作,简直是大材小用。我在这做事太委屈自己了。这工作太不尊重我的才华了,根本就没有我的‘用武之地’。”这种人往往会拒绝在利小薪薄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这样的人最终会落寞失意、无比烦躁,不会有喜悦与幸福可言。

    不当“机械式”员工,而是自动自发地工作

    在职场中,消极被动的员工,通常是将工作视作“要我做”的事情,而自动自发的员工则会将工作视作“我要做”的事情。相较之下,主动者更容易脱颖而出。因此,我们要积极发扬主动率先的精神,化“要我做”为“我要做”。不管面对的工作是多么枯燥乏味,“我要做”的主动精神会让你取得优秀的业绩。

    自动自发的作风,并不是某些人所理解的强出头、富有侵略性或无视他人的反应。自动自发的人反应更敏锐、更理智、更能切合实际并了解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因为唯有掌握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积极主动,方可取得骄人的成绩。

    自动自发型员工的“积极主动”,通常会体现在工作的点滴之中。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工作能力才与日俱增,工作业绩才得以更上一层楼。

    大概说来,自动自发型员工的积极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全面地了解公司。认真全面地了解公司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它主要包括公司的年目标、组织结构、营销方式、经营策略等等。主动让自己像老板一样了解所在的公司,能够使你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采取的行动更准确、效果更好。

    第二,别等待上司下指令。假如你习惯于“等待指令”,那么你首先就会从思想上缺乏工作积极性而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其次,你还会形成“有所为而为”的工作态度,或者只做你情愿做的事情。一个人一旦被这些消极思想所影响,任何时候他都很难要求自己主动去做事。就算是被交代甚至是一再交代的工作,他也会想办法去拖延、敷衍。事实表明,“等待指令”是对自己潜能的“约束”,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平凡的结局。

    第三,主动找事情做。工作中别让自己清闲下来,主动找点事做,你就能更加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优秀的员工每当做完一项工作时,总会扪心自问:“我是否所有的目标都已达到?还有什么需要加上去的项目吗?同事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去学习呢?”在清闲之际,主动出击,你就可以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不断增强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能力。

    第四,主动提建议。也许你的老板或同事的某种处理任务的方式效率不高,而他本人并未察觉或不知如何改进,这时,如果你有好的意见,就应该主动地提出来。主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不但可以为你赢得好人缘,更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和业绩,进而惠及自身。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主动了解和学习公司业务运作的经济原理,为什么公司业务会这样运作?公司的业务模式是什么?如何才能盈利?……主动关注整个市场动态,分析竞争对手的错误症结,可以避免思维的定式化,从而提升你的工作能力。

    第五,承担自己工作以外的责任。许多著名的大公司的管理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员工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不仅仅是能坚持自己的想法或项目,并主动完成它,还应该主动承担自己工作以外的责任。

    小唐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总能很快完成老板布置的任务。一天,老板让小唐把顾客的购物款记录下来,小唐很快做完后,就开始和其他同事闲聊。这时老板走了过来,扫视了一下周围,然后看了一眼小唐。接下来,老板开始默默整理那批已经订了的货物,然后又把柜台和购物车清理干净。这件事深深震动了小唐,他瞬间明白了,一个人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应该主动地再多做一些,哪怕老板没要求你这么做。小唐观念的改变,使他更加努力地工作,他由此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工作能力突飞猛进,最终当上了公司的副总。

    投资专家约翰·坦普尔顿通过大量的观察,得出了一条“多加一盎司定律”。他指出,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几乎做了同样多的工作,他们所做出的努力差别很小——只是“多一盎司”。可以说,只是多承担了1盎司(盎司是英美制重量单位,一盎司只相当于1/16磅,是很小的重量。坦普尔顿认为,盎司虽小,但只“多加一盎司”,所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实质性的巨大变化)的责任。这1盎司的责任感,往往胜于一磅的能力或智慧。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就必须将积极主动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绝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一时一事。只有随时随处表现出行动的主动性,才能获得机会的垂青,并最终成为一名“炙手可热”的职场中人。

    工作并非单纯做什么事情和获得多少报酬的问题,而是与生命有关的问题。工作就是自动自发,就是付出努力。成功者往往为了成就什么或者获得什么,才会去专注什么,并在那个领域或方面付出时间与精力。从这个本质的方面讲,工作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谋生而工作,而是我们用生命去做的事情。

    受到排挤,争做一粒压不扁的铜碗豆

    俗语说得好:“枪打出头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一个人只要工作或者成绩比别人好,就容易遭人嫉妒,甚至被人排挤,沦为枪打的那只小鸟。面对别人的嫉妒,最好的办法就是置之不理,不去计较。当受到排挤,不计较之余,要争做一粒压不扁的铜碗豆!

    李梅研究生毕业那年,在市一级政府机关人员的公开录取考试中,笔试面试成绩均名列第一,因而顺利地进入了该机关工作。她聪明机灵、做事能力强,迅速得到了市领导的赏识。不过,在政府机关做事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做事情不能太冒尖,工作人员必须循规蹈矩,考勤制度也十分严格。李梅作为一个新人,业务能力很强,给同事们和直接上级留下的印象很不好,再加上她性格率直,工作没多长时间,就与顶头上司和几个同事结下了梁子。

    起初,李梅对于顶头上司和同事们对她的看法并没放在心上,觉得只要市领导和其他同事明白她的言行举止都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不是出于私利,就会理解她。与此同时,她也已经体悟到自己的不足,正努力地克服,于是想当然地以为“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久而久之,她在那些同事心中的不良印象,一定会有所改观的。

    然而,过了一阵子,李梅慢慢发现自己的想法太过于天真!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留给上司和同事们的不良印象就仿佛千年的大树稳稳扎根一样,总是时不时地提醒着别人。她提出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也要比其他同事提出来的更难通过。这一切,其实都是她的顶头上司担心她能力太强,抢了自己的饭碗,而那些排挤她的同事们则担心她出头后会压制他们。

    尽管遭到排挤,李梅还是毅然地决定让他们找不到任何借口,对他们的刁难并不计较,而是更加认真地工作,尽量在工作中不出现一点差错,终于在一次市级领导下来调查工作时发现了她的才能,给她连升三级。

    基于第一份工作受到排挤的教训,李梅在新的工作环境,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出现。在面对新的同事和上司时,她努力地经营人际关系,对之前排挤自己的顶头上司和同事们也不计较,让自己的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由此也慢慢摆脱了往昔的小错误给工作留下的阴影。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态,不要因为别人的排挤而失去自己的进取心,不要在乎别人的压制,关键是发展自己,做一粒打不破压不扁的铜碗豆。你要明白,别人如何排挤你并不重要,最怕的是自己排挤自己。

    假如有朝一日,你感觉你的同事忽然一改常态,不再对你和善,事事抱着不配合的态度,总是给你使绊子为难你,故意说很难听的话挖苦你,让你在众人面前出丑,看你的笑话,你就得小心为妙了。这些信息传递的信号很危险:你正在被同事排挤。

    总结起来,被同事排挤,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最近唯有你获得了升职加薪,惹来同事们的嫉妒,所以联合起来排挤你;

    第二种:你初来乍到,却有着令人钦羡的优越条件,包括高学历、相貌出众、简历突出,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同事嫉妒的导火索;

    第三种:聘用你的人是公司中谁都讨厌的头号敌人,所以你无辜被牵连;

    第四种:服饰怪异、言行举止过于爱出风头;

    第五种:爱说甜言蜜语,过于献媚上级而疏于与平级同事打交道;

    第六种:因为你的存在,让同事的某些利益受损。比如妨碍到了对方晋升、加薪等好事。

    假如是属于前两种情况,实在难以避免。有道是“不招人妒是庸才”,能让人嫉妒也不是什么失面子的事情。事实上,只要我们平常对人持一副和蔼亲切的态度,同事们不难发觉你是实在之人,时间长了,就会不好意思排挤你,甚至变得愿意跟你来往。

    假如是属于第三种情况,那就是你本人点背儿。只有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向同事表示,自己应聘主要是出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聘用自己的人关系不大,更不是什么线人。只要同事清楚你不是公敌安插的密探,对你的态度自然会有所好转。

    假如是属于第四、第五种情况,你需要自我反省。因为问题在于你自己。倘若想让同事改变对你的观点,就得需要自己做出相应调整。平日里不要散布一些过头的言论,而应学会倾听,服饰也要符合身份,利索干练之余又不能过于招摇。有时候,人们会将穿着奇装异服视作爱出风头的一种表现,这种心理很容易让同事们将你视作敌对的目标,百般排挤你。

    假如是属于第六种情况,你要留心自己做事的分寸。升职、加薪、办公环境的改善,甚至领导的一句口头赞美都是同事们想获取的奖励,争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尽管众人兢兢业业地工作,但互相都心照不宣,谁都想最先获得领导的欣赏与重用,甚至是跟同事的关系正常化和亲密化也是众人一致追寻的目标。

    的确,被人排挤是一件很令人窝火的事情,但是倘若你去计较它,跟那些排挤你的人对着干,很有可能给你的工作招惹来更大的麻烦,或许最终受到更大伤害的不是排挤你的人,反而是你自己。其实,别人能排挤你一时,但是排挤不了你一世。面对排挤,化打击为动力,不失为一种明智的做法。

    别太计较被解雇:换一个地方也许更适合你

    一个人只要身在职场,被解雇便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要摆正心态去面对这件事。古语有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无须太计较被解雇的得与失,或许换一个地方,会有更辉煌的前景。“树挪死,人挪活”。有时候,人需要多挪几步,才能晓得何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所。

    曾轩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甲公司跟着老板做事。他从一个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变成分公司的总经理,用了8年的时间。在这8年中,甲公司逐渐发展成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曾轩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十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企业更上一层楼。不过,正当他竭心尽力工作的时候,曾轩察觉到他的老板变了,变得不思进取、“牛”气冲天,对自己也变得不信任起来,很多做法都令人费解。后来,曾轩自己也没有了过去做事业的激情了。

    为了重新找回当初的工作激情,曾轩跳槽到了乙科技发展公司。那个时候,乙公司正好承担了一个省级开发项目,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有政府提供支持,不过由于管理者没有多少相关经验,所以乙公司希望通过曾轩的加盟,让管理得以完善。

    于是,曾轩担任了该公司的行政总监一职。其实,曾轩在意的并不是行政总监这个职位,他更看重的是这个职位所面临的工作挑战,这激发了他工作的激情。上任初期,他花费了三个通宵为公司设计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并且为该制度的执行花了很多心思。一个月后,成绩非常显著:仅仅是公司的办公费用一项就降低了30%,折合成现金大约是10万元。这个公司办公费用开销庞大,节约成本,当真是一个管理上的进步。

    没想到的是,在乙公司做了一年多,领导慢慢看不上曾轩了,抱怨曾轩的行为让他们的工作开展得很不顺利,有些碍手碍脚。后来,他们终于忍不住将曾轩炒了鱿鱼。

    被乙公司解雇后,曾轩并没有怨天尤人,他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依旧充满信心。没过多长时间,曾轩浏览招聘信息,发现有一家大型企业正在招聘一名业务经理,便把自己的简历寄发送给了这家企业。过了一个星期,他就接到人力资源部打来的电话,让周一上午过去面试。老总亲自面试的。他侃侃而谈,最终成功拿下了这一职位。

    入职两个月后,曾轩觉得自己很欣赏该公司总经理的工作能力和胸怀。同时,他也感到总经理同样很赏识他的工作能力。在工作之余,总经理时不时约他一起去健身、打高尔夫球或者参加一些高端商务酒会。

    后来,曾轩发现丙公司的企业图标设计很是烦琐,尽管不乏美感,但应有的视觉冲击力却不足,于是大胆地向总经理提出重新设计图标的建议。这一建议正中总经理下怀,总经理也早有此意,只不过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便把这件事给搁浅了。既然曾轩提出了,便将此事安排给他去完成。为了将这项工作做好,曾轩亲自请教图标设计方面的专业人士,从他们设计的作品中甄选出了比较满意的一幅。当他将设计方案拿给总经理过目的时候,总经理很是赞赏,然后在当月的例会上,宣布提升曾轩为公司副总。于是,曾轩的薪水立马翻了一倍。

    可见,被解雇也不一定就是一桩坏事。曾轩遭到了两次解雇,他后来照样凭借着自己的才华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且获得了一位真正的“伯乐”的欣赏与重用。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中,或许你正置身于人生的交汇点,正在为自己被解雇、或者失业了而抑郁寡欢,甚至痛哭流涕、一蹶不振。实际上,真的没有必要去计较这些。要知道,无论是谁,都无法保证工作一帆风顺,被解雇实在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大量成功者正是由于被解雇才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只要我们树立信心,昂扬斗志,脚踏实地地进取,最终肯定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人景象。

    在当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高速发展的社会中,“金饭碗”不再是高枕无忧、衣食不愁了,没有任何职业能让人松懈悠然。所谓的“金饭碗”,本质上看,就是一个人不断学习的能力,不断锤炼的努力。一个时刻保持着进取之心并付出行动的人,就算被这一家单位解雇了,也会有另外一片天地供你施展拳脚的。路就在脚下,被解雇了也不用太计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