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詹姆斯与好友卡尔森同时从哈佛大学退休。退休后的生活十分安闲,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聊天,突发奇想,打起赌来。詹姆斯说:“老朋友,几天后,我送你一只鸟。”卡尔森耸耸肩道;“我并没有养鸟的兴趣,养鸟的想法,所以我不不感兴趣!”詹姆斯就说,“我打赌你会养一只鸟儿的!”卡尔森不屑一顾“不见得,我对此不感兴趣,你怎么让我养一只鸟儿?”
几天后,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送了一个精致的鸟笼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给卡尔森。卡尔森明白了朋友的意图,但是他仍然没有一丁点儿要养鸟的想法,因此笑着说:“我只当它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没那么容易上你的当。”于是,卡尔森把詹姆斯送的鸟笼当做工艺品挂在放在自己的书桌旁。
从此以后,前来拜访的客人只要看见那只空鸟笼,都几乎无一例外地问:“教投.您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向客人解释说:“我从未没有养过鸟。”一次次地解释,换回的部是客人们困惑甚至有些十分疑惑的眼神。无奈之余,卡尔森只好买来一只鸟放在房好斯送的那个空鸟笼中。
在家中挂上一个空鸟笼,不但不会起到装饰的作用,相反会让人感觉别扭。即使主人不在意,来访的客人也都会注意到这一点,因此会惊讶地询问关于空鸟笼的事,或者即使不问,也会投之以怪异和质询的目光。这样,卡尔森就不得不去解释,但是,时间一长、他就感觉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解释实在是麻烦,所以他只能选择要么择丢掉鸟笼,要么买只鸟回来与鸟笼相匹配。可是,鸟笼毕竟是好朋日礼物,丢掉显然会不安有点对不起好友的感觉,这样,只剩下第二种选择了——买只鸟来与笼子相配套。
显然,买一只鸟要比起想每一个客人解释为什么有一只空鸟笼要简便得多。而且,心理学家还解释说,即使无人问津,或名根本不需要去一一向客人解释,那么,长时间地面对一个空鸟笼也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这时,“乌笼效应”也台使其主动买一只鸟来与笼子相配套。这样形容,人们经常在自己的心理框定一些条条框框,然后将无谓的烦恼加进去,看似与原先的条框相匹配,实则为生活增加烦恼,就像有些人会先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个鸟笼,然后为了匹配鸟笼,不得不增加一些鸟儿(烦恼)来让鸟笼看起来更加的顺眼。
人最难摆脱的是无谓的烦恼。许多人不正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目标或是欲望),然后再不中自主地拄里面填一些东西(无谓的烦恼)吗?简单来说,鸟笼悖论就是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往往按理说会感到满足,但是事实往往与之相悖,不但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产生一种心理需求,促使他们不断配置与这件新物品相适应的其他物品,以达到物品之间的平衡。
近几年,随着房价的攀升,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加大,房子成了人们可望不可即的东西。可是一个人一旦买了房子就想去装修,于是麻烦就开始了,整体布局、房间的主色调、每件物品的搭配、家具的选择,每个选择都受前一因素的影响或制约。会为了藏书去做个书柜,做了书柜就要配一个舒适的椅子,配了椅子可能还需要配一个落地窗,这样看书才有情调,配了落地窗,又发现房子太小,必须把房间给打通或者买个别墅……
“鸟笼悖论”就这样发生在买了房子本该感到满足的时候,发现平添了许多无谓的烦恼:装修、色调匹配、以及家具等等。所以生活中如果把握不好自己的心理,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能够知足常乐,恐怕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烦恼。
苏格拉底的几位学生怂恿他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苏格拉底想了想,同意了学生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讲堂,学生们立刻热情地围了上来.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得要的东西。”
苏格拉底如此总结,当人们为舒适、安逸以及奢侈的生活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就离人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注往很简单,每天有饭吃不饿肚子,有地方睡觉,不会风吹雨淋;有衣裹体,不忍受寒冬,这样的生活就已经很幸福,如果能够在有一个爱自己的人,有一个可爱的孩子,那么就要感激上帝了。可是人们的欲望将简单的幸福变得复杂起来,有了地方住,就像要最好的房间,就是好房子里的必需物品一个也不少。如果做人能够知足,做事能够知不足,做学问要更加的不知足,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健儿而幸福。”
人们只是看到了鸟笼悖论的消极影响,却不知也有积极地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了与奥运会相匹配,之前的几年间,北京市政府加强了城市绿化的力度,城市变漂亮了,市民的素质也要与之相匹配,于是又相应的开展了城市文明礼貌活动,全面提升了北京市市民的素质,素质提升了,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外国游客,人们学习外语的热情又高涨起来。。。。。。就这样因为“鸟笼悖论”,当北京挂上一个鸟笼(申奥成功)时,为了与鸟笼相匹配,有添加了鸟儿、鸟食和鸟饮用的水(绿化、提升素质、全民学英语),这里鸟笼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促进了城市的美化和市民的提升。
在老板的心里挂上“鸟笼”,让他不由自主的放进鸟儿
职场上也存在着鸟笼悖论,当一个人期望进入职场后的五年,有所晋升时,就会为了晋升这个鸟笼,添加一些相应的努力工作、加强学习、强化人际关系等等与之相匹配,这样鸟笼悖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是职场中鸟笼悖论也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当一个人得到了一定的职位之后,为了与这个职位相匹配,买了一块劳力士手表,那么他就想买一辆宝马车,因为只有宝马车才能配得上那块劳力士手表,一般的丰田、本田是配不上的。可是为了配宝马和劳力士,还得需要买奢侈品牌的外套,就会去买一件配得上的皮包……这种思维方式会让职场中的人堕入一种为寻找某种“相匹配”而疲于奔命的境地,对自己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
他们的职场:
于飞刚大学毕业后刚进某家广告公司时,误以为广告公司内的文化必然是自由、开放,个性展示,以特殊唯美。结果他为了凸显自己的“特殊”,会议中老总点名让他发言时,于飞刚总是停顿十秒以上,然后才很白痴地回答老总:“我在思考。”再不然就是身着奇装异服进公司,涂着黑色指甲油,把头发染成绿色。
结果,每次当他回答“我在思考”时,老总刚开始不知缘故还马上关心地问他:“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但是他仍然自觉很有个性地回答:“没有,我不是身体不舒服,我只是需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几次下来,老总的耐性也被于飞刚磨完了,直截了当的对于飞刚说:“如果你无法和大家讨论这个案子,那么就换人接手好了。”但是他依旧不改自己的作风,回答:“我没有拒绝和大家讨论,我只是需要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到最后,老总就说:“公司是一个团队,如果你这么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思考,那我看你回家慢慢思考好了,我相信你家里的空间和时间一定很充裕。”
其实于飞刚并不是不愿意和人讨论,但是他不了解人和人在说话、互动时,是符合鸟笼效应的,如果别人有一只精美的鸟笼,你不在其中放上相应的鸟儿,不但会很别扭,而且会让送你鸟笼的人很生气。这是一种惯性的反应时间和交互方式的。一般来说,当对方问话后,你停顿三秒以上的时间,就会引起对方的不舒服,感觉你在刻意忽略他,更何况于飞刚是当众在老总让他发言之后故意停顿十秒钟,才说自己需要思考的时间。这无异于挑衅老总的权威。
而且,于飞刚的奇装异服和指甲油也引起众人的疑惑,每个同事看到后都会问他:“你最近失恋了吗?”或是“你是不是gay啊?不然怎么会擦指甲油啊?”到最后,于飞刚对于这些问话也感到相当不耐烦,回话的态度也愈来愈恶劣,不是轻蔑地回答“你们的逻辑思考怎么这么死,只有失恋才能改变发型啊?”再不然就是“你以为每个擦指甲油的男人都是gay啊!真是老土!”
可想而知,没过多久于飞刚就被公司以“不胜任”的原因开除了,所以可见在生活和职场中及时给空着的鸟笼放进鸟儿是多么的重要。
你的职场:
如果你能够巧妙的为上司或老板的心中挂上“鸟笼”,让你的领导或老板不由自主的放进去鸟儿,这才是职场聪明人的做法。
(1)把握契机,为上司或领导的心中挂上一只鸟笼。
假如与上司或领导一起去外地出差,堪称是个很好的机会,能够有助于你在领导心中挂上一个对你有利的鸟笼。因为上司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身处人地生疏的他乡,你将是他惟一感觉亲近的自己人,在心理上自然就会有一种与平时不同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拥有了这些天然优势,接下来就看你的表现了。
与领导同行出差,这是一个与惯常的职场不一样的舞台,但其重要性及对职业生涯的意义不容忽略,你要做到轻松却不放任,紧张却不僵硬,完全放松地展现自己,张扬个性中的优点,让上司能够充分了解和认识你。
身处他乡异地,你的才识才情、人品性格、无微不至的细节都将对今后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如果一切顺利地出差回来,你和上司之间会因“一路同行”而增加些许的感情。千万不要以为那些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敏锐的上司总会从点滴之处洞悉你的品质和个性。
(2)积极主动报告你的工作进度。
每当在职场中写工作年终总结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我写这些上司会看么?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时,那么请小心了,因为你的思维模式已经开始影响你的实际工作效率了。领导或上司作为任务的下达者,最担心的就是事情你做了,可到了最后领导才知道结果,所以在职场中,千万不要抱着“反正我尽心尽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就行了”的态度,这样非常容易陷入“怀才不遇”的境地,因此,职场中要学会试着改变一下自己,在中午吃工作餐的时候、在路上遇到、甚至在领导不忙的时候主动说一下你的工作开展情况,不用那么拘谨和正式,只是需要注意用最短的时间说重点。
(3)对上司的询问,有问必答,而且清楚。
职场中常常会遇到当领导突然走到你的旁边,找你询问工作上的事情,这个时候,你能否很快清晰的说出你的工作进展情况呢?这取决于你平时是否有意识随时接受上级询问。所以,领导最不喜欢的是当他询问下属事情的时候,对方吭哧吭哧半天说不出来的样子,或者就是完全自顾自没有针对领导的询问重点,说上一大堆。因此,面对上司突然询问,有问必答,答在重点,不但可以给领导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而且还可以让上司放心工作进度是没有问题的。
(4)接受批评,并及时改进。
职场中同样的事情第一次犯错可以解释你刚接触不懂,第二次犯错可以解释为你不小心,如果第三次犯错别人就会说你是故意的了。所以,职场中犯错不要紧,首先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先接受批评,然后及时改进,敢于承担责任,不要领导一说你有问题就借口或者解释一大堆,或者推脱责任,这样的人不光上司不会喜欢,你的同事也会反感你,对你敬而远之的。虚心接受批评,才会显得你的态度认真,上司才会认为你的工作认真。
(5)毫无怨言的接受领导交给的任务。
如果你是出版社的编辑,可是领导突然让你去做行政,你会怎么样?这个时候,你能不能毫无怨言的接下这些任务呢?其实如果你的领导既然让你去做你不熟悉的工作,那一定是他遇到了“难题”没有其他办法,才会勉强让你去做不熟悉的工作,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领导在人事方面有自己的考虑和安排,有可能是准备重用你,让你做一些不熟悉的工作好培养你。所以如果这个时候你讲条件、摆困难,或许可能能够为自己争取到一些小福利,可是你的行为在领导心目中已经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职场处处都是小“鸟笼”,该选择哪个?
职场中大大小小会有很多的圈子,有时是正式的组织,还有一些是非正式的圈子,有些是企业单位组织的各种圈子,比如单位兴趣组、科研组、攻关组等等,还有些是自发形成的小圈子,比如一起去练瑜伽的几位同事形成一个小圈子。这一个个圈子就好像是职场中的“鸟笼”,你选择那个鸟笼,关乎你的职场发展的方向。
他们的职场:
因为职场中的“小圈子”好似一个无形的场,人脉、信息、经验、秘籍都可分享,你躲避不得,却有选择和营建“圈子”的自由,它的大小和质量,关乎你的职业曲线。
小曹一脸愁容“最近刚换工作,却发现办公室里处处是小圈子,个个都在向我招手。真不知道这些究竟只是一般性的圈子,还是圈套”真是苦恼万分……”
在职场中出现各种“鸟笼”是常态,因为,当组织成熟到一定程度之后,团体内的顺畅沟通就会变得困难,因此小规模亲密交流的“鸟笼”,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般而言,当公司人数超过12人,每个成员能够一对一充分和其他人交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想想看,你我在办公室能有机会一对一沟通的对象就只有这么几位,当然就容易形成感情特别好的圈子,大家都在一个“鸟笼”中亲密感和信息共享的程度也相应的会大一些。
你的职场:
职场中的“鸟笼”的确也有其迷人之处,它可以提供人们重要的社会支持。其中之一被称为“工具性社会支持”。“鸟笼”中人彼此熟悉,沟通良好,能互相提供协助,有效完成工作任务。
另一种则被称为“情感性社会支持”。职场上遇到挫折,”鸟笼”中的伙伴会比自己家人更容易读懂你的委屈,往往也更能提供恰到好处的安慰,减轻工作及生活所带来的压力。然而,若身为职场新人,你就这样想,既然处处有“鸟笼”,就不如快快圈住自己,那就不是明智之举?类似比较聪明的做法是:
第一,冷静观察,不要立刻选择进“鸟笼”。
新入职场,首先你得耐看性子多观察,多向他人请教发问,以了解公司文化是否支持“鸟笼”的存在,并设法摸清楚职场政治派系的脉络。在初期,聪明的做法是,对所有的“鸟笼”都把持友好态度,但不要立刻选择进入哪个“鸟笼”。
有位新人刚入职场,连续几天答应一个“鸟笼”中人的午餐邀约,不久之后,发现自己被糊里糊涂地贴上标签而遭到其他“鸟笼”的排挤,这让他感慨不己。“原来饭是不能随便乱吃的!”所以在一开始应多和各中圈子中的人马来往,并主动和不同部门的人互动熟悉,会比一下子太过靠近某个“鸟笼”来得好。
第二,考虑“鸟笼”性质,不盲目加入。
要不要加入某一个圈子,你还得考虑这些“鸟笼”的性质。一般而言,职场”鸟笼”可分两类:一类是友谊“鸟笼”。同事之间出于趣味相投所形成的“鸟笼”,例如美食圈、运动圈、电影圈等,这些友谊“鸟笼”的形成能让人们在职场中建立深厚的人际情谊而能更乐在工作。有一位职员说,他被高薪挖角,却打死不会跳槽。原因是因为,他实在不愿意离开这些职场好友。
另外一类则是利益为纽带的“鸟笼”,这类”鸟笼”的形成主要是为了结党营私,也就是常说的“职场政治”。在这样的“鸟笼”中,人际情感的交流比较少,更多的是权力的维护及运作。若加入这样的“鸟笼”,也就容易卷入职场政治斗争中,当然不可不慎。
在考虑清楚后,若你决定要加入“鸟笼”,掌握以下个原则就能让你应对自如。
第一,本着分享信息,而不传递评论的原则。即使是兴趣“鸟笼”,同事们聚在一块儿,也不可避免地会聊到公事和职场中一些人的私事。这是交流各部门的一些客观信息,例如已经确定的人事调动、部门的新启动的工作项目等,有助于大家掌握公司近况。然而千万别把互动当作真情告白的评论大会。如果彼此大吐苦水,甚至聚在一块儿批评领导,不但会挫伤大家的士气,更可能会让你卷入口水战中,造成日后的麻烦,因为你不知道什么你的评论会传到领导的耳朵中。
第二,提供支持,不制造矛盾的原则。别忘了“鸟笼”的目的是让大家能够和睦交流。若就此聚众排挤外人,或聚众一次要挟领导答应你的要求,就会容易衍生成严重的职场冲突,结局往柱是两败侵伤,引起高层重视,从而病下决心瓦解你们的“鸟笼”。
第三,“独善其身”,也不能得罪各个“鸟笼”中人。经常提醒自己和各方人保持友好关系,而不是把自己变成游离在外的职场边缘人。当然有时候无门无派的做法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为一个职位两派争执不下的时候。没有鲜明“鸟笼”归属的你往往最后可能变成大家都可接受的人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