纣王偶得一支象牙,便命人用象牙做了一双筷子,十分高兴地使用这双象牙筷子就餐。其叔父箕子见了,劝他收藏起来,而封王却满不在乎,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以为然,认为对于君王这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为此忧心忡忡,有大臣不解,箕子解释说:“纣王用象牙做筷子,就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饭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难道还会用它来吃粗茶淡饭吗?大王的餐桌从此顿顿都要摆上美酒佳肴;吃的是美酒佳肴,与之相匹配自然要穿绫罗绸缎,住的就要求富丽堂皇,还要大兴土木筑起楼台亭阁以便取乐了。想到这我觉得不寒而栗。”
不到5年的时间,箕子的预言就应验了,商纣王恣意骄奢,断送绵延500年的商汤江山
箕子对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评价,运用了棘轮悖论。
二战后的冷战时期,哈丁曾认为人类是在大海上挣扎的落难者。在几艘救生艇的四周,围着许多在水中挣扎的人(需要帮助的人),他们都想爬上救生艇:由于救生艇的承载能力有限,把更多的落水人拉上救生艇将威胁救生艇(救少艇上的人)的安全,因而,救生艇上的人没有义务拯救那些在水中挣扎的人;如果救生艇上有谁想援救水中的人,那他就应把自己的位置腾出来。
哈丁反对援助落水人的另一个理由是,如果援助水中挣扎的人,将会导致救生艇越来越少,而水中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救生艇上增加的人对救生艇的承载力构成了更大的压力。就好富裕的国家援助贫穷国,只会导致贫穷国的人口增加,这样一旦发生饥荒,如果将有更多的人遭受饥荒的痛苦。这就意味着每提供一次援助,就使受援国的人口增加一次;而当饥荒再次发生时,就会有更多的人遭受痛苦。这就是所谓的“棘轮效应”。
后来有学者指出,哈丁关于救生艇的棘轮悖论严重地隐瞒了一个事实:救生艇中的人已经从而且仍然在从水中挣扎的人中获得好处。如果救生艇上的人事先没有从穷人水中挣扎的人那里把橡胶掠夺过来制造了救生艇,那么,把水中的人限制在所谓的救生艇之外也许还是合理的,但是,救生艇肯定不知是艇上人自己生产的橡胶,自己制造的救生艇。既然橡胶的生产和救生艇的制造大家都有功劳,那么水中的人也有权利乘坐救生艇。而且为穷国粮食供应只是影响人口增加的众多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必然的因素。
棘轮效应是指某种习惯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一个方向调整,而难于向反方向调整。就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富国救助穷国,就是间接地导致穷国增加人口,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穷国更穷。也就像纣王一样,有了象牙筷子,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碗、盘,渐渐地发展至最后的恣意骄奢。
职场类似,当员工晋升到主管,就想着一定要成为部门经理,相应的自己工作业绩、着装、出门的派头都要与经理相匹配,即便是囊中羞涩,也必然打肿脸充胖子与之匹配;职场环境也是如此,从小公司一两件平房开始做起,慢慢的经过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再回到最初的规模那是不可能;同事之间不也如此,一次同事请求你的帮助,你痛快的答应了帮助了对方,那么以后该同事无论有没有困难都会来找你帮忙,这些都是职场的棘轮悖论。
没有危机意识,就像温水中的青蛙
棘轮悖论既然是某种习惯形成之后,易于像一个方向发展,而难于向反方向发展。这让人想起青蛙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扔进开水中,它能够下意识的跳出来,可是将一只青蛙放入冷水中,慢慢的将水加热,直至青蛙被煮熟,它也没有意识跳将出来。为什么会这样?这也是一种棘轮悖论,因为青蛙在冷水中养成了一点一点习惯水温的增加,直到最煮熟,青蛙也不会想到向相反的方向发展——跳出来。渐渐温暖的水让青蛙很习惯,并且很享受,它理所当然的想继续温暖、继续享受,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离开这个温暖的环境。
他们的职场:
职场中不少的人也如温水中的青蛙一般,没有危机意识,享受这目前职场的惬意和舒适,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这个舒适的职场,直到有一天这个职场一下子变了,习惯了舒适职场的人,要么被淘汰,要么离开原来的职场,自己另外处处碰壁。
于伟华在17岁的时候,虽然成绩很好,梦想着两年后能够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发展一番新的天地。可是他的一位叔叔,通过各种关系,将于伟华安排进了县中心最大的一个农村信用社,这里位于县城的繁华地段,坐在基金豪华的办公大厅里,享受着每日前来存取钱人的羡慕的眼光,于伟华曾经的梦想早就抛之九霄云外,每天喝喝茶、看看报纸,高兴了认真接待一下窗外的顾客,不高兴了就给窗外的顾客甩甩脸色。
每个月信用社发5斤鸡蛋,隔三差五的不是发洗发水就是发洗衣机。日常生活用品几乎不用买。工作一年后,于伟华就谈了一个初中同学,有着张柏芝的面庞和巩俐的性感身材。虽然初中就辍学在家,不是当几天服务员,就是站几天柜台。不过没有关系,于伟华看中的是女友的面庞和身材,没有固定工资不要紧,反正自己能养活。谈了两年,于伟华就结婚了,半年后随着孩子的出生,于伟华感觉人生真是太幸福了,有着一个如此舒适的工作,家庭又是这样的幸福。
好景不长,孩子还不到周岁,信用社改革,将所有学历不足本科的人员清退,年纪大的买断工龄办了内退,年纪轻的要么补足内退所需的欠款,要么直接下岗。于伟华想补足内退所需的款项,可是从自己正式入编开始算起,自己也才工作2年多,那需要不多少钱?没有办法只要下岗了。
下岗之后的日子可想而知,没有文凭、没有技术,做个小买卖都没有资本。
于伟华是典型的温水中的青蛙,没有任何的危机意识。一次好的机会进入别人梦寐以求的单位,却不知道进取,安心享受着职场的安逸和舒适。如果于伟华进入信用社后,还是坚持学习,通过成人高考或自考一步一步的拿上本科学历,同时精专自己的业务,成为信用社数一数二的业务能力,相信无论信用社怎样改革,他也不会变成开水中煮死的青蛙。
任何企业不可避免会遇到危机,正如人不可避免地面对死亡。看似无限风光的企业有可能转瞬之间就深陷泥潭,在商海顺水顺风的企业可能因突发危机一搬不根,市场经济下没有哪个企业可以侥幸。正如企业中的人们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机,即便目前一帆风顺,也不能保证以后的职场会风平浪静。
于倩倩现在是一家报社广告部的总经理,她刚到这家报社上班的时候,从事的是广告业务员的工作。当时报社广告部的经理是一个十分能干的上司,在这样的上司手下做事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能向他学到很多东西,坏处就是你必须每件事都做得十分优秀,否则就受到严厉的批评。于倩倩聪明好学,从不偷懒,所以她创造了十分优秀的业绩。
可是有一天,上司找到了于倩倩,告拆她:“咱们部门改革了,以前的底薪一律取消了,只能按照广告合同抽取佣金,你非常优秀,我相信你依然还会做的更好,你何去何出还是要考虑清楚”显然,这给于倩倩带来很大的危机和压力,不过于倩倩接受了这个挑战。
于倩倩列出一份名单,准备去拜访一些不好对付但十分重要的客户,她还给自己定下了两个月的期限。其他业务员认为要想争取到这些客户无异于天方夜谭,而她却满怀信心地一一拜访客户。
第一天,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与15个“不可能的”客户中的2个淡成了交易。到了月底,15个客户中只有一个还不买她的广告。同事们都认为于倩倩已经算是大功告成了,已经没必要再在剩下的那个“难缠的老板”身上浪费时间了。
第二个月,她一边发掘并列出新的客户名单,一边仍不放弃那个“难缠的老板”,每天清晨,那位老板一开商店的大门,看见于倩倩总是说“走开,别烦我!”
第二个月很快过去了,这一天于倩倩又来到了按照惯例来到这位老板面前,试图说服老板,这位老板语气缓和了许多:“小姑娘,你已经浪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在我身上,我现在想知道的是,你为什么坚持这样做?”
“大叔,我并没有浪费时问,和您打交道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即使您不买我们报社的广告,我也磨炼了自己克服困难的意志。”
那位老板笑了:“小姑娘,我真是服了你了,你十分踏实肯干,我相信拥有你这样员工的报社一定是一家优秀的报社,我决定买一个广告版面。”
最终于倩倩赢了,不只在这件事上,而且她还升任为广告部的经理。她直到现在还感激经理当初赋予她的危机意识。
你的职场:
职场中产生危机可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可能在某一天因某个件事或某个人引发。但是,危机的产生却有一个从“准备期”到“爆发期”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危机的发生都有预兆性。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你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根据日常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对可能面临的危机进行预测,及时做好准备工作,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或降低危机对你的损害和影响。职场中人要想做到防患于未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积极的危机意识
对职场危机有透彻而深入的认识,树立起危机意识。比尔·盖获的答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张瑞敏说“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些优秀企业领袖的危机观点,都传达出一个信息:危机意识的树立绝对不容忽视。
2.在危机中成长
职场危机为什么降临到你身上?因为所有成长的机会都蕴藏在危机之中。挑战与机遇总是并存,危机与希望总会相伴而行,只要你还有机会、还有希望,挑战和危机就会来临。只要你不放弃自己,不放弃每一个发展自我的机会,你需要从危机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危机中收获你真正想得到的。
3.对行业动态保持敏锐的嗅觉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是瞬息万变的,再大的企业都有可能瞬间衰落,同样在小的公司也可能一日之间崛起。职场中人要紧绷这根玄,多多思考自己的发展瓶颈在哪里,随时准备“骑着马儿找马儿”,在危机来临之前为自己做好打算。所以职场中人要对自己所在的行业有一个敏锐的洞察力,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国家于此相关的宏观调控、行业竞争动态、单位内部人士调动和老板的个人喜欢等等,这些资讯可以通过新闻、行业杂志、同行前辈以及身边的同事处了解咨询而来。
帮助你的同事会陷入棘轮悖论?
职场中,经常会遇到同事的求助,你该怎么办?如果帮助了同事,会不会陷入棘轮悖论?以后同事不断地再烦你,请你帮忙?如果不帮,会不会得罪同事?以后在职场中树立一个劲敌。这的确令很多职场中的人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只要你掌握一定分寸,就不会陷入棘轮悖论:
他们的职场:
职场中有些女士非常重视同事间的交情,待人极其热心;同事夫妻不和,向她倾诉,她就充当“和事佬”,讲尽好话,决心要令其破镜重圆;同事妹妹过了适婚年龄仍然单身,她知道后自动请缨当红娘,把所有自己认识的未婚小伙子都拉去介绍同事的妹妹认识;同事要约会、要办事,有未完成的工作往她桌上一放,她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就干……她虽然是热心助人,但渐渐的工作之外的事情远远多于她应付的范围之内,最后不得不搁置了许多工作,疲于帮助同事。可是同事们却不怎么领情,还送了给她一个外号“管家婆”。领导对于她搁置那么多工作也大为不满,说各人的工作就该各人做。这下她实在很困惑,为什么一心助人却还落了一身不是?
她的问题就出在她没有把握好帮助人的“度”,她的热心施得太滥,如此“助人”实在要不得。
你的职场:
生活中,工作认真、乐于助人的你,终日忙得团团转。因为除了本身的工作,你是不是还是“清道夫”,对其他同事的要求,一概接纳?
如果真是这样,不妨检讨一下,这样做是否经常弄得你透不过气来,甚至要做超额的工作,还经常感觉费力不讨好,有些同事还当自己是免费的劳动力,不想做的都来请自己帮忙?如果这样,奉劝你应该重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态度了。首先人总是需要休息的,要是你没有停下来喘息和“加油”的时间,对自己的工作肯定有影响。其次同事也是不能纵惯的,长久做“好人”,帮助同事,可是时间久了同事不懂得珍惜,即使是辛苦了自己,也是吃力不讨好。所以应该学会量力助人。
亮丽主任也不是让你一反常态,只顾自己,而是要你预先估计一下,帮助别人的那件工作需要花多少时间,自己的能力和精力是否可以承受。否则,请婉转地拒绝。别把自己当超人,没有人可以长期在巨大压力下工作,请解放自己。
如果有位同事意欲另谋高就,去你客户的公司,他坦白向你要求做其介绍人。他跟你一直颇为投契,甚至视你为“好友”,好像你不能袖手旁观,置之不理。这时,在伸出援手之余,要想一想你自己的身份和立场。对工作不满意的是你的同事,而不是你。他想去的又是你客户的公司。所以,你是绝对不值得为了所谓帮助同事,而给自己的工作造成坏影响的。即使帮助同事,也得聪明点、理智点。比如,你可以介绍同事去一个不是客户的企业,类似你以前做过的公司。
但还是需要注意,这位同事仍服务于公司,你若给他介绍工作,等于跟自己公司作对,即使老板不怪你,要是有人拿此做话柄,在背后中伤你,多少对你是不利的。这是你不妨等这个同事辞职了,或者找了一段时间工作未果的情况下,再介绍一份工作给他,或者刚巧确有份工作十分适合这位同事,考虑这位同事做介绍人,那就两全其美了。
当然,若同事已离开公司,即已不是你的同事,再以朋友的身份向你求助,你则可以放开手去帮助他。因为没有了利害关系、同僚关系,许多问题都不会发生,你要伸出援手,对你和他都是有益无害的。
职场中经常出现出于好心,去帮助同事,但久而久之,没想到同事竟然在公私大小事上均十分依赖你。“没有你,我真不知怎么办!”同事就常公开这样表示。这个时候千万别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多么的了不起,以为同事离不开自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很强。要弄清楚同事依赖你,并不代表你所在的企业依赖你,同事离不开你,并不代表你的企业离不开你。
试想,别人会怎么想?别人一定以为你好大喜功,喜欢控制别人。而且同事永远不能“站起来”,对你或多或少是一种障碍,你俩只会一起停留在原职位。你实在有必要终止同事处处依赖你的情况。
如果你厉声正色,或十分公式化,或公然地拒绝同事的求助,表示你不会待他如过去般迁就,请他凡事自己决定和实行。这样,只会弄巧成拙,你的同事一定以为你嫌他、烦他,或是要独自邀功,对你的好印象当即大打折扣。
不妨婉转和间接一些。对方再次要求你照例伸出援手时,可以真诚的微笑着说:“其实这件事很简单,你一定可以应付自如的,被我的意见左右可能反而不妙。要不你自己试试看?”这番话是在间接提醒他:一个成功人士,必须独立、自信。何况,这样说一点也不会损及大家的情谊。
总之,职场中帮助人要因时、因事、因人而异,还要找我一定的技巧,而且热心也要有度,这样不仅能为你赢得好人缘,而且能让你工作更顺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