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打下来,管理它,成了李渊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当李渊忙于接管的时候, 长安城旁边一位名叫薛举的人对于李渊的到来有些不满。
公元617年,汾阴人(山西省万荣县西南荣河镇)薛举居住在金城郡(甘肃省兰州市),任金城府(征兵处)校尉(指挥官),看见隋末政局混乱,民变纷起,趁出兵缴费之便,举兵反叛隋朝。自称西秦霸王,改年号为秦兴,封长子薛仁果为齐公,幼子薛仁越为晋公。
李渊攻占长安,这是对方抢夺自己地盘的前奏,虽然锅里还有,对于薛举来说,放弃就意味着生存少了一丝安稳的保障,所以碗里的东西绝然不会放弃。
薛举思量再三,派兵将长安城附近的扶风郡(陕西省凤翔县)占领,这样的举动,他是想告诉李渊:在这里我是主人!
李渊没来时,长安(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所有地盘薛举一个人占有,现在两个人同在一起生活,争夺生存空间,矛盾就此产生。
公元617年12月,薛举佣兵三十万,计划夺取长安(陕西省西安市),包围扶风郡(陕西省凤翔县)。
当李渊带领军队疲惫不堪的赶到时,扶风郡(陕西省凤翔县)已经被薛举占领。现在天下大乱,生活实属不易。李渊看见薛举的举动,突然间明白了什么。
这个世界,其实虚伪多于真实。
抢了东西,不能说自己做的就正确,虚伪的伪装有时也能掩盖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此外,这样做还可以留给自己一个台阶,薛举明白一个道理,做人不能将后路阻死,如果那样,灭亡离自己也不遥远了。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给李渊带去了一封诚挚的道歉信,在信中,他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攻占扶风县,实属为了生活,恳请原谅。
生活没有可怜,只有永远的利益。虽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但李渊并不那么认为。他的心此刻已经硬了下来,李渊不会放弃,在薛举攻占扶风件事情上,他没有低头。
服从,李渊认识到自己只能成为薛举桌子上的下一顿晚餐。作为对薛举的回答,李渊派出李世民前去攻打扶风郡(陕西省凤翔县)。
李渊派兵攻打扶风县的的举动,引起了薛举极度的反感:李渊刚到此地,就敢出来和自己争抢,对于这样的人薛举认为坚决不能留。
在气愤之余,更多的,薛举心中积聚的是一种仇恨,一种由生存演变的竞争,转而演变为人性的斗争。
两家的矛盾在扶风郡(陕西省凤翔县)爆发了出来。
公元617年12月17日,李世民在扶风郡(陕西省凤翔县)攻击薛仁果,大败薛仁果的军队,一直追到陇坻(陇山)才回。
擂台上两个不同级的拳击手,你一拳我一拳的打过去打过来,薛仁果打拳击的经验没有李世民丰富,几招下来,薛仁果便没力气还手,跌跌撞撞的跑下了擂台。
这一仗下来,李世民拿下了扶风郡,(陕西省凤翔县),沿途还收复了另外几个小城,但这些在李渊看来,都不是什么大的收获,整死薛举,是李渊现在最想做的事。
战场的失败,让薛举对生活感到有些失望,当年四处称王的他,现在竟然成了李世民的手下败将。遥想当年的威风,薛举感到极度的失落。
薛举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这些年来南来北往的争斗,让他感觉很累。薛举很想让自己休息一下。
每天关在封闭的屋子,在这几天封闭的日子里,薛举想起了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历史书上记载的亡国之君,薛举越想越怕。他想到了退缩,想归隐山林,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隐士。
一天,吃过午饭,他把心里的想法告诉了周围的顾问。但这时没有一人发言。薛举无奈的低下了头,他感叹:世界上已经没有知心的人。
这时卫尉卿(军械供应部长)郝瑗站了出来,发出不同的见解,在一旁给薛举打气加油。郝瑗谈古纵今:
当年越王勾践战吴失败,有谁会想到他后来会建功立业,所以,一两次的失败很正常,凡事贵在坚持,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一蹶不振。
薛举欣赏的看看眼前这个年轻人,心里冒出一种莫名的冲动,突然间薛举明白了什么,薛举暗自说道:“这才是我一直要找的人。”
从郝瑗几句鼓励的话中,薛举感受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他现在最需要的,只要坚持,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功。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此时在薛举看来,找到出谋划策的知心顾问,比收复几座城池显得更加重要。
§§§第二节 利益分配没有弱者
扶风郡(陕西省凤翔县)一仗过后,李渊并没有继续攻打薛举的计划,现在他正忙着处理长安(陕西省西安市)城中复杂的人际关系。
处理人际关系是检验李渊成功与否的试卷,这里面牵扯道很多方面的问题,而利益的分配是所有问题中最难处理的。所以,这段时间李渊很烦恼。
趁着李渊整顿内部放松进攻的机会,郝瑗向薛举提出了一个计划。
郝瑗向薛举建议:我们虽然力量不及李渊,但我们可以寻找东突厥(瀚海沙漠郡)的援助。
郝瑗建议薛举趁着李渊协调人际关系的空隙,去东突厥(瀚海沙漠郡)那里寻找援助。给突厥一点好处,引诱东突厥出兵,让他们与李渊鹬蚌相争,将李渊的注意力转移到东突厥那里。自己则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出击。
薛举听后认为办法很好,立即派出使者前去游说东突厥。
但他们没有想到,李渊比他们更有计谋,李渊有先见之明,薛举联合东突厥,他早有预料,并设计了应对办法。
对待东突厥,李渊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办,放点饵料将对方捏在自己手中。
事情后来的发展正如李渊预料一般,突厥一口拒绝了薛举的联合。
这件事后,李渊加深了对旁边这个邻居的厌恶。李渊在等待机会,自己将长安这边的事情整理清楚,第一个教训的便是薛举。
这些年来, 薛举征战四方,从生活阅历中也积累了很多人生经验,他明白很多道理。
在道德和利益面前,他更信奉这样的真理:“利字放中间,道义挂两边。”自己应该要有“狼性”。纷乱的人世就如森林一般,在这里面,只有强者才能生存。
在进行争斗之前,一定要先下手,自己站好最有利的位置,在和别人争斗的过程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公元618年4月初开始,薛举便派出一支军队四处袭击李渊。薛举想通过这样的做法在李渊控制的长安(陕西省西安市)制造恐怖气氛。
恐怖,只是一个名词,但在读出这个词语之前想到已经有人生命结束时,这才是人们心中真正的恐怖,面对死亡,人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感情。
公元618年7月,薛举带领浩荡的大军向长安开进,攻打李渊。这一次,薛举准备一举消灭李渊。
上一次失败,薛举认为是自己准备不够,这一次,薛举有信心,他要让李渊狠狠的挨一下自己的拳头。
薛举明白自己动手不能比李渊慢,慢了便是死路一条。现在最主要的事情就是争抢地盘,做为自己的根据地。
长安城里的百姓又在心里买起了彩票,这一次,他们心里并没有太多胜算的把握。在选择归属的时候,他们只能听天由命。
百姓是什么?是战争来时充当权利斗争的炮灰,是饿殍满地,妻离子散埋藏于地底的陈年休骨。
两军在一座名叫高遮的城市对持起来。
李渊命令李世民守城。
薛举则带着部队在城外住了下来。
两支军队擦亮武器,上好军刀,随时准备打起来,在动手之前,他们都会想着自己赢。
胜利者能够拥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没有胜利者会在胜利时思考“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没有胜利者会在胜利时审视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更多的,他们注意的是自己头上耀眼的光辉。现在的士兵,这时已经不会怕死,他们知道,只要赢了,损失的一切都能够补偿回来。
§§§第三节 竞争一直存在
李世民俯视着城墙下的薛家军,顿生感慨:利益的争夺真的是矛盾产生的根源,当和平的方法解决不了,战争便成为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弱肉强食,”其实是生活规则下的潜规则。
李世民与薛举两军对阵,已经有一段时间,双方明暗的各种计谋都使了出来,但是谁也不肯首先发兵。这样下去,双方都知道不会有好的结果。如果能和平解决,是最好的办法。但这样的相持却依然持续。
当大战在即时,李世民却因为水土不服,患上了痢疾。李世民生病,本来很简单的问题,这时变得复杂起来。
李世民手下几个年老的将领打心眼瞧不起李世民,当一个才华出众的人站立于自己之上,这几位年老的将领有一种压迫感。他们会感觉自己老了,没用了。在中国习惯于论资排辈的文化氛围中,这些人对李世民有一种发自本能的嫉妒。
听说李世民生病,他们早已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心里纷纷感叹:终于脱离李世民的指挥。而这种感受最严重的莫过于李渊的亲信幕僚刘文静。
刘文静心里很矛盾,他自太原(山西省太原市)起义以来,他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是鸡头还是牛后。
成功的人并不在于年龄的大小,这种少年老成的现象,应该是一种天赋。
成功的人最擅长的本事,让别人干活,大家都益。虽然主要受益者是自己,但是绝对不能让别人看出是自己有意为之。能做到这一就是一个成功的人。
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生病期间,他敏锐的察觉到了自己身边的变化,提早做好了准备。
他有知人之明,周围人想些什么,会干什么,他都清楚。
他更明白,在他生病期间,谁会误事。梳理一番,李世民想起了他最不放心的一个人,他亲近的顾问刘文静。
李世民很了解他,刘文静不是一个甘居人后的人,是一心想干大事的人,但是才能欠缺了一点,留在身边充做智囊还行。硬碰硬打仗,他不是高遮(甘肃省泾川县东)城下薛举的对手。
人与自然站在一起,相比之下,人永远是渺小的,在自然面前,人只能屈服自然,或者做做有限的改良运动,人并不能胜天,只能顺天。任何伟大的人,在自然面前永远只能低下他在人群里时常高昂的头颅,因为生老病死,谁也躲不过。
正当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李世民病了。
对于掌握自己命运发展的人,当他面临困难危险时,人们的关心无外乎两种:
(一)可以表现自己对领导的关爱。
(二)了解情况,为自己的以后做好准备,防范于未然,自己可以趁早逃离。。
李世民的生病,造成了高遮(甘肃省泾川县东)城中权力的真空,刘文静真如李世民猜想的一般,没有看错他,他没有把持住自己。
薛举远到而来,李世民认真分析了薛举的实力。
薛举没有坚实的基础,后续补给不足,冷冷他,便能让他因给养不足知难而退。撤军后的薛举的战斗力下降,到时自己便能不战而胜。如果急于求胜与薛举交战,薛举便会一鼓作气向自己杀来,这样自己很可能会输,即使胜了薛举,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但李世民的担心还是发生了。
公元618年7月9日,刘文静在李世民一再要求不能出战的情况下,首先出战。
这一战,因为一个人的英雄主义,在错误的时间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换来了一场不可挽回的战败。
战斗的时候,刘文静犯了一个错误,他将满山的士兵分散开来,集体的作用一下土崩瓦解,部队马上变成单兵作战。这样的机会,给了薛举极大的便宜。
薛举的军队抓住战机,采取大包围,小围剿的策略,将刘文静打得落花流水。
薛举的军队在浅水原(陕西省长武县北)击败李渊的军队,唐军八个总管(师长)同时溃败,士卒死亡一半,大将军慕容罗喉、李安远,刘弘基全部被杀。
为了一泄自己对李渊的仇恨,薛举将李世民军队的尸体收集起来筑成高台。
鲜血飘飞的战场上,刘文静灰溜溜的骑着马,狼狈的逃了回来,这时说什么都已经没用,刘文静解下自己的战袍,跪在李世民的房间外,等候发落。
李世民掀开被子,对周围的人道:“让刘将军下去休息吧。”李民
的语气中没有责备刘文静的意思。
现在任何的愤怒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后面的情形是否还有挽留的余地,将军队的损失降到最低才是李世民最重要的事。
李世民对这场本在自己掌握之中的战争,多少抱有些遗憾。到手的东西突然失去,任何人都会觉得可惜。
赏罚分明是李世民坚信的原则,如果处处讲私情,原有的规则便会不复存在,没有了规则,李世民无法立信于人。
刘文静等人被开除官籍。
在安排上,李世民留了一点私情,刘文静仍然在自己身边做一个幕僚。李世民这样做,是艺术上的高明之处。
感情投资比任何东西都实用,对方可能为你死,也能为你哭。
病好后的李世民分析了高遮(甘肃省泾川县东)的情况,在最有限的空间中,他做了种种假设,后来他认为到自己只能放弃高遮。自己留在这里的意义已经不大,胜利已经没有希望。。
兵败过后不久,李世民领兵回到了长安。
薛举没有给李渊喘息的机会,抓住李渊战败的空余时间,薛举整理好军队,向李渊的地盘又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击。
宁州(甘肃省宁县),是薛举看中的第二个攻击目标。
公元618年8月,薛举派太子薛仁果围攻宁州(甘肃省宁县)。宁州太守胡果将薛仁果击退,在进攻宁州的同时,薛举派兵知趣长安(陕西省西安市)
§§§第四节 薛举的死
接连的胜利,一洗薛举在扶风郡(陕西省凤翔县)战败的耻辱,在头脑兴奋激素的刺激下人会变得精神起来。
“物极必反”, “盛极而衰”,可以用于历史,也可用于个人。
公元618年8月9日上午,曾经称霸一方的薛举因病去世。死亡原因是因高兴过度而乐极生悲,高遮(甘肃省泾川县)城的胜利冲破了薛举脑溢血的闸门,她死了。从此薛家的未尽事业,转交到了他儿子薛仁果的手上。
薛仁果在管理上继承了父亲的才干,但他有一缺点,性格暴躁爱杀人。
对于儿子的缺点,当年薛举在世,曾经关切的提醒儿子与人为善的重要。不曾想,薛举的话在以后的岁月中应证了自己的猜测。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朋友可能变成敌人,敌人的敌人也能成为自己的朋友。这种能力薛举不能继承给儿子,他知道,这种本领只有少数人能够领悟。
对待薛举的死有一个人很高兴,他就是李渊。薛举死后,之后的发展就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听到薛举的死讯,他开心的大笑,在利益面前只要能够有所收获,他不会在乎别人说什么。是狼是虎,别人更多的是看中你手中的拳头,有力量的拳头就是森林之王。
薛举死后没几天,李渊便派出李世民和秦州总管(军区总司令)窦轨,带着军队轮番攻击薛仁果的扶风郡。
李渊这一招用心狠毒。
薛仁果因为父亲刚刚去世,没将心思放在战争的争夺上,但李渊这样的做法却让薛仁果心里从此埋下了报复李渊的种子。
没有什么能比战争更能说明人,只要战争一开始,人就表现出动物的原始本性,“自相残杀。”
薛仁果站在灵堂,咬着牙。
安葬好父亲,薛仁果便开始了对李渊疯狂的报复行动。
行动之前,他选中了一个目标,李渊力量薄弱的一个城市,当时的泾州(甘肃省泾川县)。
李渊在薛仁果父亲发丧时攻打自己,薛仁果心中早已对李渊积压了着满腔的仇恨,发泄在了对泾州(甘肃省泾川县)的争夺战中,薛仁果打得十分卖力。
李渊的地盘在他东征西战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泾州(甘肃省泾川县)的情况并不乐观。
泾州(甘肃省泾川县)各种防御设施不全,而且距离总部遥远。
在李渊的计划蓝图上,泾州(甘肃省泾川县)只是一个三线城市。要它,自己力量不够。丢掉,觉得可惜。李渊也和平常人一样,经常做着这样的选择题,自己的筹码究竟应该放在哪里。
除了上面分析的两个原因外,军事力量薄弱也是薛仁果选中泾州(甘肃省泾川县)的最主要原因。
李渊在薛仁果父亲发丧时攻打自己,薛仁果心中早已对李渊积压了着满腔的仇恨,发泄在了对泾州(甘肃省泾川县)的争夺战中,薛仁果打得十分卖力。
在进攻泾州出发前的分钟,薛仁果朝长安的方向望了一眼,眼神里吐出来两个字:报复。当然,李渊看不见薛仁果脸上的愤怒,但在后来的交手中李渊体会到了。
§§§第五节 薛仁果想要的
薛仁果围困泾州(甘肃省泾川县)早已在李渊的意料之中,不过李渊摇摇头感叹道:泾州实在太远,自己远水救不了近火。
李渊将泾州骠骑将军(征兵司令)刘感的告急文件放在一边,连连摇头。李渊些痛心。缓过神来,李渊还是时刻关注着泾州(甘肃省泾川县)时局的变化,薛仁果围困泾州,他知道很麻烦。
对于这场战争,薛仁果早已有了打算,打断泾州从长安的救济来源,包围泾州,不出两个月,自己一定能够将泾州(甘肃省泾川县)困死。
薛仁果心里很盼望刘感向李渊求救信,越是这样,证明薛仁果围城的目的便达到。这证明刘感控制的泾州(甘肃省泾川县)已经相当困难。
泾州城的日子确实十分难过,这一次骠骑将军(征兵司令)刘感心里有些害怕,现在情形对他很不利,因为城里没吃的。
人什么都可以缺,都可以暂时空着,唯独人的肚子不行,肚子一空,人心便会大乱。肚子的问题是泾州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
这时思想帮住了刘感。
思想,当它面对一群没有文化,无知的农民时,可以暂时消除他们内心的紧张。刘感做了这么多年将军,这一点上他很有见地。“控制什么都不如控制思想。
现在的泾州(甘肃省泾川县)必须加强思想上的控制,统治市民的思想这时显得极其重要,如果泾州城在薛仁果围城未破时,便会出现了内乱,那时的泾州城便会不攻自破。
泾州城外的薛仁果也在同样等候着围城的结果,为了获得泾州城的第一手资料,他接连派出哨兵进入泾州(甘肃省泾川县)刺探情报。
间谍在一千年前,就已经有人使用,我们的老祖宗比我们聪明很多。历史的智慧就在于此,我们其实只是一个翻版,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骨子里仍然是那只两脚行走的大猩猩,吃饭,睡觉,交配……。
此时的泾州,普通市民生活异常艰难,很多市民每日只能靠挖草根吃树皮生活。 断绝荆州生活物资来源,市民不能生活,人心就会不稳,便会有人自发起来抗议,薛仁果认为自己能够打败刘感的把握就在这里。质变往往从量变开始。
但薛仁果的想法错了,他没看到精神对人的影响。薛仁果用金钱收买的办法只能对他身边的人而言,刘感在这方面比他强很多。
没有吃的,刘感将自己心爱的战马杀掉,分给将士们充饥,而自己却不吃。
感情投资,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刘感活了几十年,没有浪费光阴,这一次他将这门学问发挥到了极致。
只要士兵的心不散,泾州城便没有太大的危险,普通市民不满只是小打小闹。正如一个社会贫穷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心的涣散。这样的社会一旦被外来的小股洪水冲刷一番,决然崩溃。
薛仁果往日不会这样,但他现在有一点慌张。按他当初的猜想,围困泾州(甘肃省泾川县)不过一两月,现在过了这个期限,还没有效果,就只能撤军。因为李渊派出救援泾州的援军已经出发,过不了不久便会到达泾州(甘肃省泾川县)。
§§§第六节 并没有得到
薛仁果没有等到他所想象的事情发生,泾州的市民们并没有起来造反,围困泾州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效果,薛仁果只好下令撤军。
在泾州即将发生人吃人的惨剧时,李渊派出自己舅父长平王李叔良领军十万的援军终于解除了薛仁果对泾州城的包围。在市民们的欢呼声中,可以听出人对生命的延续是多么的渴求。
不怕死是人没看见死亡时候,心里一种积极的暗示,当死亡真的来临,不怕死的反而最怕死。所以打仗做炮灰的,多是不善言语的大头兵,反而经常演讲报告不怕死的长官却死的很少。
薛仁果灰溜溜的退回到了高遮(甘肃省泾川县东),但他不会放弃,意志坚强是干成大事的一个前提条件,薛仁果属于这样的一类人,他不会这样善罢甘休。
在思考这次失败的围城行动中,薛仁果痴痴的望着天空的薛仁果图突然想起间想起了什么,他的脸上掠过一丝常人不易察觉的微笑,转眼消失在眉宇间。
在泾州(甘肃省泾川县)举行的庆功宴上,刘感和前来救援的军队,在功劳的分配上产生了分歧。
这次前来解救泾州的是李渊的舅叔长平王李叔良,现在泾州(甘肃省泾川县)解围,随之而来的论功行赏牵动着里面各个集团的利益分配。奖金的发给,职称的评定。两个首长当然不能亏待自己人,在利益的分配上两人很不开心。
在荆州刘感是老大,他不想服从李叔良。但他现在不得不正视现实,现在的泾州必须依靠李叔良来抵抗薛仁果,,想想以后,刘感决定将功劳全部让给李叔良。
做出这样的让步刘感很心疼。
现在他现在必须端正好自己的态度。
如果和李叔良对着干,刘感知道自己只有死路一条。
一切相安无事的渡过了一段时间,但没过多久两人便遇上了一个棘手的事情,薛仁果前来投降。
公元618年9月13日,薛仁果命令高遮(甘肃省泾川县东)的守将假装献出高遮(甘肃省泾川县东)城,向李叔良诈降。
刘感不敢相信薛仁果的投降。
李叔良却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妥。李叔良认为薛仁果投降,是因为自己人多势众,不敢与我为敌。
为了一探究竟,李叔良决定让刘感前去实地查看。
接到李叔良的差遣差,刘感很不高兴。但李叔良的命令,她不敢违背。刘感不想惹恼李叔良,泾州若没有他的军队驻守,面对薛仁果的再次进攻,刘感不知道会有怎样的后果。
刘感很矛盾,但凭着自己的直觉,刘感觉得薛仁果的投降有阴谋,因为他隐约的感受到薛仁果的投降里面透着一股火药味。
§§§第七节 刘感这厮耍了我
这种直觉,在刘感将要到达高遮(甘肃省泾川县东)的时候肯定了,薛仁果果然有阴谋。
刘感想打道回府,但一想到没有结果,李叔良必定责怪自己。刘感不得不迈着僵硬的两腿,稳定住自己紧张的心情,站到高遮(甘肃省泾川县)的城门下。
公元618年9月17日,刘感抵达高遮(甘肃省泾川县东)城下,往里敲门,城里的人说“薛仁果已经逃走,你们可以翻墙进来!”刘感命令纵火烧门,城上的人用水往下灭火。
浓烟滚滚的高遮城下,刘感心脏跳动的异常厉害,看来他的判断真的没错,薛仁果真有阴谋。
转眼之间,高遮城上燃气三柱烽火,薛仁果率领军队自南蜂拥而至,在百里细川(甘肃省灵台县达溪河支流)向刘感发起进攻。
这时的城门也在瞬间打开,里面的士兵如潮水般涌了出来。
薛仁果双面夹击,刘感的军队没有缓过神,便就被薛仁果打败。接下来,便有了历史上两人这样的景象。
薛仁果骑在马上哈哈大笑
刘感心里骂道对方卑鄙。
薛仁果笑了一下,这不是暗算,这是智取。
刘感鄙视着对方,围了自己半年没有成功,竟用阴险欺诈的手段对付自己,薛仁果不是大丈夫。
薛仁果并没有立即杀掉刘感。刘感对他来讲,还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一刀杀了他太可惜。
第二天,薛仁果便带着刘感来到了泾州(甘肃省泾川县)城门下。
昨天夜里,刘感对薛仁果发誓保证,只要留下他的命,今天一定
骗开泾州城门,让薛仁果进攻 。
这样的结果是薛仁果没有想到的,原来刘感竟是这样窝囊,以前觉得是个人物,现在看来,凡事都应该深入研究,草包有时也会充当枕头。
公元618年9月18日,薛仁果把军队主力隐藏在泾州城外茂密的森林里,让几个亲信暗地里押着刘感来到泾州城下。 (51)
躲藏在远处的薛仁果,紧张的握着手中的拳头,等待着刘感喊出那振奋人心的话。
城门下的刘感,憋红了脸,使劲全身力量,用撕破喉咙的声音喊道:“不要开门,薛仁果骗了我们,他现在就在城外!······。
躲藏在丛林中的薛仁果,听见刘感的喊话,猛的一下跳起来,使劲的捶着马背。
薛仁果骑上马,带领着军队往高遮城(甘肃省泾川县东)的方向回撤,刘感的行动扰乱了薛仁果的袭击泾州的计谋,薛仁果失败而归。
回到高遮市后,薛仁果将所有的怒气发在了刘感的身上。
薛仁果骑着马,拿着弓箭,将半身被埋在土里的刘感当作箭靶来回不断的射·······。
刘感的死讯传来,让一个人很伤心。刘感的事迹,表现出来的精神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素材,应该让下面的人认真学习,真心体会。
损失一位忠诚的员工比损失一座城池更让他悲伤。
为此伤心的人是李渊。
刘感并没有随着他生命的消失而消失,他的名字,作为一种精神,被保留了下来,李渊厚葬了他,下葬时他还留了很多的眼泪。
当然,哭过后的李渊,所做的这一切无非想表达两层意思:
第一是借刘感的事教育下面的员工,自己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好好的干,将来会有收获。(小部分代价,换来巨大收益的广告)
第二,想将刘感对自己的忠心发展成为一种思潮,让每个人都不自觉的遵守。(这属于信仰投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