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狼性征服:大唐开国的政治真相-长安城是奋斗目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生意可以这样做

    自从李渊发动“倒广”运动以来,得到了不小的收获,至少,他现在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能够建设自己的根据地,不用像土匪一样四处乱窜。

    根基稳定下来以后,和东突厥(瀚海沙漠郡)结成友好邻邦成了李渊现在最重要的事。而另一边的东突厥人也在心里盘算着,接下来该怎样押注。

    他们很清楚,这次跟定的筹码,放在李渊这里只赢不赔,李渊胜利,到时可以收取利息,李渊失败,可以顺手牵羊。这样的买卖无论如何都可以赚钱。突厥人认真的斟酌了一番,认为可以和李渊交个朋友。为了表示诚意,突厥决定以卖马的方式,勾兑自己和李渊的感情。

    公元617年6月18日,李渊召见东突厥来使康鞘利等人,接受始毕可汗(东突厥十一任大可汗)阿史那叱吉的赐书。作为回赠的礼物,突厥思量许久,决定送战马给李渊,表示对他的支持。

    礼尚往来,李渊回赠给突厥人很多金银珠宝,但在战马这个问题上,李渊犹豫了,战马他只要了一半,其他的全退了回去在战马的问题上,突厥人小看了李渊。

    李渊虽然表面上对东突厥恭恭敬敬,小心伺候,但内心里,却时刻提防着对方。和突厥打交道,李渊只是想暂时稳住他们,给自己对付隋炀帝腾出时间。在李渊眼中,突厥人目前还不是自己的主要敌人,隋炀帝才是自己真正的目标。李渊心里十分清楚东突厥此行的目的,他更知道突厥人和他交往的目的。

    突厥人是想放长线钓大鱼,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不会轻易的送上这么多的战马,李渊知道,赔本的生意没人想做。但在送走突厥人半月后的一天,李渊发觉自己有些失算了。

    如今天下大乱,各地军阀都趁着这个机会四处扩张地盘,壮大自己的实力。如果东突厥被他们收买,两个强大的敌人联合在一起,以后的事情就很不好处理。

    这时的李渊认识到自己很糊涂。

    公元617年6月末。东突厥使节康鞘利往北而回。李渊派刘文静前往东突厥汗国,请求东突厥派兵联合行动。

    李渊吩咐刘文静一定要想尽办法将东突厥暂时稳住,不能让突厥人和其他军阀勾结在一起,这样自己的赢面会更大一些。突厥的骑兵还可以用他们壮大自己的声势。

    在隋末的各支义军中,与别的军阀不同,李渊在征伐过程中,很会做人,每到一处,李渊非常善于笼络当地人,在这些人中,李渊特别看中知识份子。

    人与人之间相处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别人需要什么,你就给什么,这样做叫做互利共赢,别人也乐意为你服务。

    中国人,李渊对他们有很深入的了解。

    农民安于现状,只要有吃有喝就行,如果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就谢天谢地!所以每到一处,李渊便开仓放粮,没饭吃的农民立刻平静下来,有吃的他们就不会嚷嚷着起义。他们头脑中的理性这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古代中国社会终究是农民这些小股力量占多数,李渊知道应该怎样去收买他们。

    但有一类人,处理他们的问题李渊显得十分小心,就是当地的读书人,对于这些人,李渊对他们的态度,心里很多时候是又爱又怕。成功时他们推你上台,失败了他们拉你垫背。

    控制“知识份子”,李渊将它看做是必须而且获益极大的事,将他们控制在自己手中,就好比订做了一台高频率的宣传机器。读书人的嘴,他们手中的笔,舆论的作用很快便能发挥出来。

    “知识分子”能够左右舆论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评价。能否安定这些农民,首先要控制这些读书人。更重要的,李渊明白自己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

    怎样处理自己和“知识份子”的关系,李渊想了很多办法。用三斗米收买的办法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即使成功,到来的人多是逢迎之徒,当自己面临困难时,很可能离你而去。

    后来,李渊想到了招考进士的科举考试,这样的办法能够得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当读书人取得了他们认同的社会地位后,作为回报,他们会尽心尽力地为现在停留在自己手上的利益卖命,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

    李渊通过这样地手段不但网罗了人才为自己服务,还能保持当地社会的稳定。想到这些,李渊不由得笑了。

    做出这样的决定,李渊有自己的想法,因为在他几十年的政治生活经验中,他认识到:如果社会是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那么掌握知识文化的读书人便是里面的发动机,离开他们,无外乎一种情况,机器停止运转,带来数不尽的损失。

    §§§第二节 送高帽不留痕迹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清代大才子袁枚,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即将奔赴外地任职县令,走之前,他特意拜访了自己的老师。

    袁枚的老师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学者,在书房,老师问道:“你去外面做官,准备好了吗?”

    袁枚说:“准备好了。”

    老师问:“准备了什么。”

    袁枚道:“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便送。”

    老师听后很不高兴,在他看来,自己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是与自己的道德操守相背离的。看见老师很生气,接下来,袁枚列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老师听后,略微点头表示赞同。。

    离开老师家门时,袁枚笑着对老师说道:“老师您就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所以我这顶帽子绝对送不出去。”

    老师听后非常高兴,看见老师的反应,袁枚心里感觉非常踏实。

    踏出老师家门,周围人问他请教的结果,袁枚高兴的说:“我的帽子只剩99顶了。”

    周围人并不理解袁枚所说,但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踏出老师家门时说的话,其实就送了一顶高帽.袁枚夸奖老师很有技巧,事后如果不仔细思考[0],老师绝对发现不了。

    当面对表扬的时候,更多的人从心里愿意接受别人送来的高帽。

    在处理送高帽这类问题上,李渊应该算是行家,在与李密周旋的时候,他送高帽的水平并不比后世地袁枚逊色。

    隋朝末年,起义接连不断,这给一些怀才不遇的人创造了机会。

    李密,其父李宽,隋朝时期,因战功卓著,被隋朝封为上国柱(国家一级战斗英雄))。公元613年,隋炀帝举全国之力远征高句丽(朝鲜),礼部尚书(国务院内政部长)杨玄感利用国内矛盾,举兵叛乱。李密因其过人的学识做了杨玄感的智囊。

    杨玄感叛乱失败,李密被隋朝通缉,无路可去,占据瓦岗(河南省滑县)的叛军首领翟让爱其才能收留了李密。当时李密正把守成嗥(河北省荥阳市西北汲水镇)。李渊在太原起义,隋炀帝得知后,命令自己远在洛阳(陕西省洛阳市)的弟弟越王杨侗发兵征讨。越王杨侗的军队如果能够得到牵制,便会停止前进,李渊就可以集中全力收复关中(陕西省中部)。面对前来追缴自己的隋朝大军,李渊感到压力很大,但在他烦恼之时,他想到了一李密。

    李渊将李密仔细的品味一番,突然间他发现了什么,之后他笑了。

    在李渊看来,骄傲的人心里永远只有自己,对于别人,更多的是一种鄙视,李密就是这样的人,如果用送高帽的方法,李渊知道一定能够收买对方。

    戴高帽这个名词虽然是清代袁枚的发明,但首先使用这顶帽子的人并不是他,很多人都在使用,只是人们轻易之间不易发觉。

    为了将李密拉进自己的队伍,李渊费尽心机。李渊在写给李密的信中极力吹捧对方,将李密与古时的尧舜孔孟之辈相比,称他为“千古英豪”·······。

    人性中的虚荣永远是自己的敌人,李密看见李渊抬举自己,不免自恋起来。

    从他懂事起,他就一直认为,自己长大后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今天,这个理想终于实现了。

    但是他并没想到自己正在被李渊欺骗。此时在他占领的城下,正有一支攻打李渊的军队向他开来。

    李密把守成嗥(河北省荥阳市西北汲水镇),如果能利用李密够牵制东都(洛阳)清剿的军队,李渊便可以专心西征关中(陕西省中部)。到达关中平定下来,据守险要,占城自保。等到李密和隋朝清剿的军队,鹬蚌相争,元气大伤之时,李渊便可以渔翁得利。

    §§§第三节 包围霍邑城

    李渊在太原起义前,因为害怕东突厥(瀚海沙漠郡)攻击自己,便派刘文静将东突厥的军队请到了自己家中,但效果并不如意,从草原请来的的突厥人在李渊这里耐不住平原的寂寞,想要回家。李渊虽然不欢迎他们的到来,但还是装出主人应有的风度,极力挽留。而突厥人则告辞一番回了家。

    送别的时候,李渊望着前方浩浩荡荡离去的军队心里十分失落。李渊心里并没有真心留住突厥的打算,他只是想将对方的军队捏在自己手中,要挟对方,东突厥如果翻脸,到时也会有所顾及而不敢行动,但现在东突厥的骑兵已走,李渊没有了要挟对方的资本。[0]

    当时隋朝有两个首都,西京长安(陕西省西安市),东京洛阳(河南省洛阳市)。这一次,李渊要向西京长安前进,突厥军队走后,李渊便带着部队离开军营。

    要去长安,首先要攻打霍邑城(山西省霍州市),这座城应该怎样占领,李渊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但在攻城之前,李渊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突厥在此时被别的军阀收买,发动突然袭击,自己便会面临隋朝与突厥两军的夹击之中,腹背受敌。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李渊连忙又派刘文静追赶已经回家的突厥军队。这一次,李渊认识到一定要把突厥人掌控在自己手中,绝不能让他们被别的军阀收买。这样会让自己的起义功亏一窥。

    为了控制东突厥,李渊给前去游说的刘文静交代了自己与突厥始毕可汗的出兵约定。只要突厥派兵协助自己,攻入太原郡(陕西省西安市)后,人民和土地归李渊所有,金银财宝任由突厥抢掠,绝不阻拦。

    这个决定李渊思量了很久。为了自己能够在长安站稳脚跟,李渊不得不牺牲长安百姓的利益。但历史很真实,李渊举旗的“义师”还未出征,就已经把全长安的百姓全给卖了。

    李渊现在最大的敌人是以前的老板隋炀帝,突厥现在是他最好的朋友。但李渊很明白朋友的道理。

    朋友是什么?朋友是肉,当其中一个骨瘦如柴时,这时候的朋友就不是朋友。所以,朋友多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当初从太原出发,按照李渊事先的设想,不出几天时间,自己一定能够攻下霍邑城。但这时军粮的短缺扰乱了李渊的计划。

    李渊连忙找来幕僚询问,大家给出的意见各不相同,激烈的争吵一番,最后决定先回太原,之后出征。

    听见这个消息,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很不高兴,他站出来坚决反对父亲的决定。

    对待李世民提出的问题,李渊并没有在意,他认为李世民还小,大人的事情李渊觉得小孩子不懂。

    李世民的争辩,没有换来想要的结果,很失望,但他认为自己分析的很有道理。撤军便意味着前面所有的行动失败。如果现在能够坚持,胜利的果实就能够保证。在李世民眼中,撤军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对于李世民的建议,李渊夜里闲暇无事时也在思考,当他仔细    梳理后,他突然发现李世民讲的很有道理。

    自己在此时撤军是自取灭亡。回到太原,隋炀帝清缴的军队一定会将太原城围得水泄不通,那时自己就成了一窝土匪。

    公元627年7月27日夜晚,李渊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宣布军队继续前进。

    李世民的建议很有道理,撤军回家,依照现在的形势,回到太原只能做一窝孤零零的盗贼。如果继续行军,至少够鼓舞士气。现在胜负还未见分晓,应该鼓起勇气往前冲,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轻言放弃。

    在是否撤军的问题上,李渊没有想到的地方李世民想到了,现在攻打霍邑(山西省霍州市)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公元617年7月28日,李渊的军粮从太原运到,8月1日,阴雨连绵的天气结束,8月2日,李渊整顿军队向霍邑出发。

    §§§第四节    宋老生上当

    公元617年8月2日,李渊的部队在距离霍邑城几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

    傍晚,站在霍邑城对面的高坡上,李渊若有所思。攻打霍邑城,现在摆在了李渊面前,他正出神的想着攻城的方案。

    夜晚天黑之后,,李渊在军事会议上征求各方的意见,李世民的建议,李渊觉得很可行。

    李世民建议明日派人从山脚下的小路直扑霍邑城,李渊担心守城的宋老生不出战,李世民说:“宋老生有勇无谋,只要刺激对方,一定能够让他打开城门,迎接挑战,之后伏杀对方。”

    守卫霍邑(山西省霍州市)的地方官名叫宋老生。年轻时曾是一当地的一名古惑仔,后来意识到“混而优则仕”,掌握权利比做恶霸更有用,迷途知返巴结上了当地太守,通过九品中正制当上了县令。但此人有一缺点,性格火爆,有勇无谋。

    事情按照李世民的设想一步步施行。

    公元627年8月3日,李世民带领军队从小路直扑霍邑城。攻城前,李世民在军中挑选几十名嗓门粗壮的士兵,在城下辱骂宋老生。宋老生不知有诈,当即打开城门,带了三万士兵出城迎战。

    看见宋老生领兵出城,李世民带领军队连忙回撤,骑马俯冲上霍邑城对面的高坡,之后掉转头,带领士兵,利用坡度的落差,向宋老生的军队俯杀而来。

    宋老生长蛇状的军队立刻被斩成两截。

    这时李渊让士兵在后面高声呼喊:“宋老生被我们活捉了!”这犹如一颗炸弹在隋军当中爆炸。隋军士兵听见这个消息,纷纷举手投降。

    人很多时候就是一群无知的动物,当森林的王者发出施令。他们要么随波逐流,要么狐假虎威。

    这天下午,李渊登上了霍邑城的城楼,望着远方,心里不经感叹天助我也:李渊终于将霍邑城踩在了脚下!

    混迹官场,李渊早已习惯了夹着尾巴做人,这样舒心的成功,这么多年李渊还是第一次。

    对待霍邑城,李渊有自己的打算,他不能成为百姓口中杀戮无度的军阀。李渊要做一个好人,霍邑城就是他对外宣传的名片,李渊决定好好打造一番。

    百姓很好糊弄。对待知识分子,李渊和前面一样,科举考试通过后,都给了中举者官职。

    成功之人与平庸之辈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看待事情的高度。平庸之人习惯平视看待问题,成功之人习惯仰视看待问题,此外,成功之人知道应该怎样做人:“好人不让人识透,识透不值半文钱”。

    雨过天晴的日子,李渊漫步在田野上,他起义的事现在已经渐渐了起色,对以后,李渊抱有很大的信心。公元617年8月4日至13日,李渊利用短暂的时间进行人事调整,将迫于生计参军的隋军遣散回家,为了笼络部下,李渊大肆奖赏有功将士。霍邑城从此牢固控制在了李渊手中。

    §§§第五节 合并越来越好

    霍邑城(山西省霍州市)攻打下来,河东郡(山西省永济市)是李渊下一个将要夺取的地方。

    公元617年的初冬,霍邑城比往年提早寒冷,望着屋外,李渊心里此时正牵挂着另外一个人,到突厥的刘文静,李渊不知他何时才能回来。

    这些天,李渊一直牵挂着他,得力的助手离开,让李渊有些不习惯。李渊更关心的,他需要刘文静带回的消息平静自己不安的心,以便自己能内心平静的攻打河东郡。为此,李渊每天翘首期盼。公元617年8月15日,刘文静回来了。

    刘文静不负众望,带回了突厥骑兵五百人,战马两千匹。同时也带回了突厥的消息,他们愿意继续和李渊合作。得到这样的结果,李渊心中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下来。

    突厥骑兵的到来,预示着李渊和突厥的合作正式开始。但现在高兴还为之过早,李渊手上的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处理。怎样管理后方,是他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

    李渊的军队当时徘徊在关中地区(陕西省中部),隋末唐初盗贼四起,这里也避免不了流民作乱。

    李渊现在要做的,便是招降这些地区没有理想的盗贼,为己所用。

    另外一个层面,政局能否安定,也决定着李渊以后的成败。政局不能稳定,李渊建立的根据地便会很快被隋朝政府推翻,或者被他人取而代之。

    梳理了整个地区的情况,李渊看准了一个人。一个名叫孙华的盗首,首先进入了李渊的眼中,李渊选中他,有自己的原因。

    以孙华为首的土匪群,是当地最大的一个盗匪群,如果控制了孙华,后面的小股盗贼也就没有力气折腾。如果招降孙华,李渊就能得到一支潜力股,之后攻打河东郡(山西省永济市)就容易很多。

    其次,收复孙华,能够把为害一方的土匪收服,得到安宁的老百姓从此便会对李渊感恩戴德,这样能在霍邑城的百姓心中建立起李渊是义军的威望。

    对于李渊,孙华也早有耳闻,在孙华眼中,他对李渊颇有好感。孙华的表现证明李渊已经成功了一半。英明的老板很会包装自己。

    骗一个人是骗子,骗一百个人仍然是骗子,如果能将几万几十万的人平骗子,那么你就不再是一个骗子,而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摸爬滚打这些年,李渊在心理学上,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投其所好,为己所用。”是他最信奉的[0]一条规则。对于这些,孙华这些绿林草莽,只能看出表面的东西。

    孙华这样四处漂泊的小股盗贼,李渊深知他们的弱点,如果不是迫于生活压力,日子难以为继,他们不会选择做土匪。他们现在最大的理想便是找到一个有实力可以吃饱饭的靠山。

    公元617年8月24日孙华从颌阳(陕西省合阳县)东渡黄河,会见了李渊。在互恭互敬的言辞中,双方的意见得到了很好的交流,并达成了一致的合作协议,孙华的部队并入李渊的队伍,所有人待遇不变。李渊封孙华为左光禄大夫,任命他为冯翊郡太守(陕西大荔县)

    孙华高高兴兴的回了家。当土匪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现在自己忽然也成为了一个堂堂正正吃皇粮的公差,孙华心里很美。

    李渊不费吹灰之力招安了孙华,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广告效果,只有李渊知道。如果不出他的料想,其他小股的盗贼,听说孙华招安的消息,一定会找到自己。

    事情后面的发展,完全按着李渊事先的预想进行,前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这时的李渊笑了,现在所有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事情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李渊最初的预想,看来,下面攻打河东郡(山西省永济市),输赢已经十拿九稳。

    §§§第六节 收获随之而来

    河东郡(山西省永济市)守将屈突通,这几日经常一人独自座在衙门,他的心里很焦虑。

    李渊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了河东郡境内,过不了多久便会到达河东郡。面对李渊咄咄逼人的进攻,屈突通不想认输,他想将自己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继续保持下去。战争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现在的生活他很满意。为了最大限度的为自己赢得生存空间,屈突通准备与李渊奋力一博。

    战争之前的一切还是像往常一样,双方都在做着战争前的热身准备。

    李渊和屈突通都在设计安排,自己的部队该在哪里进攻,怎样防守,前锋中锋后卫应该怎样安排。 唯一不同的是,双方战士的思想境界却大不相同。连续的打胜仗,李渊军队的士气很高。而屈突通这边却不同,军中上下弥漫着一种离散的情绪。

    屈突通的部队士气不振,屈突通感到有些烦恼,但也无能为力。但他觉得自己有实力,至少,手中的力量现在还能抵挡一下李渊的进攻。

    河东郡的战役现在是耐心和算计的比赛,看谁耗的过谁,谁就是赢家。

    李渊是一个有计划人,在和屈突通对持的过程中,他发现这样耗下去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这样会耽误自己不少的时间。

    要想解决河东市的问题,必须要困死屈突通,打断他的补给线。当时的西京长安就是河东郡补给的坚定后援,要想取得河东郡的胜利,必须拿下长安,这样才能给屈突通当头一棒。

    军事会议上,大家讨论了一番,提出了两种意见:放弃河东市,直攻长安。继续围困河东市 。

    在这两个计划中,李渊找出了一个两全的办法。一边继续围困河东郡,另一边分兵攻打长安,兵分两路,各个击破。在军事分析会上,李渊的这个决定得到了大多数幕僚的赞同。

    公元617年9月10日,李渊开始大规模调动军队进攻河东郡,9月12日,李渊将军队调至黄河岸边,准备渡河前往长安。但令李渊没有想到的是,屈突通竟然从他调军的变化中嗅出了自己的企图。

    屈突通得知李渊将要西渡黄河,命令鹰扬郎将(指挥官)汤阴(河南汤阴县)人饶君素兼任河东郡通守(山西省永济市副市长),派兵防守河东郡。自己带兵数万人增援长安。

    战场上讲究遇时而动,这样才能将对方打得措手不及,屈突通一直不动声色的静静等待着时机出现。

    李渊一直认为军队调动并没有露出破绽,放心的让军队前往长安,行进途中不知不觉的放松了警惕。

    袭击李渊并不是屈突通的本意,这是他临时的想法,但后来事情的发展证明这个决定十分正确。

    在一个名叫旋风林的地方,李渊派往长安的军队被屈突通的军队偷袭了,李渊损失不小。

    经过“旋风林”战败的教训,李渊感到自己的对手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简单,在总结失败原因的时候,李渊认识到是自己的轻敌造成了这次失败。屈突通这样做是想扰乱自己进军长安的计划,认识到屈突通的企图,李渊指挥部队继续向长安行进。

    虽然打了败仗,但有一件事让李渊感到很开心。他的队伍每到一处便有很多的人前来投靠,不断补充着自己队伍的力量。

    当失败已成定局的时候,人们总会抱有胜利的幻想,屈突通也不例外。通过对李渊军队运行路线的分析,现在他明确了李渊的部队是西进长安,如果让李渊的计划得逞,那他就只能等死。

    从突厥请来的骑兵此时帮上了李渊的大忙。

    马上作战一直是突厥人的长处,屈突通的军队没法和他们相比,中原士兵与草原铁骑相比,就像一位步兵拿着AK-47攻击一辆坦克。

    几次交战,屈突通的部队损失不小,在失败的情况下,屈突通无奈的将作战士兵召集回城。

    而另一边的李渊却没有闲下来,他仍然派人加紧攻打河东郡。

    消耗战是屈突通现在面临的最大敌人,在有限的时间里,消耗对方最大的体力,李渊知道怎样对付屈突通。

    §§§第七节    进入长安城之前

    在前进长安的路上,当地老百姓闻知李渊的军队要来,非常高兴,他们知道,现在自己至少有吃的,另外安全上还能得到李渊的保证。

    混乱的日子久了,人们非常希望安定的生活。人的生命在战争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脆弱,“乱世人不如太平犬”。 在安定的生活长久之后,人们头脑中没有尽头的欲望,便会想要寻找一点意外的刺激,让体内的兴奋激素沸腾起来。于是战争便成了最好的调剂品。

    每到一处,李渊还是实行一贯的作风,开仓放粮接济农民,优待知识分子,开科举,封官晋爵让他们找到足够的虚荣心。

    闲下来的李渊掐着指盘算了一下,满意的笑了,这段时间他手中又多了几座城市,几个月的辛勤劳动,现在隐约的可以看见西京长安的城墙了,李渊的心里和所有的士兵一样,充满了亢奋。

    部队连续的打胜仗,军中不免有些浮躁的气息四处弥漫,吃饱了饭有些不安分的士兵便想着解决其他问题。

    李渊是一个聪明的人,他发现了不好的苗头,他不会让部队照此发展下去。

    李渊看出自己军队的士兵已经出现扰民的迹象,这样的现象如果不尽早遏制在萌芽阶段,队伍没到长安就已经散了。

    在即将达到长安的时候,李渊决定在全军发起一场整顿军风的活动

    公元617年9月27日,李渊借用了前辈们整顿军风常用的“杀鸡儆猴”。

    在全军集合的时候,李渊亲手斩杀了几名违纪士兵。军队的作风立刻恢复到刚起义时的风气。

    “长安城里面的诱惑很大,这些士兵若没有约束,不好管理。”李渊站在看台上,望着下面的士兵心里想到。

    为了表现自己,也为了教育他人,在前往长安的途中李渊下令将隋朝修建在当地的离宫,一把火烧掉。又将离宫里面的几千宫女全部放走,遣送回家,用以表示自己不近女色。

    上面的统帅在表示决心,下面的士兵自然也不好说什么,都纷纷响应号召。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感必应。 ”李渊知道自己应该带领自己的部队,用实际行动感化自己的士兵,是最好的教科书。打仗时会死人,当首长挥着拳头,大喊“兄弟们,给我冲!”而自己却纹丝不动,士兵心中难免会有不满。“怎么你不往前冲?”李渊知道,自己即使怕死,也要把口号喊出来,将行动实在的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团结军心。

    西京长安这时在李渊看来,已经成了一块随时可以吃进嘴里的蛋糕。

    对于长安,李渊对下面的军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李渊不想长安到自己手中时成为一堆废墟,面对守城的隋军,李渊对他们抱有很大的信心,因为李渊知道,人们对生的渴望,大于对死的恐惧。

    公元617年11月9日,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鹰扬郎将(指挥官)雷永吉率兵登上城墙,一股作气攻克了长安(陕西省西安市),隋朝代王杨侗被俘。

    面对被攻破的长安城,李渊并没有像他人预料的那般大开杀戒。在长安城里大开杀戒是土匪干的勾当,李渊的眼光没有那样短浅,长安在他的心中,现实的意义远已经不是一座城,怎样管理长安,李渊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