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狼性征服:大唐开国的政治真相-员工与老板的博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利益的影响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这一年的春节已经来临,但洛阳的(现河南省洛阳市)市政府的一把手杨侗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的下属王世充将军,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忠诚,近段时间正在私底下四处活动,要夺他的权。

    当一个人坐在一把手的位置上指点江山并成为了一种习惯后,突然让他放下手中的指挥棒,自然会有点恋恋不舍。面对这个问题,杨侗正在思考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办。

    军队现在掌握在王世充手中,即使心里有所不满,他也不敢表现出来,如果王世充不高兴,杨侗知道自己随时可以去见死去的父皇。

    在是否废除杨侗的问题上,王世充也思考了很久,想来想去王世充决定暂时将杨侗软禁起来,看看以后的情况再决定。

    现在应该善待杨侗,王世充认为他还有用价值,在王世充看来,杨侗是自己手中握着的一张王牌,有了他,王世充便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

    最近一段日子,洛阳的市民经常能够看见一个人,他总是出现在招军现场,屯粮仓库,这些关系民生稳定的地方,在洛阳市民心中,王世充真的是一个好领导,经常为了百姓四处奔波。

    王世充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在废除杨侗之前打好自己赢取民心的广告,要让洛阳的民众在接受自己之前,有一个心理准备,他要让人们认为,自己取代杨侗是洛阳人民的幸福。

    为了将这件事做的天衣无缝,王世充特意将自己神化,让亲信们放出各种各样的谣言,在洛阳的老百姓中间传播开去,这样也能起到为自己扩大影响的作用。

    王世充的思想发生变化是在上一次诛杀元洪都的时候,在那几天血腥的残杀中,他的想法发生了一个大转变,以前只想明哲保身,波澜不惊的过完余生。经过这次事情,王世充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任何

    时候都不能输,历史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在是否忠诚于杨侗的问题上,王世充没有犹豫,诛杀元洪都的事让他看清了名誉这两个字到底意味着什么。“成者王侯败者寇。”诛杀元洪都的事让王世充知道了,历史的名誉只能靠自己去争取,而不是等着别人施舍。

    现在的王世充再也不是当年那个死心塌地效忠于大隋王朝的高级军官僚,他的想法也和李渊一样,自己要逐鹿中原,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拥有这样的想法,王世充当然不能让旁人猜透,他明白在时机还没有成熟之前,忠臣的面具不能轻易摘掉,有这个保护伞顶在头上,自己便可以四处揩油,这一招他是从李渊那里学来的,又当婊子又立牌坊。

    暗地里,王世充将洛阳市的所有权力集中到了自己手中,在这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利益需要重新分配。优先考虑自己的亲信,便会伤害跟随杨侗的利益团体。如此一来,便会打破了原来的利益分配格局,不满的人酝酿反抗也就在所难免,发生这样的事,镇压就难以避免了,这样一来,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面具工程也就随之宣布夭折,这是王世充不愿意看见的。

    在时机未成熟之前,王世充的目的不能暴露,他知道虚伪的面孔能够支撑多久算多久。

    王世充在洛阳实行的是家长式管理,过分的集权并不好,当王世充将董事长与总经理的权力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的时候,好事坏事便全落在了他头上。

    做一把手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现在王世充终于体会到了,一把手这门学问不简单,而他认为自己并没有真正弄懂。

    在自己人和局外人的利益分配上,王世充没有处理好,如果按照原则,自己的人可能就照顾不了,这样一来,自己便不能再培养亲信。

    从王世充内心讲,他也很想公平处理利益上的分配,但看见为自己舍命干活的人为此表现出不服的脸色,他知道自己手中的权力如果不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是没有人愿意和自己站在一起的。

    王世充没有公平处理好洛阳利益的分配问题。这样便导致下面部分员工的意见很大,作为对利益分配不公的反抗,有人跳出来四处窜连,宣传倒王世充,发动政变将他手中的权力夺过来。言外之意是想告诉失去利益的人,要想活命就要先赶走王世充。

    发动政变的理由并不需要多么伟大的借口,工资待遇是连接下层士兵最好的方法,指挥这场“倒王运动”的人告诉因为不满待遇而叛乱的士兵,他说:“我们一旦取得了权力,一定首先照顾自己人。”

    这样的宣传能够感召一些自觉生活不如意的士兵,他们和一些投机政客联合在一起,准备推翻王世充后投靠李渊。

    现在看来,广告的力量真不小,这些打算投奔李渊的人,看重的就是李氏集团礼贤下士的广告宣传,李密只是一个特别的例子,在他们眼中,李密失败的根源是由于他失信在先。

    下面的情况如此,得到王世充好处的官员当然不会任其自由发展,利益是他们团结的胶水。王世充很快掌握了下面的动向,对于这种情况,王世充不会手软。

    政变几乎在萌芽阶段就被王世充带兵镇压了,马军总管(军分区司令)独孤武,曾经是王世充最信任的亲信,这次政变牵扯到的人还有孤独击,他是王世充的堂弟,此外还有隋朝的渤海郡主薄(主管文教卫生的副县长)孙师孝,他曾经是王世充的密友。对于这些人,王将军只对处决的军官说了一个字,杀。

    在王世充眼中,杀一个人也是杀,杀一百个人也是杀,现在撕下曾经的伪装,王世充表现出了军阀最真实的一面,“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手中的大刀就是处理此类事情是最有力的办法。

    之后王世充开始在洛阳秘密清洗参加过叛乱的人,“只要这些人存在一天,洛阳市便没有安宁。”发动清洗之前,王世充对手下如此说。

    用肉体消灭的方式清除政治异己,达到的效果最理想,虽然这是最后的选择,但王世充并不后悔,即使自己头上从此戴上了一个“屠夫”的帽子。

    “优待服从自己的知识分子,让他们为自己大吹大擂,写一点文字留给后世,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大英雄”。活了几十年,经历过太多风风雨雨的王世充看清了名誉的本来面目。这一切的前提,必须保持自己政治地位不变,这样才能任由别人去说。

    §§§第二节    人生没有如果

    公元619年正月,王世充在洛阳发动的这次政治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王世充狠下心杀了人,洛阳市一下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看见这样的情形,王世充认为自己对局势还是有掌控能力的。

    高压政策能够暂时堵住不满员工的嘴,但员工心里的不服包在肉里,王世充不可能掏出每个人的心来看一眼,杀死不服从自己的人是要创造一种恐惧感,王世充很明白在洛阳行为的目的。

    身边的侍从张绩这时连忙给王世充提建议,从现在开始他要给自己做包装,收买人心,让以前发生的事情慢慢的在人们心目中淡忘掉,王世充听从了这个建议。

    在自己统治的地盘大搞政治清洗,不到万不得已王世充不会这样做,洛阳城里人心有些不稳,王世充早已看出来了,前思后想,最后还是认为杨侗的作用不能小瞧,要稳定人心,洛阳除了他现在还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不经自己允许,三番五次私自行动清除异己,杨侗对王世充的做法很不满,王世充早已经没有将他这个名叫皇泰主的皇帝放在眼里了,他知道王世充的眼中现在是拳头最大。

    洛阳现在是王世充的大本营,杨侗为了活命,对发生的一切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理睬。这次“孤独武”政变发生后,王世充的表现却与从前大为不同,让杨侗感觉很纳闷。王世充居然主动向他承认错误。

    王世充这样做的目的杨侗也在猜测,也许是王世充良心突然发现,不过他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凭着自己对王世充的了解,他知道王世充绝不是甘心久居人下的人。后来杨侗明白了,这一次王世充杀人太多,下面民心不服,王世充主动请罪是想将责任推到自己身上,但即便明白了王世充的目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但在绝对的力量面前,杨侗只能摇着头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个现实。

    王世充这幕负荆请罪的戏很快收到了效果,再加上自己圈养的一些御用文人摇旗呐喊,下层不知真像的民众立刻转变了对王世充的看法,原来是杨侗要杀人。这样的效果,正是王世充所期盼的。

    做这样的事,杨侗自己曾经就是一个实践者,王世充学到了这些,现在用来对付自己。

    洛阳市的军队控制权现在掌握在王世充手里,没有军权的皇帝只,杨侗现在只他是一个傀儡,现在杨侗好比王世充放在家中的尿壶,没有它不行,有一旦解决了问题却想找个机会把它扔掉。

    杨侗很后悔当时不该相信王世充,如果自己将军队控制在手中,王世充即使有其他的想法,到时候自己也有足够的力量平叛,也不至于落得这样的下场。

    人这一生有太多的如果,而如果背后都是深深的无奈,是对过往的失误的臆想与猜度,世界上没有后悔的药可吃,沉溺于过去不如勇敢的面对未来,机会永远是靠自己去创造。

    §§§第三节    跳槽    是明智的选择

    洛阳市发生的一切,在长安城的李渊看得一清二楚,王世充举着菜刀在家里内讧,也是在向外界宣布,洛阳政坛正在重新组合,而这时的洛阳最为虚弱,李渊这名习惯四处揩油的商人绝对不会放弃这个绝好的机会。

    公元619年2月27日, 当王世充在洛阳忙着整理政变后的烂摊子时,李渊已经派出骠骑将军(陆军司令)张孝珉前去攻打他屯粮的汜水城(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这一战因为李渊的士兵突然降临,王世充汜水城的守兵没有做抵抗的准备,输得顺理成章,李渊的士兵将王世充的上千斤军粮倒入水中。

    洛阳本就缺粮,李渊的做法让王世充觉得怒不可遏,这分明就是挑衅行为。作为报复,王世充带领军队进攻李世民管辖的谷州(河南省新安县)。

    收到王世充进军谷州的消息,李渊的第一个反应是很高兴,袭击汜水城(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证明了李渊的猜测。

    第一,王世充进攻谷州,证明他屯粮不多,谷州(河南省新安县)有隋朝设立的粮仓,选择谷州是王世充缺粮的表现。

    第二,经过政治斗争后的洛阳,大小官员之间关系并不和谐,对于王世充的调遣很多人是被动在接受,王世充在洛阳城里能够拿着大棒加砍刀压住手下的人,出了洛阳就不是王世充所能控制的了。这一点,后来事情的发展证实了李渊的猜测。

    王世充带领着自认为可靠的队伍攻打谷州(河南省新安县),这一次除了报复李渊偷袭汜水城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军中的屯粮已经不多,王世充必须想办法抢点粮。

    公元618年2月19日,王世充进犯谷州。在向谷州进军的途中,王世充军中两个高级军官思想上开起了小差,当他们走出洛阳时,在城中那颗时时提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龙骧大将军(征兵府司令)秦叔宝,将军(征兵府军长)程知节,经过洛阳城里几次内讧,他们认清了王世充真正的面目。这样的领导不合他们的胃口,靠杀人立威只能让人表面顺服,不能让人从心里敬佩。

    夜晚回到军帐中,秦叔宝对程知节道:“ 王公气量狭小,不能团结周围人,虽然对我俩很好,但我看不起他的为人。”

    程知节对于王世充在洛阳杀人也很不满,道:“王公动不动就杀人,这样的人是干不了大事的。他望着秦叔宝,说:“我们不如投靠李渊。”

    看来李渊的广告策略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连王世充军中的高级官吏都有所知晓。 这样的广告宣传,对于王世充来说是一个不好的兆头,战场上的较量还没有开始,他便输掉了最核心的东西——自己得力的军事干部。

    王世充和李世民摆阵较量那天,秦叔宝和程知节骑马走出军阵,在众人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时,秦叔宝下马对王世充道:“ 王将军您对我们是优待有加。”

    骑在马上的王世充看着眼前这一幕,还没有没有明白怎么回事。

    已经下马的程知节接下去说道:“今天我和秦叔宝向您请辞,走之前,我想把心里憋了很久的话说出来。“

    程知节停了一下,继续说:“王将军您真不像一个干大事的人,第一,不讲信用,在洛阳说了不秋后算账清查叛党,可你还是做了。第二,喜欢整人。作为下属,我们不知道自己哪一天也和其他人一样,自己的命都保不住。”

    程知节望了一眼对面李世民的军阵,他接着说:“所以今天我们打算投靠李世民,他的肚量比您大得多,请您原谅。”

    王世充这时明白了,这人是要换老板,等他回过神来,再看眼前两人时,他俩已经骑着马飞快地向李世民军阵的方向跑去,王世充痛苦地骂道:“天啊!没想到我会遇到这样的事。”

    秦叔宝和程知节都是勇敢善战之人,功夫着变了得,王世充只能看着自己昔日的大将渐渐远去,自己却不敢追赶。

    走了就走了,王世充想到自己手下还有其他人,也没有过多的伤心,但当他回过头看身后时,傻眼了,只见自己的士兵潮水般地涌向李世民那一方。

    这样的结果出乎王世充的意料。王世充挥舞着军刀上前砍杀逃亡的士兵,但没有用,他的军队此时就像决堤的洪水,已经不是王世充一人的力量能左右的了。

    这一仗已经没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王世充下令收军回营,在往回走的路上,王世充是咬牙切齿的恨。

    他弄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关键的时候背叛他,王世充想了很多,难道真像程知节说的那样,但王世充立即否定了这种想法。同意这样的观点,就证明失败的责任在于自己,回到洛阳,王世充没有理由向众人交代。

    这一仗李世民没有耗费一兵一卒,竟然得到了这么多的好处,李世民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内心久久难以平静,连忙将战果汇报给父亲李渊。

    虽然对料想王世充会输,李渊有所预料,但如此大的胜果李渊也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又听说秦叔宝程知节两人也来投奔,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两人李渊早有耳闻,这两人是难得的将才。

    今天发生的一切,是李渊不惜资金做广告换来的收获,如果要评选中国广告史上最杰出的作品,李渊的所作所为可以评为最佳广告收益奖,因为他的广告设计,用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最大的收获。

    李渊让李世民重重封赏前来投靠他的人,对于他们,李渊很重视,这些人一定要好好培养,李渊知道,李氏集团以后的发展离不开他们。

    对于这些人应该怎样安排,鉴于前面李密的教训,李渊将他们全部交给李世民管理,李世民封秦叔宝为马军总管(骑兵司令),程知节为左三统军(第三军指挥官),之所以这样安排,李渊有以下考虑。

    第一,攻打王世充,这些人能够做到人尽其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有他们在,李世民便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第二,让他们来长安,李氏集团的老员工会排斥他们,前面李密的事就很可能再次上演,所以不回长安是安排他们最好的办法。

    §§§第四节    清理队伍

    2月19日, 王世充憋着满腔的怒火灰溜溜地回到了洛阳,憋在心里的怒火在行军时没有时间发作,现在回到大本营,王世充终于爆发了出来。

    他很痛苦,自己认为最亲信的人,竟然会在关键时刻出卖他,这是他想象不到的,经历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争,这样的事王世充还是头一次遇见。

    回到洛阳的王世充更加坚定了自己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他要在全军召开一次整风运动,整风的重点紧紧围绕秦叔宝程知节投敌展开,王世充想通过这样的运动,统一军队的思想。

    经过这次教训,王世充明白带领军队不能光靠金钱的力量,以利相交者,利尽则交绝。在自己的军中王世充认识到要形成一种自己的文化,锻造一支忠于自己的王家军。

    对于自己不放心的人,王世充再三思量后选择全部杀掉,之所以这样做,是秦叔宝的事情教训了他,与其让对手获利,帮对手培养一个强有力的打手,还不如先下手除掉隐患。

    第一个动手的对象,王世充选择的是殷州郡郡守(获嘉县)李厚德,这位隶属于洛阳的官员,在任殷州太守期间,和李渊来往密切。王世充害怕李厚德会步秦叔宝的后尘,这样的人存在一天,王世充的心里便不会安宁。

    做这样的事情王世充很保密,他打算派人不动声色地将李厚德抓起来,安排怎样的罪名也已经想好了,套用古代官场内讧常用的名词,贪污罪,作为李厚德下马的理由。这样做,一来能够整顿队伍,二来可以迷惑不知内情的人。

    当王世充为李厚德做好下马的准备时,洛阳城里的风吹草动让李厚德闻到了危险的气息,王世充的为人李厚德非常清楚,随着事情发展,李厚德洞察到了王世充的企图,王世充要置自己于死地。

    为什么会这样,李厚德在准备叛乱前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综合各方面情况,设想了许多种原因后,李厚德得出了结论,私交李渊是王世充清除自己的主要原因,想到这里,李厚德不屑地打量着王世充,心胸如此狭窄的人是干不了什么大事的,李厚德决定投降李渊。

    李厚德的脚步比王世充手快了半拍,当他对外宣称归降李渊时,远在洛阳的王世充又一次傻了眼,他不知道李厚德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一切都是命吗。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看到自己大哥投降了李渊,李厚德的弟弟陟州太守(河南省武陟县)李育德也耐不住寂寞,也对外宣称脱离隋朝的统治,接受李渊的改编。

    现在的隋朝政府虽然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垃圾股,但从广告学的角度看,隋朝这块招牌升值的空间弹性还是很大的,在混乱的年代,广告的招牌作用不容小视,李渊就是一个成功的广告学家,王世充却没有好好利用手中的资源。

    清除异己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让自己的地盘一次次缩小,做为对这种背叛行为的谴责,王世充向李厚德两兄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公元619年2月25日,王世充进攻殷州郡郡守(河南省获嘉县)李厚德。

    因为秦叔宝上次叛逃,王世充积聚于心的愤怒通通倾泻在李厚德两兄弟身上,不打死也要耗光李厚德兄弟俩手上的资金,以免后患无穷,也给自己手下看看背叛自己是什么下场。王世充在行动前,做好了这样的打算。

    几次交手,双方看不出胜负,在僵持阶段,2月27日,李厚德家里的母亲突然重病去世,尽孝在中国古代是人伦大事,在这件事上,作为地方长官更不能马虎对待。儒术是统治人民思想的利器,表率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李厚德留下弟弟李育德守卫殷州,自己亲自回家奔丧。

    这样的机会王世充自然不会放过,积聚兵力奋力攻城,公元61年2月27日,王世充对李育德发动进攻。

    离开大哥,习惯做副手的李育德突然间转变角色,感到一切都很新鲜,但这种新鲜感很快被王世充攻城的气氛清洗掉了。

    2月27日下午,看见王世充滴着鲜血的大刀,李育德一时间感到手足无措,没有大哥的运筹帷幄,李育德管理的殷州城(河南省获嘉县)很快被王世充攻破,如今只剩下陟州城(河南省武陟县)。

    这样一来,在力量的对比上,王世充便占有廖巨大的优势。

    虽然李厚德两兄弟名义上归顺了李氏集团,远在长安的李渊也几次收到陟州城发来的求救信,但他能做的,只能用爱莫能助来回答,因为事情发生地太远了,李渊无能为力。

    对于叛逃自己的手下败将,王世充没有轻易放过李厚德两兄弟,对他们的亲人,王世充抱着斩草要除根的想法,他要将李厚德诛灭九族。后来的事实,确实证明了王世充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对李厚德两兄弟战争的胜利,让几次尝受失败滋味的王世充得到了莫大的鼓舞,他认为之所以胜利,完全在于自己对军队的思想整顿,作为检验,王世充决定派军进攻谷州(河南省新安县),攻打谷州不是目的,王世充要验证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

    王世充攻打谷州(河南省新安县)的行为遭到了李氏集团唐朝行军总管(军区作战司令)谷州军区最高长官史万宝的坚决抵抗,王世充进攻失力,见没油水可捞,几次进攻后王世充便宣布撤军回洛阳。

    这一次进攻虽然没取得胜利的目的,但王世充满意地接受了这个结果。李渊才是自己重点打击的目标,王世充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这件事做准备。

    望望军帐外黄昏下正在落山的太阳,王世充突然想起一件事,这件事才是自己真正应该重视的,一个很深奥的哲学问题。

    §§§第五节    需求的满足

    精于算计是封建社会做官的人最基本的素质之一,王世充宦海沉浮多年,在无数次战斗中早已磨练出了这种素质。现在的王世充已不满足做一只看家狗,他有远大的理想,隋末纷乱的环境,有刀就是草头王,看透这一点的王世充早已将做忠臣孝子的想法抛到了脑后。

    在他的眼中,生活的目标是进行一夺权夺利,只能胜利不能失败,自己拥有给予别人利益的力量,他认为这是自己与这个世界相互联系的桥梁。

    看门的守土长官,王世充现在经不满足这样的现状,他想要自己的事业,一种人生的高度,有一天自己能够坐在百官面前,所有的官员一齐向他下跪高呼万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在人类需求的层次中,自我实现处在金字塔的顶峰,在王世充所处的时代,追逐权力是他人生的顶峰,万人之上,天上地下唯我独大。

    有这样的心理在作怪,王世充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但他很快隐瞒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计算一下投资的成本,忠于隋朝政府是一个免费的广告,由此带来的收益王世充不敢轻易放弃。

    现在的他表面上仍然是一个好将军,一个忠于老板的好员工,仍然像往常一样,每天为着大隋王朝的前途四处打拼,制定攻击李氏集团的方案。

    迷惑人心是封建社会中所谓政治家的最优秀的品质,王世充也不例外。

    王世充认为:骗一个人是骗子,骗一百个人仍然是骗子,如果能将几万十几万的人全部骗住,那么你就不再是一个骗子而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王世充就是这样在实践着自己的理念,当拥君爱民的广告深入洛阳市民心中时,一切表明,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各种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王世充终于要露出他那隐藏着的獠牙。

    对自己的老板摊牌,王世充没有对皇泰主杨侗使用暴力,在他看来这是无能之辈的表现,杀掉杨侗等于撕掉了自己贴在洛阳城墙上的广告,王世充要使用最有技术含量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公元619年3月中旬的一天,借一次早朝的就会,王世充对杨侗说:“皇上,我想辞职。”

    皇泰主有点吃惊,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多少让人觉得有一点猫腻。

    王世充很认真的说:“是真的皇上,我要辞职.”

    过了很久皇泰主才回话道:“王将军你先下去吧,容我想想再说。”

    杨侗在猜测王世充的目的,不答应是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给自己留一个台阶。

    王世充辞职的事,立刻在洛阳造成了不小的震动,一时间议论纷纷。借人们议论的这个机会,王世充指使周围的亲信集体向皇泰主杨侗辞职,以便造成洛阳政府无人可用的局面。

    王世充这一招杨侗明白了,这叫逼宫,王世充这样做的目的杨侗也猜想到了,是要自己下台。

    作为对王世充的回击,杨侗批准了王世充的请求,也想借这个机会夺回自己曾经失去的权力。

    为了让政府机构能够正常运转,皇泰主不得不临时紧急招聘员工,但这样一来便牵扯到了人事调整,王世充的党羽当然不会同意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

    一些人站出来公开指责杨侗无能,叫嚣这样的领导应该下课。洛阳的军队也不听从杨侗调遣,军队调动的命令根本走不出在杨侗的办公室。

    军队这台暴力机器能否开动,很大程度上可以检验杨侗对局势的控制能力。谁在中国古代谁拥有军权,谁就是领导核心。

    这一次杨侗输了,他知道王世充在辞职前已经做好了准备,这一次他必输无疑了。

    在家里赋闲的王世充终于站了出来,以一副救世主的模样又出现在洛阳市的政治舞台上。

    四处安抚民众,调动军队,将混乱的洛阳市治理得和以前一样井井有条,一切足以证明王将军有能力有魄力。

    王将军的归来,正处于风头浪尖的杨侗还是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但高兴之余更多的是怀疑,王世充下一步棋会怎么走,杨侗在推测。    杨侗生活在政变常发的宫廷,这些政治觉悟还是有的,综合所有信息他明白了,前不久发生的事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将怀疑的目光完全聚集到了王世充身上。

    一个人城府深浅的表现,最常见的就是喜怒不显于色,这也是为官之人必备的一个素质,怀疑王世充,杨侗从来不轻易表现出来,反而装出一副热情信任的样子和王世充称兄道弟。

    确实,王世充没有杨侗想得那么简单,过后不久,王世充便对他发起了新一轮的攻击。

    §§§第六节    继续打太极拳

    王世充发动新一轮攻击之前,杨侗已经觉察到暗流在身边涌动,恐惧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王世充给出的答案“是”,杨侗不敢说“不”,王世充笑盈盈的脸庞之下,握着的大棒随时准备打过来,王世充的厚黑让杨侗有点害怕。

    在王世充没有行动之前,洛阳表面上还是保持着一片平静,公元619年的四月,终于有人站出来将这种平静的局面打破了。

    王世充的亲信史韦杰鼓着巴掌欢迎王世充做洛阳的一把手,本来这出戏是王世充亲自导演的,但为了迷惑普通老百姓,他还是三番五次的推脱。

    王世充这手政治太极拳极有技术含量,应该在什么时候出拳,能达到什么目的,王世充一清二楚,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最有利的时机,所以太极拳仍然要继续打下去,忠君的形象依然要保持。

    等到下班时间,王世充便亲自劝说杨侗下马,这样做如果能成功,外界对王世充的指责就会少得多。

    王世充提出的条件,杨侗坚决不同意,虽然王世充的做法已在杨侗意料之中,但大隋王朝一把手这个位置,但杨侗多少还是有些眷恋的,即使自己手中没有任何权力,杨侗知道,放弃就意味着死亡。

    事情并没有按照事前设计好的情节发展下去,自己导演的戏杨侗不愿意配合,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王世充决定武力逼宫,强迫皇泰主杨侗自己宣布退位。

    做好事要让天下人知道,干这样的坏事当然不用王世充自己亲自出面,有人会自愿替他效劳。隋朝政府一个名叫段达的主事(副处级调研员),相当于现在的处长告诉王世充他愿意出来做这个工作。

    想当初,段达是杨侗一手栽培的亲信,落井下石的事情本来不应该由他这样的人来做,而今杨侗失势失去靠山,原本可以打水的井枯了,段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举起一块大石头,把井口一下封住,新来的房屋主人看见这种落井下石的做法,心里也许不满,但是为了减少投资成本,还是会对这种做法竖起大拇指。

    段达的做法是否赢能得新老板王世充的认可并不重要,堵死杨侗这口井口这时显得尤其重要,因为让杨侗自己主动下台,这关系到新老板王世充能否顺利接管洛阳。

    历史上上演了无数次的逼宫大戏又开始了,段达联合起一帮人劝说杨侗退位。

    公元618年3月12日,段达等人向王世充进言,劝说杨侗加封王世充九鼎封号。

    杨侗明白加封九鼎之后便是禅让,坚决不同意。

    杨侗说:“王将军最近平定李密,已经擢升为太尉(全国政协委员长),想要封赏,等以后天下平定再说。

    段达说:“太尉想要。”

    杨侗双眼紧紧逼视着段达说:“随你便。”

    劝说自己退位,这样的话如果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杨侗没什么感觉,但自己曾经刻意栽培的亲信这样做,杨侗无疑是最伤心的。

    在是否接受退位的问题上杨侗没有做出回应,他选择沉默来拖延时间,挑战王世充忍耐的限度,杨侗知道有一样东西现在最有用即舆论。王世充如果杀掉自己,也把他从此逼上了绝路,自己好歹也是大隋王朝最高领导人,杨侗这样做是在赌博,他料想王世充不敢这么做。

    杀了杨侗,王世充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广告会立即宣布失败,因为在讲求忠孝的封建社会背叛老板已经是可耻的事了,再要了老板的命,于情于理都会让人觉得自己不是东西。

    后来仔细一想,武力逼宫的想法王世充放弃了,在杨侗是否退位的问题上,王世充不敢表现出过分热情,那样做的结果,是以毁坏他苦心经营的忠臣形象为前提条件的。

    王世充的形象包装工作做得很好,在老百姓眼中他永远是一个好人。王世充也认识到,现在赶走杨侗不是他应该干的,太极拳还是要继续打下去。

    §§§第七节    有力量就是老板

    现在的王世充实际上是洛阳市的一把手,在洛阳他是核心,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至于杨侗,王世充将他打发到自己看不见的地方软禁了起来。

    在洛阳(河南省洛阳市),王世充实行的是家长制的领导,过分的集权于自身,让王世充很快发现了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下面部门的失误,很容易将责任归于他,部门之间的利益分配,也是让他特别头疼的事,怎样处理利益分配,王世充感到没有开始想的那么容易。

    以前皇泰主杨侗在时,矛盾还有一个缓冲地带,王世充接过洛阳的管理权没几天,麻烦事就一桩桩的找上了门来。其中有一件事,令王世充十分头疼。

    王世充的亲属因为皇亲的缘故,时常仗势欺人。

    如果任之不管,规定的社会法规便没效力,久而久之法律便成了一纸空文,没有规矩,社会便会生乱。

    在这方面,王世充很有远见,他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统治的地方发生,对于自己的亲属子弟,王世充再三叮嘱千万不要去触犯法律。

    自己颁布的法令没过多久,偏偏就有人不在乎,他的两个儿子做了一件他认为很愚蠢的事情。

    越王王君度,汉王王玄恕与将军丘怀义在宫中聚众淫乱,按照王世充颁布地法律,这样地事情要依律重处。

    再严厉的法律也是由人在执行,执法者对自己宽,对别人严,这样做会产生很不好的社会影响,人们会认为司法不公。

    司法公平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失去这道防线,社会距离动乱就不遥远了。

    与王玄恕一起淫乱的还有一个名叫丘怀义的军长,发生这件事后,朝中和他有过节的同事侍衙史(风纪监察官)张蕴古,便在王世充面前参了丘怀义一本。

    同僚背后撮脊梁,效果明显,王世充鉴于这件事情的社会影响,亲自出面过问此事。事情查到一半,王世充便感觉到非常棘手。

    丘怀义是他心爱的大将,王玄恕是他亲生儿子,按照法律,应该重处他们三人。

    重处丘怀义,现在战争时期正是用人之际,重处他王世充怕他背叛自己。打他小报告的人都是窝里斗的无用之辈,王世充很难下手重处丘怀义。自己的儿子更心疼,大义灭亲的事情,王世充干不出来。

    最后为了给社会舆论一个交代,王世充只好命人将自己的儿子脱掉裤子打了几十大板,就算了结了此事,对于丘怀义,王世充不好说什么,因为还要用他给自己保江山打天下,对丘怀义的处理来了一个缓期执行,后来便没有了下文。

    想当初,王世充口口声声在大会上设要依法治国,如今轮到自己头上,便不能一碗水端平,社会舆论对王世充很不利。

    这件事刚过没多久,王世充领导的洛阳市政府内部又开始生乱。

    出头鸟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往往这些人也是死得最快的。

    王世充是通过玩弄权术上台的,但表面上还是披了一张仁义的皮。当初之所以能够顺利上台,是他的亲信们三番五次在朝堂上劝说他,虽然这是作秀给别人看,但因为表演真实也迷惑了不少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见风使舵的人也参加了进来。

    这次充当出头鸟的是礼部尚书裴仁基等人,王世充当初上台,也有他们的功劳,但王世充在处理利益分配的时候,却没有顾及到他们这些人,在王世充的心中,这些人不是自己的人,所以不能让他们手中有力量。

    裴仁其父子联合尚书左丞(国务院秘书长)宇文儒童,散骑常侍(司法部部长)崔行本共同密谋诛杀王世充,拥立杨侗复位。王世充发现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将裴仁基及其党羽诛灭三族。王世充知道斩草一定要除根,干这样的事情,绝不能心软,这一点上,王世充干的很黑。

    早在裴仁基之前,利益分配的不公平,早已让洛阳市原来的官员们产生了不满。在洛阳市政府,实行的是两种不同的工资待遇。

    王世充的亲信们是一种,其他人是一种。封建社会的官员不是普通的老百姓,在公元600年的时代,这些肚子里有点墨水的知识分子,并不能像农民那样能够轻易被哄住。

    在清查裴仁基的党羽的过程中,洛阳市一些因为待遇不好而不满的官员因为裴仁基的失败了浮出了水面。

    对待这些人,王世充有所顾忌。

    王世充明白大开杀戒可以针对那些大字不识的普通百姓,而知识分子,这一招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能这样干,惹恼了这些人自己在历史的长河中就只剩满篇的口诛笔伐,世间最丑恶的词汇都归于自己。最重要的是王世充的理想是做皇帝,实现这个理想没有这些人帮忙是不可能的。

    王世充很会杀人,但不会在他统治不稳定的时候,大杀知识分子。这一点他比其他人聪明,对于这些人的要求,王世充爽快的答应了。他们是因为待遇不好跟随裴仁基,给他们增加工资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王世充把这一点看得很透彻。

    裴仁基事件平息过后,王世充一直寻找着这件事的起因,这时他的弟弟王世辉私下提醒他,皇泰主杨侗还没有死,有他在,下面员工起来闹事便有理由。这样的提醒让王世充一下子醒悟了过来,仔细想想,事情的起因真是这么一回事,直接杀掉皇泰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公元619年5月,主意定下,王世充便立刻派侄子王行本和家奴梁万年下去处理。

    杨侗听识王世充要杀掉自己, 开始并不相信。软禁自己,证明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王世充迫于舆论不敢做得太过分,现在王行本端着毒酒站在自己面前,杨侗还是不敢相信,还用自己以前做领导的口气对别人说:“是真要造反么。”

    后来见端着毒酒的人很认真,证明事情是真的,本能求生欲望立刻表现了出来,杨侗一下子瘫软下来,这时请求王世充不要杀自己显得那么的无力。成者王侯,败者寇。杨侗求生说出的话在这时显得多余,在被逼喝下毒酒时,杨侗望了一眼窗外,难过的说了一句:“愿从今以后,不再生在帝王家。”

    杨侗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在生命的尽头,杨侗明白了生在没落的帝王家是一种痛苦,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奈,宫墙外的人拼命想挤进来,里面的人却时刻想着出去。在剧烈的疼痛中,杨侗睁着大大的眼睛望着前方,他死不瞑目。

    §§§第八节    能力靠的是一种认识

    皇泰主杨侗被王世充逼着喝下毒酒,随着杨侗的离去,令王世充心中不安的最大因素总算清除掉了,他认为现在洛阳再也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在怎样对待原来老板这一点上,王世充思考的范围有所局限,和长安城中的李渊相比,王世充的做法显然没有李渊高明。

    大奸之人往往表现的极为豁达,李渊为官多年,对主导中国文化的儒家学说有着深刻的体会,也深谙儒家文化统治下的厚黑之道。汉武帝黜免百家,独尊儒术,致使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只要是做坏事,首先必须要做得隐秘,不能让别人看出破绽,没有做到这一点,便是失败。

    李渊对待隋恭帝杨郁,就没有王世充那样鲁莽,不杀杨郁是为了做好广告宣传,李渊知道,有杨郁存在,可以笼络到许多知识分子,有了这些人,自己事业的成功就易如反掌,因为历史告诉人们,人才就是生产力。

    王世充杀掉杨侗,等于将自己苦心经营的伪善面具一下撕了下来,王世充是奸人,这个形象一下暴露在众人面前。这种结果产生的连锁反应很严重,没有道德这张皮做伪装,王世充阴险的脸皮立刻暴露在阳光下。

    杨侗死后没多久王世充这里便出了一件事,公元619年7月,王世充军队中行军总管(军区作战司令)罗士信带兵投降了李渊。

    罗士信曾经是李密的部下,李密失败后投降了王世充,对于现在这个老板,刚开始来到工作岗位的罗士信还是想认真的干出一番事业的,但王世充对他的态度,总给罗士信一种不相信自己的感觉,领导推心置腹的支持,特别是在打仗这些要死人的事情上,极为重要。

    在用人方面,王世充比李渊父子逊色得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王世充对罗士信时刻防备的做法,让罗士信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王世充这样的做法,有点奸人不奸,反成小人。

    另外,王世充杀掉了杨侗这件事也让罗士信觉得自己的未来很可能就是兔死狗烹的下场,再三斟酌之下,罗士信才决定投降李渊。

    王世充占据的洛阳,李渊从来没有放弃过争取,他手中现在控制着长安城,再得到洛阳,李渊知道,自己横扫天下就很容易了。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在江都,皇泰主杨侗被王世充杀死在洛阳,皇室之中已经没有人自立为王,只要拿下洛阳,其他几处割据势力便会顺势而倒,那时自己就可以一统天下,这样的想法是一个大手笔,李渊在心里已经规划好了怎样取代隋王朝。

    罗士信投降李渊,在王世充的军中,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在带领军队的问题上,王世充也没有李渊高明。

    李渊明白统领军队,笼络军心不是靠金钱的施舍,因为以利相交者,利尽者交绝,在封建官场上,金钱也许是打通关系最好的方法,但军队打仗要死人,用金钱统领军队,有银子时大家凑在一起,银子用尽时就做鸟兽散。军队中有军规,军法再严厉,也是由人在执行,在这过程中人可操作的东西有很多,另外杀鸡儆猴也只能起到暂时的效果。

    所以李渊统治军队,认识到了军队文化的重要性,儒家文化的存在,他认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儒家文化深入人心,利用儒家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尽孝忠君这种深入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认识,统领军队,李渊在这一点上,认识是成功的,后面一连串的胜利也证明了他的认识没有失误。

    王世充管理军队,却是靠运用欺骗和金钱收买的方法,和李渊相比起来眼光显得很短浅,有点小市民的市侩。

    欺骗用于洛阳的民众可能行得通,打仗是死人的事,士兵们在面对生命和金钱的选择时,更多的是选择生命,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公元620年,王世充和李渊的拉锯战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对洛阳的争夺,李渊加紧了前进的步伐。

    对于李渊的进攻,王世充也采取了反击,这一年下来,双方打了一个平手,表面上看谁也没有输赢,双方都有损失。

    但王世充没有意识到,自己与李渊反复的争斗,自己的人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战争后遗症,自己统治下的很多老百姓不想再继续打仗。

    王世充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在自己统治下会接二连三的有人成营成团,甚至整个郡整个县的人都向李渊投降,发生这样的事就好比股市崩盘,王世充这位手持股票的大股东自然会很痛心。

    发生这样的事,自然要总结原因,自认为找到了治疗战争后遗症的方法王世充开始在洛阳用“治乱世用重典”这味药疗伤。

    “治乱世用重典”这味药对于外伤有很好的疗效,但王世充这位赤脚医生因为医术水平有限,看不准自己的病根,拿着治疗外伤的药去治内伤,不但没有治好病,反而加重了自己的病情。

    王世充在洛阳颁布严峻的法令,加重刑罚,对老百姓实行连坐,为了阻止有人投降李渊,王世充限制老百姓出城。后来王世充觉得这样还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干脆来了一招更狠的。

    鉴于前面太多人投降的教训,王世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公元620年,王世充来个大清洗,把各部门的一把手换成自己的亲信。这样干,王世充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样做的后果,王世充真正成了一个孤家寡人,他没有意识到,换掉的人从此等于白白送给了李渊,对他们过往的培养没有实现一点价值,只是削弱了自己,强大了李渊。最可怕的是军队中的投降现象也并未因此减少,而王世充小人的形象却在人们脑海中永久的定格了下来。给这样的老板打工,员工随时想着的是怎样跳槽,因为和小人在一起没有安全感,何谈生活得有品质。

    王世充在自己内部的大清洗,换上去的各级官吏很大一部分只是会纸上谈兵的无用书生。这些人在面对李渊的进攻时,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在认识上,王世充在未开战之前已经输给了李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