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因为身上罩有精心打造的大度容人的广告,在和王世充较量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收获,相比王世充在战场上用血汗辛辛苦苦打拼事业,李世民取得收益的代价要小很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王世充在广告宣传这方面,火候远不如李渊父子。
王世充在洛阳杀死皇泰主杨侗就是战略上的一个失误,手中握有杨侗这张牌,干坏事时便可披着忠心于隋王朝这张皮,别人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奈何不了自己,王世充到时可以将责任推给杨侗。现在不同了,李世民在父亲的指点下,真正的将厚黑用到了家,王世充的人投降李世民就是一个例子。
好的广告宣传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李世民攻打洛阳,前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在投降的人中,除了王世充的部下,还有不少其他军阀的手下。在王世充这样的军阀老板眼中,损失最为严重的事情莫过于自己人投降,相当于自己的资金白白流失,装进了李世民的腰包。
现在承受这种损失的并不是王世充一人,这位名叫窦建德的军阀此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的部属接二连三地投降了李世民。
漳南人(河北省故城县)窦建德,年轻时行侠仗义,胆量过人,因此得到乡里人的拥护,隋炀帝远征高丽(朝鲜),为补充兵源,窦建德征兵当上小队长。611年因为同乡孙安祖被县令鞭打,窦建德仗义相助,失手杀死县令,被逼无奈举兵造反。公元616年,成为地方武装力量的窦建德投降军阀高士达。616年12月末,高士达被隋朝大将杨义臣击败,高士达战死。617年,窦建德接受隋朝政府招安,归顺洛阳的皇泰主杨侗。
在窦建德属下投降的问题上,李世民很明智,攻打洛阳才是现在的头等大事,敌人不是越多越好,李世民现在还不想得罪窦建德为敌,王世充就已经很伤自己的脑细胞了,李世民不想现在的对手中又多出来一个窦建德。
为了稳住窦建德,李世民放下面子,找到了从窦建德那儿投降过来的人,面对这些人时,李世民有种复杂的感情,想留下他们,但为了大局着想又不得不送他们回家。
李世民的做法,窦建德认为很够朋友,在王世充和李世民争斗的过程中,窦建德一直保持中立,其实窦建德还有一个打算,李世民他们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到那时,自己可以顺便出来捡一点战利品。
王世充在和李世民的争斗中没有占到便宜,自然而然想到了窦建德,王世充想将窦建德拉进自己的泥潭圈子,那样一来,对付李世民就容易得多,618年2月,王世充派人向窦建德紧急求援。
王世充和窦建德以前就是朋友关系,但两人的关系,只是可以在酒桌上喝喝酒,并不能交心。
公元619年5月,王世充在洛阳杀掉杨侗后,窦建德看到这是一个脱离王世充的绝好机会,窦建德打着替杨侗报仇的旗帜,带着自己的人马过上了自己做老板的生活。这一次收到王世充的救援信,窦建德不知道应该怎样答复。
王世充在窦建德脑中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王世充小人的形象已经在自己脑海中定了形,窦建德苦恼的是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因此受到损失,李世民攻占洛阳后,自己的情况会不会还像现在一样。
仔细分析一下形势,窦建德决定出兵救援王世充,以现在的情况看,窦建德明白,自己和王世充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王世充如果被李世民消灭,下一个消失的便是自己。
出兵帮助王世充,从大局看,对自己设想的三足鼎立有帮助。河朔(山东)地处偏僻,王世充的存在可以与自己互相支持,与长安的李渊三分天下,李世民攻不下洛阳,就只能拥有首都长安的半壁江山,如果王世充存在,就可以继续保持三方力量的平衡。窦建德知道自己能在中间占有很大的便宜。
窦建德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消耗双方的力量,等到李世民攻打洛阳筋疲力竭撤退时,王世充的力量也消耗得差不多了,窦建德再挥兵进攻王世充就显得轻而易举,如果情况允许,那时攻打李渊统治的长安也有七成的胜算。
窦建德定下主意,便一边派人联络王世充,另一边派自己的亲信劝说李世民退兵,窦建德猜想,凭着自己和李世民的交情,李世民会一定给自己一个面子,暂时停下对洛阳的进攻。
但李世民并没有像窦建德想象的那样做,李世民听完窦建德派来得使者的叙说后,隐约感到话中有话,窦建德并不老实,他有其他的目的。为了确保万一,李世民扣留了前来送信的人,也等于给了窦建德一个回答:“洛阳是一定会打的。”
窦建德答虽然答应王世充派兵支援洛阳,但在何时出兵的问题上,窦建德却一直没有实际行动,只是嘴上说说,王世充却不同,在洛阳城耐心地等候着窦建德的到来。
等了几天,王世充突然醒悟到了什么,李世民围攻洛阳一天紧似一天,窦建德却一直按兵不动,王世充这时害怕起来,如果窦建德的承诺是为了一张白条,自己就亏大了,想到这一层,王世充连忙派人前去催促窦建德赶快出兵。
窦建德原本的打算是让王世充继续和李世民拼消耗,等他们两败俱伤时自己再出来收拾残局,如果不是自己的手下又有人投降了李世民,在出兵的问题上,窦建德还会继续和王世充打太极。
窦建德派兵支援王世充,李世民得知这个消息后,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李世民在心里说道:“看来窦建德真的忍不住了,真的派兵参战了。”
这样的结果也让李世民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在李世民看来,迟早都要发生的事,早点发生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第二节 窦建德在家内讧
窦建德部下大将军(军长)王伏宝,这些日子他的日子很不好过,因为同僚们正在开他的斗争会。
李世民一边围攻洛阳,另一边虎视窦建德的地盘,而窦建德手下的一些员工心中却没有紧张感,他们有的,只是为自己谋私利的小智谋。
关于才与德的争论,历来不绝。总体来说,一个人有德而无才,就与愚笨之人相差无几;一个人有才而无德,则与小人一样,所以做到慧眼识人这件事很难。此外,立场与评审价值观的不同,也会影响对一个人德才的评价。在儒家文化统治下,中国几千年来都以儒家的道德准则作为对一个人的评判标准,多少年来,真正德才兼备之人,十分难寻。
漳南人(河北省故城县)窦建德,年轻时行侠仗义,胆量过人,因此得到乡里人的拥护,隋炀帝远征高丽(朝鲜),为补充兵源,窦建德征兵当上小队长。611年因为同乡孙安祖被县令鞭打,窦建德仗义相助,被逼无奈举兵造反。619年窦建德起义,为了充实自己的力量,对于来降者,窦建德采取的是来者必用的办法,所以部属中充斥了众多的投机政客,但其中也不乏像王伏宝这样智勇双全的优秀人才。
投机政客的想法却和王伏宝不一样,他们想的是怎样过花天酒地的好日子,王伏宝想的是每天怎样四处征战,扩大地盘。由于看待事情的立场不同,这些人对王伏宝的行为多少有些不满。另外一个原因,王伏宝抢了他们地的风头,拔份儿的事情做得太多,王伏宝想不遭人恨也难。
王伏宝没有意识到,自己现在是“鹤立鸡群”,如果没有明智的老板做后台,自己的所作所为在同僚眼中便会成为扎人眼的出头鸟,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
王伏宝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窦老板,王伏宝是一片忠心,他一直认为老板很理解他,对于身边谋士的提醒,从没放在心上。
王伏宝胜仗打多了,没有战功的将领们便会感到有压力,这些人虽然在战场上没有本事折腾,但在官场上偷袭同僚的本领还是有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王伏宝终于被同僚们算计倒了。
土匪出身的窦建德,对任何人都抱有一种本能的怀疑,时常担心手下谋反。
620年8月。共州县令唐纲杀死刺史,献出州城,投降唐王朝。
如今李世民围困洛阳,自己地部下不时投降李世民,让窦建德每天寝食难安。这更加重了窦建德的多疑。
老板的焦虑被员工看在眼中,不满王伏宝的将领们抓住这个机会,来了一个集体上访,诬陷王伏宝谋反,这一次,王伏宝真的被同僚算计了。
王伏宝谋反,窦建德开始并不相信,王伏宝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知根知底,谋反这样的事不像王伏宝的一惯作为。
一个人说王伏宝的坏话并不能让窦建德怀疑,一群人的力量就不同了,王伏宝谋反的事情在众多将领口中说的有板有眼,窦建德不得不认真考虑,此时多疑的心态此时又助长了自己错误的判断,窦建德相信了将领们的话。
王伏宝很快被抓进监狱,后来被窦建德下令处死。临死的时候,王伏宝还在努力思考自己这样的下场到底是因为什么。
王伏宝被判死刑,最高兴的人莫过于整死他的同僚们,除去了王伏宝,军中便再也没有人和自己争功,这些将领们花天酒地的生活便能继续保持下去。
窦建德杀掉王伏宝后有一点后悔,几次派兵打仗,在军中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但这时后悔已经晚了,窦建德杀死王伏宝,等于将自己最有力的一个拳头亲手砍掉了。
王伏宝的死讯传到李世民这里,李世民长叹一声,心里默念道:“真是可惜,窦建德怎么会干这样的事。”在痛惜之余,李世民从这件事中悟到了一个信息,窦建德家中在内讧,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李世民看到了这一点,自然不会放过。
当千里马落到不识货的马夫手中,结局往往是很惨的,李世民在这一点上,得到了父亲的教诲,学到了不少经验。在投降自己的人中,李世民心里很清楚,哪些人是来玩的,哪些人是能干事的。在这一点上,
窦建德逊色得多,在他眼中,任何人都是好人,也可能都是坏人,李渊父子就不同,他们认准的好人坏人,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与窦建德相比,在用人手段上,李渊父子要高明很多。他们知道做好人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做坏人一定要隐秘在黑暗之中,让人不易发觉,要让人感觉有道义。而人们常说的道义就是能暴晒于阳光下的东西,例如友谊、亲情、爱情等等人们对美好的追求。如果将手段隐藏在道义中,别人是很难发觉的。
§§§第三节 高手中的高手
前段时间窦建德派兵援助王世充,李世民装傻充愣,害怕自己一有行动会惹恼了窦建德,一直没有反应。窦建德在家清理队伍,李世民知道后,认为这是攻打洛阳的绝好机会。
王世充的洛阳城被李世民围得铁桶一般,洛阳城现在成了一座孤城。围城之中,直接遭殃的是城里的平民百姓,没有粮食吃的平民百姓生活难以为继。
洛阳城里的王公贵族靠着平日的压榨,仍然继续保持着自己的温饱,平民百姓吃完草根树叶后,便将泥土倒进水中,捞起漂浮在水面上的细泥,拿回家掺和米屑做成饼,用来充饥。
王世充为了维持统治,仍然坚持不懈地对洛阳的民众做着宣传工作,虽然周围的人接连有人因为饥饿而死去,但洛阳城的百姓也没有动乱的迹象。
在封建军阀的争斗中,平民百姓永远是做炮灰的对象,当权者争权夺利,往往是以牺牲这些人为代价的。这些,洛阳城中的百姓却永远不会懂,因为他们没有知识文化,因为无知的人往往最容易被别人欺骗利用。
围困洛阳并没有达到李世民想要的结果,洛阳城里的人依然是那样顽强,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时候。巡视一遍战场后,李世民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洛阳之所以久攻不下,原来是王世充暗地里秘密开通了一条运送军粮的通道。
发现了这个秘密,李世民当然要想尽一切办法将其断绝,综合各方面信息,李世民想到了最常用的一个计谋——偷袭。
王世充对这一条运粮通道很重视,为了保证洛阳城的最后一线希望,王世充派自己的大儿子王玄应亲自管理。王世充很明白,洛阳城的生死存亡,很大程度上要由这条粮道决定。
对于李世民可能采取的偷袭战术,王世充事先料想了几种预案,但王世充也知道,如果和李世民的军队硬碰硬,自己饿着肚子打仗的士兵绝不是李世民的对手,现在,王世充只能将一切朝着好的方向思考。王世充想,也许李世民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运粮通道。
公元621年1月,李世民攻击了王玄应在虎牢为洛阳运送粮食的军队。
王世充猜想的好结局并没有来到,当自己的儿子王玄应孤身一人从运粮的地方狼狈地跑回来时,王世充知道李世民这一次是狠下心要攻打洛阳。
攻打王世充的运粮通道,李世民并没有采取偷袭。李世民也和王世充想到了一块,硬碰硬,王世充的人绝不是自己的对手,事情的结局证明了李世民的判断。
士兵打仗是消耗体力的事情,如今,王世充连士兵吃饭这样最基本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一些洛阳的高层人士开始纷纷动摇,都想着办法出城投降李世民。
李世民没有想到,打击一下王世充的运粮路线会得到这样的结果,连忙派人将自己在洛阳的战果汇报给父亲李渊。
李渊不愧为经验老到的封建政治家,别人只能够想到一层的事情,他能看透两层。
李世民近来在洛阳的表现,李渊很满意,但其中有一件,李渊觉得做法有点过分。罗士信在千金堡屠城这件事他认为做得不好,在李渊看来,那是土匪的行为,打仗的事情,只要能打赢,采取软的硬的方法都行,就是不能明目张胆地屠城,因为这是受人唾骂的屠夫行为。
在罗士信屠城的问题上,李世民没有父亲想得长远,屠城能够暂时震慑住对手,但杀死的无辜百姓就成了自己身上永远抹不去的伤疤,别人会认为你很残忍,而不想和你合作。
不过令李渊感到欣慰的是,李世民在这个问题上深得自己的遗传基因,做法很聪明,让罗士信背了这个黑锅,这一点,李渊是肯定李世民的。
攻破洛阳现在只是时间问题,为了大唐王朝统一事业的顺利进行,李渊在长安特意为李世民定了两条规定:
第一,洛阳攻破之日一定要对洛阳的百姓解释,攻打洛阳我们是来特意解救你们的,目的只是想早日结束战争。(愚弄百姓)
第二,所有的战利品不要留给自己,全部分发给将士们。
如果说王世充是玩厚黑的武林高手,那么李渊便是高手中的高手,在洛阳还未攻破的时候,他就已经想到了应该怎样去管理。
说一套做一套,封建政治家都会玩这一手,但李渊做到了极致,他不会让人发现其中的破绽。不分私财,不与将士们争功,这样的决定可以让将士们认为李渊父子有肚量,以后打仗,这些人才会死心塌地的为李渊父子卖命。在工资还未发完的情况下,李渊知道人的干劲最足。
洛阳这座城,李渊看重的不是它的宫殿和城墙,更多的是看重它产生的广告效应,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利益。
玩政治家的高手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像李渊这样高手中的高手更难做。李渊让人给李世民带去自己的规定,这两条规定,李渊相信聪明的儿子一定能够明白其中的奥秘。
§§§第四节 王世充的拼死一战
李世民打断了王世充的运粮线,守在洛阳城的王世充现在就只能吃老本胃了,但这样下去终究不是办法,为了解决运粮的问题,王世充不得不冒险派兵引开李世民的注意。
王世充会干什么,李世民在上次打击王世充运粮路线时,已经猜到了三分,王世充的想法还未付诸实施,李世民就已经先下了手,李世民将军队转移到青城宫。
公元621年2月13日,李世民率军抵达青城宫,青城宫是出入洛阳的唯一通道,李世民占领青羊宫就遏制住了王世充军队的调动路线,王世充派兵引开李世民的打算不得不作废。这样一来,洛阳城里的王世充等于被封在了瓶子里,动弹不得。
李世民的棋比自己先走一步,王世充思来想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拼死和李世民打一回,撕开李世民的包围圈。趁着李世民在青羊宫修建营寨,王世充带领着两万部众向李世民发起了进攻。
李世民打算探测王世充的军队实力,带领十余骑冲入王世充军中,横杀竖攻。面对李世民的进攻,王世充的将领大为惊恐,不敢应战。王世充见李世民即将逃出包围圈,立刻率军与李世民大战,李世民寡不敌众,王世充逐渐占据主动,李世民在邱行恭将军的保护下准备逃走。
骠骑将军(军区作战司令)段玄志与王世充作战,面对汹涌而来的士兵,段玄志并没有害怕,他调转马头,挥刀向王世充杀去------。
看见段志玄的表现,李世民的恐惧感立即消失了,也回头向王世充杀去。如果自己继续逃跑,下面的士兵会认为自己没有魄力,李世民很聪明,他知道冲锋的时候自己应该叫着:“兄弟们跟我上!”而不是叫着:“兄弟们给我冲。”自己身先士卒,才能起到鼓舞军心的作用。
段志玄骑着马径直奔到王世充面前,此时沉醉在胜利中的王世充看见眼前突然出现的这个彪形大汉,一时没有回过神来。
段志玄挥刀向王世充砍过去,王世充慌乱之中从马上摔了下去,躲过了段玄志的攻击。
王世充手下士兵见状,连忙挥舞兵器向段志玄发起攻击,很快将其生擒活捉。
王世充拿着战刀正想杀死段志玄,想到刚才的一幕,觉得对方是个人才,王世充将手中的战刀又放了下去,让手下将段志玄押回洛阳,如果有可能,王世充想收买对方。
事情并没有按照王世充设想的那样进行,在回洛阳的路上,段志玄挣脱押解的士兵,跑到了李世民的军营。
在逃跑的路上,段志玄明白,到了洛阳自己就很难回到李世民的军营了,以王世充的为人,招降不了,一定会杀了自己。想到这些,段志玄红了眼,王世充这边的士兵有上前追捕的,段志玄抓住一人便砍瓜般回敬一刀。
士兵们还没有看见过这样勇猛的人,几百人的追捕队没有人赶上前,眼睁睁地让段志玄跑了过去。
经过这次被俘事件后,段志玄明白了打仗最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当初不反抗,自己到了洛阳也难逃一死,看来杀人不眨眼有时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王世充的情况也很不妙,开始本以为自己会赢,现在看来,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李世民后面发疯般地杀回来,把自己打得落荒而逃。
李世民这一次又反败为胜,退回洛阳的王世充一连几天都不敢露面,而洛阳城则被李世民包围得更加水泄不通。
回到洛阳的王世充也在反思此次战役,后来终于悟透了,自己的失败原来是因为部下打仗不卖力,自己两万人的队伍奈何不了李世民区区几百人的队伍,王世充知道这里面绝对有原因。
这是一个大问题,王世充准备过一段时间再来理会,现在让士兵休息才是大事,王世充命人将洛阳的城门紧紧封闭住。
§§§第五节 王怀文引发的问题
看到王世充被李世民打得落花流水,有一个人很高兴,骠骑将军(司令部参谋)王怀文。
老板打了败仗,照理来说员工应该很着急,因为老板经营得好坏,直接牵扯到自己的工资待遇,但王怀文的情况却很特殊,因为从内心深处他不是王世充的人。
王世充在玩心计算计人这方面不学自通,但有一点不值得肯定,心计过重便成了小人的行为,这样的人是难以让人诚心相交的。所以王世充不管怎样对待王怀文,终究收买不了对方的心。
对于这样的情况,王世充自己心里也很清楚,他知道周围有很多人对自己不满,但对王怀文,王世充很放心。他是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亲信,背叛这样的事不可能发生在他的身上。
王世充的想法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王怀文并不这样想,内心深处,对于自己这个虚伪的老板,王怀文很多时候是报以一种反感,特别是王世充身上的那种两面三刀的的性格,王怀文最讨厌。
王世充和李世民交战失利,王怀文下决心投降李世民,但一直找不到机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怀文时刻注意着王世充的动向。
王怀文离开王世充投奔李世民之前,王怀文为了自己能在李世民那儿混个一官半职,决定做一件别人不敢做的事情,王怀文准备取走王世充的头,作为礼物送给李世民。
王世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亲信的变化,还是一如既往地将王怀文带在身边做警卫。王世充休整一番,决定找机会和李世民再战一场,打破李世民对洛阳的围困。
事情的发展让王怀文得到了一个机会,公元621年2月14日,王世充要去洛阳城外勘察地形。看准时机,王怀文站在离王世充不远的地方,举起手中的长矛,向王世充刺去。
王怀文的背叛让王世充很意外,但这时更意外的事发生了,被刺中的王世充竟然没有倒下,长矛也并未刺入王世充的体内。
回过神来的王世充气愤不已,想到自己的亲信这样对待自己,王世充忍耐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举起手中的战刀,一刀刺进了王怀文体内。
这一刻,鲜血从王怀文的体内涌出,王怀文看着红色的液体从自己的身体流向王世充握着的战刀。他想奋力一搏,王怀文挣扎着想要活动。
王世充扭动手中的刀柄,王怀文的嘴角开始剧烈的抽动起来,王世充举起战刀,又狠狠的刺了一下王怀文。王怀文立刻失去知觉,瘫软在地。
王世充将刀从王怀文的体内拔出,在抽刀的时候,各种难受的滋味一齐涌上王世充的心头,王世充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身边的人为什么接二连三的背叛自己。面对昔日自认为忠心的大将,王世充一时陷入了长久的疑惑之中。究竟为什么?
王怀文倒地的一瞬间,他仍然在思考一个问题,王世充为什么杀不死,这个问题并不是他一人脑海的问号,其他在场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回到军营的王世充悄悄的脱掉了身上穿着的暗甲,这件暗甲今天为自己捡回了一条命,王世充摸着自己的胸口,仔细一想,决定利用这件事情为自己打点广告。
王世充赤身来到大臣们面前,王世充说:“大家看看,王怀文用长矛刺我,我居然没有一点事,这不是天助我吗。”
一些拍马屁的高手连忙随声附和,周围的人都纷纷同意王世充的看法。
长吏(秘书长)窦威道:“将军真是我们朝中的福气所在,被王怀文刺中竟然毫发无损,这是预示李世民必败!。”
大家纷纷附和,都相互点头称赞窦威所言。朝堂之上却有一个人的反应不是那么强烈,御史大夫(司法部副部长)郑延。
当所有人都在恭敬的奉承自己,郑延的表现让王世充有些不高兴。王世充问到:“御史大夫郑延好像不同意?”
郑延连忙回道:“大王英雄盖世,区区一个王怀文是伤害不了你的。”
听完这一番奉承话,王世充满意地回到了自己的宫殿,王世充这一出自导自演的戏,为自己赚足了风头。但御史大夫郑延的心中却有一点不安,从王怀文的事情上,他看出王世充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这样的人在他看来,不值得自己为他卖命。
而另一边李渊的反应却不同,远在长安的李渊听说王怀文刺杀王世充的事后,连忙追赠王怀文上柱国(国家一级英模)朔州(山西省朔州市)太守。
在对待王怀文的事情上,李渊的做法比王世充高明很多,李渊这样做,表明自己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王世充杀死王怀文,却给自己的手下留下了冷酷无情的印象。
李渊这样猫哭耗子的假象总能迷惑不少人,洛阳城御史大夫(司法部副部长)郑延就是其中之一,在对待王怀文的事情上,他对王世充失去了信心。
§§§第六节 郑延的出家不是时候
御史大夫(司法部副部长)郑延看到王怀文的遭遇,这时想到了隐退,在他看来,现在远离王世充是最好的选择,和无情无义之人在一起,郑延感到没有安全感。
王世充听说郑延要辞官,如果换做往常,王世充不会为难,但现在非常时期,郑延的行为在王世充眼中看来,有一点拆台的意思。
作为朝中老臣,郑延如果辞职不干,王世充知道后面很多事情将很难办,郑延的辞职必定会引起朝中大臣人心的不稳,王世充预料到后果很严重。
对郑延这样的人,王世充不可能采取常规的手段,不听就杀,在自己内心平静后,王世充找到了郑延,于是有了下面这一番对话。
王世充说:“郑大人是朝廷的栋梁,不做官只是一时没想好的话,是吗?”
郑延连连摇手,郑延道:“我听说王怀文刺了陛下一刀,陛下没有任何事情,我想只有佛主才有这样的能耐,陛下就是佛主,我是忠于陛下的,我愿意出家为僧做一个和尚,供奉陛下。”
郑延的回答,让王世充无语回答,如果不同意,自己前不久导演的那出金刚不坏之身的神话便会不攻自破,自己脸面无存。同意,郑延的辞职必定引起朝中大臣人心的不稳。
面对这两难的选择,要荣誉还是要稳定,王世充不知该怎样去选择,王世充这时有一点忌恨郑延这个老头,人活到他这样的地步,王世充感觉自己不是他的对手,王世充这时真正理解到了“人精”这两个字的含义。
看到王世充在艰难地做选择,郑延很满意自己的应对。王世充放不下脸面,自然会同意自己的要求,郑延猜想王世充一定会答应。
但王世充的回答却出乎郑延的意料,王世充狠狠地抛出一句话:“想活命就继续干,想死就报着被单回家。”
王世充不会让郑延的计谋得逞,荣誉的事情现在看来不足为虑,洛阳现在最主要的事情是稳定。而稳定的中心是读书人,他们一旦造反,便会煽动贫苦的农民加入进来,到那时局势便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
王世充明白,郑延在洛阳是知识界的泰斗,他如果辞职成功,便会成为洛阳动乱的导火线,那时李世民攻打,洛阳就会不攻自破,自己也就成为了阶下囚。
王世充临走时对郑延道:“等到战事平息,你想出家我绝不拦你,但现在不行,你就是硬撑,也要撑到我胜利的时候。”
王世充的回答令郑延大感意外,他没有想到王世充会这样决定,郑延想到王世充前面杀主灭友等等作为,出家的念头更加坚定。
想当初自己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个流芳百世的名节,现在看来,郑延的追求成了黄粱美梦。
王世充在洛阳只手遮天,郑延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惧之中,郑延心里清楚,王世充话里有话,如果不听他的,便只有死路一条。
王世充的手段郑延很清楚,自己坚决辞职,换来的是王世充的大刀,在王世充手下干事,郑延很多时候感到的是一种猜忌。王世充对任何人的不信任,让郑延很伤心。
面对王世充的威胁,郑延没有回答,郑延满怀心事地回到了家,在出家的问题上,郑延时常举棋不定,究竟应该怎样,郑延做着痛苦的思想斗争。
后来郑延想了很多,郑延认为自己被王世充杀死在刑台上,死得其所,这样能将自己保持操守的名节留给后人。
心里做了这样的决定后,郑延自己动手铰起了头发,在家里换上和尚的僧服,做起了和尚。
王世充听说郑延的事后,生气地骂到:“狗日的郑延,不让你出家,敬酒不吃吃罚酒。” 王世充很少骂人,但这时的他真的忍耐不住自己心里的愤怒,他决定动手杀掉郑延。郑延知道王世充的反应后,不但没有感到害怕,相反,郑延心里很高兴,王世充一定会成全自己流芳万世,“清高”模范的名节。
在这一点上,王世充没有想到这些。郑延就像自己在洛阳城树立的牌坊,现在因为利益的争斗,而杀掉对方。这样做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成全了郑延的名声,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无情无义的骂名。
郑延不愧为政坛高手,王世充没有他看得长远,从王世充对待自己这件事上,郑延断言王世充必败。
王世充玩弄权术火候不到,手段成了赤裸裸的厚黑。相比之下,他应该多向李渊父子学习,他们将玩弄权术上升到了一种境界,将厚黑手段隐蔽得很高明,这叫做政治艺术。王世充在这一点上无疑是失败的。
郑延的猜想并没有错,王世充真的杀掉了他,但这样做的后果,让王世充在洛阳的部属们开始注意一个问题,下一个郑延是不是自己。
王世充当初杀掉郑延本想借这件事教育部属,但结果却恰恰相反,看到自己的手下接连不断投降李世民,王世充意识到自己错了。
杀掉郑延成全了他的名节,对于自己,损失了人才,也毁了名声。当王世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已经晚了,因为李世民对洛阳的包围已经越来越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