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狼性征服:大唐开国的政治真相-兄弟相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李建成的离间

    李渊十分清楚儿子们现在的情况,手足兄弟已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敌人。面对长安城中发生的一切,李渊的痛苦无处诉谈,李渊不想在他有生之年,看见昔日亲密无间的儿子互相残杀。

    打发李世民远去洛阳,李渊害怕李世民起兵造反,留他在长安,李建成又让自己放心不下。这样的问题,李渊不知应该怎样解决。

    李世民就这样被父亲困在了长安,这样的结果,最高兴的是李建成,此时一个阴险的计划已经在他脑海中转动起来。李建成要让自己的二弟永远困在长安,最后再慢慢地将他折磨而死。

    李建成很清楚李世民的实力,如果硬碰硬地和他干一架,自己只有失败。当然这一切难不住李建成,他想到了天空飞翔的大雁,如果取掉了它的翅膀,大雁就没有了翱翔天空的依仗。

    对待李世民,李建成就是用这样的办法,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的致命弱点在哪里,李建成更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李建成看准的第一个目标,是李世民的心腹大将尉迟敬德。之所以选择尉迟敬德,是因为如果尉迟敬德能被自己收买,那么其他人自然不在话下,心腹的背叛,往往能够起到榜样的作用。收买了尉迟敬德,李世民在长安城中便会陷入众叛亲离的地步,到那时,就算李世民有三头六臂,也逃脱不了自己的手掌。

    对于官场,李建成有自己深刻的体会,这些年在长安城,李建成见多了官场中形形色色的官吏,从此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千里做官只为财,当官若无财,请我也不来”。李建成很了解大部分做官者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在李建成的眼中,他认为钱能摆平任何事情,对于尉迟敬德,李建成自认为尉迟敬德终究逃不出这个颠扑不破的规则。

    尉迟敬德收到李建成的贿赂时,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心情激动,面对李建成送来的这一车金银珠宝,他随手拿起一块玩弄起来,之后轻轻的放下。他回头对送礼的来使道:“拿回去吧,回去带个信给太子殿下,我尉迟敬德生于寒门,如果没有秦王的提携,至今仍在荒野蓬草间穿梭,秦王待我恩重如山,背主这样的事情不是我应该干的。”

    送礼的来使脸一下阴沉下来,他道:“请将军仔细想想。”

    尉迟敬德道:“不用了,我和太子殿下平日并没有往来,如果我今天接受这些东西,足以证明我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请您回去转告太子,这样的小人拿来有何用处。”

    送礼的来使一时哑口无言,失落地将礼物带了回去。

    看着远去的来使,尉迟敬德想到自己应该去李世民那里汇报一声,这样做,尉迟敬德是想警告一下李世民:你现在的处境很危险。

    李世民听完尉迟敬德诉说李建成送礼的事后,连忙扶起对方,李世民道:“对于你,我是万分的放心,即使你收下礼物,我知道你也不会背叛我,但你有没有想到,因为你的拒绝,李建成一定不会放过你。”

    尉迟敬德道:“秦王待我恩重如山,接受了他们的礼物,我就等于被他们收买了,这是不要脸的事,我绝不能干。”

    李世民道:“话不能这样说,你可以收下他们的礼物,这样你一可保证安全,另外也可顺便打听他们后面的计划,这样做,不是一举两得吗?”

    听完李世民的话,尉迟敬德不得不暗自感叹,自己的做法确实欠妥,在李世民面前,自己永远做得不够完美。

    李世民道:“你拒绝太子的贿赂,他们一定不会放过你,从今天开始,你一定要加倍小心,防止他们的暗算。”

    后来没过几天,李世民的推测便被应证了。

    得知自己收买没有成功,李建成与三弟李元吉怒不可遏,在他们看来,这一次自己对人性的把握失败了。更让他们痛心的是,对李世民手下糖衣炮弹攻击的计划就此落空,因为尉迟敬德拒绝贿赂的事发生,已经没有贿赂的必要。

    这样一来,李建成认为除掉李世民党羽的问题便显得十分棘手。派人暗杀,自己人不是尉迟敬德的对手。看看现在的情势,在李建成两兄弟眼中,现在就只有用玩弄厚黑手段,扳倒李世民。

    背后做小人,诋毁对方,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玩弄厚黑手段、获取竞争利益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比明枪实战更为阴险,因为既整了对方,还将自己隐藏的严严实实,而且满脸笑容的脸上,还不时给与对方春天般的温暖。

    李建成就十分擅长这样的背后阴人的手段,这一次,他认真的思考,终于抓住了父亲的一个软肋:害怕李世民周围幕僚煽动李世民作乱。

    李建成指使亲信诬告尉迟敬德暗地谋反,对李世民很不放心的李渊这次信了,将尉迟敬德抓起打入死牢。

    此时的李渊并不在乎周围人的生死,他现在害怕的是自己家里人的互相残杀。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太多了,周围人任何一个挑动的举动,都会引起李渊脑中那根紧绷的神经剧烈的颤抖。

    诬告的理由往往缺少实证,在这一点上,李渊并不糊涂。没有证据,一定不能马马虎虎杀掉尉迟敬德。

    面对李世民为自己手下的求情,李渊没有为难李世民,他知道这里面的真实原因。李渊也知道,自己不尽情理的做法,很可能惹恼李世民。

    关押尉迟敬德,李渊是想调和儿子之间的矛盾,虽然这里面有自己对形势的误判,但李渊明白,李世民的实力太强了,让他的力量损耗一些,并不是件坏事。

    李建成的担心在李渊看来并不是无中生有,只要自己尽力维持,李渊相信,自己一定能够保证家庭的和睦,以及李建成三兄弟间的感情。

    李建成见尉迟敬德被自己赶出了长安城,知道父亲更多的是站在自己这一边,思来想去,李建成决定斩草除根,将李世民的羽毛全部剪掉。

    如果说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的左手,那么房玄龄与杜如晦便是李世民的右手,这两个参谋的危害比尉迟敬德更大。李建成知道,玩弄权术,自己永远不是他们两人的对手。

    李建成重施故技,又让人在李渊面前参了房玄龄与杜如晦两人,又想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达到自己清除对手的目的。

    从最近发生的事情上,李渊知道了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李建成与李世民角力造成的。面对李建成对房玄龄杜如晦的诋毁,这一次,李渊再一次做出决定,牺牲李世民的利益,成全李建成。李渊下令将房玄龄杜如晦两人驱逐出京。

    做完这个决定后,李渊长出了一口气,他认为自己现在已经把握了各方力量的平衡,长安城中波霓云诡的政治环境终于消失了,在自己精心的调控下,李渊认为已经达到了保持稳定的目的。

    但他所想的这一切完全是自己的臆测,他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会给李世民带来怎样的后果,因为在人人自危的情况下,总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第二节:李世民面临的选择

    李建成背后操纵的“扳民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经过一番努力,李建成现在赶走了李世民身边重要的一些谋士与武将。李建成知道,只要自己控制了李世民的人脉基础,在长安的李世民便永远没有翻身之日。

    但李建成私底下的动作,并未使李渊将李世民身边的谋士全部赶走。前段时间之所以对李世民那样做,李渊只是想通过消减李世民实力的方式,以此保持各方力量的平衡,其实并无打击李世民的心意。

    李渊最近一连串的举动,李世民认为是父亲的无意之举,他只是从中预感到了一丝不祥。如果没有猜错,父亲对自己一定产生了戒备之心,这并不是李世民想要的结果,虽然知道大哥对自己不满,对于父亲,李世民一直认为他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如今,一切的梦想都已打破,李世民不得不小心起来。

    眼见李世民接连被李渊打击,李世民身边的一些侍从也开始担心起自己的未来。如果李世民被扳倒,他们知道,下一个遭殃的便是自己。

    在他们看来,事情永远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着李世民的处境,有些人在心里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们准备杀掉李建成与李元吉。

    干这样的事情,没有李世民的允许不可能成功,现在的秦王府,经过李渊的“裁军”已经极度的精兵简政。在李世民身边,只剩下军事参谋长孙无忌、武将侯君集,外加李世民的舅父高士廉。李世民现在处境很危险。

    这几个人并不是只会和女人跳跳舞、打打麻将的拍马逢迎之辈,李世民在选人上,还是有自己独特的眼光的,他知道身边的人会干些什么,能干成什么。

    对于长孙无忌提出杀掉李建成的建议,李世民也曾认真考虑过,但转念一想,李世民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

    杀兄灭弟在李世民看来,是最丢人脸的事情,李世民知道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他更知道,如果自己真刀真枪地对付李建成,虽然赢的把握很大,但他的一世英名也会因此毁于一旦。

    面对周围幕僚的劝说,李世民回答道:“不要说了,这些事情是我的家事,有些事你们多想了,父亲和大哥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坏。”

    周围人并不能理解李世民此刻的心情,他们想到的是自己的前程,李世民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名声,几百年来,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李世民知道,真按他们所说行事,自己很可能会接受历史的审判。

    几百年后,有权评论他的并不是那些目无长物的市井小民,更多的,是那批躲在书房的文人学者,几百年后,李世民知道自己会成为他们笔下春秋的焦点人物,而杀兄灭弟将会成为史家们审判自己的污证之一。

    李世民更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世俗中的奋斗都以“成者王侯败者寇”的结局为依据,满篇是非都由胜利者来书写,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结局。

    唯有学人能够留名千古,因为市井小民逐功利,在他们短浅的眼光中,又有谁能真正分清天下是非,更多的,是学人在论英雄。

    历史是学者书写,他们拥有话语权,故乃真正名垂青史!

    §§§第三节:各怀心机

    李世民害怕李建成与三弟李元吉背后偷袭,手下纷纷劝他先下手除掉对方,面对这个可能遗臭万年的决定,李世民选择了忍耐。在李世民看来,只有自己默不作声,他人对自己的怀疑才能慢慢消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世民想在道义上取得对自己有利的地位。

    “好人不让人识透,识透不值半文钱”,这个道理李世民很清楚,当初自己的老师经常拿着这句话教育自己,现在,李世民正在认真的实践着老师传授的道理。

    身边侍从的鼓动,李世民并不是没有动心,但他看得比侍从远:如果真的避免不了长安城的争斗,一定要大哥先动手,那时自己还手就有足够的理由,这样自己也好给天下以及后世一个满意的答卷。

    李建成心里对李世民并不是充满仇恨,在李建成眼中,自己如果不是身在太子之位,他也想自己和李世民和平相处。想到这些,李建成真想回到太原做自己的太平少爷,那样的日子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如今的现实已经告诉李建成,他与李世民之间,永远只有一个太子,所以,李世民必须从自己眼中消失,李建成也知道,如果自己不能够赢得这场争斗,失败者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公元626年的夏季,长安城中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天空中的颜色总给人们一种压抑的感觉,让所有人的心都紧张的提了起来,等待着暴风雨的到来。

    在李建成的眼中,他一直认为三弟李元吉是自己的心腹,如果扳倒李世民,李建成决定封他一块土地,让他做皇太弟,规格上和自己平起平坐,实行自治管理,在自己管辖的区域享受高度自治。

    对于大哥,李元吉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忠诚,“大奸似忠”,李元吉心里隐藏的秘密别人岂能探测。感受到长安城中的气氛,李元吉知道,现在并不是和大哥翻脸的时候,只要李世民一下台,下一个扳倒的对象,李元吉已经选好,就是大哥李建成。

    之所以这样做,李元吉有自己的缘由,他太明白做人的道理了,即使自己不与大哥翻脸,谁能保证自己的后代能够永远与大哥的后代和平相处吗?

    李元吉害怕大哥兔死狗烹,李元吉太清楚了,在权力面前,永远只有一个胜利者,而这个人,是不能允许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的。

    另外一件事的发生,也是促使李元吉思想改变的主要原因。从一个算命先生这里,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将自己的元吉二字组合起来,便变成了一个“唐”字,这是在暗示自己就是大唐未来的接班人。

    有这样的发现,李元吉认为自己找到了做皇帝的理论基础,在他看来,算命揭示的命运,就是上天的安排,这样的结果,能够为自己将来夺权起到口号的作用。

    面对权力这道铁门,李渊的三个儿子各有打算,当李渊迈着疲惫的步伐,拿着自己的钥匙试图打开这道铁门时,李渊突然发现,自己拧不开这道门了,他猛然意识到,事情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事先的料想。

    面对这道打不开的铁门,李渊茫然的站在门外,他不知道后面的结局,但他已经料想到了铁门里的情况:铁门里,所有的东西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面对这样的变化,李渊知道自己已经无能为力。

    §§§第四节:争斗前的准备

    兄弟相仇的感触,李渊是从此次突厥入侵开始的,在讨论抵御突厥入侵的方案时,李渊明显感到了李世民几兄弟的不和,从他们的言语中,李渊读出了三个字:“杀死你!”

    李建成指使自己的亲信幕僚提出建议,建议将李世民身边的亲信侍从全部调走,跟随李元吉前线作战。李建成这样的举动,使李渊感到很寒心,李建成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在向自己挑明,在长安城中,李建成与李世民之中有一个必须灭亡。

    如果自己没有猜错,李渊知道,李世民的亲信侍从一旦离开,李建成必定会将屠刀举向自己的亲弟弟,这样的事情一旦发生,长安城中必定会陷入激烈的动荡中。

    李渊同意了李建成的建议,让李元吉领兵抵抗突厥,但对于带走秦王李世民的亲信幕僚,李渊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答复,这样做,李渊是想留给自己一些周旋的时间,让他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大程度的消除潜在的隐患。

    李世民并不是李渊想象中的“忍者”,大哥的建议,李世民从中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血腥味,自己只有一双手脚,亲信的存在,很多时候给了自己心理上的安慰。如今大哥这样做,意味着这是动手前的准备,想到这些,李世民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看来,争斗真的避免不了了。

    正当李世民犹豫不定的时候,安排在李建成身边的眼线很快传来消息。这个名叫王晊的警卫员悄悄告诉李世民:“太子准备将你手中的亲信换掉,然后在出军的路上将他们处死,之后再找借口杀掉你,然后说你暴病身亡。”

    王晊是李世民安排在太子身边的亲信,他的话李世民没有怀疑,李世民想了很多,这一刻,李世民又想到了“道德”这两个字,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夺取自己性命的事,李世民思考再三,决定永远不先动手。

    即使权力的争斗不可避免,李世民也要为自己的名誉而战,取得一个被动还手的借口。

    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危险,李世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队伍的团结直接影响着斗争的胜败,这时的李世民想到了仍然留在身边的亲信侍从,此危难之际,正是检验他们最好的机会。

    李世民招来亲信侍从,将王晊的话一句不漏的说了出来,这样做,李世民是想看看他们的反应,这一刻,李世民知道这是在检验自己的领导才能。

    很幸运,这是李世民的第一感触,长孙无忌等人并没有退缩,在关键的时刻,他们并没有背叛自己。李世民的心里隐隐的松了一口气,经过这次试探,李世民认为李建成的所作所为对自己没有大的威胁,有他们存在,永远会带给自己平安。

    李世民听完手下的建议,他坚决的摇摇头,李世民说:“从古至今,骨肉同胞之间的相互残杀是最丑恶的事情,虽然我和太子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但不到万不得已,我一定不会首先动手,一定要大哥发难,我才能以正义为名去讨伐他们。”

    李世民这样的回答,无疑给身边人泼了一盆冷水,长孙无忌道:“秦王这样做,你是拱手让人宰杀,你想想,你如果不事先动手,太子发难,在长安城中我们并不是他们的对手,因为我们手上没兵,他们一哄而上,我们几个人根本抵挡不住。”

    尉迟敬德道:“秦王如果不反,我今天立刻和你断绝关系,明明知道自己的力量不是太子的对手,还要等着别人来杀,这样的事情, 我尉迟敬德不会干。”

    这时周围的人突然转变了口风,纷纷拥护尉迟敬德的建议,这样的情况,是李世民事先没有意料到的。

    看着大家激动的表情,李世民很想将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告诉大家,但他立刻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明白,这时已经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好人难做啊。李世民在心里默念道:“好人不让人识透,今天,我李世民真的让人识透了。”

    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拒绝别人好意的帮助,李世民知道这是错误的做法,面对手下的建议,李世民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打卦占卜。

    迷信在这时是有用的,当一群无知的人被一位精通天文,玩弄权术的“高人”迷惑时,他就是上帝的代言人,当占人者算出今晚和明天的时候,上帝已经在他的手中慢慢睡去,留下一个响亮的声音:“这样做是对的,因为这是上天的安排。”

    李世民在手下的安排下,给自己打了一个正义的广牌: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上帝的旨意。

    在经过一晚无眠的思考后,李世民终于决定进行自己下一个计划,究竟是什么,人们已经擦亮了眼睛,拭目以待。

    §§§第五节: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率领自己的亲信军队悄悄地埋伏在了玄武门,李世民这次准备孤注一掷,他要杀掉李建成。昨天朝会,根据父亲的指示,今天他们三兄弟会准时来到玄武门。

    在经过一个名叫临湖殿的地方,李建成与李元吉感觉到了异常,他们看见平常熟悉的宫廷侍卫突然之间全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没有见过的新面孔。

    在路上,李建成对李元吉道:“三弟赶快回去,我们中埋伏了。”

    李建成的话还没有说完,李世民便从后面赶了出来,李世民道:“大哥这是往哪走?”

    李建成没有回答,他知道自己处境十分危险。在他的背后,他至死也没有想到,在自己逃跑的时候,李世民此时已经拿起了手中的弓箭,拉满了弓。

    在放箭射向李建成的时候,李世民痛苦地闭上了眼,这一刻他知道自己已经回不了头,自己如果心软,就只能成为大哥刀下的断头鬼。

    李世民猛的睁开了眼,手中积聚的力量一下子发泄出来,弓箭直直的射向了李建成。

    在倒地的瞬间,李建成正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们一家人继续留在太原,可能这样的结局就不会发生。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李建成表现出了对生命极度的渴求,他此时非常希望时间能够回转,在知道自己时间不多的情况下,李建成一直对自己暗示,一切都不是事实。

    面对着眼前狼狈逃亡的李元吉,李世民举着的弓箭又放了下来,尉迟敬德看见后,突然明白了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尉迟敬德明白李世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

    为了解决老板的难题,尉迟敬德举起了手中的弓箭,只听一声沉闷的声响,李元吉的胸膛被射出了一个大窟窿。

    在倒地的时候,李元吉回头望了一眼自己的二哥,看着李元吉痛苦的表情,李世民心里突然极度的痛苦起来,他将头转向了另一边,这时他想起了自己与三弟点点滴滴的往事。

    难以控制自己情绪的李世民忍不住冲向李元吉,当他扶起自己的三弟时,他的眼泪掉了出来。

    李世民并不是假哭,他是真的伤心,杀掉李建成是自己的无奈之举,对于自己的三弟,李世民心里并不想要夺取他的性命。

    李世民将李元吉抱在怀中,李元吉努力抬起手,正在暗示着什么,李世民看了很久也没有看明白,他很希望自己的兄弟说出一句话来,但在此时,李元吉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

    当李元吉的手无力的滑向地面时,李世民放声大哭了起来,这一刻李世民体会到了失去亲人的难受,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

    当李世民抱着李元吉的尸体放声大哭时,周围人的眼睛也湿润起来。李世民撕心裂肺的哭声中,满是凄凉,想当年太原起义,一起出来的兄弟就只剩下自己一人……

    李渊当时正在海池游玩,并不知道玄武门发生的事,当他知道后,李渊的痛苦立刻涌上了心头,面对李世民几兄弟之间的互相残杀,李渊这个懵懂老者不知道应该怎样去解释周围发生的事情。

    在准备赶往玄武门的路途上,李渊的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当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李渊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了做人的艰难。李渊想去玄武门,随从拦住李渊,不让前往。

    看见前来禀报事情原由的尉迟敬德身上鲜红的血迹,李渊知道里面有自己儿子的血液,面对尉迟敬德,李渊很想冲上去扇他两耳光,但他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

    一直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李渊现在不得不认同这个现实,在他事后搂着死去儿子的尸体大哭的时候,此刻的李渊,已经将所有的事情完全看透。

    这时的李渊很后悔在太原的起义,如果没有这些事,说不定自己正在太原安享晚年,过自己满意的老年生活。如今,面对丧子的阵痛,李渊真想一头撞死。

    李世民知道,经过这件事后,父亲永远也原谅不了自己,但现在为时已晚。

    李世民的行动宣告了长安城中凝固空气的结束,在对李建成儿子的问题上,李世民没有手软。在李世民看来,留下大哥的儿子就会带给自己无限的灾难,李世民下令将李建成与李元吉全家诛杀。

    李世民这样做有自己难言的痛苦,因为在他内心深处,他非常恐惧,他害怕有一天,李建成的儿子们为了报仇,会举着大刀向自己的头上砍来。

    李世民除掉李建成与李元吉后,李渊害怕李世民杀掉自己,曾对裴寂说:“没有想到,竟然会出现这样的事。”

    裴寂听后不敢言语。

    看见李建成与李元吉被杀,原本投靠李建成两兄弟的陈叔达、萧瑀也马上落井下石。

    陈叔达对李渊说:“秦五(李世民)功劳大,名望重,李建成、元吉两人无才无能,是应该将太子的位置让给李世民。”

    萧瑀见陈叔达只是投石,并没有下井。于是说:“陛下你应该立李世民为太子,将国家的大事政务全交给李世民,这样就不会发生意外了。”

    李渊此时知道什么叫做落井下石了。看见萧瑀满脸的杀气,李渊道:“您们说的很对,这也是我的意见。”

    公元626年7月5日,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

    陈叔达与萧瑀为了赢得更大的政治空间,威逼利诱李渊退位。公元626年7月,李渊面对陈叔达萧瑀两人的逼迫,无奈选择了退位,做太上皇。

    经过玄武门之变,李渊变了很多,也看懂了很多。

    对于政治,李渊现在已经心灰意冷,接连的变故,让李渊爱上了弹琴,在飘摇的琴声中,李渊受伤的心灵上才能找到难得的慰藉,只有这样,他才能从玄武门事件的阵痛中走出来。

    公元626年8月,对政治心灰意冷的李渊正式宣布自己提前退位,将皇位让给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李渊对生活领悟的结果。

    平平淡淡的日子虽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这样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真正想要的生活:没有欲望上的折磨,生活就平添了一分幽淡,少一分官场上的算计,生活就多了一分宁静,远离困扰自己的烦劳,就永远不会庸人自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