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黑闼在洺州()的叛乱终于平息,李渊建立的大唐王朝从此没有了后顾之忧,阻碍前进的基石被一块一块的清除,高兴之余,李渊感叹自己终于可以休息了。但他还是警觉的嗅到了长安城中的丝丝不安,这正是他害怕的。
随着刘黑闼叛乱的平息,家里开始出现内讧的苗头。
危机感最为强烈的莫过于太子李建成。
二弟李世民的功劳太大,手中握有重兵,李建成不得不提防他,因为他明白,自己的太子职务只是封建体制造成的结果,如果二弟发难,对付自己,他只能举手投降。因为自己手上没有能与李世民相抗衡的军队。
李建成有一个铁杆兄弟,三弟李元吉。相比李世民,李元吉更乐意跟随大哥发展,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李世民南征北战的爱好不是李建成两兄弟的追求,如果要他们选择,他们更乐意女人和美酒。在他们眼中,明晃的大刀,魅力永远不能与美女相比,因为男人的雄性激素在此时正挑动着他们的生理反应。
面对手握重兵的李世民,李建成与李元吉不得不有所顾及,万一哪天他真反了,两人不敢往下思考。李元吉这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即使是自己的二哥,在权力面前,情亲也算不得什么。”
李建成当即否定了三弟的建议,现在做这样的打算为时过早,在李建成心中,对自己的这位兄弟,他多少还是有点感情,杀戮兄弟的事情,李建成感觉自己下不了手。
这样的担心并不是多余,前朝的经验教训时刻告诉自己,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为此,李建成私底下调换了警卫,他认为这样的事情,即使父亲李渊知道,也不会过多的干涉。
但李渊的反应却很强烈,这是李建成没有想到的。在父亲严厉的训斥声中,李建成感受到了父亲话里透出的信息,对于二弟李世民,
他是疼爱的,对于自己,却有点瞧不起,因为大唐的江山一大半都是李世民征战而来。
自认为很小的一件小事,李建成没有想到会引起父亲雷霆般的震怒,回到寝宫躺在床上,李建成的脑子不得不思考三弟的建议。
李渊原本不想对李建成大发雷霆,但他害怕照此下去李建成会变得越来越放肆。更重要的一点,他害怕李建成私换警卫的事情会引起李世民的警觉,从而引起家中的猜忌与不安。
面对自己的三个儿子,李渊时常感觉自己处理不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李建成属于中等之才,坐上皇帝的位置也能平安无事。李世民却不同,经过这些年的锻炼,他已经训练成了一个老谋深算,精通厚黑的“官僚”,李建成如果与他过招,必死无疑。
李渊希望李建成能够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
对李世民的担心,不只是李建成的事情,也是自己的担心。几兄弟能否保持团结,这是李渊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李建成并没有领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相信了三弟李元吉的推测。因为私换警卫,他从父亲的震怒中读出了一丝寒意,父亲在从旁敲击自己:你并没有李世民优秀。
对于自己的未来,李建成感到前途一片迷茫。但他明白,只有自己加倍努力,才能改变父亲心中对自己的偏见,要解决这个问题,李建成想到了三弟的建议,直接杀掉李世民。
这样做可能会带给自己不好的影响,但这时的李建成已经全然顾不了世俗流言的诋毁。保持自己地位的不变,李建成觉得自己才能把握未来。所以,他认为李世民必须死。
§§§第二节 李建成造反
李世民身经百战,勇力过人,李建成清楚自己不是他的对手。如果要想夺去对方的生命,李建成认为只有一个办法,采用暗算,用计除掉李世民。
公元624年,平息刘黑闼在河朔(山东)叛乱后,唐王朝的天下逐渐稳定下来。这时的李渊有了一个想法,他决定出游仁智宫,放松自己。知道父亲这个决定后,李建成认为这是除掉李世民的绝佳机会。
李渊安排太子李建成在长安座朝理政,李世民与三弟李元吉随驾同行,父亲这样的决定,李建成认为这是上天故意让给自己的机会。
李世民随驾同行,军队的控制权便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自己一声令下,三弟李元吉便可以随时结束李世民的性命。为了使自己的计划顺利施行,李建成在长安秘密的做好了准备。
他让亲信庆州都督杨文干带领一支军队秘密进入长安。待到三弟李元吉动手,以保卫父亲为名,领兵进入长安。之后李建成带领军队以平叛的名义逮捕李世民,之后干掉他。
李建成认为自己的这个计划天衣无缝,只要杨文干不泄露行踪,自己的计划一定能够顺利实施。
如果没有郎将(征兵副司令)朱焕的告密,李建成很有可能改变唐朝后来的历史。
但可能不是现实。
面对刺杀李世民大胆而血腥的计划,朱焕感到一阵害怕。
李世民朱焕早有耳闻,李建成的计划在他看来胜算把握并不大。而且,李建成还小看了自己父亲的力量,现在的唐王朝,他才能真正决定太子。朱焕闭上眼想了一下结局,直觉告诉他,李建成的计划不会成功。
失败的事,朱焕很聪明,他不会冒这样的风险,再三思考,朱焕来到仁智宫将李建成的计划告诉了李渊。
朱焕前脚刚走,宁州(甘肃省宁县)人杜凤举也赶来证明此事,当面控告李建成将要造反。如果没有杜凤举再一次证明,李渊绝不会将这件家丑公开出来。
原本想大事化小的李渊不得不做出样子给周围的人看,即使是太子无理,自己也照样教训。
李建成不知道自己的行踪已经泄密,接到自己前往仁寿宫的命令,走在半路途中的他突然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父亲一定知道了自己的行动计划。至于是谁告密,李建成已经没有心思仔细去想。
李建成折转身,拿着父亲的诏书回到长安城中的太子府,周围的幕僚看见事情已经败露,谁也不敢轻言相劝,这一回李建成很可能全军覆没。
李渊正在仁智宫等着李建成的人到来。
李建成不知道自己的结局,周围沉闷的环境,这时被太子舍人(太子事务管理官)徐师谟的人打破。
看见手足无措的李建成,徐师谟对他说道:“现在已经走出这步棋,现在不反,等着皇上治罪吗,太子殿下,我们造反吧。”
李建成没有回答,双眼望着周围的幕僚。此时他多么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帮一下自己。詹事薄(太子秘书官)赵弘智站出来说道:“太子殿下,现在我们只有一条出路,主动向皇上请示错误,皇上念在你太子身份,一定会饶了你。”
李建成道:万一皇上杀了我呢。”
赵弘智道::“你下手的对象是秦王李世民,皇上知道你对他并没有恶意。”
李建成站起身,这时的他很后悔当初的决定,事到如今,李建成认为这个办法最为理想。与父亲继续对持下去,只有一个结果,自己毁掉自己。
听从赵弘智的建议,李建成立刻前往仁智宫对父亲认罪。
为了显示自己的真诚,李建成只带着十余人来到仁智宫。
父子相见,李建成的腿软了下去,自己的生死现在掌握在李渊手中。他要自己死,自己便没有存活的希望。
看见李建成捣蒜般的对自己叩头,李渊原本愤怒的情绪一下消失了很多。刚开始的愤怒,李渊是想做给周围的人看,他想给周围的一个心理上的暗示,我不会输。如果李建成真的起事,李渊要让周围人知道自己有能力制服他。
如今,李建成跪在了自己的面前,现在的李渊在思考一个问题。
太子李建成之所以这样做,看来自己事前的担心并没有错,他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苦心周旋而消失,反而增加了李建成的忧虑。
想到这里,李渊对自己的这个大儿子有一点恨铁不成钢的无奈,看来他并没有明白自己的一番苦心,李渊难过的低下了头。
周围的人看见的只是李渊的愤怒,对于他内心的感受,没有人能够体会,李建成也许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几次昏死过去。
看见儿子这般难受,作为父亲的李渊也有说不出的痛苦,责骂一番,李渊离开了,在回去的路上,李渊命人将太子押到自己的房间外等候。
现在的麻烦并不是李建成,如果自己的猜测没有错,庆州都督杨文干得知消息一定会起兵造反。
事情后面的发展真如李渊的意料,杨文干真的反了。仁智宫的李渊得知这个消息,不得不紧张起来。
他并不怕杨文干的造反,李渊现在最害怕的是自己队伍中的浑水摸鱼之辈,借机折腾,那样一来,事情的发展就很可能就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仁智宫位于山谷之中,守卫兵力有限,这时如果有人突然发难,李渊知道自己就成了一只瓮中之鳖,永远回不了长安。
他也意识到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消灭杨文干的造反,面对突然冒出的这个对手,李渊在选择将领的时候很头疼,自己的决定,很有可能改变事情后面的发展。
§§§第三节 杨文干引发的思考
平息杨文干的反叛,在选拔将领的时候,李渊本想从身边的亲信之中挑选,认真思考后,他认识到这样的做法并不妥当,此种做法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果派出亲信,杨文干的叛乱在外界眼中就是自己与大儿子之间的斗争,这样的结果并不是李渊想要的。李建成其他的党羽为了生存,一定会立即响应,那样,局势便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杨文干的叛乱现在处于萌芽状态,一定要尽快平息,不能让他们发展壮大。究竟派谁,李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公元624年6月26日,李渊仔细思考一番,找来了李世民,在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李渊决定派出李世民前去剿灭杨文干,这样做,是李渊经过几番权衡利弊后的决定。
李世民带兵出征,外界便会认为这是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之间的争斗,自己作为皇上,影响甚微,各地隔岸观火者便不会轻易出动。自己便能稳定局势,也能保持自己地位的稳定。
但李渊心里还是有一点担心,李世民会接受自己的这个决定吗,如果他拒绝,自己的安排便会夭折,那样,自己就只能派亲信前去平叛。他担心这样的决定会引起李建成手下的不安,影响长安,甚至整个国家局势的不稳。
在前往李渊寝宫的路上,李建成这次反常的举动,李世民从中读出了两个字,人性。现在的长安城,他感受到的是一股股暗藏的杀机,不是你死便是我亡,此时的他想起了老祖宗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李世民骂道:狗屁。
父亲会让自己干什么,李世民已经猜到了七分,来到父亲寝宫,李世民还是象征性的说了一番话:“杨文干不知天高地厚,父亲一定要拿出雄威,派出一员大将剿灭他。”
李渊让儿子坐下,李渊回答道:“不能这样,你去剿灭最为合适。”
在前往的路上,李世民早已猜想到了父亲的打算。如果他领兵平叛,等于向天下的人坦白了自己与大哥之间的矛盾,这让李世民感觉很为难。他委婉的回答父亲:“还是派别人为好,天下初定,世民早已厌倦打仗,只想过平淡的生活,还是另派别人吧。”
李渊见李世民拒绝,并没有恼怒,李渊知道李世民能明白此刻的出征意味着什么,是大唐江山的稳定,李家血脉的传承。
李渊叹息道:“当初隋文帝杀死自己的儿子,这样的事情我绝对做不出,现在你不出兵,就只有我自己亲手解决。天下的人便会认为是你大哥造反,为了安抚人心,你大哥就必须死,而且是我亲自杀死。世民,我们李家从此便会陷入血腥的互相残杀中。”
李世民听完,抬起头,沉默了一会,他说道:“好吧,我同意。”在踏出父亲寝宫的大门时,李世民望着天空,心里无奈的感叹道:“生在帝王家,很多时候真的是身不由己。”
李世民本可以拒绝,这样做换来的只是后面更大的麻烦,家里面从此真如父亲所言,从此陷入血腥的互相残杀中。
现在的长安,李世民感觉已经没有自己双脚的立足之地,自己的处境,自己的一切,现在已经牢牢的被这座城市所控制。父亲的话一遍遍的回荡在耳边,李世民感到这是一种难言的痛苦。
想逃,别人并不允许,不逃,又遭受猜忌。
中国的文化,李世民很清楚,忠孝自古就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现在他要做的,是保证江山社稷的稳定,他明白父亲的苦心,现在他必须领兵出征,以此换来长安城的安宁。
看见儿子远去的身影,李渊在寝宫中无奈的摇着头,这一刻他想了很多。
体制造成了李建成的太子职位,而他自己却没有控制的能力。李世民是块栋梁之才,但只能位居大哥之下,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如何让双方力量保持平衡,李渊想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6月26日,杨文干在庆州举兵反叛,李渊此刻恨死杨文干之流的投机政客,如果没有他们在下面煽风点火,李建成说不定会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
李世民领兵走后,李渊陷入了沉思,如何协调好自己几个儿子间的关系,以前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现在,李渊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怎样看待李建成的行为,李渊很难将他定性,这是一个困难,如果说是造反,李建成必须接受惩罚,那么他的太子之位便有可能被废除,李渊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太子一旦被废,朝廷内部必起纷争,李渊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从内心讲,李渊认为自己是一个父亲。他很羡慕平常百姓与世无争的生活,儿孙满堂围绕膝边,安享晚年。现在,这种生活只是他想象之中的梦想,如今为了保持儿子之间利益的平衡,李渊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不得不将安享晚年的想法从自己脑海中抹去,他只能用权术的力量保持朝廷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李建成这一次行动,李渊没有过多的追究。李建成现在还太年轻,有些事情自己以后慢慢告诉他。周围人的求情,李渊下令释放了李建成。
这样的决定,并不意味放弃对此事的问责,天下人都在看自己的表演,李渊不得不有所表示,以此显示自己帝王的威信。
李建成虽然没有被父亲追究,他身边的侍从却没能逃脱处罚,作为对天下人的交代,总有替罪羊出来做无谓的牺牲。很快,太子中允(太子生活管理员)王珪,左卫率(军事教官)韦挺,天策兵营参军(军事参谋官)杜淹三人被发配边疆。这样做,李渊是想告诉天下人,李建成并没有反叛。
做为替罪羊,王珪三人内心的感受很不好,李渊这样的做法他们理解到了其中包含的信息。李建成有三长两短,你们这些人便是最好的殉葬品,李渊这样做有杀鸡儆猴的意思。
对付杨文干,李世民在前线很顺利,7月5日,在李世民围困庆州城的时候,李世民逼着杨文干的手下杀死了他,之后将他的头颅砍下,传到了首都长安李渊的手中。
面对眼前这个面目狰狞的面孔,李渊有种极端的厌恶,在他的认识中,李建成就是被这群无耻小人污染,才会做出前面的傻事。
在回长安的路上,李世民内心很矛盾,这一次平息了杨文干的叛乱,下一次,李世民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
他想起了被父亲软禁的大哥,想到仁智宫发生的事情,李世民摇摇头,他心里知道,大哥为什么要这样做。
主要原因都在于自己功劳太大。
功高震主,矛盾产生的根源就在这里。
面对长安城,李世民有种亲切的感觉,因为自己的家人全在里面,有父亲,还有自己的子女以及众多的亲人,对他们,李世民难舍难分。
当初在太原,如果没有遇上隋末的农民起义,说不定自己现在正和大哥二弟在酒桌上喝酒,自己的儿子与他们的儿子在庭院互相追逐。而如今,李世民叹了一口气,难道自己真的要和大哥兵戎相见,验证那句:权力面前,永远没有同情与可怜,对人性本恶的断定。
这不是李世民想要的,他太清楚中国的文化,不管怎样,发生兄弟相残的事情,永远逃离不了历史的审判。
李世民在长安的路上想了很多,为了在自己与大哥之间取得一个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李世民决定选择用真心融化误解,只有这样,他才能换来大哥对自己的信任。
李渊现在居住的长安城,不时受到北方突厥骑兵的骚扰。看见李世民几兄弟在家里明争暗斗,李渊借着这个借口,有迁都的打算,他认为换一个地方,家里的现状也许能够有所改变,将几兄弟分散,这样便能避免家里内讧。
面对父亲迁都的决定,李世民断然起来制止,这时的李世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大忌,顶撞父亲。
虽然李渊表面没有反应,面对李世民,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些不满。
李世民是从整个国家的立场思考迁都的问题,他没有猜想到父亲真实的想法。
李渊这样做,只是想化解几兄弟的矛盾。
李渊迁都的决定没有得到李世民的支持,李渊不得不怀疑李世民是否有所企图。他认为聪明的李世民应该明白自己的苦心,他在朝廷上的断然拒绝,李渊感觉李世民是有意和自己作对,想到这里,李渊感叹,李世民已经不是当年太原城里的李世民了。
在李渊内心深处,他很害怕自己的结局如前面的隋文帝一样,家里的儿子互相残杀,最后都落得不得好死,这并不是他想要的晚年生活。
当一个人在权力争夺的空间中呆的过久,有时很渴望过平常人的生活,但他们明白,这样的想法只是自己的梦想。如果失去权力,他们知道自己什么也没有,而且,性命也极有可能被对手掌握,要你死就必须死。
§§§第四节 没有人能懂他的心
李世民回到长安后极力缓和自己与大哥的关系,李世民明白一个道理,中国的儒家文化注重对人的道德培养,自己身为兄弟,一定不能干出与大哥相互残杀的事情。面对大哥,李世民觉得没有必要过分的追究之前的事情,毕竟亲兄弟情同手足,打断骨头连着筋。
面对李世民的和好,李建成表面接受了,但在内心,他并没有放弃对李世民的怀疑和防备。他知道自己的实力,只要二弟李世民有所动作,自己极有可能做他的刀下鬼。
如果没有后面骑马的事情,李世民与大哥表面的和睦并不会破裂,这件事的发生,因为参杂了太多皇宫之间的相互猜忌,一件普通的小事,里面沁透了皇宫争权夺利的算计。
事情由于一匹胡马引起。
为了让李世民几兄弟言归于好,625年秋季,李渊特意准备了一次赛马比赛,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磨合李世民几兄弟心中的不愉快,将以前的不愉快融化,扭转长安城中的压抑。
但事情的发展很不顺,当比赛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李世民突然生气的离开了赛场。李世民罢赛的做法在李渊眼中,是不给自己面子。虽然他不知道因为什么,但在心里,李渊对李世民的好感顿时消失了大半。
李世民退出比赛,他并没有想到父亲的感受。此时,他十分埋怨自己的大哥李建成,他没有想到大哥的心胸竟然如此狭窄,至今仍然没有原谅自己。
在比赛前,李建成牵给自己一匹劣马,李世民骑马三次落地,差点丢了自己的小命,这是大哥李建成有意为之,想置李世民于死地。
面对属下,李世民不免牢骚大发,李世民道:“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岂能是别人能够左右的。
李世民的这番牢骚本是自己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并没有其他的意思,但他没有意识到周围人的反应。
如今的长安城,都在传言他与大哥的不和。当这些话传到大哥李建成的耳边时,味道已变,李世民话中包含的意思已经有了自己是真命天子的味道。
听到此话,李建成知道李世民对自己已经不满,他在揣测李世民的用心。
这是李世民想要动手除掉自己的前奏,这时的李建成感到害怕,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他不敢往下想。
如果没有李世民之前罢赛的举动,周围人对李世民的诋毁,李渊不会放在心上。相反,李渊会对李建成报以极度的反感。
当李渊听到周围的嫔妃对自己说:“李世民自己说自己是真命天子。”李渊听后觉得李世民真的不可理喻,自己现在还没有死,李世民竟说出这样的话。
在做小人的技巧上,李世民不如李建成,如果换做李建成亲口对李渊说出嫔妃诋毁李世民的话,李渊一定不会相信。
借刀杀人。
李建成在战场上虽然不是李世民的对手,但在玩弄心计的功夫上,李世民输了,小人难防。
联想上一次迁都的事,李渊害怕李世民会向李建成发难。
小人的诋毁,有时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特别是在双方互相猜忌的时候,小人的诋毁很多时候能够加速矛盾的激化。
李渊听完嫔妃的话,顿时怒不可竭,立即找来李世民质问。
面对父亲对李世民自言称帝一事的质问,李世民一头雾水,努力回想事情的来龙去脉,李世民并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相反,更加重了自己对父亲以及大哥的怀疑。
李世民自然不会认同父亲着莫须有的罪名,对于敌人的侵略,他能忍受失败的痛苦,唯独这样的误解,李世民不能接受。在解释无果的情况下,李世民摘下自己的王冠,跪地叩头,请求将自己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李世民这样回答自己,无疑是挑衅自己,是对自己的不满,如果李世民认罪,李渊一定会原谅他。但现在,李世民已经让自己下不了台阶,难道自己错了,李渊立即打消了这个念头,他不敢表现自己对此事的怀疑,因为自己毕竟是一个位居万人之上的皇帝。
他很希望李世民能明白自己的苦心,父亲的面子终究比你的重要,但脑海中此刻充满怀疑的李世民,根本没有这样的意识。
直到现在,李世民仍然没有认识到打仗与做官的不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思维。如果说打仗只是死人的问题,那么做官就是一点点的将自己的精力消耗。慢性自杀的行业。
做官时大脑在思考对手,算计政敌,怎样行动,怎样处理,其难度已经超出了打仗所能思维的范畴。
李世民宁死不肯投降的表态,李渊倍感伤心,现在双方谁也下不了台,最后的结果,只能由李世民来承担。
正当李渊为此事烦恼时,一个意外情况的发生,打破了他们父子之间的尴尬。
§§§第五节 长安城中的火药桶
李渊很希望李世民能在朝堂上表示自己的错误,即使真有此事,李渊也不会追究他的责任。李渊之所以生气,完全是因为是李世民罢赛,李世民没有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事情就这样一直僵持下去,李渊不可能将自己真实想法告诉李世民,在双方互相等待的日子,突厥骑兵又打了进来,这一次李渊不得不主动找到儿子。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谁对谁错,抵御突厥才是现在的大事。
对于李世民的责任追究,李渊暂时放了下来,但他作为一国之主,又不能丢失威严,思来想去,李渊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对于李世民自言称帝的事情不原谅,但也不再提。公元625年9月21日,李渊下令李世民李元吉出兵前往幽州,抵抗突厥,李渊在兰池(接待站名)为他们饯行。
李世民对于父亲派出自己抵抗突厥骑兵的决定,并没有因为前面的事情忌恨父亲,在打退突厥骑兵对长安的进攻后,李世民回到了长安。
上一次的事情李渊采取了缓期执行,虽然没有追究李世民的责任,但给李世民本就忐忑不安的心情,又抹上了一层阴影。
在这之前,李世民认为父亲是最理解自己的人,但经过李渊这次李世民自言称帝的事情的教训,李世民认为长安城中如今危机四伏,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这一刻,李世民想到了逃跑,在选择落脚点的时候,李世民将目光投向了洛阳。
这样的决定,是李世民无奈的选择,他如今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如果长安发生内讧,自己立刻前往洛阳避难。洛阳地理优势明显,易守难攻,当年自己千辛万苦才将它拿下,这座城市是最好的避难所。
为了防备长安城内随时可能发生的政变,李世民不得不派出自己的亲信,车骑将军张亮带领一千精锐人马前去洛阳,做好迎接自己的准备工作。
李世民的一举一动,自然逃不出李建成与三弟李元吉的眼睛,在张亮刚刚达到洛阳的时候,李元吉便派人将他软禁。
这件事情,李元吉很快告诉了李渊,他想借李渊之手除掉李世民的心腹。
李渊对于自己儿子私下的争斗,十分清楚,但他时常感到无能为力,自己不可能将他们全都杀死,或者废除,那样,就偏离了自己当初太原起事的本意。本想通过造反维护家庭的完整,如今却为了争权而互相残杀,李渊不想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对于张亮,李渊并没有追究,李渊下令放了他,这样做,李渊是不想挑动长安城的紧张气氛。如果真如李元吉所说,李渊更不能这样做,那样一来,李世民很可能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慌张,真的作乱。
现在,李渊的担心并不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兄弟身上,对于自己还活着的三个儿子,他很清楚各自的能力,如果李世民真的造反,李建成两兄弟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李渊现在的理想就是能够尽一切的力量,磨合他们三兄弟的感情,让他们放下防备的心,深情的拥抱,大家都在心里思量:我们是情同手足的兄弟。
看见父亲没有追究张亮的责任,李建成暗自着急,对待张亮,李建成认为这是父亲偏心,往深处思考,李建成认为这是二弟举兵的信号。这时的李建成没有了当初的神气,他感到的是一种害怕,他在构想:某一天,李世民突然举兵,自己手足无措站在他的面前。
李建成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这时一个大胆的念头从他脑海冒出,杀掉李世民。
为了保证自己太子地位的稳定,李建成决定铤而走险,在决定除掉李世民之前,李建成做了各种谋杀的演练,最后他仔细斟酌一番,决定酒中下毒,杀死李世民。
公元626年6月10日,所有矛盾爆发在了这天晚上。李建成在夜间叫来李世民喝酒,但在李世民的酒中下了剧毒。李世民喝酒后,突然心脏剧烈的疼痛起来,当李世民捂着胸口,站起身决心回家的时候,剧烈的疼痛已经告诉他,大哥真的想置自己于死地,这时他明白自己与大哥之间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方。
回家路上,李世民忍着腹中毒药剧烈的疼痛,他这一刻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无缘无故责骂自己,一切都是大哥的主意,难道亲兄弟真要互相残杀吗,李世民不懂。
听说李世民被李建成下毒药,李渊的手不自觉的吹了下来,自己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李渊望着窗外,无奈的闭上眼睛,一切都发生了,现在,长安城的火药桶真的被点燃了。
当李渊来到李世民住所,看见昏迷不醒的李世民时,他的鼻子一下酸了起来,但他强忍着泪水,他知道自己不能哭,如果被李建成知道,两兄弟可能又会发生斗争。
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办,这时的李渊真的很希望能得到高人的指点。
李建成是自己三个儿子中的老大,制度决定了皇位应该由他来继承,但太原举义的建议,平定全国消灭敌人的功劳,都是出自李世民一人之手,在李渊心中,他更愿意将江山交给李世民打理。但历史教训又告诉他千万不能做,如果这样,自己的孙子辈,曾孙辈就可能效仿,李家从此便会陷入无穷无尽内讧残杀中。
制度能够保持稳定,但当一个无能的国君不能控制局势的时候,李渊更明白,统治集团的内讧将会更加无情和残忍。
这是一道艰难的题,李渊这时不知道应该怎样解决,触成此事都因张亮而起,想到此人,李渊突然脑中灵光一闪,他认为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第六节 小人与兄弟的区别
面对儿子之间的勾心斗角,年过半百的李渊感到很伤心,这些年,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儿子之间的互相残杀,现在的一切应证了自己当初的猜想。
自从发生李世民被毒药暗伤的事,李渊便有了分开自己儿子的打算。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家里内讧,化解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猜忌。
李渊打算将李世民安排到洛阳做官,李渊认为李世民能够接受,洛阳也是首都,这样安排,李渊认为自己并没有亏待李世民。
当李建成听说父亲的决定后,刚开始十分兴奋,李世民离开长安,自己从此便高枕无忧,但热情一过,他立即认识到这样一个后果。
李世民放归洛阳,可能放虎归山。李世民手中握有雄兵,万一举兵发难,自己便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如果李世民待在长安,李建成脸上飘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那么李世民便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李建成意识到父亲的这个决定对自己很不利,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消灭李世民的成本,李建成使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指使亲信背后诋毁李世民。建议李渊不要封李世民去洛阳为王。
李渊对于自己封李世民去洛阳为王的决定很满意,但他没有想到,周围人的看法却不相同。如果只有极少数反对的声音,李渊不会改变自己的主意,现在连自己最亲信的大臣嫔妃也前来陈说厉害,李渊不得不认真思考李世民去洛阳的决定。
对于二儿子李世民,李渊对他心里至始至终都有种微妙的感觉。他一直认为,李世民不是久居人下的人,如果真的如手下所说,他在洛阳积聚力量,举兵发难,到那时,李渊知道自己不能控制局势的。
因为周围小人的诋毁,出于慎重,李渊不得不打消派遣李世民洛阳为官的打算,李渊决定观察李世民一段时间,在做决定。
看见李渊收回决定,李建成认为这是除掉李世民最好的机会,为了达到自己消灭李世民的目的,李建成找到了三弟,让他在父亲面前参奏李世民。
李渊这一刻终于明白,自己的几个儿子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面对李元吉对李世民的诋毁,李渊没有表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一次他知道,只要自己的一点暗示,必定会引起长安城中血流成河。
李元吉对父亲说道:“二哥在军中广施钱财,收买人心,他这样做是树立自己个人的威望,是要造反,父亲如果不及早教训他,到时你一定追悔莫及。”
李渊听完李元吉的话,终于明白自己的几个儿子现在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面对李元吉对李世民的诋毁,李渊没有表现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一次李渊知道,只要自己的一点暗示,必定会引起长安城中血流成河。
李渊抬起头,回答道:“哦。”
见父亲认同了自己的看法,李元吉继续道:“不如杀掉他,如果父亲不愿动手,我愿意代劳。”
李渊举起手,一记响亮的耳光在李元吉脸上“啪”的想起,李渊道:“你是一个畜牲,他可是你二哥。”
李元吉抹了一把满,灰溜溜的退了出来。
李渊此时涨红着脸,他爬满皱纹的额头上,掉落下来的白发被窗外吹进的清风吹散开来,李渊这时吼道:“来人!”
一个小太监应声慌张的走了进来,李渊问道:“是谁叫你不关窗,来人,将他拿下乱棍打死。”
小太监哀求的声音渐渐远去,李渊满腔的愤怒并没有消退,他站起身,将桌上的东西使劲往外掀翻,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瓷器声响,李渊握紧的拳头下,眼里已经老泪纵横。
现在的长安城,落日依然是那样的迷人,远山正在下落的太阳,阳光中透出心心点点的蛋黄红,照耀在人们脸上,清晰的显出人们五官的轮廓,长安城的落日,依然是那样的迷人。
天空中,几只归巢的小鸟,并不回家,而是争抢着相互攻击,它们为了什么拼打,没有人想去了解,也不想了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