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绝招-红色的“奥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都过了五十岁大关的于燕和林强经过一番协商,决定离婚了。

    他们高中时是同班同学,毕业后都没有考上大学,进了同一家大型机械厂。林强分在汽车队开大货车,于燕分在厂宣传科当干事。以后呢,顺理成章,恋爱、结婚,生了一个宝贝女儿林羽。林强身强力壮,工作认真负责,由一个普通司机提拔为车队队长,后来又当了车队专职的党支部书记。于燕在厂宣传部也干得很出色,用笔写新闻稿,用照相机拍新闻照片,作品经常出现在市报、省报上,后来市报公开招聘摄影记者,经过笔试、面试和现场拍摄三道关口,被正式录用了。女儿林羽和于燕一样,漂亮、聪明,在一所名牌大学的外语系主攻英语,毕业后进了上海的一家美国人开的外贸公司,成了一名能干的翻译,年薪如今已达十万。

    女儿独立地飞翔了,他们却要离婚了。

    是不是因为机械厂不景气,林强五十岁就不得不退休回到家里?当然不是。林强有一份工资,女儿还每月往家里寄钱。是不是五十岁出头的于燕红杏出墙有外遇了?也不是。结婚二十多年,于燕就是憋得慌,尤其是回到家里,林强是个典型的闷葫芦,家务事通通包干,热饭、热菜、热茶,就是没有一句热心话。女儿读高中是寄宿,读大学在省城,毕业后去了上海,家里就两个人,很多的时候于燕感到丈夫并不存在,寂寞如潮水一般把她淹埋得很深,比死还难受。她发现当初的选择是多么愚蠢,找一个忠厚老实靠得住的男人,对于一个知识女性来说,是一种空前的痛苦。他们的住房是复式楼,女儿上高中那年他们就分床了,林强睡楼上,她睡楼下,婚姻已形同虚设。她想下班后去同事家串门,或邀几个同行到茶馆、咖啡馆聊聊天,可她是个有夫之妇,会让人产生误解。她下定决心:离婚。

    女儿坐飞机从上海赶回来了,她没有劝说他们“和好”,也没有哭哭啼啼,仿佛一切都在她的预料之中。她说:“你们永远是我的好爸爸好妈妈,你们无论作出什么决定,我都不发表意见。你们把我拉扯大,不容易,我感激你们。这么多年来,爸爸承揽了所有的家务;妈妈在生活上是个弱者,现在年纪大了,还要到处采访,太辛苦了。我请求你们离婚了,自由了,但不要离开这个家,楼上楼下就算是邻居吧。爸爸,请你还是料理家务,就当是帮我照顾妈妈吧。我存了些钱,给你们买一辆小车,妈妈去上班去采访,爸爸开车去送和接,你们说好不好?”

    林强和于燕很感动,一齐点头。

    林羽给他们买了一辆红色的“奥迪”小车,然后匆匆地飞回了上海。

    离婚证办下来了,他们没有惊动单位,是社区居委会开的证明。

    林强依旧操持家务,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卫生,退休了,闲着也是闲着。但多了一项工作:为于燕开车。上班送,下班接;有什么采访任务,把于燕送到目的地。时间不长,就原地等着;时间长呢,先开车回家做做家务,再等于燕的电话通知。

    报社的记者只有于燕有专车,而且有专门的司机,司机又是她的丈夫(单位不知道她们离了婚),这是很让人艳羡的。

    “啊呀呀,你们这对老鸳鸯,越老越黏得紧了,同起同落,形影不离。”

    “有先生开车,万事无忧。”

    于燕笑一笑,心里浮上一层暖意。

    她发现坐在驾驶室里的林强喜欢穿西装了,咖啡色的,米黄色的,又时尚又整洁。这当然是女儿从上海选购后寄来的。她还发现林强的下巴上总是闪出剃去胡须后的青光,透出一种成熟男人的风仪。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离了婚,他们成了一种纯粹意义上的朋友,林强的话也多了起来。吃过早饭该上班了,林强会问她今天到哪里去采访,如果是去城外的乡村,就嘱咐她多带件衣服,乡下天气易变,别着了凉;如果是去城里的一家外资公司,就建议她穿色彩鲜艳一点的名牌衣服,不要让人小看了……回到家里,林强总要问她累不累?是不是先喝杯热茶、泡个热水澡?或者,让她靠在沙发上,自作主张寻出几张古典音乐的唱片:“于燕,你想听《平沙落雁》,还是《十面埋伏》?”

    于燕眼里盈满了泪水。

    这一天黄昏,从郊外采访完毕,天下起了大雨,红色的“奥迪”像一团火焰飞驰在白色的雨帘中。

    于燕说:“林强,你变了。”

    林强说:“女儿送的这辆车……真好!”

    “林强,今晚……别回家了,这附近有一家‘欢乐今宵’宾馆,我们去那里住一夜吧,我好累。”

    于燕把头歪过去,搁在林强的肩头上。

    林强笑了,猛地按响了一声喇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