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进化史-谁制造了宇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关于宇宙起源的探讨

    上一章神话传说是人类在蒙昧时代对自己所生活环境起源的想象与虚构,对宇宙和世界的认识比较浅显,几乎没有涉及地球之外的行星和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有关宇宙的起源、诞生问题众说纷纭,引导着人们从更深的领域、层次和科学的角度去探索宇宙的诞生之谜。

    我们都知道,宇宙是天体共同的家园,宇宙之中有偏居于一隅的银河系,也有定居于银河系一侧的太阳系。纵观这一切,究竟是谁创造了宇宙?从两千多年的哲学家一直到现代的天文学家,都在苦苦思索和研究这个问题。

    为探索宇宙的奥秘,科学家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从认识地球开始,一步步地向外扩展,一步步地探索着宇宙的奥秘,进而认识了太阳系,并揭开了太阳系起源的奥秘,最终解开了宇宙的起源。

    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托勒密是较早对地球和宇宙作出研究的人,他在近两千年之前就完成了著作《天文集》,论述了“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观点。因为“地心说”符合当时统治阶级和教会的利益,所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天文集》一度成为天文学的经典理论。

    16世纪初,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在结合前人的经验、理论和自己实践结果的基础上,否定了“地心说”,提出了著名的“日心说”。

    “日心说”的核心思想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宇宙中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运转;人类生活的地球不仅自转,还围绕着太阳公转;月球是太阳的卫星;太阳系中行星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的顺序依次排列,而这些行星之外就是“恒星天球”。

    现在看来,虽然哥白尼的学说尽管不那么尽善尽美,但无论对科学还是对哲学在当时均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打击了宇宙神学和上帝创世说,也开启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先声。哥白尼之后,天文学终于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开始真正科学地探讨太阳系的起源问题。我们应该向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致敬。

    1644年,笛卡尔在他的《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行星起源的涡流说,他认为在宇宙之初的混沌状态中,物质微粒在进行着涡流运动,在涡流运动中形成了太阳、行星和卫星。

    笛卡尔之后的一个世纪,1745年,法国博物学家布丰在他的《一般和特殊的自然史》中提出灾变说。他从牛顿的著作中得知,1680年曾有一颗大慧星从太阳日冕中穿过,由此他认为太阳比行星先形成,太阳形成以后,因为陨落的彗星碰到了太阳,结果让太阳自转起来。在这同时,还从太阳上碰出了一些物质,这些物质一部分回落到太阳,另一部分形成了太阳的行星和卫星,并围绕着运转,太阳系从此之后形成。这就是说,行星与卫星是太阳灾变的产物。

    布丰提出灾变说七年之后,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这个假说第一次将自然界看作是发展变化的演化过程。

    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中对星云假说作出了详细说明:太阳系未形成之前,宇宙空间就弥漫着一种原始的物质微粒,它们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使分散的物质微粒凝聚,斥力使物质微粒的转向偏离和漩涡运动,而引力和斥力的综合作用则使原始星云形成圆盘状结构,中心部分形成了太阳,周围部分逐渐分离,形成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行星周围的更小团块,就形成了卫星,终于太阳系就形成了。

    康德的星云假说并没有引起当时科学家的普遍关注,直到1796年法国拉普拉斯出版《宇宙体系说》。拉普拉斯在书中从力学和数学相结合的角度,科学地论证了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与康德一样,他认为太阳系所有的星体都源于同一团原始星云。与康德不同的是,康德星云假说中的原始星云是弥漫的固体微粒,而拉普拉斯则认为原始星云是炽热的汽体;康德认为星云先是混乱地运动,后来才形成漩涡运动,而拉普拉斯则认为炽热的汽体星云是球状,一直都是在缓慢运动的;康德用引力和斥力来解释星云的运动,却没有论述清晰,而拉普拉斯则没有提及这一问题,更多的是用数学方法对他的假说作出科学的论证。

    因此,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实际上,拉普拉斯和康德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后人称他们的学说是“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这个学说在整个十九世纪都一直占有统治地位。

    二十世纪以后,科学家在天文方面的知识越来越丰富。l 9 74年,中国天文学家戴文赛提出了新的“星云说”。戴文赛认为,57亿年前的宇宙中,存在一个比太阳系大几千倍的星际云,因为它的内部发生了漩涡流,让这个巨大的星际云破裂成上千个星云团,其中一个就是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

    当然,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不仅仅只有这些,这些仅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总的来说,宇宙从哪里来?宇宙的历史有多久?它究竟是“稳恒态”,还是“不断膨胀”?宇宙大爆炸是不是真的存在?这些问题都是值得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而事实上,科学家对宇宙的起源、星系的起源,都是在曲折发展中不断深化和逐渐明朗的。下面,让我们简要了解一下有关宇宙起源的各种学说。

    宇宙起源假说1: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假说是科学家们根据长时间的天文观测而得出的一种假想。这一学说描述了宇宙形成之初的条件以及后来发展的宇宙学模型,得到了当今科学研究和观测最广泛、最精确的支持。

    我们通常接触的宇宙大爆炸假说是说,宇宙是从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太初状态,经过爆炸而产生,经过了不断地膨胀,到达今天的状态。宇宙大爆炸发生之前没有物质,也没有能量和生命。爆炸之后产生了物质微粒和能量,从那时起,宇宙中开始产生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

    为什么说宇宙是膨胀的呢?科学家们经过观测发现,太阳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两千亿个恒星中的一个,而像银河系这样的恒星系,河外星系中还有千千万万个,其中那些离我们较远的星系都在渐渐地离我们远去。由此,科学家推测出宇宙处在不断膨胀之中。

    对此,科学家们进行了反思。假如将那些正在远离我们的向四面八方的星系的运动反过来看呢?它们是不是就集中到一起了呢?这说明,它们很可能是从当初的一个源头发展出去的。据此推断,难道宇宙之初曾发生过一次让人难以想象的宇宙大爆炸?后来,科学家们找到了宇宙大爆炸的证据,那就是他们观测到了宇宙之中充满了微波背景辐射,是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产生的余波的微弱残留,虽然微弱,但也是证据。这个证据是宇宙大爆炸学说的有力支持。

    宇宙大爆炸假说是现代宇宙学的一个主要流派,它在20世纪20年代萌芽,20世纪40年代被提出。20世纪20年代,一些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总结,发现许多河外星系的光谱线与地球上同种元素的光谱线有波长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红移现象。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公开著名的哈勃规律:星系谱线红移星与星系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成正比。他指出,如果认为谱线红移是多普勒效果(由远及近再及远)的结果,那就意味着河外星系都在渐渐离我们远去,而且离我们越远的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越快。

    1932年,比利时天文学家、宇宙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理论指出,整个宇宙最初是聚集在一起的,就像是一个原始原子,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破碎的部分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现在的宇宙。

    后来,美籍俄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将广义的相对论融入宇宙大爆炸理论中,创建了大爆炸宇宙学模型。这个模型说的是,宇宙最初处在高温、高密度之中,温度超过几十亿度,因此宇宙开始不断地膨胀,而温度随着膨胀开始下降。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宇宙背景辐射,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微波背景辐射。他们还证明了宇宙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留下的遗迹。这两位天文学家因此而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的天文学界不得不提的人物还有霍金,他对10秒~43秒的宇宙演化图景作了清晰的阐释。霍金认为,宇宙空间中存在一个巨大的黑洞,因为受到不断地挤压,黑洞中温度越来越高,等黑洞无法承受高温的时候,就发生了爆炸。那些较小的物体被甩得很远,而那些较大的物质则离球心很近。与各种物体同时扩散出来的,还有无限巨大的能量,这些能量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粒子,而粒子又逐渐形成了宇宙中的各种物质。

    总结各家在宇宙大爆炸学说上的观点,我们得出宇宙经历一个由热到冷的演化史。宇宙形成之初,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的密度也相当大,这让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那时,宇宙中只有中子、质子、光子、电子、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因为宇宙处在不断膨胀的状态,温度很快就下降。在温度将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失去了稳定和自由的条件,它只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生衰变,另一种是与质子结合,形成氢、氦等元素,这也是最早的化学元素形成的过程。在温度降到100万度后,化学元素形成的早期过程就结束了。化学元素的起源是宇宙形成微观上的表现。

    要了解化学元素的形成过程,就需要了解元素的合成理论,这是一个阐述宇宙各种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形成过程的学说。它相当复杂而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中的元素及其同位素分布规律,既反映了原子核结构的规律性,也显示了元素的起源和演化史关系密切。关于元素起源或合成的任何一种假说都要解释这一分布的规律性。早期提出的平衡过程假说、中子俘获假说、聚中子裂变假说等都曾尝试着用单一的过程解释全部元素的成因,但遗憾的是,结果都顾此失彼。

    1957年,伯比奇夫妇、福勒、霍伊尔等人提出了元素在恒星中合成的假说,简称B2FH理论。这一理论摒弃了全部元素都是通过单一过程一次形成的观点,提出了元素与恒星不同演化阶段相适应的八个生成阶段,并认为所有的元素及其同位素都是氢通过八个阶段而合成的,合成之后,恒星将其抛入宇宙空间之中。

    这八个生成阶段的详细叙述如下:

    1.氢燃烧:四个氢核聚变为氦核的过程,发生在高于7×10K的高温之下;

    2.氦燃烧:由氦核聚变为碳核等的过程,发生高于10K的温度之下;

    3.过程:粒子与Ne(氖)反应相继生成Mg(镁)、si(硅)、S(硫)、Ar(氩)等的过程;

    4.e过程:氧元素丰度(指一同位素在它所属的天然元素中占的原子数百分比)曲线上的铁峰元素V(钒)、Cr(铬)、Mn(锰)、Fe(铁)、Co(钴)、Ni(镍)等,在高温、高密度的情况下生成的过程,也是所谓的平衡过程;

    5.s过程:中子通过氢含量大的物质时,与氢原子核质子发生碰撞,速度变慢,被银原子核所俘获的过程,称为慢中子俘获过程;

    6.r过程:比铁峰元素更重的元素可能通过r或这个过程生成,称为快中子俘获过程;7.p过程,一些低丰度的富质子同位素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称为质子俘获过程;

    8.x过程:D(氘)、Li(锂)、Be(铍)、B(硼)等低丰度轻元素的生成过程。

    元素生成的这个理论发表后,又不断地得到原子核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化学方面新成就的补充和修正。

    化学元素生成之后,宇宙间的主要物质就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逐渐下降至几千度时,辐射减退,气态物质逐渐凝聚成气云,又进一步逐渐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从此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宇宙的起源与温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从大爆炸开始,宇宙中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随着温度的变化,宇宙中的物质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大爆炸开始的那一刻,宇宙的体积极小,密度极高,温度也极高;

    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1000亿度,宇宙中的物质以光子、电子、中微子为主,质子、中子仅占十亿分之一,这些物质都处在热平衡态,体积在急剧膨胀,温度和密度都在不断下降;

    大爆炸后0.1秒,宇宙温度300亿度,中子口质子之比从1下降至0.61;

    大爆炸后1秒,宇宙温度100亿度,中微子开始向外逃逸,正负电子相互中和,核力还能束缚中子和质子;大爆炸后10秒~5秒,质子和中子形成;

    大爆炸后10秒~35秒,出现强力、电弱力和引力;大爆炸后10秒~43秒,宇宙从量子背景出现;

    大爆炸后13.8秒,宇宙温度30亿度,氘、氦类稳定原子核形成;

    大爆炸后35分钟,宇宙温度3亿度,形成核的过程结束,尚不能形成中性原子;

    大爆炸后30万年,宇宙温度3000度,化学元素的结合让中性原子形成,宇宙中的主要成分气态物质,逐渐在自引力的作用下凝聚成高密度的气体云块,直到恒星及恒星系统的形成。

    以上被称为热大爆炸理论。理论追溯到大爆炸后的30万年,那么宇宙的未来是怎样的呢?目前的宇宙学家认为,宇宙的未来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假如宇宙能量密度超过临界密度,宇宙就会在膨胀到最大体积之后坍缩,宇宙的密度和温度会再次升高,再回到大爆炸的最初状态,即大挤压的状态。另一种正好相反,假如宇宙能量密度等于或者小于临界密度,宇宙的膨胀就会减速,但不会停止,各个星系中的星际气体都被逐渐消耗,恒星的形成最终会停止,最终只剩下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高密度的星体之间彼此的碰撞会导致质量聚集而出现更大的黑洞,宇宙的温度也会逐渐趋向于绝对零度,从而出现大冻结。当然这两方面只是推测的结果。

    通过分析有关宇宙大爆炸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测事实:

    首先,既然大爆炸理论认为所有的恒星都是在温度降低之后形成的,那么任何天体的年龄都应比宇宙从最初温度降至今天的温度这段时间短,所以,所有天体的年龄都应小于200亿年。我们通过现代科学的探测,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科学家们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及其与远离的距离成正比的事实,如果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那么,红移就说明了宇宙在膨胀。

    再次,各种不同天体上的氦丰度相当高,几乎都是30%。出现这么多的氦,无法只用恒星核反应机制来说明,而大爆炸理论则可以,因为按照这一理论,宇宙早期的温度很高,产生氦的效率也很高。

    最后,根据宇宙膨胀的速度和氦丰度等,能比较准确地算出每一历史时期的温度。大爆炸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伽莫夫曾说,现在的宇宙已经很冷,只有绝对温度几度,果然,1965年的微波波段探测到宇宙有热辐射谱的微波背景辐射,温度约为3K。

    这样,宇宙大爆炸的假说有一定合理和科学的地方,但这个理论仍旧存在着让人迷惑的地方。

    相对来说,宏观宇宙是无限延伸的,而宇宙的太初状态仅仅是一个奇点,周围是一片空白,科学家们至今还不能计算出宇宙压缩在一个极小空间内的点的能量。在从能量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看,一个小小的点怎么会酝酿着浩瀚宇宙的能量,而且突然地爆炸,衍生出难以计数的星系和恒星呢?

    再深入分析,人类将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但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各不相同的,宇宙范围内的时间也是没有标准的,地球上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中也没有任何意义。

    1929年,哈勃提出哈勃定律,指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但这只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运动速度越快。哈勃没有发现另外一个方面,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

    红移之外还有一种情形被称为紫移,宇宙中的物质结构都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一个中心轨迹,是出现红移和紫移的原因之一。那什么是红移和紫移呢?

    与声波一样,当光源与我们的运动背离,它的光频率就变低,它的光谱线就向红端偏移,且光源远离的速度越大,谱线的红移量就越大;而当光源向着我们传来时,光频变高,光谱线向紫端偏移。这样就形成了“红移”和“紫移”。

    而宇宙中各个星系之问的距离是非常遥远的,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远距离,光线传播会因为空间物质的吸收、阻挡逐渐减弱。那些运动速度较快的星系,质量比较大,而质量大,能量辐射就强,所以,我们观察到的红移量极大的星系,就是质量极大的星系,质量小、能量辐射弱的星系则是很难观察到的。

    宇宙中的物质分布不平衡时,局部结构就会发生膨胀和收缩,但宇宙的整体结构是不会发生改变的。有人曾预计了宇宙的膨胀速率,并用它来计算宇宙年龄,算出宇宙的年龄约在80亿~120亿年。但通过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是140亿~160亿年,这就说明估计的宇宙膨胀速率是错误的。

    宇宙大爆炸假说的发展的难题不止上面这些,另据天文观测资料,我们可知星系的圆形旋涡结构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那些椭圆、棒旋等形态的星系,是因为星系年龄和观测角度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视觉效果。.而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对认识宇宙形态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界中物质普遍的结构就是曲线运动方式的圆环形状,大到旋涡星系,小到DNA分子都是在螺旋线中产生的,星系团、超星系团、星球、星系、原子、分子也是无一例外。

    所以,有的科学家主要确立一个“螺旋运动形态宇宙模型”,因为它比通过直线运动方式从一个中心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能体现真实的宇宙结构。但宇宙是不是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漩涡呢?有人肯定,有人怀疑。

    此外,近期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宇宙深处的照片却对宇宙大爆炸起源的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的宇宙深处的星体,大约形成于宇宙诞生后的5亿年内。然而,它们的数量却远远少于科学家们预估。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这些照片能充分地说明以下情形:大爆炸发生后,要么恒星物质的形成不像科学家们推想的那样积极,但这并不符合现阶段天文学界所一致认同的理论;要么就是当时的物理环境与现在的截然不同。

    宇宙起源假说2:稳恒态理论

    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古老的难题一样,在宇宙起源上,是什么创造了宇宙,又是什么创造了这个事物呢?对待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试图回避,他们认为,可能宇宙已经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是不需要被创造的,并认为讨论这个问题就像是在讨论那些形而上学或宗教的问题。

    早期宇宙起源的争论中,基本存在着两个思想学派,一个是宗教派,一个是哲学派。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认为宇宙是创生的,圣经中上帝的创世日期与上次冰河期结束的日期差不多,而这正是现代人类首次出现的时候。而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等人,则认为宗教宣传的宇宙开端中有神的意志的干涉,他们宁愿相信宇宙已经存在,并且将无限地存在。他们认为不朽的东西比被创生的东西更加完美。他们还认为是周期性洪水或其他自然灾害让人类回到了最原始的状态。

    1929年,哈勃发表的宇宙膨胀学说改变了有关宇宙起源的讨论。正像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样,如果把星系向它们之前的方向追溯,它们在几百亿年前,是融合在一起的,是宇宙爆炸之前的奇点,在那时,宇宙的密度和时空的曲率是无穷大的。在这样的条件下,所有已知的科学定律都失效了,这对当时的科学来说,无疑是一桩灾难。

    许多科学家都对这一结论感到不悦,为了避免大爆炸奇点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成为开端结论,他们作出了很多努力,提出了许多理论,其中一种是稳恒态理论。这个理论指出,随着星系互相分离,渐渐远去,爆炸后产生的物质在星系之间的空间中形成新的星系。这样,宇宙不但基本上是现在宇宙的状态,而且还会继续存在无限长的时间。

    这一理论还预言,星系及与之类似的物体的平均密度,不管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一定要是常数。但马丁·赖尔和他的剑桥小组通过对银河系外射电源的研究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弱源的数目比强源的数目多得多。

    1964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了从比银河系遥远得多的地方起源的微波辐射背景,这对稳恒态理论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因为这个微波辐射具有从一个热体发射出的辐射的特征谱,稳恒态理论则没有这种微波的合理机制,这就导致了稳恒态理论定会被抛弃。

    如此看来,我们提到的这两种学派,都认为宇宙在根本上是不随时间改变的,它要不就以现在的形式创生,要不就是以现在的样子维持了很久。这也是一种自然的信念,因为从有人类生命开始,宇宙就一直没有发生过改变。

    1781年,哲学家康德写成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他在书中指出,存在着一个有效的论证,能够分别证明宇宙有一个开端或宇宙是没有开端的,这是在简单的推理上得出的结论,换句话说,他就是没有考虑天文学家对宇宙观测出的各种事实。

    事情不会就这样一直发展下去的,19世纪的推理证据逐渐多了起来。这些证据显示,宇宙中的各个部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地理学家意识到,形成岩石及其中间的化石需要几亿甚至几十亿年的时间,这远远大于创生者计算的地球的年龄。

    德国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玻尔兹曼提出所谓热力学第二定律后,进一步证明了宇宙无序度的总量总是随着时间而增加,像有关人类进步的论证一样,这暗示宇宙只可能运行了有限的时间,否则宇宙早就退化成为一种完全无序的状态,且宇宙中的万物都处在相同的温度之下。

    另外,由牛顿的引力定律可得出恒星之间一定是相互吸引的,这是稳恒宇宙思想遇到的另一个质疑。如果是相互吸引的,各个恒星之间要如何才能维持相互间的恒定距离,并且还在那里保持静止呢?牛顿解答了这个问题,他在写给当时一位哲学家里查德·本特里的信中说,有限的一群恒星不可能处在静止状态,它们会都集中落到某个点上,而无限的恒星集合一起,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它们不存在任何可供它们落去的中心点。

    牛顿的以上论证会让人们在讨论无限系统时掉进一个陷阱之中。其实,用不同的方法把宇宙中其余的无限数目的恒星作用到每颗恒星的力加起来,就会得出“恒星是否维持恒常距离”这个问题的不同的答案。

    我们知道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考虑恒星的有限区域,这样,恒星的无限集合就不能静止不动。如果某一时刻恒星不做相对运动,它们之间的吸引力就会导致它们开始向着不同的方向落去。还有一种情况是,它们可能正相互远离,但它们之间的引力却让相互远离的速度降低。

    即使稳恒态理论受到种种质疑,但在17、18、19世纪,甚至是20世纪初期,也没有人正式提出过宇宙很可能是随着时间而演化的。不管是牛顿还是爱因斯坦,都失去了预言宇宙是处在膨胀状态的机会。

    宇宙起源假说3:虫洞喷发说

    持虫洞喷发说理论的人认为,宇宙源自一次时空之门的开启。最初的宇宙存在多个,并且是平行的,其中一个平行宇宙中质量最大的黑洞不断地吞噬宇宙中的其他天体,因此它的质量在不断地增加,直到它的万有引力能摧毁一切物质形态。这个过程中,黑洞的核心首先变为能量体,能量逐渐积累,最终冲破黑洞的外壳,向外释放能量,形成虫洞,此时就是时空之门打开的时刻。

    高能粒子等能量物质释放完之后,时空之门关闭,之后,高能粒子经过逐渐地演变,形成我们现在生存的宇宙,而能量释放完的虫洞又变为先前那个平行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这是我们至今也不能找到宇宙中心的原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