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的威力有多大-毁灭之王——弹道导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弹道导弹是指沿着预先确定的飞行轨迹,在空中按弧形轨道飞行的导弹。它通常采用垂直发射,弹体与弹头之间采用分离式结构,制导方式有无线电指令制导和惯性制导等。由于弹道导弹都可以携带核弹头,因此成为战略核威慑的主要力量。

    (第一节)弹道导弹的基本知识

    弹道导弹可以携带核弹头,其当量由几十万吨至上千万吨不等。目前世界上已有的上万余枚战略核弹头,辅以洲际弹道导弹的超远射程,可以攻击地球上的任何目标,这些足以给人类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一、弹道导弹及其主要特点

    弹道导弹是指在火箭发动机推力作用下按预定程序飞行、关机后按自由抛物体轨迹飞行的导弹。这种导弹的整个弹道分为主动段和被动段。主动段弹道是导弹在火箭发动机推力和制导系统作用下,从发射点起到火箭发动机关机时的飞行轨迹;被动段弹道是导弹从火箭发动机关机点到弹头爆炸点,按照在主动段终点获得的给定速度和弹道倾角做惯性飞行的轨迹。弹道导弹按作战使用分为战略弹道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按发射点与目标位置分为地地弹道导弹和潜地弹道导弹;按射程分为洲际、远程、中程和近程弹道导弹;按使用推进剂分为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弹道导弹;按结构分为单级和多级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是一种武器系统,能拦截来袭的敌方战略弹道导弹。这种系统包括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目标识别系统、反弹道导弹、引导系统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先后研制出“奈基一宙斯”和“卫兵”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前者只采用了高空拦截导弹,后者则是高空和低空拦截导弹分层拦截。

    1970年,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卫兵”系统的发射场。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研制并部署了高空拦截的反弹道导弹,并于1967年在莫斯科建立了反弹道导弹防区。目前已有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造价都很高,而作战性能却并不理想。现代进攻性战略弹道导弹广泛采用的是分导式多弹头和突防装置,对导弹弹头进行了核加固,这就要突破原有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使之变得更为复杂,技术难度也随之增大。

    1976年,美国关闭了“卫兵”系统的发射场。1980年,前苏联撤除了32枚已经部署的反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应该能够及时地发现和正确地识别目标、对目标进行精密跟踪、迅速地作出决策并进行有效拦截。通常,弹道导弹预警系统会最先发现目标,再由雷达或光学系统等目标识别系统从一群目标中区分出真假目标。引导系统包括地面发射装置、目标跟踪雷达和引导雷达。根据预警系统提供的目标信息,目标跟踪雷达将不间断地测定目标的精确位置和速度等弹道参数,并将参数传输给指挥控制系统和引导雷达。指挥控制系统将迅速作出决策,指挥反弹道导弹的发射,同时,引导雷达将导引导弹准确地拦截目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和前苏联在发展采用常规装药的多层拦截系统同时,正把注意力转向于发展新的反导弹武器.如激光、粒子束等反导弹武器,以组成太空导弹防御系统。

    那么,弹道导弹的主要特点都有哪些呢?

    (1)导弹沿着一条预定的弹道飞行,攻击地面固定目标。

    (2)通常采用垂直发射方式,使导弹平稳起飞上升,能缩短在大气层中飞行的距离,以最少的能量损失克服作用于导弹上的空气阻力和地心引力。

    (3)导弹大部分弹道处于稀薄大气层或外大气层内。因此,它采用火箭发动机,自身携带氧化剂和燃烧剂,不依赖大气层中的氧气助燃。

    (4)火箭发动机推力大,能串联、并联使用,可将较重的弹头投向较远的距离。

    (5)导弹飞行姿态的修正,月j改变推力方向的方法实现。

    (6)弹体各级之间、弹头与弹体之间的连接通常采取分离式结构,当火箭发动机完成推进任务时即行抛掉,最后只有弹头飞向目标。

    (7)弹头再人大气层时,产生强烈的气动加热,因而需要采取防热措施。

    (8)导弹没有或者只有很小的尾翼,起飞质量和体积大,结构复杂。

    (9)为提高突防和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战略弹道导弹可携带多弹头(集束式多弹头或分导式多弹头)和突防装置。

    (10)有的弹道导弹弹头还带有末制导系统,用于机动飞行,准确攻击目标。

    军迷小知识

    导弹防御系统是指,一国受到另一国的导弹威胁时,启用导弹防御系统,发射导弹进行拦截,直接命中或用多弹头爆炸碎片命中目标,以达到摧毁导弹或使导弹失去攻击能力的目的。目前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导弹防御系统使用制造国。

    二、弹道导弹的制导技术与控制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研制出了V—1、V—2和“莱茵女儿”导弹,这是导弹制导和控制系统的起源。V—2导弹使用的是简单的惯性制导系统,这样的制导原理从当时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都被应用到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火箭和洲际导弹上。

    20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命中精度,弹道导弹主要采用的是无线电一惯性复合制导。地空导弹着重发展的是中高空(1至20千米)和中远程(30至300千米)的无线电制导系统。当时,人们解决了指令制导、波束制导和寻的制导中的一系列基本技术问题,地空导弹因此成为有效的武器。当时也采用了红外寻的制导,但是性能不佳;20世纪60年代,惯性仪表精度得到提高,误差分离与补偿技术被发展和应用,惯性制导系统的精度也得到了显着提高,因而被广泛应用。地空导弹制导和控制技术(如快速反应和雷达低空性能)因低空飞机、高低空无人驾驶飞机和巡航导弹的发展而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光学跟踪和光电制导技术有所提高;到20世纪70年代,制导系统的制导精度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与五六十年代相比,洲际导弹的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弹道导弹的控制系统按应用对象分为下面三类:

    (1)弹道导弹制导和控制系统。弹道导弹的飞行弹道分为三段:主动飞行段、自由飞行段和载人飞行段。主动飞行段结束时导弹的运动参数(位置和速度)决定了导弹的命中精度。一般情况下,弹道导弹都采用的是惯性制导系统进行主动飞行段的制导。此外,在发射前,为了建立制导系统的初始基准,要进行方位瞄准和水平修正。方位瞄准和水平修正的精度直接影响着制导精度,因此要由地面方位瞄准系统和水平修正系统与导弹上的制导和控制系统共同完成。有些弹道导弹还采用了末制导来提高制导精度,例如,美国“潘兴”2型导弹使用的就是地形匹配制导系统进行载人飞行段的末制导。

    (2)战术导弹制导和控制系统。战术导弹是指攻击快速活动目标类型的导弹,如地空、航空、空空等导弹。由于是快速活动的目标,为了不断测定目标和导弹之间的相对位置与速度,并按规定的导引规律形成指令以引导导弹飞向目标,制导系统中必须有能实时截获和跟踪目标的探测手段,通常使用的是电磁波。目标探测装置与导弹探测装置不断将目标和导弹运动参数探测出来并传输给制导计算机,制导计算机处理参数并形成制导指令,指令通过发射机和接收机发送给自动驾驶仪,控制导弹逼近目标。这种类型的导弹大多采用寻的制导、指令制导或波束制导方式,为了提高导弹的性能,有的甚至采用两种以上的制导方式。

    战术导弹所用的导引规律通常有五种:①追踪法:导弹飞行速度的方向总是与目标瞬时位置保持一致。②三点法:指挥站、导弹和目标三者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③前置角法:视线角为常值,即导弹和目标的连线(称为视线)与某基准线之间保持常值的夹角。这样,导弹将始终沿着与目标相遇的路线飞行。④位置前置点法:导弹比目标与指挥站的连线超前一定距离.随着导弹的飞近,导弹和指挥站连线与目标和指挥站连线间的夹角逐渐减小,直到变为零。⑤比例导引法:导弹速度向量的转动角速度与视线转动角速度成比例。

    (第二节)经典的弹道导弹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导弹家族益发壮大,可谓“英雄辈出”。尤其是家族中的老大洲际导弹,更是能够跨洲越洋、毁天灭地,在冷战中曾数次险些把人类推向了灾难的边缘。

    一、德国V—2弹道导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战败国,德国被迫接受了一系列的军备限制条款,包括飞机、坦克、重型机关枪在内的许多军用武器都不能研制和装备。德国陆军为了扩充实力,不得不寻求一种不在条约限制范围内的武器。火箭作为一种新型武器进入了德国高层的视线。

    1929年德国陆军军官贝克尔和多恩伯格召集了一个火箭研究团队,包括冯·布劳恩、内贝尔、克劳斯·里德尔以及瓦尔特·里德尔等人。其中冯·布劳恩是物理学博士,被称为“导弹之父”,也是日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这个研究团队首先研制成功了A—1、A—2等一系列试验火箭,解决了大推力发动机、气动外形和飞行姿态等众多难题。最终,他们制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然大物,这就是v—l导弹的前身——A—4。

    这枚试验用的火箭起飞重量达到了12.5吨,当它在1942年10月3日腾空而起时,人类的太空时代在战争的硝烟中也缓缓开启了。多恩伯格在当天夜里举行的庆祝会上发表演讲时兴奋地说:

    “我们利用火箭进人了太空,并且首次利用太空为地球上佩内明德的v—2导弹模型的两点架起了桥梁。这是宇宙航行新纪元的曙光。今天,1942年10月3日,是人类旅行乃至太空飞行新时代的第一天。”

    但是开启人类太空之门的A—4,没有用在为人类造福的科学事业上,而是首先成了纳粹德国的杀人武器。A—4研制成功以后,纳粹头子戈培尔把它命名为“复仇使者”V—2,1944年穷途末路的希特勒下令使用V—2空袭英国。

    1944年9月8日,德国向英国伦敦发射了第一枚V—2,炸弹在伦敦市区爆炸。这是V—2首次成功袭击英国本土,在伦敦引起了很大的恐慌。从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德国共发射了3745枚V—2导弹,其中有1115枚击中了英国本土,2050枚袭击了欧洲大陆的比利时安特卫普、布鲁塞尔、列日等地,还有582枚用于了发展、改进和训练。

    在所有发射的V—2中,有74%落在目标周围30千米以内,这些导弹又有44%落在10千米的范围内。从袭击英国造成的人员伤亡看,V—2共炸死2724人,炸伤6476人,对建筑物的破坏也相当大。V—2火箭武器的威力得到充分展示,但它并没有获得德国当局希望的那种能挽回败局的战果。

    由于德国火箭专家的努阶段,并且达到了世界液体火箭技术的最高水平。战后,德国火箭技术的转移形成了许多国家发展航天技术的重要基础。美国、前苏联、法国、英国,甚至中国都从德国火箭技术中获益匪浅。这是德国对世界航天界的重大贡献。

    军迷小知识

    V—2是单级液体弹道导弹,也是第一种地对地导弹。而它的同胞“兄弟”V—l则是世界上第一种巡航导弹。看起来V—1好像是“哥哥”,V—2是“弟弟”,但实际上V—1比V—2晚出生了两个多月,并且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二、前苏联SS—6“警棍”弹道导弹

    1960年7月,前苏联头号人物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宣布:前苏联最近组建了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新军种——战略火箭军。炮兵元帅涅杰林晋升为炮兵主帅,担任战略火箭军总司令。

    涅杰林上任不久即公开发表谈话,宣称:前苏联战略火箭军势不可挡,可将导弹打到地球上的任何地点。

    前苏军领导人并不是口出狂言,其手中已握有世界上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并部署了十几枚。

    这种导弹由前苏联着名火箭专家科罗廖夫设计,前苏联代号P—7,西方称之为ss—6,绰号“警棍”。Ss—6导弹于1957年8月21日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全射程试验,射程超过8000千米。导弹推进系统首次采用了中央芯级捆绑助推级技术,将4台助推发动机串联捆绑在主发动机周围,5台液体火箭发动机,有20个推力喷管,总推力达4030千牛,发射前需要加注大量推进剂(液氧和煤油),发射准备时间需十几个小时。制导方式为无线电制导,命中精度较差,圆概率误差约8000米。导弹在地面存放和发射,地面设备复杂,生存能力弱,只能在铁路沿线部署。

    SS—6的主要技术数据是:弹长30米,弹径8.5米,翼展10.3米,起飞质量300吨,装1枚质量(重要)约3吨的热核弹头(威力为500万吨TNT当量),命中精度(CEP)8000米。

    科罗廖夫的惊世之作,曾令赫鲁晓夫兴奋不已。他说:有了洲际导弹,不再需要战略轰炸机,飞机可以送进博物馆了。

    SS—6同时为发展宇宙运载火箭奠定了基础。一个多月后,科罗廖夫大胆地采用捆绑式的办法,用SS—6弹道导弹改装的运载火箭,于l957年10月4日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三、前苏联“习毛腿”弹道导弹

    说起“飞毛腿”导弹,想必大多数人对它不会陌生。这种导弹曾经活跃在中东战争、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中。此外,在中东国家也门的内战中和车臣战争中,“飞毛腿”导弹也都显示了一定的身手。

    军迷小知识

    捆绑式火箭,是指将多枚火箭并排捆绑起来发射,目的是为了使众多火箭同时产生更大的推力。由于捆绑式火箭推力大,所以可以用它来运载更重的航天器上天。前苏联早期发射的“东方”号载人宇宙飞船,就是用捆绑式火箭送上天的。

    “飞毛腿”导弹是前苏联研制的R—17型战术导弹,它的最大射程为160千米,最小射程为80千米。这种导弹采用单级燃料火箭,可以携带常规弹头以及核弹头,一般用越野载重车就可运输。

    在冷战期间,前苏联曾经把这种导弹输出到广大发展中国家,伊拉克、朝鲜、伊朗、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以及东欧地区都曾经装备这种廉价的导弹。这也是“飞毛腿”导弹能够走上战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国家引进这种导弹以后,都进行了改进。伊拉克就把射程增加到了600千米,但精确度有所下降。一般报道它的圆公算偏差范围为300米,实际上在战场上使用时偏差达到1000米以上。朝鲜也能生产“飞毛腿”导弹,并曾向叙利亚出口。

    “飞毛腿”导弹虽然名噪一时,但是属于导弹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型号,精度太差。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向以色列发射了3枚导弹,结果全都偏离了目标。两伊战争中,战争双方曾经使用“飞毛腿”导弹袭击对方的城市,伊拉克发射了189枚,伊朗发射了77枚。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也研制成功一种与美国MX导弹类似的ss—24导弹(苏代号PL—4),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做动力。起初部署在SS—11的加固地下井中,后又改为铁路列车机动发射。

    SS—24的主要技术数据是:弹长21米,弹径2米,起飞质量80吨,投掷质量3.64吨,可携带10个分导式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35万吨TNT当量,最大射程13000千米,命中精度(CEP)200米。

    SS—24仍采用惯性制导。与同期美制战略导弹相比,苏制导弹爆炸威力较大,而在命中精度等性能上略逊一筹。目前,俄罗斯部署有一个铁路机动发射的SS—24导弹师,装备36枚导弹,从2002年开始进行翻修和升级,以使它们再延长服役十几年。

    美国和前苏联在发展第五代战略导弹时,都把提高生存能力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战略导弹向小型化、机动化、高突防、高精度方向发展。

    1983年2月,前苏联试射成功世界上第一种陆基机动式小型洲际导弹——SS—25(苏代号“白杨”PL—5)。既要洲际,又要小型,便舍弃了多弹头。SS—25弹长18.5米,弹径1.8米,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起飞质量35吨,装在一辆轮式运输起竖发射车上,携载一个75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射程9976千米,命中精度260米,可随时在公路上机动。

    五、俄罗斯新型战术弹道导弹SS—26

    2004年8月,俄罗斯完成了SS—26型(俄称“伊斯坎德”一E)导弹的试验。据称,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战术隐身导弹。由于采用了先进的隐身技术,因此被敌方拦截和击毁的可能性极小,“爱国者”导弹拦截系统对它几乎无能为力。而且,其综合性能也超过了美军现役的同类战术导弹系统。

    Ss—26的主要技术数据是:发射质量38千克,弹头质量480千克,最大射程280千米,最小射程50千米。采用惯性制导加全球定位系统和红外末寻的系统,定位精度30米。

    ss—26导弹由俄罗斯卡罗门斯基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在“飞毛腿”导弹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它的前身是20世纪80~90年代最先进的战术导弹“蜘蛛”ss—23。20世纪90年代中期,“蜘蛛”导弹总设计师的弟子们把“蜘蛛”的先进性能融进所研制的导弹中,最终研制出了新型战术弹道导弹ss—26。叙利亚就曾向俄罗斯订购18枚SS—26导弹,这一举动曾令以色列毛骨悚然:如果这种导弹部署在戈兰高地的停火线附近,其射程范围就可以覆盖以色列大部分国土,包括内盖夫沙漠上的核研究中心。

    SS—26导弹除采用先进的隐身技术外,其发射系统也很特殊,可放置两枚导弹,第一枚发射1分钟后,就可发射第二枚。从机动转入发射不超过16分钟,发射准备只需4分钟,两弹发射间隔1分钟,战斗中只需3人便可完成发射操作。它能在现代化火力和电子对抗条件下,对各种目标进行有效打击。另外,该导弹服役时间为10年,其中在野外条件下可连续3年不需大的保养。

    六、俄罗斯SS—27“白杨—M”弹道导弹

    俄罗斯在20世纪研制的最后一种也是最先进的一种战略地地导弹为ss—27,由莫斯科热力工程研究院在SS—25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国内命名为“白杨一M”。1998年12月8日,俄罗斯战略火箭军在普列谢茨克对“白杨一M”进行了第六次试射并获得成功,各项战术技术指标都达到了预期要求。不久,第一个“白杨一M”导弹团正式组建。俄罗斯原计划从1999年起,每年部署20~40枚“白杨一M”导弹,到2004年年底达到160~220枚。但由于“白杨一M”制造费用相当高,国家资金不足,到2002年仅部署了29枚,到2005年也只能达到50~60枚,远不能满足俄罗斯的战略需求。因此,不得不让ss—18、ss—24等老型号经升级改进后继续服役,这样可花费较少的经费,保持俄罗斯的战略威慑力量。

    俄罗斯将军们常以“白杨一M”导弹为自豪,称它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优异的洲际导弹,将为21世纪头30年内保持世界稳定发挥重要作用。“白杨一M”采用3级固体推进剂发动机,惯性自主式制导。有两种发射方式——公路机动发射和地下井发射。该导弹系统总设计师称:

    “白杨一M”的弹道很特殊,设想中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几乎不可能拦截它。目前为单弹头,但随时可根据需要改装成带3~4个分导式多弹头的导弹。

    “白杨一M”的主要技术数据是:弹长18.5米,弹径1.8米,起飞质量45吨,投掷质量1吨,导弹发射筒长22米,筒径2米。最大射程10500千米,命中精度(cEP)小于90米。

    军迷小知识

    威慑是指一种通过恐吓和威胁来阻止一个潜在侵略者采取侵略行为的行动战略。而核威慑是指美国和前苏联在冷战时期所使用的一种战略,即把拥有核武器作为威慑对方的一种重要手段。往往需要相当数量的核弹。

    七、美国“民兵”系列弹道导弹

    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空军还装备了一种三级地地战略导弹——“民兵”I(MinutemanI)。该导弹的主承包商为波音公司,生产总数达930枚,每枚价格560万美元。“民兵”I与被它取代的“宇宙神”相比,具有体积小、质量轻(起飞质量约30吨)、反应时间快(60秒)、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和成本低等优点,“民兵”I的成本仅为“宇宙神”武器系统的三分之一,操作人员比“宇宙神”减少八分之七。

    从1965年10月开始,美国怀特曼、波尔兹沃斯等空军基地又部署了“民兵”Ⅱ地地战略导弹,逐步取代了“民兵”I。“民兵”Ⅱ采用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射程、有效载荷、命中精度等性能方面比“民兵”I有显着提高。它的最大射程11260千米,圆概率误差降至560米,反应时间缩短为32秒,是第二代地地战略导弹中的佼佼者。“民兵”Ⅱ为单弹头,弹头威力为100~200万吨TNT当量,地下井热发射方式,共部署500枚,每枚价格约780~万美元(1984年的价格)。

    在第三代地地战略导弹竞争中,美国人在质量上仍处于优势,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1970年6月开始服役的“民兵”Ⅲ。

    “民兵”Ⅲ(代号LGM—30F’)是世界上第一种装分导式多弹头的地地战略导弹。它为三级固体弹道导弹。在第三级分离后不久,大约在240千米高空,末助推控制系统开始工作,按计算机预定程序,对母弹头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调整,而后依次投放子弹头,落点间距离可达60~90千米或更远一些,能有效地突破敌方反导弹武器的拦截,具有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弹上装有指令数据转换系统,可随时更换计算机内储存的目标,只需25分钟即可完成,使导弹具有更灵活的选择目标的能力。

    “民兵”Ⅲ的主要技术数据是:弹长18.26米,弹径1.67米,起飞质量35.4吨,发射质量35.4吨,投掷质量1吨。携带MK—12A母弹,内装3枚33.5万吨TNT当量的子弹头。射程9800~13000千米,命中精度(CEP)220米。

    2008年3月,美国空军又成功地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1枚非武装型“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这枚导弹的非武装弹头在发射后的30分钟内飞行距离超过6400千米,随后导弹在太平洋南部海域坠入目标区。这是美国空军举行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该型导弹非武装弹头的测试;在此之前,2006年月,美国空军还在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进行了“民兵”Ⅲ洲际弹道导弹的试射测试。

    军迷小知识

    固体火箭发动机为使用固体推进剂的化学火箭发动机。固体推进剂有聚氨酯、聚丁二烯、端羟基聚丁二烯、硝酸酯增塑聚醚等。

    八、美国“和平卫士”弹道导弹

    “和平卫士”导弹代号:MGM—118A,原名先进洲际弹道导弹,也就是MX导弹,它是美国大型固体洲际弹道导弹。马丁·马丽埃塔公司是“和平卫士”的主承包商,1971年,战略空军司令部提出研制“和平卫士”;1973年,MX导弹计划局成立并开展预先研究工作。1976年3月,“和平卫士”进入方案论证阶段;1979年9月,工程研制开始全面展开;1983年6月17日,开始第一次研制性飞行试验,这类飞行试验计划共进行了20次。1986年,“和平卫士”开始部署,先部署了50枚在经过改装和加固的“民兵”Ⅲ导弹地下井中。

    “和平卫士”大型洲际导弹是美国第四代战略弹道导弹,也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战略导弹之一。1986年,“和平卫士”开始服役。1993年,已部署了50枚“和平卫士”在美国沃伦空军基地经改装的“民兵”Ⅲ地下井内。“和平卫士”大型洲际导弹由弹头和弹体组成。弹头包括子弹释放舱、10枚MK—2l核弹头和整流罩;弹体分为四级,前三级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第四级是液体火箭发动机。

    “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装载的是W—87型核弹头,其当量在335000吨,圆概率误差值在0.05海里(100米)。可以说,它是现今最精确有效的弹头,它能够摧毁任何强化工事目标,包括特别强化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掩体及重要的防护掩体。

    “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采用的是惯性制导方式。根据1993年签署的“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协议”,2003年之前,50枚导弹全部被拆除。

    1986年,“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开始服役。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期间,“和平卫士”发挥了重大的战略威慑作用。

    “和平卫士”曾是美军最先进的陆基洲际导弹。在退役后,这些导弹的核弹头因被部署到现有“民兵”Ⅲ型洲际导弹上而得以保留;其运载平台现在将以常规导弹的面目出现,甚至还会参加实战。美军的这种措施是为了保留其技术的延续性,美军甚至还会借助常规任务来测试并进一步完善这些技术。一旦美国核政策“变调”,只需将核弹头和弹体再次结合,美军就能立刻拥有这种经过“实战检验”的洲际核导弹。

    军迷小知识

    冷战时期(英语:ColdWar俄语:Xonoaharbonha)是指美国和前苏联及它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间在政治与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九、美国“侏儒”洲际弹道导弹

    前苏联战略导弹小型化、机动化的成功,对美国是一个不小的刺激。时任国务卿的基辛格批评巨型多弹头战略导弹:把许多鸡蛋塞进一个篮子里,太危险了!

    1983年5月,美国空军成立“侏儒”导弹计划局,组织研制小型洲际导弹。1988年年底,“侏儒”(Midgetman)导弹开始首次飞行试验,1992年具备初步作战能力。这种导弹弹长16.15米,弹径1.17米,起飞质量16.8吨,在洲际导弹家族中个头最小、质量最小,是名副其实的“侏儒”。

    “侏儒”总设计师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通过随时机动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马丁公司专门为它设计了一种加固机动发射车,时速可达96千米。

    “侏儒”以公路机动发射为主,打了就跑,机动范围为3万平方千米。

    “侏儒”的制导系统十分先进,对导弹飞行进行全程制导:主动段制导采用Mx导弹制导系统的改进型——轻型高级惯性参考球制导系统,中段制导采用星光惯性制导系统,末段采用末端定位系统的末制导装置,使导弹在最大射程内(10000~12000千米)的命中精度达到30米。它的战斗部装备突防能力很强的MK—21弹头,威力为30~50万吨TNT当量。这种弹头内装有末端制导系统,可以机动,能躲开反弹道导弹的袭击并确保弹头准确命中目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