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邂逅最好的爱恋-凤凰:一点点醉意,一点点忧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去了凤凰的人,知道都是带着自己一个关于翠翠的幻想去的。寂寥的渡口,羞涩的女孩翠翠在痴情的等待心上人,等待悠扬的情歌声响想起,等待过渡口时那双明亮的眼睛。

    为了你,我已等候千年

    深夜不睡,点一支烟,重读沈从文的《边城》。

    缭绕烟雾中,我的思绪被他干净的笔调,带到了远在川湘交界处的茶峒小溪白塔旁边、一户独门独院的人家。

    一老一小,是船夫和孙女翠翠。还有一条大黄狗。

    故事有丝丝连连的忧愁,淡到就像那个西南边陲的小村庄里,无人知晓的美丽。

    这本书我看过多遍,带着对翠翠的心疼,对那位拉扯着自己外孙女的船夫的敬爱,以及两个深爱着翠翠的兄弟的遗憾。

    而在这么多遍的阅读里,我想当然地认为,这一定是沈从文取材于自己的故乡的故事。

    因为沈从文、因为这个纯美而忧伤的故事,我放下书,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了“沈从文的故乡”,却意外地发现,故事里的的茶峒,并不在沈文的故乡。

    也正是这一查,打开了我认识凤凰古城——沈从文的故乡——的大门。

    凤凰古城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横亘在300多年的风雨沧桑里,古貌犹存。与很多古镇一般,街道都是青石板铺就;江边木质结构的吊脚楼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家,让你想着,若能拥有这样一座吊脚楼,哪怕就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清贫的日子,也是好的。

    而那城中的朝阳宫、古城博物馆、杨家祠堂、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天王庙、万寿宫、大成殿等建筑,都彰显着古城独一无二的风韵。

    凤凰古城是以回龙阁主街为中轴,无数小巷与之连通并沟通全城。

    也许,在中国古人的建筑哲学里,每一个城,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再或者小镇,都会有这样一条路。

    回龙阁古街是一条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来便是热闹的集市。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

    而那个没见过仅仅是便因为听了名字便让我生出无限向往的,便是凤凰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虹桥。

    虹桥原名卧虹桥,历史悠久。

    凤凰古城北门城楼本名“碧辉门”,采用红砂条石筑砌,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

    凤凰古街两边建筑飞檐斗拱,店铺中陈设着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浓浓的古意古韵,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

    于是,对这个古城,越是了解,越一发不可收拾的迷恋。

    当然,如果说这一切的迷恋还仅仅停留在透过别人的眼来看的程度,那么,真正促使我动身了去凤凰古城念头的,是凤凰县的那句宣言:为了你,我已等候千年。

    抵达便已心动

    动一个去的念头容易,而真正要抵达,着实不易。

    先是从北京飞到张家界荷花机场,再打的往张家界市区,赶上下午三点半的那班去凤凰古城的大巴,颠簸了四五个小时,然后抵达我在当地订的客栈时,已经是暮夜交接时分了。

    办好入住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抓起相机出去拍照,而是踏踏实实地睡了一觉。

    梦里,还梦到了自己刚刚完成的一项工作,老板拿着我交上去的厚厚一沓材料,说我用的时态不对(奇怪,明明不是用英文写方案与汇报,梦里怎么会出现时态?),于是惊醒,发现自己出了一身冷汗。

    也许,一个事事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就应该在睡梦中被吓醒,算是对过分的完美主义的惩罚。

    我在工作中追求完美、高效,所以,更容易累。累了就想逃离,于是,旅行成了借出口。

    一看表,才晚上十一点,心想,一时半会是睡不着了,于是拿起电话,打给朋友。

    打完电话,困意重新袭来,我又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醒来,舒舒服服洗个澡,便往古城去了。

    我承认,生性凉薄的如我,心灵很少受到了什么震动。

    但双足踏入古城的刹那,我几乎有种手足无措、言不成句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美无言吗?我深恐我的举动之间屏息之际,触犯了这座古城威仪,打破她的沉寂。

    如果说我之前见了各种凤凰的介绍,看过各种回去的人写的关于她的字,而那一刻,我才知道,我与于凤凰古城,就像柳梦梅当年拾得杜丽娘写真时惊为天人,而等杜丽娘活生生地站在她面前,他才知道什么叫神仙下凡。

    是的,不是亲眼所见,没有亲身体会,总是无法抓住凤凰的魂儿。

    踩在一块块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里,闭上眼,仿佛看到晨光中苗族少女挑水的寂寥背影。她们出生、出嫁,然后都便在这古城里,她的外婆和妈妈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日复一日地老去,却永远天真。就像翠翠,那个在无尽的等待里,定然会孤独老去的女孩。可那份对于爱的人的执念,却从未改变过。

    而我们,却怀着梦想拼命挤进最繁华的城市里,爱情变得可有可无,脸上永远装出一副永远不会改变的笑容,像极了没有生气的塑料花……

    并不是特别大的古城里,到处可见被岁月剥蚀却并无荒凉之感的砖墙,走在那古老的城墙上,抚摸着一垛垛老墙,似乎有个声音滴答滴地渐行渐远,那不正是历史远去的脚步声吗?

    古老朴实的沱江在城墙下静静地流淌着。澄碧如练的江面上,一只只竹排与篷船悠悠划动着,间或有满载着游客的游船驶向江心,激起一阵阵浪花,洒下一串串欢笑,打破了沱江的宁静。

    而喧闹只是暂时,平静才是沱江的属性。它静静地流淌,从茹毛饮血与世隔绝的时代,流到战火连天的年月,再亲眼见证这里渐渐为外来文明开化的同时也涤荡着每一个外来人的灵魂……却始终一言不发。

    如果说古代城楼与明清古院是威然伫立的庄严神像,那么,沱江更像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见过世事沧桑,体会遍世态冷暖,大抵这世上再无什么事情让他惊动。

    沿着沱江步行,江上行船,路上行人。

    临江一幢幢吊脚楼与江水一动一静,水绕吊脚楼,楼镇守沱江。多年来江与楼之间相护守护,不言不语,不离不弃。

    小街上游人如织,却感觉不到拥挤或是喧闹。在凤凰的小街上,所有的游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放低了音量。小街上几家大的银饰店、姜糖店生意特别火爆,或许将当地的特产带回家,是喜欢凤凰的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吧。

    沱江,悄悄地我来了

    提起徐志摩的《再在别康桥》,大家想到的都是那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却独独喜欢这句: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仿佛撑一支蒿,在烟雨朦胧的江面上漫溯,便没有了任何烦恼。

    而坐上乌篷船,在泛舟沱江时,我默默诵念着的,仍是这句。

    黄昏时,我登上一艘小小乌篷船,谈不上随波逐流,却依然有放任释怀的心境。

    看粼粼的水纹在面前徐徐荡开,听若有若无的歌声在远处渺渺响起,我们的心境也渐渐从喧嚣中走出来,变得像沱江一样平静安稳。沱江水静静地流淌着,很浅,很多地方半篙即能落底,但清澈透明,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的游鱼,还有那些飘摇着的长长水草。沱江两旁,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吊脚楼,最让人上心的是隐在一丛绿树中细脚伶仃的吊脚楼,它会让人不由想起久远,想起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想起翠翠在茶峒的渡口边对着水面无止境的凝望和等待……

    沱江的水虽然不深,却很有层次感。沱江中,每隔不远的一段,便会在水中埋下跳石,以供两岸的人们相互走动。这些跳石不宽不窄刚刚好,绝不会妨碍两个相对的人来来去去。正因为这些跳石,一条沱江才显得就更富情趣了,水遇到跳石,会聚集为一股股的水流往下冲,发出淙淙声,阳光照着颤动的水花,水影迭起,形成厚厚的白色浪层,不停地照耀着人的眼睛。而沱江,便被拉成了高低几层,一旦让人看过走过,就会越发难忘。我们的乌篷船是从跳石不远的地方顺水而下的,过了古城,过了吊脚楼,沱江背后的青山便完全地呈现出来了。这时,水中有山,沱江变得绿如翡翠,竹篙一划,水面深深浅浅地漾起,似乎是画家黄永玉的画笔带过,无比的淋漓畅快。

    穿过虹桥,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便展现于眼前: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墙,用紫红沙石砌成,典雅不失雄伟。城墙有东、北两座城楼,久经沧桑,依然壮观。

    沱江河水清澈,城墙边的河道很浅,水流悠游缓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招摇的水草,可以撑一支长篙漫溯。沿沱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在东门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细脚伶仃的立在沱江里,象一幅永不回来的风景。

    船家是当地人,一路上,我极少说话,船家年纪不大,目测三十岁左右。他倒是健谈,从他八岁的女儿说到自己美丽的妻子。他说当初迷恋他妻子的小伙不在少数,他并无自信能够追得到她。

    于是,他便日日去他妻子家吊脚楼外唱歌。

    “唱得都是什么歌呢?”好奇之下,我问他。

    “都是自己现编的歌词啊。”

    原来,船家自小便对各种声音极为敏感。早晨的鸟叫,雨点敲打着青石板和落在沱江面上的声音各有特色。

    甚至,他会趴在一朵将要开的花的旁边一看就是一天。大家都说他痴傻,可他却说自己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他笑着说,他在她家窗外一唱就是两年。

    可是,他从没有接受到任何的回应。然后,在一个大雨的夜晚,他站在她家窗外,默不作声地看着她家她家的楼里陷入一片黑暗混沌。然后再默默离开。

    我坐在船尾,竟然深深地为这个故事着迷。

    他知道,她入睡了。

    彼时,他一定觉得,没有了他的歌声,她一样按时作息,并睡得安稳。

    他回到家,换下被雨水浇透的衣服,同样也收拾起伤透了的心,然后夜里辗转难眠,并决定从此从她的视线里消失……

    可是,他不知道,后来成为她妻子的美丽女孩,其实每个晚上都是在他悠扬的歌声里安然入睡的。歌声消失后,她整夜整夜的失眠,生怕自己尚未拥有的爱情,便从此消失无踪。

    于是,换作她,勇敢地找到他,并开始了他们甜蜜的爱情。

    这是个太美太美的爱情童话,像终将流逝的、沱江里的一滴水。

    伴着船公的故事,我们的篷船顺水而下。

    当晚,回到住处,我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把这个故事全部记下来。

    我想,我们之所以爱上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风景很重要,但最美的风景还是这些人,以及这些人身上所发生的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虹桥,百年修行百年孤独

    泛舟沱江,不能不过虹桥。

    虹桥卧于沱江之上,风雨楼以它的壮观和俊美拔然而起,这其实就成了一道重叠的风景,这道风景,由下而上,由古而今穿越着六百多年的历史。

    船夫说,这座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颇信风水的凤凰人都说,这座桥斩断的是一条龙颈,令一条巨龙身首异处。怪只怪那位和尚出生的安徽小子朱元璋,听信了一位阴阳先生的话。

    这位阴阳先生为追索一支龙脉,从昆仑山来,一路取道云贵高原,终于来到五寨司城,他说屏立南郊,气势非凡的南华山和与之一脉相承一头扎入沱江的奇峰,就是他要寻找的龙头。并由此推断出,总有一天这地方会有人出来问鼎中原,从而诞生真命天子。

    那位朱皇帝岂能容许边远的凤凰有他潜在的对头?于是朱笔一勾,一座桥跨沱江而起,龙颈被押,凤凰的风水也因之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从此,凤凰再也出不来皇帝了。

    我听后大为惊讶,问为船夫“真的假的”。

    他说:“反正这是老一辈的老一辈留下来的传说,从他小时候就听,他现在也会讲给他的孩子听。本地人讲,外地人来旅游,也会给他们讲。”

    总之,桥就在那里了,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灾年顺年,桥还是桥,故事还是故事,径自在流传。

    而桥下的那条潭,自古以来就叫“回龙潭”。靠近南岸,以前依山傍水还修建有一座“回涛阁”。

    船夫说着说着,竟吟起了诗:“危楼俯瞰碧波寒”。

    我一听,这诗我恰巧读过,于是接茬背了下去:“回绕苔矶涌雪湍。绝似中流擎砥柱,不教江水起狂澜。”。

    合完诗后,我们哈哈大笑。他惊讶我竟然晓得这么生僻的诗,我惊讶船夫他居然有如此的情怀。

    据说,虽然虹桥的三个桥拱各垂一把锋利宝剑镇守,但被斩的蛟龙依然想苦心修炼,回归大海,无奈三把利剑无情威逼着它,它一动荡,疼痛难忍,于是天泼大雨,电闪雷鸣,荒洪滔天。

    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是真是假,由人遐想,不过船夫说,在民国3年(1914年),沱江的确发过一次三百年未遇的大洪水,上游被洪水掠来的房屋、树木漂过桥顶,席卷而去,南岸一号桥孔上游拱圈被冲打撞坏了一米多宽的口子,一号桥墩的分水尖被撞,虹桥受到重大创伤。这时新任湘西镇守使的凤凰人田应诏,为了表现革命后的改革和新政,美化凤凰古城,主持修复虹桥。

    才听罢船夫的爱情故事,又听虹桥斩龙脉的故事,一个唯美,一个惊心。我泛舟沱江的乐趣,竟然不是沿江的风景,或是随波逐流的闲适,而是这两个差距甚远的故事了。

    陈斗南古宅院

    在感叹这座湘里宝地风景优美的同时,更感叹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

    所谓地灵人杰。

    可是,究竟也不知是一方水土养就了一处之人,还是这里的人为这个古老的城增添了光辉。

    沈从文、熊希龄、陈斗南……这些名人的故居,在古城就有七八处。

    我最先来到的,是陈斗南故居。

    从沱江古渡走进凤凰东门城楼,在杨家祠堂附近,有一条宽不过2米的弄堂。

    弄堂里人来人往,被挤得水泄不通。

    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挤进了大门,进入陈宅的幽深天井。

    仰头观看这严密高深、仿佛与世隔绝的四合院回廊式二层楼,真有些井底之蛙的感觉。

    这座由乾隆二品文官陈开甲建于清光绪28年(1902年)、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的宅子里,出了两位国民革命军少将:陈斗南以及陈斗南之侄陈范。

    陈斗南将军(1886-1931),1924年-1925年间与贺龙为湘西巡防军同僚,关系密切。1926年参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年间贺龙领导工农革命军时在鄂南、湘北闹革命受挫来湘西,陈渠珍委派陈斗南支援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1931年患恶口疮抢救无效,病故于汉口医院。

    陈范将军于1937年率部参加抗日战争,血战嘉善。2005年中共中央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奖状及奖章。

    整个住宅由前厅、天井、中堂、后进组成,全部为砖木结构成,结构严谨,恢宏典雅,保存完整,是江南典型的四合院,俗称窨子屋。

    院子里闪光灯明明灭灭,咔嚓咔嚓之声不绝于耳,那是游客闪争相戴着土匪钻山豹的匪帽,手持大杆枪,坐在披有豹皮的太师椅上拍照。

    湘西山高林密,向来是兵痞、土匪隐身之处,老百姓深受其害,为保护家园,凤凰自古有尚武行侠的风习,这从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著作以及凤凰的原称“镇竿”(几百年来不断的苗汉冲突和战争使这里常年拥有一只军队,称“竿军”)可以嗅出些气息。

    当初看沈从文写的《凤凰》时,便对这些话记忆犹新:“地方居民不过五六千,驻防所属各处的正规兵士却有七千”,“两世纪来,满清的暴政,以及因这暴政而引起的反抗,血染赤了每一条官道和同每一个碉堡”。

    游客实在太多,我又孤身一人,没有办法让别人帮我拍照,遗憾之余,便希望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多记住这个古老的宅院。

    陈氏故居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会客厅里陈放着的一个佛龛形状的木盒,里面供奉着陈氏祖先泥塑像。塑像高约一尺,是陈斗南为父母祝寿请泥人张传人张秋潭大师制作的,栩栩如生。男主人公留着长辫,头戴瓜皮小帽,手拿紫竹旱烟袋;女主人公手里拿着纯银水烟斗,俩人分坐在床边的茶几两旁,似语非语,神态自然,形象逼真。

    这件被专家、教授赞誉为国家级乃至世界极的泥塑艺术精品,曾在1953年参加许多大城市的巡回展出,每到一处都引起很大的轰动。1966年文革破“四旧”,红卫兵抄家时把塑像抄走,陈氏后人也被赶出宅院。文革结束后,陈氏后人回到这宅院内。他们千辛万苦,费尽周折,才于1982年把这原物拿回家。但老太婆的纯金耳环耳坠,茶几之上的银杯银壶以及他们手中的小物件都丢失了,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陈氏祖宗泥塑像是泥人张传人张秋潭大师的封世之作,被赞誉为国家级乃至世界极的泥塑艺术精品。

    但是,细看之下,会发现这两尊塑像的手都特别特别长,与塑像的身体完全不成比例,我当时心里还在想,这真是十分夸张的塑法了。应该不是塑像师失误所为了。这么明显的失误不应该是大师级的人物该犯的错误吧;那么是故意的吗?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问了一位当地人才得知,原来,塑像的时候,两位老人尚健在。而我国民间素有不为活人塑像的传统,恐怕折寿。为了避讳,张秋潭大师刻意将两尊塑像的手加长,以“长手”取“长寿”、“寿长”之意。

    恍然大悟之下,更是惊叹这位艺术大师的匠心别具,同时也暗嘲自己的见识浅薄了。

    陈斗南宅院还是《乌龙山剿匪记》、《未代苗王》、《我心飞翔》、《湘西往事》、《湘西剿匪记》等十多部著名影视剧内景拍摄地。

    登木梯上楼,回廊环卫天井四周,雕窗画栋,工艺精细,室内装修极为考究。屋内和回廊陈列着拍摄道具,张挂着领导、名人参观留言和剧照、拍摄现场图以及著名导演、演员留下的照片、签名。其中,钻山豹的“公馆”和国民党女特务四丫头穿过的蓝底白花蜡染布褂、歇息的床铺最为瞩目,把人带回到那个风云诡谲的乌龙山中。

    而现在,一切的风云突变与波云诡谲,都已经成了记忆。

    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这古宅、古宅内里的塑像里,在阳光里飞舞的尘埃,人们或怀古,或凭吊,而那段历史,却如沱江水一般,日夜不息地消逝了。

    沈从文故居

    如果陈斗南将军曾是凤凰古城的武打名星,那么,沈从文便是这里的文科状元了。

    参观完陈斗南故居,便来到静静藏身于小巷深处的沈从文故居。

    这座宅院,一如它的主人沈从文那寂寞、平和、优美得无以复加的人生和文字。

    游人在参观他的故居或阅读他的书籍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喟:不朽的文字就是这样从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只乌篷船及每一处流水上长出来的,自然得不需任何修饰。

    这才是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吧。

    夜幕降临,沱江依旧静静地流淌着,江边古老的水车依旧缓缓地转动,两岸的灯火渐渐燃起,小街两旁点着烛光的银饰摊越来越多,从酒吧中偶尔传来激情高昂的音乐声,而江面上,那一盏盏被寄予了祝福和希望的河灯,默默地流向远方。

    幕色中的凤凰,暮色中的沈从文故居,弥漫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让人忘了置身何处,今夕何年。

    凤凰,一个平和而又带有野逸意味的边城。它是在民歌和民俗中渐渐老去的古城,是在杵声和月色里流淌着传说、故事的古城,一个蕴涵了史学意味、美学意味、哲学意味以及文学意味的古城。

    凤凰,它是用每一垛老墙、每一块青石板以及一些青山、一段流水、一艘小船,还有一些名人或底层人物的命运构成的一座让人牵挂的古城……

    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都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

    房屋系穿斗式是传统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古城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的沈从文先生在古城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而他能却能在这坎坷里,无悔地诠释着“奉献”二字。

    穿梭在沈从文故居络绎不绝的游客中,被淹没在其中陈列的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中,想到一世为人,能成为这样一个,静静地来,又静静地走,却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如沈从文一般,又有何求?

    古城楼下的寻梦者

    漫步古城中,走过一段左边是古城墙,右边是一排小商店的石板街道,迎面一座古色古香的城门楼,这就是北门城楼。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朝,城门面向沱江,据说守的是古码头和跳岩——古时凤凰古城唯一的过江通道。

    北门城楼采用本地红砂条石筑砌,城门前还有一拱门,北门城楼与东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前临清澈的沱江,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虽几经战火,仍巍峨耸立于沱江河岸,为影视名家所推崇,并且已有《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边城》、《血鼓》、《战士》等数十部影视剧在这里作为主要的外景地取景拍摄。我曾经在电视连续剧《战士》中数次度看到解放军战士们从北门出发和回城,在镜头下显得愈发古朴。

    北门的沱江码头是沱江泛舟的起点,河畔和城楼是观望沱江江景和对面老营盘酒吧一条街的最佳观景点。

    凤凰古城北门古城楼始建于明朝。凤凰北面,俗称北门城楼,本名“壁辉”。北门古城楼始建于明朝。凤凰元、明时为五寨长官司治所,有土城。明嘉靖年间从麻阳移镇竿参将驻防于此,乃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将土城改建为砖城,开设四大门,各覆以楼。

    到清朝,古城的军事地位日显重要,先后在这里设凤凰厅、镇竿镇辰沅永靖兵备道治所,古城的建设也得到加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遂将砖城改建为石城,北门定名为“壁辉门”,一直保存至今。北门古城楼采用本地红砂条石筑砌,做工考究,精钻细琢。城门呈一半月拱形,有两扇铁皮包裹。圆头大铁钉密铆其上的大门。城楼用青砖砌筑,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石座卷顶。城楼对外一面开枪眼两层,每层4个,能控制防御城门外一百八十度平面的范围。北门城楼与东门城楼之间城墙相连,前临清澈的沱江,既有军事防御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坚固的屏障,虽几经战火,仍巍峨耸立于沱江河岸。

    说是北城门与东城门,一个位于古城北,一个位于古城东,想想都觉得远。

    可事实上,古城并不大,信步溜达蹓跶,便来到紧靠沱江的东门城楼。

    东门城楼原名“升恒门”,为凤凰古城四大城门之一。

    东门城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门下部由紫红砂岩砌成,上部城楼则用古砖砌筑。城门宽3.5米,高4米,呈半圆拱,两扇城门都用铁皮包裹,用圆头铁钉密钉,牢实坚固。城墙修筑全部用红砂条石,精工细钻,规格一致,城墙厚0.8米,下部内外两侧用条石加石灰浆砌成,中间填以碎石粘土,层层夯实;顶部的中间填充物改为石灰、鹅卵石、黄土拌成的三合土,厚约0.33米,上面铺以红砂块石。城楼高11米,大门上方有枪眼8孔。歇山屋顶,覆以腰檐,飞檐翘角,精美壮观。

    而对我来说,游走于这两座古城楼下,最让我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反而是那些城门下卖艺的“流浪歌手”,他们或拿着手鼓,或抱着吉他,坐在石板上,自弹自唱,吸引着一大批的游客驻足,聆听。

    我想,不管是唱者还是听者,只有这样,为了梦想不顾一切,哪怕没有稳定的生活,哪怕没有观众,哪怕漂泊,却仍然坚持着的让人感动。

    杨家祠堂

    提到祠堂,你能想起什么?

    我能想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宗法制。想起族长,想起《白鹿园》里的白嘉轩,龙钟老态下依然保持着在族人面前绝对的威严;我能想起这样一个听来的风俗,男女之间因为禁忌之恋被族人惩罚,惩罚的手段,便是将女子水葬。

    而看到杨家祠堂,我第一个想到的,却是杨家将。可这座祠堂跟杨家一门忠烈究竟有没有关系呢?

    我是带着疑问出发的的,直到在泛舟沱江时的船家处得到了确证:相传这里的杨家都是大宋杨家一门忠烈的后代。所以,在祠堂里处处能找到大宋杨家的痕迹。

    穿过熙攘人群,来到东门城楼和北门城楼之间的北边街史家弄入口处,便能看到杨家祠堂了。

    之前我从未见过真正的祠堂的样子是什么样,但我根深蒂固的意识到是,中国人讲究风水,连住宅都讲究坐北朝南,正门朝中间开,遑论代表着一族人的祠堂呢?可是,杨家祠堂的门,却是侧开的。

    正在我犹疑之际,听得一位带团的导游讲解,原来,杨家人信风水,将大门斜开,正对着沱江,可以使祖业千秋,荣昌万世,恰如沱江之水源源不断,兴旺发达。

    进入大门,抬头可见二重门上的牛头和门上的蝙蝠木雕。牛头是湘西人的崇拜物事,用以辟邪,保佑平安;蝙蝠则是带来福气,带来吉祥。

    进得大门,一个典型的木质二层回廊四合院跳入眼帘,分别是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其中戏台与正厅正好相对,想必,如果有客来要以戏招呼的话,坐在正厅里,正也便于观赏。

    看那戏台,单檐歇山顶,檐下饰高十六米的如意斗拱,四根台柱雕龙画凤。而戏台上最显眼的,要数戏台正中那栩栩如生的彩绘,所绘之事,正是“杨母教子”,伴以“威震三关”四个遒劲大字,恍然看到凤凰古镇这一脉杨家人,对于自己祖上满门忠烈深深的引以为豪。

    戏台后有两个侧门,大抵是供演员出入,分别写着“出将”和“入相”,彰显杨家“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自豪。

    戏台两边的耳房与后台,都是专供演出者化妆休息所用。戏台的前方和上方有一组木雕,描绘的是一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冲破重重阻力,后来幸福的结合在一起,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最后儿孙满堂,安度晚年。

    戏台前为占地40平方米的小天井,铺满红砂条石,现在停了一苗族花轿,女子上去坐一坐,感觉一次新娘子含羞带喜情趣。杨家祠堂曾经是凤凰城里听书看戏的公众场所,特别是在节日期间,上演傩堂戏,娱神驱邪。黄永玉等凤凰名人小时候就经常在这里看戏,往返留连,而族中长辈则在二楼的两旁长廊观赏。唱戏之时,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盛极一时。

    穿行其中,杨氏一门的显贵,都隐藏在每一处考究的细节里。

    除此而外,两边的廊房无论从作工的精细程度,还是其中体现的对于建筑美学的追求,都让人叹为观止。窗户、门、檐、饰件均系镂空雕花。

    以前,但凡家族中有红白喜事,做寿或重要聚会,就在廊房就餐。现如今,这里早已成为苗族风情的小型展览馆。

    一廊房里,陈列了一张婚床,床檐如吊脚楼的滴水屋檐,而且苗女在结婚时候,有哭嫁的传统,泪如水流,所以名为滴水床。床也很小,根本容不下成人——原来,以前苗女出嫁时候都很小的。旁边房间还有一大床,工艺精湛,雕刻丰富图样,床檐有三层,如果你是大富人家,床檐甚至达十层之多。上得这个床,新郎就要对新娘说:“床上一辈子睡你和我,绝不换人。”——苗族的爱情就是忠贞。苗族人认为12是个吉利数字,节日如“四月八”、“六月六”,因此,在这里还陈列了12顶儿帽,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除此而外,这里还陈列了极富苗家特色的农具、砂岩画、剪纸、花带、扎染和蜡染等。源远流长的楚巫文化和巫傩文化,交融形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土著文化在这里悉数可见:有做工精细的小背篓,可用来用它可背小孩子,也可做购物用;打花带是苗家姑娘很小便要习学习的、因而也是最拿手的女红。姑娘们把自己对爱情的美好向往织成漂亮的花带,送给心上人。

    听到一位导游的介绍,惹得大家都乐了,导游问他带的团里的游客:“知道苗族姑娘为什么佩戴那么多的首饰吗?”的确,以前就听说苗族姑娘,头戴银花,耳戴银环,项戴银圈,吃用银碗,当时也就认为只当是传统习俗喽,至于为什么,倒真的没有细想过。

    “因为呀,从前湘西战事纷纷,苗族人把家当都做成银饰,必要时,人跑家产也带走了。”导游一习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再看正殿。正殿建筑为抬梁式,长方形天井鹅卵石铺地,极为讲究,为杨氏宗族祭祠、议事之场所,香烟缭绕,庄重神秘,令人望而生畏。

    正殿前面依次绘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和麒麟送子等三幅壁画,寓意家族兴旺发达,多子多福。正中供奉杨家祖先牌位。两侧还有杨氏家训:“祖宗明德远矣,子孙勿替引之。”

    翻译成白话就是:杨家声名已经百世流芳,子孙们千万不要给祖宗脸面抹黑啊!

    走出祠堂大门时,告别这一处庄严场所,来到喧闹的街上,我深吸一口气,缷下心中的敬畏,混入人流。我想,也许祠堂里应该是最有故事的地方,因为只有它如此不倦地见证着每一个族人的出生与离世,更体味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显达或落魄。

    而我们心里,会有这样一处圣地吗?我们能诚实地告解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