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保健百科-中医养生与保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安排饮食看季节

    人们各方面的关系都随着气候、季节变化。人受到春夏秋冬四季气候、东南西北地理变化,以及生存条件状况、饮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季节安排饮食,对人进行滋补。同样也要综合考虑,在饮食宜忌方面,因时因地制宜。比如,炎夏之季,适宜服食清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的食物,忌吃温热上火、辛辣肥腻、香燥损阴食品。到了寒冷的冬季,又宜多吃温补助阳之物,忌吃生冷大寒之品。北方天寒,宜吃温暖,南方多火,宜吃清淡。

    一般来说春季宜升补,夏季宜清补,秋季宜平补,冬季宜滋补。中医传统主张认为,秋冬需养阴,春夏需养阳。因为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冬天多无事,需静养;养阴可降低新陈代谢,使储存大于消耗,对夏天的损失进行调整修补,储备能量等春夏消耗。而且阴能转阳,阴足才能持久抗寒。春夏季机体新陈代谢加快,饮食中生冷食物较多,阳气外溢,较易损伤,所以要养阳。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与古代农业社会不一样,冬天不是静养休息,而是一年四季不停地忙于工作,参与竞争。所以,现代人喜欢秋冬补阳,抗寒、增强活力,而夏天多补阴,清热、降火。

    一般情况下中老年人还是冬天以静养为主,适当补阴,夏天注意适当补阳为好,这符合生物钟规律。因为老年人生活自由度大,自己易掌握,而年轻人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自主。民间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冬天人活动少,消化功能差,易内热郁积,萝卜微凉,可健胃消食,清热解毒。夏日生冷食物多,易损脾胃,生姜微温,有暖胃肠、解毒等作用。但要注意,补阴补阳还是要以机体状况为依据,季节是考虑的其次因素。

    我国古代饮食禁忌

    在很早前古人就注意饮食禁忌,经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此基础上,后人进行了广泛的实践,逐步发展。

    汉代以前有《神农食忌》、《黄帝杂饮食忌》;东汉时期,张仲景《金匮要略》有“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提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饥饱失常、饮食不节,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

    《内经》认为,人能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饮食有节”。“节”就是节度与控制,要求吃饭时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的种类要调摄合理,不偏食,不零食等。如不知节制饮食,就会生病。

    《内经》还认为,过食肥甘厚味,容易产生内热,甚至会引致痈疽疮毒;过冷过热,不仅伤害脾胃,还能伤肺;偏食偏嗜,不仅会引起多种疾病,甚至会影响寿命。如不知节制饮食,就会生病。《灵枢》中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素问》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就说的是食无定时无定量,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害处。《素问》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并且告诫人们要“饮食有节”,“谨和五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经常保持人体“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如果饥饱失常、饮食不节,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机能。

    食物与中药的禁忌:如元鱼忌荆芥;鲫鱼忌厚朴、麦冬;牛肉忌仙茅;猪肉忌黄连、甘草、桔梗、乌梅、胡黄连、苍术、百合;猪心忌吴茱萸;猪血忌何首乌、地黄;羊肉忌半夏、菖蒲;萝卜忌人参;葱忌蜂蜜;雀肉、大蒜忌白术;狗肉忌大蒜、杏仁、商陆;鳖肉忌白芥子、薄荷、白矾;鸭蛋忌桑葚……诸如此类,在历代本草书中还很多,病家可在实践中再次观察验证。

    养生饮食要有规律

    在我国古代养生强调“饮食有节”,即饮食必须定时、适量、有规律。饮食安排的规律性,一般来说,饮食的规律性是按照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安排而定。使摄入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适应人体的消耗,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证进食与消化过程协调一致,使吃进的食物能充分地被消化吸收。

    俗语说:“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根据一天三餐食物分配比例,早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30~35%,午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40%,晚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25~30%。

    无论是对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来说,吃好早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影响整天精力的大问题。由于早餐对血糖的多少具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影响大脑的能源物质,故劳动中消耗的能量常常通过早餐得到补充,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因此,平时人必须保持血糖的正常水平,才会感到全身舒适、精力充沛、思路清晰、反应敏捷。

    饮食时应专心一致,如果在进食时三心二意,一而看书或思考问题,一面饮食,这样既不能品尝食物中的滋味,又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论语·乡党》中指出:“食不语、寝不言。”《千金翼方》也说:“食勿大吉”。

    其次是饮食应“畅情”,古人曾说过,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实际上,良好的情绪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而情绪不好常常导致不食,食则不化。所以,现在很多餐厅都有悦耳的音乐伴顾客用餐,以增强食欲。这在古代医书上亦曾提到。像《寿世保元》中提出:“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

    饮食还应细嚼,在进食时应该细嚼缓咽,这是促进消化吸收的重要环节。像《千金要方》上讲到,“食当烹嚼”,在《养病庸言》中更详细地劝说人们“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

    《医说》中则劝诫人们应该“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良嚼令细”。只有这样才能从饮食中取得营养。但有人吃东西“囫囵吞枣”,“狼吞虎咽”,这种人显然反映急欲进食的饥饿样子。

    然而,饮食时要注意的问题必须与饭后的保养联系起来,否则会导致“前功尽弃”。古人十分重视饭后的保养,主要有提倡饭后缓行、饭后摩腹、反对饱食急行。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非常喜欢散步,尤其是饭后的“散步逍遥”、“务令腹空”,使胃中不会因积滞而导致疾病产生。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当然,对于体弱多病、年老体虚的患者,更应该要积极提倡饭后缓行,稍事活动,以促进消化、吸收。在《千金翼方》中指出:“食毕行走踟蹰则长生。”《摄养枕中方》中也指出:“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其中均说明饭后缓行对健身有重要意义。

    常见养生方法

    气虚养生法

    气虚体质的主要特点是形体消瘦或偏胖,平素身体倦怠、乏力,面色发白,语声低怯,常自汗出,动则尤甚,心流心跳,舌淡苔白,脉虚弱。

    饮食调养方

    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籼米、莜麦、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兔肉、鹌鹑、狗肉、牛肉、鲢鱼、青鱼。若气虚甚者,当选用“人参莲肉汤”补养。具体作法是:先将10克人参、10枚去芯莲于放在碗内,加水发泡,加人冰糖30克,将盛药物的碗置蒸锅内,隔水蒸炖一小时,食用时,喝汤,吃莲肉。常吃效果显著。

    血虚养生法

    血虚体质的主要特点是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心悸失眠,手脚有时发麻,舌质淡,脉搏又细又无力。其养生方法是: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脚有时发麻,舌质淡,脉搏又细无力。

    饮食调养生方法

    (1)要谨防“久视伤血”,即长时间视物,会损伤血。血虚之人,本来血液已不足,若再伤血,就更不足了。

    (2)要加强饮食调养。可多食一些有补血生血作用的食物,如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甲鱼、海参等。

    (3)注意药物养生。可常服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归脾汤。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

    (4)要振奋精神,注意精神调养。

    阳虚养生法

    阳虚体质的主要特点是形体白胖,面色淡白无华,时常倦怠,不耐劳力,动则喘促,平素恶寒喜暖,小便清淡白无华,时常倦怠,不耐劳力,动则喘促,平素恶寒喜暖,小便清长,大便对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脉沉乏力,舌淡胖有齿痕,喜过春天、夏天,不喜秋冬。

    饮食调养方法是:应多食羊肉、狗肉、鹿肉、鸡肉;夏日三伏,每伏可食附子粥或羊肉附子汤一次。平时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感情,保持心情愉快,消除或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加强体育锻炼,并注意药物养生。

    刮痧养生

    刮痧是通过刺激皮肤表面特定部位的神经末梢,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反应,增强其传导功能,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促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同时增强局部血管的功能,增加细胞的营养和氧的供给,使细胞活化,加快代谢产物的排泄,从而达到解毒、养生的功效。

    古代,人们在生活中如遇到感冒或者中暑,一般用钱币沾上麻油,或用汤勺沾酒、水往皮肤上来回刮。后来根据了这一原理,研制出用水牛角制成的“刮痧宝玉”(刮板)代替了铜钱瓷勺,外加活血剂替代油、酒之类,并遵循经穴的中医原理。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肌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骨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姿。

    适合人群:主要是面色晦暗、全身乏力、睡眠质量低、肠胃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的亚健康人群。

    主要治疗:肩颈痛,头痛,便秘、习惯性便秘,暗疮,皮肤灰暗、面色焦黄,毒素淤积过深者等

    刮痧方法:1.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2.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如有刮痧,连刮两臂弯十几下,即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如患有头痛或喉痛,则取坐姿;头晕眼花或胸腹疼,则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处疼,则取俯卧位。

    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绍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轻松,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胛岗上岗下,再每处刮动10余下,再饱饮糖姜水或白开水,病人会异常舒畅。

    足浴养生

    古往今来养生益寿,都是人们美好的愿望,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象征。我国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多种多样的养生方法,其中最简便易行的要算是足浴养生了。足浴养生简便易行,关键是持之以恒,日久必见奇功。

    “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这首民间歌谣道明了足浴能够养生的道理。从经络学的观点看,人的五脏六腑的功能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脚部不仅是足三阴经的起始点,还是足三阳经的终止处;这六条经脉之根都分别在脚上的六个穴位中。仅足踝以下就有33个穴位,双脚穴位达66个,占全身穴位的1/10。经常进行足浴,使足部的涌泉、太冲、隐白、昆仑等诸多穴位都受到热力刺激,就会促进入体血脉运动,调理脏腑,平衡阴阳,舒通经脉,强身健体,推迟衰老,祛病延年。因此,“天天洗脚,胜吃补药”、“三天吃只羊,不如洗脚再上床”、“夜夜把脚洗,难得寒气从脚起”,这些谚语是确有道理的。

    现代医学也已证实,“人老脚先老”、“寒从脚下起”、“小看脚一双,头上增层霜”这些俗语不俗,它们说明了脚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人的健康,而且和寿命有很大关系。因为脚掌有无数神经末梢,与大脑紧紧相连;同时又密布众多的血管,故有人的“第二心脏”的美称。另外,脚掌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表面脂肪薄,保温力差,且与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粘膜有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脚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体温下降和抵抗力减弱,导致感冒等多种疾病。而足浴作为一种良性刺激,可使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得到调节;并有益于大脑细胞增生,增强人的记忆力;同时,能使体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可见,足浴对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实践表明,足浴不失为一种可靠的局部浸润疗法。它不仅可防治足部疾患如脚气、脚垫、脚冻、脚干裂,以及下肢麻木、酸痛、发凉。肿胀等病症,而且由于经络的作用,对防治感冒、关节炎、高血压。神经衰弱、眩晕、失眠、便秘等病症,也都有确实疗效。

    怎样进行足浴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呢?研究表明,足浴养生的最佳方法是:先取适量水于脚盆中,水温应因人而异,以脚感温热为准,或烫或凉都不好;水深开始以刚覆脚面为宜,先将双脚在盆水中浸泡5~10分钟,然后用手或毛巾反复搓揉足背、足心、足趾;为强化效果,可有意识地搓揉足部一些穴位,如位于足心的涌泉穴等;必要时,还可用手或毛巾上下反复搓揉小腿直到腿上皮肤发红发热为止,为维持水温,需边搓洗边加热水,最后水可加到足踝以上;洗完后,不要晾干,用干毛巾反复搓揉干净最好。一般来说,每晚一次足浴即可达到养生的目的;当然,也可一天数次或早晚两次。实践表明,晚上临睡前足浴的养生收效最佳,因此,保证每晚足浴是十分必要的。每次足浴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太短效果不佳,过长也无必要;足浴完毕最好在半小时内上床睡觉。

    仁德养神

    古代传统养生理论,重视身心兼养。而养心之中,又首重养德,认为品德高尚的人,可以长生高寿,这是很有道理的。

    相传孔子活到73岁,这在当时,都是了不起的寿星了。孔子在他的长寿思想中有一个核心,即在《礼记·中庸》中提出的“大德心得其寿”,亦即《论语·雍也》所说的“知者动,仁者静;动者乐,仁者寿”。孟子活到84岁,他说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重视道德修养、乐于助人的人,能得到美好的回报,能永远保持最佳精神状态,因而有益于健康长寿。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据美国科研人员对2700多人进行为期14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处理得好,随时为他人做好事有益于延年益寿,而孤独寂寞的人死亡率比前者高出2.5倍。巴西医生阿尼塞托马丁斯耗时10年对580名贪污受贿官员和同样数目的廉洁官员的追踪调查,结果是前者中有60%生病或死亡而后者生病及死亡的比例只有16%。我国1985年首次评选出的286名健康老人(80岁以上),他们的保健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乐于奉献,情绪乐观,永思进取。现代心理学认为,注意友谊,助人为乐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友谊本身就是美德,是共同的美德。”培根也曾经说:“得不到友谊的人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法国莫洛亚还对友谊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说:“友谊永远不能成为一种交易,相反,它需要最彻底的无利害观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