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保健百科-牙病的预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牙齿萌出异常的防治

    儿童多见牙齿萌出异常有早萌、迟萌等现象。

    早萌

    萌出过早的牙、牙根常发育不全,甚至无牙根,常因咀嚼食物而脱落。乳牙早萌,可拔除。恒牙早萌,多为乳牙早脱所致。为预防恒牙早萌脱落,现在多采用阻萌器治疗。

    迟萌

    乳牙迟萌可能与外伤和感染有关。恒牙迟萌往往由于乳牙滞留,占据恒牙位置或乳牙早失,邻牙移位,导致间隙不足引起。常可造成牙齿排列不齐,咬合关系紊乱,导致颌骨、面部畸形。所以,如有乳牙滞留,应早拔除;如乳牙早失,则应用间隙保持器保留空隙。如恒牙迟萌是由于乳牙早失后,长期用牙龈咀嚼,牙龈肥厚坚韧所致,可采用切龈法助萌。

    由不良习惯造成牙齿排列不齐的预防

    口腔不良习惯可导致牙齿排列紊乱、不齐等畸形,而这些不良习惯均可在家长督促和医生指导、治疗下去除。因此,去除口腔不良习惯,就可大大减少畸形的发生。

    吮拇和吮指

    一般认为2岁之前的吮拇或吮指不属不良习惯,如3岁以后还存在吮拇指和吮指的现象,则可造成不良后果。吮拇指,可使下前牙受压形成上下牙不能对齿。长期吸吮动作可增加颊肌对牙弓的压力,造成牙弓狭窄,上前牙拥挤并向前突出,前牙深覆盖,开唇露齿等。吮指动作可压下颌骨向后,影响颌骨发育,造成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牙齿拥挤错位。

    伸舌习惯

    儿童患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喉炎等慢性咽喉疾病,为减少咽喉部不适并保持呼吸通畅,常将舌伸于上下前牙之间。替牙期儿童经常用舌舔已松动的乳牙或初萌恒牙,日久也会形成伸舌习惯,伸舌习惯多数引起上下前牙不对齿。伸舌习惯除可造成前牙不对齿外,也可造成下颌向前突出。

    咬上、下唇习惯

    咬下唇可改变上下唇的垂直关系和前后关系,也改变了上下唇与上下切牙的位置关系,可使上前牙发生向前倾斜、下前牙舌向倾斜而拥挤,前牙覆盖过大,上唇比正常人短,开唇露齿等。

    咬上唇习惯不如咬下唇者常见,可造成上前牙向后倾斜,下前牙向前倾斜,出现“地包天”。

    咬物习惯

    常见的如咬铅笔、衣角,啃指甲等,常造成局部上下牙不对齿,上前牙向前突出,前牙覆盖过大等现象。

    口呼吸习惯

    儿童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腺样体肥大时,常因鼻呼吸困难,而改为口呼吸,日久可造成下颌骨后缩,前牙深覆盖。长期口呼吸可造成上唇短缩外翻,开唇露齿等畸形。

    夜磨牙习惯

    夜磨牙时咬合力大,使牙齿重度磨耗,诱发牙周病。

    偏侧咀嚼习惯

    偏侧咀嚼多由一侧后牙龋坏引起,日久形成习惯,可造成下颌向使用侧偏移,同时由于下颌偏斜和两侧肌肉活动不平衡,可出现颜面形态发育不对称。

    选好牙刷防齿病

    保持口腔卫生最有效的方法是刷牙,刷牙当然离不开牙刷。我国早在辽代(公元959年)就有牙刷,比欧洲要早700年。现在牙刷的种类繁多,应根据使用者的年龄和口腔情况选择使用。设计良好的牙刷和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可去除牙菌斑、牙垢、食物残渣和色素,还能对牙龈有按摩作用。但是,设计不好的牙刷和错误的刷牙方法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后果,如大头硬毛牙刷可造成牙龈退缩、牙根暴露、牙颈部出现缺损等。

    牙刷的刷头要与使用者的口腔大小相匹配,刷毛应软硬适当。儿童、老年人和牙周病患者宜选用刷毛较软的牙刷,我国早在1975年就推广使用保健牙刷,1978年12月卫生部又召开了保健牙刷卫生标准座谈会,会上确定了“保健牙刷暂行规格卫生标准修改意见”,并制定了标准。

    保健牙刷刷头较小,旋转方便,毛束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而易于保持牙刷的清洁,刷毛软硬适当,不易刺伤牙龈。

    成人牙刷

    刷头长度应小于35毫米(最前孔前缘至最后孔后缘的距离刷头宽度应该是8~12毫米。毛束高度10~12毫米,刷毛直径0.2~0.3毫米,毛束排数不应超过四排,刷柄应为直或合理弯度。

    儿童牙刷

    前头不超过28毫米,宽度不超过11毫米,毛束高度9~10毫米,毛束排数不应超过三排,刷毛直径0.25毫米。

    幼儿牙刷

    刷头应小于25毫米,宽度应小于8毫米,毛束高度8~9毫米,毛束不超过3排,刷毛直径小于0.25毫米。

    目前在我们所用的牙刷中,刷毛多用猪鬃或尼龙丝制成。两者相比,猪鬃制成的牙刷清洁效果好,但干得很慢。如果一天刷数次牙,必须多备几把牙刷。尼龙丝的牙刷,耐用且干得快,对牙齿的清洁作用和牙龈的按摩作用均较好。刷毛较硬的牙刷清除菌斑和牙垢的作用好,但对牙齿的磨损和牙龈的损伤也大。因此,刷毛软硬度应适宜。刷头顶端应为圆形,因为平齐的刷毛可刺伤牙龈,引起牙龈炎。

    现在许多厂家先后推出了刷毛呈波浪型的保健牙刷,刷毛呈波浪型,当刷牙时较长的毛束可以伸入牙齿的邻面,清除邻面的牙垢和菌斑,效果比普通牙刷好。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新型牙刷不断问世,如适合婴儿使用的指套牙刷,具有保健作用的磁疗牙刷以及使用方便的电动牙刷等。不久前,又有厂家开发出了用于清洁舌苔的牙刷。

    牙刷使用后要彻底洗净,刷头向上放置,放置于通风处吹干。牙刷不能合用,以防传染疾病。患病或使用三个月后,应更换牙刷。尼龙丝牙刷不能浸泡在开水中,过热的水会使尼龙丝弯曲变形。如用变形的尼龙牙刷刷牙,不仅不能清洁牙齿,还会损伤牙龈。

    单纯依靠牙刷的清洁作用是不够的,加用牙膏后,其作用可大大增强。当前,含氟、含钙的牙膏很流行,对于牙齿重新矿化和预防龋病的发生等也有一些作用。

    正确刷牙

    刷牙的方法很多,但不一定都合理、都正确,过去许多人采用横刷法,其弊病很大,如造成牙颈部的楔状缺损,长期采用横刷牙方法的人,甚至可以将牙齿从牙颈部刷断。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刷牙方法,选用不同的保健牙刷。刷牙应将全口牙齿按上下左右分成几个区而依次刷洗,应确保每个牙齿的每个面均被刷到。科学的刷牙方法有以下几种:

    1.水平颤动法:又称短横刷法,不同于过去采用的横刷法,它可以有效清除牙垢和菌斑,对龈牙交界区清洁作用最好。牙刷应选用尼龙丝、软毛或中硬毛牙刷。将刷毛毛尖与牙齿、牙龈面成45度角轻度加压,使刷毛顶端部分进入龈沟,而部分在沟外,前后颤动6~8次,颤动时刷毛仅移动1毫米。这种刷牙方式可将菌斑磨碎而清除,刷上下前牙舌腭侧时,如牙弓较宽,可采用上述相同方法,如果牙弓狭窄,可将刷头竖起,以牙刷头根部刷毛来压在龈沟外做水平颤动。

    2.竖转动法:去除菌斑及软垢最为有效,并能刺激牙龈角化,维护牙龈外形正常。应选择毛束为三排的硬毛牙刷。老年人、儿童或做过牙周手术的人,可选用软毛牙刷。具体方法是:①刷唇颊面和后牙舌腭面时,刷毛与牙长轴平行,贴向牙周,刷毛指向龈缘,加压转动牙刷,使刷毛与牙长轴成45度角,此时部分刷毛加压在龈牙交界区,部分加压在龈乳头上并压人牙间隙。转动牙刷,同一部位反复5~6次;②刷前牙舌腭面时,如牙弓宽大,则重复上述运作,如牙弓狭窄,可将牙刷垂直,部分毛束压在牙龈上,顺牙间隙向牙冠方向拉刷。

    四环素牙的预防

    四环素牙是因牙齿在矿化期间,服用的四环素族药物,被结合到牙组织内,使牙着色。四环素牙初期呈黄色,以后由于阳光照射逐渐变成棕褐色或深灰色,着色前牙比后牙明显。恒牙比乳牙明显。四环素对牙的影响是着色,有时也引起牙并釉质发育不全,但都只有在牙齿发育矿化期间给药,才会出现,一般来说,六七岁后再给药,不会引起牙变色。

    四环素牙的染色程度与牙的发育期有关,越在婴幼儿早期用药,牙本质着色带越靠近釉牙本质界,染色程度越重。药物剂量及使用时间的长短对染色程度也有一定关系,短时间内大剂量应用比长期服用相等总剂量的作用更大。

    预防四环素牙的方法就是妊娠和授乳期的妇女及8岁以下的婴幼儿应禁用四环素类药物。对于已经是四环素牙的人,可以采用光敏树脂覆盖、塑料贴面和瓷贴面修复以及脱色等方法治疗。但切记不能相信一些江湖游医的漂白方法。因为我们知道,四环素牙的着色是在牙本质层,釉质非常致密,渗透性差,漂白的方法很难取得满意效果。

    特别提醒您的是,千万不要相信游医。因为游医们多采用的是酸蚀釉质,当时看起来白了,但牙釉质被腐蚀,时间一长牙齿又变成原来的颜色,甚至比原来的颜色更深,而且容易发生龋齿。

    预防的牙釉质发育不全

    釉质发育不全是因为牙齿在发育期间,由于全身疾患,营养障碍或严重的乳牙根尖感染,导致釉质发育和矿化受到障碍而遗留下永久的釉质结构异常。

    临床上按病损的程度分为轻症和重症两种。轻者釉质形态基本完整,仅有色泽和透明度的改变,形成暗白不透明的粉笔样白垩状釉质,这种釉质渗透性较高,随着外界的色素沉着,其颜色可由暗白色变为黄褐色,一般无自觉症状。重者牙面有实质性缺损,即在釉质表面出现带状或窝状的染有棕色的凹陷,严重时牙面呈褐色蜂窝状,甚至无釉质覆盖。前牙切缘可以变薄,后牙的牙尖向中央凑拢或牙尖消失,表面粗糙,釉质成为多数不规则的小结节和凹陷,如桑葚状。

    因釉质发育不全是牙齿在发育钙化期间遗留的缺陷,萌出后才能发现,所以发现后再补充维生素D是无意义的。应注意孕妇的保健和预防婴幼儿的急性高热性疾病。

    因这类牙齿发育钙化较差,易磨损,患龋后发展快,应做防龋处理。缺陷较轻的釉质发育不全可不治疗,较重者可用复合树脂或假牙面覆盖,以改善美观,严重者则必须找镶牙医生进行修复增强牙齿和机体的抗龋能力。

    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

    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主要是有效利用氟。氟可以抑制致龋菌的生长,减少菌斑内酸的形成,降低牙体组织在酸中的溶解度,促进牙釉质再矿化。其应用方式主要有全身用氟和局部用氟两种。

    1.全身用氟

    (1)饮水加氟:饮水加氟防龋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全世界已经有许多国家采用饮水加氟来预防龋病。广州市从1965年开始采用饮水加氟,现在已经获得很好的效果,龋病的发病率下降一半以上。但就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饮水加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①饮水加氟虽然成本不高,但只有约2%的水被人们饮用而起到防龋作用,其余98%的水被用于工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②饮水加氟的受益者是15岁以下的儿童,而全国绝大多数的儿童生长在农村,还没有饮用自来水。因此,饮水加氟目前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2)口服:对没有条件进行饮水加氟的低氟区的居民,可口服氟片或在面粉、食盐、饮料中加入适量的氟化物。

    2.局部用氟

    (1)牙面涂氟:牙面涂氟是常用的防龋措施之一,常用2%氟化钠、8%氟化亚锡等溶液涂擦牙面,1周1次,连续4次为一疗程。可配合新生乳、恒牙的萌出,在3~7、11~13岁进行。

    (2)氟化物含漱:可用0.2%氟化钠水溶液10ml含漱,每周1次,每次1分钟。或用0.05%溶液漱口,每日1次,每次1~2分钟。但应特别注意严防咽下。

    (3)含氟牙膏:使用简单、易于推广。据报道含氟化亚锡、单氟磷酸钠的牙膏,可减少龋牙数15%~30%。现在认为氟化胺牙膏也有发展前途。

    另:目前,人们对长期用含氟牙膏刷牙是否对牙齿有副作用存在争议,这里建议,含氟量高的水源地区,不宜用氟牙膏,其他根据自身情况选用含氟牙骨。

    增强机体的抗龋力,维护牙颌系统健全

    大量研究表明,身体健康、牙颌系统健全,牙齿对龋病的防御能力提高;反之,体质差、有营养障碍或慢性系统性疾病的人,牙齿对龋病的防御能力下降,易导致龋病的发生。

    因为乳牙发育是在胎儿期开始的,恒牙是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形成的,所以预防龋病愈早愈好。应该在牙颌系统的发育期,特别是胎儿期、婴幼儿期加强钙、磷、维生素和蛋白质的供应,以利于牙颌系统正常发育。牙齿萌出后应定期检查,对已患龋的恒、乳牙应及时治疗。此外,对牙齿排列不齐、拥挤、错位等患儿应及时进行矫治,预防龋病的发生。

    预防氟斑牙

    氟斑牙是牙齿在发育矿化期间,饮用了含过量氟的饮水,导致釉质发育不全,是慢性氟中毒的症状之一,又称斑釉牙。

    氟斑牙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饮水中氟含量过高所致。饮水中氟含量以不超过1毫克/升为宜,该浓度既能有效防龋,又不致发生氟牙症。

    能否发生氟斑牙还取决于过多氟进入人体的时机。过多的氟只有在牙齿发育矿化期进入机体,才会发生氟斑牙。所以,一个人在六七岁之前长期居住于饮水中含氟量高的地区,即使日后迁往其他地区,也会发生氟牙症;反之,如果7岁以后才迁入高氟地区的人,也不会发生氟斑牙。

    预防氟斑牙最理想的方法是选择新的含氟量适宜的水源,或用活性矾土或活性炭去除水源中过量的氟。人体对食物中氟化物的吸收,取决于食物中氟化物的溶解度及钙的含量,如果食物中加入钙的化合物,氟的吸收就会减少。因此,住在高氟区的人,可以用在食物中加钙的方法,减少氟吸收,预防氟牙症。对已形成的氟牙症,可用脱色、光固化修复等方法治疗。

    预防牙楔状缺损

    在医学上牙冠与牙根交界的部分叫牙颈,牙颈部出现的缺损叫楔状缺损。楔状缺损是指牙齿的唇、颊侧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由于这种缺损常呈楔状。典型的楔状缺损由两个平面相交而成,有的由三个平面组成呈卵圆形,边缘整齐,一般为牙本质颜色,少数可有色素沉着。多发生在上下颌尖牙、第一双尖牙和第二双尖牙,且随年龄的增长缺损加重。其发病的原因是由于刷牙方法不当引起的。有的人说我刷牙的力量不大,为什么会出现缺损呢?这是因为牙颈部是牙釉质与牙骨质的交界处,比较薄弱;牙龈沟内有酸性渗出物,可使牙颈部脱钙;而且颊侧的牙颈部是咬合力的应力集中区,易发生疲劳而破坏。所以长期采用横刷牙方法的人,牙颈部的硬组织会慢慢地损失而出现缺损。如果您还不相信,您可以观察一下别人,不刷牙的人很少有楔状缺损,牙齿的舌面因无法横刷而不出现楔状缺损,而且牙齿排列不齐,唇向错位的牙齿往往楔状缺损也较重。由于横刷牙,牙龈会受到损伤,所以有楔状缺损的人常伴有牙龈退缩。

    那么如何预防楔状缺损呢?首先应改正刷牙方法,采用正确的刷牙方法,避免横刷。其次,应选用较软的牙刷和较细的牙膏。对于已经出现缺损的人,则应及时去医院充填,防止出现牙神经发炎、甚至牙齿折断。

    牙髓炎的预防

    通常我们所说的牙痛,在医学上称为牙髓病。绝大多数是指牙神经痛。引起牙髓病的原因很多,通常有以下几种:

    1.细菌感染:细菌是牙髓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细菌侵入牙髓的途径很多。其一,牙体感染是细菌侵入牙髓的最常见的感染途径。常见的有龋病、楔状缺损、磨损、外伤后牙齿折断、充填材料折裂或脱落、牙齿内有隐裂等。其二,经由牙周感染。其三,血源感染,临床上极少见,多发生于牙髓已存在代谢紊乱或损伤的情况下。

    2.急性牙外伤可使根尖部血管挫伤或断裂,牙髓供血受阻,引起牙髓退行性病,发炎或坏死。因某颗牙齿排列不好,使牙齿所受的咬合力过大,这种过大的咬合力可使牙神经发炎。

    3.医生治疗牙洞时,用牙钻持续钻磨牙齿,又未采取降温措施或使用金属材料充填牙洞而未保护牙髓,外界温度刺激可经金属充填物传导反复刺激牙神经而引起牙痛。龋病治疗时所用的消毒剂、垫底材料和充填材料也可刺激牙髓引起牙髓病。

    4.邻近器官的疾病也可导致牙痛,如上颌窦的疾病。因为上颌窦与上颌后牙牙根接近,有时上颌后牙的牙根与上颌窦底部仅隔一层黏膜,上颌窦发炎时,可引起上颌后牙疼痛。上颌窦癌早期就可引起上颌后牙疼痛。眼部疾患如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等也可引起牙痛。外耳道疖肿、中耳炎、鼓膜炎等耳部疾患均可引起上下颌后牙疼痛,甚至可引起剧烈的牙痛。

    5.患有三叉神经痛的人最初一般都认为自己是牙痛,但检查时牙齿无明显病变。牙髓腔内有结石(髓石),也可引起剧烈牙痛。

    6.全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伤寒、流感等可引起血液中毒性牙痛。妇女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等可造成充血性牙痛。动脉硬化、心绞痛等也可引起牙痛。

    7.坐飞机或登山,当达到一定高度时,有的人也会发生牙痛。深海潜水时,少数人也可出现牙痛。这两种情况都是由于气压改变而引起的牙痛,牙齿本身无病变。

    8.牙内吸收和牙外吸收也可引起牙髓炎。牙内吸收多发生在受过外伤的牙齿,从牙体的内部牙本质吸收;牙外吸收是指牙体从牙根表面开始的吸收。

    了解牙髓病发病原因后,可针对其病因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牙髓炎的发生。

    牙周组织病的预防

    牙周组织病是主要包括牙龈病和牙周病两大类。牙龈病和牙周病都是常见病,发病率很高。国内外调查资料表明,牙龈炎的患病率约在70%~90%,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牙周炎通常被认为是成年人的疾病,35岁以后牙周炎的发病率上升,到40~50岁时达到最高峰。牙周病的危害性很大,发展到晚期时,可引起牙齿松动、咀嚼无力、脱落等。食物未经仔细咀嚼就吞入肚中,增加了胃肠负担,可以严重影响消化功能,甚至引起胃肠道疾病。

    牙周病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的某种因素不可能造成牙周组织破坏。存在于口腔中的各种致病因素起损害作用,而全身健康情况也与牙周病的发生有关。

    1.牙菌斑:牙菌斑不仅可以导致龋病的发生,也是引起牙周病的罪魁。研究表明,牙周病也是细菌感染性疾病,没有细菌也就没有牙周病。

    2.牙石:牙石是沉积于牙面上的钙化的或正在钙化的菌斑。牙石不仅可以刺激牙龈组织引起发炎,它还为牙菌斑在牙面上附着及细菌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牙石本身也可以吸附细菌毒素,加重对牙龈的刺激。

    3.咬合创伤:咬合创伤多数是由于个别牙齿或少数牙齿在咬合过程中发生过早接触所致。正常情况下,人的咬合力很大,但可以均匀分散于全口牙齿中而不会引起咬合创伤。当某个牙齿或少数牙齿发生过早接触时,全口的咬合力在瞬间加到一个牙齿或几个牙齿上,这种咬合力太大,超过了牙齿的承受能力,其结果必然导致牙周组织损伤。

    4.食物嵌塞:食物嵌塞是指在咀嚼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使食物被挤压、嵌入相邻两牙之间的牙间隙内,可以是垂直嵌入,也可以由唇颊、舌肌水平压入牙间隙中。食物嵌入牙间隙,可造成牙龈退缩,如不及时剔出,食物发生腐败分解,引起牙龈发炎,并可造成牙槽骨吸收,导致牙周病发生。

    另外,不合适的假牙或补牙洞时未能正确恢复牙齿原来的形态和与邻牙正常的接触,均可造成牙菌斑堆积,引起和加重牙周病;牙齿排列不齐的人容易发生食物嵌塞和咬合创伤;长期用口呼吸,可使牙龈表面干燥,自洁作用差,有利于牙菌斑堆积;无意识地咬紧牙、咬硬物、夜磨牙等都会加重牙齿负担或造成咬合创伤;吸烟的人,烟草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和各种有害物质均可促进牙周病的发生和加重牙周病变。

    5.全身因素:全身性疾病虽不能造成牙周病,但全身性疾病可以增加人体对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敏感性,降低牙周组织的抵抗力,促进牙周病的发生和发展。如雌激素缺乏可造成牙槽骨疏松吸收;糖尿病可使患者牙龈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抗感染能力降低,加重牙周病病情;血液病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牙龈出血、坏死和溃疡,并在短时间内破坏牙周组织;营养不良不仅可以影响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也可以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和抗感染能力。

    医学认为肾虚和胃热是牙也周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肾虚可造成牙周骨质吸收,胃热可出现牙龈红肿、出血、流脓、口干、口臭等症状。肾精不足则牙槽骨萎缩,牙齿松动、移位、脱落。

    牙根发炎的预防

    发生在牙齿根部及其周围组织包括牙周膜、牙槽骨及牙骨质的炎症性疾病,叫牙根发炎。因为牙髓与根周围组织通过根尖孔相连,所以牙髓病与根周病的病因大多相似,绝大多数根尖周炎均是牙髓炎发展的结果。另外,根尖周炎也常影响牙髓组织,引起牙髓炎。在口腔科就诊的患者中,因牙痛而就诊者占绝大多数,其中主要是牙髓病及根尖周病患者。只有了解根尖周病的发病原因才能更好地加以预防。

    1.感染:临床上绝大多数根尖周病都继发于牙髓病,即细菌由感染的牙髓而波及根尖周组织。少数情况下,细菌也可通过牙周病或邻牙的根尖周病变扩展或通过血源感染而波及根尖周围组织。

    2.创伤:外伤、慢性咬合创伤或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器械超过根尖孔或充填牙根时充填材料超出,均可损伤根尖周围组织引起病变。

    3.医生在治疗牙病过程中使用的药物不当,也可刺激根尖周围组织,引起牙根发炎。

    4.许多研究表明,牙根发炎与人体的免疫状况有关。

    由于绝大多数根尖周病都来源于牙髓病变的发展,因此,预防龋病,积极治疗牙髓病,避免外伤发生,均可有效预防根尖周病的发生。

    牙石的预防

    附着于牙面上的钙化和正在钙化的以菌斑为基质的团块,叫牙石。牙石多积于不易刷到的牙面或不经常洗刷的假牙上。

    牙石最容易沉积在唾液腺的开口附近牙面上,如下前牙的舌侧和上颌后牙的颊侧。当牙齿有龋病,不能咀嚼食物时,由于失去了食物摩擦和自洁作用,牙石也会沉积。因此,当一侧牙齿不能咀嚼食物时,这一侧的牙石就会增多。

    牙石为细菌所覆盖,不仅对牙龈有机械刺激作用,还可引起牙龈发炎。

    牙石按其沉积的部位可分为龈上牙石和龈下牙石两类。龈上牙石沉积在牙龈的边缘、牙冠的表面。通常我们所说的“黑牙根”就是指龈上牙石。龈上牙石最初呈浅黄色,形成较快,质地也较松,以后可因为喝茶、吸烟、吃饭等染色而使颜色加深,可显黑色,可以被我们直接看到,吃东西时偶尔也会脱落。龈下牙石是指沉积在牙龈边缘以下的牙根上的牙石,不易被发现,而且质地也较坚硬,不易被去除。

    牙石是由于牙菌斑钙化而形成的。牙菌斑在形成后的第2天到两周的时间内都可发生钙化,但并不是所有的牙菌斑都一定变成牙石,有些牙菌斑可以不变成牙石,因为这些牙菌斑中的矿物质的含量在两天内达到最高峰后便不再增加了。在形成牙石的牙菌斑中,磷的含量要高出3倍,且钙的含量也较多。牙菌的钙化,主要是由于口腔内局部的钙和磷离子浓度升高造成的。由于我们的唾液中有可溶性的碳酸盐和磷酸盐,唾液分泌后,由于口腔内环境变化,这些可溶性的矿物质会变成不溶性的钙盐而沉淀出来。这就是唾液腺开口处的牙面牙石最多的原因。

    牙石形成与年龄有关,儿童时期牙石较少,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一般说来,40岁以上的成年人,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龈上牙石。有人会说,我们很注意口腔卫生,每天都刷牙,但牙石仍然很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牙石的形成还与人体的代谢有关。牙齿表面粗糙、牙齿排列不齐、喜欢吃软而精细的食物的人,牙石沉积较快;喜欢吃糖的人,牙菌斑形成多,牙垢的沉积也快。目前,一些广告宣传中都提倡补钙、补磷,其实,如果食物中钙和磷的成分过高,牙石的形成速度也会加快。牙石是引起牙龈病和牙周炎的一个重要原因。牙石不仅可以促进菌斑的形成,也为菌斑提供了良好的附着部位。这种菌斑可刺激牙龈发炎,也可使牙周袋加深并破坏牙周的支持组织。因此,预防牙石的产生应首先预防牙菌斑的形成,早期清除牙菌斑和防止牙菌斑的钙化。但如果牙石已经形成,该怎么办呢?那么就必须去医院清除牙石,即通常人们所说的洗牙。

    洗牙在医学上称洁治术,是用器械除去牙冠上附着的牙石和牙垢,磨光牙面,消除牙菌斑,使牙龈炎症消退,恢复牙龈健康。洗牙可采用手动洁牙和超声波洁牙。目前医院中多采用的是超声波洁牙。手动洁牙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很高,如操作不熟练或是医生选择的器械不当,可加重牙龈的炎症或引起感染。超声波洁牙可提高治疗速度并可减少医生的劳动强度。超声波洁牙对牙齿的损伤很小,还可对牙龈有按摩作用,有利于炎症消退。因此,当我们了解了牙石的危害以后,应该定期洁牙,预防牙周病的发生。一般来说,每半年或一年应洁牙一次。

    叩齿的益处

    古代医学对牙病的防治有丰富的经验,有关叩齿益牙的记载也很多。《千金方》中有这样的记载:“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景岳全中》中也记载了叩齿的功效:“余每因劳因酒,亦尝觉齿有浮突之意,则但轻轻咬实,务令渐咬渐齐,或一二次,或日行二三次而根自固矣。”

    现代医学中也认为叩齿在预防牙病上有一定作用,可以发挥咀嚼运动所形成的生理性刺激,增强牙体组织的抵抗力,增加口腔的自洁作用。其方法也极为简便,每天早晚空咬合数十次即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