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散淡的人-生涯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深沉都是天生的

    我向来羡慕头脑睿智思想深刻的人,看到别人写出的文章揭示人生,揭示社会,揭示哲理,击节叫好之余便是万分的崇敬,看到别人为写文章呕心沥血,拈须推敲,痛苦得昏天黑地,更窥出了自己的浅薄。也想学人家,扎了几回势,不行,太生硬、太别扭,便自信深沉都是天生的,无论如何是学不到手也培养不出来的。

    浅薄的永远是浅薄的。

    2.自我排解

    平时不愿爬坡却愿坐车,遇事不想穷追穷想却想简而化之。不高兴也有,不顺心也有,最多出不了半个小时自己就会给自己排解开。例如,某人云,此次长工资没有你。没有就没有,每月少去一回菜市,少买两条带鱼,也是给自己长了一级,更何况我正在减肥,又例如,某人出言不逊,找碴儿吵架,躲是没用的,不如设法给他一个出气的由头,既没让他憋出病来?又显得自己有成人之美。

    人活着年头极其有限,别尽自己跟自己、跟别人较劲。

    3.自我革命

    “文革”时期,到处都在破“四旧”。我们家有铺天盖地的旧字画、旧书籍,哪一件都是“四旧”。与其等人查,不如我们自己查,为此我和四哥偷偷整理了半个月。多少绝版的善本书,多少名人的字画,在我们的院子里化作了庄园之蝶:多少精美的古瓷,多少西洋的工艺品,在台阶上发出了脆亮的绝响。

    并没有红卫兵来抄我们的家。

    许多“革命。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从我们自己心里产生的。”

    4.好酽的一碗茶

    1968年我要离开北京到陕西去了,不知前面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着我,我的心里空落落的。行程就在早晨。

    屋里的地上放着昨天晚上打好的行李,桌子上剃着半杯昨天喝剩的残茶。一夜工夫,茶水似乎变浓、变酽,泛着沉重的暗褐色。

    对家的感觉,也像这茶,只一宿的时间,便浓缩得稠了,稠得有些化不开。

    5.告别

    我背着背包来到母亲床前,母亲在生病,她得了绝症,双目失明,已不能起床。我在她的床前站了许久才说,妈,我走了。母亲动了一下,脸依旧朝墙躺着,没有说话。我想母亲会说——点什么,哪怕一声轻轻的啜泣,对我也是莫大的安慰啊……我等着,等着,母亲没有一点声响,我迟迟迈不动脚步,心几乎碎了。

    没有母亲的嘱咐,我如何走出家门,如何迈开人生的第一步……

    6.重型炮弹

    “文革”中,我被划入异类。

    我的经验是,谁也不能相信,谁也不能依靠,往往是前来关心你的人,就是第二天在批斗会上最能打出重型炮弹、最能博得喝彩的人。

    这是最让人心寒的局面。

    7.不堪重走的日月

    前不久,有个朋友问我,再给你三十年的时间,让你倒回去重新活一遍,你干不干?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不!即便真有时光隧道,我也不愿再见“文革”的岁月。往事不堪回首,磋跎的日月,谁还愿意重走一遍,除非是有病。

    8.处女作的发表

    同类中有个叫浏阳河的“反动”诗人,“斗批改小组”将他的“反动”诗歌登在大字报专栏上,配以彩色漫画,图文并茂,以便革命群众更加有力地批判。那时的文化生活十分贫乏,能有此“好看”的专栏一时吸引了很多人。

    若干年后再见浏阳河,他说,通过那次批判,从此他的诗名大振,有不少诗歌爱好者偷偷来找他,那真是个免费的极好广告。浏阳河认为,他的处女作能有那样很有声势的发表机会,真是很难得,也很独特。后来他在刊物上也发过不少诗,都没有那次影响大。

    9.旋风——农场生活(之一)

    我被贬到黄河滩上务农。

    这里离潼关不远,属于三门峡库队。一到下午就要刮风,刮大旋风。都说旋风和鬼是联在一起的,于是就想到了东面潼关那千古不歇的古战场,想到了“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憔兮,风悲日熏……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那一段悲壮的文字。

    黄河滩上粗大的旋风三五个小鬼是驾驭不住的,想必得一个军旅才行。

    10.盖鸡窝——农场生活(之二)

    领导让我给鸡们盖个窝。

    我从没见过鸡窝,不知那窝是平房还是小二楼,门在窝顶开还是座北朝南……画了一个图让领导审批。从业务角度看,我的图设计得很标准,用的是十分之一的比例。领导看也不看就把我的图撕了,说我是:

    妈拉个X!

    11.出土文物——农场生活(之三)

    挖地的时候经常能挖出农民在移民之前的生活用具。陕西是文物大省,任何人都很有文物意识。

    某某挖出了一个小盆,拿给浏诗人看,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物件也不一定。浏诗人说这样的小盆农村家家都有,是尿盆,1958年黄河移民,老百姓犯不着将尿盆也移走。

    于是,那个“文物”当下被某某扔出,碎成几瓣。

    二十年后浏诗人当了延安地区文化文物局长,倒也很人尽其才。

    12.怕绳子打弯——农场生活(之四)

    有段时间我们的任务是拉着石碌碡绕着场院跑压场。一人一条绳子,谁稍不用力,那绳子就弯了,于面子上很不好看。大家都怕自己的绳子弯,就都拼命朝前跑,这样一来,碌碡就转得很有速度。一天下来,人人都腰酸腿疼,直不起腰来。

    谁都希望碌碡慢点转,谁都怕自己的绳子打弯。

    13.介绍对象——农场生活(之五)

    女拖拉机手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介绍人说,对方不嫌弃我的出身,所要求的只要身体健康,脾气好,会做饭,手脚利落,讲究卫生。男方是独子,家里有个瘫痪的母亲,急于娶媳妇进门,料理家务,照顾病人。

    我总感觉这不是在找对象,是在找保姆。

    就这,也没被人家选上。

    14.与猪同学——农场生活(之六)

    “梁鸿牧豕于上林苑”,“孙期牧豕于大泽中”,这都是载入史册的猪倌,“叶广芩牧豕于黄河滩”大概是上不了书的。我那时边养猪边偷偷自学日语,会话的对象就是猪,在那一段时间里,我的猪们可是听了不少外国话。

    后来我有了翻译作品的问世,有了出国的留学,有了职称晋升的外语免试……

    不知那些作为“伴读”的猪们,外语达到了一种怎样的水平?

    15.炊事员——农场生活(之七)

    我们的炊事员是部队复员军人,做饭的水平极差。他说他在部队当的是骑兵,草原上的骑兵,还给我们看他骑马的相片。相片上的炊事员又瘦又小,那马又高又大,给我的感觉他不像骑兵,倒像个弼马温。后来才知道,他在部队是喂马的,那职业又叫“驭手”,是赶大车的兼任饲养员的角色。

    饲养过马的炊事员来饲养我们,这饭就做得粗糙中有了饲料的水平。

    难得。

    16.狗拿耗子——农场生活(之八)

    鼠洞是堤坝的大害,我们每年在洪水到来之际都要花很大精力堵老鼠洞。这是个艰苦的工作,首先要查清洞的定向,辨明真伪,必要时还要跟一窝耗子作战。我们都带着狗,狗们也很乐意参与这件事。一旦鼠们由窝内惊慌蹿出,那种人呼狗咬的场面是很有意思的。

    说狗拿耗子是多管闲事,可我们的狗,个个儿都是拿耗子的好手。

    17.说实话的喜茂——农场生活(之九)

    农场过了河有个南XX村,村里有个叫喜茂的返乡青年。喜茂是我的朋友,他最爱跟我说的事情是进北京大串联。他说他是“驾着中国第四次核试验成功的东风”进入北京的,他们是毛主席的客人,所以他们在北京吃住行都由毛主席招待,他是11月3日被接见的,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向他招手。问题是,毛主席走过来他没看清,走过去还是没看清,只看了个影影儿,但是他的同学们都说看清了,毛主席红光满面,毛主席面带微笑……

    我想,喜茂说的是实话。

    18.金銮殿关门了——农场生活(之十)

    喜茂说他上北京串联除了看毛主席以外还有一个日的,就是看故宫,这是他爷爷的意思。他爷爷说了,金銮殿是皇上待的地方,到皇上待过的地方看看,这不是任何庄稼人都有的机会。喜茂听了他爷爷的话,看完毛主席就看故宫去了。

    但是,故宫关了门。

    我想有这样思想的爷爷一定不是贫下中农。

    喜茂说他爷爷不但是贫农,还是“毛选”学习积极分子,是革命领导小组组长。

    19.吹鼓手——农场生活(之十一)

    喜茂的爷爷死了,我过河去吊唁。

    缺个吹笙的角色,我就“滥竿充了数”。因为吹的都是革命歌曲,也并不怎样困难。笙是喜茂爷爷留下的,是那种老式的十七管十七簧的葫芦笙。端起这管沉甸甸的,因手磨汗浸而紫得发黑的笙,我只觉得是一种缘分,一种与喜茂家、与他的爷爷、与这个小村的缘分。

    用死者的笙给死者送葬,这也是天意。

    20.老雷在“评法批儒”小组会的发言——农场生活(之十二)

    ……商鞅是在咱咸阳工作的,成阳是秦国的首都,商鞅毙命住临潼,五间厅玻璃窗上留下了打蒋介石的枪眼儿,虽然跟商鞅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这块地方历来不是平静的地方。有人说商鞅是被马拉死的,甭管怎么死的,反正商鞅是大变法家。这变法就是变化,大变法家就是大变化家。人变化就是大革命,我们要学习商鞅,学习他的变化。当然,这也不是一下就能学到手的,俗话说“十年的大道走成河,十年的媳妇熬成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说是无知,却有种偷换概念的巧妙,你不服不行。

    21.打雁——农场生活(之十三)

    天凉了,黄河滩来了很多雁,歇息在芦苇丛里,男人们开始了打雁的营生。枪响了,长河落日,萧萧风声,天地间一片血红。“高城残照下,万里一行飞”,对这样的鸟儿怎能开枪射杀呢!

    食堂里天天吃红烧雁肉,老的少的,满嘴流油。

    可叹的是那些雁,打了还来,打了还来……我埋怨它们的没记性,细想这也是,一种执著,是一种临乎生死而不惧的气节,一种“伏清白以死直兮”的精神。

    我不如雁。

    22.羽扇——农场生活(之十四)

    我用那些被猎杀的大雁的羽毛做成了一把把扇子,为的是纪念那些在黄河滩上永远不能再飞起的鸟儿。后来回到城市,不少朋友都接受过我馈赠的羽扇,他们为那些羽的美丽而惊叹。

    我就给他们讲那些大雁九死而不悔的故事。

    23.老万的狗——农场生活(之十七)

    老万养了条细狗,腰细毛短个大腿长,说是产自山东梁山,祖先有“皇族”血统。皇族的细狗很有王者风范,永远是一副凡人不理的希特勒模样,但农场的杂种狗们对它却很臣服。有一回,我用紫药水、红药水将细狗的长脸描得山魈般的花哨,于是情景就变得十分微妙:细狗迈着皇族的雍容步伐向它的“臣民”走过去的时候,它的“臣民”们一齐向它狂咬起来。

    杂种们把它当成了外星狗。

    24.医学与文学

    我去学医了。

    解剖课上,我望着那具并不年轻的尸体只是发呆。他为什么会躺在这里?他那半张的嘴要说些什么?他那长满胼胝的脚板走过多少路?他那灰色的已经凝固「的脑组织里,曾经有过怎样的思维,有过多少喜怒哀乐?在需要知道神经的走向、血管的分布的同时,我也迫切需要知道这些。

    但这已经超出了医学的范畴而进入了文学的领域。

    25.对死的感触(之一)

    我学医、行医加起来前后有20年,20年的时间里看到了不少生与死,生命的诞生大致相同,但生命的逝去则千态万状,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却。我常想起那些与我擦肩而过而又归于冥冥之中的生命,想起他们起步的刹那以及留给生者的思索,从而感到生与死连接的紧密与和谐。那一个个生命的逝去,已残缺为一块块记忆的碎片,拾捡这些碎片是对生的体味,对命的审视,是咀嚼一颗颗苦而有味儿的橄榄。

    26.对死的感触(之二)

    那时年轻,不知何为生,何为死。

    我的班长与我是“一帮一,一对红”,我们常常坐在水泥池子的木板上谈心。我们谈的常是一些很琐碎的事情,诸如跑操掉队、背后议论人、梳小辫臭美等等。我们屁股下面的池子里,黄色的福尔马林液体中泡着三具尸体,两男一女,他们默默地听了不少我们之间的事情。

    有一天,班长说,她将来死后要把遗体献给学校,为医学教育做贡献,我才突然觉得池子里面躺着的是三个“人”。

    水泥池子上的木板很硬,很凉,药水的气味也很呛人。

    27.对死的感触(之三)

    “文革”时,他从八楼顶上跳下来,当时我恰巧从下面走过,他摔在我的前面,我下意识地奔过去,以为这是一个玩笑。他很平静地侧卧在地上,没有出血,脸色也相当红润。他看着我,想说什么,嘴唇动了一动,但只是两三秒的工夫,面部的血色便退尽,眼神也变得散淡,我随着那目光追寻,它已投向了遥远的天边。

    三天后我看见他从湖南赶来的老父亲默默地坐在太平间的台阶上,望着西天发呆,老人的目光与他儿子的如出一辙的相似。

    西面的天空是一片凄艳的晚霞。

    28.对死的感触(之四)

    她是个临产的产妇,在被我推进产房的时候她丈夫托着她的手。这是对美丽的夫妻,他们一起由南方调到这偏僻的山地搞原子弹。平车在产房门口受到阻滞,因为夫妻俩那双手迟迟不愿松开。孩子艰难地出了母腹,是个可爱的男婴,却因脐带绕颈而窒息死亡,母亲突发心衰,抢救无效,连产床也没有下……这一切前后不到两个小时……

    我走出产房,丈夫正在门外焦急地等候,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他说,我想躺一躺。我把他安排在医生值班室让他歇息。

    半个小时以后,我看见他孤单而无力地走出了医院大门。

    29.对死的感触(之五)

    我给这个六岁的男孩做骨髓穿刺的时候孩子咬牙挺着,孩子的母亲在门外却哭成了泪人儿。我知道,即便打了麻药在抽髓的刹那那疼也是难以忍受的,而孩子给我的只是一声轻轻的呻吟。取样刚结束,孩子衰弱地问我:“这回我不会死了吧?”我坚定地同答:“不会。”

    半个月后,孩子蒙着白单躺在平车上被推出病房,后面跟着他痛不欲生的母亲。临行前,我将孩子穿刺伤口的纱布小心取下,他在那边应该是个健康、完整的孩子。

    辚辚的车声消逝在走廊尽头,留下空空荡荡一条楼道。

    30.对死的感触(之六)

    ……每一位医生都会遇到很多死,它们并不闪光,它们也很平常,但正是在这司空见惯中,蕴含着一个个你我都要经历的故事,我们无法回避,也无法对它加以任何评论,我们只能顺其自然。生命是美好的,生命也是艰难的,有话说“未知生焉知死”,我想它应该这样理解,“未知死焉知生”。我想起1985年在日本电视里看到的一个情景,那年8月,由东京飞往名古屋的波音747飞机坠毁在群马大山,全机524人,其中520人遇难。飞机出事前的紧急刹那间,一位乘客匆忙中写下了一张条子:

    感谢生命。

    31.读书

    我最爱的事情是读书,躺着读书。我一直认为躺着是读书的最佳姿势,所以我一向都是躺着读书。我读书读得杂,没有计划,看几行“中医辨证施治”,溜两眼“京剧大观”,翻几页“传统伦理思想史”,读一段报上写某企业家的狗屁报告文学……这一切都在床上,在身体不断的左与右的翻转中进行。我从来不写厚书,怕的是太重了给有同好的人制造不方便。

    我想,应该有发明家发明一种躺着读书的架子,省得手举着书累,翻页也挺麻烦。

    32.野逛

    书读腻了就起来出去转,想起哪儿就上哪儿,文人无行,不光指行动更指的是心态。我出门多是自己掏腰包,一身短打扮,走一站算一站,那是一种真正的随遇而安,一种从头到脚的放松口不希望有人招待,但凡有人招待的旅游,背后都含了图穷匕首现的杀机,在看山看水的同时,那文债也如山一样地压在心里了。我知道谁也不会掏钱让你白逛,你真就那么吃香?

    大学问家顾亭林有名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了我这儿多少有些发展,那就是:“躺着读万卷书,瞎读;掏钱行万里路,野逛”。

    33.傻吃

    我不爱热闹,性格内向,更不善交际,这似乎与现代人的要求有点格格不入。在某些迫不得已的应酬场合大多是早早给自己寻找一个“避难”的角落缩着,看别人高谈阔论。当然,到吃饭的时候我也绝不会客气。有一次,在某个影视公司举办的自助餐招待会上,我吃得热烈而投入,没人跟我说话,我也不跟别人说话。吃着吃着,抬头一看,噗哧乐了,在场的人众中我竟没有一个认识的。

    整个一个傻吃。

    34.吃眼睛

    我编的影视剧中有不少名演员参与演出,我的人缘好,他们时常的请我吃饭。演员不比作家,作家出去没人理,演员则不同,他们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来,被人围着看,被人毫不含蓄地用手指指点点,所以跟他们出去吃饭就得有思想准备,不是去吃饭,是吃眼睛。

    在众目睽睽下吃饭,得有点表演的功夫才行。

    35.作家的寂寞

    体验是宝贵的,作家的体验属于个人,它不能合群,不能扎堆,不是整齐划一的蜂窝煤,因此,作家必须甘干寂寞,不怕孤独,以自己的眼去观察社会,以自己的心去认真读书,使寂寞投阁不泛为一句空话。清末理学家唐鉴对曾国藩说,束检身心,读书明理,最是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

    我感激命运给予我的寂寞。寂寞很好,的确很好。

    36.古栈道

    透过栈道残留的石孔往里看,竟然看到了从这里走过的无数祖先。他们也正通过石孔望着我们,于是听到了彼此怦怦的心跳,感受到了彼此灵魂的颤动,看到了彼此惊异又熟悉的眼神。默契与理解在无言的对视中已心领神会,彼此心神为之一动,无须再多说了。

    古栈道是我们洞察历史、历史洞察我们的窗口,是时光的隧道。

    37.唐古拉山

    我要坐着长途公共汽车从格尔木进西藏,路上不停不歇要走两天两夜。以我的身体和年龄,不少人劝我不要冒这个险。我觉着我能行,就一个人背着行囊走了。

    沿途的景色是我从未见过的。

    唐古拉山巍峨壮丽,远古雄浑,显示着山的大气,显示着宇宙的大气。人生难得有翻越这样雄伟高山的机会,也难得有这样对生命和意志进行挑战和考验的机会,超越高山,超越自己,是人生一乐。

    感悟人生,就要走唐古拉。

    38.理解

    我从西藏的阿多到尼玛去。小饭铺里吃饭的闲人说,那里什么也没有,再走几步就是藏北无人地带了。饭铺老板却有高论,他说对我来说,尼玛自有尼玛的不能替代,我能和哪里的自然语言勾通,哪里就是我的圣地,这和有什么没什么没关系,去年有个步行者,非要去哥洛格山口,谁也拦不住,回来美得屁颠儿屁颠儿的。其实哥洛格能有什么,但他懂得那里,他能在那里找到属于他的东西。

    39.夜至酆都

    船到酆都恰是半夜,从码头拾级而上,牛头马面左右而立。老城内凉风嗖嗖,残灯如豆,昏暗的灯下数名夜游者围着火锅在无言地涮。这里有上半天是人赶场,下半天是鬼赶场之说,也不知擦肩而过的那位是人是鬼。

    ……枯叶掠过地面,唰唰啦啦地,只听见自己单调的步履声……

    心里发虚。

    马上反省了自己的许多不是。干过的坏事有——二三……

    40.在古战场

    我在陕西榆林上盐弯的峁上站立,这里曾是大宋与西夏有名的永乐大战古战场的遗址,至今尚能挖出一窖窖的人骨还有箭镞。我想象得出,那些重见天日的骨架会是怎样地叠摞着,谁属西夏,谁属大宋,谁是将军,谁是兵勇,再难辨得清楚。昔日的胡地在中国的版图上已经没有界限,匈奴西夏,辽金磊宋,56个民族的血肉与灵魂已融为一体,肤色都如脚下的上一般黄。

    41.爬山的感悟

    我们在喧嚣的、油腻的生活里浸泡得太久,心理的尘埃也积得太厚,终日担负着责任,扮演着角色,好干部,好丈夫,好父亲,好领导,惟独忘了一个“好自己”。以至生活失去了自然变得拘谨,失去了知觉变得麻木,面对扭曲失形的我而不知为谁……

    站在山的高处回觅自己的人生,会有一种大山赋予的顿悟。说是充实,失去的也毕竟太多。

    42.做个漂亮的老太太

    现在说老,未免有些残酷,但一想到那迟早要来的事实,心下便坦然得不能再坦然了。在电车上见到一位“黯淡无光”的老太太,她或许并不老,一身的灰,使那里的光线也暗了一截。更灰的是那张脸,呆滞木然,于是我心里顿生悲哀,人老了都得变成这副模样么?难道无一例外?

    是的,脸上的皱纹无法抚平,手脚的迟缓亦是自然之规律,人与岁月竞走,永远是输家,但是,那穿着,那心态却全在自己。我想,将来我要做个漂亮的老太太。

    43.表里不一的教导者

    年轻时常听到先辈的教导,说人不能光追求外在美,只有内在美才是主要的,言读书能充实人的内在气质,肚子里有货才能举止高雅……道理无可批驳的正确,向别人谈这些道理的人,肚里真货自然不少,衣着也都讲究得体,很懂得内外在美的关系。我看得出,这些人往往在不鼓励别人注重外表的同时,却在“漫不经心”中精致地打扮着自己,这些人活得挺高超。

    我是不会上当的。

    44.从中年做起

    内在充实常常使人忘掉了所依附的外壳,中国中老年人的服装也该来个彻底的革命。中老年人的成熟比小青年的清纯更具魅力,然而不重外表,鸡皮鹤发,水桶腰,萝卜腿,双眼浑沌,拖泥带水,即便学问满腹,又谈何魅力之有?所以,从穿着打扮到仪态修养必须从现在做起,从中年做起。

    人老了是什么样子,决定在此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