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春暖花开中的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春季一共有六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那么,这六个节气都有什么特点和有趣的风俗呢?

    立春习俗。

    按我国传统农历,立春是春季的第一天,自古以来颇受重视,民间也有“新春大如年”,“春朝大于年朝”的说法。

    立春作为节气形成于周代,而立春的重要习俗,迎春的产生和正式举行则开始于东汉时期,《后汉书·祭祀志》记载说:“立春之日,皆青幡帻,迎春于东郭外。令一童男冒青巾,衣青衣,先在东郭外野中。迎春者至,自野中出,则迎者拜之而还。”此后历经各个朝代,成为官方重要的礼俗活动,到清朝时,达到高潮。

    在清朝,迎春礼仪由中央政府制定并且在全国统一施行,其范围遍及中国整个农业地区。东起胶东半岛、福建沿海,西到甘肃、宁夏一带,北自东北边陲的黑龙江,南抵海南岛,无不举行迎春礼。

    《大清通礼》对于迎春礼做了这样的规定:“直省迎春之礼:先立春日,各府州县于东郊造芒神、土牛。春在十二月望后,芒神执策当牛肩,在正月朔后,当牛腹;在正月望后,当牛膝,示民农事早晚。届立春日,吏设案于芒神、春牛前,陈香烛果酒之属,案前布拜席。通选执事者于席左右立。府州县正官率在城文官丞史以下朝服毕,诣东郊。立春时至,通赞赞:行礼。正官一人在前,余官以序列行,就拜位。赞:跪,叩,兴,众行一跪三叩礼。执事者举壶爵,跪于正官之左,正官受爵酌酒,酹酒三,授爵于执事者,复行三叩礼,众随行礼,兴,乃抬芒神、土牛,鼓乐前导,各官后从,迎入城,置于公所,各退。”由于中央政府对于迎春礼仪做了这样的统一规定,所以各地的迎春礼举行时间以及仪式大多类似。

    在迎春礼俗活动中,各种娱乐活动十分活跃。在河南信阳,市民玩鱼龙、角抵、高跷等游戏;在甘肃灵台,立春前一日,有“社火过堂”习俗,“官令招集各里、各甲杂业人等,名为七十二行,各按职业分穿朱衣玄裳,妆成故事,会聚县署大堂点验”。

    有的地方迎春大多在立春前一日或当日进行。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宝山县志》记载:“‘立春日’前期,县官督委坊甲整办什物,如亭台、彩仗之类。先一日,县令率僚属迎春于东郊。”在山东齐河,立春前一日,造泥牛和芒神,预置在东郊。“邑令率僚属具吉服,陈鼓吹杂剧以迓之。饮盒酒,迎回,将芒神及泥牛置大门内,仍于堂上设席演剧,邀绪绅士饮春酒。”在江苏吴县,立春前一日,知府率领僚属行迎春礼,出娄门到柳仙堂迎芒神、春牛。其时男女争睹,并以其所颁之式来占卜雨水的多少以及有无疾病瘟疫。广东《揭阳县志》卷二《典礼·迎春》有这样的记载:“每岁立春,遵照会典,迎春于东郊,出土牛。仪注:先期塑造土牛、芒神。前一日,各官常服,迎至县门外,土牛向南,芒神在东西向。立春日,早,陈设香烛酒菜,各官俱朝服,行一跪三叩礼。”《揭阳县志》卷七《岁时》也有这样的记载:立春前一日“迎春”,多装故事,谓之“扮景”,观者塞途,土牛过,争以谷、豆、果粒抛掷之,甚有用瓦砾者。至期鞭春,争取土牛归,以其利六畜,是日祭先祖。另据台湾1959-1978年的《苗栗县志》记载,在清末,当地是立春当日举行迎春盛典。在江西庐陵,也是立春日迎春,“郡县官率属迎春于城隍庙,南从太平桥过,候人跪桥侧,扬声曰‘春到太平’”。

    立春的习俗还有很多,下面再逐一介绍。

    打春。

    打春又叫“鞭春”,是鞭打春牛的简称。春牛是一头泥塑的土牛,以桑木为骨架,身高四尺,长三尺六寸;头尾全长八尺;画四时八节三百六十日十二时辰图纹。

    打春,通常在立春时刻或立春日早晨举行。打春仪式最高由皇帝亲自主持,太监执行。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中说:“立春,前一日,临安造进大春牛,设之福宁殿庭,及驾临幸,内官皆用五色丝彩杖鞭牛。御药院例取牛睛以充眼药,余属直阁婆掌管。预造成小牛数十,饰彩幡雪柳,分送殿阁,备随以金银线彩段为酬。”这个活动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描述,不过没有“驾临幸”的记载。

    地方上,各个县以上的政府都要主持打春牛活动,但各地稍有不同。例如顾禄《清嘉录》卷一写苏州立春前一日,在娄门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伙,殿以春牛。观者如市,男妇争以手摸春牛,谓占新岁造化”。到了“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农民竟以麻麦米豆抛打春牛,里胥以春球相赠,预兆丰稔”。而扬州的迎春仪式在城东“蕃厘观”内的“后土祠”内进行。这位“后土神”是女的,称后土娘娘。这一天,扬州的府官身穿朝服,带着一班随从,抬着春牛到后土祠举行仪式,宣读祭文,然后用“五彩鞭神”抽打春牛,直到春牛被打碎,将碎了的泥土拌和五谷撒向空中,祈求后土娘娘保佑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立春后一天,举行“劝耕”仪式,官员们来到扬州城北的天宁寺西侧的“省耕旧舍”,由知府亲自驾牛套犁,扶着犁把耕田,再象征性地撒些谷物种子,意味着春天的农作开始。

    在山东齐河,“至立春时,各官出拜芒神毕,各执春杖击牛者三,以示劝耕之意。随从胥役将牛马打碎,谓之‘打春’。”《宝山县志》载:“至日,鞭牛碎之,随取另制小土牛,侑以鼓吹,分送乡达。民间争取春牛土置床下,云宜田蚕。”

    在辽宁义县,众官立春日齐集官衙前鞭牛“打春”。打春时,拿着纸鞭鞭牛三下,打第一鞭时唱“一鞭风调雨顺”,打第二鞭时唱“二鞭国泰民安”,打第三鞭时唱“天子万年春”。在吉林海龙,也是在立春这天打春,唱颂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大人连升三级,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合属官民人等一体鞭春。”并在门壁写上四个红字,春王正月。

    抢春。

    官吏打春后,春牛破碎,人们抢取牛土和牛纸的行为称为“抢春”。有些地方,制作春牛时在牛腹中事先放些食品,供人们争抢。河南汝南立春日,“郡守复率僚属至春场,亲自扶犁绕春场一周,僚属亦次第仿行。春气透,鞭春牛,牛腹预藏胡桃、柿饼、栗、枣、花生等物,鞭后散落在地,民间男女多争食之”。

    抢春的习俗在各地流行,只是各地民众对抢来的牛土或牛纸有不同的用途。在山西潞城,人们拾春牛土,以避牛瘟。在云南景东,农民争相取春牛之土春棚之枝,带回放在牛栏间,据说可以使牛不生病。在广东东安,立春日鞭土牛,百姓争取土牛身上的泥块放到猪圈中,说这样可以令猪壮如牛。在江苏苏州,人们也争抢春牛。据说抢了红色纸,家里难免发生火灾,抢了青色纸,家中会有人害病,抢了黑色纸,则晦气临门,但如果抢到了黄、白色纸,则大吉大利。家有未出痘的小孩,用红线将牛尾穿起来挂在牛角上,据说可以免疫。在陕西靖边,“小民争抢春牛,得撮土即调水涂灶,或剥得牛身席片,用纸糊为器,谓岁收必丰,年运必达”。在高陵,人们争相用土牛皮涂灶,叫做“祛蚍蜉”。

    打春官。

    打春官流行于浙江等地。每年立春日的“迎春”活动中,由当地管农事的胥吏,有时是乞丐扮演春官,头戴无翅乌纱帽,身穿朝服,脚登朝靴,坐在四周围上红布的明轿中巡游街市,表演幽默风趣的动作。也有拿着“春鞭”边走边表演赶牛的。人们争向春官掷米,谁掷中了一年吉利。

    戴春鸡。

    戴春鸡又叫迎春公鸡、“春鸡”。流行于河南及山东滕县、费县、曲阜等鲁南地区。立春前,年轻妇女用彩色碎布缝制“送春娃娃”、“唤春咕咕(布谷鸟)”、“迎春公鸡”之类节日佩饰物,立春日佩挂在孩子胸前或左衣袖上,预示新春吉祥。未种牛痘的孩子,春鸡嘴里还要衔一串黄豆,以鸡吃豆来寓意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在河南项城,人们剪彩做春鸡,大多戴在小孩的头上或袖上。在山西灵石,立春日用绢做成小孩形状,俗名春娃,戴在儿童身上。

    写春贴、作春福。

    春贴是立春时节用来装饰房屋的。东北人家每逢立春日喜欢在红纸上书写“宜春”二字,贴在房门上。这个习俗早在晋代荆楚地区就已经存在,如《古今图书集成》和《岁时杂咏》记载,北宋司马光和欧阳修都写有类似绝句的春贴。

    民间则在大红纸上写上“立新春,大吉大利,万事亨通”或“春”、“福”、“寿”等字样,粘贴在门框、户牖HTK(yǒu窗户)HT间,或大门外贴“出门见喜”,或在十字路口上贴上“姜太公在此”等春贴,认为它可保康泰吉祥。

    在立春日云南景东县祭祀祖先、安徽泾县祭祀土地神、浙江和湖南一些地区祭祀太岁。有的地方还安排巫祝主持祭祀活动,如在浙江会稽,立春日用巫师祷祭,叫做“作春福”。

    春盘、春饼、春酒。

    春盘源自晋代五辛盘,用于宴席和馈赠。这五辛分别是:小葱、大蒜、辣椒、姜和芥末。《遵生八笺》记载,晋于立春日以芦菔(萝卜)、芹菜为春盘。唐代立春用的春盘,据杜甫《立春》诗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傅纤手送春丝”,就有生菜和萝卜丝。苏轼的诗歌菜单上写宋时的春盘:“辛盘得春韭”、“青蒿黄韭试春盘”,则是青蒿和黄韭。明清立春用萝卜和生菜制作春盘。

    时代和地域不同,盘中之物也就稍有变化,但大都是用五辛搭配时新的蔬菜。有时候,人们爱在春盘的搭配组合上花些心思。比如将芹菜、韭菜和笋调和,取勤劳长久蓬勃之意;又比如将萝卜、生菜摆弄在一处,即元好问《春日》诗中说的“载红晕碧助春情”。

    春饼与春盘齐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春饼是把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的。“春饼卷春盘”,即将萝卜细丝和其他的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清代林兰痴有诗曰:“调羹汤饼估色春,春到人间一卷之。二十四番风信过,纵教能画也非时。”

    吃春饼是北方人的习俗。春饼就是用白面擀成圆形的饼,用饼铛(chēnɡ烙饼用的平底锅)或锅烙制而成。在清朝时,春饼的制作程序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令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蒜花、黑枣、胡桃仁、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到了现在,春饼的吃法演变为春饼抹甜面酱,卷洋角葱后食用。

    立春时,大葱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别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嫩葱先出,人们尝鲜,也是有“咬春”的意思。此外还讲究吃和菜,就是用时令菜的心,如韭黄、菠黄等切丝,叫炒和菜。

    有的地方还讲究用酱肚丝、鸡丝等熟肉夹在春饼里吃。吃春饼讲究和菜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取吉利的意思。吃春饼时,全家围坐在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

    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脏也。”立春无酒,农舍间会少了红发酡颜的醉翁,农民们也少了“把酒话桑麻”的谈兴。宋诗中提到立春饮的酒常是黄柑酿的。现在,北方人喝的是烧酒,南方人饮的是米酒。

    雨水习俗。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华南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华南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

    雨水不是节日,所以这天民间很少有过节的习俗活动,不过在四川一带,每年雨水节气时,当地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罐罐肉、椅子回去拜望父母。久婚未孕的女儿,也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母亲会给女儿缝制一条红裤子,穿在衣裤里面,以示吉祥,祈求来年得子。

    对于庄稼来说,雨水这天最宜种稻和移植柑橘,农谚说:“雨水种稻”、“雨水节,接柑橘。”台湾各地立春时,日出是上午6:36分,日落是下午5:42分,雨水时,日出比立春早10分钟、日落比立春迟8分钟,白天的大好时光一天比一天长。

    惊蛰习俗。

    民间将惊蛰称为“二月节”。其由来是源于东汉刘歆的《三统历》。在东汉之前的西汉《礼月令疏》将惊蛰放在正月,将清明放在二月。《三统历》将惊蛰改为二月节。既然是节,自然有许多相应的节日习俗。

    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像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个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

    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做面食花、吃梨、赶蛤蟆。

    河北张家口惊蛰时兴做面食花。面食花以面粉为原料,掺入调色,细揉成泥,然后捏成各种动物形象。在山西雁北地区惊蛰讲究吃梨,当地人认为这天吃梨可以清除体内百毒。另有一些地方的风俗,惊蛰的晚上要让儿童拎着锣鼓出去,在田头地边边敲边唱,人们称之为“赶蛤蟆”。

    咒雀。

    云南宣威一带,晚清民初时惊蛰这天有“咒雀”的风俗。《中华全国风俗志》

    说:“惊蛰为旧历二月节,是日清晨,农家之家尝听见雀鸣,即唤起牧童,往田间咒雀。牧童得命,手提铜器一具,急忙跑至田间,顺着田埂而行,随行随敲,随敲随唱咒雀词曰:金嘴雀、银嘴雀,我今朝来咒过,吃着我的谷子烂嘴壳。……其意盖谓今日咒过,迨到谷熟之时,鸟雀便不敢来啄;必须将自家所有之田埂走遍,始可回家。”相传这种咒雀词念过之后,五谷成熟时,鸟雀就不会去啄吃谷米。

    抖虱子。

    有些地方的人在惊蛰时听到第一声春雷,赶快使劲抖衣服,认为这样不但可以抖掉身上的虱子跳蚤,而且一年都将免受这些寄生虫的骚扰。晚明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里就说:“初闻雷则抖衣,曰蚤虱不生。”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撒在门槛外,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的举动,希望害虫不敢来骚扰自己。

    占惊蛰。

    对农民来说,惊蛰这天正是他们忙着播种插秧的时刻。民初时安徽含山有一首民谣《春雷动》唱道:“春雷动,春雷响,春雷下来农人忙;早晨春雷忙播种,中午春雷忙插秧,晚上春雷把米藏。”惊蛰这天的雷声,保证了秋时的收成。古代农民以惊蛰有无雷声来占卜一年的丰歉,所以农谚中有“惊蛰闻雷,米面如泥(言其多)”、“惊蛰未蛰(言无雷),人吃狗食”的话。

    炒惊蛰。

    广东大埔等地有一种黄蚁,只要发现了人家收藏的糖果,一定蜂聚而食,引起人们的广泛厌恶。于是每年惊蛰日夜,家家户户炒黄豆或麦粒,炒完舂HTK(chōnɡ把东西放在石臼里捣碎)HT。

    后又炒,反复多次,边炒边说:“炒炒炒,炒去黄蚁爪;舂舂舂,舂死黄蚁公。”认为这种做法可以减少黄蚁的危害,并且当年家中不再出现蚁蝼。

    画箭射白虎。

    每年“惊蛰”这一天,湘西土家族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石灰在居住的吊脚楼堂屋里画上弓箭,对着门外射去。当地人叫“射过堂白虎”。这种人们用石灰画在堂屋里的弓箭是土家族人的护身符。

    远古时期,土家族人是以虎为图腾的,因而家家祭虎。有一年祭虎时,真的来了一只大白虎,它东窜西走吃各家的供品,山寨被它闹得人畜不安。无奈之中,土王出榜招募打虎勇士,有一名叫斑屯的青年揭下了榜。斑屯的祖父就是打这只虎丧生的。斑屯第一次打虎时没有打中。这天晚上,祖父给他托梦,告诉他紫荆山太阳岩上有三根银荆竹,用它们做成三根银竹箭;雷打坟坡顶上有三蔸群铁杉,砍来扎成一座杉木楼,在楼上点七盏白蜡灯。这只大白虎见了白蜡灯就会扑上楼来。人伏在楼口,用一只银竹箭从口里射进去,穿破虎的喉咙,让它叫不出声音;接着再用一只银竹箭射进虎的脑门心,砍掉它头上的“王”字,要它当不成虎王;再接着用一只银竹箭从虎的后腿中间射进去,射破它的心,它就四脚扑地死了。射死这只大白虎,山里的老虎就不敢再搔扰山寨了。

    斑屯醒来后按照祖父梦中的指点去做,果然顺利地打死了大白虎。山里的群虎见大白虎被打死了,都追出来要报仇。斑屯从身上的箭袋里抽出银竹箭,搭在弓上一拉,群虎见银竹箭闪出道道白光,吓得四散而逃。寨里的人怕老虎再窜进屋来,就用白石灰照着斑屯的弓箭在堂屋里画张弓箭。老虎看见画的弓箭以为是斑屯射死大白虎的银竹箭,掉头就跑。因为斑屯扛着大白虎回寨的这天是“惊蛰”,以后人们为免虎害,都要在“惊蛰”这天画箭符,以求得一年平平安安。

    春分习俗。

    春分节气的许多习俗主要有:

    酿酒。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浙江等地都有春分日酿酒的习俗。1913年浙江《于潜县志》记载,当地“‘春分’造酒贮于瓮,过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经久不坏,谓之‘春分酒’”。在山西陵川,这天不仅要酿酒,还要用酒醴祭祀先农,祈求庄稼丰收。

    祭祖。

    清朝时,官府和世家大族在春分日要祭祖。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春分前后,官中祠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山东平阴春分日祭祖先。贵州平坝春分日建有祠堂的家族要聚集在一起祭宗祠。浙江宣平这天祭家庙。

    栽戒火草。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南北朝时,江南人春分这天在屋顶上栽种戒火草,如此就整年不必担心有火灾发生了。戒火草是哪种植物?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中提到两种辟火草,一种是俗称八宝草、佛指甲或火焰草的景天,盆栽置放于屋顶上以辟火灾;另一种则是仙人掌,把仙人掌种在墙头,也具有辟火的功能。

    逐疫气。

    安徽南陵称春分为“春分节”。这天黄昏,乡村的儿童会争相敲打铜铁响器,声传村外,东乡叫 “逐厌毛狗”,北乡叫 “逐疫气”,南乡叫 “逐毛狗”,西乡叫 “逐野猫”。广东阳江妇女在这天到山上采集百花叶,舂成粉末,与米粉和在一起做汤面吃,说是能清热解毒。    其他习俗还有,《荆楚岁时记》中说,春分这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就有一种像乌鸦的玄鸟发出“咯咯咯”的鸣叫声,农民们听到这种鸟叫,便开始下田工作。《隋书·礼仪志》中记载,有的人家在春分这天等玄鸟来临后,把事先准备好的牛猪羊三牲带到高禖神的祠庙里祭拜,向高禖神祈子。传说春分这天祈求高禖神赐子,特别灵验。

    清明习俗。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由节气演变为节日,“清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节气与节日的区别在于,前者单纯反映气候变化和时节的顺序,后者包括一定的风俗活动和一定的纪念意义。清明时祭祖扫墓是主要活动之一。

    其他的习俗如下:

    插柳。

    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家家户户清明节这一天在门头上插柳、在屋檐下挂柳、妇女头上簪柳、男子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墓前插柳挂纸钱。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淮河岸边的寿春(今安徽寿县)岁时说:“清明日,家家门插新柳,俗意谓可祛疫鬼。”《芜湖古今》记芜湖风俗时说,清明日“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江淮之间的和县、含山、无为等县也有用清明节这天柳叶的焦、青,占卜农作物丰歉的习惯,如谚语说的:“清明柳叶焦,二麦(指大麦、小麦)吃力挑”、“檐前插柳青,农夫休望晴”。近代杨韫华《山塘XC翟,EPS,JZ;P歌》说长江下游苏南清明插柳风俗:“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彩云翘。”

    踏青。

    清明正值暮春三月,天清气朗,是出游的好时机,所以有的人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到野外做春日之游,然后围坐饮宴,抵暮而归。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当时东京(今河南开封)清明节时人们扫墓踏青归来的情景。山东博兴的民众认为“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在广东高明,妇女常常携伴郊游拾翠。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活动之一,又称放断鹞。民间俗称“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清代顾禄《清嘉录·卷三》“放断鹞”中说:纸鸢,俗称“鹞子”,春晴竞放,川原远近,摇曳百丝……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鹞”。意思是说,春天里春风由下往上吹,适于放风筝,过了清明,因风向不稳就不宜再放风筝,所以玩到清明为止,而清明这天玩一年里最后一次风筝就称为“放断鹞”。有的地方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篮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做,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留给自己的则是好运气。

    荡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最早叫千秋,后来觉得不吉利,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大多用树丫枝做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成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荡秋千是很普遍的游戏,元明清三代将清明节定为秋千节。

    拔河。

    拔河最早叫“牵钩”、“钩强”,唐朝开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盛行于军旅,后来流传到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便成为清明习俗了。

    谷雨习俗。

    谷雨是农田耕作时节,民间的习俗大多与耕作有关。

    禁杀五毒。

    谷雨节流行禁杀五毒。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农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流行。

    谷雨贴属于年画的一种,上面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道教神符,有的还附有 “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迟七星剑,单斩蝎子精”、“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风,神鸡口一嘴,毒虫化为水”等文字说明。山东的谷雨贴采用黄表纸制作,以朱砂画出禁蝎符,贴在墙壁或蝎穴处,寄托人们查杀害虫、盼望丰收与安宁的心理。

    赏牡丹。

    河南洛阳是牡丹花的故乡,牡丹盛开时节正值谷雨,所以人们又将牡丹花称为“谷雨花”,并衍生出“谷雨赏牡丹”的习俗。凡有花之处,就有仕女游观。也有在夜间垂幕悬灯,宴饮赏花的,号称“花会”。清代顾禄《清嘉录》记载:“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

    祭海。

    对于渔民而言,谷雨节要祭海。谷雨正是春海水暖之时,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谷雨这天渔民举行海祭,祝福海神保佑。因此,谷雨节也被称为渔民的“壮行节”。

    这一习俗在今天山东胶东、荣成一带仍然流行。过去,渔民由渔行统一管理,海祭活动由渔行组织。祭品为去毛烙皮的肥猪一头,用腔血抹红,白面大饽饽十个。另外,还准备鞭炮、香纸。渔民合伙组织的海祭没有整猪的,就用猪头或蒸制的猪形饽饽代替。古代村村都有海神庙或娘娘庙,祭祀时辰一到,渔民便抬着供品到海神庙、娘娘庙前摆供祭祀,有的还将供品抬到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

    采茶。

    “吃好茶,雨前嫩尖采谷芽”。真正的好茶采自谷雨时节,味道香醇。采茶专家介绍,谷雨又名“茶节”,谷雨前采摘的茶叶细嫩清香,味道最佳,因此谷雨品尝新茶,相沿成习。此时也是采茶、制茶、交易的大好时机。相传喝了谷雨茶能解凉消毒,夏天不易生痱子、疱子。

    食香椿。

    谷雨这一天,北京人有采食香椿的习俗。谷雨边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谚语有“雨前香椿嫩如丝”的说法。香椿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的功效,可炒食、凉拌、油炸、干制、腌渍。

    吃野菜。

    晋西北地区在谷雨节前后挖野菜吃。春季,植物新芽吐放,把鲜嫩的柳叶、杨叶采回家,泡去苦味,煮渍后加调味可为小菜;榆钱嫩黄,采回摘洗干净,加面粉,俗称“傀儡”。槐花、苜宿花也同样可照此食用。

    走谷雨。

    在古代,谷雨有个奇特的风俗,庄户人家的大姑娘小媳妇无论有事没事,都要挎着篮子到野外走一圈回来,称为“走谷雨”。她们这样做,意图是想走出一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成。

    洗“桃花水”

    谷雨的河水非常珍贵,被称为“桃花水”,传说用它洗浴可消灾避祸。谷雨节人们用“桃花水”洗浴,举行射猎、跳舞等庆祝活动。

    祭仓颉。

    在陕西白水县,谷雨有祭祀文祖仓颉的习俗。“谷雨祭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