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节气时令与历法的趣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远古时代开创的一部历法。这部历法首先确认了一年是365天,它和同时代古埃及人确认的一年天数相同。后来,先民们从农业生产出发,又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段,每个节气段约15天,一年12个月,每月两个节气,一年共24个节气。这个历法符合地球绕太阳运行的一个回归年的周期规律,是中国人在古代创建的“太阳历”。后来在夏朝时又将二十四节气和中国的“太阴历”结合,改革了太阴历,制定了“阴阳合历”的夏历,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农历。

    我国特有的阴历、阳历和阴阳历。

    阴历:每月的时间长度以月亮圆缺交替一次为根据,月亮圆缺变化一次大约是29,5天,为构成整数,排列为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为29,5天。一年为354天,每年的总日数比阳历少11天,经过若干年之后,就会出现六月飞雪、十二月酷暑之怪现象。这种日期与季节不对应,不利于农业生产。在历史上也称阴历为太阴历。

    阳历:年的时间长度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根据,一年的时间长度大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个多小时,阳历取整数,平年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28天),四年一闰(2月29天),闰年为366天。阳历与月亮圆缺无关。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

    阴阳历:每月日数与阴历相同,但在年的总日数上以设闰月来与阳历中的年总日数相接近。我国在春秋时代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即19年里面7年算是闰年,闰年多加出一个月来,为13个月,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是,阴阳历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我国现在使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历。不少人将农历称为阴历,其实,这只是人们一种习惯上的称呼。

    何谓干支纪年法?

    现在大多采用公元纪年,但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人们还习惯用干支的年号来代称,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那么,何谓干支纪年法呢?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有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还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但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纪年的表现方式相传自黄帝时期就开始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过六十甲子表的残片。

    干和支的含义: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

    干指天干,共有10个符号:1 2 3 4 5 6 7 8 9 10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支指地支,共有12个符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干和支组合后用于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按此排法,当天干10个符号排了六轮与地支12个符号排了五轮以后,可构成60干支。续排下去又将恢复原状,周而复始,即如民间所说“六十年转甲子”。

    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的转换。

    首先确定天干,天干按公元纪年末尾数字确认。

    公元前:0为辛,1为庚,2为己,3为戊,4为丁,5为丙,6为乙,7为甲,8为癸,9为壬。

    公元后:0为庚,1为辛,2为壬,3为癸,4为甲,5为乙,6为丙,7为丁,8为戊,9为己。

    其次再推算地支,地支可分为奇数组和偶数组。(公元后奇数公元纪年配偶数组,偶数公元纪年配奇数组。公元前则相反。)

    奇数组:1 2 3 4 5 6,子 寅 辰 午 申 戌;

    偶数组:1 2 3 4 5 6,丑 卯 巳 未 酉 亥。

    计算地支时,用6去除公元纪年去掉末尾数的数字(如:2009年则用6除2009)。除以6所得的余数就可得出地支。

    但是,由于末尾数字的差异,所得地支也就不同。如此可得出:

    公元前,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4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4个,余1为第5个,余2为第6个,余3为第1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3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6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6个。

    公元后,末位数字是0,1的,余0为第5个,余1为第4个,余2为第3个,余3为第2个,余4为第1个,余5为第6个。

    末位数字是2,3的,余0为第6个,余1为第5个,余2为第4个,余3为第3个,余4为第2个,余5为第1个。

    末位数字是4,5的,余0为第1个,余1为第6个,余2为第5个,余3为第4个,余4为第3个,余5为第2个。

    末位数字是6,7的,余0为第2个,余1为第1个,余2为第6个,余3为第5个,余4为第4个,余5为第3个。

    末位数字是8,9的,余0为第3个,余1为第2个,余2为第1个,余3为第6个,余4为第5个,余5为第4个。

    口诀:公元后,05-26-41-62-83,意为末位数字0或1的余0为第5个,末位数字2或3的余0为第6个,末位数字4或5的余0为第1个,末位数字6或7的余0为第2个,末位数字8或9的余0为第3个。

    公元前,05-24-43-62-81,意思如上。

    如此就可以推算出年份。比如公元后2009年,天干9为己,再用200÷6=33……2,公元后末尾为9又余2的是第一个,偶数组第一个是丑,算出地支。组合起来为己丑年所以,2009年为己丑年。

    “十二时辰”所指的具体时刻。

    古人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即,子时:夜半(23点至1点);丑时:鸡呜(1点至3点);寅时:平旦(3点至5点);卯时:日出(5点至7点);辰时:食时(7点至9点);巳时:隅中(9点至11点);午时:日中(11点至13点);未时:日映(13点至15点);申时:哺时(15点至17点);酉时:日落(17点至19点);戌时:黄昏(19点至21点);亥时:人定(21点至23点)。

    我国对元旦和春节的确定。

    公历1月1日即元旦。元,为开始、第一之意;旦,为早晨、太阳升起的意思。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天。根据不同的历法,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元旦。公历,是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它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规律而制定的,最早叫太阳历。公元前46年,现在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太阳历在罗马始创。1582年,经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命人对其进行修订后,成为目前所用的“阳历”,即公历,亦称“格列历”。该历将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作为公元元年。

    我国在辛亥革命以前一直是采用始于夏代的历法“夏历”纪年的。“夏历”又称“农历”、“旧历”。元旦是一年之首,但将哪一天作为岁首,我国历代却不一致。《史记》上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以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统一中国后定十月初一为元旦。到汉武帝时,又恢复到夏代的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并一直延续了下来。辛亥革命后,我国改用公历,就将夏历的元旦称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的决议:同年12月23日召开的政务院第12次政务会议上又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规定夏历正月初一日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元旦,确定为新年,元旦休假一天。元旦是庆贺新的一年开始的节日。

    欢度元旦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普遍习俗,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位置不同,各国元旦到来的具体时间也就不完全一样。比如大洋洲的岛国汤加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它就是世界上最先开始一天的地方,因此,它也就是最早庆祝元旦的国家。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开始新的一天的地方,因此,它也就是最后一个迎来元旦的国家。按公历计算,我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元旦一到,我国城乡各地张灯结彩,大街小巷披上节日盛装。许多单位悬起“庆祝元旦”的巨幅标语,迎接新的一年。家家户户亲友欢聚,同贺新年。

    干支纪年与人的年龄的对应。

    现在我国用来纪年的历法,是世界通用的公历,如记出生年月日,那就是公元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我国古代所用的方法,叫做“干支纪年法”。所谓“干”,就是“天干”,它以十个字作为符号组成,其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又叫“十干”。所谓“支”,就是“地支”,它是以十二个字为符号组成的,其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所以又叫“十二支”。我国通常把“天干”、“地支”作为顺序符号使用。同时,也用为纪年。据史籍记载,我国早在尧舜时代就开始运用这种纪年法了。

    干支还有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胄、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怎样搭配呢?即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于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于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也称为“六十花甲子”。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人到六十岁也就整整过了一个轮回,所以被称为“花甲之年”,六十开外则被称为“年过花甲”。

    干支纪年法与人的生辰八字。

    大家都知道,我国民间有一个计算出生年龄的传统习俗,即人一出生,就按他出生的年、月、日、时,确定“生辰八字”;同时,又确定了“生肖”。生肖,就是人所生年的属相,也就是你哪年出生,你就有一个动物作为你的属相。要明白何为“生辰八字”,首先要从我国古代人民的纪年法谈起。

    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时,等等。就与现在说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是一个意思。用于支纪年法来表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必定有八个字,这就是“生辰八字”。这种干支纪年法是我国最古老的历法,即华夏族纪年法。

    那么,人的生辰八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得从干支纪年法、干支纪月法、于支纪日法、干支纪时法依次说起。

    干支纪年法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于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表便得干支年。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O则干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为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为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干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用于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顺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    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一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干由该日所对天干推得,其歌诀为: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若逢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壬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星期”与“礼拜”的由来。

    古巴比伦人创立的星期制,首先传到希腊、罗马,后来逐渐遍及世界各地。

    相传,古代巴比伦人把每个月中能看到月亮的28天,划分为4个等份,每个等份7天,这就是星期的雏形。后来,古巴比伦人又给星期制的七天配上美妙的星名,即星期一至星期日分别用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和太阳等来表示,现在在欧洲一些国家的语言中,一星期中的各天并不是按数字顺序,而是有着特定的名字,是以“七曜”来分别命名的。七曜指太阳、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个最亮的大行星。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这样,“星期”便成了“星”的日期。

    那么中国为什么又把七日一周叫“一星期”呢?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成立“学部”,袁嘉谷即奉命调入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后任该局首任局长。编译图书局下设编书课、译书课,任务是研究编写“统一国之用”的官定各种教材。各种教科书的编写中自然会遇到一个“新名词”该怎么处理的问题。1909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机构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袁嘉谷亲自参加了这个馆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统一的名称。把七日一周制定为中国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谷主持下制定的。

    我国古代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复始,称为“七曜”;西洋历法中的“七日为一周”,跟我国的“七曜”暗合;日本的“七曜日”更是与其如出一辙。但袁嘉谷感到不顺口,使用起来不方便,与同事们商量后,将一周称一星期,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称周内各日。这就是既与国际“七日一周”制“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星期”的由来。

    “礼拜”是宗教用语。基督教徒相信上帝七天创造世界、耶稣七天复活的说法,规定在星期天要举行参拜上帝的宗教仪式,因此,星期天就成了“礼拜天”。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牢记他们对上帝的崇敬,就创造了“礼拜制”。

    我国独特的二十四节气。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24等份,并给每等份取名,这就是24节气的由来。大家知道,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就是一年。事实上,24个节气也就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我国古代创造24节气,是为了适应“天时”,以获得农业丰收,是在反复的实践中,综合天文、物候、农业、气象等各方面经验总结出来的。早在西周就知道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定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今天在河南古琶封县还保存着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土圭建筑。到秦代《吕氏春秋·十二纪》里的节气已有8个,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中已有关于24节气的记载,与今天的24节气完全一样。

    从天文学上讲,二十四节气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360度,以春分点为零点,分为24等分点。每个等分点都根据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农作物生长而设立专有名称。其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明一年中最热、最冷的时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大雪、小雪反映降雨降雪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为了便于记忆,有人根据上述节气名称顺序,编写了一首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在这首节气歌中,每句除一两个字外,其余每一个字都代表一个节气。如第一句中除天字外,其余各字代表(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其余各句可照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蕴含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用以表示一年天时和气候变化的24个时段,也就是表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立春,通常在公历2月4日或5日。表示春季开始的意思。

    雨水,通常在公历2月18日或19日。表示严冬就要过去,降雨开始,雨量逐渐增加。

    惊蛰,通常在公历3月5日或6日。表示开始有雷雨,冬眠动物复苏。

    春分,通常在公历3月20日或21日,是春天的中间,白天夜晚一样长。

    清明,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气候温暖,天气晴朗。

    谷雨,通常在公历4月20日或21日。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

    立夏,通常在公历5月5日或6日。表示夏季开始。

    小满,通常在公历5月21日或22日。表示麦类等夏熟作物的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通常在公历6月5日、6日或7日。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进入夏收时期。

    夏至,通常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表示夏天到了。这一天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通常在公历7月7日或8日。正当初伏前后,开始进入炎热初期。

    大暑,通常在公历7月22日或23日。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立秋,通常在公历8月7日或8日。表示秋季的开始。

    处暑,通常在公历8月23日或24日。“处”有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

    白露,通常在公历9月7日或8日。此时节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往往凝成露水。

    秋分,通常在9月23日或24日。秋天的中间。这天白天和夜晚一样长。

    寒露,通常在10月8日或9日。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

    霜降,通常在10月23日或24日。表示开始降霜。

    立冬,通常在l1月7日或8日。表示冬季开始。

    小雪,通常在11月22日或23日。开始降雪。

    大雪,通常在12月7日或8日。表示降雪较大之意。

    冬至,通常在12月21日或22日。一年最冷的时期开始。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小寒,通常在1月5日或6日。表示还未到最冷。

    大寒,通常在1月20日或21日。为最冷的时节。

    二十四节气的口诀。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农历中特有的闰月。

    至于农历闺哪一个月,这就牵涉到节气了。说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往细处说,应该说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这十二个中气,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规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中气;小满是四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中气;处暑是七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中气;小雪是十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

    至于十二个节气在哪几个月里,那就不一定了。而农历的一个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点儿,可是从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的间隔却平均是30天半少一点儿。这样中气在农历的月份里要逐月推迟l天,到一定的时候,中气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个月的末尾,如果挨着的第二个月又是小月,很可能这个月就没有中气,因为下一个中气移到第三个月的月初去了。中间的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算是上个月的闰月。举个1998年的例子:阳历6月21日是农历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气);阳历7月23日是阴历六月初一,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气);而阳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这个农历月里面(农历五月完了以后的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小暑,没有中气,这个月就算是闰五月。所以农历闰哪一个月,是按一定规则由人定出来的,并不神秘。

    民间每到闰月之年都有些禁忌,这在汉族及其他许多民族中都流行。俗以为闰四月兆年荒;闰六月不宜嫁娶,该年为“寡妇年”;闰八月兆兵荒马乱,俗称为“杀年”。一般凡是闰年都多少有些禁忌习俗。如河南虞城一带有“闰年忌种十月麦”之说;黑龙江一带又有闰年里禁忌盖房,禁忌种韭菜,禁忌孵鹅鸭等习俗。

    我国农历中月日的别称。

    农历的第一个月,按照习惯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但现在冬月已经很少用了。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十冬腊月”就是从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月二日称为正月初二。后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亦有些通胜将之说成念日;如农历的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

    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用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

    二月:仲春、杏月、花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

    四月:孟夏、阴月、梅月。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

    七月:孟秋、兰月、巧月、瓜月。

    八月:仲秋、桂月。

    九月:季秋、菊月。

    十月:孟冬、良月、阳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

    十二月:季冬、腊月。

    趣话“冬至饺子夏至面”

    夏至、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又是民间传统节日中的两个节日。夏至节至迟在汉代已有,宋代时还为官员放假三天,相当于暑假。夏至标志着酷暑的到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约(20~30天)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往往热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即所谓“酷夏”。此时人们多注意补养和防暑。冬至节又名冬节、大冬、小年等。冬至节的历史比夏至更为悠久,周、秦时代都曾以冬至为岁首。这也是民间至今仍把冬至节视为“过年”、“过小年”的历史原因。冬至在公历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冬至过后,阳光直射地球南半部的位置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渐长。但是,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热量少,因此气温继续降低。所以,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冬至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天气进入严寒。从冬至这天起,就是俗话说的“交九”。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民间的冬至节和夏至节都已算不上大节了,过冬至、夏至的许多习俗也有很大变化。但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冬至饺子(或馄饨)夏至面”的习俗一直传承千百年至今未变。而每当一些家庭中的年轻后辈、小孩子对冬至这天吃饺子、馄饨,夏至这天吃凉面、汤面不解其意的时候。长辈、大人就会向他们灌输“冬至饺子夏至面”的民间俗信。

    那么,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夏至要吃面呢?这都与当时的季节天气有关。

    冬至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是防冻御寒的良方。华北、华东、中原一带民谚曰:“冬至吃饺子,不再冻耳朵。”其实,从公元五世纪起,饺子已是黄河流域人民改善生活的面食之一了。当时饺子与馄饨系同一种食品。宋代以后名称逐步演变为“角子”、“饺儿”、“饺子”。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也把它叫做“扁食”.胶东一带还称之为“馈馇”。我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时令食品。民间过大年都要吃饺子,冬至古时曾经是年节,所以人们也要吃饺子。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好吃不过饺子”。尤其人们辛勤劳作了一年,到了天寒地冻的冬至时节,趁过节之机,吃上一顿这种有皮有馅,主副食合一,出锅后热腾腾、香喷喷的美食,既可补养身体,又能大饱口福,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夏至吃面夏至吃面也有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在魏晋时,我国已有伏日吃面的习俗。《魏氏春秋》中说,三国时人称“傅粉何郎”的何晏,“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来的。这段史实中所谓的“汤饼”,就是今天的热汤面片,即今天北京人所言的“揪片儿”。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人们除把面饼擀薄揪成面片做汤面的吃法外,还用刀切成手指肚大小的菱形薄片,在绿豆汤中煮,称为“面棋子”或“绿豆棋子”。当时的汤饼,即后世所称的面条、汤面。在夏至时节吃面。是享大自然之赐,也与当时的季节天气有关。我国黄河流域民谚日:“芒种三日见麦花。”夏至前后正是新麦应时之季。人们吃面首先具备了物质基础。而且擀面条也比较简单易行,做着方便,吃着也方便。同时,这期间天气炎热多雨,人们吃热面发汗去湿,吃凉面降温祛火,也正好趁过夏至节改善生活,补养身体。

    总之,“冬至饺子夏至面”这一民间风俗,很有科学道理。冬季饮食,人喜醇香;夏季饮食,人喜清爽。“冬至饺子夏至面”,适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有益于健体养生;同时也适合农时季节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是值得提倡的良俗。

    夏至数九歌及三伏。

    夏至在芒种后的第15天,太阳到达黄经90度,阳历6月22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到了,气温逐渐上升。夏熟作物生长渐旺。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也是黑夜最短的一天,从此白天渐短,而黑夜渐长。民间流传着一首夏日数九歌,把从夏至高温到逐渐变凉的过程用数九给予形象说明,从夏至这天起,每九天为一阶段,称一九,依此类推,数至第九个共九九八十一天。即: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莫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数九歌确切地反映了气温由高逐渐转低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这一过程中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夏至后正是农忙季节,民谚:“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夏至棉花快锄草,不锄就被毒蛇咬”,“一年活路春打头,一年收成夏打半”,“到了夏至节,锄苗不能歇”。

    伏是隐伏之意。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也称头伏、二伏和三伏,是用“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初伏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在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为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农业上,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小麦”之说。

    冬至开始“数九”的古老习尚。

    冬至在历法中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日子(12月22日,或前后一日),中国古代的许多节日都是以与冬至相隔的日子来计算的。如“去冬至一百六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荆楚岁时记》);“距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淮南子》);而腊日也曾被定为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说文解字》)。从这一天起进入真正的严寒时期,因此民间有“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之语。正由于这些原因,人们从冬至后就开始数九,即俗谚所云:“算不算,数不数,过了冬至就进九。”

    所谓数九,就是从冬至(或其次日)这一天开始,连数九个九日,名为“连冬起九”。九九八十一日之后,时节已是惊蛰、春分之间,寒消暖至,冬尽春来,俗称“九九艳阳天”,因而数九又名“九九消寒”,古人就以这种方式来挨过冬季的漫长严寒。

    数九消寒的方式各异,不同民间流行的是:“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丸,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也有很多,而这一首流传最广。歌谣以民歌特有的集体创作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诗歌智慧,观察的细致入微,别具匠心,用语华丽而又诗意盎然,听来让人叹服!它不用冰冷刻板的气温刻度作为时间表,反而取了生活中“袖手”之类的小细节,以及身边易见之景,河流的冰结冰解、柳条的吐青、南雁的北回,没有一个字言及冷暖,而时节变迁已尽在此中。当然,河冰岸柳,云中归雁,对古代农业社会的人们来说,显然也要比天文学或者气象学更容易接受。也因此,这首歌谣才会广为传播。在长久的传播中其取景言物又更加精炼、更加典型,最终定型下来,就成为了对我国大多数农耕地区由冬入春物候变化真实而诗意的记录。

    俗语所说“冷在三九”,民谚所谓“三九三,冻破砖”,在这首歌谣中也有反映,但在另一种流传版本的九九歌中却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九二九,冻脚冻手;

    三九四九,冻杀猪狗。

    在这首歌谣里,“三九之冷”,能把人冻煞,但谣中不说冻杀人,却说冻杀猪和狗,这正是民歌手法,农人的本色更重些。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的九九歌,读来则又是另一番风味: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

    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猪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要伸脚睦,蚊虫跳蚤出。

    这是一首典型的市井穷汉之歌,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近于赤贫、无物取暖而整个冬天都得蜷曲着双腿睡觉的穷汉,苦挨严冬的八十一日。歌谣里对于“穷汉”日常生活的细节刻画得如此准确,对于“穷汉”内心的感受又是如此体贴入微,若非身为其中之一,实在难以做到。而“五九四十五”与“九九八十一”两句,却流露出对于自身的这种贫穷不耐严冬的穷汉生活的调侃,折射出中国底层人民坚忍的性格和非凡的苦难承受能力。尤其在歌谣最后,不以“受罪毕”结束,却加上“穷汉好不容易挨过严冬,终于可以伸开蜷曲着的身子,正想要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可是,天暖了,蚊虫跳蚤又开始出来吵闹了,总之,是又睡不好了。穷人的日子一年四季都不好过,而不仅仅是冬天。但歌谣不作过多表述,只让它结束在一个带点苦意的玩笑调侃中,颇具黑色幽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