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起源趣话。
提起生肖,我们先从属相说起。属相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纪年方法,它将我国农历干支纪年法中的十二个地支分别用十二种动物来代替,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如1984年是甲子年、子属鼠,就是鼠年;1985年是乙丑年,丑属牛,就是牛年;1986年是丙寅年,寅属虎,就是虎年,依次类推。
十二生肖。
所谓生肖,是指某人所生的那年的属相,如鼠年生人属鼠;马年生人属马。民间传说的某人与某人生肖相克纯属封建迷信说法。生肖习俗源于中国,可以说是我们的“国俗”。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可以追溯到史前的传说时代,《史记》中所载黄帝“建造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就是这类说法的反映,学者们认为这里所说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
部分学者认为生肖起源于原始时代的动物崇拜,中国科技大学张秉伦先生便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能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产生一种依赖感(如马、羊、牛、鸡、犬等),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动物产生一种恐惧感(如虎、蛇),对一些超过人类的动物器官功能产生崇敬感(如狗的嗅觉等),导致产生对动物的崇拜。十二种生肖动物便是人们在动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响下产生的用来纪年、纪月的兽历。
原始人的动物崇拜还表现在傩舞等原始舞蹈上,傩大约产生于周代前后,大傩仪式中的主角是方相氏和十二神兽。驱傩舞蹈选中十二兽,是原始人对动物崇敬心理的表现。大傩仪式上选中的十二兽(或十二神)是为照应一年十二个月份,以求月月平安,驱除四方疫鬼,照应十二个方位的。对十二个方位的照应当然牵涉到十二地支,于是与十二生肖挂钩,在驱傩仪式中的十二属相被派上逢凶化吉的用场。由此可以看出十二神兽和十二生肖是一脉相承的,其共同的来源都是原始动物崇拜。
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南朝陈的诗人沈炯,曾创作了一首十二属相诗,其言曰:“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清代学者赵翼则认为生肖最早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在《陔余丛考》中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
民族学家刘尧汉先生认为十二生肖与彝族“十二兽”纪日及“十月历法”有关。居住于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彝族,有以十二兽纪日的历法,他们以十二种动物纪日,今日为鼠日,明日为牛日,以此类推三轮为一个月,计三十六天。一个月三十六天,一年便为十个月,这就是后来的“十月历法”。刘尧汉先生认为以十二属相纪日的十月历法产生于夏禹时代(参见刘尧汉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文集》),与原始的图腾崇拜有关。汉族十二生肖受“十月历法”的影响.彝族十二兽历后来发展为十二生肖。
有的学者甚至持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认为十二生肖是由古巴比伦传入中国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有郭沫若,他在《甲骨文字研·释支干》中讲“ 十二肖像于巴比伦、埃及、印度均有之,然均不甚古,无出于西纪后百年以上者。意者此始汉时西域诸国,仿巴比伦之十二宫而制定之,再向四周传播者也。”认为生肖为中东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其传入中国的时间,当在汉武帝通西域之时。
生肖起源于中国,是华夏先民动物崇拜、图腾崇拜以及早期天文学的结晶。
十二生肖的记载在,现有文献资料中,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
据考证,睡虎地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而又较系统的记载。
我们讲到生肖的渊源,必然要将生肖与天干地支联系在一起。近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干支表,说明在殷商时代干支纪日已娴熟自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支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它作为充当时间单位的标号,一方面扩大了,用于纪年;一方面缩小了,用于纪时。
根据历史记载及研究证明,生肖是继“干支纪年法”创立后才出现的,十二种动物是对十二地支的一一对应,以动物作地支标志。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属的动物,由此以十二种动物用来纪年、纪日和计算每一个人的属相。从中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古代学者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
黑天苟地,混沌一片,鼠,时近夜半之际出来活动,将天地间的混沌状态咬出缝隙,“鼠咬天开”,所以子属鼠。天开之后,接着要辟地,“地辟于丑”,牛耕田,该是辟地之物,所以以丑属牛。寅时是人出生之时,有生必有死,置人于死地莫过于猛虎,寅,又有敬畏之义,所以寅属虎。
卯时,为日出之象,太阳本应离卦,离卦象火,内中所含阴爻,为太阳即月亮之精玉兔,这样,卯便属兔了。辰,三月的卦象,此时正值群龙行雨的时节。辰自然就属了龙。巳,四月的卦象,值此之时,春草茂盛,正是蛇的好日子,如鱼儿得水一般。另外,巳时为上午,这时候蛇正归洞,因此,巳属蛇。
午,下午之时,阳气达到极端,阴气正在萌生。马这种动物,驰骋奔跑,四蹄腾空,但又不时踏地。腾空为阳,踏地为阴,马在阴阳之间跃进,所以成了午的属相。羊,午后吃草为最佳时辰,容易上膘,此时为未时,故未属羊。未之后申时,是日近西山猿猴啼的时辰,并且猴子喜欢在此时伸臂跳跃,故而猴配申。
酉为月亮出 现之时,月亮属水,应着坎卦。坎卦,其上下阴爻,而中间的阳爻代表太阳金乌之精。因此,酉属鸡。夜幕降临,是为戌时。狗正是守夜的家畜,也就与之结为戌狗。
接着亥时到,天地间又浸入混沌一片的状态,如同果实包裹着果核那样,亥时夜里覆盖着世间万物。猪是只知道吃的混混沌沌的生物,故此猪成了亥的属相。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持此观点。
和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的记载,王充《论衡·物势》载: “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该书《言毒篇》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这样,十二生肖便齐全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的配属十分完整,且与现今相同。
十二生肖解疑。
对于十二生肖,有很多让人疑惑不解的问题,如,为什么是十二个而不是十个或别的数字?为什么要选择鼠牛等动物?为什么鼠最小却排在第一位?等等,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解开这些谜团吧。
十二生肖兽首。
(1)生肖为何取数十二。
生肖为什么是十二个,应该跟古代人计数有关。《周礼·春官·冯相氏》载:“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时间的分割以十二累进.一纪十二年,一年十二个月,一日十二时辰。《国语·晋语四》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甚至天子妻妾也有“十二女”之说,《后汉书·荀爽传》:“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
近年,在神农架地区发现了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其中有一个讲述干支来历的故事:“开天辟地之初,玄黄骑着混沌兽邀游,遇到女娲。女娲身边有两个肉包,大肉包里有十个男子,小肉包里有十二个女子。玄黄说:‘这是天干地支神,来治理乾坤的。’于是,为他们分别取名,配夫妻,成阴阳。男的统称天干,女的则为地支。”这一创世神话故事,讲干支,讲玄黄神、女娲神。讲乾坤阴阳,将干支的“身世”推溯得十分久远。
天干地支,古代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二地支则称十二子。汉代蔡邕《月令章句》中指出:“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里的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
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在原始社会,先民们体验着寒暑交替的循环往复。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载:“女真旧绝小,正朔所不及,其民皆不知纪年,问则日‘我见青草几度矣’,盖以草一青为一岁也。”宋代孟珙《蒙鞑备录》也记:“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日几草矣。”又有观天者发现月亮盈亏周期可以用来衡量岁的长短,发现十二次月圆为一岁,这一发现,是初期历法最精确的成果之一,“十二”便被视为传达天意的“天之大数”。天干需地支为伴。日月相对,天地相对,就非“十二”莫属了。
(2)古人为何选择了鼠、牛等十二种动物为属相。
天下动物很多,野兽如狮象狼豹,家畜如驴猫鸭鹅,等等,但是古人为何选择了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十二种动物为属相?
明代的李长卿在《松霞馆赘言》中,为每个地支以及生肖动物都作了详细的解释。
关於子如鼠,他是这样说的:“然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天开於子,指的是子时为一天的开始,此时正值夜半,人都处於休息状态,正是鼠辈们活动的最佳时期,自然子属於鼠!
丑和牛的关系,《松霞馆赘言》如是:“地辟于丑,而牛则辟地之物也,故丑属牛。”原来他把丑比为辟地的表征,如此一来,自然和耕田的牛,形象相吻合了。
接下来是寅和虎,他把寅解释成杀和畏之意,於是有了以下的结论:“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
卯和兔,李长卿的看法还是来自於吐而生子:“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卯属兔。”
至於辰、巳和龙、蛇的关系,完全照应在时令气候特征上:“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巳属蛇。”所谓巳时蛇不上道,是指巳时己近中午,气候炎热,冷血动物的蛇,一般都不会跑到路上来的意思。
午时属马,他的类比也很妙:“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午为少阴,我们可以理解,马何以被视为“阴类”,唯一的理由,似乎只是因为马永远在地上跑。
羊和未的解释,可能也令现代人难懂:“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原来古人牧羊,喜欢午后喂食,认为这时候羊儿吃的草容易上膘,也就是最容易吸收,最容易长得肥壮的意思。
排名在羊后面的是猴子,猴何以配申?《松霞馆赘言》认为:“申时,日落而猿啼,且申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简单的说,就是申时为日落之期,是猴子出来活动的时间,如果猴子不能出来活动,恐怕就要狂作横行了。
鸡的形貌,向来被塑造成“金鸡”,以对应於“玉兔”,《松霞馆赘言》也 不例外:“酉者,月出之时。月本坎体,而中含太阳金鸡之精,故酉属鸡。”
狗向来主司守护家门之职,因此被安排到入夜之时:“戌时方夜,而犬则司夜之物也,故戌属犬。”
亥和猪的关系,《松霞馆赘言》形容得更妙:“亥者,天地混沌之时,如百果含生意于核中,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也就是,亥於黑夜,天地只见混沌,而猪只知道吃,更是混沌之物,两者因混沌而近似,自然猪成了亥的属相。
另一种说法,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我国至迟从汉代开始,便采用十二地支记录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活跃。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五时到七时,为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玉兔捣药正忙。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列,还有各种传说,这类故事,或似开心解闷的笑谈,或似贬恶扬善的寓言,文学成分较浓。但是,生肖座次的排定,决非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最初未必就是一次提名十二种,也许只有四五个。也许曾有过超额的局面,后来优胜劣汰,定额定员并定位了,一直传至今日。
(3)十二生肖为何鼠为首。
相传在混沌初分、干支刚定之时,玉皇大帝下旨选天下的十二属相。四大天王一致认为:鸡司晨,狗守门,兔拜月,牛、马耕田,虎、猴镇山,龙、蛇治水,猪、羊供人食用,均可人选,只是要举行个仪式,定个先后顺序为好。玉皇大帝定于正月初一在南天门选序,谁先进到玉皇殿就排定谁为第一位,谁后到谁为次,按顺序排列,由四大天王通知动物们按时参加。
这年除夕,憨厚的牛披星戴月大步流星地赶往南天门,路上遇到了老鼠。老鼠对牛说:“我们赶路好寂寞,听我唱支歌好吗?”牛说:“好是好,只是你脚步那么小,听你唱歌岂不误了我的行程。”老鼠说:“这好办,让我骑到你的背上.唱着歌给你助兴好吗?”牛答应了。
正月初一这天,南天门鼓乐齐鸣。天兵、天将分列两旁迎接前来参加选序的动物。一阵震天鼓响,牛最先到南天门,众将吆喝道:“牛到得最早!”待牛跃过南天门,老鼠从牛背上蹿下来,一个箭十二生肖动物是十二地支的符号吗?
讲生肖的渊源,必然要将生肖与天干地支联系在一起。近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干支表。说明在殷商时代干支纪日已娴熟自如。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支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它充当时间单位的标号,一方面扩大了,用于纪年;一方面缩小了,用于纪时(一日的十二个时辰)。
历史记载及研究表明。生肖是继“干支纪年法”创立后才出现的,十二种动物是对十二地支的一一对应,以动物做地支标号。哪年出生的人就有哪年的地支所配属的动物,由此以十二种动物来纪年、纪日和计算每一个人的属相。从中可以看出,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密不可分的。很久以来有学者发现十二地支的古字里隐含着生肖的信息,他们将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古字相比较。发现十二地支的古字形与十二种动物有一些联系。细致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确有大同小异之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即讲到“巳”字为蛇的象形,同样的还有“亥”、“豕”。近人还考证甲骨文、金文中地支字与生肖字有相近之处,令人猜想,十二地支是否就是十二生肖动物的象形字,由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容易记混,民间便用十二种动物代替,以动物来替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成为纪年的符号系统。
虽然以上猜想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细想一下便可以作出判断,十二地支不可能是十二种动物的象形字。因为十二地支在殷商时已被娴熟使用,而生肖是春秋时期才产生的,二者是不同源的。倘若在造字之时,地支便与生肖有关的话,生肖岂不是与地支同时产生了吗?
因此,生肖的产生晚于十二地支,但与十二地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肖是对十二地支的附会.至于选择了十二种动物作为代替十二地支的符号。又源于古人的动物崇拜心理。
(4)十二生肖之中为何没有猫。
远古先民为了纪时.创造了以十二为一循环轮回的历法,由于当时计数困难,就把生活中与人们亲近的动物选出12种与之相配,产生了以兽名纪年的方法,称“十二兽历”。由于这种方法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记忆,就很快风行成俗。所选择的动物中,有因借以营生而受到敬仰关注的,如牛、羊、犬、马、鸡、猪等,也有人们害怕而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如虎、龙、蛇等。但是在十二生肖中,却没有人们很熟悉的猫,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一种解释是,猫在史前在我国确属“珍稀动物”,数量极少。现在见到的最早的猫捕鼠图,是东汉古石墓中发现的。直到唐代养猫才较普及。由于十二生肖形成得相当早,所列入的动物都是那些最常见的,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因此,当时作为“珍稀动物”的猫未能列入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种是以“同属”的道理来解释的,猫与虎同属,民间传说猫是虎的舅舅,俗话说“照猫画虎”,因此列入虎就可以代替猫了。
(5)生肖中为何有虚拟的龙。
简单来说,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的选择并不复杂,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相接近的,是可以猜测的。在十二种生肖动物,大致可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已被驯化的“六畜”,即牛、羊、马、猪、狗、鸡,它们是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占十二种动物的一半。“六畜”在中国的农业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六畜兴旺”代表着家族人丁兴旺、吉祥美好。春节时人们一般都会提“六畜兴旺”,因此这六畜成为生肖是有其必然性的。
第二类是野生动物中为人们所熟知的,与人的日常、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动物,它们是虎、兔、猴、鼠、蛇,其中有为人们所敬畏的介入人类生活的,如虎、蛇;也有为人们所厌恶、忌讳,却依赖人类生存的鼠类;更有人们所喜爱的,如兔、猴。
第三类就是中国人传统的象征性的吉祥物,龙,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集许多动物的特性于一体的“人造物”,是人们想象中的“灵物”。龙代表富贵吉祥,是最具象征色彩的吉祥动物,因此生肖中更少不了龙的位置。
动人的生肖故事。
古时候,先有天干与地支配合的“干支纪年法”,在实践中,我们的先祖觉得干支纪年法比较复杂,不易在民间流行。于是,有人建议以十二生肖来纪年,这一建议得到了黄帝的首肯并命仓颉具体承办此事。
十二生肖。
这年正月初一,即召令天下所有动物到黄帝宫殿前候选。动物们获悉此讯,个个欢呼雀跃,纷纷争先恐后准备赴会。其中牛知道自己腿脚迟缓,便在大年三十晚上就离家动身,结果赶了个第一名。第二个赶到是虎,第三个是兔,第四是龙,后边排着是蛇、马、羊、猴、鸡、狗、猪、鼠。龙本来生得威风凛凛,浑身鳞甲,闪光发亮;双目溜圆,宛若明灯;银髯金须,随风飘拂;虎蹄鹰爪,驾雾腾云。美中不足的是头顶光秃秃的,似乎缺了点什么。当龙刚从潭中跃出水面时,一眼发现了大公鸡。只见大公鸡不仅羽毛漂亮,而且头上还长着一对美丽的角,不由地抨然心动,上前向大公鸡借头上的角。大公鸡摇了摇头说:“不成,我明天还要参加生肖竞选大会呢!”龙说:“你的角长在头上也是多余,就凭你那一身五彩斑斓的彩衣,就准能入选。”大公鸡爱听奉承好话,有心把角借给龙,但还是舍不得。正在这时,爬来一条大蜈蚣说:“鸡大哥,你就把角借给龙大哥吧,你要不放心,由我做保怎么样?”大公鸡见有蜈蚣做保,便答应了。龙万分欢喜,并满口应承生肖竞选大会后立即将角还给大公鸡。
老鼠与猫本来是一对好朋友。猫贪睡,临赴会前,猫对老鼠说:“明天一早你叫我一声好吗?”老鼠点点头说:“好,我一定叫你。”就这样,猫放心去睡大觉了。老鼠一觉醒来,天已经不早了。它赶紧去叫猫,见猫睡得正香,心想:何必多一个竞争对手呢?便撇下猫独自走了,结果是最后一个到场的。
生肖竞选大会好不热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栖的全都聚到了一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黄帝从百兽百禽中挑选了十二种动物,给它们排次序。黄帝心想:牛虽笨拙,但身材魁伟健壮、力气大,又来得最早,决定牛排首位。老鼠长得不起眼,来得也最晚,应当排在最后。黄帝话音刚出口,老鼠灵机一动,赶忙跳到黄帝面前说:“要说大,还得数我。不信请让老百姓鉴定一下。”黄帝听了老鼠的话,觉得好笑: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便说:“我们既然是为百姓选生肖,自然由百姓来鉴定一下更好。”于是传下旨意,让十二种动物都到街上去走一趟。牛上了街,人们对它很友好,有的摸摸头,有的赞扬几句,却没有一个人说牛大的。这时,老鼠突然窜上牛背,把人们吓了一跳。只听人群中有人惊呼:“哎呀!从哪儿蹦出这么大一只老鼠!”这一喊让老鼠得了逞,黄帝不好违言,只好将老鼠排在十二生肖的第一位。
在十二生肖竞选大会上,老鼠不仅入选,而且排在首位,自然十分得意。回家后,见猫刚刚睡醒,便说:“猫兄,生肖大会开完了,我被选为第一。”猫一听急了,吼道:“什么?你为什么不叫醒我?你这个心术不正的坏东西。”说罢,便猛扑向老鼠。老鼠见猫真的翻了脸,吓得慌忙逃回鼠洞。从此,猫和老鼠就成了冤家对头,一直延续到今天。
再说大公鸡被排在龙的后面,心里很不服气,后悔自己真不该把角借给龙。散会之后,大公鸡急忙去找龙讨要自己的角。龙见了大公鸡自知理亏,可又不想把如此漂亮的角还给它,猛地跳进身边的深潭,躲起来了。大公鸡不会水,只好去找做保的蜈蚣。蜈蚣说:“你还得找龙去讨要你的角,他硬是不还,我有何办法?”说完,蜈蚣也躲了起来。从此,大公鸡头上没有了角,只留下红红的鸡冠。每天早晨登上高处大叫:“龙哥哥,角还我!”平时,到处用爪子刨寻蜈蚣,只要见到蜈蚣就啄。
十二生肖选定并排列次序后,黄帝便命创造文字的仓颉,把十二种动物名刻在石碑上,一直流传至今。
让人有畏惧心理的本命年。
“本命年”这一说法在西汉就有了,起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和“崇红”心理。中国古代的历法,是用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来纪年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第一回中有一句“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话。这里所说的“甲子”即指用干支纪年的历法。意思是说,由于深山里面没有历法,二十四节气中小寒、大寒已经过去了,还不知新春即将来临。
古代采用干支纪年的方法。是非常科学的,但在当时乃至后来漫长的社会进程中,能识文断字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要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组合来记住所生的年份,对于不识字的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人们就采用鼠、牛等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属相。如公元2010年按农历是庚寅年,属相便是虎。记住庚寅年比较困难,记住虎年就容易多了。历史上,人们结婚生子后,不用户籍登记,对平民百姓来说孩子出生那年的年号记住记不住倒是无所谓,记住孩子的属相就可以了。因此,属相起到了强化记忆的作用。
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三国时代的管辂,是个有名的术筮先生,他对兄弟讲自己将难违“天数”,有“本命在寅,加月食夜生”之语。本命在寅,即说虎年是他的本命年(见《三国志管辂传 》)。
由于十二生肖的循环往复,每过12年,人们就要遇到自己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宋代苏辙《守岁》诗曰:“於菟绝绳去,顾兔追龙蛇。奔走十二虫,罗网不及遮。”十二虫即十二生肖。诗人想像十二生肖你来我往,交班接班简直如一路小跑那样匆匆来去,挡也挡不住。一个“巡”字,正得此韵味。巡,即好像在描绘十二生肖依次登台值岁的过程,又好像在形容时光用了十二春秋,完成对于十二种属相的一次巡礼。
我国许多民族都有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的习俗,俗称“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6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这种对年龄特殊的记忆方法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古人认为,人的一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百姓走卒都会有个七灾八难,民问也普遍认为本命年为凶年,是人的生命历程中的一道“坎”。这种暗示无疑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人们趋吉避凶的心态与生俱来。
人们为什么对本命年有这种畏惧心理呢?本命年又为什么会在芸芸众生的心目中有这么强的感召力?如果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命理学说的影响的话,有趣的是在众多的命理书籍中还未发现有关论述,命理书中对“元辰”的定义与道教也是大相径庭。
刘心武在《关于本命年》一文中也认为,从人的心理发育的角度看,本命年在人的生命进程中往往会成为一个大坎儿,构成一个危险期。
“本命年”的说法,不是汉民族所独有的,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按藏族旧的说法,每人均有凶日和吉日,这是按生辰算出来的。人们主为,藏历的每一个地支终了,第二个地支了于始时是一个“朵”(意为坎,即凶年)所以每个人的13岁、25岁、37岁(以此类推)那年忌讳出门和同生生接触,只宜多念经多放布施,才能避免灾难降临。
而对于我国的契丹少数民族来说,过“本命年”这一习俗最初是契丹人庆祝始生的一种风俗。在辽代,过“本命年”又称再生礼或复诞礼,因辽代时已经用12生肖纪年,每12年生肖轮回一次,到了属于每人出生生肖这一年,就要举行仪式纪念自己的始生,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人逢本命年还有拜祭“本命神”的风俗,以求延寿。本命神的说法来源于道教。道教吸收民间流行的“本命”说法,提出“本命星”、“本命年”“本命日”的理论。凡本人的出生年在六十甲子干支之年,叫本命。元辰,也叫本命年。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自然与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对于本命神,有的地方叫“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叫“本命元辰”,统称为六十甲子神。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命神。如民族英雄岳飞生于公元1103年,夏历癸未年,他的本命星君为“癸未太岁魏仁二大将军”。按照道教说法,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本命年或平常年份礼拜本命元辰,会消灾获福,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本命年跟“红色”的关系。
古有“逢九必凶”的说法,年龄遇到九为凶运。《灵枢》载,“凡年忌,上下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福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好事,是为年忌。”这是一种“九”的算法。民间还有“明九暗九”之说.以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三十九岁、四十九岁等有明九的年龄或九岁、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四十五岁、五十四岁等暗含九的倍数的年龄为年忌。又因属相的原因,将属相当成自己的本命。到了该属相的年便是“本命年”,本命年也为年忌。
每十二年,本属相的年份来一次,民俗文化为本命年编织出许多讲究。人们觉得,在自己的生肖值岁的一年里,诸事要多加小心才好,因为这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对此,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做“本命年关槛说”,“关槛”或称“槛”,也写作“坎”。由此可知,人们趋吉避凶的心态有如与生俱来。依此而推,每十二年有一个“坎儿年”。在民间,人们也普遍认为本命年为凶年。北京的白云观内有个元辰殿,里面供奉着“六十甲子神”。每年的正月上旬这里香火都很旺,来这里上香的人都会向自己的本命星辰烧香礼拜,祈求平安。
由上述可见,设置年忌本为让人自警,不干坏事,以规范社会行为。每到年忌之年,遂成厄关。须用各种辟邪方法防止病灾伤亡祸事的发生。最常用的辟邪办法就是扎红腰带,或带红兜兜、钉红领子,以红克邪。
以红克邪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血崇拜。先民从自身和所猎杀的动物身上看到,流出的血可以使人痛苦,甚至死亡,于是对血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血遂成为崇拜之物。人们认为,血是人的精华,“一滴血十滴汗”,脸没血色,是虚弱衰亡的征象;一些不孕症、无力症状,都可以归结为“气血不足”:子女由父母精血交融而孕成;母乳也是血。因此,人要惜血、补血。久病初愈,产妇月中,都要炖老母鸡汤补血。
人们还认为,血是不洁的,特别是妇女经血和分娩的血水,为恶液腥秽,损阳致病,应远避之;新婚要避开“小日子”,即经期;妇女自己也将月经来临称为“倒霉”。因此,一些活动要避开这些“血光之灾”。如房屋出租。便严禁租给产妇。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妇人在甲家受孕,不能在乙家生产。若外来租户不知其法,一经迁移而甲屋已赁出,乙屋不许住,而临盆在即,只得到庙中或养生堂诞育,满月后,始可进屋。巴金《家》中则写到丧葬场合严禁产妇之俗。觉新的妻子临产之时,正值爷爷死去。家人便要求觉新将妻子移到城外,并且必须在隔一个小桥之外生育,否则,产妇秽血将冲了死者,引起诈尸或七窍流血,使死者不得安宁。结果。使妻子瑞珏白白葬送了性命。
另一方面,血又具有驱除不祥和禁约的力量。据说,狗血喷头,可以败恶人巫士之法术;女人秽血可以挡刀枪大炮,使之皆哑:举行衅礼,可以羊血、鸡血为祭;结盟拜把子,也要歃血而饮。赵建伟《人世的“禁区”》还载,云南有一种风俗,如果得罪了盖房师傅,房子盖好的同时,师傅便往柱子上涂几滴血。就可以让主家出祸事。
总的来说,本命年是福是祸或者是与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本命年顺则一顺百顺,鸿运当头,势不可当;背则到处是关口,满眼皆门坎,霉运到家的说法,目前还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本命年是凶年的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但在本命年,人们是常常会遇到很多不遂心的事,或者做一些荒唐事,这让人觉得很蹊跷,这种“本命”现象在民俗研究中还是一个空白。故往往过本命年的人们就很担心自己这一年的运势,想用什么办法越过这道槛是大多数人的本命年最大的事。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每逢年关将至时,商家就充分利用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特点,大力宣传“本命年”商品,比如什么红内衣、红内裤等等,抓住商机赚大钱。如今的本命年已和我国传统其它的一些习俗一样,失去了其固有的意义,沦为了商家宣传的一种喙头。而我们大多数人则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而从众于这种潮流,或者当它是一种新的时尚。“本命年”穿红衣服、系红腰带也不单纯是为了“辟邪”,它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
生动有趣的节气时令。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勤劳而智慧的华夏儿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从亲身实践中认识总结出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节气时令堪称一朵奇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