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经典雅致的文房四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类文明自诞生时起,人们便以各种方式将文明的果实保留下来,使我们能够领略到先辈的风采与创造,同时也使我们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文房用品尤其是“文房四宝”,作为文明的载体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很早就已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则被誉为“文房四宝”。在用于书法、绘画的文化艺术工具中,仅这四样宝,就已备受文人的喜爱和珍藏,这四宝是最基本的工具。

    文房四宝的起源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因为中国古代文人要经常使用毛笔、墨、宣纸、砚台,它们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文房四宝”在南唐时指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江西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指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是融绘画、书法、雕刻、装饰等为一体的艺术品。200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史所、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的起源

    我国的书法和绘画是世界文化史上独具风格的优美艺术,而用来书写和绘画的工具-笔也是世界文化史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古时候对笔的称呼,楚称“聿”,吴称“不律”,燕称“弗”。秦统一六国后,才统一称“笔”。

    古代制笔的原料,主要是兽毛,人类最初曾经利用过各种禽、畜毛来制笔,如鹅毛、鸡毛、雉毛、羊毛、羊须、鹿毛、猪毛、豹毛、虎毛,有的还用人须和胎发等。从长期实践中逐渐得出兔毛是最好的制笔原料,选用兔毫时,又以秋冬为上,取其健坚,春夏兔毛则不堪用。至魏晋又出现用鼠须制笔,世所谓鼠须栗尾者也,共锋健于兔毛,唐人制笔仍以兔毫为主,还出现紫毫名称,就是韧性较强的老兔毫。到宋代以后,吴兴的湖笔才大量用羊毫制作,吴兴的山羊毛,毛细,锋嫩、色白、质净,是极好的制笔原料,湖州除生产最负盛名的羊毫笔,同时开始生产狼毫、紫毫、兼毫笔。

    我国制笔的历史悠久,一般地说,自有书契以来,便开始使用笔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新陶器,其表面所绘动物图案及几何纹样,笔触清晰流利,可见那时就已应用毛笔了。至商代,在安阳殷墟发掘中,发现一片写有“祀”字的陶片,笔锋宛然,后来又出土过写有朱笔痕迹的陶器和一些先写后刻卜辞文字的甲骨片。并且在甲骨文中出现相当多的“聿”字,也就是笔字,以上说明,我国的毛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已经使用得较为普遍了。

    墨的起源

    中国书画墨是我国民族传统特种工艺品-文房四宝珍品之一。是我国文化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之重要工具。墨是由碳素单质(烟、煤)与动物胶相调合,经和剂、蒸杵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墨具有色泽黑润,历久不退,舐笔不胶,入纸不晕,香味浓郁,书画自如的特点,特别是桐油、脂油、漆烟墨等高级产品,加入麝香、冰片、公丁香、猪胆汁等十几种贵重原料制成,产品尤为称著。使用时,墨色能分浓淡层次,刚柔相济,得心应手,因此成为历代艺术家们抒发聪明才智的主要工具之一,在世界美术史上树立了中国画的独特风格。墨还是中国印刷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之一,我国古代的典籍及拓片等也都靠着它流传于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内容。墨的造型中汇集了中国绘画、书法和雕刻技巧,所以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工艺品。

    追溯墨的起源,可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类,天然墨始于新石器时代,如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有石砚、研石、水盂和黑红色氧化铁矿石。使用时是用研石压住矿石在砚上兑水研磨,这块黑红色氧化铁矿石,就是天然墨。人工墨,从最早的文献记载看,《尚书·伊训》篇中说:“臣下不匡,其刑墨”。又《尚书·说命上》篇中说:“惟正从绳则正。”《礼记·玉藻》篇中说:“史定墨……扬火以作龟,致其墨。”以上墨刑、墨绳、墨龟三种不同的用途,都是以墨为主体,有着不同的用途,说明人工墨的起源,始于甲骨文时期,即商代。对甲骨上书写的红字和黑字,美国人曾在1937年的《工业及工程化学》(分析版)上作了颜料的微量化学分析,结果证明,在甲骨上书写文字的颜料,红色是朱砂,黑色是碳素单质(现在制墨的原料)。经过化验证实朱砂和墨创始于殷代,即公元前十二世纪以前,已用于书写甲骨文字。

    纸的起源

    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它与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给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我国图书由“简牍”时代迅速发展到“卷轴”时代,更由“卷轴”时代迅速发展到“雕版”时代。它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也同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号称“纸中之王”的宣纸,具有细薄、紧密、均匀、洁白、坚韧、耐久的特点。从它诞生时起就和我国书画艺术结合在一起,为历代书法家和画家表达艺术情趣提供了方便。同时,又由于它独领“纸寿千年”之誉,所以古代大量用宣纸所作的书画名迹和木版善本书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目前,对有关的考古发现成果,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西安灞桥纸不是纸,而是一种自然堆积的麻纤维在铜镜压力下压成的;至于内蒙居延地区的金关纸和陕西扶风县的中颜村纸虽具备纸的初步形态,但没有经过抄造的过程,纸质粗糙,不能书写。只能算是纸的雏形或原始纸,不是真正的纸。因此得出一个结论,认为蔡伦仍是发明造纸术的代表人物或发明者。另一种意见认为西安灞桥纸是中国最早的纸,他们认为灞桥纸是经过造纸基本工序造出来的,铜镜的重量是不可能把堆积的麻纤维压成薄片的,灞桥纸出土时可以分层揭开,灞桥纸是分散的单一纤维不规则异向交织的薄片,具有纸的典型结构。至于金关纸和扶风纸,经检验证明它们都经过全部造纸基本工序,而且纤维短细柔软,质量比灞桥纸还要好,经过试验,可以用毛笔在上面写字。根据上面的分析,有理由认为上述古纸都是真正的纸,说明蔡伦以前已能造纸。

    砚的渊源

    砚是我国传统的书写所用的器具之一。汉刘熙《释名·释书契》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许慎《说文》云:“砚,石滑也。”“滑”训作“利”,与研磨同义。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把砚解释为研磨的工具。一块精美的砚石,应该具备发墨而不损笔,贮墨而不易干,磨之无声等优点,同时又是将诗词、书法、绘画与雕刻艺术等结合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在我国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上,砚台对传播文化起过重要作用。

    砚的历史很早,据考古发现,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等地都曾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研磨器。例如出土的磨盘上带着槽臼,槽臼内还残留着研磨过颜料的痕迹,说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研磨器具。1980年又在临潼姜寨遗址发现一套完整的彩绘陶器的工具〔其中包括石砚、石盖、磨棒、黑色颜料(氧化锰)以及陶质水盂等五件〕。这套姜塞石砚的发现,把砚的历史上推到五千年以前。

    中国传统名笔

    毛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魁力。不过由于毛笔易损,不好保存,故留传至今的古笔实属凤毛麟角。毛笔的制造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战国时,毛笔的使用已相当地发达。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是与毛笔的使用分不开的。古笔的品种较多,从笔毫的原料上来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黄羊毛、羊须、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貂鼠毛、鼠须、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獭毛、猩猩毛、鹅毛、鸭毛、鸡毛、雉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等。从性能上分,则有硬毫、软毫、兼毫。从笔管的质地来分,又有水竹、鸡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鸡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况香木、雕漆、绿沉漆、螺细、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银、瓷等,不少属珍贵的材料。从笔的用途来分,有山水笔、花卉笔、叶筋笔、人物笔、衣纹笔、设骨笔、彩色笔等。

    毛笔的使用历史悠久,经历代的发展与完善,毛笔不仅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书写工具,也成了收藏家所青睐的藏品。自唐宋以来,人们把毛笔归结为四大名笔。

    宣笔

    此笔因产自宣州而得名。宣笔的制作始于秦代,据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将军南伐楚之中山(泾县一带),始以兔毛竹管为笔,称“秦笔”;隋开皇九年(809年),改宛陵为宣城(今宣州区)后,“秦笔”也改称为“宣笔”。至隋唐、五代、宋诸朝,宣笔一直以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著称于世,被列为“贡品”和“御用笔”。元代以后,宣笔逐渐衰落。

    宣笔的选料主要以兔毫为厚料,尤以春、秋季的兔毛为最佳。所制宣笔,锋颖尖锐、丰硕圆润、劲健有力,其装饰也较雅致。用兔毫制成的宣笔,有“装璜雅致、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的独特风格,深受书画家好评。据记载,大书法家王羲之、柳公权为了取得宣笔,曾向宣州笔工陈氏和诸葛氏写过“求笔贴”。

    湖笔

    湖笔因最先产于湖州善琏镇而得名,历史悠久。自元代宣笔衰落后,湖笔取而代之,风行于元、明、清三代,被奉为朝廷贡品。湖笔的主要原料有羊毫,狼毫、紫毫名品纯毫,其中尤以羊毫色白毛细、锋嫩性柔而久负盛名。湖笔的笔毫经分层匀扎,制作精细。湖笔的羊毫按其纯净程度分为净、纯、宿三种,并且在笔杆上刻有纯、净、宿字样,供使用者任意挑选。“净、纯”是指羊毫纯正无杂;“宿”,指羊毛经过夜晚“露宿”,自然脱脂,这种羊毛制成的笔,容易上墨。湖笔的笔杆选料也较为考究,主要原料是浙西天目山北麓灵峰山下的鸡笔竹,为笔中珍品。

    水笔

    水笔属湘笔中小楷笔的一种。使用水笔时,笔头全开;用后,套以钢制笔帽,笔套内稍藏一些水分,以养护笔锋,因此,笔套内常保持湿润,水笔由此而得名。水笔的笔头为兼毫,以短狼毫掺以白麻皮纤维作为笔心,外面再围上一层兔毫,有的笔毫还被染成绿色或红色。笔头掺麻,有利于多蓄水分,这是水笔的显著特点,也是区别其他笔的唯一标志。此笔易于保藏,经久耐用。

    散卓笔

    此笔为唐宋时的名笔,属宣笔,为宣州诸葛氏创制,因此又称“诸葛笔”。这种笔逐渐趋向软熟、散毫、虚锋,改变了晋代以前的旧制。此笔“无心”,不用柱毫,而是用一种或两种兽毫参差散立扎成,笔毫软硬适中,具备尖、齐、圆、健四德。无心散卓笔具有性能柔润、根基牢靠、久用不散、书写流畅的特点。散卓笔的笔毫长约寸半、一寸藏于笔中,一支笔可以抵几支其它的笔使用。此笔在宋代颇为流行。

    中国传统名墨

    中国墨起源甚古,商代甲骨上已有墨书文字,经化验其墨迹为黑色碳素。传说古代曾用漆书,但未被考古发现所证实。早期的墨尚不能制成墨块而是零碎的小片,使用时撒在砚上,用研石压住磨成墨汁。关于块状墨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应劭《汉官仪》,这类墨的实物曾在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墓出土。汉以后出现了一些名墨,起初是由书法家监制的,如魏韦诞之墨“一点如漆”,南朝刘宋张永之墨“色如点漆”。到唐代已有专门制墨的著名墨工,如祖敏、奚鼐、奚鼎等人。唐末李超(原姓奚),曾在易州制墨,后避乱到歙州。其子李廷是南唐的墨官,所制之墨被大书法家蔡襄称为天下第一品。李廷墨实物已无存,近代所称李廷墨皆不足凭信。宋代著名墨工增多,可考者达一百数十人,如盛匡道、王迪、潘谷、常和、蒲大韶等。元代则有朱万初、潘云谷、吴善、吴良国、沈学翁等。上述各代名家所制之墨尚未见其实物。

    明、清两代制墨工艺较前代发达,名家辈出,实物流传亦较多。有关明代制墨家的记载有明末麻三衡《墨志·系氏》一章里所记的110余家,明末万寿祺《墨表》记载的30余家。清初张仁熙的《雪堂墨品》、宋的《漫堂墨品》和《漫堂续墨品》记载了约 200家。清代造墨家多于明代,但文字记录没有明墨多。清末和民国初年藏墨家盛昱和袁励准的《墨录》都只收明墨。

    清代和明代好墨主要出在徽州。江西等地也有造墨的,但远不及徽州。徽州造墨的中心是歙县、休宁、婺源三县。歙县制墨的名家有程公瑜、吴守默、程正路、曹素功、汪近圣、程一卿、程怡甫、方密庵、汪节庵、方振鲁、江希古、汪希古等;休宁有叶玄卿、叶元英、汪时茂、汪次侯、吴吴生、吴天章、胡星聚、王丽文、叶拱辉、汪启茂、汪斗山、王尧章、汪采章、胡开文等;婺源有詹云鹏、詹衡襄、詹彩臣、詹方寰、詹成圭、詹从先、詹俟三、詹子云、余子上、余福从、余方也、程靖友、程秀夫、王晋卿、查享吉、查森山等。

    古墨可依其作用的不同而分成 7类:

    御墨

    即封建时代皇帝自己写字用的墨,往往是宫中召集匠人制造的。明朝御墨传世的有“永乐国宝”,宣德“龙香御墨”等。清朝从康熙年间起由内务府自造御墨,以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朝都继续制造。这类御墨外间流传甚少。

    贡墨

    可分两种,一是封疆大吏或朝中大臣嘱制墨家制造进呈给皇帝用的;一种是地方上每年向皇帝进贡的,如歙县在道光以前,每年要进贡墨3次,分春贡、万寿贡、年贡。封疆大吏进贡的墨模刻精工,烟料上等,都是精品,上面有进呈者的名款、年号,有时还有制墨家的名款,如“太平清玩”既有“臣徐元梦恭进”款,又有“康熙乙末年臣曹定远谨制”款。

    自制墨

    文人或书画家向制墨家订制自己设计的墨。明清两代此风甚盛,如明代嘉靖年间罗龙文、清代康熙年间曹鼎望都以制墨著名,但他们都是向制墨家订制,并非自制。此类墨上有时有制墨家的名字,工料、图案、形式都要比门市上出售的高出一等,所以向来为收藏家、书画家所重视。

    珍玩墨

    用墨为原料制造的手工艺品,不是为磨用而是为玩赏的,如明代程君房的“百子榴”墨,重仅二三钱,根本不能磨用。另清程正路《墨史》中记载的“顶烟”,十笏一套,每笏形式不同,共重2~4两,每块墨平均只有二、三钱,如此小巧,分明也是只供赏玩之用的。这种墨多涂金敷彩,十笏或八笏一套,装在特制的漆盒中。

    普通墨

    这是墨的大宗,因质量的差异,同一个制墨家所制,价格相差可以达到10倍或10倍以上。其中较早的,如明墨或清道光以前墨。6,礼品墨。专为喜庆送礼用的墨,如送寿礼的“寿屏墨”,送婚礼的“百子图”墨,送学生入学的“手卷墨”等,这种墨注重外表形式,烟料往往较差。

    药墨

    因油烟不能入药,这类墨都用松烟,如乾隆时詹子云所制“八宝药墨”等。

    中国四大名砚

    砚

    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就已粗见雏形。刚开始时是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大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歙州次之。后始重端、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故史书便将“端、歙、临洮”合称为三大名砚。到了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端砚

    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端砚上的纹彩和石眼是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作之美。端砚的纹彩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玫瑰紫、胭脂火捺、猪肝紫、冰纹、翡翠、金星点、金银线、马尾纹、天青等,其中青花又分玫瑰紫青花、子母青花、雨霖墙青花、蛤肚青花、蚁脚青花、点滴青花、鱼仔队青花等,文人雅士们穷其辞藻,把端砚形容得百花齐放。端砚的石眼名称也很多,如鹤哥眼、鸡翁眼、猫儿眼、鸭鸽眼、绿豆眼等,其中以猫儿眼最奇妙,瞳中垂一直线。总体上我们将其分为活眼、死眼和泪眼。活者限瞳外有数重眼晕;死者瞳外无晕且内外焦黄;泪者整眼朦胧昏涩且眼下见滴水状。活眼叉以晕层愈多愈青碧且直径在1厘米以上为极佳,死眼居其次,泪眼为再次,但有眼端砚总比无眼端砚要好。

    歙砚

    始于唐开元年间。据宋洪迈《歙砚谱》的记载,说明在唐朝开元年间,叶姓猎人逐兽至长城里,见迭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自是歙砚名闻天下。据五代陶谷《清异录》的记载,唐开元二年,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龙麟月砚各一,歙产也。歙砚初产时间,应是开元之前,大约公元700年左右。歙砚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

    歙砚的品种有罗纹、眉子、金晕、银星、古屏、玉带、紫云等多种,尤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得到一方长约尺余的歙砚,砚前刻有山峰36座,大小间错、延伸至边,当中琢成砚池,池中碧水荡漾,妙趣横生,他竟然以此砚换得苏仲泰一座豪华宅邸!现在,歙砚多次被作为“国宝”,送给外国贵宾。歙砚的名砚有“龙尾砚、眉子砚、龙潭石砚、金星砚、庙前青石、歙红”等。歙砚闻名是在南唐时代,由于歙砚石色青莹、石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深得元宗的喜爱,故歙州设置了砚务,并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搜罗佳石,为御府造砚。之后李后主所用的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成为天下之冠。歙砚石质坚密细腻,色黑深沈,纹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为上品。

    歙砚石品很多,大致分为眉纹,是歙砚石中花纹之一。眉纹石按其石纹可分为七种,以雁湖、对眉子最佳。歙石中还有罗纹,石纹如丝罗形状,可分金花罗纹,操作数罗纹、松纹罗纹等。金星纹理也是歙石的一个品种,是砚石中融有谷粒的结晶物,撒布砚面,在光线照耀下,熠熠发光,犹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砚中的佳品。古代称为,罗纹砚,石纹有如罗丝精细,其色青莹,纹理紧密。刷丝罗纹砚,银色刷丝,如发之密。眉子砚,石纹像甲痕如人画眉,遍地成对。雨点金星砚,星如雨点,灿然遍地。

    歙砚石质坚密细腻,色黑深沈,纹理自然,以青黑多金星者为上品。

    歙砚的制作与端砚的制作差不多。造型多样化,工匠用心立意后取材,达到歙石端庄、设计美观大方、浑厚特点。如北京故宫收藏的“歙石竹节砚”、“歙石鱼子竹节砚”。

    洮河砚

    因产于中国甘肃省临潭县境内洮河故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材料于深水之中,所以非常难得,是珍贵的砚材之一。洮河石质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有绿洮、红洮两种,而绿洮特别贵重。唐代洮砚制作比较盛行,与当时的端、歙、澄泥称为全国四大名砚。纹理不多,传世的作品也较少。洮河砚多为雕刻大面积的图意,它以线刻后填黑,清晰感强,以浮雕、透雕、高浮雕手法,雕工质朴。如宋代“洮河石蓬莱山方砚”。

    洮河砚是古称,洮河砚之石材产于甘肃临洮大河深水之底,现在被简称为洮砚。用以刻洮砚的岩石取自甘肃卓尼喇嘛崖,精品常卧深潭水底,取之极难,获之不易。洮河石的石品高雅,常呈绿色,但不翠绿,多为淡绿泛蓝,晕点片片,酷似薄云晴天﹔石质温润如玉,叩之却无脆声,浑朴而无火气。涩不损毫,滑不拒墨﹔发墨迅疾,久蓄不涸。总之,无论观赏,抑或实用,均属上乘,故被古代文人雅士共识为中国三大名砚之一,名列端、歙砚之后。呜呼,此乃画中窥美,欲亲眼目睹精品洮砚,难矣。它虽位列第三,存世量却远寡于端、歙,何耶?可能是佳石难求吧。

    澄泥砚

    以过滤的细泥的材料制作的砚具。它并非石材,是以澄江之泥,精工烧炼而成,也是中国名砚之一。澄泥砚制作起源于唐代,至宋代兴盛起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质地坚硬耐磨,易发墨,不损毫不耗墨,能与石砚媲美。唐时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已成为制澄泥砚的著名产地。澄泥砚造型朴实无华、山东的鲁概砚都属于澄泥砚的一种。

    澄泥砚始于晚晋唐初之山西绛州,是人工手作之陶类砚,制作方法沿革自秦砖汉瓦,经无数改良而精制所成。佳品坚实过于石,不涸水不伤毫。色多作鳝鱼黄、虾头 红、 朱沙红、绿豆青等。真正澄泥砚制法因古人不轻易传授秘方于宋初已失唐人之法,后来制成之作品多不属佳品了。

    中国各代名纸

    我国纸的文化源远流长,历代名纸很多,早期的纸如絮纸、灞桥纸、居延纸、中纸、罗布淖尔纸、旱滩坡纸、蔡侯纸等等,有的见于著录,有的是现代考古的实物发现。由于历史久远和当时生产的数量有限,这些纸已均无传世。

    这里介绍一些唐宋以后的名纸。

    宣纸

    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唐以前开始制造,开始以檀树皮为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楮,桑,竹,麻等十数种原料制作。宣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洁白细密,搓折无损,利于书写绘画,墨韵层次清晰,有独特的渗透,润墨和一次吸附性能,落墨着色,能呈现出明显的书画虚实相同的独特风格,写字骨神兼备,作画墨韵生动。另外它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适合长期保存,“千年年美纸”,“纸中之王”的美称。

    宣纸根据其加工不同可分为生宣,熟宣和半生不熟宣。生宣纸又叫生纸,生产后直接使用,吸水性,润墨性强,强用于泼墨画,写意画。笔触层次清晰,干、湿、浓、淡,变幻多端。熟宣纸,以生宣纸经过矾水浸制者叫做熟宣或矾宣。经过加矾,砑光,拖浆,填粉,深色,洒金,加蜡,施胶等工序而制成,作书画不易走墨晕染,适宜于画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写楷隶书。此纸久后会漏矾脆裂。唐朝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北宋的澄心堂纸都是熟宣纸。

    半生不熟宣即半熟宣,是用生宣浸以各种植物汁液而成,具有微弱的抗水力,用以写字或作画,墨色洇,散较缓,适用于书写小幅屏条,册页或用作兼工带写的绘画。

    宣纸又按用皮料的不同比重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按尺寸分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尺四、尺六、尺八等规格;按厚度分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四层几种。最薄型的宣纸是特制的,主要用于拓片、拷贝、印刷古籍、装帧印谱;品名有棉连、扎花、罗纹、龟背纹、蝉翼等。

    水纹纸

    唐代名纸,又名“花帘纸”。这种纸迎光看时能显示除帘纹外的透亮的线纹或图案,目的在于增添纸的潜在美。制法有二:一为在纸帘上用线编纹理或图案, 出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透亮而呈现于纸上;其二为将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制或其他材料制的模子,用强子压在纸面上,犹如现在通用的证卷纸,货币纸的水印纹。明杨慎《丹铅总录》云:“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纹如水纹也。”

    薛涛笺

    唐末五代名纸。是一种加工染色纸,因为由薛涛创制,所以得名。薛涛,唐长安人,幼年随父亲宦居四川,后父逝,沦落风尘成为乐妓。她善作诗填词,感当时纸幅太大,亲自指导工人改制小幅纸。因用薛涛宅旁浣花溪水制成,因而又“浣花笺”。相传薛涛曾把植物花瓣撒在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这种纸色彩斑谰,精致玲珑,又称“松花笺”。后历代有仿制。

    澄心堂纸

    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有的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一。南唐后主李煜特别喜爱这种纸,特意用自己读书批阅奏章的处所,澄心常来贮藏,供宫中长期使用,所以称“澄心堂纸”,后世视为艺术瑰宝。

    谢公笺

    这是一种经过加工的染色纸,为宋初谢景初(1019~1084)创制,因而得名。谢氏受薛涛造纸笺的启发,在益州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这种纸色彩艳丽新颖,雅致有趣,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色,与薛涛笺齐名。

    高丽纸

    又名韩纸,高丽贡纸。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北宋陈 《负暄野录》云:“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

    金粟笺纸

    宋太祖赵匡胤提倡佛教,全国印经之风盛行,为适应这种需要,当时歙州专门生产一种具有浓淡斑纹的经纸,硬黄纸,又名蜡黄经纸,或称金粟笺。金粟寺在浙江海盐金粟山下,因寺内抄经需纸特多,故纸名“金粟笺”。它的特点是质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防蛀抗水, 色美丽,寿命很长,虽历千年,犹如新制。

    玉版纸

    一种洁白坚致的精良笺纸。宋黄庭坚《豫章集,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古田小笺惠我百,信知溪翁能解玉。”元费著《蜀笺谱》:“今天下皆以木肤为纸,而蜀中乃尽用蔡伦法,笺纸有玉版,有贡余,有经屑,有表光”《绍兴府志》:“玉版纸莹润如玉。”

    白鹿纸

    《至正直纪》:“世传白鹿纸乃虎山写之纸也。有碧、黄、白三品,白者莹泽光净可爱,且坚韧胜江西之纸。赵松雪用以写字作画,阔幅而长者称白,后以白不雅,更名白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