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知识全知道-荡秋千,放风筝,玩杂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古人的闲情逸致可能胜于现代人,他们的休闲方式往往别出心裁,而且经济实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挺会玩”。像荡秋千,放风筝,玩杂耍等,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衣带飘飘荡秋千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华大地上很多民族共有的游艺竞技项目。据现有文献记载,它源自先秦。

    《古今艺术图》上说:“此(荡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敏捷)者。”(见清翟灏《通俗编》卷三一)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天的北京市及其周围地区,秋千原是其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秋千也随之向南流传,后来逐渐演变成游戏的用具。

    荡秋千日后主要为宫中、闺中女子的游戏或传统节日广场狂欢内容。汉武帝时宫中盛行荡秋千;唐人高无际《汉武帝后庭秋千赋》云:“秋千者,千秋也。汉武祈千秋之寿,故后宫多秋千之乐。”荡秋千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强身健体。唐代宫廷把荡秋千称为“半仙戏”,五代王仁裕在其笔记《开元天宝遗事》中说:“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市民因而呼之。”

    荡秋千一方面可“摆疥”(医治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释闺闷”。《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五回开头写吴月娘、孟玉楼、潘金莲、李瓶儿等在花园里荡秋千的场面,并引用了据说是出自唐伯虎之手的《秋千诗》。诗云:“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 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

    李清照亦填有一首《点绛唇·蹴罢秋千》。一时间,荡秋千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品。

    大概在唐宋以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大量涌现,荡秋千才演变成节日中广场的狂欢节目。杜甫有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刘禹锡亦有:“秋千争次第,牵掩彩绳斜。”可见荡秋千习俗流传之广之盛。

    宋代诗僧惠洪也有一首题为《秋千》的诗:“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从以上描述荡秋千习俗的诗作中,我们便可窥见当时这种习俗的全民性。也许人们对传统秋千玩腻了,寻求新花样,秋千习俗开始变化。

    宋代出现了“水秋千”。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等书的记载,不管是在北宋都城汴梁的金明池,还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的西湖、钱塘江,都举行过这种杂技表演。每逢夏季举行水秋千表演时,上自皇帝妃子、王公大臣,下至庶民百姓,竞相观看。表演之前,先在水中置两艘雕画精美的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表演时,船上鼓声大作,船尾上杂耍艺人先耍练上竿,然后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在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因表演者姿势各异,看上去惊险优美而又变化无穷。“水秋千”类似现代跳水运动,是宋代杂技的新发展,在中国杂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颇有影响。

    唐宋之后,荡秋千习俗普及全国,盛况空前。

    当然,荡秋千流变花样最多的是我国的民族地区。

    朝鲜族最喜爱荡秋千这一传统竞技游艺活动了,这一活动常在节日举行,有时还进行比赛。节日里,姑娘们身穿色调艳丽的彩裙,围在秋千旁,争试高低,只有挑选出来的能手,才能参加运动会的比赛。比赛时,在高空的彩带上悬挂一串金黄色的铜铃,比赛选手荡起秋千,看谁能碰响铜铃,碰到的次数越多,成绩越高。飘逸的长裙,叮当悦耳的铃声,惊险的摆荡,令人叹为观止。

    台湾高山族人称荡秋千为“渺绵”,是“飞天”的意思,这与汉族人对秋千的传统认识是相同的。

    云南西北及川南纳西族的荡秋千习俗俗称“秋千会”。纳西族东部的秋千会多在每年夏历正月初一至初四举行,西部则于正月初六开始,历时4~5天不等。清代《盐源竹枝词》云:“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丽江白沙村一带,当年结婚的新娘常以红绳系秋千扶手,用点心、瓜子等招待荡秋千者,以此讨得平安吉利。永宁等地于“秋千会”的最后一天由女青年备办酒席款待前来赛秋千的男青年。席间男子用锅烟抹女子脸,互相追逐嬉戏,以抹黑为吉。传说古时“秋千会”期间有魔鬼来捉拿美女,后因以此法遮颜,防遭鬼害,成为会中的又一习俗。

    除了最为常见的吊秋之外,一些民族还有许多秋千的变种。

    新疆柯尔克孜族的荡秋千游艺,当地人称“阿拉提巴坎谢里钦吉克”。在空地上选一点,用3根木头搭一座三角架,在3~5米外的另一点也搭一座同样的架子,然后在两个三角架中间架一横梁,离地大约3米,横梁上悬挂6根“U”型的牛毛绳,构成秋千。玩时一男一女面对面,两人皆双脚交错蹬在较长的两根牛毛绳上,伸开双臂各抓两根牛毛绳,背部靠在绳上,双脚蹬动,越荡越高。

    青海土族荡秋千用的是轮子秋。土族称轮子秋为“卜日热”,意为“旋转、转轮”。轮子秋根据当地条件,就地取材制作。如拆下大板车柱轮,将车柱竖起,下轮压重物固定重心;上轮绑一架梯,在梯两端拴上等长皮绳(似秋千)即成,故谓之“轮子秋”。

    维吾尔族玩的秋千更为奇特,叫“沙哈尔地”,意为“空中转轮”,每逢春秋季节和举办婚礼时荡玩。在场地上牢固竖起一根高约10米的圆木作轴,轴顶装一木轮,轮上装两根横木,各拴上绳索,如秋千状。竖轴底部另装一根横木,以绳与顶部木轮相连接。游戏时,绳索秋千上各站一人,然后底部横木两边,各有数人相向而立,双方等速推动横木,带动顶部木轮旋转。站在绳索上的游戏者即随着转轮的加速慢慢升上高空,转速越快,游戏者飞得越高。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流行有磨秋、风车秋千等秋千形式。

    磨秋又可分成两种,一种叫转磨秋,另一种叫磨担秋。转磨秋在中间有一立柱,其顶有轴,上系四绳,绳末各有一环,由四人抱环旋跃为戏,状如推磨,故曰转磨秋。

    磨担秋的玩法是,取一根长1~2米,直径约15厘米的硬木固定竖于场地上,顶端削细作轴;另选一根长约10米、直径与木柱相当的木杆,中间凿凹,横置于立柱顶上,即搭成磨担秋。木杆两端骑坐对等人数,骑坐者用脚蹬地略跑数步后,即迅速骑上木杆或匍匐杆头,木杆即磨一般旋转,两端上下升沉,又似挑担时扁担的上下起伏,故称磨担秋。随着木杆的旋转起伏,落地的一方用脚蹬地,增加动力,使杆弹起,这样,木杆两端交替上下,旋转不止。

    磨担秋以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的傣、景颇、苗、壮、哈尼、布依、仡佬族为盛,其中哈尼族最为典型。

    哈尼人打磨秋主要在农历的五月或六月。五月份在戌日或亥日举行,称“五月年”;六月份选其中间的3~5日举行,称“六月年”,哈尼人叫“苦扎扎”节。“五月年”、“六月年”均为磨秋节。关于“五月年”的来历,当地有一则传说:远古时,太阳、月亮出没不定,危害庄稼,阿朗和阿昌兄妹俩决定要救助乡邻。他们砍来栗树支起磨秋,磨秋飞转,载他们飞上太阳和月亮。他们费尽心机说服它们有规律地昼夜出没。理想实现了,兄妹俩却分别被烤死、冻死在太阳和月亮上。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演变为节日。

    风车秋千又叫车秋、转秋、转转秋、转秋千、纺车秋,因其形状略似纺车,故名。风车秋千的结构比吊秋、磨秋都要复杂。在场地中立两根约3米高的木柱,相距约3米,柱顶架一横梁,横梁中央套一宽约1米的木制十字形滚轴,如车轮状。滚轴上有各长约2米的4对平行足,足端系短绳,绳端拴一木板,形如秋千。玩时,4人各坐一木板上,使滚轴转动,上下升降。各人脚触地时用力蹬地,再加上空中三人下坐、下拉的力量,秋千作圆形旋转,转速快时,如飞旋的大风车,煞是好看。在黔东南苗族地区,风车秋千的每块坐板上可坐两人,4块坐板坐8人,这样的风车秋千叫做“八人秋”。风车秋千在苗、阿昌、僳僳等民族中盛行,其中僳僳族最为典型。僳僳族转风车秋千的多为女子,节日里,她们着盛装前来比赛。比赛时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依次参赛。参赛者脸朝外坐在秋千板上,裁判一声号令,秋千像纺车一样开始转动,越转越快,这时场地上如同转起一个缤纷的彩球。

    拉拉扯扯放风筝

    儿童放风筝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放风筝更是有着2000年的历史,人们已经把它当成了重要的游艺活动。放风筝又称放断鹞,民间俗称“正月鹞,二月鹞,三月放个断线鹞”。清代顾禄《清嘉录·卷三》“放断鹞”中说:纸鸢,俗称“鹞子”,春晴竞放,川原远近,摇曳百丝……清明后,东风谢令,乃止,谓之“放断鹞”。意思是说,春天里春风由下往上吹,适于放风筝,过了清明,因风向不稳就不宜再放风筝,所以玩到清明为止,而清明这天玩一年里最后一次风筝就称为“放断鹞”。

    在古代,风筝可是最早的飞行器。说到风筝,这里面还有个有意思的传说呢。

    相传,当年秦朝末年民不聊生,刘邦、项羽举兵抗秦,最终灭掉了秦朝。然而为了争天下,他们二人又开始了楚汉之争。一次,刘邦率军攻城,半路就被项羽截杀了。项羽的江东兵可不是吃素的,很快刘邦就被包围了。在外面的张良知道了里面的消息,他也犯难了。这时,他向天空一看,一只鹞子在天上盘旋,他突生一计。他用竹子扎成了一只大鹞子,然后在上面又描上了颜色,从远处一看,就跟真的一样。张良钻到了鹞子里,借着一阵大风飞上了天。在天上,张良就用萧吹起了楚国的乐曲。下面的楚兵一听,顿时人心涣散,大家都想念自己的家乡了。项羽一见人心涣散,便下令撤兵了。这样,张良的“大纸鹞”救了刘邦的性命。

    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是自从张良之后,人们便在清明这天放起了风筝。其实,人们发明风筝只是想圆上天的梦。在先秦的文献中,就记载说,当时的巧匠鲁班就造出了一只木鸢,这种木鸢可以乘风而起,人们凭借它可以在空中自由翱翔,就像鸟儿一样。

    后来随着造纸的发明,人们就想到了可以把纸糊在竹子上面,做成鸟的形状,这样就更加轻便了。这种装着哨子的纸鸢飞上青天后,就会发出像乐器“筝”一样的声音,因此人们才把它称为“风筝”。而在五代时期,人们才真正用“风筝”来替代纸鸢。

    风筝最初发明并不是用于娱乐的。当时行军打仗很需要传递信息,在没有信鸽的条件下,人们便会利用风筝。相传,当年侯景叛乱,南朝梁武帝被困金陵,就是利用风筝向外送信求救兵的,可惜失败了。但在军事上,到了危急关头人们还是会试一试的。

    到了宋代,放风筝作为一项游艺活动,才在民间普及开来。当时,人们还把风筝做成了人脑袋的模样,并把它画成各式各样的人物,甚至是周围的亲友。这样大家就都飞上了青天,这当然只是一种娱乐行为,并没有人身攻击的意味。

    风筝到了清代,已经很完美了。无论是风筝的造型、设计还是放的技巧,都相当的成熟了。在清代,放风筝还成了一种竞技活动。像在佛山就有“放纸鸢”比赛。大概是每年九月初十,佛山都会有一场风筝大赛,当然是很正规的比赛了,既有主持人又有裁判员,同时还有明确的比赛规则。十个人是一个小组,放风筝有明确的距离规定。十个人中,起跑的所用距离较短的,并且垂直而上的风筝,所成的角度越小,就越能获胜。为了测量高度和远度,佛山当地的人,还特意制作了“标竿”。这样看来,在清朝放风筝已经成了一个极规范的娱乐活动。

    现如今我们更有了自己的风筝城,那就是潍坊。潍坊被定为风筝的故乡,每当到了4月20日这天,数十个国家的风筝爱好者都会来到潍坊聚首,参加国际风筝大奖赛。这说明风筝在国际舞台上也是极具魅力的。当然经常放风筝,也是对自己的身体有益处的。在风和日丽下放着风筝跑跳,双目凝视天空,更能愉悦自己的心情,难怪古人要说“鸢者长寿”了。

    有的地方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篮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做,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留给自己的则是好运气。

    欢天喜地扭秧歌

    其实在古代我国秧歌就已经产生了,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和农业的插秧联系紧密。其实说到秧歌的由来,这里面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传在北宋末年,梁山有个英雄叫董平,他在回潞州的途中中了官军的埋伏,结果被擒拿了。梁山的关胜、呼延灼等人一听急坏了,这时刘唐把哥儿几个叫来了,并告诉了大家一条计策。第二天刘唐率领着自己的兄弟们,乔装打扮,有的扮成了民间的艺人,有的扮成了做买卖的商贩。到了晚上在约定的时间,好汉们纷纷拿起了武器冲上了街头,他们很快就冲进了监狱,救出了董平。然后大家又一起冲上街头,砸了几家店铺,抢了很多的金银珠宝,并分给了当地的穷苦百姓。梁山好汉劫赃官救济百姓的故事得以流传,每到元宵节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涌上街头,扮成梁山英雄的模样,边唱边跳,热烈的庆祝。至今山西朔州一带,仍旧流传着这样的游艺活动。这便是扭秧歌的由来。

    其实,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农业也被认为是民生的根本,秧歌真正的起源应该与“农作舞蹈”有关。相传远古有个神农氏,神农的首领让刑天编了一首((扶犁》歌,就是用来歌颂神农氏和庆祝百姓的丰收。而在当时,很多舞蹈基本上都有农业劳动的痕迹,因此秧歌可以称为“农作舞”。

    秧歌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

    到了宋代秧歌才渐渐演变成一种歌舞游艺的活动,在当时是叫“村田乐”。元宵节这天,表演者要身穿蓑衣、头戴斗笠,完全扮成一个农夫,然后在舞队中开始表演,在《武林旧事》中也有描写过村田乐的演出。

    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在我国的北方,扭秧歌的习俗比较多。除了最著名的东北大秧歌外,还有胶州的秧歌、陕西的秧歌和河北秧歌。在北方,表演秧歌一般有踩高跷扭的和平地扭的。扭秧歌的人可以扮成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手中拿着手巾、彩绸或者扇子,这样舞动起来才更好看一些,而且极为喜庆、热闹。在古代社会,一般在新年、元宵节或者是农闲的时候,大家才会上街扭秧歌。

    最为出名的就是东北大秧歌,它有五个特色,这就是“扭、走、唱、扮、耍”。扭秧歌首要的就是以“扭”为主,在扭动的时候要按照一旁锣鼓点的节奏舞动,左手舞着绸子,右手舞着扇子,扭起来很有感觉。扭秧歌还得会“走场子”,也就是脚下的步伐,这要配合“扭”才能有很好的效果。在一片唢呐声之中,表演者不光要舞,口上更要会唱当地的民歌,同时身上的扮相还要吸引人,像扮个猪八戒什么的,就很能吸引过往的观众。东北秧歌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耍”,在秧歌队伍中间,常会有“跑驴”等有意思的耍宝活动。如今的东北大秧歌,再加上高跷的助阵,更是得到了民间百姓的喜爱。

    陕北的秧歌也很出名。像大场秧歌,就是在广场上进行的大型秧歌游艺活动,因此更为热闹。一般有耍狮子、舞龙灯、打腰鼓等节目,尤其这个打腰鼓更是陕北民间的一大特色。还有一种小场秧歌,就是八人左右,男女搭配,男的拿扇子,女的舞绸子,结成一对来扭动。因为表现得洒脱而又柔美,故而得到了当地人们的喜爱。

    秧歌传承了千年,时至今日内容和形式变得更为丰富了,虽然因为地域的差异形式略显不同,但它却一直被民间当成最喜闻乐见的游艺活动之一。

    扭扭搭搭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

    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而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今日居住在广西防城沿海的京族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今人所用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各地高跷,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高跷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紧张刺激的蹴鞠

    蹴鞠图

    中国很早就出现足球了,但当时民间叫它“蹴鞠”。而所谓“蹴鞠”就是用脚踢皮制的球。“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

    说到蹴鞠,在《西京杂记》中还记载过这么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江山后,便把自己的老父亲接进了皇宫大内,以便更好地孝敬父亲。刘太公在皇宫内,是要吃有吃、要喝有喝,闷了还可以欣赏歌舞表演,但他并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原来,当初刘太公生活在民间久了,跟市井的人们走得很近,于是在闲下来的时候,大家就经常聚在一起斗鸡、踢蹴鞠。而现在,自己感觉被困在笼子中一样。刘邦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就在长安的东面建了一座城池,这座城就跟老家沛县一样。在新城建好后,刘邦命人把沛县的居民都搬到这里,刘太公也搬到了新城。这样他就能跟从前一样,在闲暇的时候,跟别人斗鸡、踢蹴鞠了。

    从上面的故事中就能看出,在汉初的时候,民间就已经流行踢蹴鞠了。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蹴鞠就已经产生了。

    到了西汉时,蹴鞠就开始在军队中流行了,用蹴鞠训练士兵,也是当时“治国习武”的国策方案。为此,西汉政府还特意建了个蹴鞠场,它是向东西延展的长方形,六个“鞠域”对称地分列在两边,各有一个“守门员”把守。然而当时的场地却没有围墙,可以推断,当时并没有界外球产生。双方队员接触,打得完全是体能战和体力战,所以它才能成为军训项目。

    由于蹴鞠运动的兴盛,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了。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可见当时的蹴鞠运动有多么的盛行。即使在今天,能为足球丧命的人,也不多见了。

    蹴鞠运动在汉朝的时候,顶多就能算是个开端,它真正的发展还是在唐宋时期。

    在唐代,打法上就不同了。汉代时踢球的两方是对抗赛,而在唐朝,球门设在了中间,双方在两侧,向门内射球,一场球赛就变成了“点球大战”。唐代的蹴鞠变得很轻,因而也能踢得很高,所以球门就架在了三丈高的竹竿上了。

    由于球体轻了,又无激烈的奔跑和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蹴鞠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宫词》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唐太宗、玄宗都爱看踢足球,当时球门是“树两修竹,络网于上,以门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

    当时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大部分都是一些无所事事的恶少。更出位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个“勤政楼”去居高临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这场景可真够讽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气重了不少。当然,也不只是他一个人如此,等到几代之后的唐僖宗,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恶少年,亲自蹴鞠斗鸡,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温逼迫着从长安搬迁到洛阳的路上,六军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军或者恶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着他,可见感情深厚。中唐以后的军队当中,本来就有不少是恶少年,平日间就在街上蹴鞠斗鸡赌博的。

    到了宋代,蹴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甚至当时都出现了“足球艺人”,也就是靠踢球为生的人。像有时皇宫举行宴会时,就会找蹴鞠的班子请来助兴,因此也产生了几个有名的“球星”,像孟宣、张俊等人。除了球星,在宋代,蹴鞠还出现了自己的社团,像“齐云社”,就是蹴鞠的艺人们组建的社团,他们专门负责宣传蹴鞠,组织比赛,这可能就是最早的“足球俱乐部”吧。

    到了晚唐时候,踢蹴鞠的人就多半被认为是恶少,即便是皇帝也难逃这个头衔。后来到了明朝,踢球竟和淫乐连到了一起,所以明太祖就严禁军人踢球了。到了清代的乾隆朝,蹴鞠更被作为一种禁忌运动,从此民间的蹴鞠活动就淡了。

    但中国人对运动的热情,使得足球运动再次兴盛,如今,古代的蹴鞠在这片土地又得到了新生。

    变幻莫测的传统魔术

    中国魔术的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有魔术活动的踪迹。人类的童年,对太阳、月亮、火、雨等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只能解释为是神话般的非人力的力量。另一方面,人类也有征服自然的愿望,盼望着能采撷到丰富的食品,希冀庄稼丰收、畜牧兴旺,于是,头脑中幻想自然地产生。我国浩翰的神话海洋,如“盘古开天劈地”、“女蜗补天”、“夸父逐日”,乃至种瓜立即结瓜,爬树可以登天,支解后而复活等等,就是证明。

    这些幻想情景,体现在古人祭天、祈年等游艺色彩较浓的习俗活动中,魔术的雏型由此产生了。正如《吕氏春秋》所载的上古“葛天氏”三人手执牛尾而舞那样,古代戏剧、舞蹈、杂技、魔术都处于萌芽状态,并未明显分家。

    古人无法抗拒自然灾害,因此,他们相信天与地有道路相通,相信有“不周山”那样的撑天的柱子。于是,”出现了能来往于人和神之间的使者,巫、觋和稍后一些时候的方士。这些人为了使人相信他们具有非凡的本领,大都有些验证的办法,这就是原始的魔术师。

    魔术,作为具体节目表演,至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西汉元封三年,汉武帝举行百戏盛会,盛会上即有中国的传统魔术《鱼龙蔓延》等节目,又有罗马来的魔术师表演了《吐火》、《吞刀》、《自缚自解》等西域魔术。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凤凰含书》、《拔井》人划地成)收等多个魔术节目。隋扬帝时出现《黄龙变》,变来满地的水族。唐玄宗时流行的《入壶舞》,表演者从左面缸中钻进去又从右面缸中爬出来,都是冠绝一时的魔术佳作。

    到了宋代,魔术开始分科,出现“手法”、“撮弄”等若干专业,同时还出现了专业魔术师们组成的民间社团,云机社。宋代著名魔术家杜七圣,擅长杀人复活的把戏,名噪一时,称为“七圣法”。明、清时期,各种魔术戏法节目在民间街头巷尾流传,我国著名的《九连环》、《仙人栽豆》、《古彩戏法》等,均在世界魔坛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清代中叶以后,中国艺人一部分飘零海外,欧美和日本的魔术团体也不断来华演出,促进了中外魔术的交流,中国魔术师们在保持自己魔术的传统习惯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外国魔术的表演形式、内容、技巧,逐渐形成了中国魔术舞台上今天这样五花八门的节目。

    喜闻乐见的相声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但是一般来说,相声界把朱绍文(穷不怕)称作他们的祖师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